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德化的郑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福建泉州德化的郑氏族谱,第1张

清乾隆十二年《德化县志》载:五代唐郑昭祖继颜仁郁为归德场场长,迁郡司马,力劝闽王归顺有功,宋封翊顺侯。 硕杰郑氏人丁主要聚居在德化县三班镇的硕杰、桥内、岭头等村,人口6000多人。其他的则迁居繁衍在德化龙门滩镇、南安马迹等地,硕杰郑氏后裔遍布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我国的台湾等地。 德化三班硕杰郑氏光裕堂人丁繁盛,人文辈出。据史载,硕杰郑氏邑南望族,传肇基于唐,文兴于宋。而俊彦荟萃鼎盛于明清, “同胞两进士,一脉三乡贤”,誉甲南苑;更丁繁万众派衍千支,人杰地灵,深孚众望。

郑姓有皇族血统。

郑氏,源远流长,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将陕西华县以东一带封赐给弟弟姬友,是为郑国,以国为氏,称郑氏。郑国版图不断东延至中原河南境内,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国国君姬友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西周灭亡,进入东周时代,姬友谥号桓,故称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国人散居于荥阳、郑州、淮阳、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郑姓人口大量增加。郑桓公为郑姓始祖,皇家血统,名门望族,这就是郑姓能名列百家姓前七名的原因。

当代郑姓的人口分布

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至45人。

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05%-15%。

源流-四川郑氏

先秦时期郑国灭亡一支郑姓进入四川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遗民以国为姓,散迁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开始进入四川。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最早迁到四川的郑姓人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德阳一支郑姓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中的郑国(郑邦,字子徒)后裔。

当时影响较大的一支郑姓,是迁居在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郑鲁家族。郑鲁的儿子郑琚,在魏国当上了大夫。郑琚的儿子郑无悔,是魏国的新筑大夫。郑无悔的儿子郑安平,最初为魏国效力,后来带着范雎投奔秦国,被封为关内侯、大将军。郑安平带着秦军与赵国交战,被困降赵,被封为武阳君。

郑安平的儿子郑徽,没有跟着父亲降赵,回到魏国继续做官。郑徽的大儿子郑昌,最开始是秦国吴县县令,后来跟随项羽起兵讨秦,被封为韩王,驻守荥阳。刘邦建立汉朝后,派韩信攻打荥阳,郑昌降汉。

还有一支是留在荥阳的郑宙家族。韩国灭掉郑国后,为安定郑国遗民的民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嚣阳君)。因郑武公的陵墓在嚣山(今河南广武山一带),就把嚣山之阳(南边)的荒僻土地封给郑据,叫他去守祭郑武公的陵墓。

秦汉时期西汉末年广汉郑躬发动起义

这一时期,中国迎来大一统,社会较为稳定,郑姓家族经过多年蓄势后,文功武治大爆发,达到鼎盛阶段,进入名门望族时期,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播迁。

郑昌归顺刘邦后,为刘邦统一江山立下大功。郑昌的孙子郑当时,汉景帝时官任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历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大司农,位列九卿,被人尊称为郑庄。

晚年的郑当时遭受了一次大灾难。在推举贤士时,因听信他人谗言而出现失误,被人弹劾治罪。家人通过关系把他赎买出来,但丢了官职,成为平民。不久后,他又被重新起用,出任汝南太守。在任期间,郑当时病故,家里没钱,办丧事都是靠亲朋好友接济。

进入东汉后,郑当时的后裔郑兴,官任靖南将军,是著名的经学家。郑兴的儿子郑众,官任大司农,出使匈奴,因有效地维护了汉朝尊严,官拜中郎将。不仅如此,郑众还承传父业,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经学,成为著名的经学家。

在经学方面,郑兴、郑众算是了不起的人物,但郑姓家族在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个在经学研究方面更牛的人,叫郑玄。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如果能一辈子钻研一部经书,就算是很了不起了。郑玄钻研并注释过的经书有《易》《诗》《书》《礼记》《论语》《孝经》《尚书》等,学术贡献令人瞠目结舌,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郑姓有个堂号叫博经堂,就出自郑玄。因郑玄在经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后人把经学称为郑学。

