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姓 拓拔氏家谱 拓拔姓起源 拓拔姓名人 拓拔姓的来源 拓拔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3收藏

拓拔姓 拓拔氏家谱 拓拔姓起源 拓拔姓名人 拓拔姓的来源 拓拔姓简介,第1张

北魏拓拔氏起源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 另,羌族党项皇室自称鲜卑皇室后裔,以拓拔姓自居!后建西夏国。

经查实,无此姓,乃笔误,应为“拓跋”姓。

拓跋[拓跋,读音作tuò bá(ㄊㄨㄛˋ ㄅㄚ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鲜卑族拓跋(亦称托跋)部拓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张旗鼓地进行汉化改革时,率王族改为汉字单姓“元”氏,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第二个渊源:源于李姓所改。出自西汉时期有李氏者改为拓跋氏。

由于李氏有三个主源,改为拓跋氏的李氏,一说源自嬴姓即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一说源自 阿跌失氏,到底源自何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得姓始祖:拓跋力微。

拓跋氏寻宗溯源,黄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个儿子继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若水(由帝子下降为诸侯),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即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

据史籍《魏书·序纪》记载,拓跋氏历史的序幕是从拓跋毛开始的。他为“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谓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约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传到了拓跋推寅时候,正值东汉初年,拓跋氏开始从原来的居地向南迁徙。“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传到了拓跋邻,以所在地荒遐,又谋南迁,因年老,传位于子拓跋诘汾,帅部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神兽之说,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话传说。拓跋诘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书·序纪》里,拓跋力微被称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岁。在拓跋氏历史上,力微是有贡献的,因此他被称为始祖。

二郡望:

颍川郡: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东魏时期迁治颍阴(后为长社,今河南许昌)。隋、唐两朝为许州颍川郡。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乐平王。

因功拜东骑大将军。鲜卑宗室中,德高望众的元老贵族,他年长北魏孝文帝四辈,为四朝老臣。

拓跋可悉陵:(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中军都督。

他十七岁随北魏太武帝拓跋珪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北魏太武帝。

拓跋平原:(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县)。著名北魏齐州刺史。

以功拜镇南将军。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拓跋平原亲自讨伐斩之。

四帝王国君:

拓跋珪:(公元371~409年),鲜卑族,字涉珪,拓跋部人;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魏祖昭成皇帝,即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开国皇帝太祖道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386~409年为期二十四年,终年三十九岁。

拓跋嗣:(公元392~423年),鲜卑族,魏道武帝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二位皇帝太宗明元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09~423年为期十五年,终年三十二岁。

拓跋焘:(公元407~452年),鲜卑族,魏明元帝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23~452年为期三十年,终年四十五岁。

拓跋余:(公元?~452年待考),鲜卑族,魏太武帝拓跋焘少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四位皇帝南安隐王,在位时间从公元452~452年为期八个月,终年岁数待考。

拓跋濬:(公元439~465年),字,魏太武帝拓跋焘嫡孙,拓跋晃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五位皇帝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在位时间从公元452~465年为期十四年,终年二十六岁。

拓跋弘:(公元448~471年),鲜卑族,魏文成帝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65~471年为期七年,终年二十三岁。

以皇太子嗣位。公元471年传位于太子宏,自为太上皇。后为冯太后鸩杀。

拓跋宏:(公元466~499年),鲜卑族,汉名元宏,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第七位皇帝高祖孝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71~499年为期七年,终年三十三岁。

拓跋恪:(公元484~516年),鲜卑族,汉名元恪,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二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末位皇帝世宗宣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499~516年为期十七年,终年三十三岁。

以皇太子嗣位。

拓跋善见:(公元523~551年),鲜卑族,汉名元善见,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世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东魏政权开国皇帝孝静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34~551年为期十七年,终年二十八岁。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拓跋恪愤高欢专权,奔往长安。高欢便另立拓拔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高欢、高澄、高洋父子相继擅权。

公元550年5月,高洋将拓拔善见轰下台,自己称帝,改封拓拔善见为中山王,次年12月又将其杀之,至此东魏灭亡。

拓跋宝炬:(公元507~551年),鲜卑族,汉名元宝炬,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孙,京兆王元愉之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开国皇帝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35~551年为期四年,终年四十五岁。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拓跋恪愤高欢专权而奔关中依靠宇文泰。

