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论文600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家谱论文600字,第1张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中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中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水有源头树有根,世间万物各有其从属。续修族谱就是把珍贵的族谱增添补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仅供参考。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族人:

 水有源头树有根,世间万物各有其从属。续修族谱就是把珍贵的族谱增添补全,将我们XXX氏族人的辉煌历史和精神瑰宝留与后辈子孙,永不断载、代代相传,让我们借鉴族人积累的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发扬光大XXX氏宗主。

 作为一名旅外工作的XXX氏子孙,向修族谱的会长、各位来宾、各位宗亲族人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不遗失XXX氏子孙根源,让XXX氏子孙宗有源可查,发展脉络繁荣昌盛可追,你们为修XXX氏族谱辛勤工作、查阅历届族谱和祖宗的史志资料,四处奔波,辛苦了!阅读静思我们的族谱,心潮澎拜,为我们伟大的祖先感到骄傲,激励我们更应努力奋进!为我们的今后根深叶茂,发展成国家栋梁之才感到责任重大!纪念先人示后人,修族谱、敬祖宗,让我们把握XXX氏族人的道德内涵,传承先人遗训,弘扬先人的品格。生动展现了XXX氏祖宗创业之艰,族人的繁衍发展的历史面貌,昭示了XXX氏先祖的贤德品行与竞存之术,其精神价值已超越族谱本身,具有为实现存史资治教育作用。

 俗话说,饮水思源,树高有根,水长有源。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追问着一时难解的问题:我们的先辈来自哪里我们的祖辈是谁我们的父辈是如何才有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同辈又和哪些人有着不能不说的亲情渊源一句话,我们会常常追寻,当然,这也应该而且有必要去追寻我们自己的“根”与“源”在那里。不仅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一分成就与我们先辈们的辛劳与奉献都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其子孙后辈建立了诸多千秋基业,我们今天的每一点进步或多或少地在荫庇着祖先们的功德。我们的先辈们以其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山辟地;以最朴实的情怀,春种、夏耕、秋收、冬藏;以最炽热的爱,繁衍生息出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生灵。如此这般,才使得我们XXX氏家族千百年来,傲然屹立于达德紫堂这块可爱的土地上。前辈的丰功伟绩,卓越功勋,道德修养,人格美德,后辈当应要好好珍惜、缅怀、学习之,更应发扬光大之,传播宣扬之。

 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源于家族和族群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修族谱,我们不仅要梳理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渊源流变,更要借此机会,整合XXX氏家族的资源,增强XXX氏家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谐力和发展力,使得我们XXX氏家族的子民,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能吸取各种资源和原动力而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之情,去对待我们XXX氏家族中的每一个或伟大或平凡的生命,去敬畏我们的列祖列宗,去敬畏养育我们的每一寸土地。在有限的人生历程中,我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我们的先辈争光,为我们的家族添彩,更应为社会和时代奉献一份应尽的心力,让原本绚丽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篇2

 尊敬的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

 你们好!

 清明时节雨绵绵,杨氏家族敬祖先;肇公后裔续修谱,爆乐齐庆合成天。 在这山花烂漫、春意盎然、万物生辉的阳春三月,在这风光优美、人杰地灵、生机勃勃的老家——下杨,参加杨氏六修族谱峻工庆典活动,本人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景聪房迁出的杨氏宗亲对六修族谱的园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宗长、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对热心于修谱事宜并为修谱事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各位宗亲表示由衷的感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绕山之水,必有其源。各位宗亲:尽管历史的岁月无情地把我们分开在各个不同的乡镇和山村角落,但永远都隔不断我们同一个祖宗,同一脉相存的亲情,我们都是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和共同的梦想相聚在一起,来参加这个隆重的族谱峻工庆典,这既是对我们祖人深切的缅怀,也是构建和谐家族的美好开端。续修族谱的完成,能使更多的族人对杨氏家族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更是为杨氏家族搭建一个交流合作、沟通情感、共创美好未来的平台。使我们增进了友谊,沟通了感情。共同构建了一个团结友爱、无私奉献、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杨氏大家庭。

 翻开杨氏家谱、家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家族有两大特点:

