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柴姓排名第几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1收藏

百家姓柴姓排名第几位?,第1张

170位。

根据查询百家有谱网得知,柴姓排序为170位,柴氏姓源一是出自姜姓为姜太公后裔,春秋时齐文公之子公子高,高之孙俱以王父名为氏,裔孙高柴,仲尼弟子,柴之孙举又以王父命名为柴氏。

不知道有没有帮助!!

第 1 条记录

题名 镇海柴桥曹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9年(192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镇海

堂号 敦本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元]曹祖凤

摘要 始祖凤,元延皊间进士,原籍平江路吴县,官至直讲学士,后左迁庆元路定海县儒学司训,解职后遂居于芦江东之海晏乡。柴桥为海晏之村名。卷十至十五上行传,十五下艺文,卷末祀产。

索取号 JP974

第 2 条记录

题名 乐东柴岭脚张氏宗谱: 不分卷:[乐清]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稿本

居地 浙江,乐清

先祖/名人 始祖:[宋]张渚; 始迁祖:[清]张志英

摘要 始祖渚,宋室南渡时迁居黄砶土屿,为土屿之始祖。至十五世孙志英,时值清初,又迁居乐邑之柴岭脚,为柴岭脚始迁祖,是谱载世系图、行传等。

索取号 1369

第 3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乘: 不分卷:[太仓]

作者 (清)柴桂纂修

版本 清, 稿本

居地 江苏,太仓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先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本支祖:[宋]柴孟肤

摘要 参见清钞本《柴氏家谱》(嘉定)条目。四世祖璧,生三子,第三子孟肤,元初由嘉定徙居太仓武陵桥,是即其支谱。谱载家乘题辞、实录、世谱、墓铭、传、寿诗、睝诗、仪盰、祝文。有清吴伟业诗。

索取号 31313

第 4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三十九卷,首一卷:[江山]

作者 柴汝澜等纂修

版本 民国8年(191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先祖自河北迁建康。传至二十二世祖仲苏、仲珍、仲紧,唐末由建康徙衢州江山。仲苏、仲紧居嵩高,仲珍居緅峰。卷首谱序、凡例、断谳、仕宦等,馀卷皆为世纪。

索取号 2549/A

第 5 条记录

题名 江阳嵩高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存卷为世纪。

索取号 2549/B

第 6 条记录

题名 峿峰柴氏宗谱: [江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江山

堂号 翼经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唐]柴仲苏; 始迁祖:[唐]柴仲珍; 始迁祖:[唐]柴仲紧

摘要 参见柴汝澜修《江阳嵩高柴氏宗谱》条目。是哦迁江山緅峰之仲珍派谱。存卷哦系图、流芳志(行传)。

索取号 2550

第 7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八修宗谱: 七十卷:[浠水]

作者 柴守翥纂修

版本 民国26年(1937),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北,浠水

堂号 强恕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中宪

摘要 始迁祖中宪公兄弟,由贵溪宦居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后裔有适商城者,有住六安、太湖、英山者,是悉萃而谱之。存卷�序、家训、封诰、服制图、家规等。

索取号 JP338

第 8 条记录

题名 锦里柴氏宗谱: 四卷,首一卷:[鄞县]

作者 (清)柴明煜纂修

版本 清道光29年(1849), 钞

居地 浙江,鄞县

堂号 学愚堂

先祖/名人 始祖:[明]柴隆观

摘要 始祖隆观,明正统间来居鄞邑。六世后,迁居锦里。卷首、卷一序、彩色墓图、姓源考、祠堂记、系图,卷二、三名纪、世传,卷四为九世渔山公诗文集、赠言、坟茔、祀典。

索取号 JP1255

第 9 条记录

题名 柴氏家谱: 不分卷:[嘉定]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钞本

居地 上海,嘉定

先祖/名人 始迁祖:柴廷富; 先祖:[宋]柴璧; 本支祖:[宋]柴公望; 先祖:[宋]柴硕; 先祖:[宋]柴孟肤

摘要 一世祖廷富,其先太原人,宋靖康间南渡居浙,历传至廷富,仕元为海道水军万户,始居嘉定。曾孙璧,三子:长公望仍居嘉定,次硕居昆山,季孟肤居太仓北门外古塘,衍为三大派。谱载序、系图、行传等

索取号 911580

第 10 条记录

题名 暨阳西安柴氏宗谱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清,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萃涣堂