西汉汉成帝鸿嘉3年(公元前18年),四川广汉(今金堂东南)人郑躬,带领60多人发动起义。他们攻打官府,释放囚犯,抢夺武器。郑躬自称山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到到上万人,接连攻占了4个县,广汉太守对此毫无办法。

义军以山为营,据险而守,与官兵对峙了一年时间。汉成帝大为恼怒,罢免了丞相薜宣,任命孙宝为益州刺史,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征调广汉郡、蜀郡官兵3万人前往镇压。官军采用又打又拉、软硬兼施的办法,一方面由孙宝到义军大营,游说郑躬投降;另一面由赵护带兵猛攻。一个月后,义军被镇压,郑躬被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名门富贵满门无比显赫

这一时期,郑姓继续显赫。在秦汉时期郑姓家族文功武治的基础上,郑姓人以郑当时的后裔为主干,继续向前大力发展,使郑姓成为天下著名的族姓之一。

三国时期,跟随孙策起兵的沛郡(今安徽宿州)郑姓大家族中的郑札、郑胄、郑丰祖,成为孙吴政权的名臣。这支郑姓中的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西晋时,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今江苏江宁)。

郑庠的后代,因为做官,开始南迁。郑庠的二儿子郑昭当上了龙骧将军,被封为开国侯,率兵进入福建,被福建郑姓人奉为入闽始祖。如今,福建闽东、莆田、仙游的南湖系、夹漈系郑姓,都是郑昭的后裔。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是南湖郑氏的后裔。

在郑当时一脉的郑姓人中,每一代几乎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后燕时,郑豁任太子少傅,郑豁有4个孙子:郑涛、郑晔、郑简、郑恬。郑涛跟随北魏武帝西征到甘肃定居,成为西祖;郑晔是北魏的建武将军,被封南洋公,住在古荥阳(今河南郑州古荥镇),成为北祖;郑简定居京县(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成为南祖;郑恬定居大索(今河南荥阳),成为中祖。他们是郑姓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郑氏四祖”。

经过10多代人的生息繁衍,北祖郑姓发展最大,子孙官位显赫,人丁兴旺。其次是南祖郑姓,中祖郑姓发展到第6代时家道中落,后来又复兴。

495年,北魏孝文帝勘定族姓,确立门阀制度。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姓,为一等士族,汉族一等士族,是四大“最高门”。由于北祖郑晔的孙子郑羲历任翰林侍讲学士、秘书监,在北魏很是显贵,所以,由郑羲代表的荥阳郑氏光荣入选,其他三大名门望族是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西昌县令郑回后裔当上国王

这个时期的郑姓,是荥阳郑姓的天下,可谓出尽了风头,羡煞他人。

北周时期,郑羲的后裔郑译,任内史上大夫。他有个关系非常亲密的同事哥们,叫杨坚。北周宣帝病死后,郑译极力推荐杨坚辅政。杨坚建立隋朝,没有忘记郑译这个好伙伴。郑译成了隋朝开国元勋,官至上柱国、岐州刺史,被封为沛国公。

唐太宗时期,门阀观念还比较浓厚。贞观12年(638年),唐太宗叫吏部尚书高士廉撰写《氏族志》,分定姓氏高下尊卑,在原有的崔、卢、郑、王四大名门望族的基础上,把李姓加进去,形成了李、崔、卢、郑、王五大姓。五大姓坚持族望观念,耻于与他姓为婚。

武则天时,开始推行打压大族政策,五大姓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此路不通,自然还有别的路可走。郑姓一向以文功武治著称,郑姓人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优势尽显。

从唐高宗上元2年(675年)郑益考中状元开始,到唐朝灭亡的200年间,郑姓家族一共出了9个宰相、6个状元、8个驸马、22个进士,获得了“郑半朝”的美誉。另有资料显示,唐朝不止9个郑姓宰相,还有4个:郑肃、郑涯、郑綮和郑昌图。

