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族谱传字辈后面是什么辈分 我姓梁 传字辈 我想知道以后我儿子应该叫梁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梁氏族谱传字辈后面是什么辈分 我姓梁 传字辈 我想知道以后我儿子应该叫梁什么,第1张

地区不同,字辈也不同~

我们这一辈因为年代关系本应该接(士字辈)的~家里堂哥堂姐因为出生的比较早所以还是接替士字辈的~而我们这些人正好赶上六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名字就不能继续接士字辈了~名字就变成了保、家、卫、国,振、兴、中、华,英,雄,烈,士~例如:梁建国,梁建华,梁英华,梁英雄,梁保国,梁保家之类的~

如果还想往下传最好先问问老辈的族谱看看传到哪了~网上字辈地区不同,传承也不同~

向我们祖辈是从山东过来天津的~到我们这边就变成了,奉(凤)、振、士、兴。

梁家村位于井陉县西部,属天长镇管辖,距离省会石家庄 55 公里,距井陉县城20公里(属县界村的,方位距离其它县界公里数),村域面积4500亩、全村共160户、475口人,其中常住人口200人、耕地639亩。

绵延的太行山山势巍峨险峻,沟壑纵横交错,不少古朴村落遍布其中,井陉县天长镇梁家村便是其中一件精美的“杰作”。行走在村子里,石路石屋、古楼古树,时间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代。土地平旷,阡陌交通,颇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意境。

■特色:男女老少都会武

■历史:建村已有上百年

■简介:村北有座上百年宅院,名为“后府”。人站在“后府”主上房屋顶面朝院中击掌,便会传回“吱吱”的清脆鸟鸣声。

此外,有着600年历史的鹦垴拳也为当地村民引以为傲。据梁家家谱记载,梁家祖上曾到少林寺学艺三年,融合其他名拳精华后,创立了鹦垴拳。村里老老少少几乎都会此拳。

■位置:井陉县天长镇

梁家村与秀水村、小龙窝村、城内村、东关村、北关村、河东村、贡家庄村、东梁洼村、山北村、仇西河村、尹西河村、刘西河村、郝西河村、东窑岭村相邻。

2012年12月17日,梁家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梁家村附近有井陉旧城城墙、井陉旧城遗址、唐宋古城、唐家垴古墓群、井陉城隍庙、井陉日伪驻军旧址等旅游景点,有圆景苹果、井陉沙锅、井陉核桃、白节枣、苍岩山核桃等特产。

帮忙找了比较有名梁启超家族族谱结尾:

  梁家的学术贡献薪尽火传之所以值得重视,不仅在于其学术成就本身,也在于文化体验和人生价值取向。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梁启超曾经不无伤感地预言:“十年之后当思我”。 一百年过去,多少人躺下,多少故事云散烟消,多少人还在怀念着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尘世的功名利禄也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烟消云散, 但人的思想、学术却可以长期、甚至永远地存在梁家是一个和睦、幸福的文化大家庭,既积淀着中国的伦理传统,又不乏现代色彩。梁启超一生奔波、忙碌,而对家人总是眷念绵绵。有时他对家人倾诉着痛苦和喜悦。他既是家长、父亲,更是儿女们的朋友和导师。《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一书,梳理了大量史料,并融入了现代教育学的理念。读此书,会让你领略梁启超教子的“大手笔”风格, 也会给你自己及朋友教育子女带来有益的启迪。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家谱后记主要说明这次家谱编纂的经过、内容、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也可提出通过这次家谱编纂引人深思的看法,让后人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山西,提到这个名字,你脑海里面想到的是不是只有大同云冈石窟和五台山、平遥古城其实山西不止这些,陕西作为一座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城市,这里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

在这些古建筑里面,有一个特别的建筑,就是这里的古堡,你来到这里就会发现,这里有着很多的古堡建筑,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推荐一下山西的哪些古堡建筑是值得看的吧!