摘要 谱存世系、行传。

索取号 2548

第 11 条记录

题名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 不分卷

作者 (清)柴华玉等纂修

版本 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斯聚堂

先祖/名人 始祖:[唐]柴绍; 先祖:[后周]柴荣; 始迁祖:[元]柴伯茂; 先祖:[元]柴伯; 本支祖:[明]柴广爱

摘要 有始迁祖讳伯茂者,谱称其系出唐初名将柴绍、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之后,元大德间由江山徙居诸暨黄潭,为黄潭始祖。伯茂三子同迁孤山,长子伯曾孙广爱,明初入赘本邑义安乡里亭,是为里亭始祖。是书依次载谱序、凡例、祖系源流、伯茂墓志、里亭图及诗、祠记、祀产记、本族名人传记、闺范传记、艺文、行

传。

索取号 2547/A

第 12 条记录

题名 姚江云柯柴氏宗谱: 四卷,首一卷,末一卷:[馀姚]

作者 (清)柴载清主修

版本 清宣统2年(1910),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馀姚

堂号 翼庆堂

先祖/名人 始祖:[宋]柴洪先; 始迁祖:[明]柴明益; 本支祖:[明]柴秉伦; 本支祖:[明]柴秉孝

摘要 始祖洪先,南宋初徙绍兴。始迁祖明益,洪先十一世孙,明中叶徙居姚北云柯。二子秉伦、秉孝,分别�东柴下宅、西柴上宅祖。卷首至二序、渊源考、诰命、像图、传记、墓志、杂记,卷三、四系图、世表,卷末跋。有范必大、谢迁、赵锦、翁大立序。

索取号 921058-61

第 13 条记录

题名 监桥柴氏小家谱: 不分卷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钞本

居地 监桥

先祖/名人 始祖:[明]柴肇成

摘要 始祖肇成,约元明间人。谱载行传。�

索取号 JP337

第 14 条记录

题名 湘衡拗柴胡氏续修族谱: 十三卷:[湘潭]

作者 (清)胡心懋等纂修

版本 清乾隆60年(1795),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先祖/名人 始祖:胡安国; 先祖:[明]胡德祥; 始迁祖:胡道权; 始迁祖:胡道衡

摘要 始祖安国。迁楚始祖德祥,明洪武初自闽迁兖,复自兖迁楚,二代至道权、道衡迁至潭邑拗柴岭衡山桥。卷一诰敕、谱序、目录、先儒修谱辨论、显祖十劝、敬亭祖修谱凡例、敬亭祖履历奏眆、仲营祖建宗祠用数碑等,卷七齿录。

索取号 4681

第 15 条记录

题名 拗柴胡氏五修谱: 三十卷,首四卷,末六卷:[湘潭]

作者 (清)胡亭午等纂修

版本 道光28年(1848),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堂号 务本堂

先祖/名人 始祖:胡安国; 先祖:[明]胡德祥; 始迁祖:胡道权; 始迁祖:胡道衡

摘要 参见清胡心懋修《湘衡拗柴胡氏续修族谱》条目。卷首一续修条规、祠规、系原纪略、名派等,卷十九至二十六齿录。

索取号 4683

第 16 条记录

题名 中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湘潭]

作者 [作者不详]

版本 民国, 钞本

居地 湖南,湘潭

堂号 集美堂

摘要 存卷为齿录。

索取号 7012

第 17 条记录

题名 世恩堂柴氏家谱: :十六卷:[鄞县]

作者 柴志潮纂修

版本 民国23年(1934),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鄞县

堂号 世恩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宋]柴荣

摘要 始迁祖荣,宋代由大梁辗转播迁於四明。明柴经出此族。卷一至三谱序、历世牌坊、历世诗选、科甲、仕宦、诰赠、选举、迁徙记,卷四世系,卷六、七世次。

索取号 JP339

第 18 条记录

题名 暨阳里亭柴氏宗谱: 不分卷

作者 (清)柴华玉等纂修

版本 清咸丰9年(1859), 木活字本

居地 浙江,诸暨,暨阳

堂号 斯聚堂

先祖/名人 始祖:[唐]柴绍; 先祖:[后周]柴荣; 始迁祖:[元]柴伯茂; 先祖:[元]柴伯; 本支祖:[明]柴广爱

索取号 2547/B

2547/C

第 19 条记录

题名 柴氏世系谱: 不分卷:[山西襄汾]

