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1收藏

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第1张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分类:  闲话

合姓家谱与合姓由来浅论(一)

合姓,不同于复姓。所谓合姓,即由二个或二个以上姓氏合并而成一个姓氏,其中以二个姓氏的合姓多见。由合姓现象所产生的家谱,姑且称之为“合姓家谱”!1999年版《辞海》把“家谱”解释为“旧时记载一姓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但从合姓家谱来分析,所谓“记载一姓”的说法,不是十分严谨。

合姓的产生,跟姓氏起源一样,形式很多,大抵为外姓继承养父,女婿继嗣岳父等,而又不忍使自己的本宗“断了香火”,于是将数姓合并为一。如“陆费”,本姓“陆”,因“陆”姓之子养育于外家,继承其业,遂合外家“费”姓为“陆费”,清代有《四库全书》馆总校官陆费墀等。但大部分合姓家族的家谱尽管是二姓或数姓并存,但在日常使用中仍只保留其中一个姓氏,如晚清名臣赵启霖,家谱名为“伍赵氏”,但并没有称之为伍赵启霖。还有因避讳改姓再入赘而导致祧三姓的家族1,则比较少见。也有一些家族,为了增强族群力量,而寻求与其它姓结缘缔盟,以待有事之时,能够团结在一起对抗外来的欺侮或挑衅,也因此陆续产生了“烈山五姓”、“昭伦四姓”、“妫汭五姓”、“六桂联芳”、“张廖简”、“赖罗傅”、“何蓝韩”等诸多异姓联宗现象2,但真正能结盟合作到联修家谱地步的并不多。不过在《贾氏三修族谱》3序言中记载了一桩五姓合修家谱的事例:“宋末伯康公避金乱僻居陈留,及明初洪武戊午年商珍公乃由陈留迁于沅江,落业骑峡洲。此时(贾)杜、雷、李、黄五姓同止沅邑,因以故乡人迁同时居同地,而又念所自来,合姓巅末综而订之,曰《同乡谱》,各有以传于后,俾毋忘焉”。但此《同乡谱》现在未见传本。

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藏有一部由四姓合修的清宣统二年木刻活字印本4《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由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修,可说极为罕见。除此之外,我亦藏四姓合修及三姓合修的家谱各一部,在下面要举例说到。

数姓合并而修谱的毕竟极少,合姓家谱主要还是以二姓家谱为主。

合姓家谱存世并不是很多,从一些已出版的家谱书目就可以了解大概。而且较之单一姓氏,内涵更有可究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品种,学界、藏界似乎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收藏品市场上也往往能以平值买到。我至今已藏合姓家谱数十部,虽然说不上蔚为大观,也能算得初具规模。下面就跟据我本人所藏的合姓家谱来谈一谈合姓的种种来历,并祈请方家指正。

◆入赘承姓:入赘,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入赘承姓”与下面要提到的“继子承姓”最为常见,合姓家谱存世也较多。

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三卷,同治五年(1866)崇本堂木活字本,叶国文、叶秀实主修,三十册。

始祖正一,姓陆,祖居江西鄱阳湖瓦屑坝,元末迁南直凤阳府定远县西宝门。四世恩三,迁桐城日新乡汪仕岭,入赘叶文宗女。后因文宗公无嗣,遂承叶籍,爰为陆叶氏之始祖。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美国亦藏相同版本一部。

湖北黄冈《韩傅宗谱》二十六卷首五卷末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三公堂木活字本,傅士垣、傅其舜纂修,三十二册。

谱载,始祖受三,原系韩宗,旧传为宋宰相维公后裔。自明洪武初由江右徙居黄州之黄冈,不知何代承继外家,更为傅姓。故子孙立韩傅双姓宗祠。因明季之乱,旧谱无存,无从稽考,公之生卒失传。