 其一,杨氏族人耿直厚道,清清白白,不会献媚取宠,鄙视拍马奉承,行贿受贿,只会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正是我们杨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门风。 其二,杨氏族人素来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尚文习武,具有忠君爱国的高尚品格,并享有广泛的社会美誉。

 历史上,杨氏家族代出名人,杨姓称帝者有十几人,如杨坚建立隋朝,历任二帝,五代时,杨行密创建吴国,历任四帝等等,除了称帝称王者外,历史上还在文化、科技、军事、政治上涌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如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杨朱、杨修等,东汉末有文学家杨修,特别是唐、宋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更为辉煌过、显赫过。如唐代杨氏任宰相者就有11人,宋代以杨继业为首的杨家将,忠君报国,杨延昭、杨文广等三代均为北宋名将,杨家将的故事现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们的祖先杨震公,是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这也是我们杨氏清白堂的堂名的由来。至今共和国时代也出过不少名人,如共和国开国上将杨勇、杨至成、杨成武、杨得志等4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杨尚昆,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中国第一个搭乘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的杨利伟,还有很多很多,为此,我们杨氏后人应感到由衷自豪和骄傲!

 今天我们杨氏后裔都在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怀祖之情缮谱、修谱、续谱,这一壮举它体现的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家族良风、激励后人、奋发努力的思想和精神。毫无疑问,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完全吻合的。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

 在此,我提议,不论是哪一支杨氏家族的后裔,今后一定要加强联系、交流沟通,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杨氏家族的优良族风奋发努力。相信我们杨氏家族一定会再振雄风,不久的将来,政界要员一定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两院院士一定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可能有我们肇基公的后裔,亦一定会出千千万万个千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

 杨氏家族的后裔们,让我们共同勉励吧!

 最后,祝愿杨氏家族兴旺发达,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愿各位宗长、宗亲,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事业大发,合家欢乐、万事胜意。

 谢谢大家!

修族谱活动上的讲话稿篇3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为XXXX支脉重修族谱。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XXX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XXXX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族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是为了加强族人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XXX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自己,向倡导发起重修族谱事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会长XXX,副会长XXX、XXX、XXX及理事会各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对社会贤达及各位师傅的指导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位族亲表示忠心的感谢!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重修族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在思想、精神和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绵绣篇章,共创XXX氏后裔的现代辉煌。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在此,我们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愿我们XXX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祈愿各族亲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我家庄廓的后面,就是我家的祖坟,每当逢年过节,比如除夕、中秋节和祖父母的忌日,还有每年的春风清明,这些重要的日子,整个家族的人都要在长辈的带领下,向先人们跪拜、磕头、献祭。那时候,虽然不懂得其中伦理的,宗教的奥秘,但隐隐觉得一种神秘,一种对时间的畏惧,一种对生命传递的深奥秩序的怀想。即便不是祭祖的日子,我也常常望着荒草萋萋中的一个个坟堆,想象着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先祖,不知道他们曾经走过多少的艰难险阻。我常常想,假如我能和庄子上的神汉一样具有一种特异功能,看得见故去的亡魂,当我看到他们一个个从坟堆中走出来,面对自己的子孙,他们会给我怎样的教诲和启迪。

        后来,在一次运动中,好多人家的祖坟被刨平了,因为它们不仅是封建残余,还处在需要修梯田的地里。挖我家祖坟的那天,队里勒令我父亲和叔叔两人先挖第一铁锨,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父亲和叔叔铁青的脸和颤抖的双手。但即便是在平坟的时候,我也无法感到对鬼神的恐惧,只是为我的先祖们感到悲哀。没有了祖坟,他们必定会无家可归,必定只能游走在山野,呼号在暗夜。没有了祖坟,我们也就从此没有了先人,假如过了许多年,我们便不知道我们的先人在哪里,不知道我们究竟是谁的后人。

