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竹笛初学,竹笛一节和二节的区别是什么?是买一节的好呢还是二节的好呢?大多数人是用哪一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3收藏

本人是竹笛初学,竹笛一节和二节的区别是什么?是买一节的好呢还是二节的好呢?大多数人是用哪一种?,第1张

初学一节。个人喜好,同等材料,一节共振好,所以听起来音色略好,双节携带擦拭方便,可略微调音,参加小乐队首选。价位嘛,找人制笛师傅定制300足以,初学不要用太厚的材料,高音难上,不建议网购,价格太虚高。

竹笛,汉族乐器名,中国传统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 故笛子原名为“涤”。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 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又称笛头: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扎线:缠于笛身外面,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镶头: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头。

口型练习:

吹法:嘴角后收,成微笑状,双唇放松合并,集气流于一束冲开双唇,形成自然的椭圆形,气流向下方,匀速吹进笛孔。

以上内容来源:-竹笛

当前小学数学编排顺序和过去最大的不同,我以为是几何不再是从平面到立体,而是从生活到立体,再到平面几何的新顺序。

也就是说,正方体在正方形之前被认识,圆球体在圆形之前被认识……立方体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是在此基础上被认识的。

但在“角”这个知识点上,又有所不同:在生活世界中实体的各种角,有平面几何中的角,但没有立体的角——圆锥是最接近立体意义上的角的,但它恰恰和角的定义相冲突,不属于数学意义上的角。

我们在二年级设定的角的认识,主要是这几点:观察生活和文化中的角,触摸到一个角现象;把角数学化,从而得到平面几何意义上的角;理解生活中角的大小和数学中角的大小的不同意义;延伸到对最小的角和最大的角的想象。

二年级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在生活中发现如下真实的角:牛角、羊角、桌子角、墙角、电视角、门角、菱角……

他们还在词语中还发现一些含“角”的词语,诸如:触角、号角、口角、嘴角、主角、配角、死角、元角分、独角兽、独角戏……

角的汉字,取象于牛角——这显然是当时最常见也最特征鲜明的角。由动物的特殊器官角,到一般事物、器物像角一样的部位,这就是角概念的一次泛化。这时候,角的意义是语文上的,不是数学上的。

面对形形色色的可见的角,我们该如何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呢?正是这第一次表达,使得圆锥体离开了角的定义,在平面化的过程中,甚至最后连牛角,也不再属于数学的角了。

这次数学化的过程,是直接在平面上表达“角”——如果经由立体这一层,或许就会有不同于现在的定义。

在纸面(也就是平面几何世界)上画一个角,显然具备三个要素:两条边,相交于一点,并从这一点出发,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一直要到四年级,教材才精确地把这一点叫做顶点,把那两条边称作角的两条边——而且强调这两条边是射线,而不是直线或线段。在二年级,教材只是强调平直的线,实际上,学生往往下意识地理解为线段。这种下意识的理解,其实是对角的本质的误解。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真正把“角”数学化,而依然从生活的角度在理解角。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画出大角和小角,学生用大的方桌表示大角,小的方桌表示小角。而且这一点,仅仅二年级的教材既不纠正,也难以纠正。我们知道,在大牛角、小牛角等生活的角认识上,学生这样理解是并无问题的。但是进入数学之后,角意味着什么?此时角不是一个客观实体,它也不是封闭的,在一定意义上,你并不能指出一个角究竟指的是什么。

所以大角和小角的讨论,事实上是很容易陷入混乱的。这时候一方面要强调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的不同,另一方面,需要用变化来提示不变的东西:数学中角概念的本质。

把角的一边延伸,两边延伸,问角有没有变化,这是一种办法。学生显然会认为角产生了变化,那么这时候就要追问,角的一条边或者两条边延长了,但这里有什么没有产生变化?

学生显然能够发现角的开合度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用开合度的变化,才认识角。任何两根木棒一端固定起来,就成了类似圆规的东西。如果把一条边固定起来(比如放在桌上),另一条边扩展开去,让学生注意角的变化,这时候学生就得到了角大小的直观。学生必然会赞同:这是角大小的变化,而刚才只是角边长短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明确:角的两条边是可以往点的另一边延长的,但它们的延长并不改变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就是这两条边组成的开合度。

后面,除了寻找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中的各种角,还可以教学的,就是几种最常见的角:直角、锐角、钝角。