安徽宿松《马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嘉庆九年(1804)敦本堂木活字本,三册。

始祖马宗尉,名文,江西星子籍。元末红巾作乱,大毒松滋。洪武己酉诏,徙鄱阳诸属郡民以实松土。公闻诏渡江,迁宿松之西陈汉庄马家坂而居。

至六世季昌,字兴发,生必龙、必华、必仁三公。必华公迁并浴,求其后不可得。惟必龙、必仁二公传。今马家坂所居集者,必龙公之遗留;其居朱家湾牸牛冲污池者,必仁公之后裔也。必仁,谱名垂裕,赘朱国孔之女,朱氏乏嗣,公丁其户、袭其业,遂为朱氏。此谱为必龙、必仁二支所修,必龙为马氏、必仁为朱氏,故合称为马朱氏。

湖南衡山、湘潭《丰张氏五修支谱》九卷,民国二十九年(1940)谷颂堂木活字本,丰光涤总修,九册。

始祖丰青铭,由浙江绍兴府山阴县迁金华府汤溪县六都黄塘,递衍一十八房,全德祖其一也。全德子三,长子仁悦于明嘉靖间迁楚之衡山,地名石湾,因家焉,为衡山丰氏始迁祖。孙四:礼试、礼记、礼训、礼认。礼试之后失考,礼记之后居衡山,礼训之后分居衡湘,礼认之后居湘潭,此即为记、训、认三房合修。唯礼训赘于张,遂蒙张姓,“故有丰张复姓之称,是丰姓之本末,而及于张姓者也,盖丰而缀以张,不背义也,张而冠以丰,不忘本也”。

这个合姓的来历,以上面所叙的《马朱氏》相同,是姓丰姓张的合修而来。

递修的光绪二十九年谷颂堂木活字本另藏一部,八卷八册。

湖南衡山《黄周氏八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和义堂木活字本,周伯棠等督修、周敏汇编,十八册。

始祖黄惟瑖,元时人,孙四,析为四房。第四房时广公为长碧冲周氏东床,遂以周为姓。此只及时广的第四房。

◆母姓为氏:相同于甥继舅嗣,这与入赘承姓有所区别,但所承之姓还是为外家。

湖北麻城《陆程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本堂木活字本,程运亨督修,程运镇协修,十册。

始祖陆春二,原籍江右赣州,万户总管陆隆兴次子,父见其智略过人,欲荫其职,公弃不受,游侠楚地亭州。程九万公之三世孙善之,以女赘。其子伯颜,遵父志不乐仕进,依母之姓,择居豹脑,于是家焉。故首陆以明所本,次程以示所宗。

安徽宿松《吴贺宗谱》五十二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佚名修,五十二册。

谱以贺知章为始祖,首序云:“我族本儒宗,世第因年湮系缺,示敢饰疑,谱乃讬始于唐,以知章公为鼻祖,仍旧系,据实也。由是历传二十九世,而传(普)兴、(普)隆二公,遵之为一世者,因祖籍西江,迁松自二公始也。二公本贺氏,外祖氏吴。兴公,兄也,元末由进士出宰临淄,志载贺普兴,仍本姓也;隆公,弟也,明初出徵辟旬宣福建,志载吴普隆,丁外氏也。此吴贺复姓之自始”。

◆继子承姓:在古代,没有亲生男儿(或虽有女儿而没作招婿者),就会断了“香丁”,造成这一支系的绝代。所以,没有男儿的家庭,大多要收养他人男孩作儿子,称为养子。养子的权利与义务和亲生儿子一样,在宗族族谱中可以同样列入为第几世子孙(但必须注明,以保证家族的血统纯正)。有的人在世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收有养子,死后没人继嗣,其兄弟、堂兄弟有多子者,要拨出一人过继,使这一支系不至绝代。

继嗣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上面提到的招女婿,即入赘。第二种是拜干儿,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彻底解决,一来不从其姓,也就谈不上续其宗,二来在经济上也只是偶然接济一下,不可能直接承担赡养责任。第三种是过继,一般选择同宗兄弟的儿子,通过族人认可,举行过继仪式,多要立字据,同中人一起画押。第四种是过继他姓的男子,这种继嗣的过程比之同姓的要麻烦得多,有些家族为了保证家族的纯正血统,也有立下族规不允许这样做。但有时候同宗中又挑选项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从外姓过继。这里所说的,就是第四种。

湖南邵阳《邵陵苏张氏续修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伦堂木活字本,张开逮、张开运等纂修,四册。