        许多年后,我才知道,我们这个家族坚韧的跋涉历程。据父亲说,我们的先祖,本来居住在遥远的一个地方,哪里有奔腾的河流,河边是丰饶的草场,远处是险峻的高山,山上是茂密的森林,到处是参天的柏树。也许是天灾,也许是战乱,我的一位远祖赶着几头牦牛,牛背上驮着不多的一点家什,离开了故土,辗转到了这个地方。看到后面有高峻的山峰可以作为天葬台安置逝者的亡灵,山前有清澈的溪水可以滋养牛羊和孩子,溪边有大片未开垦的土地可供耕耘,便在这里升起了亘古以来的第一缕炊烟。那时候,方圆十几里只有一户人家,天空中有秃鹰盘旋,丛林间有狼群出没,沟壑中有猛兽逡巡。年复一年的风刀霜剑肆虐着这边尚在蛮荒的地方。但坚韧的先祖在放牧和刀耕火种的生涯中将这里耕耘成自己的故土,用自己部族的名称命名这里的每一处山湾沟壑,并将一线血脉传递了下来。我的这位先祖的有关说法,现在已经近于传说,但至少,我可以从这些零碎的传说中捕捉他扑朔迷离的身世,波涛迭起的生平,感受到时间的碎片和碎片上那些惊涛骇浪般的悬念。

        人类的生命作为整体是非常顽强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甚至演变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的群体,而人类个体的生命却又极其脆弱。生命孕育之初,孕妇的一个猛烈的喷嚏就可能断送一个生命,成长中一次小小的感冒或许能致一个人于死地,更不用说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和人类社会中你死我活的倾轧。能在这些荆棘和险峻中存活下来,并将一线血脉传递到今天,传递到我们身上,中间经历了多少凶险、不测、火情和潮汛?这血脉如汪洋中的一叶小舟,穿过波涛,又进入波涛,然后又穿过波涛,如广袤澎湃的暗夜里的一点萤火,穿越时间的汹涌波涛,到达了你我的岸边,这怎能不是一种奇迹?

        我们每逢上坟时,先要到一处山湾里焚纸跪拜。据老辈人讲,在一个民族纠纷异常激烈的时代,异族人为了争夺我们生存的这片地方,曾掀起了一场场血雨腥风。有一年正是打场的时候,同族和本村另外两姓的青壮都在场院上忙碌,后山上走下来三个身着同族服饰的女子,大家都在猜测是谁家的亲戚的时候,三个人已到了跟前。忽然间掀掉了头饰,扔掉了外衣,一把把雪亮的长刀闪着寒光抵了过来。猝不及防间,三个异族人竟然砍死了十几个同村的人。我们这一族的男子中,只有我年幼的曾祖父因为一个帮工的外乡人拼死扑在身上挡住了刀子才幸免于难。这次血案中的死难者和那位帮工的外乡人都埋在了这片山湾里,我们这一脉的人都将他记在心里,四时八节从不忘祭奠。现在想来,那位不知道姓名的外乡人刀光血影中的拼死搭救,不仅搭救了一个年幼的孩子,也搭救了一个家族的延续,也遥遥地搭救了我,使我有可能成为我的祖先的后人,使我今天的语言能够对他们进行隔世的诉说。

        我们家族的传递是孱弱的,幼时的记忆中,祖坟中也只有寥寥几个坟堆,远不如其他人家的庞大和繁杂。据老辈人讲,从我曾祖父的前三代算起,都是一脉单传,风雨飘摇中连着几辈子的单传一如汹涌波涛中是一叶小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凶险,在风吹、雨浇、悬崖、深谷、天灾人祸中穿行,举着血脉传递的火把的那只手,稍有闪失,都会使火把熄灭,火种失传,都会使一线血脉中断,一座庙宇倒塌,一个家庭绝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政治和民族的风浪中,我的家族又一次处在了汹涌的波涛中,我的父亲在这次的风波中右腿受了枪伤而终身残疾,我的一位伯父从此杳无音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中,我的父亲为了不被饿死,只身一人进入荒蛮的山林中求生。饥寒交迫中在一位猎人的搭救下才保全了性命,那个猎人的一缕善念,一个援手,搭救了我父亲陷于绝境的命运……