公元535年年初,宇文泰鸩杀了魏孝武帝,立拓拔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政权。

拓跋钦:(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汉名元钦,魏文皇帝拓跋宝炬长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第二位皇帝废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1~554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以皇太子嗣位,谋诛宇文泰,不料反被宇文泰所废。

拓跋廓:(生卒年待考),鲜卑族,汉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县)。北朝时期西魏政权末位皇帝恭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4~558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即位前封齐王,魏废帝三年农历1月即皇帝位,去年号,称元年,恢复原姓拓跋氏。

公元557年农历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护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让位于宇文觉(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为宋王,后又寻个理由杀之,至此西魏政权灭亡。

程元章,(1683年—1763年),字冠文,号坦斋,祖籍登封,明末,移居上蔡,他幼年聪慧好学。康熙五十六年举人,康熙六十年中一甲三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雍正元年主持四川省乡试,二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年督福建学政,后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七年任浙江布政使,十年任浙江总督并兼管巡抚、两浙盐政事务。乾隆元年,奉诏回京,补授漕运总督,代礼部侍郎,后调补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这年,充任丙辰科武殿试读卷官。次年,充任丁已科,文殿试读卷官,归故里后,从事书法和著作,他的书法融苏、黄、米 、蔡各家之长,独创一体,著有《溯落堂诗文集》。

万松书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由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宋报恩寺遗址上改建,位于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之上,故称万松书院。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

肄业,古代指修习课业。古人书写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师授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今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

沈荣儁(jùn),字嗛之,号檝(jí)师,沈三曾孙,沈楷世子。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举人,候选知县。沈鼎生 字乘风,号东桥,沈荣儁子。国学生。

沈荣昌,(1713年—1786年),字永之,号省堂。浙江归安(今湖州)人。诗人、书法家。沈涵孙,沈柱臣子。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乾隆十年(1745)二甲第三名进士。十二年任山西文水县令。三十三年调平凉知府,八月升陕西督粮道。三十六年授宪政大夫。次年补云南驿盐道。四十九年擢江西盐法道。次年调江西督粮道,卒于任。著有《成志堂诗集》。袁枚的独子袁迟,娶妻沈氏名潞,字月舫,小名全宝,乃沈荣昌女儿。

戊午,指乾隆三年,1738年。袁枚乡试中举人。

捐馆,馆,住所。捐馆指抛弃居所。比喻死亡、去世。唐·颜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公之捐馆也,万里迎丧。”也称为“捐馆舍”。

謦咳,音qǐng hāi,亦作“謦欬,音qǐng kài”,本义是咳嗽,《庄子·徐无鬼》:“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注》:“轻曰謦,重曰欬。”。《北史·崔悛传》:“謦欬,为洪钟响。”引申义:谈笑。《集韵》《类篇》:“謦欬,言笑也。”宋·苏轼《黄州还回太守毕仲远启》:“路转湖阴,益听风谣之美;神驰铃下,如闻謦咳之音。”

严遂成,(1694年—),字崧占(一作崧瞻),号海珊,乌程(今浙江湖州)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值丁忧归。后补直隶阜城知县。迁云南嵩明州知府,创办凤山书院。后起历雄州知州,因事罢。在官尽职,所至有声。复以知县就补云南,卒官。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及《诗经序传辑疑》二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东北,于建元二年(前139年)至后元二年(前0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陪葬墓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菟肩麦饭,指粗陋的饮食。菟肩,音tú jiān,植物名。属葵类,可食。麦饭,磨碎的麦煮成的饭。《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

精蓝,音jīng lán,意思是佛寺;僧舍。精,精舍;蓝,阿兰若。宋·高翥《常熟县破山寺》诗:“古县沧浪外,精蓝缥缈间。”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的主角是沈荣儁,也就是考上举人后中年去世的湖州沈谦之。按照家谱的记载,沈荣儁,字嗛之,号檝师。这个“嗛”字,估计很多人不认识,我也是头一回遇到,看看字典,竟是多音字,读qiān时,通“谦”。谦虚的意思。袁枚在书中将其记成“谦之”,大概原因在此。读qiǎn时,指猴鼠之类的颊囊,常在电视片中看到猴子吃东西时腮帮子鼓鼓的,真不知道这个部位叫“嗛”。读xián时,指用嘴含着东西,《说文》:“嗛,口所衔也。”引申为“怀恨”,《史记·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一个字背后还有这么多的说道,说明汉字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知识金矿。读书识字长学问,当是人生大乐趣。