始祖苏希辅,于明洪武末年由江右九江徙居邵阳西坪塘溪,生子与华、与相。因同时徙居邵东木林冲的姊丈张善礼无嗣,苏希辅以次子与相过户给张善礼为子,遂立户苏张,此为邵阳苏张氏之始。本谱仅为与相支下,长房苏与华支并没有合修。

湖南湘潭《伍赵氏五修族谱》六十一卷,民国十三年(1924)福田祠木活字,赵启霖、赵声煦纂修,六十册。

始祖伍醇,行七,官至福州长史,由福建汀州宁化县麻仓乡徙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菏溪。始迁祖伍文英,由江西吉安徙湘潭,承祀赵氏,因复姓伍赵,其时为明初。

另又有递修的光绪二十一年四修本,六十一卷,六十册。

湖南邵阳《刘唐氏五修族谱》十卷首二卷,民国二十二年(1933)敬睦堂木活字本,刘唐景楫等纂修,十二册。

十九世孙紫峰在四修序中说:“吾族原姓刘,中更复姓刘唐,其原委削而不书……吾族中更复姓,其入继何人,复姓何时,先辈俱未细考……今春续修族谱……未几得老祠蚀碑读之,碑载四世智公入继唐……”。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二十五卷首五卷,民国二十五年(1936)敦本堂木活字本,库仁黉编修,三十册。

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塆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万彝公居广济县;公居黄冈县长乐村张店;义益公复迁麻城杨柳河;仲祥公复归江西。此为义通支下所修,谱以义通为一世祖。

义通生子以文,字鸿儒,享年二十八岁失传。立舅兄李茂容公三子为嗣,名以明,传库氏万万代宗支。

湖南湘乡《永丰朱刘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民国二十年(1931)翼圣堂木活字本,朱庆翥主修,五册。

迁湘始祖朱士晟,字仁宇,号同峰,行元一,原籍山西平阳府襄陵县赵曲市草巷口,崇祯十年丁丑携家丁行盐于楚南上湘,清康熙五年始侨居于永丰市,乏嗣,抚长吉第五子光宗为嗣。长吉,姓刘氏,字祉开,号虹皋,生子六,五子光宗,嗣士晟为子,改名宗仲,字明台,号双源,清康熙九年生,为永丰朱刘氏一世祖。

湖南湘乡《上湘何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上一卷,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写本,周维曙等纂修,二册。

始祖正朝,原派名宗朝,字荣生,行一,湘西二都何公仲玉之子,康熙六年生,出抚湘乡城北周慧之(字象智)为子,故冒姓为周。

湖北黄冈《曹梁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六年(1917)刻本,曹昌典总裁,三册。

谱序云:沙河曹氏其本姓梁,宋末有讳思智者由江西临川随乱兵至湖北黄冈,逃入曹氏村,为文广公嗣子,至今子孙蕃衍,遂成巨族,当其后于曹也,中外翕服,不以冒宗为嫌,相承且六百余年,莫不笃一本之爱。

湖北黄冈《吕杨陈氏宗谱》十卷,光绪二十年(1894)务本堂木活字本,杨德邻、陈德润等编辑校对,十册。

始祖陈文泗于洪武初年由江右瓦屑坝迁居湖北黄冈上伍乡,当时一同迁涉的还有杨望与吕杜田。文泗公妣吕氏,即为吕杜田之妹,生三子,长玉珍,承本姓;次子一德,吕杜田因无嗣而抚之,甥为舅嗣,因姓吕;三子继宗,杨望抚之,盖杨望之妻为陈文泗祖母的侄孙妇,因亦无子息,是为杨氏。

而令人诧异的是,在这三姓之外,族中竟然还蕴涵第四个姓氏,在十七世孙陈德清所撰《来历引》中说到:“吕杨陈三姓何为而合族也?吾考实以应之曰,吕者,陈之外祖母家也;杨者,陈之戚属也。吕杨无嗣,均立陈之后,今之各姓其姓者,不没本也;而合族者,不忘宗也。虽为吕、杨、陈三姓,而咸归陈氏之后矣。或曰吕、杨、陈既知其义,敢问陈之阴姓黄者何?吾曰,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蕲、罗、黄、汉,千里蹂躏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初居寨上,地主姓黄,我始祖殁后,因之殆,欲其安逸之意云,尔而后世尚依焉。

