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丢了,寻找自己的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3收藏

家谱丢了,寻找自己的辈分。,第1张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后代就以方为姓。方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方,因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姓方。 发展和演变:方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这就是『六桂堂』之由来。方姓人早期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后来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河南方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广东,并在清朝初期移居台湾。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东等。

方姓 源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方姓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氏始祖—方雷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方姓 迁徙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

1、人口数据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 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山东等等。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 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2、名人数据

方姓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方氏之显于周,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

方姓 郡望堂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2、堂号

方姓堂号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方姓 字辈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苏溧阳潘氏字辈: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辈: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某支潘氏字辈:旧序:添万汝和鸾,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长大。派行:忠厚传家人,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绩治载元黄,博学诗书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笃恭芳,燕翼贻谋远,周基德泽良,季孙分衍派,世代与天长。

荥阳堂潘氏字辈:力昭诒训,芳远泽深,美彦振起,宣述儒林,际逢景连,为国家琛。

湖南宁乡潘氏字辈:德力昭先训,培植在心诚,美彦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辈:庭芳应朝向,仕国文启昌,仁明依勇绣,道德正荣光。

广西平南国安乡潘氏字辈:运善敬永诵,泽文润国红,维华田业永,兴发有余年,道真传万世,勤俭富千秋。

江西上饶清水乡常阜村潘氏排辈:时之大成,肇修人纪,德必希贤,行惟求是,自天笃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国史。

四川绵阳盐亭海门村潘氏排辈:家朝万事兴,文章政国厅,宗之成永手,国泰祖先登。

赣鄂湘三省潘美潘骞公裔下子孙老谱联派诗:淳道崇元运,文明际世隆,熙朝恒清泰,善裔裕亨丰。雍正壬子年派系诗:盛德承先业,鸿犹启后雄,本支相继祖,福禄定攸同。

广东四会江谷潘氏字辈:玉宗文仕,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启歧光。英才昌济,学智名馨。明德纯雅,宪锡勲华。

山东济南荥阳堂潘氏辈序:永文玉荣尚,传家齐道昌,善述能继志,以谋世运长。

方姓 武林流派编辑本段回目录

桐城派—方苞桐城派:创始祖师为古文大师方苞。桐城散文派雄霸清朝文坛两百多年。桐城派大家还有方东树,方宗诚,方孝岳等。

桐城方氏学派:创始人方学渐,集大成者方以智。方氏家族七代人的研究,形成博大精深的易学体系,是近代科学易的先声 。

洪门(又名洪帮) 创始人“洪门前五祖”(少林五祖):方大洪,“洪门中五祖”:方惠成。几百年影响的反清复明组织。

少林白鹤拳:创始祖师方七娘,为南少林五祖拳之一,也称永春拳,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少林纵鹤拳:创始祖师方微石,一代武林宗师纵鹤拳为白鹤拳的支派,流行于闽台海外各地。

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顺懿, 根据少林刚拳和""肖门""的特点创造的。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等等

说闽南话,应该是安溪过去的。

安溪县、南安市廖氏 大多数是唐末五代廖俨的后裔,衍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总人口超过4万人。廖俨是江西宁都始祖崇德的后裔,他的大多数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上苑廖氏

廖俨入安肇基上苑娶黄氏、郑氏、周氏、陈氏,生八子:长曰泰,字君平,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授义勇将军;次曰该,字君盛,约于后汉乾祐二年(948年),授义勇将军;三曰评,字君善,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清源将军;四曰庭诲,字君示,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授平海将军;五曰惮,字君太,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探花及第,后舍官入寺修行;六曰环,字君实;七曰坦,字君宽,后梁时授义勇将军;八曰瑀,字君玉,号金精,后唐时封国师。长房、三房定居上苑,五房出家修行,其余各房因仕途迁往浙江、江西、台湾等地。

上苑是安溪廖氏的发祥地。上苑廖氏至今已传四十世,分为美井派、后塘派、厚家派,后裔衍播于官桥、魁斗、城厢、凤城、蓬莱、虎邱、湖头、剑斗等乡镇。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廖广德从上苑深格迁往蓬莱鹤前村桥仔坑,任朝真寺主持,其后辈专理当地各项佛事。民国时期,廖修忠等因经商从上苑迁居湖头街。