作者 (清)柴珽等编

版本 清乾隆9年(1744), 钞本

居地 山西,襄汾

先祖/名人 始祖:柴遵恕

摘要 是族世居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今襄汾县)治东十五里连村庄。始祖遵恕。谱载谱序、世系。世系记至十二世。

索取号 930368

第 20 条记录

题名 柴氏世系再复续家谱册: 不分卷:[山西襄汾]

作者 柴隅隆等纂修

版本 民国20年(1931), 钞本

居地 山西,襄汾

摘要 参见清柴珽修《柴氏世系谱》条目。谱载世系(自十三至十九世)。

索取号 930369

第 21 条记录

题名 澬阳柴氏支谱: 十卷,末一卷:[湖南益阳]

作者 柴典璠等主修

版本 民国28年(1939), 木活字本

居地 湖南,益阳

堂号 平阳堂

先祖/名人 始迁祖:[明]柴开咏

摘要 始迁祖开咏,字学海,号迢源,明洪武间自河南徙益阳治东坞土湾,复徙湾之南千家洲。卷首(即卷一)序、派语、传赞、墓志、例言、家训、行述、寿文、寿诗、祭文,卷二至十世系,卷末祠图、墓图、跋。

索取号 946220-29

第 22 条记录

题名 中华柴姓宗谱: 二编,附录

作者 柴文清主编

版本 1999年, 电脑排印本

先祖/名人 始祖:[战国]柴举

摘要 此是柴姓之全国统宗谱,以战国时齐国人柴举为得姓始祖。柴氏是姜姓后裔,举祖父为孔子弟子高柴,举以皇父字为氏。书上编《柴氏家族追本溯源》追溯炎帝至柴举之历史。下编《柴氏家族分布现状》介绍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陕西、江西、北京柴氏各支的简况。

索取号 XP942

  柴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柴姓族系源远流长,据远古传说和古籍记载,上可追溯到炎帝神农氏,下可有资查到西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尚及其后裔高柴。柴氏族系不仅历史悠久,且系名门世家,英杰辈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族。”

  2源于林姓,出自隋末林士弘,属于避难改姓。

  隋朝末年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3源于明朝皇帝对元人的赐姓。

  明朝皇帝曾赐元人娄托罗该(柴秉诚)、铁柱(柴克恭)、恭门苏尔噶(柴志诚),拜特穆尔(柴志敬)遵维布哈(柴永谦)、克穆特穆尔(柴永正)等人均为柴姓。

  4源于少数民族的融合而改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柴姓满族老姓包括:赛密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柴氏(汉族)等。

  柴姓得姓始祖:高柴。据《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由此可见,柴氏以汉代初为刘邦斩韩信于参合的棘蒲侯柴武开始,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弟子高柴,乃是齐文公的儿子高,得姓已有三千一百前的历史。这个姓自古以来,并没有外来姓氏加入,是一脉相传的子孙。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息西)。据《百家姓》注平阳郡(今山东临汾)。故高柴就是柴氏的得姓始祖。

  柴姓分支始祖: 柴开咏:三公长子,字学海,号迢源,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十五亥时生,明建交元年已卯十月初十午时没,葬鸟土湾。元配:方氏。元至正十三年癸已六月初五辰时生,明洪武三年丁丑三月二十七辰时没。葬鸟土湾。子三:泰和;先;照。

  柴姓自周朝柴举得姓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历程。柴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秦朝以前这一时期,柴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柴姓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由于卫国内乱,随祖父高柴迁到今河南大康、杞县、扶沟、商水一带。在这一带发展状大。

  秦朝至唐宋这一进期,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这一时期分几支向全国迁徙:一支随高柴的高姓子孙一起来到福建,浙江,江苏一带,一支来到陕西,山西一带。一支来到河北、山东一带。一支留在商水,杞县,汝阳一带。并先后在平阳、汝南形成郡望,成为当地的大姓。汉朝时在陕西开成以棘浦侯柴武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晋朝时在河北形成以任城候柴诞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后周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唐朝时在山西形成以霍国公柴绍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宋朝时中进士、在朝做官的较多,在河南、浙江,山东一带发展较快。如宋朝时在今渐江以柴望,柴随享,柴元享,柴元彪,号称四隐士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在今河北省沧州以柴禹锡枢密副使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另有,柴涓、宋时,任湖北省鄂州知县。柴中行,宋朝,余千人,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柴成务,宋朝清阴人,终判尚书刑部,在当时都形成望族。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柴姓向全国各地以及台湾,东南亚迁徙。由山西洪洞县向宁夏,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迁徙。由福建,渐江向广东,云南,广西,江西,东南亚迁徙。柴氏族人现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欧美,人口约350万,在现今姓氏排序中为151位,为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的一个中等姓氏。东南亚有中华柴氏宗亲联谊会,国内有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华柴氏族人正兴起一股寻根拜祖的热潮,为中华柴氏发祥地河南的发展多作贡献。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柴姓文化正焕发着新活力。