可知吕、杨、陈之外尚有一个“阴姓”黄姓。

安徽太湖《刘罗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禄堂木活字本,刘罗族清、刘罗茂寿纂修,八册。

谱光绪三十年“合族裔孙敬撰”的“重修宗谱叙”中说:“我祖向居江右鄱阳之瓦屑坝刘罗庙,因以刘罗为氏”。但在同治八年“合族裔孙敬序”的“重修宗谱总序”中却是如此记载的:“至于刘罗双姓,盖先世以甥继舅,理 有固然”,则说明还是以承嗣而成为合姓的。

分享:

姓氏:曾

祖宗:夏禹的后裔

分类:以“鄫”去邑旁为氏

姓氏起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 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2、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氏还有堂号“鲁阳”。

迁徙分布

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 、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 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氏不断有人迁居台湾,进而又有迁居海外者。目前,曾氏为台湾第16大姓,在全国大姓中排第38位。

游玩的景点:

黎里镇

古镇黎里位于吴江东南30公里,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和同里,吴兴的织里,常熟的古里,共称江南“四里”,东距上海90公里,北离苏州45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唐时黎里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至今保存着明清遗存的古民居9万多平方米,保存着宋元古井及清代牌坊。

古镇丁字形市河全长2000余米,建于明清时期的古驳岸4000多米,横跨着10座始建于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桥,河埠式样众多,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和悬挑式,双落水和单落水又分内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种。驳岸和河埠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缆船石,有暗八仙、笔锭、如意、犀角、双桃、双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254颗,属江南古镇之最。

江苏省重点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本是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的私邸,前后六进,有乾隆题写“福”字、大学士稽璜题匾而得名的赐福堂,有太平天国将领遗留的龙凤瓦当,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还有乾隆的梅花碑、刘墉与著名画家合作的祝嘏图。柳亚子故居收藏着国家一至三级文物藏品120件,待文物藏品152件,还有其他书画文物500余件。

除省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外,黎里尚有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居退一步处等市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控制文物单位18处。鸿寿堂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正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极富研究价值。

黎里的弄堂堪称江南古镇一绝,至今完好保存85条,其中70条为暗弄,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弄堂多数超过60米,更有5条超过百米。弄堂是黎里民众在明清600余年中成功的生活实践,生活的需要、历史的沉积,弄堂的结构发生了种种变异,有双弄,有弄中弄,也有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仚弄。

黎里历来人才辈出,南宋有特奏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名,秀才无数。南宋时有赵磻老、魏宪,至今留存的东圣堂就为纪念赵磻老而建。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凭外交安抚了安南国王。清代有位居工部尚书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芗,抗击沙俄建立战功而晋升兵部尚书衔海军帮办张曜,徐达源编撰了第一部《黎里志》,蔡丙圻编撰了《黎里续志》,1903年,倪寿芝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开一代学风。辛亥革命后,涌现的名人更多,袁世凯复辟时宣布吴江独立讨袁的殷佩六、爱国诗人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等。还有南社、新南社的人物,较为著名的有:蔡寅、毛啸岑、朱剑芒等20多人。当代名人更多,有名医金一新、朱莲舫、金诵盘,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国际大法官倪正噢、水利专家汝贤、翻译家出版家蒯斯曛、世界著名教育家柳无忌、中国社科院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汝信等等。

