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辈儿们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4收藏

我的老辈儿们,第1张

                            我的老辈儿们

                    一 爷爷

我的爷爷跟着大爷爷逃难到王楼的时候,我的爷爷只有16岁,那是1920年,后来知道是直系皖系两个老头打架到处拉壮丁,我大爷爷为躲兵乱挑起一个货担,带着弟弟逃难到豫南。

大爷爷从安徽出发,一路挑着货担,一手拿着拨浪鼓,那货担已磨得油光发亮,由桐木制成,两边两个箱子像现在的床头柜大小,每个箱子有几个抽屉,抽屉打开里面又有许多暗格,暗格里放着各种生活用品、针头线脑,洋火洋胰子等。大爷爷一边走一边吆喝着:换头油针线啰,换洋火洋油啰,换洋胰子啰大姑娘小媳妇听见了,从缸里挖一碗米,或半筤箕花生,纷纷出来换针线洋胰子,这是以前的以物易物,换来的粮食让爷爷背着,等到攒够几斤了,在集镇上卖掉再买些新的针线洋火。大爷爷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叫卖,走到一个叫王楼乡岳庄的地方停下了脚步。岳庄三面环水,只有进村的一条道路,道路两边是深深的池塘,庄里人都姓岳,因为我祖辈也姓岳,到了岳庄难免亲切,便多逗留了几天。岳庄有一位中年人无子,见我爷爷聪明伶俐、又会说话,一见如故,托人说和,便认了我爷爷做干儿子,是为我太爷爷,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经惊讶于太爷爷的年轻,因为他只比我爷爷大10几岁。

1920年年底的时候,我大爷爷紧临着我太爷爷的院子盖了2间茅草房,从此住了下来。豫南多油菜,吃的是菜籽油,大爷爷靠着做生意的积蓄经营了一家榨油房,黑黒的油菜籽倒进石磨里,反复碾压,流出淡青色的油来,院子里常年飘着青青的香气。由于做生意诚信、童叟无欺,生意越来越好,到1930年的时候,家里已经有十几亩地。大爷爷一生未娶,我爷爷26岁那年娶了我奶奶,次年我大伯出生。我大爷爷去世后我爷爷继承了遗产,到解放前我家已经有3、40亩地,一间榨油房,还有一个常年帮工叫大北。大北长得高高壮壮,我爸小时候经常趴在大北背上在稻草垛与油菜杆之间穿来穿去。

1948年,全国各地陆续解放,安徽的一位舅爷爷来到我家,舅爷爷矮小黑瘦,但他读过书,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到家前后院转了一圈后,劝我爷爷说:北边的解放地区都在打土豪分田地,几十亩地就会被评为地主,你还是赶紧把地卖了吧。我爷爷大惊,不久后把地全部脱手,炼油生意也停了下来。由于无所事事,整日沉迷于和村友打牌赌博,一年后不仅输光了卖地的钱,还欠有外账,我爷爷到很硬气,说做人就得诚信,愿赌服输,赌博的账不能赖,于是把炼油房也卖了。不久因祸得福,1949年豫南解放,爷爷被划为贫农。

                  二  奶奶

我的奶奶是个小脚女人,谦顺善良,由于家里孩子多,饭做好先让老公、孩子吃好,到她吃饭时往往只剩一点残汤冷炙。我大伯比我爸大13岁,我二伯比我爸大10岁,大伯二伯上班了我爸还在上学,我奶奶很喜欢这个幺儿,家里的腊肉,过年时在房梁上挂着,大伯要吃时,我奶奶总说:等老三回来再吃!我奶奶去世那年,我爸在郑大上学,早上醒来想起昨夜做了一个梦,漫天大雪,房屋路上一片白,而当时正是夏天,有些恍惚,就和同学说了,同学说不好,梦见下雪一般是指亲人去世,正踌躇间,有同村人过来捎话,说我奶奶去世了,让我爸赶紧回去。

1992年,爸爸和二伯念及奶奶一生勤勉没享过什么福,打算重修奶奶墓,正好赶上什么事需迁坟。起棺的时候,奶奶棺下一洼水,一条小白蛇冗自游走了,村人都说不该迁,惊了小龙。

                    三  二伯

我爸在弟兄间排行老三,其实上面还有一个姐,下面还有一个妹。由于我爷爷认识几个字,又崇尚读书人,因此我爷爷家孩子都上学,我爸小时候经常要趟过门前的小溪去上学,夏天还好,冬天溪水刺骨,我爸因此患下了关节炎,每逢刮风下雨,腿必疼,简直比天气预报还准。大伯对爸爸严厉,但二伯对爸爸极好,不忙的时候经常背我爸过河上学,时至今日我爸每念及旧事仍不免唏嘘感叹。