潘惟正是潘美之子的考证潘德富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在正史和相关《潘氏家谱》上都有明确记载。但在网上却看到署名“柴武周教授”的《柴氏历代先人名人墓》中称“柴熙谨改名潘惟道,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柴道琳等人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一文也说“柴熙谨改姓潘,名潘维正(又名潘维道),世居湖南怀化”。柴熙谨是潘惟正或潘维道的说法,如果出在探讨或考证文章中无可非议,但在没有充分证据情况下将其定论化则显得臆断了。史料凿凿潘惟正是潘美之子《宋史潘美》、《东都事略潘美》、宋人章定的《名臣氏族言行类稿潘美》清楚记载潘惟正是潘美第三子。大约完成于天圣年间的《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潘美诸子中虽第三子写成了惟平,但其后介绍他们官职时,没有“惟平”而是说“惟正西京作坊”,说明“惟平”是“惟正”的书写错误。《宋会要辑》上也有三处提到潘惟正,其中一段写到,大中符“八年六月遣内侍蓝继宗定夺潘美家赀产务令均济。先是美子惟正卒,诏刘承规掌其家财,令赡给诸房……年中有余羡其后,尽以物产以付其家,仍不许货鬻。至是,美孙卫尉寺丞宗上言,请以京中邸舍田园之利均给,故复遣继宗往焉” 。上述各史书记载清楚潘惟正是潘美之子。正史记载清楚潘惟正不是柴熙谨《宋史本纪》载乾德二年“冬十月戊申,周纪王熙谨薨。辍视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二年“戊申,周纪王希(熙)谨卒,世宗之第三子也”;《五代史》载“纪王熙谨,世宗子,显德六年封,皇朝乾德二年卒”。以上史料都明确记载潘美收养的柴熙谨薨在乾德二年。乾德二年是964年,而潘惟正卒于大中符八年即1015年,两人所卒时间相差五十一年。显然潘惟正不是柴熙谨。世宗七子资料表明潘惟正不是柴氏之后新、旧《五代史》记载:“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其中,宜哥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被汉诛,柴诚后汉于佑庚戌三年(957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柴咸汉于佑三年(950年)十一月十三被汉诛,熙谨殁于宋干德二年十月,恭皇帝宋太祖开宝癸酉六年(973年)死于房州。只有“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柴道琳等的《后周曹王柴熙让后代居洪洞》和《焦作柴氏宗谱》介绍,“后周曹王柴熙让为周世宗柴荣的第五皇子,宋朝时期世居河北省沧州,其后代北宋末年又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焦作柴氏宗谱》中还说“柴荣创立柴王拳,由五皇子柴熙让传到沧州成为柴氏通背拳,后又传到山西、河南等地”。据祝治平 、卢苗安的《周世宗柴荣后裔今何在》介绍,《寀卢村志》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卢琰和潘美冒死谏阻,使柴世宗两皇子幸免一死。事后潘美抱养纪王熙谨,卢琰抱养七皇子蕲王熙诲(柴炯)。 后来,赵匡胤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问蕲王下落,卢琰向宋太祖提出归农致仕的要求,获准后遂与孙惟温等扶蕲王连夜驰出京城。卢琰还将女儿卢锦嫁给蕲王熙诲(卢璇)为妻,“并让卢璇从公女次,正式排为三子,与其它八子并列”。 “卢琰女儿之后代,又是隐柴入卢的柴熙诲的后代,所以,又称这支卢为"柴氏卢”。该文还附有盘安《灵山卢氏宗谱》序一。序一载: 世祖炯为周主世宗次子,……更名璇,易姓从卢,继为琰公三子。尤羡同气九人,相继登显仕,其心均不忘柴氏,……柴从卢,卢继柴。故今人以“柴卢”名吾宗焉。刘清泉编著的《卢姓史话》中说,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卢琰“收留了后周世宗的儿子柴熙诲”,“因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把柴熙诲改姓换名,叫卢璇,收为养子,又是女婿,依年龄排序列卢璇为第三子。加上卢琰亲生的八个儿子,连卢璇计有九子,称为‘九支卢’,尔后发展成卢姓在浙江庞大的宗族”。 