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伤寒名医张君斗,泸州张坝张氏第九代,曾经名动四方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1收藏

蜀中伤寒名医张君斗,泸州张坝张氏第九代,曾经名动四方的,第1张

江阳沽酒客按:本文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找到张君斗先生的,非常遗憾,希望有看到的朋友熟知的,可以补充。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 、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但是今天的中医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不如西医,虽然老百姓和老一辈的中国人比较信赖,或者是因为中医较西医便宜,或者是多年来坚定中医能治本,反正中医也跌跌撞撞走到今天。中医的特殊性需要师承的模式,也让中医这门科学在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名师高徒都不是想有就有,今天的社会不解释精工细活,凡是不能成批量生产的东西,现代人就会对它不太重视。 另外中医讲究治疗未有生病之病,让很多人不屑一顾。实际上中医的价值一定是有的。在沽酒客的家乡泸州,就有很多名中医,明朝时期以韩懋为主,已经名动京城,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颇有建树的可是已经过世的川南名医张君斗,来纪念一下这位医术高超的名中医吧。 张君斗(1903-1970)四川泸州市人,伤寒名医。出生于中医世家,其父张善之(有资料说是张焕之存疑),川南名医,医术精良,有「 ”药王”之称。 张君斗10余岁,即随父学习岐黄之术,得其真传。博采众家之长,而以仲景的经方为核心,善用伤寒中六经主方,尤擅伤寒三阴经主治之「 ”经方”,及与金匮相应病症或相应病机的"经方"以加减,于经方中加以僻药为现代研究,运用所认可的,或毒性中药等,重用「 ”经方”君臣之药,超古方剂量的10倍(特须注意,此处剂量运用),平中出奇,中药房非他签名不敢给药,但临床疗效之佳,令人惊叹,为人称奇,名以「 ”怪医”。 「 ”白喉、乙脑炎、浸润性肺结核、大叶性肺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脑溢血、消化性溃疡及伴出血”,这一些疑难症,由他用「 ”经方”加减治疗,多能出人意料,得奇效。 如「 ”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本已要遭截肢,经他由「 ”经方”加减治疗后,竞获痊愈,此法曾获得四川中药成果奖。 张君斗从治肝病中,发现了肝气与许多病的关系,而有下列创见性的经方运用: 「 ”四逆散”加味,用于治疗急慢性阑尾炎、阑尾炎脓肿、胆石症、胆囊炎、胆石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胆管炎、胆道蛔虫、蛔虫病及伴感染、急性胰腺炎。病毒性肝炎、溃疡病及伴出血,坏死性肠炎、睾丸炎、附睾丸炎、急性胃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神性头痛、肋间神经痛、痛经等25种疾病,发展仲景经方的学术体系,曾得四川中药银奖。 对「 ”急性阑尾炎”的辨证论治:痛之部位在脐右,脐右属太阴脉络,太阴属肺,与大肠相表里,脉按之牢是肠之辨证,经曰:诸脉厚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疽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脉数而有力,痛剧而恶寒,是肠上疡初起,将作脓也,不可攻下,只宜镇痛、消肿、解热、清血。如伤寒之少阴痛,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阻之。 内经曰:热*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攻之,以苦发之。枳实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镇痛解热,柴胡之苦以泄外热,再加粉丹以解血热,黄柏之苦以泄肠热,服药2到3剂即愈,服后4小时止痛,服此方甚于「 ”大黄牡丹汤”。 张君斗博采众家之长,而以仲景的经方为核心,临床应用得心应手,所著《百病百方》,精彩分呈,但是据说目前此书也没有出版。 新中国成立前,在泸州、自贡等地行医多年,对《伤寒论》有较深的造诣,擅长呼吸道、喉科和小儿疾病的诊治,为川南地区有名中医之一。 1951年7月参加工作,在川南行署卫生厅医政科工作,后任科长,1953年调任自贡市卫生局宣传教育科科长,1954年12月调人川南人民医院任门诊部副主任,成为泸医第一位中医师,并对外应诊。 1955年5月成立中医科,由他兼任科主任,设病床30张。1956年6月起,为西医学习中医班讲课,培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业务骨干;他任教学组组长,与刘步龙、应道明等名老中医一道,先后讲授了《伤寒论》、《内经知要》、((金匾要略》、《医学实在易》、《中医学概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和本草纲目等中医著作。 张君斗医师是泸州医学院中医科的创始人,一直担任该科主任直至逝世。他担任过医务部副主任、医院管理委员会委员、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小组成员等职,对医院的管理工作也有一定贡献,曾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 1964年,60高龄的张君斗医师,亲自深入泸县福集区乡村、工矿调查。探求致病因素,写出防治报告。为泸州地区多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张君斗曾被推行为出席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代表,担任过泸州市医协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卫中医科副科长、自贡市卫生局副局长、泸州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泸州市政协副主任委员等。 他总结撰写《百病百方》一书,曾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 ”发扬祖国医学事业银质奖”。其中有验方514个,如「 ”四逆散加味治疗急性阑尾炎”、「 ”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等。 张医师也是泸医早期的民主党派的民革成员,担任过四川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泸州市政协副主席等,热心社会工作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张医师在「 ”十年动乱”中,遭到长期冲击与迫害,不幸于1970年4月20日死在长江中(据《泸州医学院院史》2001年版第51/52页(1970年部分)载:在此之前(4月29日)留校的川南名医、附院中医科主任张君斗投江自杀。由此可见:张君斗先生的去世准确时间是:1970年4月29日。)。 1984年6月, 泸州医学院党委恢复了名誉,按正常死亡,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虽然今天张先生已经离开人间多年,很多泸州人恐怕也不知道他是谁,但是作为泸州民俗历史名人,沽酒客觉得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另外张先生也是泸州张坝张氏第九代。目前张坝张氏族人在泸州已经传承到第十五代,而今天第九代也是张氏族人健在最老的辈分了。