二伯高大英俊,温文醇厚,又识字会算数,16、7岁便到村里当了会计,几年后调到公社当了公社秘书,后历任长岭乡党委书记、中路店乡党委书记,这是后话。那时候是五几年,中央三反、五反以后,全国进入了大跃进时代,中原地区也高歌猛进,不断刷新亩产万斤神话,豫南也不甘落后,紧跟中央喜报频传,但实际上谷篾子席围起来的粮食屯里,下面垫的是稻草、麸糠,上面薄薄的一层粮食。到59年情况更加严重,由于遇上天灾,信阳粮食大幅减产,地方领导又隐瞒不报,造成粮食都上交了国家,农民饿殍遍地,路边经常有饿死的人未加收殓。

然而公社食堂却不受影响,不缺吃喝,信阳当地的姑娘以嫁给粮食局的科员或公社食堂的炊事员为理想对象,二伯在公社任职自然无饥饿之忧。当时我爸十几岁正上初中,二伯怕他饿着,让他没课时到公社吃饭,我爸当然不放过这个机会,每天跑十几里地到公社吃饭。食堂的炊事员叫老刘,又黑又胖,与二伯交好,因此对爸爸很是关照,每天都留一份饭菜等我爸过去吃。时隔多年,我爸回忆起老刘的饭菜仍然赞不绝口。有一道叫面炕鸡的,土鸡切块,外用面粉糊之,柴火锅烧油,小火炕至金黄,再用水加酱油少许焖熟,一开锅,香气四溢,我爸每回忆起仍然心向往之,哈喇子直流。

从学校往公社走需经过一个叫郭庄的地方,郭庄是个大庄,受灾严重,村民没有吃的在村边或卧或躺,我爸长得白白胖胖,每次从郭庄路过,村民直勾勾的看着他,好像看一块行走的食物一般,我爸每次都心中打鼓,加快脚步匆匆而过,生怕被杀了吃掉。

二伯25岁时找了乡里最俊的姑娘为妻,就是我二妈,二妈没上过学,但能说会道,爱唱歌爱讲故事,小时候每次去二伯家玩,二妈一高兴就给我们讲故事,土话叫说古记,经常逗的我们哈哈大笑。二伯和二妈共生了7个孩子,后来孩子又结婚生子,现在儿孙遍地,大大小小几十口,过年时热闹极了,是我们家族里面人丁最兴盛的。

                  四 玩伴

我爸同学里有几个玩伴,一个叫大毛,一个叫铁蛋,一个叫如意。叫大毛,叫铁蛋的家里都比较穷,一年四季只有一身衣服,冬天棉袄棉裤,天热了把棉絮掏出来,当单衣服继续穿。其中叫铁蛋的与我爸关系好,有一年冬天,穿着去年的棉袄,破破烂烂,又短,棉絮都露出来了,我爸看着心下不忍,把奶奶刚做好的新棉袄给他换,自己穿大伯的,铁蛋因此感激我爸一辈子,后来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一生至交。

如意是地主家的儿子,上了几年学后赶上严打右、反、坏运动,就不再上学了,他爹也被批斗致死。其实据我爸讲,他家人都很老实和气,他爹上过学,为人斯文,评为地主主要原因为几代勤劳节俭,解放前趁着地便宜多买了几亩,(不是我爷爷卖的),又有几个长工,解放时是全村地最多的人,因为每个村都有指标,因此评了他。

如意不爱说话,但心灵手巧,在老家编个草帽、编个簸箕什么的一看就会,在他爹死后更加沉默寡言,30多岁还没娶上媳妇,40多岁时一个外乡逃难的女人逃到岳庄,别人说给他为妻,谁知这女人有精神病,没几年患病跑了,不知所踪,如意再没娶妻,50多岁就过世了。

                  五  教授

1964年,我爸参加高考,考入郑州大学,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爸由于毛笔字写得好,全校的大字报都归他写,成为郑大革委会宣传部长。当时郑州大学建校不久,很多教授是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过来,其中刘椽教授是化学系主任,是我爸的老师。

刘椽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1954年奉命与嵇文甫一起,筹办郑州大学,后任化学系主任,我爸刚入学时报的是物理系,刘椽教授见我爸化学学的好,亲自找我爸谈话,让我爸改学化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刘椽教授被划为右派,每天批斗,批斗回来洗把脸仍继续上课,后来课停了,刘椽教授仍每日衣着整洁,一身蓝色中山装洗的干干净净,对批斗他的同学并不抱怨,只是惋惜学生不能上课学习。我爸当时相应老毛的号召,相信大鸣大放,但对批斗尤其是武斗不以为然,曾经告诉革委会的同学让他们不要找教授们的麻烦,尤其不要武斗。

停课后,教授们很多遭遇了抄家,那时候郑州工宣会进驻郑大,我爸主要是写大字报,工宣会的人抄家回来就交给我爸很多战利品,什么祖国山河一片红的邮票,金镶玉的观音,还有许多名人字画。这些东西堆满了革委会大堂、学校宿舍,67年我爸上山下乡,那些文物都散落了。

