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清朝都是贵族吗?
不是。这是一个特殊阶层。满族贵族地位高,满族平民跟汉族平民一样,汉族也有贵族,汉族贵族的地位也一样很高。
一、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及其家族是贵族,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讬、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二、还有获得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的也是清朝贵族。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大清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间,他们是: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属于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大学士傅恒,傅恒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的弟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职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最高等级,傅恒死后,就再无人取得过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乌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亲乌雅氏)族孙。
即便是满族也有下层平民,他们在满族未曾建立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作为后金子民的一份子。这些下层人民本身的阶级就不是贵族,而入主中原之后其身份也不会有太多的提高。
虽然说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但是最终还是要依靠“汉官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清朝满人更多的是平民,而贵族也只是属于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之中也有汉人。
扩展资料:
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
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八大铁帽子王”是指给后金、清朝大业带来福祉的8位亲王、郡王,他们的作用近乎现在的开国元勋,所谓的八旗制度也是在这种分封子侄、亲信的基础上形成的。“八大铁帽子王”既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下,对权力的把控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状态到清朝十分明显,阶级壁垒已经完全固化,普通人基本上没有机会跨越阶级的鸿沟,真可谓算是寒门再难出贵子,清朝在阶层壁垒这一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后妃的册封了。
可以说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中,基本上后宫跟朝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些权贵将自家女儿送入后宫,如果后妃能够诞下皇子,哪怕古代是秉承着嫡长子继承制,但说不定就能争上一争皇位,除了明朝能够彻底摒弃外戚问题,选后妃只选低段位的,其他朝代基本都是会选择一些有权有势的家族中的女儿进后宫。
至于清朝更是达到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为了稳定皇室和几个贵族之间的关系,皇后的册封基本上都是从几个贵族家族选拔,这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后宫和前朝的权力牢牢的掌握在皇室和贵族手中。
相信大家都十分好奇,哪几个清朝的贵族一直掌握着皇帝的皇后之位呢?一般来说皇后都出自于满清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那么八大氏族之间也会相互竞争,因为哪个氏族中的人坐上了皇后的位子,就意味着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地位在八大氏族里面会有相应的提高。在外朝他们的权力和势力分布都是比较均衡的,所以他们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内宫中。
那么哪个家族出现皇后的人数最多呢?
将清代历届皇后进行总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出现皇后人数最多的氏族是钮祜禄氏,整个大清朝期间总共出过6个皇后,这数量不可谓不恐怖。这也让钮祜禄氏的地位在八大氏族里面的地位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毕竟封建制度是以皇帝马首是瞻的,贵族权力再大,还是要依靠皇帝,当上了皇后意味着和皇帝的关系更进一步了,这上升到政治层面说明皇帝对他们更加的信任,会下放更多的权力给氏族。
哪些皇后出自钮祜禄氏?慈安太后知道吧?咸丰帝的皇后,当初跟慈禧太后一起发动辛酉政变,垂帘听政的皇后。世人只知慈禧太后,当初慈禧太后为西太后,慈安太后为东太后,慈安稳稳压了慈禧一头,只是因为慈安太后去世太早,所以大家才忘了她。
而康熙帝的生母出于佟佳氏,康熙帝的原配皇后则出于赫舍里氏,这两个氏族在康熙帝那个时期风光无限,在八大氏族中地位斐然,俨然有着八大氏族之首的样子。
而慈禧太后的家族按照道理来说是划分为那拉氏的,但是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她的家族只出过她一位皇后,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慈禧太后的家族内部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衡导致矛盾产生,分裂成四个家族,分别是哈达娜拉,叶赫那拉,乌拉那拉和辉发娜拉。
其中慈禧太后属于叶赫那拉一族,而前那拉氏族的皇后基本上出自于乌拉那拉氏族,所以当时很多人称乌拉那拉是''同姓娜拉'',而称慈禧太后的家族为''异性娜拉'',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家族皇后数量的多少取决了这个家族在大家族中的地位。
郎氏出现的皇后熟练在八大氏族里面排名第一,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孝和睿皇后,孝全成皇还有和慈禧太后一同听政的慈安太后都是出自于郎氏。不仅如此,还有一位最为出名,那就是《甄嬛传》里面甄嬛的原型,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也是出自于第一皇后家族郎氏。