唐玄宗天宝年间,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叫郑回。安史之乱时,南诏王国攻陷巂州(治所在今西昌),郑回被俘虏。南诏国王阁逻凤发现他很有学识,委任他为王室教师。

异牟寻即位后,任命郑回为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积极推进南诏汉化,主张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朝恢复双边友好关系。794年,异牟寻对唐朝派来的使臣发誓,南诏全部部落从此“归附汉朝(唐朝)”。

郑回死后,他的儿子及后裔世代成为南诏的清平官。郑回的第七世孙郑买嗣,在897年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902年,郑买嗣干脆灭掉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统治着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郑姓人首次当上了国王。好景不长,大长和国只传了3代人,就因内乱亡国,仅存26年。

唐高宗年间,河南固始人陈政奉命进入福建镇守被困,陈敏、陈敷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其幕僚中有个叫郑时中的人,后来留在福建,后世子孙众多。

唐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当时的宰相郑畋的三儿子郑可远,被挟裹其中,举族相随,担任别将。一路上,家族中的老弱病残被遗散,只得就地定居,现在福建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的郑姓,大多是遗散郑姓人的后裔。

后来,郑可远带着族人在武荣州(今福建晋江)屯垦。再后来,郑可远辞官先是隐居在福建吴田,后移到姜莲,改名为凤山。郑可远的曾孙郑懋告老还乡后住在大鹏山之阳,所以这支郑姓又叫鹏翔(阳)郑氏。明朝末年,台湾的郑家军曾两次到福建招兵,不少郑姓人随军去了台湾,后来定居在台湾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在郑姓的宰相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郑畋。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郑畋任凤翔节度使。黄巢义军攻入长安后,唐僖宗逃往四川,郑畋招集散兵,抵抗义军。后来,部将李昌言发动兵变,把郑畋赶走,唐僖宗让郑畋到成都去主持军务。唐僖宗回到长安后,郑畋因被排挤,没有跟着回去,而是到时任彭州刺史的大儿子郑凝绩那里养老,结束仕途生涯。

宋元时期成都人郑少微有文采名气大

宋元时期,郑姓仍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百家姓》,是北宋时编撰而成的,姓氏的排列,不像现在以人口多少为标准,而是按当时姓氏的政治地位高低而成的。从第一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我们可以发现,郑姓在当时的历史地位非常高。

宋朝时,郑姓大约有75万人,人口总数位居第20位,福建是郑姓第一大省,占郑姓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大约有1875万人。郑姓人口较多的其他省份有河南、浙江、江苏、广东、江西、湖北,四川人口较少。

在两宋期间,郑姓名人和家族不断冒出来。特别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郑姓人,相继出了郑伯熊、郑伯英、郑伯莫、郑伯海、郑伯谦等而名扬天下。南宋初年,他们的学问曾被称为正统学派,也就是郑氏景望学派,又叫永嘉学派。

在学术贡献上,南宋的郑樵是一个猛人。郑樵是福建莆田人,因长期住在夹漈山,世称夹漈先生。他出身书香门第,最爱的事是看书,想尽各种办法看书,立志要读尽古今书籍、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金兵攻进北宋都城后,把图书馆里的书都抢走了。郑樵决定以布衣学者的身份,为南宋朝廷写一部集天下图书为一书的鸿篇巨制《通史》。

他从30岁左右开始写《通史》,冒着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到54岁那年,写出了长达200卷、600多万字的史学巨著《通志》初稿。郑樵一生的著述多达84种,大部分都不见了,现在只有《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和一些零散文章留下来。

北宋时,成都人郑少微在元佑3年(1088年)考中进士。郑少微富有文采,由此很有名气。政和年间,曾任德阳知府。他的作品大都遗失,《全宋词》里收录有《鹧鸪天》《朝天子》两首词。

 第一节 县城祖祠

一、蔼 肃 堂

  郑氏始祖祠蔼肃堂,位于原潮阳县城文光塔西侧(现广场位置),入祀一至四世先祖神位。因旧城改造,该祠被拆。(详见《郑氏金浦系族谱》第一册第115页周光镐《蔼肃堂记》)