平遥堡村

对于许多平遥古城周边的乡民来讲,平遥这个大堡垒只是将他们一直居住的小堡垒放大了十几倍而已。

对于旅行者来讲,如果嫌平遥已不自然,又想在了解古代城市后还想了解这里古代的乡村,便可去古城东南5公里处的岳壁镇。

走入乡野后,晨曦中的田园平凡而诱人,村落都分布在起伏的黄土地的高台地上,被树林簇拥着。看得出所有的老村从前都是堡村,有防御性的外围墙。

岳中村的堡墙轮廓完整,局部还残留雉堞。内部格局也很完整,丁字型主街上分布着几座小神庙,横竖街交叉处是村内李氏家族的宗祠。这是堡村一种典型格局。

岳中村东南2公里的梁村,是由6个独立的堡挤在一起形成的大村,每个堡都有高大的堡门,门前的巨树标志着古堡的久远历史,堡门为2层,上层供保护神像。

门内主巷道两侧也多为2层高的院墙,一般在离堡门很远的地方才开院门,且院门很少,这有增强防御性的考虑,也有古代里坊制度的遗痕,恐怕还有风水上的讲究。

虽然没有乔家等那些著名大院豪华,但堡村内也不乏精美的院落,只是每个院落分属于各个中产阶级家庭,互不贯通,故没有富商大院那种侯门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然堡村有自己独特的美感,除了自然古朴以外,它们有古堡特有的一种静穆,厚重单纯的砖墙因风雨侵蚀而表情丰富,封闭压抑的空间因战火消融而珍存住了灵气。

这都使它们虽身在世界遗产的屋檐下,而可以像人们对古堡一般性的印象那样高昂着头,因为它们就是古堡,即使没有高高的塔楼,没有漂亮的碉楼。

介休张壁

赵壁、张壁这些地名中的“壁”字都是坞壁的遗痕。山西这片黄土地不很肥沃,又处在关中、漠北至中原的通道上,战事很多,本会是个穷地方。

然而与此同时,土地贫瘠加之地少人多就逼着人想别的办法挣钱,而战争的通道也是经商的通道,加上人的精明勤奋,所以古代山西的商业、手工业异常发达,不仅富商众多,中产阶级也不少。

为了生命财产安全,古人修起堡垒,一有兵匪,坚壁清野,虽不能安枕无忧,但也只能这样尽力而为。

据记载,张壁起于隋末,当时群雄并起,李渊从山西打入关中,刘武周则从朔方南下掏了李渊老巢。李世民急忙回救,先在新绛一带的柏壁击退刘军,又在介休歼灭刘军主力。

据说当年刘军还有一支部队藏在张壁,战争过后,这批人就在张壁住了下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张壁是否就是隋末的张壁已不得而知,但这段故事许是真的,因为刘武周不仅是个失败者,他还投奔突厥,在很多人的固有观念中这属于叛国投敌。

张壁人要不是真的与他有点特殊关系,谁愿跟他有瓜葛,还建了座华丽的可汗祠祭奠他,称他“生为夷狄君,殁为夷狄神”。

张壁古堡远看很低平,近看才知它三面都有深沟,只有南门前地势较平,也有小河流过。南门右侧一座高台上布满建筑,其一半突出堡外,像是南门的瓮城,一半嵌在堡内,台上的建筑是关帝庙、魁星阁、可汗祠。

南门内是堡内主街,向北对着另一座高台,上面的建筑有真武庙、吕祖堂、二郎庙等,两座高台上都有戏台,主街上还有祠堂和其它寺庙,中国古代城镇的构造中心往往由神灵空间统筹。

但像张壁这样强烈、隆重的神灵轴线还不多见。

一般来讲,坐北朝南的中国北方古建筑群体都是南低北高,但张壁是北低南高,人从古堡正面进入堡内后越走越低的感觉很强烈,不知这与张壁地下乾坤的吸力有无关系。

张壁虽有高墙深壑,但其更重要的防御系统是地道,这里要是展开地道战,精彩程度应不逊于**。

张壁的地道有3层,是个庞大的立体网络,地面上用各种隐蔽方式连通每座庙宇民居,亦有出口通向堡外,地道总长近万米,最深处20余米。

有建筑学家认为,游牧人建城或建堡爱采圆形,是源于他们围羊圈的习惯;农耕人建城或建堡爱采方形,是源于阡陌的形态。我们看到张壁是圆形的,我们也知道刘武周的军队中有不少游牧的突厥人。

不知这两个现象之间有无逻辑关系,我们无能力考证,只是觉得旅行时想想此类人文历史话题挺有趣。据说张壁南门内左侧的西场巷某处有一个狼头雕像正对着可汗祠,突厥的军旗就是狼头旗,可惜因时间仓促,没找到这具狼头。

灵石梁家堡

与临近著名的王家大院方方正正的造型不同,灵石夏门镇的梁家堡依山就势而建,设计灵活,没有成规。汾河流经夏门时西岸有一小段临河是峭壁的山岗,梁家堡便建于其上。

为了让古堡顶端与汾河水仍有亲密接触,梁家在河边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楼,楼底层为安全只开一小门,楼梯段各层的开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顶层变成敞廊,以将山河风光收进堡内。