              六  爸爸

我爸怀着一腔热血,到基层传播革命火种,先是在孙庙乡下放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后又到何营劳动。在何营劳动时我爸认识了我妈。当时我妈是临河乡广播站播音员,梳着两条大辫子,浓眉大眼,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美女,由于需要写一些革命的稿子与我爸结识,我爸对我妈一见钟情,我妈也喜欢这个有文化的大学生,两人新事新办,没要任何彩礼嫁妆就结了婚。结婚那天是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头一天,我大伯托人通知我姥姥家说明天老三结婚,正好我姥姥家过年杀了一头猪,第二天一大早,我爸还没从何营回来,我妈就带着我舅舅,我舅担了两个猪腿去了我爷爷家。我爸一进门,我大伯说:你今天结婚哈,我爸很吃惊,因为家里只知道他俩处对象,但还没定日子,就惊奇的问:结啥婚?一转脸就看见我妈坐在屋子里了。

几年后,我爸到王楼乡的一个水泥厂上班,水泥厂粉尘很大,又脏又累,干了2年我爸坚持不下去了,找到乡里的头头,要求换个工作,当时有几个工作可以选择,一个是麻片厂,一个是教师,我爸说还是去当老师吧。1977年恢复高考后,各乡高中纷纷新建,我爸到关店乡筹办关店高中并任校长,当时只有3个老师,我爸教物理、化学,另一个老师教语文、政治,还有一位老师教数学。我爸那时30多岁,憋了那么多年,踌躇满志,打算干出一番事业。

关店乡人很穷,农民大多抱着认几个字就行,上什么大学的心理,没有考大学的概念。我爸挨家挨户上门,对家有初中生的学生动员上高中、考大学。小时候我还记得跟着我爸去学生家家访,我爸好饮,每每晚上从学生家出来都喝至半酣,可他偏要骑自行车带我,经常骑几步就连人带车摔下来,我被重重的摔在田埂上,死活不愿意再上他的车,他再三保证再不摔了我才上车。

1978年,第一批学生6、70人到关店上学,我爸和学生同吃同住,

遇到家有困难想退学的学生,尽量减免学杂费,上门做工作。80年以后,第一批学生参加高考,考上2个大学生,打破了全县无大学生的记录,随后全县的学生都闻风而至,人多时招到300多人。连续几年关店高中升学率居全县之首。现在8几年毕业的关店学生都已40多岁,多在全国各地担任要职,每年同学聚会必通知我爸,提起我爸都十分尊敬,满怀感激之情。

1984年,由于我和我哥要到县里上学,乡下小学、初中师资力量薄弱,为了孩子教育,我爸申请调入县高中,关店乡高中的升学神话也慢慢破灭了。85年以后,我爸在县一高历任老师、班主任、校长,是全县教学3绝老师之一。在县里,我爸仍然与学生打成一片,贫困的学生经常在我家吃住,曾经有一个学习好但身体差,主要是营养不良的学生,在我家吃住了半年,后考入湖北大学,毕业后在信阳纪委工作,现在和我家还有往来。

              七 同侪

在关店的时候,邻居是一位王老师,王老师家庭困难、生活困顿,因此常常哎声叹气。有一年,过年后回校上班,王老师愁眉苦脸更甚,我爸上前问之,王老师叹气说,哎,过年蒸了一锅白面馒头,我爸说,这不是好事吗?王老师说,是好事呀,白面馒头一年也吃不了几回,过年蒸了一笼,想着把家里的窝窝头吃完再吃,谁知道放在笼子下面,窝窝头吃完了,馒头也发霉了,只能扔,为这事年都没过好。我爸心有戚戚,随后得出一个经验,以后家里有啥紧好的吃,再也不能和王老师一样。

王老师家有一子,比我大3岁,我上小学二年级,他五年级,因此上学放学常常照顾我。有几天忽然没见他上学,心下异之,便去问我妈,说是生病了,问什么病,原来是拿了家里2个5分钱,估计想买些零食玩具之类,被王老师发现,又惊又怕一口吞下肚子里了,幸亏抢救及时,没有胃穿孔,但后来更少见那孩子的笑容了。

不久后我家搬到县里,县里有个邻居叫庞老师,头发发白,长的老相,我觉的他有50、60岁,人人都叫他老庞。我家刚搬去的时候老庞尚未娶妻,听大人说其实老庞只有40多岁,因为年轻时被评为右派刚平反,所以一直没对象。85年的时候,老庞结婚了,是一位四川姑娘,家乡收成不好,跑来河南的,比老庞小20岁。学校的老师见老庞都打趣他:老庞,看好你媳妇啊,别跑四川不要你了!老庞一边笑着、一边答应着:不会的、不会的!结婚几年小媳妇都没回家,直到生了一个姑娘,能下地跑了,小媳妇才自己回了老家一趟。老庞老年得女,非常宠爱,姑娘也长的清秀水灵,十分可爱。

九几年我上高中的时候,他家姑娘才上小学,老庞给她买了一个儿童自行车,夕阳下,操场上,老庞弯腰用手扶着自行车把,教姑娘骑车,童颜鹤发,甚是温馨。

后续

  2016年,我二伯和岳氏祠堂取得了联系,续上了家谱,我们是岳家第32代孙,曾祖为岳霆一脉。2017年,我带父母去了杭州岳飞庙,风波亭外,古木森森,追思古今,扼腕感叹,惟愿古今一已,浩气永存。