  二、孔 安 堂

  潮阳郑氏,宋初入潮,千年历史,泱泱望族,肇始一本,源远流长。可谓:荥阳世泽溯姬周,南湖家声扬九洲,英才伟业耀宗祖,潮邑蕃衍纪春秋。南宋绍兴年起,郑氏徽公、升公、愚翁公接踵莅潮,只见练江下游地域优美、一马平川,立籍创业,遂成神山、金浦、平湖之始祖。郑氏三系先人,怀仁立德,崇文重教,开拓进取,兴旺发达,蔚成一大宗族。

孔安堂原是郑氏神山礼房祠,位于潮邑棉城西门内,乃南宋绍熙年间邑人侍讲郑开先创建的理学讲所。理宗宝佑年间,郑慈珍秉承父志,将其拓展扩建。该祠构筑别致,其艺术特色,为潮汕古建筑中所罕见。它是潮阳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理学讲所旧址。堂内奉祀着神山系历代先祖禄位。解放后,被政府征用为校舍。

为弘扬祖德,敦睦宗谊,经郑金德提议,郑俊雄、郑成水牵头,潮阳郑氏神山、金浦、平湖三系宗彦倡导,发动宗亲捐资,共建郑族宗祠,安奉三系先祖,和谐人文环境,使其成为潮阳郑氏三系寻根谒祖、会宗联谊之所,以思源追远、缅怀祖先。

公元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泰国郑氏宗亲会暨侨领郑午楼诸宗彦曾致电致函潮阳政府,要求归还孔安堂。二零零四年六月,中国郑氏宗亲总会董事局主席郑世进与政府领导协商落实宗祠之事,并捐资支持教育事业,使孔安堂物归原主。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宗祠开始兴工修建。

  二零零五年八月十六日,孔安堂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宗祠按市级文物保护标准修复,占地面积二千平方米、建筑面积八百四十平方米,体现宋代讲所风貌。理事会深孚众望,笃诚操持,确保修祠事宜臻于完善。修复后的孔安堂,金碧辉煌,底蕴殷厚,古色今香,面貌焕然一新。于二零零九年落成重光,成为潮阳神山金浦平湖三系共有的郑氏宗祠。

  三、致 严 堂

  致严堂(称长房祠),位于原潮阳县城教授巷口(现**公司办公楼)。该祠入祀金浦五世祖道亨公派系至十五世祖神位。因旧城改造,该祠被拆。

以上三祠入祀着郑氏金浦系一至十五代先祖,印证着郑氏金浦系在古代的辉煌历史。在古代潮阳四大望族中,郑氏是其中一大望族,而郑氏金浦系在潮阳郑氏三系人口中占40%。古时潮阳“四最”,萧氏最贤,赵氏最富,姚氏最讲究面子,郑氏因人数最多而被称为“三斗油麻郑”。还有一个家喻户晓没有成文的衙门惯例,古时候凡到潮阳上任的县令,在升堂理事之前,必先拜见八个地头(即族长级别的头目):城内萧、赵、姚、郑的姓氏宗长,城外西面金浦郑氏、北面华阳吴氏、东至西南面是河浦陈氏和神山郑氏的老大。八位地头,郑氏占三,可见郑氏当年的辉煌。现在郑氏金浦系仍然保留着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以下各村(社区)祖祠,指的是该祠所处位置的现有行政区域。至于其所有权、使用权等权属问题,国家对地面上盖物有明确的规定,请认真执行。其文字内容由各祠堂所属房系提供。

  第二节 南门村祖祠

  一、瑞 缘 堂

  瑞缘堂(二舍公祠),位于南门后沟仔。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土木结构,二进一拜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该祠供奉的是金浦郑氏十二世舜举、舜兴、舜臣、舜员中的舜兴公神位(称二舍公)。该祠解放后曾作金浦工商联合会会址和办公场所,期间曾作为潮阳县一区公私合营工作样板,第一个抬着“红双喜”在儿童英歌队伍簇拥下游行全乡,敲锣打鼓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当时的私改主任郑文,文书郑春水,通讯员郑锡保等,成为金浦这场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坚力量和组织者,受到上级的表彰。公社化后该祠改作生产队队址,现已破旧待修。

