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族谱有多少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4收藏

郑姓族谱有多少卷,第1张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明照等修,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资阳郑氏族谱五卷,(清)郑山冈主修,清乾隆四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三修族谱六卷首,(民国)郑兰芳等纂修,民国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浏阳郑氏族谱二十二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郑幼陶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湖南资阳郑氏四修族谱七卷,(清)郑永富主修,清光绪二十一年木刻活字印国家谱网站。

福建连江马鼻半山郑氏族谱一卷,(清)郑大敬、郑秉帮等续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达江溪东郑氏族谱五卷,(民国)邓长锦、陈占荣等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手写本。现收藏在福建省连江县档案馆。

福建莆田郑氏大宗系不分卷,(清)郑凤超编辑,南明隆武年间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十四卷,(清)郑惠元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大宗谱四卷,首一卷,(清)郑邵勉、郑时敏等重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莆田南湖郑氏族谱不详,(民国)南湖郑氏修谱办事处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南安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明)郑芝龙修,明崇祯皇帝十三年(公元1640年)修,1961年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筹备处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郑鹏程手抄本翻印油。

江苏无锡郑氏大统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炳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书带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

江苏宜兴扶风郑氏宗谱四卷,(民国)郑士华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仁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熟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郑铭孙校正,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缺第七~十卷)。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兴、郑性学纂修,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包山郑氏族谱两卷,世谱一卷,贞饰录一卷,(清)郑匡矩纂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续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宁波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郑一夔、郑瑾芳等重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郑氏通德堂木刻活字印本木。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树森重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5年)锡类堂刻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郑家标等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姚江郑氏锡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姚江烛溪郑氏宗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民国)郑宝瑞、郑最慎重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泰顺荣阳郑氏宗谱一卷,(民国)张家腰、杨声等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泰顺县文物博物馆。

浙江湖州双林义门郑氏家乘不分卷,(清)郑训慈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纂民国时期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湖州吴兴双林郑氏支乘不分卷,(民国)郑坤扬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孔安堂祠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雷峰郑氏宗谱四卷,(清)郑瀚修,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绍兴郑氏重修宗谱三卷,(清)郑本俊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立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绍兴郑氏宗谱三卷,(清)郑玉炎纂修,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书带草韦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稽剡郑氏总五房宗谱六卷,(清)郑畴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贻清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上虞郑氏宗谱四卷,(清)郑春茂主修,郑恒生、郑春潮等同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嵊县江南珠溪义门郑氏图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嵊县图书馆(仅存一卷)。 浙江兰溪郑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永昌区杨塘乡。 浙江兰溪后郑荣阳郑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和平乡。 浙江浦江浦阳郑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浙江溪溪县白沙乡陶宅(有九部) 浙江衢县厚街郑氏宗谱不分卷,(清)郑咎等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连峰郑氏宗谱,(清)汪柄寅续修,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卷。浙江常山县青石乡九龙山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不详,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泰源乡下村。 浙江遂昌郑氏宗谱四册,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遂昌县三川乡东横村。 浙江缙云五云溪淤郑氏重修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六卷。现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浙江云和郑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宗能不分卷,(明)郑民瞻编,郑九夏绘图,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手写本两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双桥郑氏续异姓谱不分卷,(清)郑文然修,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歙县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安徽歙县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明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南安后山陂郑氏族谱不详,(清)郑维隆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两卷,(清)李呈辉、李景炎等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三卷,(清)陆锡熊等序,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手抄本三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详,(清)郑锦和增辑,清仁德堂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福建永春桃源郑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手抄本四册。现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福建东山祥瑞堂郑氏族谱,(民国)郑伯俊、郑泽源等纂,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福建省东山县县志办公室。 福建南靖四城郑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五卷,(清)郑玉麟撰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浦城郑氏宗谱六卷,(民国)郑玉麟等续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河南太康郑氏族谱七卷,(民国)郑重三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档案馆。 河南郑氏宗谱附抑过轩主人年谱不分卷,(民国)郑植昌修,郑裕孚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郑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郑由三、郑南山续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湖北省新洲县潘塘乡郑楼村。 湖北沙市郑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郑德耆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三秀堂石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仅存三册)。 湖北通山郑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民国)郑家清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翼经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秭归郑氏家谱世系录一卷,(民国)郑万瞻、郑昌思续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秣归县龙口区图书馆。 广东程乡郑氏历代族谱不详,(清)郑竺亭序,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 四川泸县郑氏族谱不分卷 著者待考,(民国)郑光中、郑恺瑞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泸县石印本两册。 四川资中郑氏族谱两卷,(民国)郑中武纂,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资中郑氏石印兼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郑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手抄本。现收藏在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不详,(民国)李士厚著,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云南崇文印书馆铅印本。现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云南蒙自富江西山郑氏宗谱五卷,(明)郑荣敬、郑存经纂修,明朝时期手抄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荣阳郑氏统宗谱不分卷,(明)郑仲纂修,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瑞屏郑氏宗谱三卷,(清)郑溱梁等重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谱牒九卷,(清)郑家俊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收藏在美国(缺第七卷)。 郑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郑尚宏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郑氏传家簿,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3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台湾省。郑氏宗谱六卷,(清)郑贤惠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郑氏族谱,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郑氏族谱一卷,郑午楼主修,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广东省潮阳县博物馆。 安徽屯溪郑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郑模金等修,民国二十年霞峰裕昆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安徽屯溪桐西郑氏宗谱,(民国)郑定宗等修,民国二年松茂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缙云五云郑氏今人总集,(现代)郑宝贵等修,1995年修胶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江西万载万载谷源郑氏支谱,(清)郑成兴等修,清咸丰十年荥阳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通谱郑氏人物志,(现代)王汝亮、郑维国撰修,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新密郑氏族谱,(民国)郑逢年等修,民国六年带草堂写本复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不分卷,(清)郑伯纂修,康熙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清)郑若兰纂修,同治十一年孝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包山郑氏族谱十二卷,(清)郑课、郑彝生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宗祠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缺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溧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十六卷,(清)郑生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虞山郑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郑浩文纂修,民国四年活字本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

