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苗姓的起源?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3收藏

谁知道苗姓的起源?谢谢,第1张

一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出自芈姓,为始祖伯棼之后,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所以又叫苗贲皇。苗贲皇也为晋国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有恐惧之心。贲皇便告诉晋君说:“楚国的精兵都在中军,只要先攻被其左右两军,再乘胜合攻中军,就可以打败楚军。”晋君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为氏,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认为,贲皇才是苗姓的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回族中的苗姓,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

回族中的苗氏,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密征调。以名为氏。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闪、者、白、苗……”苗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得姓始祖:伯棼。

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苗氏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起源于芈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伯棼。春秋时期的公元前547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称为苗氏。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故苗氏后人奉伯棼为苗姓的得姓始祖;也有苗氏后人尊伯棼的儿子贲皇为苗姓的始祖。

二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三迁徙分布

苗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河南省济源县是苗姓起源地,地处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源县古时被称为苗邑,这里苗姓人占全县人口得166%,约九千多人。春秋时,楚君若敖的儿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后代便以斗作为氏氏。伯比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子文任楚国令手,二儿子子良任司马。子良的儿子叫斗越椒,生下来的时候子文就说:“这孩子样子像熊虎,哭声像狼叫,将来长大后一定会祸害全家,别养活他吧!”子良没有同意。后来子文临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国执政,大家赶快离开楚国,别让若熬氏绝了后!”斗越椒长大以后继任司马,当时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儿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个大臣到楚庄王面前去说斗般的坏话,楚庄王便杀死了斗般,让斗越椒当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夺王位,楚庄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质同他讲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于是双方便摆开阵势交起战来。斗越椒死在乱军之中。其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君把苗邑(今河南济源)封给他,所以又叫苗贲皇。他的后人便是苗氏。

苗姓在浙江东阳郡(东汉置长山县。三国吴置东阳郡。南北朝梁改置金华郡。隋废郡改置婺州,改县为金华)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苗姓当今虽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却不绝于史书。宋朝有曾经大破鬼章,军功彪炳的大将苗援;讨降生羌、威镇洮西,又与李宪取定西域的名将苗绶等,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阳郡: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隋治在今城区。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

2堂号:

惠化堂:源自唐朝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可见命皆前定,安知人间没有第二个苗公?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苗姓源流与迁徙分布

中华苗氏网 2009年2月28日 万家姓

一、姓氏源流

苗(Miáo)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为始祖伯棼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所以又叫苗贲(Bēn 音奔)皇。苗贲皇也为 晋国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有恐惧之心。贲皇便告诉晋君说:“楚国的精兵都在中军,只要先攻被其左右两军,再乘胜合攻中军,就可以打败楚军。”晋君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认为,贲皇才是苗姓的始祖。

2、出自回族中的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津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

得姓始祖:伯棼。根据《通志·氏族略》上的记载,苗氏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起源于芈姓,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伯棼。春秋时期,公元前547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省济源县西),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称为苗氏。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故苗氏后人奉伯棼为苗姓的得姓始祖;也有苗氏后人尊伯棼的儿子贲皇为苗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苗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河南省济源县是苗姓起源地,地处济水之源而得名。济源县古时被称为苗邑,这里苗姓人占全县人口得166%,约九千多人。春秋时,楚君若敖的儿子伯比有封邑在斗,后代便以斗作为姓氏。伯比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子文任楚国令手,二儿子子良任司马。子良的儿子叫斗越椒,生下来的时候子文就说:“这孩子样子像熊虎,哭声像狼叫,将来长大后一定会祸害全家,别养活他吧!”子良没有同意。后来子文临死前,把全家人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如果有一天斗越椒在楚国执政,大家赶快离开楚国,别让若熬氏绝了后!”斗越椒长大以后继任司马,当时任令尹的是子文的儿子斗般,斗越椒指使另一个大臣到楚庄王面前去说斗般的坏话,楚庄王便杀死了斗般,让斗越椒当了令尹。不久,斗越椒又想篡夺王位,楚庄王先用文王、成王、穆王三族子弟做人质同他讲和,可是斗越椒不同意,于是双方便摆开阵势交起战来。斗越椒死在乱军之中。其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君把苗邑(河南省济源县西南)封给他,所以又叫苗贲皇。他的后人便是苗氏。苗姓在浙江省东阳郡(东汉置长山县。三国吴置东阳郡。南北朝梁改置金华郡。隋废郡改置婺州,改县为金华)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苗姓当今虽不算大族,但其名人却不绝于史书。宋代有曾经大破鬼章,军功彪炳的大将苗援;讨降生羌、威镇洮西,又与李宪取定西域的名将苗绶等,也是苗姓之中的重要人物。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传统风俗:   

