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安丘市王家庄子镇哪个村姓阎的多
阎戈庄,前隶属山东省安丘市王家庄镇,现隶属于潍坊市峡山区王家庄街办,离潍坊市60公里,离峡山区15公里,北距王家庄15公里。北和东北与顾家岭、东吴家漫、兴山相邻,东面就是省内最大水库——峡山水库,南邻孙孟、王家杭,西靠景黄公路。人口1036人三百余家。农业以大棚蔬菜、大姜黄烟等为主,男人建筑女人刺绣是本村的工副业,近几年,青壮年大多出外打工挣钱。
编辑本段沿革 明万历年间,阎氏八世祖迁善公辗转来安丘城东四十里浯水西岸定居。传说村前十字大沟是一古老村落的十字大街,但当时已无人烟,只有大沟东南隅有一古老住户,姓黄,传为古产人。在十字沟的南头,有一古村落,当时已无人家,至今仍有地片名曰『南庄子』地。十字沟的西南隅和西北隅,今名南沟崖和南家西,曾是村落,但比南庄子要晚得多,在迁善祖来时也已无人居住,只剩坍尽的屋基。大沟东南隅叫东沟崖,地下一米处有许多瓦砾、红烧土、古井等文化层,瓦砾像秦汉或之前的陶片。迁善祖就定居于十字大沟的东北隅,南边就是十字沟入浯河口之东西沟,大沟上游是源于青公埠南麓的一条季节河,向东注入潍河支流浯水,迁善祖卜居浯水(浯河)西岸,村庄向东三里便是潍河(古称潍水),浯河沿村东向北五里汇入潍河,潍河与浯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先祖在此定居之后,人称阎哥家,后称阎家庄(家在当地读古),清末民初改为今名阎戈庄(阎戈庄的“戈”字在本地的老人中仍读古)。
阎戈庄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在南沟南边的姓黄的和姓张的几户人家,被外界称为“小阎戈庄”,在小阎戈庄有一古关公老爷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只知在民国间,有村民序五公阎毓芫领袖重建,“小阎戈庄”是外村人的称谓,本村人称南庄,但对外统称阎戈庄,在这之前的古村落之名已不可考。清末民初始设行政村,1945年解放,1958年修峡山水库,1960年原村整体搬迁至西北三里外古龙王庙北建新村,仍叫阎戈庄。自1960年到1976年共移民到外省外县一百多户。本村现有三百多户,人口1036人。
阎戈庄是一个水清土沃、树木葱郁、美丽富饶的村子。村子内外的楸树、 梧桐、国槐、白杨一片葱郁, 特别是楸树,在本地生长特别旺盛,长得特别特别迅速,据保留下来的板材考证,年轮的直径宽度可达05到1公分,与梧桐相仿,当地有“楸树难长檩、梧桐难长梁”(意为成梁檩之前长得较慢,之后便长得非常快)的说法,故而远近闻名。北大林怀德公坟后的大白杨树更是远近闻名,曾经有一家用二把手大车子送闺女的,路过此处来看大树,两个推车子的加一个帮车子的三人牵着手还搂不过来,又接上一支襻,仍然不够头,车上的媳妇赶紧下车跑去拿起襻的另一端说“正好加上我就够着了”。于是,一提起这棵树的粗细,人们就说:“三庹一襻外加一媳妇”。真可惜,大跃进时被公社伐倒,因没法装运也没那么大的锯割,直到一九六零年水库蓄水被水漂走。
一九五八年,修峡山水库,旧村划在水库之内,一九六O年整体搬迁到三里以西的龙王庙之后隅,即阎戈庄今址。村内除阎姓之外,还有黄、张、孙等姓,都是晚些代(清朝)才迁入的。前边所说最古老的黄姓即今黄智生家。村中各姓和睦相处,不分尊卑,信奉“有百年邻居,无百年亲戚”的传统,本村亲戚间的称谓,不过两代,就又回到邻里世称,家家如是,已成定例。甘甜的潍浯河水,肥沃的冲积平原,厚重的历史文化,朴实醇厚的民风,滋养着向善的宗族血脉,更使其根深叶茂,蕃衍广大。阎氏家谱载:本支族人自居安丘东乡潍浯之畔“拒潍水淮阴之囊沙不远,枕盖公黄老之遗徽犹存,尝闻积德厚者流泽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几百年来,阎氏与本村其他姓氏一道共同创造着社区文明和推动着乡村文化的发展。
阎戈庄村今址,在古龙王庙后及西侧,占地约二十万平米,村址的西部至少在明末清初时还曾经是移民村落,村名大邦(大帮意思),后散往外村,据传有往灰沟子等村的。阎氏祖上就有娶大邦女为配偶者。今址的中后部曾有一薛家庄村落,该村在民国时期迁往顾家岭村。
阎戈庄村原属安丘县孙孟乡,后改名安丘市王家庄镇,2007年11月划入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区,王家庄街办。
参考资料
1. 阎戈庄 .金农网.2010-3-20[引用日期 2012-09-9]
王家杭村是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704009234,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704。邮政编码为261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36,车牌号码为鲁G。王家杭村与西孙孟村、阎戈庄村、大孙孟村、会沟子村、八里埠村、韩家庄村、于家屯村、河头村、孟家官庄村、古家官庄村、常家岭村、保泉官庄村、业家官庄村、西吴家漫村相邻。
王家杭村附近有朱子文化圣地、昌安故城、坊茨小镇、九龙涧自然风景区、坊子德日式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大家洼盐田卤虫、莱州湾沙蚕、潍坊刺绣、大葱蘸酱、炝芹菜等特产。
山东省安丘市王家庄子镇哪个村姓阎的多
本文2023-12-05 10:34:1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