《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

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

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

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

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

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

②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

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新郑。

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

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

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

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

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

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

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

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

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

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

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

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

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

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

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 ,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

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

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

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

郑氏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目前郑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三位。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博经堂 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

通德堂 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

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

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 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

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

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荥阳、洛阳、高密、雍州、陇西、南阳、会稽。

②自立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著经等。

郡望 荥阳郡 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

洛阳郡 我国古都之一。

汉魏故城在今洛阳白马寺东汉水北岸。

高密郡 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

雍州郡 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陇西郡 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

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东乡以东至临洮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地区。

会稽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四、家乘谱牒 答案补充

江苏:郑氏宗谱一卷、云阳郑氏宗谱二十卷、扶风郑氏宗谱四卷、兰陵郑氏宗谱三十卷、东山郑氏世谱八卷首一卷、萧山郑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镇北龙山郑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视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慈溪灌东郑氏宗谱十卷、兰溪郑氏宗谱十九卷 安徽:峰阳郑氏家谱不分卷、祁门奇峰郑氏本宗谱四卷、郑氏宗谱十三卷、桐城郑氏宗谱、桐西郑氏宗谱、礼仪堂郑氏宗谱、郑氏宗谱一卷 福建:南湖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石井本宗族谱、郑氏世代谱、桃源郑氏族谱二卷、桃源郑氏族谱、四城郑氏家谱、荥阳堂郑氏家谱 荥阳郑氏宗谱、岩镇郑氏迁出宗谱一卷、郑氏传家谱、续修白华郑氏宗谱、郑氏族谱、郑氏宗谱不分卷、郑氏宗谱一卷。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一些人为的因素,大多未能保存下来。

家谱的持有者一般奉行秘不示人的家规,另外在新的家谱修撰完毕以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部保存在宗庙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毁,以免外流和不肖子孙售与他人。