柳亚子纪念馆

柳亚子纪念馆在黎里镇中心街30号,占地近四亩,建筑面积3513平方米。南面街临河,北枕后河,东、西与民居相邻。整体建筑三路六进,前后以备弄相通。原为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1706-1782)的宅邸——赐福堂。民国11年(1922),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赐福堂的第四、五进房屋,从此就成为他生活起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80年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25日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辟为柳亚子纪念馆,1995年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9月10日,柳亚子纪念馆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由门厅、茶厅、正厅、起居楼、藏书楼和碑廊组成。门厅“柳亚子纪念馆”额为屈武题赠。序厅陈列柳亚子汉白玉雕像,两侧墙面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和柳亚子唱和词手迹,周恩来赠柳亚子的题词“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为楹联。正厅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按“青少年时代”“南社革命文学时期”等5个部分,用150余件历史文献和实物,系统地介绍柳亚子奋斗一生事迹。起居楼与藏书楼组成“走马堂楼”。楼上是柳亚子家庭20年代生活起居的复原场景。藏书楼客厅是柳亚子与同道好友纵论国事,探讨诗文的场所,磨剑室书斋位于东首,柳氏在此完成近200万字的文章、诗歌创作。藏书楼曾藏书44000余册。楼上西侧有“复壁”,民国16年(1927)5月8日夜,他藏身于此逃过当局的搜捕。后庭院内设柳氏家谱碑廊,存有书条石36方,为研究柳氏家族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纪念馆是收藏、保存、研究、陈列柳亚子与南社文物的专题纪念馆,藏品近千件。

赐福堂始建于清康熙(1161~1722)年间,乾隆(1736~1796)重修。大学士嵇璜(1711—1794)题赐福堂匾。主体布局规整,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堂内装饰,集雕、塑、绘于一体。四座门楼构筑精美,集中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华,厅前“竹林七贤”门楼,因其构图题材丰富,雕刻工艺精湛,50年代被移至江苏博物馆收藏。藏书楼前的砖细墙门,字额“天赐纯嘏”为康熙翰林学士许汝霖所题,为建筑的断代提供实证。

黎里公园

黎里公园位于黎新社区。1992年11月,黎里公园建设工程启动,当年新建永久性围墙240米。是年底,因太浦河疏浚工程开工,后场荡为水面湖荡排泥场,黎里公园建设只能缓慢进行。1995年,黎里公园利用疏浚太浦河而冲积的淤泥改造地形,是年筑堤1179米。1997年,黎里公园第一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土机堆土山进行地形改造,新建主干道路480米。10月,黎里市政工程队承建公园门楼,门楼设计为外方内圆,圆门上方镶装草书铜字“黎里公园”,由时任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题。11月,由城建开发公司投资、第三建筑公司承建的17间公园营业店面房破土动工。1998年,公园内部地形改造全部完成,人工土山堆垒成形,山顶建古亭两座;店面营业房(600平方米)竣工;公园西北角建5间118平方米玻璃花房;园内假山、人工瀑布、荷花池、水潭小湖一一建成;河道、桥梁配套完工;铺设主要道路650米及部分卵石小路;公园门前建停车场。1999年,完成道路建设1200米,园内主干道路、曲径小路全部环通;配套建成路灯、桥头灯、草坪灯、围墙灯、投影灯共90盏;建重檐亭1座,南侧建30米葡萄架长廊。同年,完成茶室(可供100人同时享用)、儿童乐园、垂钓池(在茶室南)、门球场(两块)及镇文化活动中心。儿童乐园为园中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拥有大型滑梯、各式秋千、转椅、跳跳床、月亮船等10套儿童娱乐设施。是年,植树13400株,铺设各类草坪32000平方米,培育各种盆花15000盆;园内满目葱郁、绿茵缤纷。1999年6月1日,投资约360万元的黎里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0月1日,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开业。

2000年8月,黎里公园内建国家级全民健身工程,省体委、苏州市体委的主要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全面健身工程总投资211万元,其中国家、省、苏州市、吴江市体育行政部门共投入16万元。同年,黎里公园除管好园内花卉生产区外,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发苗木生产基地约60亩(在黎里中学北)。2002年,黎里公园再投入25万元,完成公园内173米河道两侧的太湖石堆放和造景工程;并对园内的铸铁栏杆、儿童乐园设备、茶室、亭子、休闲铸铁凳全部油漆一新;当年公园吸引游客23万人次。2003年改造高羊毛草坪8000平方米,培育四季草花5000余盆。

黎里古桥

江南市镇,水多桥也多,黎里就是这样一个多桥的古镇,且听老话“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可见古镇桥梁之多。时至今日,黎里古镇保留着12座古桥,8座是原汁原味的古桥。