1、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

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8、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扩展资料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参考资料

-苗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习俗

苗(miáo)姓源出有: 源于芈姓,芈姓中的一个分支,即是源自楚国的姓氏。最直接的得姓史祖是楚国公族大夫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的封地,属于以封居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国若敖之乱,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在晋国与楚国的交战中,伯棼之子贲皇技献晋国使晋国取得战斗胜利。后世传有楚才晋用的典故:

初,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伍举娶于王子牟,王子牟为晋公而亡,楚人曰:“伍举实送之。”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声子曰:“子行也!吾必复子。”

及宋向戌将平晋、楚,声子通使于晋。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苗,遂为商周古国,西周初国亡,成为周邑。

在贲皇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这也是汉族苗姓人口最主要的来源。楚国氏族伯棼及其子孙定居河南济源苗亭,遂这支楚国大夫子孙姓氏为‘苗’。

在河南济源当时记载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有对联曰“草长莺飞光景好,田肥禾茂人财兴”,描述当时地理环境。 源于芈姓,出自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民间传说:“在上古时候,有一位神医叫苗父,世人称其为“古医鼻祖”,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苗氏,得姓时间要远早于苗贲皇,但史无记载。”其实,在史书中对苗父其人还是有记载的。苗父,上古巫医,一称弟父。在历史文献《韩诗外传》中记载:“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按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即上古时代的一个医生。他所说的“上古”并非确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对说法,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民间传说苗父是一个医生,只是因为他能让所有求助于他的病人病愈和康复,并不意味着他和后世医家们在诊、疗疾病的方法上有任何相同之处。其实,他的诊治手法和过程是非常奇特而超常的:他把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拿来编成席子,供病人和自己坐、卧,又用草把子扎成狗的模样。对于任何前来求助的病人,他都拿起一只草狗,面对北方,口中念念有词,但每一次治病都只念十个字。于是,无论是扶着来的,还是抬着来的病人,立刻就能康复如初。

由于苗父根本不象后世医生们那样用“四诊”去诊病、用“八法”去治病,甚至也不用任何手术治疗,因此他只能算是一种巫医,如今看来,大概使用的是精神疗法,或心理疗法。在传说中,他为众多病人治过病,而且还疗效卓著,称其为“医”并不过分,因此,人们把他认为是“上古为医者”。 源于百济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的百济民族中,有汉姓苗氏。百济,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一个割据国家,存在于公元前18~660年。百济国与伽倻国、新罗国是古代韩民族的三国,为古老的马韩民族五十四个部落中的百济部落所建,公元前一世纪逐步形成奴隶制国家。公元前一世纪末,百济部落兴起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汉江下游,建都于汉江南岸慰礼(今韩国汉城附近)。传说,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高句丽王子温祚率领部分臣民来到汉江北岸,以其军事实力在慰礼定都称王,国号百济,马韩百济部被其融合。后百济国将王都迁至汉江南岸的汉山城(今韩国京畿道广州)。东汉建安年间,公孙康置带方郡后,百济国王迎娶公孙康之女为妃,得到带方郡的协助,逐渐强盛起来。至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二年~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三年(公元346~375年),即百济古尔王在位期间,仿照汉制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备的国家体制:中央政权设六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为十六品,地方上设五方,二十二檐鲁(郡县),国家机器初步巩固。古尔王模仿北燕国的例制,定出有尊卑差别的紫、绯、青三等官服服色,开始实施严格的身份制度。