无疑,这是郑姓家谱在流传和保存过程中困难重重和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一些郑姓人自己编订的族规家法中,也有一些关于保存家谱的规定。

如在西山郑氏《昌世堂条例》中,就明确规定“若有不肖鬻谱卖宗,除由绅耆鸣众责罚外,其昌宗者摒逐不准人祠、如己制有私谱,即须禀官追缴治罪”,对家谱的保存有较为严格的约束。

所以,尽管郑姓在历史上不断修谱和续谱,但真正能保存到今天的并不多,特别是为世人所知的十分有限。

据目前国内外图书馆和家谱资料收藏中心所收集到的历代郑姓家谱、以及保存在宗亲会、研究会或个人手中已为人知的家谱数量看,也仅仅只有50部左右,且绝大部分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修撰的,这显然不足以反映郑姓家谱的全貌,与实际的郑姓家谱数量相去甚远。

目前已知的郑姓家谱,明代以前的都未能保存下来,能够见到的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但这些家谱中无不涉及到明代以前的内容,有些还是此前家谱的重修或续修,所以较多地保留了以前的内容。

如浦江义门《郑氏宗谱》,原是在南宋以前家谱的基础上修撰的,其中还有宋代硕儒欧阳修、朱熹等人的序,但至宋末元初时毁于战乱,直到元朝中叶时才得以重修。

后来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又14次续修,成为一部内容完备的家乘谱牒。

这种不断修撰和增补的做法,在郑姓家谱中具有普遍意义。

今天保存在国内外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的郑姓家谱,从谱名和修撰时间上看,主要有明代的浦江《郑氏宗谱》、《石井本郑氏宗族谱》、《掌庵谱略》,清代的《包山郑氏族谱》、《云阳郑氏宗谱》、漂邑古瑶《义门郑氏宗谱》、《莆城郑氏宗谱》、《南湖郑氏大宗谱》、《郑氏大成谱》、《慈邑灌浦郑氏宗谱》、《太康郑氏族谱》、《偃师郑氏家谱》、《石马郑氏宗谱》,民国的《南湖郑氏族谱》、《通山郑氏家谱》、《虞山郑氏支谱》、《郑氏大统宗谱》、《如皋郑氏族谱》、《姚江烛溪郑氏宗谱》、《牌前郑氏宗谱》、《永春夹祭郑氏族谱》、《大里郑氏家谱》以及修撰时代待查的《西村郑氏族谱》、《白蒲郑氏族谱》、《沙市郑氏族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相城郑氏宗谱》、《山东郑氏世谱》、《浦城郑氏宗谱》、《河山郑氏家谱》、《郑氏续修大统宗谱》、《岵山郑氏族谱》、《永春城关郑氏族谱》、《玉溪郑氏家谱》、《南京郑氏咸阳世家宗谱》等。

这些家谱的规模有大有小,卷数多寡不等,—多者30余卷,少者仅1卷,其内容也随之各有详略,各自代表了郑姓家谱的不同特点。

山东乳山市育黎镇由古郑氏,这支郑氏缺乏明代之前的资料,与诸城四祖的时间同期,约明洪武年间,一世祖郑荣,二世祖郑洪,三世祖郑献,四世祖郑文昌,后世主要分布在山东乳山、文登、威海、荣成,闯关东后裔目前已知的分布在辽宁东港、大连,内蒙赤峰等地,59年配合国家修龙角山水库,大批向周边村镇及东北移民,导致很多历史资料丧失。

此支人目前跟诸城暂时对不上,不过根据各方搜集的资料整理,祖地来源有河南荥阳说法,郑玄后裔说法,小云南说法,云南做官移民说法,根据祖上分支,有七支人说法。

河南荥阳说法,是根据《乳山县志》记载,明洪武3年,郑文昌自河南荥阳县迁至由古,后发展了5个村庄,合并为一,因为建村较早,随起名“由古村”,后部分家谱也有“幽谷”记载,可能村落在谷地的原因。根据当地宗亲口述,郑文昌时期是这支郑氏家族最辉煌的时期,建有家庙、关公庙、戏台,并有传世的武功,在当时的胶东影响挺大,郑文昌的女儿是明代朝廷诰命夫人。