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磬安县志》记载:“赵匡胤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并将柴熙诲改名卢璇,以己女妻之,与原八子并列,称‘九支卢”。 应宝容的《“九支卢氏”在浙东蕃衍之原委》、祝治平和柴存才编撰《后周三帝》、 政协涿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涿州文史资料》以及相关的《卢氏宗谱》和《柴氏族谱》也证明卢琰收养柴熙诲改名卢璇的事。以上表明,世宗七子中情况已清楚,《五代史》中不知其所终的熙让、熙诲情况已有下落,也证明了潘惟正不是柴世宗之后。潘惟正即潘惟道湖南、贵州、四川相关《潘氏家谱》均有记载,潘惟道是潘美之子,任西京作坊使,并特别注明“惟道即是惟正”。据资料,曾任乾隆皇帝启蒙老师的潘士权,在《寻源笔记》中写道“惟道《宋史》中作惟正,讳玖,袭职光禄大夫、西京作坊使,由大名府迁居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竹搭桥,卒葬府城北郭龙形,配王氏葬竹搭桥犬形”。 笔者见到的《潘氏家谱》中还收录有范仲淹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所撰的《宋宣徽北院使谥武惠潘美公像引》,范仲淹在撰文中说惟道是潘美之子,且 “惟熙之子承规今为阁门祗候”。《名臣碑传琬琰集潘武惠公美传(实录)》也有 “惟熈子承规今为合门祗候”的记载,《宋史赵滋》载,赵滋任左侍禁时,“范仲淹、韩琦经略陕西,举滋可将领,得阁门祗候”。《宋会要辑》记载,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十六日左侍禁阁门祗候潘承规、符惟忠言转迁班今已五年,昨因祗候失仪罢职不曾转官”,证明天圣三年(1025年)秋七月范仲淹撰文时,潘承规已迁任阁门祗候是事实。也说明范仲淹的潘美有子惟道是可信的。虽然国史上没有潘惟道是潘美之子记载,但有潘美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之说,明显看出国史上的潘惟正就是《潘氏家谱》上的潘惟道。前面已证明潘惟正不是柴熙谨,自然“柴熙谨改名潘惟道”也就不能成立。柴熙谨“假死实存”之说没有事实根据和历史依据《周世宗柴荣第六子熙谨改姓潘惟正》一文认为,“熙谨少年而卒,可能是宋太祖的有意安排。这样,一方面对外宣告熙谨已于乾德二年十月卒,另一方面又让已改名更姓的熙谨以潘惟正的名字来传承柴世宗的血脉”。这种假设,如果出自一般的人,或者潘惟正以后销声匿迹了是有可能的。但潘美家居京城“夫党数千百”,柴熙谨也已是少年并懂事,潘惟正后来又在真宗身边为官,这种“假死实存”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从《卢姓史话》和《磬安县志》可以看出,柴熙诲改姓换名是在“惧怕赵匡胤查出蕲王下落”,“卢琰携后周柴荣遗孤熙海潜来浙江,辗转至灵山(新渥翠峰山)隐居”之后的事,说明柴熙诲在京城时并没有改名。另外,如果柴熙谨“假死实存”是事实,这种遮人耳目之事,即是当时史官不敢记,以后终究会有人要记。然而在宋人史料笔记上并没有熙谨“假死”于乾德二年十月的记载和传说。由上推断,柴熙谨“假死实存”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宋人笔记中的柴熙谨改潘惟正(或潘惟吉)之说不可信宋人王铚《默记》记:艺祖初自陈桥推戴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艺祖与诸将同入内,六宫迎拜。有二小儿丱角者,宫人抱之亦拜。询之,乃世宗二子,纪王、蕲王也。顾诸将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去,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艺祖云:“汝以为不可耶?”美对曰:“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艺祖即命追还,以其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以为子,而艺祖后亦不复问。其后名惟正者是也。每供三代,惟以美为父,而不及其它。故独此房不与美子孙连名。名夙者,乃其后也。