说到沈荣昌,他是袁枚的儿女亲家。袁枚的儿媳妇沈潞,字月舫,小名全宝,是沈荣昌乾隆五十年在云南任盐驿道时出生的小女儿。《诗话》一书对沈荣昌的诗多有记载。在《诗话·卷九·一二》中,袁枚记述了同学姚成烈(后官至礼部尚书)与沈荣昌是中表亲。这次研究沈家家谱资料算是彻底弄清楚了。姚成烈的父亲姚之栋娶了沈涵的三女儿,即沈荣昌的三姑妈。姚成烈是沈荣昌姑妈的儿子,沈荣昌是姚成烈舅舅的儿子。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所以,姚成烈与沈荣昌是中表兄弟。姚之栋的女儿又嫁给了沈荣昌,沈荣昌又成了姚成烈的姐夫,二人又成为“郎舅”关系。听起来好复杂的亲戚关系。好在现在独生子女多,这样的亲属关系,基本上不存在了。

再说说沈荣儁与沈荣昌的关系。他们二人是同族兄弟,他们的曾祖父是同一人,浙江湖州菱湖镇竹墩村的沈钟兖。沈钟兖的长子沈三曾,次子沈涵,兄弟二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同榜考上进士,成为名震四方的“兄弟翰林”。沈荣儁是沈三曾的孙子,而沈荣昌则是沈涵的孙子。他俩都出自浙江湖州的沈氏家族,竹溪沈氏是传承有序的大家族。有言道:“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旺竹墩”。竹墩村又叫竹溪,通常称“竹溪沈氏”。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从汉朝开始至清末沈氏名人423人中,竹溪沈氏就有80人,占了近五分之一。古时候不说,单是近代就出现了几十位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如沈寿(苏绣创始人、艺术家)、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沈尹默(书法家、中央文史馆副馆长)、沈雁冰(笔名茅盾,作家、中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部长)等。

沈荣儁出生在这样的名门望族,祖上都是做官的,平辈中也有不少族兄弟踏上了仕途,而自己却还是一个举人,内心的压力应该是相当大的,故此,其在诗中也常常流露出这样的情绪。“君莫伤时悲不遇,世间多少布衣人!”他在面对严遂成感觉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劝解,实际是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哀怨。而《钓台》一诗,以布衣之身的沈荣儁跻身于官宦之中,其一方面以“王气终应在茂陵,菟肩麦饭记飘零”来悲叹自己的命运不济,另一方面则以“故交贫贱如相忘,帝座何由犯客星”来安慰自己的内心不平。长期的心情抑郁,或许导致了沈荣儁早逝。所以,我们要引以为戒,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心胸开阔、心情开朗。

这里顺带说一下,《钓台》一诗,引用的汉光武帝刘秀与东汉隐士严光的故事。但首句“王气终应在茂陵”中的“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该句是沈荣儁记忆错误?还是故意如此写,将汉光武帝刘秀的称帝之命的根源追溯到茂陵?我觉得都能够说得通。至于汉光武帝刘秀的陵寝位于何处,至今为止未有定论。河南省孟津县白鹤乡铁榭村有座“汉陵”,俗称“刘秀坟”,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古籍记载的“原陵”,即刘秀陵寝。近年来,经过专家考证,铁谢村的汉光武帝陵所在地,当年是黄河河道(现在成为滩地),学者们都认为皇帝墓葬不可能藏于水中,现有的陵墓土堆可能是北魏的祭天或祭水的仪式台。并且,一般的帝王墓葬讲究的是背山面水,而此汉光武帝陵则是枕水面山,不合常规。另外,国家考古重大项目“邙山陵墓群调查工程”,通过大量的考古钻探,发现孟津县送庄乡三十里铺村及其附近是邙山东汉陵区的核心区域。这里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位于邙山之巅,中部高亢宽广起伏有致,其间墓冢密集,大小冢结合。陵区西部有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和玉冢5座独立的墓葬。这些墓葬封土宏大,保存完整,平面都是圆形,直径均在100米左右,应该是帝王陵墓。通过和《古今注》比对墓葬形制规模,专家提出:大汉冢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玉冢是安帝恭陵,二汉冢是顺帝宪陵,三汉冢是冲帝怀陵,刘家井大冢是灵帝文陵。但这都是推测,真相必须等待考古发掘之后才能揭晓。