进登桥

进登桥又名夏家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岩砌置。

初建无考,明嘉靖七年修建。乾隆三十八年,里人重建。光绪元年,里人公捐修整。光绪二十年,里人集捐重建。

梯云桥

梯云桥又名唐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岩砌置。

初建无考。清乾隆三十八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年,里人募捐重建。民国2年再建。

道南桥

道南桥在老街下岸,跨市河分支南港河,东西走向单拱石桥,桥西堍为双落水坡,东堍单落水坡,桥石均为花岗岩。清康熙五十一年建。

清光绪二十三年,里人重建。

秋禊桥

秋禊桥又名叽咕桥,在老街西北部秋禊道院旁,跨“定字型”市河北栅出口,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板桥。

清初里人建。清雍正十三年重建。

望恩桥

望恩桥又名亭子桥,跨梨花街和西新街,明嘉靖五年建,嘉庆五年修建,康熙五十三年咸丰二年重建,武康石、青石花岗岩三种石料,桥面有轮回,是一座拱桥。

迎祥桥

迎祥桥又名汝家桥,跨平楼和街九南街,明正统六年建造,清嘉庆四年重建,同治八年再建。

梁式三孔,有砖砌栏杆。

清风桥

清风桥又名新丰桥,跨梨花街和西新街,初建无考,明嘉靖十六年重修,光绪十一年再重修,花岗岩材质,梁式三孔。

青龙桥

青龙桥又名相家桥,跨平楼街和九南街,明成化十八年建,乾隆十八年再建,道光二十九年重建,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三种石料,桥面有轮回纹饰,有石栏,是一座拱桥。

美食:

黎里油墩

油墩本是著名的黎里小吃,色泽金黄,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质地外酥内软,味道极美,香醇爽口。

记忆中,清晨的威风,吹醒了湖边的柳树,老街上的门面房木门移开了,热气腾腾的油墩早就在黑黑的扁平锅子旁静静地躺着,等待着顾客们的享用。旁边的它们的兄弟姐妹大饼和有条,还在锅子里、烤炉上一个个等待降临。

据说,又一次,乾隆皇帝路过吴江继续南下前往浙江巡视,龙舟行至一个水域非常宽阔的地方,只见一座敌楼在前面的雾气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中的玉宇琼楼。乾隆惊问:“这是什么地方”当地的随行官告诉皇帝:“这里是唐家湖,湖中有个名叫盛墩的小岛。这小岛上有一座高高的敌楼名叫吞海楼。”本来龙舟要到平望停船吃晚饭过夜,想不到迷了路饿了一夜。这时一行人发现湖心岛上有一座寺庙,岂知这寺庙冷落多时了,方丈只得叫烧火和尚用糯米粉包进豆沙馅,揉成球,放入油锅煮成点心,硬着头皮端了上去。乾隆饥不择食,吃后大为赞赏,问侍臣:“此物何名”侍臣不知,连忙问方丈,方丈只得实话说:“此糕点是第一次做,尚无名字。”乾隆见所食之物,圆溜溜,扁塌塌,活像大殿中菩萨香案前的蒲墩,就笑笑说:“此物真像油锅里的蒲墩,就叫油墩吧。”

制作方法

首先,将酵面、明矾、纯碱放入盆中,加清水3500克搅匀溶化,再加入面粉揉匀,洒清水250克,饧15分钟,用手反复揉至光滑不粘手时,让其发酵,至面皮起大泡。 然后,平锅置旺火上,倒入芝麻油(锅内油平面不超过油墩高度的一半),待油烧至七成熟时,两手用竹筷挑制,即把左手执的筷子挑一点面,占上精盐和葱花,用右手竹筷刮平,顺着盆子边沿,两只竹筷卷进面内绞3圈,将面拉断。接着,右手将筷子抖动成直径约17厘米的圆面筒,将左手筷子上的面搭在右筷子上,作成似灯状的墩子,顺着锅边放入锅内煎炸,依此法一个个地挑制下锅,炸到油墩浮起呈**时,翻面再炸,直煎炸至两面呈金**时,起锅即成。