        我的家族是羸弱的,在几百年的传递中,始终没有开枝散叶地庞大起来,我的家族是卑微的,几百年来一直在农业与牧业的生活中传递一线微弱的血脉。甚至,在我家祖坟中没有一块墓碑记录我祖先的名字,也没有一部完整的家谱记述我祖先的辈份排序。就算在今天,我找遍了所有有关这片地方的志传典籍,访遍了我能遇到的智者长辈,都无从了解那个遥远的,长满了柏树,有汹涌的大河和险峻的高山的地方到底在哪儿。但我的祖先的血脉终于到达了今天,到达了我们并到达了我们的孩子的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今天我将这些零碎的记忆讲述给我的后辈们的时候,我知道他们的心中一如当年懵懂的我,对我的先祖充满了感念。

        是的,我常常感念,时间深处,曾用自己的生命保住我的曾祖父的人,曾经在绝境中搭救过我的父亲的人,都是我的祖先,甚至,这涵纳我的天地,滋养我的万物都是我的祖先……

1 关于寻根问祖的诗句

关于寻根问祖的诗句 1寻根问祖的故事

1976年秋,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

作者自称他经过十二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贩子掳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描述了他在非洲的自由人生活,他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这书一出版,就成为脍炙人口的畅销书。同时,它也引起了截然相反的评价,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因此,关于《根》的问题,是一个带有高度社会意义和学术性质的事件,值得研究和探讨。

2寻根问祖黄氏德贞公宗词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3清明寻根问祖的作文500字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

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1333337383836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上坟的经过不具体)

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4急求寻根问祖的文章 至少600字 要快啊 满意给悬赏

寻根问祖

农历六月十六,母亲生日兄弟姐妹决定自驾陪老爸老妈出关寻拜祖籍,一直听父辈说祖先闯关东到辽宁兴城,后来才到吉林所以大家都嚷着要回老家看看兴城--临海滨城,古色古香。兴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文化和中央政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据仙灵寺、兹毛山、狐仙洞等古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加以考证,远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殷商时代,兴城属孤竹国地。西周为燕北部山戎徒河地。战国属辽西郡地。秦统一六国后,兴城隶属幽州辽西郡的柳城、徒河、海阳三县分辖,后为辽东属国所辖。东汉末年,境地被乌桓所据。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大破乌桓和柳城(今朝阳市南),境地被收复。三国时期,隶属魏昌黎郡宾徒县。西晋时严州昌黎郡徒河县地。东晋十六国时,属燕平州(治所今朝阳市)昌黎郡(治所义县)。南北朝时,属北魏营州柳城县;后属瑞州柳城、来远两县分辖。唐末,陷于契州。辽代于今兴城河中、下游流域置严州(治所今曹庄镇大海口),辽圣宗统和八年(公元990年),设兴城县(治所桃花岛郡今钓鱼台街道海口),这是兴城这一名称的最早由来。金时,属北京路(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元时兴城废县,地属锦州和瑞州分辖。明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宁远卫。清代撤卫建州。1913年(民国二年),宁远州改为宁远县。1914年1月,因与山西、湖南、甘肃、新疆等省之宁远县重名,乃沿用辽时之名改称兴城县。初隶属奉天省,后隶属锦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兴城县,隶属辽西省,后改属辽宁省哗棱糕谷蕹咐革栓宫兢。1986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城县设兴城市(县级),由省直辖。后改由葫芦岛市代管。

76岁的老爸,出生在离兴城十余公里的旧门乡一个叫做刘屯的小山村,那是奶奶的家,而我们郭姓则集居离刘屯不远处的草白沟,这里全村人都为郭性,并按照统一家谱排序,"万世永长春,全家宴祖宅",到我这辈,刚好是春字父亲7岁离开这里,博闻强记的老爸居然记得儿时伙伴和村子的古建位子,找到学堂原址和曾玩耍放牛山坡小溪,兴奋不已。静谧山村,居然是我的根植。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问题一: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问题二: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

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

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第三部分为附录。

问题三:我想写家谱,怎样写 嗯嗯, 这位仁兄,你说的自己想编撰自己姓氏的家谱吗?

jiaz 这网站有各个姓氏家谱,供你参考

问题四:家谱怎么写 家谱拼音:

[jiā pǔ]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家谱_百度汉语

[释义] 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问题五: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

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

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

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问题六:怎么写家谱 从长辈哪里询问出最早的最长的老人,兄弟姐妹多少,顺着排列

问题七: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说简单一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

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

家谱论文600字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