四川省泸州麻柳坨张氏族谱字辈排行:(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1,湖南长沙坳上张氏族谱十二卷,藏地:中国家谱网。

2,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二修家谱十四卷,藏地:中国家谱网。

3,湖南湘潭南轩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八卷 ,藏地:中国家谱网。

4,张氏族谱六卷,藏地:中国家谱网。

5,张氏三修族谱十卷,藏地:中国家谱网。

6,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藏地: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7,江苏扬州张氏族谱四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8,江苏扬州维扬浦头张氏族谱,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扩展资料

张姓名人:

1,张艺兴

张艺兴(LAY),1991年10月7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内地流行男歌手、影视演员,男子演唱组合EXO/EXO-M中国籍成员。2005年, 张艺兴参加湖南经视《明星学院》比赛并获得总决赛季军。

2,张钧甯

张钧甯(Ning Chang),1982年9月4日出生于德国,毕业于台湾中央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法律组硕士班,华语影视女演员。2002年,张钧甯参演个人出道作品《流星花园Ⅱ》。

-张姓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在我国分布较广,湖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张姓族群,各族群都有自己的族谱。不知你问的是那一支,湖南长沙坳上张氏族谱十二卷,湖南浏阳金冈段张氏家谱十四卷,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等等。

张姓始祖,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宓氏是个稀见的姓氏,一般的人名辞典上查不到宓姓的名人。而在慈溪,却有一个大村,村民基本上都姓宓,并且在三北地区也是相当出名的——宓家埭。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载,“宓家埭早为海涂,后移民筑埭御潮。埭内初以宓姓为主,故名。清时属鸣鹤乡。……1981年7月更名宓家埭公社。1983年改制宓家埭乡。”现属观海卫镇。 大概因为宓氏是个稀见的姓氏,所以现在出版的家谱目录上都缺载。我一直在寻觅,并且总有一种预感,宓谱肯定尚在民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了消息,宓家埭的宓配佑先生借到了一部。最高兴的还是编辑部的小宓,她就出生在宓家埭,而且又是宓先生的学生,闻讯后像中了五百万大奖,兴奋得小手小脚乱挥乱蹦,拉上痴迷于谱牒的小王,立马驱车把宓谱请到了编辑部。

令人遗憾的是,拿来的宓氏是部残本,且只有一册世系。此谱共有几卷几册,不得而知,但一眼可知是清代中晚期的木活字本(据光绪十六年《慈溪鸣鹤叶氏宗谱》卷末载:“光绪初年,我乡宓氏修谱。”则为光绪谱也)。开本甚大,长465厘米,宽31厘米,厚14厘米,在现存慈溪家谱中属于巨册。保存完好,布面,棉纸已发黄。书签已失,版心题“慈水宓氏宗谱”,取斯堂印本,此册为卷四,凡九十六叶,为庆一派元二房世系,所录谱系为七世至十九世。元二为慈溪宓氏第七世,此卷第一页载:“第七世 元二:新行祚,庆一次子,讳仕敬。娶张氏,生三子。花萼争辉,乔梓济美,赫赫乎瑞锺一门,有光邑里者多矣。祖生于明洪武七年甲寅七月十二日,卒于正统八年十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岁。葬瓶窑山。”