上苑廖氏自九世起陆续外迁。九世孟、迎泰、如迁居浙江,其中孟任平阳县主簿,迎泰派系仕途显达。十世德远任长泰县尉,居长泰县。十七世拗,字士华,迁居浙江。十九世资安迁居惠安县土寨,资龄迁居台湾,志迁居龙溪县。二十世真远迁居浙江省瑞安市及厦门海沧。二十一世新发、新华迁居浙江省苍南县廖家坪,昭阳迁居南安县翔云。二十五世应其迁居浙江省平阳县。二十八世豪生迁居南安县下都,雄生迁居南安县东田,显生迁居厦门市山场,日石迁居台湾,其后裔于20世纪90年代回乡谒祖,捐资重修东林祖祠。美井派六房二十五世毓秀,二十六世启朝、启吉、启元、启尾迁居浙江省温州。二十八世维简迁居江西省,天英迁居厦门市;二十八世维多、二十九世喜、送、来、进、才、到、尝、俦、向、用、枢、三十世天然、天受、天竹、天必,三十世马忍、心奏、向、高、缪、三、窕、铜、孙胁、姜、希、额、幼、桂、元、宁、亦等相继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迁居台湾。三十世至三十八世,于清末以后,不少廖氏族人因谋生、经商、求学、工作而迁往国内外。迁往国内的有泉州、厦门、福州、西安、贵州、北京、江西、广西、上海、内蒙古、台湾、香港等地;迁往国外的有印尼、菲律宾、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在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都成立廖氏公会。

善益廖氏

元大德年间(1279~1307年),十三世廖廷琇(号洪山)从上苑分居犀山下,建善益大宗祠,繁衍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四个村,廖廷琇为善益廖氏始祖。至二十一世,廖氏从善益迁居虎邱镇湖西村水办。两支从善益迁居城厢镇雅兴村廖边。

善益廖氏自二十二世起陆续外迁。长房新厅派二十二世齐迁居仙游县。二十四世敷志迁居广东。二十六世胤秀迁居崇安县、衍江西。长房顶第派二十四世仰取迁居南安县,细仔、仰和迁居浙江省温州。二十五世应春迁居泉州。二十五世心举、心兹,二十六世明尽,二十七世彬阳,三十世翠峰、克让、克配、克相、克喜、克榜,三十一世大滚、大节、成春,三十二世先钦、晋恭、神霜,三十三世永河迁居台湾。三十三世永建迁居泉州,永谟迁居厦门。长房中厝派二十三世季仔、尾治迁居南安。二十八世交政迁居福清。二十八世禄道、三十一世丽水、仕列、金星迁居台湾。长房二思敬派二十八世成锁,三十世满乡、可对、簪英,三十一世冬启,三十二世神鑫、江河、嘉熟、光贤、含蕊、三发,三十三世克秋,三十四世夏春迁居台湾。长房三祖治派二十一世天养,二十四世毓芳迁居温州。二十一世天进迁居德化。二房二十三世东朔、东周兄弟迁居福州。二十五世忠秉迁居晋江。三房二十二世素采迁居温州,二十三世道焕迁居广东省潮州市。四房二十一世妈祖迁居厦门市同安区进美山。二十三世发仔、升仔迁居广东,弼仔迁居德化,一贤迁居永春。二十四世五仔迁居温州,有进迁居晋江。二十五世观宝、观用迁居温州,平剩迁居台湾。二十六世仕香,二十七世孝光,二十九世必色迁居台湾。三十三世文兰迁居鼎美。五房二十三世一交迁居南安,新民、化民迁居乌秋。二十六世契英迁居温州。三十三世祥迁居台湾。六房二十一世玄祖,二十二世孙宁迁居南安,天华、天恕迁居永春。自三十二世至三十六世迁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比较多。

尚卿欧阳廖氏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欧阳德安自南安县东田徙至安溪尚卿新楼开基后,至三世长房石轩(1473-1560年)繁衍翰卿村后湖、大书房、杉林、旧圩、坝头、慕头、东山,新楼村仓前、儒林、南斗、小溪、加封、东墘、新宇、德塔,灶坑村高美寨和灶美村高婆仑。二房石斋(1477-1540年)迁往江西。三房石峰(1486-1554年)繁衍新楼村长林、月山、天师宫、新楼、南山、溪坂、下垅、边墘、井兜、溪心和徐州。三世石峰之孙从吾,迁居剑斗镇举口村。石峰之三孙秦,号举吾