在八大氏族费尽心思想要让自己家族的人当上皇后位置的同时根本无心治理自己所在的领地,并且清朝的阶级壁垒已经逐渐硬化,贵族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但是上层视而不见,这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马尔泰是一个蒙古族姓氏,而清朝时期的蒙古族有许多翻译成汉语之后留下的汉姓。在清代中后期,一些蒙古族人废黜王爵而被分封到了江阴府的马尔泰家族。
据史书记载,马尔泰家族出自于清朝康熙时期的著名将领荟萃格,其族人曾在清一朝中担任过较高的军政职务,他们也编辑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记载的梳理整理,比如《清史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马尔泰家族并不是非常著名的家族,但仍然被认为是一个令人尊敬和令人瞩目的蒙古族贵族家族。由于该家族人数有限,所以在清朝后期后逐渐消失。尽管如此,它仍然是清朝历史上非常有趣的一个家族,也证明了储黄旗人的族谱不止是少数优越的族群。
马尔泰家族也曾在《乾隆故事》中表演宫廷音乐,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家族,在保护蒙古族文化上发挥了贡献。虽然马尔泰家族已经消失,但是其所做出的贡献仍留在自然和历史的角落里。
总之,历史的繁荣与沉寂似乎是自然规律之一,马尔泰家族的辉煌和消逝被我们铭记和关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蒙古族在其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
满洲分为五等爵: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顺治六年定为十二等级。
阿哥:凡皇帝所生子均称为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长至十五岁就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贝勒,贝子在满语中原意是对男子的尊称,后来发展成为对贵族男子的通称。依清例,满洲男儿都是旗兵。所以每旗都有很多个姓。和硕是指城或国(等同于汉朝的国,不是国家是王国)。多罗是指汉人的乡。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见上表。“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
1 亲王 如宗室无“世袭罔替”之“恩”,爵位下传要降封一等,只至奉恩将军止。 和硕格格(汉名郡主)
2 郡王 多罗格格(汉名县主)
3 贝勒 多罗格格(汉名郡君)
4 贝子 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5 奉恩镇国公(入八分镇国公) 格格(汉名乡君)
6 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
7 镇国公
8 辅国公
9 镇国将军(分三等)
10 辅国将军(分三等)
11 奉国将军(分三等)
12 奉恩将军
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几个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守。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以下八位为“军功封”铁帽子王:
礼亲王
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琏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睿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自在东直门迎接。多尔衮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 “成宗”,神主附太庙。后来苏克萨哈等攻奸他种种不法,被废掉尊号,黜出宗室,毁陵墓,家产人员入官,此后百余年无人感议论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历下令修葺东直门外睿王坟,乾隆四十三年为其平反复其王爵,其爵世袭罔替,追谥曰“忠”,配享太庙。其身后无子,以同母弟多铎之后继承爵位。睿亲王世袭共传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奴尔哈赤15子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没有成规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领军队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2人被夺爵。
肃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长子肃武亲王豪格,因功于崇德元年封肃亲王。清军入关后率领大军西征川陕,剿击李自成、张献忠余部。豪格与多尔衮不和,顺治元年因语侵多尔衮被夺爵,顺治五年被拘禁死于狱中。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末代肃亲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书。清帝退位后,避居大连与日本人过从甚密,死于1922年。肃亲王世爵共传9世10王。
庄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宗皇太极第5子承泽裕亲王硕塞。硕塞与多铎共同在河南攻击李自成,又随军攻破南京,俘虏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顺治十一年硕塞死,其子袭爵改号庄亲王。庄亲王一支共传8世11王,其中2人夺爵。
郑亲王
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五人夺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长子岳托。岳托自幼随父祖征战,功劳卓,太宗崇德元年封为成亲王。岳托作战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屡屡被申斥,封爵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次免其死罪。清兵入关后,岳托率部攻山东克济南,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诏享太庙。克勤郡王世爵共传13世17王,其中3人夺爵。
顺承郡王
始封祖为礼亲王代善之孙勒克德浑。其父为代善第三子萨哈辚,萨哈辚兼通满、汉、蒙古三种文字,屡建战功,崇德年间病死,追封颖亲王,勒克德浑是其第三子。顺治元年他被任命为平南大将军,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夺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袭亲王:
怡亲王