这座凌河孓立的宽大砖楼也成为梁家堡的标志。

梁家堡周围的一些地名与隋末那段历史也有关系,如秦王岭、龙头岗、老生寨等。据说李世民撺掇他爹在太原起兵后,在此与隋将宋老生发生过激战。

然与张壁不同,没有记载与传说将这座古堡与隋末战事联系起来,梁家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与山西大多数古堡一样,与明末战事密切相关。

汾西师家沟窑洞重重多几许

与夏门古堡一样,师家沟也是一座山地堡村,也是主要由窑洞形房舍层层叠叠构成的。

不同点除了师家沟不临河外,还有师家沟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而非明末乱世,故它的防御性稍弱。

即使如此,村外围也是高大封闭的,村口有高大的窑壁堵住爬上堡村所在的山坡的路,想进村要穿过一条20米长的隧道,据说村内各院落间还有暗道、地洞相通。

从师家沟对面的山坡上可俯瞰其全貌,一排排阶梯式的窑洞铺满整个山坡,那气势不逊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马泰拉古镇,只是马泰拉的窑洞历史更久远。

翼城西阎村

西阎村藏在中条山深处一座汾河流域与沁河流域的分水岭上,村口是名为“凤翼门”的堡门,穿过门下层的拱券,主街尽头一座高塔引人注目,走近一看,那是一座奇特的塔门,塔门细高,塔下还有穿越形的门洞。

欧洲古堡和教堂中有塔门,但并不常见,我在藏传佛教的寺庙和穆斯林的清真寺中也见过几例,在汉地这似乎是第一次见到。塔应是文昌阁,门是开在主街上的一道巷门或称坊门。

底层券门兼任塔座,塔身共5层,下4层都是砖体,从下至上的形状分别是四边形、八角形、圆形、六角抹边形,顶层是木结构的六角亭,为了一座文昌阁的样子如此费尽心思,无外乎是希望村里能多出些考得功名的人。

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懂。

沁水柳家堡

柳家堡现存7座完整的院落以及明清残院12座。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为四合院式。院门偏于一角,多为坤、巽、艮门。

完整宅第的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

柳家堡也建在一座山梁上,山梁西面的河溪是沁河的一条支流。

在建筑手法上,柳家堡没有采用夏门梁家堡那种随坡就势、层层叠加的形式,而是先将山梁顶部的护坡修整成一个高台,周边垒起陡峭的护坡,加上高大的外墙,便形成了极好的防御性。

高台前后只有两条坡道供上下,坡道尽端都有高大的门楼,内部也有地道、暗墙。

柳家堡内外府的格局颇有中国古代的大型管制建筑前庭后苑、前署后宅的气势,外府的空间大多是献给各路神灵的,有宗祠、虞帝庙、文庙、关帝庙等。

沁水湘峪堡

沁河主干流过端氏镇后,河谷宽阔了许多,人居其中不会再觉得山高压抑,从此向南至润城镇都是舒适的河谷空间,城镇自然多起来,同事这一带也是古堡最密集的地区。

明代,这里的商业手工业发达起来,富裕的商户一旦重视子弟教育,便有优越条件供子弟读书。不久,大量沁河子弟考取功名当上大官,官商相映,此地一时格外繁盛。

然而没有起码均衡的社会就没有起码的社会安定,明末关中大乱,起事的各路人马常来山西富裕地区劫掠,沁河众村落急忙将村变成堡应对,湘峪堡就是其中防御性最突出的一个,据说李自成曾亲自带兵攻过它都没攻破。

第一眼看到湘峪古堡时,很难不被它震撼,比夏门梁家堡百尺楼矮不了多少的城墙临水而立,宽300米,相当于10座百尺楼。

楼上多为二三层楼房的民居鳞次栉比,更有塔楼林立,这些高塔有堡门、角楼、碉楼、插花楼等,还有西侧紧邻的东岳庙的钟鼓楼,共有十四五座,如此景象,实可谓壮观。

阳城砥洎城

从前沁河没改道时,砥洎城就在沁河中,就因为它所在的高台地像是沁河中的中流砥柱,而此段沁河在明代时称洎水才得砥洎城。

由于是迎着水流的方向,砥洎城临河的形态是圆形的,沁河虽然改道,但仍在砥洎城下留下一片水面,从前自北方走向润城,远远便可看到高大的圆堡立在水中,景象之壮丽不逊于湘峪堡。