(1534-1587年)、九世从善迁居尚卿乡徐州村。十一世知美自翰卿迁居灶美村高婆仑。民国7年

(1918年),剑斗举口村廖姓一支迁居剑斗潮碧村。十二世心斋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往湖头街开设药局,店号“荣元斋”。其店联:“荣卫有方功参造化;元精克补术绍岐黄。”世代行医,祖传秘方“养脾散”,曾畅销县内外及东南亚等地,长盛不衰,其后裔部分定居湖头街繁衍。

尚卿欧阳廖氏自三世起陆续外迁。三世石斋至九世有一支迁往江西。三世石轩之玄孙而上(1574-1642年),官至中宪大夫,迁居泉州北门。三世石峰之子带溪居新楼长林。五世金峰后裔居新楼、溪坂、溪心、岩兜、下垄、南山、华林、边墘、月山、天师宫。三世石峰的六世孙魁麟迁居宁德市飞鸾镇梅田塘田,魁守迁居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县峡口莲花山鸳鸯桥,魁瑶(字子池)迁居宁德县二都榕溪村建碗窑。大宗二房八世子盈(讳粮),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迁居江西省广信府玉山县牛吞湾。九世奋芙之子盛迁往浙江省温州,万英之子梁迁往台湾。一支迁居沙县富口镇白海口村,一支迁居永安县安沙镇,一支迁居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土迩(字兆远),于清乾隆中期迁居台湾琅峤。清源、文御、文偌于清道光初迁居台湾琅峤。德月、清团于清代迁居台湾八分寮。清嘉庆至宣统年间

(1796~1911年)一支迁居印尼巨港,已繁衍6000多人;一支移居占碑,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迁居新加坡,已繁衍1000多人;一支迁居马来西亚,已繁衍数千人。

剑斗镇举口廖氏,成玉、六世卫庆、卫储、卫成、卫瑞(字伯图),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迁居台湾北路新庄。八世宗富昆仲迁居政和县三里亭。十二世昭府、昭砚等迁居马来西亚。

魁斗溪东廖氏,宋庆元六年(1200年),上苑厚家派廖氏迁居魁斗镇溪东村龙头角落。其长房长有五兄弟,其中二房迁居台湾;四房迁居浙江温州。

凤城廖氏,新中国成立后,安溪廖氏各支系一些族人因工作、经商等原因,先后迁居凤城镇,主要分布在北石、凤山、小东、朝阳、上西、祥都、凤明等居委会。

安溪县廖氏人口分布

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廖姓共21969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12位。分布全县9个乡镇,其中以官桥镇最多,尚卿乡次之。

源流一

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源流二

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源流三

源于氐族,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源流四

源于朝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一、姓氏源流

池(Chí)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氏。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出自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为池氏。

3、在蒙古、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池为姓的。

★★★池姓始祖:公子池。迟姓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据考证,池姓大致出现在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源出赢姓,秦国公族大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为了拯救秦国不被列强国家所歼灭而赴汤蹈火,为保卫秦国其他国土,立下汗马功劳。公子池的后代子孙以公子池的字“池”为氏,渊源始此。又据《姓氏考略》上说,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公子池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故池氏后人奉公子池为池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池姓起源于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姓。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姓。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当今池姓是一个族不繁,人不多,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在我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

三、历史名人

池子华:战国时赢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相,魏秦惠文王以子华为相。

池圣夫:浙江平阳县人。宋嘉定四年辛未(1211年)文科进士。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端平间知建昌军,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浴德:号明洲,福建省同安人,明朝的好官,明嘉靖(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池显方:字直夫,福建省同安人。明天启年间举人,池浴德的儿子,工诗文,以诗词、文章出名的文士。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池逢功:字玄三,黄岩人,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四年春夏间民多饥死。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土民立碑歌颂。后署福建提督,卒于官。

池生春:字龠(Yuè 音跃)庭,号剑之,楚雄人。清朝名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文章和书法都好,举为进士,以不欺人为本,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流传于世。

池峰城:原名凤臣。河北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国9年(1920年)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站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民国25年1月,受陆军少将衔;10月受陆军中将衔。民国27年参加徐州会战。民国28年3月,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民国34年11月起,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民国38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终年53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

西平郡:后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西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2、堂号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

池姓宗祠通用对联

〖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秦国;

望出西河。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池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生春仪法;

显方诗文。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楚雄人池生春,字龠(Yuè 音跃)庭,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举止有仪法(讲礼仪,有法度),以诚实为本,工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代同安人池显方,字直夫,天启年间举人。工诗文,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诗书启后;