有。

东(Dōng 东)姓源出有四: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訾(一作东不识)、秦不虚、灵甫。《尸子》云:“舜士友有东不识,《广韵》作东不訾。”东不訾的后代,有的就用“东”作为自己的姓氏,遂成东姓。

2、出自风姓,太昊伏羲之后有改姓东氏。据《路史》载,伏羲氏之后东蒙氏之后人有居于东方者,以居地为氏,后改东氏。

3、汉复姓十三氏中有东宫、东郭、东门、东野、东田、东陵、东蒙、东莱、东邱、东乡、东里、东关、东闾等复姓,后有改东氏者。

东姓始祖:东不訾。据《通志·氏族略》上说,东氏是舜七友东不訾的后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说东氏是伏羲之后,望出平原。另《尸子》上记载:“伏羲之后,舜七友有东不訾。”由此看来,东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姓氏,推算起来,至今已有4000年的历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东省平原县南)。东氏后人奉东不訾为东姓的始祖。

4、据《东野志》记载:复姓"东野"来源于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个儿子叫渔,封地东鲁(即现在的山东)的东野(即现在的曲阜),渔有一子,就以东野为姓,叫东野田。当时,就在曲阜修建了较为宏伟的周公庙,由于渔非常想念自己的父亲,就经常登上周公庙前的一块巨石向都城凝望,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往父石”。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朝中的东野一姓的官员被奸臣所陷,500余门被灭,只有老大携家谱逃往东瀛,改姓为“东”,隐名改姓直至鲁国灭亡许多年,后代才携家谱迁往晋(现在的山西);因各种原因,后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携《东野志》落户到河南寝丘(现在的河南省沈丘县),一直以“东”为姓,繁衍生息与此。

二、迁徙分布

(缺)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伏羲氏为东方部族的首领,而他的部落的发展最为迅速,生产方式最先进,伏羲的部落在华夏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绩,他的后代中就以东为姓,借以纪念他在东方部落的贡献。而在先帝舜时,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为东不识(或东不訾),他的后代都用东为姓。

三、历史名人

东 郊:明朝官御史,巡按应天,行部过常州,会武宗南巡,时遇江彬纵其党,横行州郡。推官张曰韬上书于东郊,东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时救护了明武宗。

东良会:元朝巩昌人,个性耿直,事亲孝顺,教子爱国。任商州总兵时,遇红巾军作乱,他让长子携眷属前往华州居住,次子携眷属前往朝色居住,临行前对两个儿子说:“国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义当死守。”红巾军攻城时,他指挥全城将士奋勇死守,直至战死。部属在他忠勇的感召下,个个奋不顾身,虽死伤众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州郡地方官员树立了榜样。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2、堂号

友舜堂:古时东不识是舜的朋友。

玉林堂:明代东升,博学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进士,人们称他“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

东姓宗祠通用对联

〖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关中华胄;

明代玉林。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巩昌人东良会,以总管守商州,红巾军起义时,命他两个儿子携家出逃,一个居华州,一个居朝邑。后来,两地的后代繁衍兴盛,成为关中大族。下联典指明代人东升,博学能文,为官多有惠政。四个儿子有三个中进士,人称“玉林凤群,科第世家。”

虞廷宾友;

汉室中郎。

——佚名撰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姓的始祖东不识,传说中的虞舜七友之一东不识(一作东不訾)。《战国策齐策四》:“尧有九佐,舜有七友(七个友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东不识、秦不虚、灵甫)。”下联典指汉代泾州人东富,官中郎将。

满意吗 呵呵

  [编辑本段]山阴简介

  山阴县,历史文化名城,为山西省朔州市辖县,地处省北部内长城雁门关外,属大同盆地。因位于恒山余支翠微山的阴坡而得名。山阴县地处内长城雁门关外,属大同盆地,南与忻州地区相接,面积1651平方公里,现辖 4镇10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总人口22万人(2004年),县政府驻岱岳镇。 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邮编:036900。代码:140621。区号:0349。拼音:Shanyin Xian。

  [编辑本段]历史延续

  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始称山阴,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有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宋、 辽时的“金沙滩大战”就发生在山阴县境内。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

  历史上也不乏名人志士:有北魏安远将军庚岳、唐朝芮国公苑君璋、宋赵匡胤的大将米信、辽丞相沙彦恂、元朝平阳元帅安明本、明代内阁首辅王家屏、清朝梁启超的老师崔增瑞等。

  [编辑本段]地理地貌

  山阴县位于东径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之间,地处山西省北部,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南北长66.7公里,东西宽36.5公里。县境内山脉,有恒山山脉,洪涛山脉以及黄花岭,有较大的河道4条,桑干河、木瓜河、黄水河、元子河(吴马营大河槽河)。境内南北高,中间低。西北有洪涛山、高汉梁,其中以洪涛山最高,海拔1947米。南为恒山支脉翠微山,其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中部为大同盆地的一部分,地势平坦,桑干河、黄水河贯穿其间,渠道密布,灌溉方便,但部分低洼区土壤盐碱化较严重。