民间藏谱,多所不易,尤其经过“文革”扫四旧,谱牒所存无几,能幸存下来的,破简残页,亦属珍贵。此谱是否称得上“海内孤本”,还不敢确定,但从这本残谱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慈溪宓氏家谱曾有印本问世,且是大开本,卷数在四卷以上;二、慈溪宓氏宗祠为“取斯堂”,编修家谱时世系已至十九世。

慈溪宓氏从何地何时迁来,需作一番考证。

《慈溪县地名志》(1986年版)上的一些记载,可资参考:

宓家埭,片村。包括三九房、大三房、上礼房、杨家漕、高田、童家桥六个村民委员会所属各村。位于县城东南17公里,1193户,3988人。

三九房村。据传五百年前宓家太公第三、第九两子建宅于此。

大三房村。据传该村已有600余年历史,宓氏宗祠属大三房。

上礼房村。据传,清道光年间,宓家礼字房辈建宅两处,此村在南,故名。

七三房村。据传原为宓氏十房,以讳言十而改称七三房。

宓大房村。据传宓氏祖先于宋淳祐五年迁入,长子分居于此。

此处所说“宓氏祖先于宋淳祐五年迁入”,仅是“据说”,没有家谱印证,聊存一说吧。

再考光绪《慈溪县志》,仅在清代有四人入传:宓泓、宓如椿、宓昞烺、宓于辰。祖上事迹,亦付阙如。而曾于嘉庆间在杭州创办宓大昌烟店的宓宝城、宓庄晓父子,在志书中也无记载。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曾经见过一件宓允和墓表的拓片,是书法大家沈尹默的手笔,相当精美。此墓表原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童兆良先生发现并征集到文管会收藏。童兆良《溪上寻踪》收录了这块墓表。墓表高47厘米,阔260厘米,60行,行19字。全称《清诰授奉政大夫江办补用同知赠资政大夫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并用道允和宓公墓表》,太仓唐文治撰文,吴兴沈尹默书丹。墓表中云:“公讳彰孝,字允和,别号庄晓,浙江慈溪县人。系出单父宰后,鸣琴而治,潜德聿彰,递传至南宋,有光禄公银者由剡迁慈,爰世居杜若之滨,遂为慈溪望族。”此段文字甚有价值,一是证明了慈溪宓氏在南宋时迁来;二是更加明确是由剡(今嵊州)迁徙到慈溪杜湖之滨;三是无可置疑地证明此庄晓即宓大昌主人。

这份墓表对于研究宓大昌来说,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文中虽未写其经营烟草致富,但亦有“扩充乔业,大启尔宇,经营十余稔,家业乃蒸蒸日上”之纪。(史料记载,“宓大昌烟店”创办于1869年。是从他的父亲宓宝城的“宓世昌烟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富,即买山义葬,“施舍医药,建设舆梁,利物济人之事难更仆数”。因他资助过朝廷,“例授同知,分发江苏补用”。然而,他对做官不感兴趣,说“吾绠短汲长,仕宦非所愿。惟期子孙读书为善,稍有稗益于国家,不负我平日所期,亦已足矣。”因此,“晚年尤注意教育,创立义塾,名曰畲经堂。仿宋范文正公义田法,购良田千亩,延名师,课读宗族中之孤寒无力者。”他生于道光乙未八月丙戌(1835年10月21日),卒于光绪庚子正月戊申(1900年2月4日),享年66岁。有子二人:崇焕、崇禄,孙五人。

宓庄晓在故乡的住所(当地人称宓大昌大屋)曾诞生了中共浙东区党委,现已成为宁波市和慈溪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是慈溪最大版本的家谱,像赞的木活字竟有35厘米(110磅)大,堪称“字大如元宝”了。蓝布面,绵纸,保存完好,书品极佳,清道光十二年(1832),取斯堂木活字本,十五世孙族长宓廷基修,宓翼宸、宓飞黄、宓宫悬纂辑。共印十部,每部六本,凡十卷首一卷。卷首:凡例、传、义田规则、勅命、家则、谱序、家庙记、宗祠记、宗祠条规、建祠捐助总目、排行、历代祖像、宓氏分支图、迁慈发源派系图;卷一:显二派世系;卷二:显四派、显六、显七派世系;卷三至卷六:庆一派世系;卷七:庆一派、庆二派世系;卷八:和头房派世系;卷九:车轮桥恪一派世系;卷十:贴水桥派世系,跋。