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占据了乐浪郡后,形成了朝鲜半岛上三国对峙的局面,其中的百济国势力较为弱小。因此,在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百济国临津江流域被高句丽攻占。到北魏孝文帝元宏延兴五年(公元475年),王都汉山城又被高句丽攻陷,被迫迁都于熊津(今韩国公州)。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四年(公元538年),百济国势更衰,再迁都到泗沘(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改国号为南扶余。在抵抗高句丽的共同北进目标下,百济国与新罗国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公元551年)结成了联盟,并共组成联军收复了汉江下游地区。但很快联盟破裂,收复之地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3年)被新罗国所攻占。百济国为了夺回地,又反过来联合高句丽,频繁进攻新罗国。新罗国面对两国联盟束手无策,频频失败,于是向大唐王朝求援。唐高宗李治正对高句丽的势力不断扩张而反感,更不希望高句丽的有两猛势力的存在,于是应邀出兵干预。大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与高句丽和百济联军的战争中,在新罗国的配合下,于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彻底灭了百济国。百济国灭亡后,领土被新罗国统一。而后,在唐乾封元年~总章元年(公元666~668年),唐高宗又令大唐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率唐军与高句丽鏖战,在农历9月彻底灭亡了高句丽。

灭亡后的百济、高句丽国民,被唐朝政府内迁辽中、辽西、河北等地,其中有部分族人改汉姓为苗氏,以别于当地汉民。在唐王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该支苗氏族人有部分人“去草为田”,改苗氏为田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沙毕纳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沙毕纳尔氏,汉姓为苗氏,源出蒙古土尔扈特部。蒙古土尔扈特部,是明、清时期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朝时期重臣翁罕的后裔。土尔扈特部原游牧於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公元十七世纪三十年代,其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因与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浑台吉不合,遂率其所部及部分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牧民西迁至额济勒河下游流域(今俄罗斯伏尔加河),自成独立的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蒙古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在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大帝派出图理琛使团,途经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两年后至伏尔加河下游,探望土尔扈特部。到了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吹扎布,假道俄罗斯,历时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大帝呈献贡品、方物、弓箭袋等。土尔扈特部族人自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后,不断反抗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公元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著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顿河农民起义后,居于伏尔加河两岸的土尔扈特人民纷起响应。公元十七世纪末期,土尔扈特著名首领阿玉奇汗率领部众积极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公元十八世纪初,土尔扈特人民仍不断掀起武装起义,反抗沙皇俄国在伏尔加流域的统治。

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农历1月,土尔扈特部为摆脱沙皇俄国的残酷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在第七代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的曾孙)率领下发动了武装大起义,之后,渥巴锡带领着三万三千户族人从伏尔加河东岸出发,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历尽艰辛,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季来到伊犁附近的塔麻干地方,史称“土尔扈特东归”。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中的苗氏,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密征调。以名为氏。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后,历代明朝皇帝赐予回族将领许多汉姓:闪、者、白、苗、冶、乌、达、木、金、陕、翦、千、保、卯、张、马、丁、郑、朱、安、薛、禄……

此后,在回族中即有苗氏一族。苗氏回族今天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及青海等地。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珲春图们江沿岸)、倭济石(今吉林图们与珲春之间)、绥分(今中俄交界的绥分河流域),其后裔中有议政大臣、江宁将军苗齐纳,在他的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苗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康仪理氏,亦称康吉里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大多冠汉姓为康氏,亦有取汉义为姓氏者,称苗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苗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苗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平岗镇一带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平岗苗楼村的苗家树及其长子苗泽生、三子苗九锐父子三人,被称为“苗氏三杰”。