  [编辑本段]环境气候

  山阴县年均气温7℃左右,一月 -9℃至10℃,七月23℃至24℃,年降雨量410毫米。初霜期为九月下旬,无霜期130天。

  [编辑本段]工业农业

  历史上山阴农业以种植为主、养殖为辅。山阴县现有耕地 788万亩,农作物以种植玉米、谷子、小麦、糜黍、莜麦、高梁、土豆、豆类、莜麦、荞麦等。经济作物有油料、甜菜、胡麻、水果瓜菜、葵花、药材等,造林面积33万亩。养殖业以奶牛、猪为主,兼养鸡、羊、兔等。工业生产有采煤、炼焦、炼铁、发电、水泥、化肥、农机修造、针织、印刷、造纸等。

  农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山阴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不断推进以奶牛乳品为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山阴特色的种、养、加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玉米种植业、奶牛养殖业和整个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5.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5元;奶牛存栏4.86万头,鲜奶产量达17.02万吨,山阴县成为闻名全国的奶牛乳品大县。山阴县生产的红旗牌全脂奶粉曾获得国家优质产品奖,畅销全国。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部门、各乡(镇)村办工业以及城镇和农村个体、工业户相继出现。全县工业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了乳品、煤炭、食品、建材、机械、化工等工业门类,在整个工业中,尤以山西古城乳业集团为主的乳品加工业,以立足煤炭资源优势的煤炭工业,以糠醛、电石、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和以水泥、石料生产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占较大优势。全县乳制品产量已达1.67万吨,原煤产量423万吨,古城牌奶粉、健康牌燕麦片均获国家级奖,成为名牌产品,糠醛、电石、地毯等产品远渡重洋,销往国外。

  二OO一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1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8267万元。经过多年发展,本县出现了古城乳业集团、康喜有限责任公司、山阴县燕麦片厂、石星化工有限公司、康立化工有限公司、南改煤矿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的名牌企业和乔九崇、王应贤、贺有义等优秀企业家。奠定了以种植、养殖、乳品加工、煤炭、化工、建筑建材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结构模式,为山阴县域经济腾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和认真建设,县城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变化。境内北同蒲铁路、大(同)—运(城)二级公路、(大)同—太(原)公路纵贯全县,交通条件便利。阳方口至集宁、应县至山阴、山阴至朔州等干线公路南北贯穿县境,还有多条支线公路有县城通往各乡镇。

  岱岳镇是全县的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山阴最大的商贸中心——百货贸易大楼和仁利商城,为群众日常购物提供极大的方便;还有雁山、山化等高级宾馆,可以为来山阴的客人提供舒适的食宿条件;有设备精良、人才密集的山阴县人民医院和闻名全国的朔州市精神病院可以为本县及外地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服务。近几年,随着县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电话、摩托车 等各种家电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县城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编辑本段]名胜古迹

  山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部分遗迹尚存。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汉墓群、广武古墓、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山阴是在古代是一个多战之地,县境西南有古迹、遗址多处。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汉墓群、广武古墓、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雁门关下的两座广武城,一建于辽金,一建于明代,均为防敌军事据点,是研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县城南30公里广琥汉墓群,保持着丰富而珍贵的地下文物。

  万里长城——山阴段:万里长城依阴山、恒山。太行山。吕梁山之势,分为内。外两支,内长城建于恒山之阴,外长城建于阴山之阳。山阴县境内的长城属内长城,是山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它东起新广武,西接代县分红岭,依恒山之阴连接着内长城东段18个重要隘口,全长5.3公里。城墙高6。6米,底部宽6.5米,顶部宽3.5米,底部用石灰岩、青石质条石砌筑,其它用砖拼筑而成。长城依山而筑,碗蜒盘桓于山岭之上,蔚为壮观。在城墙的结合部、转折处与制高点上,矗立着一座座致楼。巍巍长城,敌楼对峙,烽台相望,与雁门关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气势。山阴县境内还有汉长城。它位于旧广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横亘,长约10公里,整体用石块无层次垒起,现已成为残迹。