宋人王巩《随手杂录》也说: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普等,普等曰:“去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查有关资料,王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因苏轼 “乌台诗案”受牵连,王铚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权枢密院编修官,这就说明王铚《默记》来源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是大名府人,周世宗柴荣是邢州人,《宋史潘美传》载“惟吉,美从子,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能以礼法自饬,扬历中外”。天雄军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虽连戚里”就是虽然有亲戚乡里关系的意思,说明潘惟吉故里在大名府,而不是邢州。柴熙谨殁于宋乾德二年十月,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二月雄州言入契丹副使潘惟吉卒……召遣其子乘驿往迎,至雄州而卒。上悯之,令其弟合门祇候惟清驰往护丧,官给葬事”,说明两人所卒时间也不同。由此证明《随手杂录》的柴熙谨改名潘惟吉不可信。相关《潘氏宗谱》记载,潘美兄弟三人(也有两人说法)、父和祖父兄弟皆二人,其祖父之弟的孙是潘惟吉。这也说明王巩《随手杂录》“(潘)美本无兄弟”之说没有依据。《随手杂录》、《默记》都称,柴熙谨子潘夙,“惟以美为父” ,“每供三代”。比较相关资料,王巩祖父王旦(957~1017)所卒时间比潘惟吉(?~1010年)早三年,其父王素(1007~1073)年龄与潘夙(1005~1075)相当,由此推断王巩与潘夙之子年龄上相差不大,自然王巩的“每供三代”之说法也就让人怀疑。恭皇帝960年退位时还不到七岁,至乾德二年也就是11岁,其弟柴熙谨年龄则一定还要少。从正史和有关资料可知潘夙当生于1005年。小于10岁并在964年已卒的周熙谨,在离世四十多年后有子潘夙则是不可能。如果说“每供三代”之事指的是潘惟正,然潘惟正之子潘贞周迁到湖南中方后,其子孙不仅于1139年在中方建有潘氏宗祠,还在其它地方建有分祠,自今依然以潘美为祖。说明《随手杂录》、《默记》“每供三代”之说也不是事实。潘惟正诸子带有“周”字证明他不是柴熙谨从中方等地的潘氏家谱看,潘惟正诸子中都有一个“周”字,但如果以此论定潘惟正是柴熙谨并不符合当时历史现况。前面已说过,当年与潘美一起冒死谏阻并收养了柴熙诲的卢琰,在获准归农致仕后是“挟蕲王熙诲连夜驰出京城”。《续资治长编》也载,太宗征幽州兵败后,“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议者皆谓不可,于是德昭乘间入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惶恐,还宫,谓左右曰:‘带刀乎?’左右辞以宫中不敢带。德昭因入茶酒合,拒户,取割果刀自刎”。 我们从卢琰“连夜驰出京城”和德昭“取割果刀自刎”可以想象,如果潘惟正真的是柴熙谨,他即是有思“周”之心,也绝对不敢以“尊周”、“明周”、“ 能周”来表白,赵氏王朝的天子们自然也绝对不充许有人公开向自己挑战。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这样做的后果怎样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潘惟正诸子不与其它几房连名不等于不同祖古代人有名、字、号,由于历史原因,各地在记载时出现同一人有不同名的记载很正常。潘美的父亲就有潘磷、潘国荣、潘震、处常、潘瞒等记载;惟德之子在湖南中方等地记载为士凤、士龙,而有的《潘氏族谱》记载是仁俭、仁宽;一些《潘氏宗谱》记载惟熙三子仁裕、仁矩、仁显,而正史和相关史料上是承仅、承规、仁矩。前面已说过潘美之孙潘宗、从孙潘夙也并没有跟其它房连名。还有正史记载潘美有玄孙潘意,潘意之父孝严;史料确认承仅有子孝安,他们在《潘氏族谱》也多不见连名。可见,不连名不等于不同宗。如果所有的同祖同宗的都要连名,那中国所有的同姓人都应该是连名的了。综上所述,潘惟正是潘美之子,而不是潘美收养的后周世宗之子柴熙谨。

百家姓柴姓排名第几位?

170位。根据查询百家有谱网得知,柴姓排序为170位,柴氏姓源一是出自姜姓为姜太公后裔,春秋时齐文公之子公子高,高之孙俱以王父名为氏,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