据《河南省睢县地名志》记载,明初苗氏始祖由山西洪洞迁至睢县平岗北2公里处惠济河东岸筑楼建村,称苗楼。苗楼村行政辖属多有变更,明代属锦衣乡犁岗里,清代属平岗社,民国属三区河堤,新中国成立后属二区河堤,1958年属河堤公社,1965年属平岗公社,1984年属平岗乡,1986年属平岗镇。目前苗楼村主要居有苗、张、邵、常、靳5姓,1600人。村区椭圆,东西稍长,聚落面积172万平方米。名人除“苗氏三杰”外,还有中央军委政治学院第一军事教研组原主任苗中勤、原豫皖苏军区三十团政委苗丕一等。

在乍冷还暖的初冬,笔者驱车第四次来到平岗,在平岗镇党政办主任王德生和地方文史学者苗家忠的引领下,冒着霏霏细雨,踏着泥泞,深入苗楼采访“苗氏三杰”的事迹。根据县志、党史等相关记载,和66岁的苗楼村支书、苗家树的从孙苗庆勤的细致讲解,察看《苗氏家谱》、苗家树和苗子丰故居及坟茔、苗泽生墓葬、相关遗物资料等,“苗氏三杰”的形象亦逐渐丰满生动起来。

苗家树:兴学救国辛亥志士抗日殉难

苗家树,字伯珊,号铁峰,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兴办学堂之风遍及全国。苗家树考入开封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睢劝学所任劝学员,他与所长徐二先生深入到区、乡、镇宣传新式教育,并在城内肖曹庙(今睢县实验小学处)办了一所高等小学堂,继之又在铁佛寺、苗楼、阎土楼和马庄办了4所初级小学。办学堂无经费,苗家树就四处奔波,政府没收寺庙田产作为学堂开支,触犯了土豪劣绅的利益,他们恫吓威胁苗家树,但苗家树办学堂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苗子丰《纪念我的父亲——苗铁峰遇害周年》)。苗家树常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有了知识,青少年才能报效国家。”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苗家树参加了同盟会。他和其师、同盟会会员马变三等率先剪掉长辫子,四处宣传辛亥革命的意义。袁世凯恢复帝制,苗家树和马变三、同事杨作雨响应革命党的号召,在睢县发表讨袁檄文(《河南辛亥革命人物传略·苗家树传》)。袁世凯在全国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三人遭到通令缉捕,马变三被捕入狱被折磨致死,苗、杨远遁逃避。苗家树悲痛地说:“先生为国为民而死,吾终有一日要为老师报仇雪恨。”

1926年正月,睢县红枪会成立,当时苗家树是全县红枪会五大首领之一,开展了“打牛朋”斗争,次年攻克县城并成立了睢县第一个人民政权——睢县治安委员会。其时,军阀吴佩孚部下营长牛朋率部驻扎睢县,和劣绅勾结增捐加税,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苗家树挺身而出,联络睢县的仁人志士,组织农民抗捐抗税,并和杜如珩、罗文彬等共商派代表赴洛阳向吴佩孚请愿。同年,苗家树加入中国***,成为睢县早期党员之一。12月,他送长子苗泽生、次子苗子丰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7年春,北伐军进军河南时,中共党员江道中到商丘一带执行任务,在商丘县西部郭村被一群土匪扣押,苗家树闻讯将江道中营救出来。后睢县的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苗家树与上级失去联系,他赴开封积极寻找上级组织。1930年,杞县***员吴芝圃与上级取得联系后,多次到苗家树处。苗家树把吴芝圃安排在平岗集山西商人开设的一家杂货铺里,以便开展工作,重建组织(《中共商丘党史资料选·第3卷·人物·苗铁峰》)。同年8月,中共雎县委员会再度建立,苗家树长子苗泽生为书记。