  雁门咽喉——两广武:广武,位于山阴雁门山的长城脚下,紧依雁门关,扼守关内勾注陉之咽喉,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军事防卫据点。依塞傍关,地处要冲,与长城紧密相连在一起,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历史上兵家为争夺雁门关,这里常常是短兵相接的战场。广武始建于战国时期。据记载:赵武灵王在破林胡和娄烦之后,沿勾注山建内长城,同时建勾注塞即令广武城,当时属雁门郡。西汉置广武县。北魏广武属京畿之地,为迎送皇帝和大臣出征、凯旋以及外使入朝的南大门。隋改为雁门县。宋、辽以此地分界,广武属辽地,归西京道。金改道为路,属西京路大同府。明归山西行中书省,爱国将领于谦曾驻守此地,抗击瓦刺。清代至民国初属代县。日寇侵占后划归山阴至今。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许多大大小小战事多发生在这里。公元980年,宋朝大将杨业镇守代j几契丹来犯,扬业引军“自西烃出南向击之,契丹大败’’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杨业等自西怪、经〕日广武追破契丹军于今朔县也途经这里。广武今有两座古城:其一坐落于勾注东陉要冲,名新广武;其二地处勾注西陵要冲,名旧广武。新广武原名广武营,在雁门关北10公里处。两山对峙,中置营城,亦日广武隆、广武站、广武城,为雁门关守卫重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复修。城周长4华里,城高10米,墙宽4米,城墙内土外砖结构,坚固雄伟,左右连接东西长城,中置东、西两门,扼紫塞咽喉,新广武由山瓮城、广武城、南关瓮城三道防线组成,远远望去,新广武城像簸箕,南关瓮城像斗一样,俗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之坚固。明代这里一直设重兵把守,并兼挟平型关、北楼口、大石崞等18个关隘。

  戍边亡魂——汉墓群:在新广武城北一片广阔平原上,散布着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坟土堆,坟土堆连绵起伏,状若小丘,甚为壮观,当地群众称为“谎粮堆”。传说宋杨家将与敌作战,为蒙蔽对方筑起假粮堆而冒充兵精粮足,实际上是戍守边关的无数阵亡将士的坟墓。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此地50余年战事不断,阵亡将士大多就近理葬。坟土堆的高低大小,依死者生前的官衔而定,等级严格。墓冢越大,显示墓冢主人官职越大。整个汉墓群占地7.5平方公里,现已标定墓冢294座。236号是最大的墓冢,占地4亩,高约20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墓群,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8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煤田总面积355.2平方公里,总储量114亿吨,煤质品种以氯煤和弱粘煤为主,为优质烟煤;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系赤铁矿;铝矾土约900万吨;粘土粉砂岩预测储量达亿万;石灰石约3000万吨;方解石约40万吨;大理石约1000万立方。此外还有石英石、钾长石、黑云母、玄武岩等。山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部分遗迹尚存。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全县辖4镇10乡(岱岳镇、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总人口22万人(2004年)。

  玉井镇 村委会(26):玉井、水头、东庄、王老沟、水泉、南祖、北祖、王坪沟、口前、沈庄窝、青杨沟、董庄窝、老庄窝、米庄窝、盘道、千井、窝棚沟、史家屯、吴家坪、杨家岭、范家屯、宋家沟、一堵墙、马家洼、东石人坡、西石人坡。

  古城镇 村委会(26):山阴城、四里庄、王庄、胡疃、上河西、西盐池、南盐池、快乐村、芦岭、安居坊、洪济屯、小圪塔、马梁村、汤村、西小河、东小河、中小河、东辛庄、北盐池、李珠庄、后射躲、前射躲、羊圈头、羊圈铺、前皇台、后皇台。

  北周庄镇 村委会(21):北周庄、棋道地、郑庄、二铺、辛留村、安岸庄、新岱岳、下神泉、永静城、李家窑、白家堡、王家堡、郭庄、杨庄、柏坡、张庄、贺庄、白殿沟、上神泉、燕庄、苑家辛庄。

  岱岳乡 村委会(28):南大道、先进、化家岭、兰园、梁山、花园、堡子巷、阎家巷、安祥寺、小快乐、麻疃、刘家岭、解庄、北王庄、七里沟、夏家窑、上岱岳、王家涧、关岱岳、上沙河、下沙河、新大滩、甘庄、面文山、鸳鸯会、郭家窑、兰家窑、北贾家窑。

  吴马营乡 村委会(15):吴马营、大洼、屯港、东短川、大坪、南屯、尖山、西郭家窑、阎家窑、马家河、前榆林、黄草梁、后榆林、包家岭、西短川。

  合盛堡乡 村委会(16):合盛堡、河头、来远、杨智庄、康庄、黄巍、东双山、西双山、上小河、大虫堡、北郭庄、常辛村、高山疃、兴盛堡、贺家堡、陈家岭。

  张家庄乡 村委会(14):张家庄、旧广武、新广武、陆庄、水河铺、山阴庄、天圪老、油坊、南寺、西察罕铺、东察罕铺、泉子沟、羊十二庄、林桥。

  马营庄乡 村委会(23):马营庄、八里庄、下疃、云水庄、苏家场、沙家寺、吴家铺、许家洼、荆家庄、东寨、小柴棚、大柴棚、何庄、新马营、陈庄、西安峪、东沙堆、南口前、高庄、南辛寨、胡峪口、故驿、南李庄。

  薛圐乡 村委会(19):薛圐、南罗庄、西寺院、卢岭、辛兴铺、小村、豆庄、白坊、沙岭、庞家堡、河曲堡、老羊寨、西李庄、黑圪塔、双寨、双寨铺、曹庄、大营、老羊寨铺。

  后所乡 村委会(19):后所、南辛庄、辛立庄、冯家窑、西沙堆、后张堡、前张堡、辛兴庄、安乐庄、南洲庄、苏庄、水峪口、庙家窑、盘道窑、贾家窑、北万庄、南万庄、元营、帐头铺。