这时候,不能引进度数的概念,而要继续依赖于直观,把角定义为有一定角度的图形。也就是说,两条边相对往两边延伸时,就成了一条直的线,这时候,它就丧失了角这个概念开始时的意义。但在数学上,我们或者选择把它理解为最大的角,或者把它理解为一个非角的极限,也就是说,无限小于它的那个角,就是最大的角。同理,两条边还在一起时,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最小的角,也可以理解为认识最小角的一个极限。当然在后面的数学中,学生会扩展自己的认识,把这些都纳入角的认识中,但在此时,过早的纳入将瓦解角的直观性,并不总是有利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方方正正的角叫直角,大于直角的叫钝角,小于直角的叫锐角。

在非常的情况下,如果这时候出现平角或者零角,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显然它们是此时扩展的极限,本身只是界线,不是理解与把握的范围。

到了四年级与角再度相逢时,情况就很不相同了。在教材中,角之前,把线从线段扩充到射线和直线,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义了角——也就是不再是两条线段,而是两条射线组成了角,角边长的延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然后教材就安排了角大小的比较,为了更精确地表述大小,教材就直接引入了圆和360°。然后直接引进了量角器,以及量角器的使用。

这样的安排在知识的掌握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知识的理解上,却显得突兀:为什么不是100而是360?为什么是圆而不是正方形?再进一步讲,这时候的圆是完全脱离了它的母体“各种几何图形”的,角在几何图形中会有怎样的呈现?符合怎样的规律?这固然是安排到更高年级教授的知识,但让角脱离了这个背景进行单独传授,对于角的理解和认识是并不恰当的。

我们在前一节课后,让学生试着用不的方式命名图形中的角,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譬如上面左边的图形里,∠1+∠2 = ∠3,而必然∠3  >  ∠1,因为整体大于局部。在右边的图形中,可以称∠B和∠D,但不能称∠A =  ∠C,因为以A和C为顶点的,都有三个角。哪三个角?这就带来了角的更精确的命名,这是以后的知识,但这里闪现一下,看学生能不能精确命名,还是有挑战的意义的。事实上,有学生精确地表达出了∠BAC  =  ∠ACD。甚至有一个学生说180°-∠ACD-∠CAD=∠D。当然,老师这时候不得不暂时装糊涂:180°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180°是平角。老师只能继续装糊涂:平角又是啥意思?180°从哪里来?你不能把书上的知识抄来,你得自己把知识的来由弄明白。

而在这节课前,还埋下的本堂课最后将要向后延伸的一个知识点。设计的题目是这样的:“你能画一个三个角加起来尽可能大的三角形吗?试试,或者说说。”

大部分学生努力尝试着,而少数古怪精灵的学生或者已经提前学习的学生马上表示:不可能,因为三个角加起来一样大。甚至有学生说,都是360°。

到底人们是如何表示和计量角的大小的?这就直接奔向了四年级角知识的关键:角的度量。

我们从直角三角形上的直角开始,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拼起来,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把四个直角组合在一起,就正好把空间填满,形成了一个最大的角。最大的角由四个直角构成。那么我们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辅助度量角的大小呢。通过回顾角的性质,我们知道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只与两条边的开合度有关,而在生活中,我们已经有了一种与它非常相似的工具在应用,这就是钟表。钟表的三根针,始终在扮演着几个角的开合度大小,从最小,到最大——也就是整个圆的开合度。

那么钟表又采取了怎样的数值或者说计值方式呢?通过非常简单地回顾钟表是人类对时间的直观把握,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所以12就成了时间计量中必须被整除的一个数,而一年约有365天,能被12整除的,是360,整除的结果是30,恰好接近一个月的天数。但是30不能被12整除,只有它的倍数60才能被12整除,所以时间最常见的计数就是60进位。这就是钟表的奥秘,而圆只是把这种思维方式,直接运用在自身身上。于是人们规定一个圆为360°,也就是把圆360等分,第一份为1°。

原来如此。

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忙着先去测量,在测量之前,我们先利用概念,来扩充一下角的概念。

这时候,平角已经不再是最大的角,最大的角是圆角。角也不再是有突出的图形,而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规定。在这一规定中,它可以是0°,可以是360°,当然更可以是180°,而直角理所当然的是90°。锐角和钝角,也都用数学的方式,作了大小的规定。从原来小于直角的角叫锐角,变成现在的0°<锐角<90°。

角的实际度量是一个操作问题,在示范和实战的过程中,都并不难掌握。

在基本了解角的度量方法后,我们把熟练掌握放在了后面将不断接触的练习中,而把最初没有解决的预习题,又提了上来:“你能画一个三个角加起来尽可能大的三角形吗?试试,或者说说。”

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不能,那么就请学生告诉同学为何不能。

一个学生说,你们把画的三角形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就是一个平角,所以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都是180°。

另一个学生说,我用量角器把画出来的三个角都测量了,加起来正好是180°。

老师说,都很聪明,但方法不够数学。因为测量可能不准确,拼起来也可能和平角不完全一样呢。怎样用数学的办法来证明?