可惜现在一条高速公路从堡下经过,在视觉上截断了古堡和水面的联系,水中古堡的画面只有走到城下才有,但效果跟远看是不一样的。

砥洎城也建于明末,城的正门在南面,门上十几米高的城墙在门左侧有凸出,利于城门防守。城内的格局和湘峪堡类似,窄巷中有很多过街楼,巷口有坊门。

堡内最高大的宅院也位于最高处,房子上还有一座最高的插花楼,这种楼俗称看家楼,远望古堡时,显眼的那座高塔就是这座看家楼,它对古堡的轮廓线贡献巨大。

宅院的主人是清代著名数学家张敦仁,为砥洎城所出的3为进士之一。

阳城黄城郭峪

皇城相府是目前山西古堡中总体品质最高的一个,且对其对面的郭峪村还有两座古堡,形成一个壮观的古堡群,旅行山西古堡,实在不能忽略这里。

黄城村陈家堡因康熙皇帝来过而得名皇城,因陈廷敬官至尚书,受封大学士又得名相府,从而名声大噪。然而,正如来此地的人一般都是先看到郭峪一样,此地也是先有郭峪,或者说开始时只有郭峪。

从各古堡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看出郭峪与皇城相府的先后,此古堡群坐落在一条大体为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樊溪从中流过,郭峪朝东偏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皇城相府反之。

郭峪村中的汤帝庙体量巨大。我们觉得欧洲的古堡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欧洲古堡的体构中有高塔和体积比一般民房大得多的教堂或会堂,有它们才易于产生好的构图。郭峪村的高塔是豫楼,教堂便是汤帝庙。

汤帝庙本身又像是高大古堡中的小古堡,高大门楼左右有更高大的钟鼓楼,外墙顶上有环道,这样,外墙成了城墙,钟鼓楼成了角楼。

泽州圣母玫瑰堂

都说它不是一座古堡,而是一座教堂,或者说是一座古堡式教堂。

但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是先有一座古堡,后来不知发生了什么故事,一座交通建在了里面,因为古堡与教堂在建筑结构上是彼此独立的,而且古堡是纯中式的,教堂是纯西式的。

从晋城至泽州大箕镇的公路与古时的晋豫古道基本重合,大箕镇是当时古道上繁华的商镇,镇边一片谷地上,一座小山兀然孤立,不知何时,山顶上长出了一座古堡,古堡里还有一座教堂,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

如果你来西安旅游,看完哪些著名的遗址遗迹和古建筑,不妨也来这里看看,这些西安独有的特色古堡也有着自己的美丽。

平遥堡村:平遥大院东向东

走入古城东南5公里处的岳壁镇后,晨曦中的田园平凡而诱人,村落都分布在起伏的黄土地的高台地上,被树林簇拥着。看得出所有的老村从前都是堡村,有防御性的外围墙。岳中村的堡墙轮廓完整,局部还残留雉堞。内部格局也很完整,丁字型主街上分布着几座小神庙,横竖街交叉处是村内李氏家族的宗祠。这是堡村一种典型格局。

岳中村东南2公里的梁村,是由6个独立的堡挤在一起形成的大村,每个堡都有高大的堡门,门前的巨树标志着古堡的久远历史,堡门为2层,上层供保护神像。门内主巷道两侧也多为2层高的院墙,一般在离堡门很远的地方才开院门,且院门很少,这有增强防御性的考虑,也有古代里坊制度的遗痕,恐怕还有风水上的讲究。

虽然没有乔家等那些著名大院豪华,但堡村内也不乏精美的院落,只是每个院落分属于各个中产阶级家庭,互不贯通,故没有富商大院那种侯门深深深几许的感觉。然堡村有自己独特的美感,除了自然古朴以外,它们有古堡特有的一种静穆,厚重单纯的砖墙因风雨侵蚀而表情丰富,封闭压抑的空间因战火消融而珍存住了灵气,这都使它们虽身在世界遗产的屋檐下,而可以像人们对古堡一般性的印象那样高昂着头,因为它们就是古堡,即使没有高高的塔楼,没有漂亮的碉楼。

介休张壁:麻雀小城藏暗道

赵壁、张壁这些地名中的“壁”字都是坞壁的遗痕。山西这片黄土地不很肥沃,又处在关中、漠北至中原的通道上,战事很多,本会是个穷地方。然而与此同时,土地贫瘠加之地少人多就逼着人想别的办法挣钱,而战争的通道也是经商的通道,加上人的精明勤奋,所以古代山西的商业、手工业异常发达,不仅富商众多,中产阶级也不少。为了生命财产安全,古人修起堡垒,一有兵匪,坚壁清野,虽不能安枕无忧,但也只能这样尽力而为。