  二、荣业 堂

  荣业堂(洛符祖祠),位于南门“十房头巷”与武馆街交叉处。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有一厅二房一拜亭和八尺下间、阳埕、一边厝包,约400平方米。该祠供奉的有金浦郑氏十六世洛符公、十七世龙友公、十八世西园公等神位。解放前曾作为乡公所办事场所,解放后也曾作为潮阳县一区区公所办公场所,还曾作为南门剧社、南门民办学校、南门卫生医疗诊所等。现正在修复。

洛符公,字宗范,金浦郑氏十六世,邑庠生。娶克宜陈氏,太孺人;续娶勤敏陈氏,太孺人。公和克宜祖妈卒后合葬于本里梨园崎。墓祭三月初三日;勤敏妈卒后葬于本里咸寮埠,墓祭三月初十日。后来,公妈之墓移葬于本里塔山内。三位先祖均入祀“荣业堂”,祠祭二月初一日。洛符公有三子,长子龙友公居金浦,次子、三子名讳失考,居潮阳县城北门。

龙友公,洛符公之长子,金浦郑氏第十七世,娶克勤庄氏,续娶勤清曾氏。公妈卒后合葬于本里西埔,后移葬于本里塔山内,墓祭三月十六日。三位先祖均入祀“荣业堂”,祠祭三月初一日。

西园公,龙友公之长子,金浦郑氏第十八世,恩授修职郎,娶妙旺杨氏,太孺人。公妈卒后合葬于古帅寨后乌鸦落洋地,现已迁往塔山崎望山,霜降第二天为墓祭日。公妈都入祀“荣业堂”,祠祭八月初四日。

  西园公有三子:长子献之、次子参育、三子槐三,其后裔花繁叶茂,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有部分族谱世系图)。

  三、桂 香 堂

  桂香堂(献之祖祠),位于南门当铺巷内。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有一厅二房一拜亭一阳埕,约300多平方米。该祠供奉的先祖是献之公。解放前作为献之公祠堂,解放后曾作为生产队队址。现已破旧待修。

献之公,西园公之长子,金浦郑氏第十九世,例修岁进士。娶淑德林氏,太孺人;又娶金禄徐氏,少孺人。公妈卒后合葬于猴仔坑内青官刘厝山(号“倒吊六苏”),墓祭九月初十日。三位先祖均入祀“桂香堂”。忌日如下:献之公五月十六日,林氏妈八月十二日,徐氏妈十月初五日。公有六子(称老六房头):

日英公,献之公之长子。公卒后葬于临昆山(穴名蜈蚣珠),后移葬于塔山内,入祀“善继堂”。公有六子(称新六房头,已有部分族谱世系图)。

建斋公,献之公之次子。公卒后葬于咸菜坑。公现有后裔:育清、老徒、扌克 拾、振武等。

云峰公,献之公之三子。公卒后入祀“通经堂”(三房祠)。公的后裔有部分世系图。

献之公之四子(名字暂失考),现有后裔:大砡、继孝、允祥、喜源、木水、汉庭、允清、可成(子孙)等。

献之公之五子(名字暂失考),现有后裔:亚陇、允宗、妰、金川、别人等。

  琳斋公,献之公之六子。其后裔分居金浦井下(有家祠“图南轩”)、棉城中贤巷中央厅(其后裔及业绩有部分专述)等地。金浦祖地现有后裔:允平、亚指、亚明、大头、炳奎、猪粪、珠糖、木慰、木来、木火、小李、允民、来惜、木强、俞贤(子孙)、楚辉(现南门村党支部副书记)、扁、木河、衍义等。

  四、建斋公祠

  建斋公祠,位于金浦“舍人老爷”宫左边巷头。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约500平方米。该祠解放后被金浦供销社用作仓库,现已破旧待修。现有后裔衍雄等,详见“桂香堂”之建斋公介绍。

  五、通 经 堂

  通经堂(三房祠),位于宫前下,为二十世云峰祖祠。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六、图 南 轩