仪礼传家。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联(上下联联释互易)。

中牟循吏;

咸淳大魁。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池瑗,池氏(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孙,汉献帝末年、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县令。下联典指南宋状元池梦鲤(约1224-1279),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进士出身,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中甲戌特科状元,是赣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今江苏省吴县)府。

-----------------------------------------------------------------

〖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宋代状元裔;

秦朝宰相家。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秦朝宰相池子华。

北宋家声远;

西平世泽长。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池氏望族居西平郡。

莆田家声远;

池渡泽流长。

——佚名撰广东省揭阳县玉镇池渡村池氏宗祠联

据原《揭阳县地名志·玉镇·池渡村》记:“始祖(名字失传)于宋代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徙到原大×创村,命名为池渡村。距原县城(今榕城区)约16公里。”池渡村有的公厅或祠堂,陈列“中牟循(池瑗)、咸阳大魁(池梦鲤)”及这副楹联。全村包括池家渡村、东后村、寮头村等村,现今有八九千人口。自明清两朝以来,池渡村中药商行(店)鳞次栉比,治病救人兼经营中草药材,成为一道璀璨亮丽的风景线。及至民国时期,潮汕各县市,都有池渡村人驻足务医兼经营中草药材商店;或移居江西、福建等省,及省内梅州市、兴宁、老隆、和平、连平、翁源、韶关等市县,以至全国各城市,都有池渡村人务医兼经营中药材生意,其总人数比池渡村人口还要多。因而有“无池不成市”的美誉。

-----------------------------------------------------------------

〖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生春宏文直庐记;

显方力作晃岩集。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道光进士池生春,楚雄人。举止文雅,以不欺为根本。工书法。著有《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代天启举人池显方,字直夫。工诗文,著有《晃岩集》等。

-----------------------------------------------------------------

〖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城门武侯,伟绩巍巍共仰;

中牟良吏,贤声处处相传。

——佚名撰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名人池仲鱼,是池姓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孙,北魏孝文帝朝(220-265年)城门侯。下联典指汉代名人池琼,是池姓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孙。唐商宗朝时封宁海节度使。

============================================================

附录二:池姓典故、趣事——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公子池第池氏四十九世之裔孙,北魏孝文帝朝(公元220-265年)城门侯,家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比喻无辜受连累。

这个成语来源于《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杨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南北朝时,北方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因为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 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

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对联

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

中仙乡地处闽中,与德化、永泰、闽清比邻。虽为山区,但乃乡政府所在地,是一乡政治、文化、经济之中心。池氏祖祠位于村南,名曰“坡兜坊”,坐丁兼未。其地形如“金鸡孵蛋”,又似“眠牛卧地”。始建于明嘉靖中叶,是中仙池族之发祥地。池氏祠堂具有独特的感应力、凝聚力,发展旺盛。现在全村近四千人口皆为池姓,统归一族。故远近乡邻称颂“坡兜”为风水宝地。祖祠内原有诸多珍贵文物。曾有遵循祖德的女性,教子义方,蒙清同治圣旨赐予“节操水霜”;在不同时期蒙府县太爷题赞的“重游泮水”、“父子文魁”、“兄弟文魁”、“书香有种”、“苦节方甘”、“五代同堂”、“刚柔合德”、“德同孟母”等荣誉牌匾,琳琅满目。因为历代匪乱和文革冲击,几经毁建。1980年秋按原址原向,复建现在规模。

在封建时代,中仙池氏出有府州同、县丞。科举时期仅清代有十八庠生,并有“蝉联三代秀”的荣誉。道光时期池长江任福宁府教谕,敢于为民请命、抨击贪官污吏,当时官吏见到他的帽子或烟筒便不寒而栗。现在有大专以上毕业生160多人,其中硕士5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他们都在四面八方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工作。留学生8人在外深造,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池钟瀛列入《世界名人录》,誉享海内外。

宋代状元裔;

秦朝宰相家。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名匾侧楹]

此联为池氏宗祠通用联。

固始宗功显;

坡兜祖德承。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

永慕宗功业绩,光辉垂后代;

怀恩祖荫房兴,族旺并长隆。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

1999年祭祖时有积基公之后代由仙游、莆田赶来,并提此楹联一副。“积基公”为中仙池氏第十六世以后之后裔。

坐丁向癸水朝堂,永发千年不替;

砂抱山环峰耸秀,长徵万代繁荣。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前堂楹]