佘姓,中国姓氏之一,一说由余变化而来,一说以地名为姓氏,在《 百家姓 》中排名第546位。其历史名人有佘钦、佘太君、佘熙璋、佘国观等。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佘姓的起源与家谱,希望大家喜欢。

佘氏

分布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

新郑郡:即今河南省的新郑市。

历史来源

佘(shé)姓源出

1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2源于姬姓,出自商末周族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姬泰伯,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由余之后,属于姓氏音变转化为氏。4源于地名,出自古代东海荼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5源于妫姓,出自东晋时期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6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吴氏后裔吴万邦,属于避难改姓为氏。7佘氏的起源,古今姓氏专家研究,说法很多,但大部分认为:佘姓由皇帝敕赐而来。西晋(公元266年)初年,武帝司马炎手下有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叫余昭元,他东征西伐,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余昭元随武帝率军攻下雁门关(今山西省雁门关)后,司马炎大喜,对余昭元说:汝功勋盖世,不在人下,封镇海大将军,敕赐姓佘。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华姓氏中才有了佘姓,至今已经1700年。

得姓始祖

姬泰伯(吴太伯)、由余、余讽(佘顽)、吴万邦、佘显(吴显)、佘兴(吴兴)。

迁徙分布

佘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从历史文献看来,佘姓是余姓转化而来的。从《姓苑》介绍的主要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现在的安徽歙县带的情况考察,二姓可能是一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学博士佘钦。佘钦为南昌人,由此推测,佘姓的播迁时间较早。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聚集地:据宋朝时候的古书《姓苑》上说,佘姓人多来自南昌那一带。唐宋年间,余姓佘姓先后进入莆田、仙游、泉州等八闽大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也留下他们迁徙足迹。佘姓宗氏祠堂往往刻有“雁门衍派”字样,说明他们源于山西佘太君一族。有关情况,可参阅前已介绍过的余姓。余、佘二姓后来在安徽和江苏成了大姓。佘姓望居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新郑(今河南省中部新郑县)。

今安徽省的芜湖市、安庆市枞阳、巢湖市和县、含山县、明光市,四川省的安岳市、西昌市、仪陇市、遂宁市、南江县,重庆市南川区、万州区,北京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汕、顺德市、普宁市、阳江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市、随州市、孝感市大悟县、黄冈市、咸宁市,贵州省的安龙县,江苏省的南通市、扬州市、江阴市、如皋市、连云港市、赣榆市,湖南省的望城县、邵东县、长沙市长沙县、怀化市会同县、益阳市南县、桃源县、张家界市桑植县,辽宁省的沈阳市,吉林省的九台市,河北省的邯郸市、定兴县,山东省的莱阳市、日照市,云南省的昆明市、丽江市宁蒗县,河南省的长垣县、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福建省的莆田市仙游县、漳州市、石狮市、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彭阳县,陕西省的安康市、渭南市、西安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市,江西省的南昌市,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台南市等地,均有佘氏族人分布。

堂号

雁门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新郑堂:以望立堂。

慰忠堂:资料有待补充。

佑启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族名人

佘世亨:(生卒年待考),字始大,晚号随时老人;顺德人(今广东顺德)。著名明朝收藏家。著有《山人集》、《纪游录》、《佘山人诗集》。

佘翘:(生卒年待考),字聿云,一作聿文,号铜鹊山人;铜陵人(今安徽铜陵)。著名明朝文学家。诗、古文皆有名。诗文著有《翠微集》、《浮斋集》、《偶记》等,另有杂剧《锁骨菩萨》,传奇《量江记》等。

