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利用编写《氏族志》树立皇权,打破士族门第?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1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利用编写《氏族志》树立皇权,打破士族门第?,第1张

古代帝王尤其是初代帝王在位登九五上了帝号,削平各个山头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政权合法化的一系列措施。所谓马上得天下,还要下马治天下,这些措施一部分是通过君权神授的方式,借助于大自然或者神秘力量,比如刘邦斩白蛇等。另一方面就是采用世俗化的文化观念力量的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宋朝的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吴越武肃王钱镠的钱姓只能屈居第二。唐朝的李家是关陇军事政治集团夺了隋朝的天下。

作为关中的大姓,八柱国之一的李家,在统一全国之后必然要改变自魏晋南北朝时代遗留下的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的排位问题。这也是唐太宗希望建立以唐宗室和功臣集团为主题的新士族为核心,从而保证李氏天下的长远统治的初心。

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为负责人,将南北士族、山东、关中士族、鲜卑士族按照家谱、历史源流来考证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等级。唐太宗为何如此重视编写一部氏族志来达到他维护统治的目的呢?这是因为三国时代魏文帝建立九品官人法,按照家谱和谱籍来推选人才,没有好的门第是当不了官的,这种门第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唐初,要改变这种状态必然要重新进行排位。

各大士族 中其中北方士人过江的称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主体,比较著名的是王导、谢安家族。南方土著的大族则称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主体,在三国时期孙权家族其实属于侨姓,他是淮泗集团迁居江南与当地吴姓融合形成了吴国。北方山东土族称为郡姓,以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则以韦、斐、柳、薛、杨、杜为大姓。另外还有鲜卑姓又称为虏姓,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大姓。

当然这些大姓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些是渊源很久但是后来衰微,也有新起的大姓,但是社会并不一定承认。门第的形成还有礼教和风尚的区别,比如南方的谢姓和王姓就是熟知儒学、佛学、玄学,又能写文章为风尚的家族。旧时王谢堂前燕就是说的两个家族的门第很高,与普通士族是不会通婚的。唐太宗让高士廉去编写氏族志,但是开始并没有说出自己心中隐秘的目的。

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对于高士廉没有心领神会自己的用意很不满的说道:我跟山东的崔、卢、郑等大姓并没有嫌弃怨恨,本来他们就已经衰微,现在连个大官他们都做不到,还自负门第,与他族联姻还要很多钱财,不知道世人为何看中他们。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在朝廷做大官的要么功业显赫要么德行过人,要么学术通达,才能升到三品以上,为什么要和这些衰落户结亲,给的彩礼少了还被轻蔑。

高士廉经过唐太宗这一番批评才明白圣上的本意,将皇族列为第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崔姓第三等。当时的崔民干也只是黄门侍郎四品官,在朝廷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氏族志》编写完成一共包含二百九十三个姓、将很多唐朝的功臣列为士族,关中士族一向看不起山东士族,氏族志将两个并列。

另外就是南方士族被北方士族轻视,这次也恢复南方士族的声望。氏族志编写组的人员组成有代表山东士族的高士廉、代表关中士族的韦挺、代表南方士族的岑文本、代表河西士族的令狐德棻。四人按照唐太宗的本意将之前的士族重新排列,形成了以唐宗室为首,功臣与关中士族为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要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种安排恰好是唐朝以关中为根本,统一中国的需要。

唐太宗在撰写新的士族排序的同时,也在用心培植这个集团,他将诸王和公主与功臣集团名臣家族进行通婚,而不和山东旧族联姻。后来科举制度代替了士族制度,到唐高宗时代又进行了改动。正是通过这种世俗化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初唐的稳定局面,虽然期间有武则天代表的关中和山东士族等的斗争,但是大致没出过什么乱子,这比后来的朱元璋分封儿子要高明的多。

不是。

史学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

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

扩展资料

李世民的大唐雄风

李世民将“塞外精神”与“中原文化”完美结合,制造了一个出色产品,那就是大唐“二元体制”。

1、政治

天下君臣共治,平民子弟“仕进”之路四通八达。唐廷录用官员不问出身、不分贵贱、不分华夷。开放式政治,使大唐进入了“海纳百川、众望所归”政治大国行列。

2、文化

唐朝不搞儒家一言堂,“尊而不独”是他们的官方态度。唐朝科举把儒家学说作为考试内容,但不奉儒家教条,考试同时也包含诸子百家内容。在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甚至出现了三元化:“佛道儒”三家并举。

3、军事

唐朝军队,拥有世界无与伦比的一个强项 ——“胡汉合流的军事力量”。

“胡汉合流”将唐军打造成一支以汉人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战队,这里就包括打破传统作战模式的“铁骑”,前有“玄甲兵”,后有“神策军”,在对外作战中,几乎战无不胜。

参考资料:

人民网《据最早画像推测 唐太宗李世民或无汉人基因》

人民网《揭秘:唐太宗李世民的血性来源与胡人血统之谜》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但不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李姓由来有几种说法:

1、出自赢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

2、出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

3、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4、唐王赐姓。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扩展资料: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

-李姓

唐代李世民的后人现在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的李家村,这个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姓李,而且还有家谱为证。据说有一天,一位名叫李洪领的村民偶然间在村子的破旧祠堂里发现了一本非常古老的家谱。经过仔细查看后,他发现全村的人居然都是皇室的后裔。这本家谱看起来很古老,历史也很悠久。家谱的封面上写着“李氏世传家谱”六个字。据家谱记载,这个村子里的村民都是唐代李世民第三个儿子李恪的后裔。

李恪是李世民和杨妃的儿子,他曾经是王位继承人的重要候选人。先后被封为长沙王、蜀王、吴王。然而,在政治斗争中,他被诬陷叛乱,然后被孙无忌镇压。最后,李世民命他上吊自杀了,他的孩子们也都被贬为庶人。之后,在孙无忌被判有罪后,给李恪平了反,又追封他郁林郡王,并为他建了一座庙以供后人祭拜。毕竟,但是碍于帝王的脸面,李世民并没有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他并没有原谅李恪的孩子,而是让李荣做李恪的继承人。后来李荣被判有罪,无奈之下,李世民才让李恪的长子李仁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

公元904年,唐朝摇摇欲坠,奄奄一息。朱温将军把唐昭宗和他的皇室成员驱逐出长安,并把他们转移到洛阳。在旅途中,唐昭宗深知国将不保,便让皇室成员分头逃跑,让他们各自寻找活络,这其中就包括了李恪的后代李焘。

李焘带着几个随从先后去了好几个地方,最终定居在了湖北郧西县土门保麦峪河的黑沟,并在这里结婚生子,这就是这个李家村的起源。鉴于这本族谱的历史价值重大,李家的后代只保留了复印件,并将原本捐赠给了当地的文物局,也算是舍小为大了。

家谱:

1、第零代:罗艺;

2、第一代:罗成、罗松;

3、第二代:罗通、罗仁、罗焕;

4、第三代:罗章;

5、第四代:罗昌、罗英 ;

6、第五代:罗增;

7、第六代:罗昆、罗参;

8、第七代:罗文锦;

9、第八代:罗珍;

10、第九代: 罗让;

11、第十代:罗弘信;

12、第十一代:罗兆威;

13、第十二代: 罗廷规、罗周翰、罗周敬、罗山、罗门 ;

14、第十三代:罗英(与第四代同名);

15、第十四代:罗芳、罗延惠;

16、第十五代:罗惠。

代表人物:

1、罗艺

原是北齐驾下勋爵,见北齐国破,不肯臣隋,统兵杀到幽州,结连突厥可汗,同心反叛。隋朝累战不克,只得颁诏招安,将幽州割与罗艺,统雄兵十万镇守幽州。

2、罗成

罗艺之子,与秦琼是表兄弟,精通枪法,因皮肤白皙面容俊俏但却不苟言笑,有绰号“冷面寒枪俏罗成”。与秦琼、程咬金等于贾家楼结义,居末位。先后助瓦岗军攻破长蛇阵、铜旗阵,反王大会时夺得状元魁。

瓦岗离散后,罗成与秦琼等去了洛阳,秦琼与程咬金被徐茂公带走,罗成因病留在洛阳。李世民攻打洛阳时,罗成临阵倒戈加入李世民,将王世充连同前驻守洛阳的反王一并擒获。

刘黑闼反唐时,李建成以罗成为先锋前往抵挡,李建成有意陷害罗成,致使罗成被刘黑闼引至周希坡淤泥河用乱箭射死。

3、罗通

罗成之子,白马银枪,有乃父之风,武功盖世,罗家枪法神出鬼没,有万夫不挡之勇,在隋唐二代英雄中武艺最为高强,在薛仁贵征东时已经成为天下第一高手。

少年挂帅扫北立功,封扫北王。因屠炉之死而被唐太宗削去“殿下”官爵。后随薛丁山征西途中,在界牌关与98岁老将王不超”盘肠大战“而亡,终年三十四岁。

4、罗章

罗成之孙,罗通与史秀英(史大奈之女)之子,在评书《秦英征西》中二路征西大军受阻,秦英挂征西三路大军元帅,罗章为副元帅,继续征西。

5、罗昌

罗通之孙,罗章与洪月娥之子,有一个弟弟罗英,罗昌由于怨恨薛刚害的他们罗家家破人亡,不愿意帮助薛刚,在兴唐山落草为寇。后被薛刚用计请出,破了李孝业的连环马,之后离去,认为庐陵王李显不是明主,一心辅佐武则天之子汉阳王李旦。

庶人李祐:

生母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其父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作为女眷的阴氏则被没入掖庭充为宫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而李承乾虽被废为了庶人,却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够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爱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利用编写《氏族志》树立皇权,打破士族门第?

古代帝王尤其是初代帝王在位登九五上了帝号,削平各个山头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政权合法化的一系列措施。所谓马上得天下,还要下马治天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