固始宗功盘福荫,贤生贵出姓名扬;

坡兜祖德永流芳,族衍房兴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偏房柱楹]

下联“坡兜”乃池氏宗祠所在地之名,系中仙十景之金鸡展翅。

西平祖德永昭彰,贻厥孙谋,唯耕唯读;

坡兜宗功垂福泽,承先启后,在俭在勤。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大拱住楹]

守国法,重教育,亦文亦武,建设四化美景;

遵祖训,讲道德,克勤克俭,创造五好家园。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四扇立柱新楹]

自池州赐姓以来,汉唐宋代兴固始,宗功昭日月;

由邹宦开基于此,元明清世守坡兜,祖德巩山河。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正殿楹]

上联“池州赐姓”尚存疑,若是由池梦鲤而来,应在宋末,述及汉唐则为假借。

钟英毓哲,万载昌隆创业,垂统克振家声,其在子孙维光邦国;

开后守先,许多拔萃诵诗,学礼能承祖德,如君忠厚福有祯祥。

——佚名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正殿楹]

联中对联嵌进此支池氏排辈用字,例如上下联首句末字“哲”、“先”:指池哲秋,排“哲”字辈,取名“哲秋”,字“先实”。即名用上联,字用下联,名字套“春花秋实”一词。其兄弟取名“哲春”,字“先华”。

  池姓在我国宋代百家姓中位列第281位,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211位。

  一、姓氏源流

  池(Chí)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氏。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出自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为池氏。

  3、在蒙古、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池为姓的。

  池姓始祖:公子池。迟姓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据考证,池姓大致出现在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源出赢姓,秦国公族大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为了拯救秦国不被列强国家所歼灭而赴汤蹈火,为保卫秦国其他国土,立下汗马功劳。公子池的后代子孙以公子池的字“池”为氏,渊源始此。又据《姓氏考略》上说,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公子池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故池氏后人奉公子池为池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池姓起源于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姓。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姓。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当今池姓是一个族不繁,人不多,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在我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

  三、历史名人

  池子华:战国时赢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相,魏秦惠文王以子华为相。

  池圣夫:浙江平阳县人。宋嘉定四年辛未(1211年)文科进士。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端平间知建昌军,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浴德:号明洲,福建省同安人,明朝的好官,明嘉靖(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池显方:字直夫,福建省同安人。明天启年间举人,池浴德的儿子,工诗文,以诗词、文章出名的文士。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池逢功:字玄三,黄岩人,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四年春夏间民多饥死。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土民立碑歌颂。后署福建提督,卒于官。

  池生春:字龠(Yuè 音跃)庭,号剑之,楚雄人。清朝名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文章和书法都好,举为进士,以不欺人为本,慷慨大方,言行举止悉合礼仪。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诗文剩稿》等流传于世。

  池峰城:原名凤臣。河北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民国9年(1920年)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1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中原大站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民国25年1月,受陆军少将衔;10月受陆军中将衔。民国27年参加徐州会战。民国28年3月,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民国34年11月起,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民国38年参加北平和平解放。1955年3月16日病逝,终年53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以地为氏》所载,池姓望出西平。今为福州大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陈留有池氏。

  西平郡:后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汉代的金城郡分置西平郡。在今河南省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以此为都。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西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2、堂号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

1、螺江陈-陈家

“螺洲陈”为福州旺族,自十四世刑部尚书陈若霖起,始为显宦,十七世陈宝琛位居太傅,陈家曾创下“六子科甲”、“父子兄弟叔侄同榜进士”佳话。

2、阳岐严家

阳岐严家是严复家族及其后人。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3、宫巷沈家

宫巷26号沈氏在福州闻名遐迩,提到沈家,人们总要将他家与马尾船政联系在一起。因为沈葆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曾担任过清政府船政大臣、两江总督等职。

他的四子沈瑜庆曾在江南水师学堂供职,长孙沈翊清担任过船政大臣,他的另一些后裔也有多人均在马尾船政局供职过,有的还担任过马尾海军学校的校长。

不过,我们还应该知道沈葆桢这位中国海军之父、马尾船政局的创始人,他家还是个重视读书求功名、书香延续的大家族。

4、文峰林氏

文峰林氏,是书香门第之家,世代业儒。其中最为闻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乃文峰林氏第二十二世,榕城六世。

参考资料福州新闻网-福州四大家族与台湾板桥林家、鹿港辜家联姻成戚

家谱丢了,寻找自己的辈分。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