学生思考。下课了。老师在三角形的顶上,画了一条辅助线:这里有一个平角,它肯定是180°。但它和三角形的三个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下课了。

苗族的习俗里,牛角是很尊贵的东西,一般用来给上层人敬酒,请客人喝酒用牛角代表着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苗族禁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才。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1)选择琴码材料。琴码材质品种繁多,如竹、松木、松节、乌木、紫檀、红木、阴沉木、骨头、牛角、象牙、油煎码、复合码、铅笔码等等。其中新松节、铅笔码最好别用,因新松节油性重,容易发粘;铅笔码与琴皮接触面太小,边角容易对琴皮造成永久损伤。一般来说木质较硬有利中高频传导,木质较软有利有利中低频传导,因木质较软高频会在琴码内缓冲损耗一部分。

笔者推崇阴沉木与陈化松节码,因这两种材料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质地硬而脆,非常有利于振动传导。阴沉木声音通透明亮,适合于一般中高档二胡,陈化松节码声音柔和甜美,很适合用于新琴。另外采用不同材质的复合琴码也是不错选择。

(2)琴码高度。琴弦张力一定,琴码增高会增加对琴皮的压力,从而影响琴皮的振动频谱。琴码增高压力增大,振动频率升高,声音毛燥,琴码降低压力减小,振动频率降低,声音沉闷,就像琴弦一样,过紧过松都不会奏出和谐的声音,只有在适当高度和压力条件下才会有优美声音。琴码高度可以在6~10mm这间选择,常用一般在82~88mm之间,如琴皮过紧或过松最好定制琴码。

(3)琴码大小及重量。琴码大小直接关系到琴码的重量,这个重量非常重要,能直接影响到琴皮、琴码与琴弦的共振关系。有二胡爱好者常常探讨的狼音就是三者之间在一定张力与重量下发生共振的结果,在共振点上,该频率振幅最大,高频泛音减弱到最小,所发出声音干涩难听,通过适当选择琴码重量,使共振频率不处在常用频段内,就可以有效防止狼音的产生。琴码重量可以在03~10g之间选择,常用04~07g之间。过轻声音空而不实,过重则闷而不亮。如选择得当,基频与中高频会得到完美谐调,声音高频清亮、中频饱满,低频是二胡的短板,一般不会有好的表现。

琴码大小及重量的调节,一般在制作过程中通过琴码肥瘦、中孔大小、底盘厚薄进行调节。

(4)琴码底面大小。因琴皮振动高频只有部分靠近中心区域琴皮振动,中频振动范围比高频大,低频振动则整个琴皮参与振动,因琴皮面积较小,低音频率下潜很有限。琴码底面大会占用高频振动区域,高频出现减弱现象,琴码底面小高频会有所提升。琴码底面不能做得太小,这样会使琴皮局部压力过大而损害琴皮。一般琴码底面做成椭圆形,长边为15mm左右,短边12~14mm之间,如二胡高频较燥可选用底面大点的,较闷(高频不足)可选用底面小点的。

以上几点是笔者长期从事琴码制作、试用实践的几点体会,不当之处请敬请指正。愿大家有了上好二胡的同时拥有相匹配的琴码,使好二胡发挥最佳音质。在此特别感谢彭曙光与张道和二位恩师的耐心指点。

十八世;世 作 乐 尔

十九世;源 本 善 名 之

二十世 道 来 恒 保 守

二十一世;以 敬 清 怀 思

二十二世;仁 开 志欣 芳

二十三世 ;克 承 有 法 式

二十四世;公 伯 选 秀 生

二十五世;祥 洪 盛 英 齐

二十六世;万 瑞 茂 隆 绍

二十七世;洵 在 廷 庆 滋

二十八世;章 久 臣 兴 中

二十九世;家 国 礼 全 时

三十世;建 大 崋 伟 业

三十一世;昌 星 振 义 起

三十二世;坤 寰 普 雨 润

三十三世 福 广 民 安 喜

三十四世;宗 文 学 和 令

三十五世;沛 泽 兆 吉

三十六世满 豊 登 同 泰

三十七世;汇 良 俊 君 立

三十八世;才 冠 鲁 彦 耀

三十九世浩 洲 永 存 纪

以上 按照田氏家乘三支以后田氏家族的子孙后代尽量按照家谱起名,以振兴我们田氏家族。

本人是竹笛初学,竹笛一节和二节的区别是什么?是买一节的好呢还是二节的好呢?大多数人是用哪一种?

初学一节。个人喜好,同等材料,一节共振好,所以听起来音色略好,双节携带擦拭方便,可略微调音,参加小乐队首选。价位嘛,找人制笛师傅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