始封祖是怡贤亲王允祥。允祥是圣祖玄烨第13子。雍亲王允缜即位后,即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庙,乾隆时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道光时载恒袭爵,同治初立时与端华、肃顺等同为八位顾命大臣之一。辛酉政变后与郑亲王端华同被赐死。怡亲王世爵共传8世9王。
恭亲王
始封祖是恭忠亲王奕忻。奕忻为道光第6子。道光遗诏中遗命皇四子奕泞入继大统的同时封奕忻为亲王。咸丰即位后即封其为恭亲王。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两宫垂帘听政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同治七年以后遭忌不再参与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诏谥曰“忠”,配享太庙。恭亲王世爵共传3世2王。
醇亲王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光绪三十四年德宗死,载沣子溥仪入继大统,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庆亲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后一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光绪十年命其管理总理衙门,封庆郡王。慈禧60大寿时封为亲王,深得慈禧信任,曾与李鸿章共同主持辛丑议和。慈禧死后载沣掌政,为缓和亲贵之争赐其王爵世袭。辛亥革命爆发后,奏启用袁世凯,清廷退位后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后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没有来得及世袭。
简单来讲,黄带子与红带子是用来区分爱新觉罗家族子弟的嫡庶尊卑的。
明万历十一年,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因祖父、父亲被明军杀害,起了叛明自立的念头。势单力薄的努尔哈赤最后能够一统女真,建立大金,离不开爱新觉罗家族子弟的鼎力相助。当时爱新觉罗家族只是偏安一隅的小家族,人丁不旺盛,大家都团结一致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自然不去分亲疏远近。
随着努尔哈赤征战四方,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爱新觉罗家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丁开始兴盛。皇太极在天聪八年,曾授予徭役豁免权的六祖子孙有200多人。所谓的六祖子孙,指的是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兄弟六人留下的子孙。
剧照
努尔哈赤一生共有16子,其兄弟穆尔哈齐、舒尔哈齐、巴雅喇大概贡献了30位儿子。就是说皇太极一辈就有堂兄弟近50人。
皇太极有11子,他的兄弟中也不乏子孙福气大的,据统计皇太极的子侄达到了76人。再加上他堂兄弟的子嗣,血缘亲近的子侄有百众之余。沾亲带故的宗族子弟更是数不胜数。
家族成员的日益壮大,在家族中明确亲疏远近就显得尤为必要,毕竟皇权要掌握在努尔哈赤一脉,任人也要尽量“唯亲唯近“。于是,皇太极下旨:以努尔哈赤、皇太极一脉为尊,世代继承皇位;努尔哈赤其他儿子的后代,都称为“阿格”,就是宗室子弟;六祖子孙皆为“觉罗”,就是皇室旁支或者远亲的意思,系红带子,用以区分努尔哈赤的子孙。而皇帝与宗室则系黄带子,不同的是皇帝用明**,宗室用金**。
剧照
黄带子、红带子是爱新觉罗子弟重要的身份象征。黄带子的待遇要远高于红带子,红带子的待遇也优于普通官员。朝廷要用国库收入供养黄带子,分房、分地、分奴才,尤其是清朝后期黄带子已经烂大街了,供养他们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财政负担。
不愁吃喝、无所事事的黄带子平日里就溜溜鸟、斗蛐蛐、听听小曲打发时间,日子美得很,偏偏还要仗着老祖宗积德,出去横行霸道、胡作非为、强抢民女的事情时有发生,奈何无人敢管、无人能管,谁让人家和皇帝是近亲呢?
剧照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一般皇子从贝子开始封到亲王为止,也有些只封辅国公的(比如努尔哈赤的几个儿子)
女儿的话一般皇后所生以及特别受宠的封为固伦公主,一般妃嫔所生封为和硕公主,清朝也有个别皇女只有乡君品级。
其他皇室女儿封爵如下: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
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
中国封建制度中的亲王
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自亲王、郡王分设,一般一字王号为亲王,两字王号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仪封汾阳王。明朝时期,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称为和硕亲王,满语称“hošo i cin wang”。
郡王
爵位名。始置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爵号低于亲王一等,多为诸王长子的封号。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多罗”即满语“理”之意),简称“郡王”。
贝勒
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满语,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复数为“贝子”。后以贝勒、贝子为清代宗室封爵的两个等级,贝勒为第三级。
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分成两个级别,那么亲王加双俸也应该是中间的一个级别。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
贝子
中国清代贵族爵位名。满语,初为贝勒的复数。在早期满族社会中 ,贝子意为天生贵族。努尔哈赤确立八旗制度,以子侄为各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贝勒下设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属高级贵族。自皇太极后逐渐实行12级封爵制。贝子在亲王、郡王、贝勒之下。受封贝子者皆为宗室、觉罗及其他八旗贵族。获取途径有世袭 、恩封、功封和考封数途。归附于清朝的蒙古贵族亦实行这种封爵制,在王、贝勒下设贝子爵。
贝子。又称作固山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种,在清代早期,贝子一词用来泛指皇族的诸王、诸大臣。但到1636年(崇德1年),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将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称作固山贝子,简称为贝子。
满族在清朝都是贵族吗?
本文2023-12-05 11:27: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