“七七”事变后,苗家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把自己收买的十几支枪全部拿出来,支持苗泽生组织起一支80多人的抗日武装打击日伪(1989年版《睢县志·苗家林传》,该志将苗家树名字错记为苗家林)。1938年8月,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率部在睢县南马路口同日军激战牺牲后,苗家树赴现场将18名烈士遗体运至平岗,并发动群众捐献棺木,将他们安葬在平岗小学东侧广场上。1939年6月,苗家树去平岗赶集,走到惠济河大桥南端,被预先埋伏在那里的汉奸暗杀,时年59岁。2009年9月,苗家树被授予商丘市“3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苗泽生:参加北伐组织抗日情系民政

苗泽生,又名久润,苗家树的长子,1901年生。自幼勤学,青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睢县高等小学堂和淮阳第二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苗泽生正在省立淮阳第二师范上学,他积极参加罢课、游行示威。1926年冬天,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派于秀民到睢县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2月,于秀民派苗泽生等5名农运骨干,以武装农民代表的资格参加了国共合作时期在武昌召开的河南省农民武装代表会议(1989年版《睢县志·人物·苗泽生》)。会上,他听了毛泽东等人的讲话。会后,苗泽生又被介绍到恽代英主办的军事政治训练班学习。其间,他还经常到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课、听报告。1927年3月,苗泽生由郭景尧介绍加入了中国***。

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在农讲所的苗泽生和二弟苗子丰当即报名参加北伐,被编入政治部特别政治大队,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同乘一辆装甲车到驻马店下车(《中共商丘党史资料选·第3卷·人物·苗泽生》)。他们肩负发动群众、做好侦察接应工作的任务,辗转回到睢县。到家后未及停留,苗家树即让兄弟俩去杜土楼一带找于秀民汇报工作,以便迎接北伐军、组织农民武装占领县城。苗泽生和队员们宣传发动,有效地配合北伐军开展了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苗泽生在家乡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工作。1931年春,在吴芝圃的领导下,苗泽生与郭景尧、姜郎山重新组建中共睢县委员会,他任县委书记,曾领导全县教职员工向国民党教育当局进行索薪斗争。1932年秋,苗泽生和姜朗山被叛徒出卖,同时被捕。1937年年底,苗泽生获释后,在父亲的帮助下,组织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汉奸,先后两次袭击驻河堤岭日军、奔袭辛庄寨大土匪李朝建等。后来,苗泽生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编入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三支队、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苗泽生皆任中队长。在反扫荡的1940年,苗泽生任睢杞太农民自卫团团长,他带自卫团与睢杞太独立团经常配合行动,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起到主力部队左右手的作用。之后,任睢太大队大队长、中共蒙城县委直属书记兼秘书、睢太办事处主任等职。1943年再次被捕,脱逃后失掉党的关系。

1945年,党派苗泽生和李苏波到商丘做张岚峰的工作,规劝张岚峰站到人民一边。此后,他调至豫皖苏军区情报处和豫皖苏军区政治部,先后任情报处处长和军法科长。1948年经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批准重新入党。新中国成立后,苗泽生先后在商丘、开封、周口等地负责民政工作,卓有成效地做了很多实事(《周口革命老区·苗泽生》)。1956年5月,苗泽生出席全国民政工作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中共中央和国家***的接见。1985年离休后,为撰写党史、军史积极提供资料。1988年在商丘病故,归葬故里苗楼,省、市领导为其召开了追悼会,中央军委领导张震、王幼平等赠送敬挽和花圈。

苗九锐:投笔从戎从政基层驻外大使

苗九锐,苗家树的三子。1919年生,启蒙在苗楼,10岁进平岗,学习成绩突出。自幼受大哥苗泽生、二哥苗子丰影响,一心想当兵,在被济汴高中录取后,又悄悄报考了黄埔军校洛阳分校,终因父亲反对告吹。高中期间参加河南支持北京学生的“一二·九”运动。高中毕业,恰逢“七七事变”,他拟去北平考大学的愿望落空,只好返回家乡睢县。翌年春,到淮阳参加国共两党合办的特殊工作人员训练班。