我曾在上篇介绍中说《慈溪县地名志》中所说“宓氏祖先于宋淳祐五年迁入”,仅是“据说”,没有家谱印证,聊存一说吧。现在终于在家谱中有了印证。康熙三十四年,宓庆远《慈溪宓氏家谱启》中云:“余家遡自羲皇之后,多因上世荒荡无征,恐令人疑止就周记有子贱公讳不齐,作一世祖,与书遡自唐虞同一意也。瓜瓞绵延久矣。迨五十四世孙乾三忠信公,为宋高宗御史中丞,建炎二年随驾至杭,自汴而择徙于剡溪焉。至六十二世孙万四银公,为宋理宗光绿大夫,于淳祐五年,复徙慈邑杜湖塘北田下,后子若孙,日益繁荣,我杜湖塘下离县居乡咸称宓家埭。有宓家桥、宓家漕,山南有车轮桥宓,沿海有淹浦宓,宓氏之传知为彰彰矣。”这里讲得简洁明瞭,迁徙时代、始祖行名及官职、迁居地名,一应俱全,完整无缺。接着,这篇《启》中又记述了宓氏宗祠和家谱和从宓家埭分徙的支派,极有史料价值。“按旧谱,向有祠堂祖像,在石湫庙东侧。祠每十年而葺,谱每三十年而一续。祠照谱理,谱藉祠明,秩秩如也。慨自万历四十八年庚申迄今康熙一十六年丁巳冬已经五十有九矣。祠遭失火,祖像成烬,有伯父承阳、晋生等诸公,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捐公助资,原基重建,祠宇庄严,祖像庙貌,辉煌景物,聿新一时,咸称其盛焉。然而谱牒虽存,其后数代子孙排行未入,序次莫辨。久有志纂续,乃因我族老成,间有一二,深虑后紊,各门其门,各房其房,于是排行分散,不能一族一字一辈者矣,故尔阖族总谱。岁月蹉跎,时日已至于今,适幸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上元日重建本庙,凉亭、石柱年远字湮,查谱追名。值余回家,共阅纂志,勃然不敢言先,恐未济事。业蒙伯父承阳、万子、继南,昆季公佐、尔成、殿臣等咸欲纂修总谱,余即叨览此职,承伯叔兄弟允推成志,于是执谱追支,有徙于广东敬德桥者,有徙于崇明沙者,有徙于湖州者,有徙于武林苋桥者,有徙于四明川山者,有徙于石门者,有徙于钱塘瓶窑者,有徙于绍兴余姚者,以上数支皆系慈邑分派。”

嘉庆十五年,十七世孙宓如椿《新建宗祠记》亦云:“我族自宋理宗时由剡溪迁此,未有宗祠,明万历四十八年,始创建于五磊山麓,至国朝康熙十六年,不戒于火。阅二十三年,晋生公复创议捐赀原基重建,然地僻而制隘。乾隆庚戌,族伯秋潭先生、族兄昆山、族侄沛中,议别建于宓家桥南,基址定矣,而堂构尚有待焉。嘉庆丁酉,族侄杏洲首先捐资,会同族叔祖国、本族侄舜佐、敬堂、九英皆乐从之,并与族弟步青、翼宸、茂三等商榷,乃告知族长廷显,按房劝捐,踊跃乐助,得金若干,遂鸠材庀工,至己巳冬而告成。凡堂室、门塾、庖厨毕备焉,地近则神依于人,而其制宏敞,亦合寝不逾庙之意。堂为三龛,中奉始祖先贤宓子暨始迁祖银公府君,旁及群宗之祖。”

宓氏迁慈始祖宓银,谱载如下:“第一世忠毅公 新行太,老行万四,隆之子。讳银,谥忠毅。先贤子贱公六十二世孙,宋光禄大夫,理宗淳祐五年由嵊县剡溪迁居慈邑杜湖塘下。夫人童氏,生三子。慈水开基,螽斯衍庆,文谟佑启,东利贻休。葬五磊山直日湾。”

宓氏宗族曾多次发心修谱,如明万历四十八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都未能完成,惟有道光间,从十年至十二年历时两年而成并刊行问世,殊属不易。

蜀中伤寒名医张君斗,泸州张坝张氏第九代,曾经名动四方的

江阳沽酒客按:本文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找到张君斗先生的,非常遗憾,希望有看到的朋友熟知的,可以补充。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