你好,我是继字辈的!老家就是大石桥市,周家镇,周家村的!公爵坟遗址在三队!就剩个断悲了!老祖宗是沈北通!辈分是荣庆锡恩继,世恒淳中义,华承龙泽琦,嘉可少恭勋!后边五个字音对,字不知道怎么写了,家谱上有,好久没看了!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祐。“沈万三”之弟名沈贵,字仲华,又号“沈万四”。沈贵二子:长沈德昌;次沈汉杰,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汉杰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之北周庄,二子:长沈玠,次沈琼。沈玠三子:长沈海;次沈广;再次沈京华。沈贵次子一支裔绪,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沈万三,元末明初人。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万三是对他的一种社会称呼,他本名富,字仲荣,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国首富。如果大家到过古镇周庄,在您对古称秀色称赞不一的时候,或许您没有想到,周庄就是因为有了沈万三,才成为江南著名的古镇的,不但是周庄受惠于他,南京城的建城,沈万三还有一半的功劳,因为是富可比国的他因为朱元璋的眼红而被逼出资与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他经商与发财过程中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但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

  元代末年,吴兴(今浙江湖州)南浔镇沈家漾,有一户姓沈的殷实人家,

  沈万三

  谁知突然遭水灾,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用一条渔船载起四个儿子,连夜逃到距南浔百里外的周庄镇。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贵。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辞而别,几天毫无音讯。当大家找不到他,他却兴冲冲回来了。说是到苏州城里去玩了,阊门那里做生意的人既能赚钱,又能到处玩,太有意思了。

  躬耕起家

  起初沈家在周庄耕种的是一片低洼地,只出产芦苇和茅草。但他们勤于耕作,使之成了产量颇高的熟地。 周庄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历来是种植粮食和油菜,种桑养蚕的好地方。沈万三随父亲来到这里,主要也是依靠发展农业生产,“躬耕起家”,随即“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周庄八景之一“东庄积雪”,描绘的正是沈氏庄园当年的景色。东庄有着许多巨大的粮仓,每年都储藏着无以计数的粮食。

  陆氏赠财

  元代苏州富室陆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才智和经商信用,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也看破了红尘。手里的巨额财产假如不传给别人,一旦时局动荡,反而会酿成祸害。于是全部赠送给沈万三,自己去澄湖边的开云馆当了道士,直到寿终。 沈万三得到了陆德源的这笔巨资,如虎添翼。

  出海通番

  沈万三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方面把“东走沪渎,南通浙境”,水路交通发达的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内地的丝绸、瓷器、粮食和手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又将海外的珠宝、象牙、犀角、香料和药材运到中国,开始了“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很快使自己成为江南第一豪富,创造了令世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神盆聚宝

  民间传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放进一支金钗,能取出一大把金钗;放进一只银元宝,就能取出一盆银元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

  沈万三

  在南京,他为朱元璋修筑城墙以及有关设施,还修筑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所耗费的钱财不计其数。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园,便是他当年的后花园旧址。奢侈的宴饮和富丽的服饰,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他的一把玛瑙酒壶质地通明,类似水晶。中间有葡萄一株如墨点,称为月下葡萄,据说可以换取“嘉兴一郡盐钞”。

沈从文祖居

下寨,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祖居。沈从文的曾祖父的父亲沈文科的坟墓,就在这寨外的小山包旁。

据说沈从文先生一直到谢世前,都有一个未能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家世搞清楚。

美国有个叫金介甫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多次到过中国,到过湘西,多次访问了沈(从文)先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写下了28万字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但对于沈从文的家世,作者却同样没有搞清楚。他在书中说:“沈家在当地算是世家大族,所以对其先世很引以为豪,虽然他们发家历史并不久远。沈从文说过,在镇_城西边有个沈家庄,居民是汉人。村民靠开采朱砂为生,他们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对此现已无法考证。沈追溯祖先历史只到上面两代,不像中国某些出身高贵的家族动不动就将0家谱上溯到一千年之久。这一点也足以说明,沈家确实是寒素之家。再说,像湘西这样开发历史本来就较短的地方,像沈家这样祖、父两代都有功名的家庭,也足够称为‘世家’。”

其实,沈从文的祖先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金介甫“花了很长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之所以得出这样一个不甚准确的结论,其原因是,他没有寻找到沈从文的“根”。

沈从文的“根”在哪里呢?

沈从文的“根”就在铜仁!