如果你想要制作出香甜可口的油墩,那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要特别的主意一些细节:1做面墩生坯时要用巧劲,两根筷子运用自如,才能造型美观;2锅内加油适中,以半炸半煎为宜,两面煎黄至熟即成。

油墩通常有豆沙馅、肉馅两种。考究的在馅子中加入猪油、白糖、松子、桂花,这种油墩其香极浓,不仅软糯香甜,而且口齿留香,沁入心脾,神仙吃了也不肯放手。

在今时的黎里,油墩这古老的小吃在小镇人们的心里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黎里菜场门口依然还有每天早上5点多开始卖油墩至午饭时分结束的店家。黎里,能让人们记住的小吃不单是辣鸡脚,更有那土生土长,圆通金黄,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黎里油墩。

黎里套肠

套肠是黎里的特产,以其口感香糯劲道著称。从选料、清洗、套肠、烧煮、切片几个步骤完美结合制作出了香嫩的套肠。完工后浇上葱花、调味酱油。套肠切成一指宽的片,里面的圈圈一下子就展现在面前,雪白粉嫩的套肠即刻在葱花和酱油的映衬下立体起来,轻轻咬下,嫩滑无比的大肠透出一股清爽的醇香,弹性十足。

做法:首先,选料。要选用本地猪的大肠和小肠。本地农户喂养肉猪比较考究,猪没经过长途运送的惊吓和疲劳,肠子质地好而更加清白。

其次,清洗。清洗猪肠比较费功夫,要想套肠成品不肥腻必须清除附在肠上的油。大肠的肥油尽量去除干净,撕小肠的肠油的时候,尽量要轻些,以免撕破肠子,剩少许一些便可以了。撕油过后要用热水浸泡,并加面粉和醋反复搓洗,以去除肠子里的粘液和腥臭味。然后再用清水反复清洗,直到非常干净为止。

第三,套肠。用竹筷将小肠塞入大肠,粗的大肠可以塞进十几根小肠。一般的大肠可以塞进七八根小肠。套肠子要将外面的大肠皮子塞的薄薄的,可以依稀看到里面的小肠,但是又不可以把外面的肠皮给塞破。做到恰到好处,才是真正的“套”肠。

第四,烧煮。将塞好的肠子进锅,放上水,加入适量的料酒、盐、姜,先用急火烧开,捞去浮沫,然后再小火闷炖。

最后,切片。将套肠切成一指宽的片,撒上葱花。

以下文字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高戬

黎里古镇新蒯家弄巷口,有一爿非常不起眼的小饮食店。几乎每个食客都会点同一道菜“套肠”,而这家小店的字号也以这道菜和老板的姓氏命名,叫做“阿王套肠”。“套肠”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能倾倒这么多的食客老板王黎平现场从铁锅里捞出一根向记者展示,从外表看,“套肠”和普通的白煮猪大肠没多大区别,但切开以后,里面还另有玄机———大肠里面套着一根根小肠,从切面来看,和莲藕有些相像。“套肠是黎里古镇著名的小吃,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王黎平告诉记者,套肠的用料非常讲究,必须要用本地农户家里养的生猪现场宰杀后取出的大肠和小肠,“并不是说外地猪的肉质不好,而是外地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无法喂食,猪饿了就会分泌胆汁,而胆汁会使肠子的味道变苦。”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肠壁厚、肉质多、光洁度好等条件。

制作套肠的关键是清洗。王黎平介绍说,清洗小肠时首先要将外表清洗干净,然后翻转过来用面粉涂抹,再反复清洗;清洗大肠除了上述步骤,还要将带血筋的肠油全部剔除干净。

清洗干净后,将小肠一根根地塞进大肠里,“要塞得非常紧,粗一点的大肠至少要塞进七八根小肠。”接着,将生套肠投入滚水锅里汆一下,再捞出来洗干净;然后再取一锅清水,放入盐、葱、姜、料酒以及秘制的香料,旺火烧滚后用文火焖煮两小时左右即大功告成。套肠须趁热吃,吃时佐以酱油、葱、麻油等调料。盘中的套肠犹如片片洁白的莲藕,配上碧绿的葱花,夹起一片细细咀嚼,只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口感劲道十足,味道醇香,丝毫吃不出猪下水的膻味。