郑玄后裔说法,是根据文登搞民俗研究的一位退休老师整理的资料,郑玄客耕东莱,是在文登米山镇郑各庄村。根据当地的郑氏宗亲口述,郑各庄村现在分为南北郑各庄,但没有郑姓族人,早年的郑姓族人在早年时就去向不明,村名是为了几年郑玄起的名字。目前在郑各庄边上的老埠村和姜各庄村的郑氏族人是明代嘉靖年间从乳山东由古村迁入。根据这位老先生整理的资料显示,老埠村的郑姓族人在破四旧之前,一直供奉长达1800多年历史的郑康成画像,破四旧后画像被破坏,至今这个习俗没有被恢复,他认为郑文昌就是郑玄的后裔。由于跨地区沟通不方便,且这支郑氏有家谱秘不示人的传统,目前仍然缺乏资料。

河南省郑氏字辈大全

光山县郑家湾郑氏字辈:

成志开昌运,文明德道光。

固始县往流镇南郑老庄郑氏字辈::

恩尚尧号国 邦元鸿开文 孝友永世泽

信阳市平桥郑氏字辈:国成立功

新县浒湾、吴陈河、陡山河郑氏浒湾字辈:

帮家逢太乐,良余有光辉;

臣德开名甫,当时左右昌。

(90世至109世。属8世祖长门邦第公、二门邦郎(昆)公监生。)

商城郑氏字辈:

国一仕元绍开,大传显昌前代,家重孝友信义,德积百年良材,英明忠厚为本,福禄永保世泰

晏河乡晏河村郑八洼郑氏字辈:

克承祥瑞芳名显,永继徽猷善业崇;德礼智仁传世远,信文道义辅邦隆。

(属三门邦篆公,举人。“瑞”辈为国世90世)

晏河乡秦洼村郑湾虎、彪公支系字辈:

学长良德光全(前)玉(裕)厚

晏河乡河川村张店、郑氏字辈:

宇义东(三)泰(长),国有善仁(人),维(为)邦久持,强处世长(常)。(文殊乡花山村郑冲、张畈有同支。强字辈为96世)

晏河乡河川村小围孜、大围孜郑氏字辈:

(五门邦彦公、太守(知府)。砖桥镇高陌村赵湾,晏河乡河川村张店,文殊乡花山村张畈、郑冲有同支。

小围孜郑氏字辈:

如信周之良 国学恩光大,文明启发宗。

大围孜、砖桥高陌赵湾郑氏字辈:

宇盟克懋 昌楷延铎

文章耀祖 诗礼传家。(家为90世)

砖桥镇崔棚村郑湾、陈乡村桂洼郑氏字辈:

山正学德道,世昌远高升,富贵荣华锦,

福全万载春。(属六门邦杰公,国学。凉亭乡朱寨村小姜湾,白雀镇钟桥村郑小湾,斛山乡蔡桥村毛湾、赵桥村郑洼,十里镇李堰湾村张湾、五里店村董冲,城关海营、三里桥张染坊有同支)

光山县部分支派郑氏字辈:

1947年湖北枹桐山《郑氏宗谱》即武汉《大成宗谱》字辈40字(建字辈为90世)

建树承先绪,谟贻佑启昌

传家崇正义,立德裕慈祥(下略)

光山县晏河乡程山村董杜湾郑氏字辈:

始祖俌公官居太守(知府)卒葬磨石朝南山头坟地(晏河乡程山村董杜湾)。子六:邦第、邦郎(昆)、邦篆、邦箴、邦彦、邦杰(节)。

光山县白雀镇沿河村郑家湾郑氏字辈:

(郑维翰公支系)

维之坤章长宜和,从效金文宝明光;

承前启后人兴旺,

忠原开来君福强;国富荣华发盛世,

德道鸿运应春尚;万继显贵有才子,

意升宗师秀满堂。

光山县斛山乡陈大院、邱大湾、范乡村房公支系郑氏字辈:

明朝末年,第四支祖房公由黄岗迁河南光山县斛山铺东观郑老湾定居。至今已400余年,传16代,近1000人。10世后的派字10字:“臣自开昌运,文明惠道光”。“运”字对《大成宗谱》派字“树”。(陈大院村的上下郑湾、北汤湾、大卢湾、姚湾:邱大湾村的郑小湾、转湾、大高店、肖湾;范乡村的郝湾、赵园、胡洼、均畈有同支)。

光山县罗陈乡郑老庄郑氏字辈(1至30世):

成芝国金友 钊克绍廷先 富贵永长远

福喜得江山 刚强正万世 和平守政权

波陂河镇蔡围孜邬围孜郑氏字辈:

明德思为邦元(思字辈为91世)

砖桥崔棚郑湾、陈乡桂洼郑氏字辈:

山正学德(章)道(耀)世(承)昌(先)远(绪)(凉亭朱寨小姜湾、白雀园钟桥郑小湾、斛山蔡桥毛湾赵桥郑洼、十里李堰湾五里店董冲、城关海营三里桥有同支。世和承二字辈均为92世)。

刘寨村的郑大湾字辈:

中丙安西庆,政大古人民。

槐店乡草店村占冲郑氏字辈(原籍潢川彭店乡):

明宗有庆 远大智昌 文人兆启 祖锡宏光

德高必显 财秀孔良 兴基立业 华国荣邦

万年承继 斯范永长

(十里镇徐寺村宋中湾有同支。其中“大”字为国世93世)。彭店郑氏加入了1947年的武汉《大成宗谱》,并启用了40代派字,“建树承先绪……”,“庆”对“树”,“远”对“承”,“大”对“先”,以下类推。本支“大”字应为国世系93世,“大”之前,之后类推。

槐店乡望城村郑湾郑氏字辈:

×国祥德法 忠厚(树)传(承)家(先)远(绪) ×芳朝书山天 诗书继世长

(属四门邦箴公,庠士。天字辈为国世90世)括号内为武汉《大成宗谱》字辈。

(陈洼村郑独湾、郑冲、万河村许洼,大力村土楼、熊湾,项楼村胡湾等地有同支)

孙铁铺镇郑棚村郑岗(由湖北麻城迁此):

国守贤财主,帮家大有光,忠良为虎相,

盛世保安康。郑岗(含屈岗小李岗湾)、郑洼、王楼村郑大湾三支郑氏同支

孙铁铺镇刘寨郑氏字辈(1至20世):

维天世文宗,显大德朝忠,

安邦定国志,花开满园红。(“维”字为1世)。

光山县郑氏字辈:

元明汉竖(树),

光山郑氏字辈为,文章祖、礼志学生

光山县白雀园郑家湾郑氏字辈:

孝金文宝明,

信阳罗山县周党畈郑氏字辈:

建树承先绪 谟贻佑启昌,

传家崇正义 立德裕慈祥。

(武汉《大成宗谱》字辈下略)

信阳郑氏字辈:

德元保学

息县晏家河辈字:

守宗应世,克绍廷先,

立登文士,第大魁元。

潢川彭家店(现为白店乡)郑氏字辈:

(该支祖由江西饶州迁湖北黄冈,后迁此地)原字派48字与与1947年汉口黄陂郑氏《大成宗谱》对应派字

原字派

自维原裕,世敷其祥

明宗有庆,远大之昌

文人兆启 祖锡宏光

德高必显 财秀孔良

兴基立业 华国荣邦

万年承继,斯范永长

与1947年汉口黄陂郑氏《大成宗谱》字辈:

(建和上一条的兆字辈同世)

建树承先绪 谟贻佑启昌,

传家崇正义 立德裕慈祥,

业创功勋懋 休征福履康

荣华锦世纪 厚泽庆延长

潢川彭家店肖家楼(现白店乡刘寨村)郑氏字辈:

熙和公原字派32字与1947年汉口黄陂郑氏大成宗谱对应字派

原字派

文士正直,以道自治 克绍宗德,宜世守之

敦正同心,成法基美 惇厚久延,人斯佑启

1947年汉口黄陂郑氏《大成宗谱》字派(建字辈和上一条的正字辈同世):

建树承先绪 谟贻佑启昌(下略)

潢川县双柳树镇郑福、郑禄宗支字辈:

长门从始迁祖的七世孙开始,谱字为:

光相得运瑞,天宝乐丰年,

荣安庆长继,联辉耀福全。

二门从始迁祖的六世孙开始,谱字为:

德洲国枝良,恩培世泽长,

荣宗多吉庆,耀祖兆祯祥。

两门合谱字辈:

鹏程万道明,豪杰保乾坤,

光彩泽荣耀,富贵德永恒,

齐心绘锦绣,文武官自清,

家安国先强,吉祥庆大平。

潢川郑小楼原谱系与合族谱系的字辈:

郑小楼《同支族谱》载:

长门原谱系

光相德运瑞,天宝乐丰年

安荣庆长继,联辉耀福全

二门原谱系

德州国枝良,恩培世泽长

荣宗多吉庆,耀祖兆祯祥

合族谱系字辈:

鹏程万道明,豪杰保乾坤

光彩泽荣耀,富贵德永恒

齐心绘锦绣,文武官自清

家安国先强,吉祥庆大平

注:长门原谱第十三世系“宝”字辈,二门原谱系十三系“世”字辈都与合族谱系“鹏”字辈同辈,以此类推。

潢川(光州)戈阳郑氏大中公支派字辈:

(祖籍福建莆田黄氏街,其祖为郑樵之后大中公。86世至105世)

邦家期以光,厚力在书香

学问因之远,人才自尔长。

固始县各支郑氏字辈:

固始县郭陆滩镇前楼村郑氏:

“应光祖德,宜受君恩,学道之至,以仁为正,忠孝可绍,家世其荣”(湖北省黄冈忠孝堂郑氏宗谱之字辈)

老派

长房,启汉桂煊洪

二房,启汉文从悦(伦玉茂恂)兆

新编字派诗:

明永传家有,万瑞安国守

至德乾坤大,天长同地久

固始县陈淋、祖师、黎集郑氏字辈:

谱记该支始迁之祖系浙江郑氏义门济公之裔“但失世派耳”。(安徽霍邱叶集有同支)

“忠德堂”谱老派字(诗)为:

长房 启汉文桂煊洪,二房 启汉文从悦兆。

新派字为:

明永传家有,万里安国守,

至德乾坤大,天长同地久。

陈淋子镇“清廉堂”与“忠德堂”郑氏有同祖关系。

“清廉堂”原郑氏字辈:

在国玉长大,宝光照嘉祥,

福德宗嗣绪,荣华耀友邦。

(由江西枣林岗瓦雪坝迁叶集南开顺街

新增派字:清廉万世贤,奉节传威望,

扬名世泽远,富贵享天年。

固始县注棚、杨集、城郊、胡族郑氏字辈:

怀明广大 启家乃昌 光宗耀祖 伟国之祥 传世万代 富贵显扬 诗书门第 道德天良。

固始县陈集土楼村善果公后裔郑氏字辈:

衍世遐昌正自传,安和圣哲祖先贤;

模献鸿猷昭嗣业,盛立美周开代全。

(安徽金寨南溪郑氏与土楼郑氏同宗。善果公第25世孙福一公。)

固始县方集、二道河及商城接界处郑氏字辈:

该处有六支宗亲。1983年合修“公议堂”谱,原籍为江西瓦雪坝筷子巷。(六修谱增谱序引)

原谱派字为:

万仕芳景魁,云单光国之

文克明辉启,德厚与家齐

贤才宏发淯,俊秀广滋培

世代绵宗绪,诗书永谷贻

新增辈字:

秉公立恒志,谕子以从勤

荥阳行大道,庭堂日东升

浩瀚传科教,方能振邦兴

枝茂春化宇,环海悉汇依

乾坤多宁靖,延年寿益增

运庆嗣昌盛,先古勋长承

固始县方集杨岗郑氏字辈:

发迹玉长诚、祖泽继家传。

方集草庙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段集童庙郑氏字辈:

奎登怀佑发天泽万(永)保善,家庭一定青。

(段集南大桥、郭陆、草庙、城郊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赵岗汪岗郑氏字辈:

克厚传家久,诗书启世长。

继续延祖泽,振强照世强。

(陈淋、安徽金寨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武庙邓岭郑氏字辈:

国泰龙昌,朝弘永茂,守业远长,

(武庙、安徽金寨铁冲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陈淋、安徽金寨郑小河子郑氏字辈:

红光金万道,瑞云满霞堂。

固始弄行郑氏字辈:

国文元荣玉,常有贻万春。

恩泽成光远,家道焕维新。

(胡族春河,迎河集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武庙汪楼郑氏字辈:

仕德长发诲(诲字疑有误)

(武庙、南大桥、安徽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祖师羁马村郑氏字辈:

生省长保大,宝光照家祥

(陈淋、祖师、安徽金寨等地有同支)。

固始县碑铭,郭陆、草庙、汪棚等地郑氏字辈:多文为富 立德永年

新华中有道,光明照光耀。

固始县方集驻马村(湖北罗田有同支)郑氏字辈:

原宗世派十六字:

再永贤金,单字文中。

尚必兴起,大振家声。

道光六年续字四十:

为学枝多秀,行仁继世长,从新高得桂,

自有广才良,运庆嗣恒盛,传同定远芳,

光宗存厚道,敦本绍荣昌。

固始县郑堂郑氏字辈:

郑堂是郑氏总祖地,分为四支,分别迁四地,即龙、凤、彭、桓(寓东西南北),郑堂为中。东(龙)为陈淋、叶集、霍邱、金寨;南(彭)为黎集、段集、赵岗;西(凤)为商城、马岗、草庙;北(桓)为县城北。

固始县南大桥乡郑堂郑氏字辈:

永曰司登孝,宗嗣毓泰昌,

启家培乃善,保守兆嘉祥。

固始沿淮三河、往流、李店、观堂郑氏字辈:

该支为:“简尊将秉德,恩尚(善)尧号国,邦元鸿开文,孝友永世泽”。传祖上于明初来自山东枣林庄。李店乡糖坊村有杨郑营。

驻马店上蔡县郑楼村郑氏字辈:金德全朝学(祖上是郑殿文。现有学字辈)

驻马店郑氏字辈:效呈中华 金土玉英

汝南县郑氏字辈:德学洪殿现

商丘柘城县郑氏字辈(22世----65世):

锋泽树 然先铭清桢 照基镇源栋

灿均镕汉相 为远锦济标 炳志刚永杰

炎超禄法权 焕起金海林 煜孝钟志本 烜

商丘郑氏字辈:督忠贞西资支

永城县郑氏字辈:展玉亮文才,君子传开来;(现有文字辈):

永城县郑氏字辈:九保步建

渑池县南村郑氏字辈:景云文

中国郑氏的由来 郑姓原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为华夏祖先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5000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因此郑氏即是周朝王室的后裔。

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周厉王少子)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定国号为“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由此诞生。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到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使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到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躲避战祸的办法。太史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位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

县东南)两国之间,土地富饶,交通方便,是个既比较安全、又可图日后发展的地方,可以把妻子儿女先安排到那里。郑桓公采纳了太史伯的建议,于公元前772年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郑国在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共经历了23君,计431年,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迁于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以原国名订姓氏,就是郑氏。

对于上述情况,《新唐书宰相世系》曾有过简要叙述:“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友封于郑,是为桓公,其地华州郑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佛夹辅平王,东迁于洛、徒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民。”按《史记郑世家》,幽公被韩武子所杀,幽公弟骀立,是为儒公;儒公被弑,幽公弟乙立,是为郑君;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于郑。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郑姓的由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姓郑的人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 。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 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百家姓郑姓起源及家谱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匈奴,因维护了汉朝尊严,拜为中郎将,>>