倘若金介甫先生能跨入铜仁,那他就不难了解到,沈从文的0家谱不仅可以上溯到一千年之久,甚至还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

根据在滑石发现的《沈氏家谱》记载,沈从文的祖先原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的周文王之后,封地于沈,以国为姓。其出身则不仅只是“高贵”,而且还应是很显赫了。

沈从文的祖先是因为做官而“宦留黔、楚”,定居在湘黔边境一带的,而且后来还“银钱有半乡之誉”,所以既不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当时也不是“寒素之家”。

沈从文的九世祖沈思远,先是在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任过知县,而后才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迁铜仁府。当时因为道路不安全,任满难以回老家,于是就在铜仁定居下来了,先是落业在城郊的熊家屯,不久又移居城郊的沈家滩,再后就从沈家滩又移滑石乡。沈家在滑石买下的田地东至亭子关、西至大兴场、南至马斜溪(今马岩的马仙溪)、北至黄慧营(今凤凰县的乡黄合营)。“银钱有半乡之誉,至今族大枝繁。”滑石的谷坳、杨柳坪、小田、野鸭塘、举屯、梗竹林、乱岩塘等村寨,都是沈家后人族居的寨子。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湘黔边境爆发了石柳邓领导的苗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这场风暴卷走了沈氏家族的兴盛,使世代荣耀的沈氏家族境况急转直下,昔日的辉煌门庭已荡然无存,化为断壁残垣,一派狼藉,沈家人丁从此一贫如洗,经受着苦难的磨砺。嘉庆六年(1801年),沈光汉之子、沈从文的第十八世祖沈文科,家境依然贫寒,只有占地约一百来平方米的三间破旧木板房。沈文科死后,草草安葬,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才立了一块高二尺,宽不过一尺五寸的粗墓碑。至今碑文还隐约可辨:“沈公文科之墓,立于道光十三年”。沈文科生有五子,分家立业,各自谋生。四子沈歧山因难于在下寨故里生存下去,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带着儿子沈宏富,沈宏芳背井离乡,在凤凰境内的黄罗寨(今林峰中寨村)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安身立命。自沈从文的第十九世祖、曾祖父沈歧山迁居凤凰后,居住于贵州铜仁的沈家族,便分出一支落籍湘西了。这一分支虽然已离开祖先故园,但仍与故土保持关系,经常探亲,祭祖,联系密切。沈从文的祖父沈宏富做了贵州总兵的大官,26岁还署理过贵州提督。他也常回铜仁下寨探望,父亲沈宗嗣在军中学了医术后,经常回到下寨一带行医,在当地留有美名。直到1941年,沈从文的胞弟云麓返回下寨,才将这里祖产房屋变卖。因为沈从文青少年离家后便很少回来,所以他在追溯祖先历史时才只能到上面两代。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沈从文详细信息++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有说生于129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76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元末明初商人、巨富。

沈万三通过开展海外贸易而积累原始财富,从而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实为沈万三之功。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有一只聚宝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

至今,苏南、浙北、安徽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的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传说。

扎西刘的推理结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扎西刘推测了这样的可能性。出于保护自己子孙考虑,沈万三将后代裹挟在沐英的大军中南下滇黔一带,在沐英派出的陈、郑等军官的照顾下,沈万三的后人及其庞大家族隐姓埋名在屯堡。(这个沈万三的后裔可能是次子沈茂,因为长子沈旺及其后人先后遭到了朝廷的算计,而唯独历史对沈茂没有任何记载。)

为了保护家族血脉,沈族隐姓埋名,但为了表示不忘祖。沈家定下了一些祖训:如始终居住在一个屯堡里面;供奉财神即“沈万三”;以藏着密码的族谱排序;世代经商等等。为了保护其余的家族不受牵连,沈家不与另三家通婚;至于四大家族中第四个姓——张,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后代,因为历史记载,沈万三和张士诚过从甚密,并一直庇护着张族后人。也许沈家祖先的种种顾虑是对的,100年之中(恰好为5代左右),在江南的沈氏前后遭到数次抄家灭门,沈氏一门逐渐式微。而延续在贵州的这支,却依然十分完整地保存着。甚至,今天,他们的衣着、言谈和举止都带着500多年前的习惯

拓拔姓 拓拔氏家谱 拓拔姓起源 拓拔姓名人 拓拔姓的来源 拓拔姓简介

北魏拓拔氏起源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