黎里辣鸡脚

黎里辣鸡脚,江苏著名的汉族小吃,源于川菜泡椒凤爪,需要十几种佐料。糖、醋、小葱、老姜、大蒜头、辣椒、盐、料酒等。每一种佐料以及应该放的量都决定着辣鸡脚的味。酸中带甜、甜中带辣,吃起来酥鲜入味,那是黎里辣鸡脚的独特之处。

前面冠以地名的美食小吃,要么就是当地独有,要么就是美味绝伦,如南京板鸭或武汉鸭脖子。在吴江,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小吃非常少见,黎里辣鸡脚是个特例。

据当地资深吃货介绍,黎里辣鸡脚始兴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外来品,其原型是泡椒凤爪,但泡椒凤爪实在太辣,于是当地的卤菜师傅遂对其加以改良,黎里辣鸡脚就这样问世了。

在黎里古镇上,做辣鸡脚名气最大的是王记辣脚店。老板王占修是个来自安徽的新吴江人,厨师出身,多年前来黎里在一家卤菜店打工,学成手艺后自己创业,还注册了“王记辣脚”的商标,据说,现在他的卤菜店每天能卖出500斤的辣鸡脚,小小的店面门前经常排队。

王占修告诉记者,他选用的原料是优质冰冻鲜鸡脚,制作流程的第一步,是将生鸡脚用清水煮熟,然后剪去趾甲,并在鸡脚上剪出口子以便泡制时入味,剪好后再用凉开水反复清洗,一直洗到水面上看不到一点油星才捞出沥干。

洗净沥干后的鸡脚进入了卤汁泡制程序。卤汁的主要原料是糟卤和料酒以及白糖、盐、醋等配料,其中最关键的是香料,据王占修说,卤汁中的香料有十多种,至于到底是些什么香料,则是不能细说的“商业机密”,“此外,辣椒酱也是我自己独门研制的。”在卤汁中浸泡了两三个小时后,辣鸡脚就大功告成了。

黎里辣鸡脚到底是个什么味当地的一名吃货评价说,和泡椒凤爪相比,黎里辣鸡脚辣得“温柔”,可以在嘴巴里细细咀嚼品尝,不像泡椒凤爪那样辣得人丝丝哈哈地抽凉气。“它的味道,融微辣、微麻、微咸、微甜于一体,五味俱全但每一种味道都十分平和,就像我们这里人的性格一样,吃起来非常鲜、非常嫩、非常脆、非常爽,我们这里的女生都把它当成零食吃,一个小时就能吃上一斤。”

海棠糕

海棠糕是苏州传统糕点,不仅名字好听,而且美味可口。吴江区黎里古镇汇聚各种具有江南特色的名点,这种风味小吃当然是少不了的。

金秋时节,黎里古镇老街(浒泾街)传来阵阵香甜,原来是张记海棠糕开业了。海棠糕用面粉、白糖、豆沙、芝麻、饴糖等食材制作烘烤而成,其口感松软,可作为早饭和闲暇点心。张记海棠糕原先是小小的一家摊位,因其制作工艺的传统和三代人的坚持不懈,每天销售量上千只,生意很好,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苏州、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它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和芝麻等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制作工艺

1、用水50克将碱化成碱水。在25克花生油中注入50克水,调和成水油。

2、将赤豆,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制成湿豆沙馅心。

3、将猪板油切成80粒小丁,加白糖100克,制成糖板油丁。

4、将面粉倒入拌面缸内,用冷水拌和成浆状,掺入老酵,加适量碱水搅匀,至面浆无酸性,色不黄为佳。

5、将海棠糕模型工具放在特制的炉火烧热,刷上少许水油,将面浆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在每个模型内放入豆沙20克,再次将面浆注入,盖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上面加糖板油丁一粒,四周撒些黄瓜丝,烘5分钟左右。在另一铁板上撒些白糖,将模型内的糕挑出来,面贴铁板,底朝上,放于炉上,待铁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铁盘把粒翻过来,即为成品。——信息来源于小镇微报

急需:曾氏的名人、家谱、曾氏起原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