1938年5月,苗九锐正式参加由***领导的睢县抗日游击队,属新四军序列。9月,西渡黄河,在西华县杜冈与彭雪枫、张震率领的东进支队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先后任中队长、连长、营教导员(1989年版《睢县志·人物·苗九锐》)。新四军东渡黄河时,苗九锐被接纳为中共党员。他从游击战到正规战,从小战斗到参加淮海战役、渡江作战、进军大西南、解放西藏,在新四军、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服役20年,曾任中共睢县县委书记、睢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冀鲁豫军区豫东纵队团政委、第二野战军团政委,由连、营、团级升为副师级。后来为了支援西藏建设,他脱掉了军装,离开了人民解放军部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大学分校政治处主任、中共西藏工委秘书长、拉萨市市长、铜陵市市长(《中共睢县党史资料选编》第2册)。

1960年5月,苗九锐调外交部工作,历任部党委办公室主任、国内工作处处长、机关党委和监委书记等职。1971年9月被派往国外,先后任驻巴基斯坦卡拉奇领事馆总领事、中国驻乍得大使馆大使和驻喀麦隆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外大使苗久锐》,载《睢县文史资料》第5辑)。作为新中国驻卡拉奇第一任总领事,苗九锐对解决如何缩小中巴贸易差距、加强两国关系做出了贡献。在非洲任乍得大使,1978年他促成了乍得总统马鲁姆访华。李先念副总理与马会谈发表了联合公报。在任驻喀麦隆大使期内,中喀派团互访多次,喀民盟政治书记萨莱克访华,李先念副总理接见。中国派出代表团访喀更受到热情接待。他参与全过程陪同,促进中喀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1984年11月离任回国,喀麦隆保罗·比亚总统设宴为其饯行,并授予他“大将军”勋章。回国后,苗九锐离休,结束了连续13年的外交生涯。著有《忆往昔——苗九锐回忆录》。2012年4月,在北京病逝。

源流一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公族大夫熊伯棼(斗越椒)之子斗贲皇的封地,属于以封居名称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等所载,春秋时楚若敖之孙、楚大夫伯棼以罪诛,其子贲皇奔晋,食采于苗(故城在今河南济源西)。在苗贲皇的后裔子孙中,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遂成苗氏,并尊苗贲皇及其父亲斗越椒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芈姓,出自上古时期神医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民间传说:“在上古时候,有一位神医叫苗父,世人称其为“古医鼻祖”,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苗氏,得姓时间要远早于苗贲皇,但史无记载。”其实,在史书中对苗父其人还是有记载的。苗父,上古巫医,一称弟父。在历史文献《韩诗外传》中记载:“吾闻上古医曰弟父。弟父之为医者,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按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中庶子的说法,苗父是一个“上古为医者”,即上古时代的一个医生。他所说的“上古”并非确指,但按他自己的相对说法,是在黄帝时代以前的某个时代。

源流三  源于百济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的百济民族中,有汉姓苗氏。百济,是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一个割据国家,存在于公元前18~660年。

源流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清时期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部沙毕纳尔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沙毕纳尔氏,汉姓为苗氏,源出蒙古土尔扈特部。蒙古土尔扈特部,是明、清时期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朝时期重臣翁罕的后裔。

源流五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回族中的苗氏,源自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密征调。以名为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珲春图们江沿岸)、倭济石(今吉林图们与珲春之间)、绥分(今中俄交界的绥分河流域),其后裔中有议政大臣、江宁将军苗齐纳,在他的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苗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谁知道苗姓的起源?谢谢

一姓氏源流第一个渊源:出自芈姓,为始祖伯棼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