  其后裔及分布见“桂香堂”之琳斋公介绍

  七、侍 卫 祠

  侍卫祠,位于南门寨门边的寨门路南面。祠匾“织云家庙”。约400平方米。该祠属“四点金”建筑模式,屋脊上两边装饰二个龙头贝灰雕,是大潮阳九座“龙头祠堂”之一〔大潮阳“龙头祠堂”是:金浦侍卫祠、道爷祠、五房祠(梅花飨祀堂)峡山周都爷祠、贵屿二座陈国舅房系祠堂、棉城萧厝祠、陈御史祠、井都平湖供奉明朝洪武皇后的郑厝祠〕。该祠曾借给滋长公裔孙办学,校名“滋长学校”。解放后,该祠作酒厂、油厂、圈牛用地,现已破旧待修。

侍卫祠供奉清朝光绪皇帝贴身侍卫(三品)秉高公,号仰山,属金浦郑氏第廿五世。秉高公为官至终,享寿60多岁,卒后安葬于金浦飞鹰山。

  公有二子,长为总爷如玉(廿六世),次为鸡蛋少爷,现有后裔:亚九(廿七世)、好食(廿八世)、亚鹅(廿八世)、大块(廿八世)等。

  八、三 省 祠

  三省祠,位于南门市场后,

  九、四 道 堂

  四道堂(道爷祠),东里公(俗称道爷)过世后,其子孙为之修建专祭祠堂,并得到朝廷特许:在祠堂屋脊上塑有六个短嘴龙头、门口雄踞石狮等,以表彰东里公的功勋,祠堂落成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岁。东里公门生江西刘世宁(户部山西司郞中、原惠潮嘉兵备道)为四道堂题写堂名及牌匾。刘世宁认为:东里公一生钦佩战国子产、继承东汉郑玄学说、精通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的精髓,东里公集四者于一身,故堂名为:“四道堂”、内牌匾为“学绍康成”(郑玄字康成)。东里公系道亨公派系仕凯公(旗幅)派下十九世裔孙。

祠堂为二进一拜亭,开间17米、进深24米,原有的金漆木雕精巧细致,栩栩如生,更有鱼身龙头寓意鲤鱼跃龙门、子孙人才辈出之意;精巧的镂空石雕更是维妙维肖……

1949年,祠堂被列为公产,后成为南门小学一分校,1993年学校迁址,祠堂荒废。辛卯年(2011)秋,东里公后裔钦波、益忠等倡导修复,多方筹谋,并得到当地政府支持,同时,成立了郑氏宗祠四道堂(道爷祠)理事会,理事会以服务郑氏宗祠四道堂为宗旨,负责筹款、修缮、晋祠、处理祠堂的相关事宜。

祠堂修缮原则是尽量利用原有的材料,最大程度地保存祠堂原来风貌。对后厅保存完好的楹和木雕进行翻新利用。原先的石雕有损坏部分进行修复,除连廊石雕外,其余的石雕全是原先留下的文物。

  经近一年修缮,壬辰年十一月竣工,择吉壬辰年(2012)十二月初四日重光晋主。

  十、佐 锡 堂

  佐锡堂(大二房祠),位于南门楼仔头。属古代四合院建筑模式,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佐锡堂是四世佐龙公为纪念养育他的叔父——三世应星公而建。该祠曾作为私塾讲所,后借办 “际云小学”。解放后曾作薯粉仓库和碾米厂,现已破旧待修。

  佐锡堂入祀大二房应星公等列祖列宗神位,其后裔分布于金浦祖地和潮阳县城等地。当代军级干部郑辉,系应星公的裔孙。金浦祖地现有裔孙郑阔嘴、郑汉林、郑振嘉、郑振展。移居县城裔孙有郑福兴(老房头俗称)、郑进强、郑忠兴、郑忠谊,海门郑罗蒂,洪洞郑增辉。居住香港的有郑学莹、郑学宗等。

  第三节 三堡社区祖祠

  一、致 敬 堂

致敬堂(砖埕祠),位于金浦三堡下厝,建筑模式为单进一拜亭,占地约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01。8平方米,祖祠分金坐卯向酉兼甲庚,来龙秀美,前临大鱼塘,俗称下厝池。