  下喇叭乡 村委会(19):下喇叭、蓿麻沟、榆树洼、榆坪、罗庄、上喇叭、口子梁、冻牛坡、后山、双井、黑龙池、小庄窝、刘家窑、吴庄、吴儿城、上立羊泉、下立羊泉、柳沟、织女泉。

  安荣乡 村委会(14):安荣、西沟、贺家窑、八步堰、安良铺、四铺、岳庄、泥河、大羊村、小羊村、下寨、西鄯河、河阳堡、东鄯河。

  马营乡 村委会(22):马营、上石井、下石井、观音堂、五家沟、张家堡、后石门、张家沟、南河、东水泉、腰寨、陆家窑、龙泉寺、偏岭、芍药沟、梁家店、山峡村、庄窝、戈道、青杨岭、魏家沟、梁头。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王家屏,字忠伯,号对南,山西山阴人,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

  王家屏并有著作传世:一种是收入《四库全书》的《王文端公集》十四卷;另一种是《复宿山房文集》四十卷。甚至有人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就是王家屏。

  位极人臣,山阴王家的骄傲

  11月12日下午,山阴县古城镇旧礼堂前的一对四百多岁的石狮神色安祥地沐浴着初冬的阳光。

  它们曾见证主人位极人臣时门庭喧闹,然而,短暂的繁华之后,只是平平常常的日子。主人短暂的生命早已逝去,它们却侥幸在一次又一次的浩劫中躲过。1958年,它们所守望的王相府被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礼堂。如今,大礼堂也早已“年老色衰”被弃之不用,它们却仍在守望……

  石狮是王家屏在古城仅存的遗物了。

  古城镇,旧称“山阴城”。从元朝末年至1937年一直是山阴县的县治。现在王姓是这里的大户,据说都是王家屏的后代。但是在古城如果问起“王家屏”,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一直尊称其为“王阁爷”或“王阁老”,大多数的乡亲并不知道“王阁爷”的真名。然而一说起王阁爷,不仅山阴人知道,远至朔州、大同、忻州的人都很熟悉。

  山阴古城镇王相府故址“王阁爷”是山阴王家人的骄傲。在山阴县,有家谱可查的王家屏后代估计有三四千人,分别居住在古城、北周庄等四个村。在古城镇西门口,开门诊的王尚厚一提起王家屏满脸的兴奋,拿出几本介绍王家屏的书来,他说:“王家屏可是个好官哩!他是生不逢时,遇上万历这么个妨祖货……”———当地人管不成器的人叫“妨祖货”,意为这样的人辱没祖宗。

  57岁的王尚厚是王家屏的后人,对自己的这位先人了如指掌。“为了国家,他敢跟皇帝老儿闹争。曾经封还过皇帝的御批!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事。但是皇帝老儿毕竟是坐车的,他是个拉车的。坐车的不走,拉车的再着急也没用。干不下去,只好告老还乡。再大的官命运也不由自己掌握,唉……”王尚厚长长一声叹息。

  前所未有,去史官二年即辅政

  王家屏祖籍太原,明初迁至山阴。到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衰,且耕且读。王家屏天赋聪颖,过目不忘。五岁受业于父,十三岁为秀才,二十九岁得中举人。隆庆二年,三十三岁的王家屏廷试得第二,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他在诗中说:“蓬蒿植兰径,鹪鹩栖凤枝”,这句自谦的诗多少表达了他的仕途得意。“宇宙皆吾事,一念安可欺”表达了他的做官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譬彼机中素,皎洁防其缁。譬彼山下石,孤贞坚自持”,则表达了他追求的品格和志向。

  很快,王家屏又被授为编修,参与修国史。

  1572年,年仅9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年号“万历”。

  由于朱翊钧年幼,朝廷的实际执掌者是首辅张居正。这时,王家屏又晋升为修撰,充日讲官,每天给万历皇帝讲论经文和治道。讲课的老师不止一人,而万历皇帝惟独爱听王家屏的讲课,称他“经术宏深,目无睨视,端人也。”王家屏也确实为人端正,从来不会趋炎附势。有一次,张居正病了,满朝文武都去看望,惟独王家屏没去。而在万历十年时,张居正病逝,反张之声遂起,万历抄没了他这位恩师的家,夺其原职待遇和谥号,斥其子为民。这时王家屏反而独自站出来为张讲公道话。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二月,王家屏由侍读学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仅仅一月之后,王家屏又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成为内阁的一员。明史评:“去史官二年即辅政,前此未有也。”