郑氏起源 郑氏起源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西周时,周宣王的同母弟友,封于郑,为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预见西周将亡,就把部族国人迁到东虢川guo]和郐[kuai]国之间。郑武公继位后,先后攻灭了东虢和郐国,成立郑国,建都新郑。春秋初年成为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其子孙播迁陈国与宋国之间,以原国名“郑”为氏。

郑姓氏的来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哗2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郑姓氏的由来 姓氏起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 ,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姓的来源 1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2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郑姓的来源? 姓氏:郑 祖籍:河南

祖宗:郑桓公 郡望:荥阳郡

分类:以国为姓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Я郑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黄帝裔孙后稷之后,远祖郑桓公,得姓始祖郑友。《史记》记载,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最后一个诸侯国,史称郑桓公。幽王时任周司徒,掌管教化。他见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预感将发生变乱,便问计太史公,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名“京”之地,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②出自少数民族。 中较有影响的郑姓人,出自明朝皇帝朱棣赐姓,主要是明代航海家郑和养子郑赐后代,原是来自西域的外族人,因同化改用汉族人通常所用姓氏。土家、朝鲜、瑶、京、纳西、白、哈尼、裕固等民族均有郑姓。

雷州东里镇郑氏起源分布 东里镇位于雷州半岛东部,又是东海岸的一个小半岛,面积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下辖21个管理区,132个自然村,人口67276人。

镇 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农业以番薯、甘蔗、花生、眉豆为主。番薯尤为出名,每年种植2万多亩,最高亩产12万斤。总产3万多吨。沿海渔业和盐业比较发达,大小船只920艘,每年捕捞大虾、墨鱼、鲳鱼、鱿鱼、海蟹等鱼产品,产值2000多万元。海水养殖闻名省内外,精养虾池一万多亩,年产对虾1000吨以上,产值3000多万元。是雷州市对虾生产的主要基地。

泥蚶螺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鲜,已有500多亩,产品销往汕头和港澳,很受欢迎。东里地下矿藏比较丰富,已发现的有锆英矿、钛铁矿、金红矿和机毒矿。

乡镇企业有冷冻厂、对虾饲料厂、制砖厂、金属选矿厂和皮革厂等。 雷州市东里镇地处雷州半岛东部沿海,三面环海,是典型的沿海乡镇,镇 所在地-东里圩,距雷城41公里。区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07亩,虾池面积22万亩,海岸线长42公里。

全镇现有20个村委会1个居民社区,共202条自然村,82833人。该镇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农民主要种植番薯、水稻,农作物结构单一,产量低。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特别是对虾养殖,养虾业的发展带动了虾料销售、对虾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行业。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41亿元,养虾产值达23亿元,占全镇经济总值一半以上,养虾业已发展成为该镇支柱产业。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教育

东里镇有东里中学,东里二中,东里中心小学及下割各管区小学共36所,其中以东里中学最为著名,目前在校学生3000多人,其中初中学生2900多人,高中学生500多人,是目前东里镇最高的学府,曾经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人才,其中有:麦堪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麦教猛(惠州市人民 市长)等为国家及地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东里中学也是雷州市的面上中学中名列前茅中学之一

郑姓的来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胆,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 ,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郑氏起源于姬姓,少数赐姓,改姓!起初居住河南荥阳(天下郑姓出荥阳)古语。郑氏有两堂(博经堂)和(安远堂)博经堂起源(郑玄)文学家,安远堂起源于(郑吉)武将 安远侯!战国以后,郑氏由荥阳搬迁,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两汉时期又有山东迁入浙江,江苏!两晋时期又迁入闽东,闽南。12年人口普查郑姓约1100万,排姓氏21位。郑和下西洋,郑和原姓(姓马)

郑姓为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今天为您讲述中国最重要的取名形式,郑氏家谱字辈大全。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八零六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着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

郑姓族谱有多少卷

顺堂郑氏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民国)郑显仁等主修,民国二十一年壬申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衢州常山郑氏宗谱六卷,(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