致敬堂作为十一世(邦)嘉誉公派下裔孙寻根问祖,敦宗睦族,联谊聚会,共谋家乡建设之佳址。始建于清宣统己酉年(1909),时由先哲郑娘枝、郑峯泉、郑胪、郑槐、郑娘池等筹建主持,合族精诚协作(民间流传着“圆股”之故事),是本堂顺利竣工落成的根本原因。

致敬堂与敦厚堂系兄弟祠,一贯携手合作,弘扬祖德,缅怀先贤“一门四代科甲”之辉煌,子孙后裔枝繁叶茂,分布于金浦各乡村,分创棉城各街道(有容祖公派下十七世的二、三、五房),名流贤达延伸国内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

  致敬堂曾作为学校教室使用,后又当初、高级社、生产队址,现年久失修,破朽荒废。时逢盛世,民族文化大力弘扬,由郑衍旭(廿八世)热诚倡导,与郑伟鹏、郑炳坤、郑炎坤、郑镇明等事业成就者带头捐巨资,同时组建祖祠修缮委员会(又称:董事会),作为修缮项目决定启动以及今后堂事主持的决策机构;在此基础上,召集各房系代表酝酿,产生由郑清辉、郑继源等17人组成的致敬堂理事会,作为主持祖祠的重建和全面运转的执行机构。聘请广西北海地理学家钟先生,择吉定于甲午年(2014)五月十二辛亥日辰时兴工。

  二、敦 厚 堂

  敦厚堂(石埕祠),亦称“后田祠”,建成于清光绪庚子(1900)年,建筑模式为单进一拜亭,祠前双石鼓,坐甲向庚兼卯酉,占地约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敦厚堂与致敬堂系兄弟祠①,在下厝石门斗巷,至今还保留着明朝年间修建具有文物价值的石门,称之为“府祖门”。每年时节挂着“御史家风”的对联曰:

祖德辉煌溯思九世监察御史名标青史籍在昔声名威振

宗功丕振追念十世三省察院传纪公廉官吏治卓着无私

该祠曾征用作粮食仓库,现年久陈旧。在郑汉城、郑克新等宗亲的倡导下,郑鑫波、郑松荣、郑锦源、郑木清、郑李赛娥等事业成就者带头捐巨资,热心人士踊跃解囊,群策群力启动修缮祖祠项目,择吉日已于甲午(2014)年六月初四兴工。

  敦厚堂后裔人才辈出,古代有逸叟义官嘉诰公、漳州通判庆宸公、建宁通判元复公等;子孙枝繁叶茂,分布于金浦,分创棉城赤杜园及新厝社等,俊彦创业延伸至国内各经济特区、广州、大连以及港澳台、东南亚各国。

  三、敬 爱 堂

  敬爱堂(木围祠),位于三堡市场东侧,下厝桥仔头三角河北岸边。建于民国癸酉年腊月,因金浦郑氏十六世鹿萍公卒后,葬于“木围山”,故称“木围祠堂”,属古代四点金建筑模式,约600平方米。该祠堂供奉鹿萍公等木围世系列祖列宗神位。解放后该祠被分配给缺房户居住,现已破旧。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该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赞、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赞、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2016年3月媒体报道:仙桃市张沟镇新西村81岁陈江培老人保存的《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扉页楷书“义门陈氏江州老谱”字体古朴苍劲,纪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清晰可见。族谱为黄绫质地,手工抄写。族谱记载了义门陈氏牛公庄的3位先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吉水迁至湖北沔阳越舟湖,世袭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家族历史。现在这一支系已发展到近2万人,分布于仙桃各地。全国“非遗”评审专家、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这部《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是迄今发现的成书最早、保存最好的谱牒,极具史料价值,够得上“国家级历史文物”。

福建泉州德化的郑氏族谱

清乾隆十二年《德化县志》载:五代唐郑昭祖继颜仁郁为归德场场长,迁郡司马,力劝闽王归顺有功,宋封翊顺侯。 硕杰郑氏人丁主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