  至此,王家屏进入了国家权力的核心圈,这一年他49岁。

  舍生忘死,三“斗”昏君万历

  在王家屏不长的政治生涯中,做过很多好事,但最被时人称道的一笔应数三“斗”昏君万历帝了。

  万历十四年,王家屏继母去世,他回山阴丁忧,三年后返朝。皇帝又擢升他为礼部尚书,仍兼东阁大学士。亲政后的万历变得荒*昏聩,群臣竟三个月见不到他一面。为了改变这种“荒怠”局面,王家屏向万历提出三点请求:一是迅速恢复早朝,坚持皇上临朝处理国务;二是抓紧研究重大问题,早日把“留中”的奏章批复下去;三是尽早决定建储问题。万历一开始还表扬家屏的爱国热忱,但后来就闭门不出了,对王家屏等人的建议置之不理。看到皇帝昏庸、朝纲混乱、政治腐败、百姓涂炭的种种现状,王家屏心急如焚,寝食不安。他呼天不应,叫地无门,忧愤万状,只好“乞赐罢归”。但皇帝不批准他辞职。

  从万历十四年开始,立储问题成为朝中的核心议题,中国皇朝一直有立嫡为储的传统,通过明确继承人,以避免政局的动荡,但万历却不想让嫡长子常洛继位,而想让宠妃的儿子常洵长大后再册立太子。于是万历十八年十月,包括王家屏在内的内阁大臣以集体辞职要挟皇帝,要求尽快册立皇太子。万历一听龙颜大怒,传谕切责。其他大臣一见皇帝生气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有王家屏又独自继续上书,要求皇帝速决大计。万历皇帝不得不答应册封大礼在次年春夏举行。

  伴君如伴虎。王家屏“斗虎”讲究方式方法,不仅自己成功地躲过了“老虎”的血盆大口,还救了别人。万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评事雒于仁向皇帝上疏,指出皇帝得了一种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综合病,以致近年来政事不亲,讲筵久辍,宠信宦竖,溺爱郑妃,摈斥忠谋等,本疏切中要害,言辞尖利。万历见疏后震怒,要对雒于仁置之重典。在这种情况下,王家屏为了营救雒于仁,以自己失职为由恳求万历由他来替于仁伏罪,同时规劝皇帝:“善养生者,不以无疾而弃攻砭之方;善养心者,不以无过而厌箴规之语。”“于仁之四箴,以规皇上,则为妄试之医;以备养生,未必非延历之术也”(此段大意为,虽然雒于仁的意见并不全对,但就像医生给人提建议一样,也许并不针对当时的情况,但对以后的养生还是有好处的)。经此辩护,皇帝虽百般不高兴,但只得将原先的处分决定撤销。

  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排在他前面的几位内阁成员先后离职,万历再次提拔王家屏为首辅,56岁的王家屏遂登上人臣的巅峰,也是他个人政治生命的巅峰。

  凡事出正义,王家屏都会冒着风险去做。万历二十年春,给事中(在中央各部的监察官员)李献可等人请示皇帝,对年满十岁的长子常洛以帝王标准开始教育,这本是好意,却激怒了本来就不愿意立储的万历,被定为重罪。为了营救李献可,王家屏竟封还了皇帝的御批。李献可被斥革为民,保住了性命,但王家屏却受到皇帝的怪罪。看着在这样的主子面前实在施展不了自己的抱负,王家屏就以身体有病为由辞职。

  王家屏柄国仅半年,就辞去首辅职务。朝野都为这个经术宏深、忠心体国、办事认真、禀性戆直的名相惋惜。

  王家屏在一份奏折中说:“臣所希者陛下为尧、舜之主,臣为尧、舜之臣”。然而,在那样的主子面前,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只能怀着悲愤的心情走回老家!

  生荣死哀,如今坟冢无处寻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三月,他回到了老家山阴。度过了最后的11年。他潜心整理自己的文稿,有文集《复宿山房文集》传世。

  万历三十一年正月,皇帝感念王家屏的公道正派,派人去山阴慰问他,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赐他金币、羊、酒。此后不久家屏即病逝,终年68岁。死后,皇帝赐他谥号“文端”,并选择山阴河阳堡桑干河畔为他修了一座占地十五亩的坟墓。据史料记载,墓“外围土墙,内围砖墙,有墓石门,上刻‘文端之墓’,堂宇内有万历、泰昌、天启三帝所颁诰赠,俱勒石碑。门外有石柱、石人、石兽排为两列。距坟一里,另有御修门堂三间,坟园内还有王家屏同朝大学士沈一贯和沈鲤撰写的碑铭……”。

  如今,王家屏的墓地除了几座千疮百孔的大号坟丘外,地面的设施物品荡然无存。

  河阳堡村人讲,墓地“文革”前保存还很完整,东西响堂、石马、石人等都在,“文革”开始后,墓地无人看守。“文革”后,墓地中的石物逐渐被人偷走。五六年前,一些南方人在深更半夜动用起重机将几通大石碑偷走。去年墓地仅存的几尊石狮也被偷走……

  桑干流水呜咽,那是在为郁郁不得志的阁臣悲鸣,也为一代名相的灵魂休憩之所遭到如此轻慢而痛哭。

我的老辈儿们

                            我的老辈儿们                    一 爷爷 我的爷爷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