张壁古堡远看很低平,近看才知它三面都有深沟,只有南门前地势较平,也有小河流过。南门右侧一座高台上布满建筑,其一半突出堡外,像是南门的瓮城,一半嵌在堡内,台上的建筑是关帝庙、魁星阁、可汗祠。南门内是堡内主街,向北对着另一座高台,上面的建筑有真武庙、吕祖堂、二郎庙等,两座高台上都有戏台,主街上还有祠堂和其它寺庙,中国古代城镇的构造中心往往由神灵空间统筹,但像张壁这样强烈、隆重的神灵轴线还不多见。

一般来讲,坐北朝南的中国北方古建筑群体都是南低北高,但张壁是北低南高,人从古堡正面进入堡内后越走越低的感觉很强烈,不知这与张壁地下乾坤的吸力有无关系。张壁虽有高墙深壑,但其更重要的防御系统是地道,这里要是展开地道战,精彩程度应不逊于**。张壁的地道有3层,是个庞大的立体网络,地面上用各种隐蔽方式连通每座庙宇民居,亦有出口通向堡外,地道总长近万米,最深处20余米。

灵石梁家堡:山地古堡竞风流

梁家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与山西大多数古堡一样,与明末战事密切相关。与临近著名的王家大院方方正正的造型不同,灵石夏门镇的梁家堡依山就势而建,设计灵活,没有成规。

汾河流经夏门时西岸有一小段临河是峭壁的山岗,梁家堡便建于其上。为了让古堡顶端与汾河水仍有亲密接触,梁家在河边依峭壁直上直下地建了座40多米高的百尺楼,楼底层为安全只开一小门,楼梯段各层的开窗越高越多,越高越大,直至顶层变成敞廊,以将山河风光收进堡内。这座凌河孓立的宽大砖楼也成为梁家堡的标志。

古堡的正门在南面,经过两层楼的关帝庙进入头道堡门,拾阶而上,眼前景物步移景异。从河边看古堡是幅凝固的画面,堡内则是流动的影像。一会儿一座飞虹般的小桥掠过头顶,一会儿一座高墙横在眼前,而一转角又柳暗花明,你永远猜不到下一步的影像是什么。因为古堡损毁比较严重,下一步可能是惊喜,也可能又是怅然,然而不论如何,这是座中国罕见的、地地道道的山地古堡,不仅仅因为它有高大壁垒,它的美也不仅来自古老,而是它自身确实漂亮,煤灰和破败都掩盖不住的漂亮。

夏门梁家与静升王家不同,王家多富商,梁家多官,据说明清两朝梁家出了近两百名大小官员。可能是因为官气在梁家不稀罕,也可能是梁家的官员们还留有读书人偏爱的闲情逸致,所以梁家不像王家,建设家园不追求衙门状、府第状,于是梁家为我们留下了这座古堡。

汾西师家沟:窑洞重重多几许

师家沟是一座山地堡村,主要由窑洞形房舍层层叠叠构成,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它的防御性稍弱,即使如此,村外围也是高大封闭的,村口有高大的窑壁堵住爬上堡村所在的山坡的路,想进村要穿过一条20米长的隧道,据说村内各院落间还有暗道、地洞相通。

到师家沟首先看到一座雕刻精美的大石牌坊,清咸丰年间之物,诰封师氏家族的几位夫人,属贞节牌坊。从字迹看几位夫人的丈夫的头衔都是“儒林郎”之类拿钱捐来的虚衔,可得知师家主要是商人。牌坊后的坡道是后来开的,从前村堡正门有座石柱大门,现只残留石柱。师家沟最精彩之处在其窑洞,石柱门内三面四层的窑洞院蔚为壮观,另外还有几座高大的窑洞院,院中正房充分展现出窑洞的精彩。

从师家沟对面的山坡上可俯瞰其全貌,一排排阶梯式的窑洞铺满整个山坡,那气势不逊于意大利的世界遗产马泰拉古镇,只是马泰拉的窑洞历史更久远。

马泰拉的窑洞是石头的,石头建筑的寿命自然长。中国土木建筑的传统影响了古建筑的寿命,山西古建筑之所以数量多、质量好,有一个原因是山西产煤,便易于烧砖,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大大提高了建筑寿命。师家沟的窑洞都包砖券,加之施工质量高,清代建的窑洞今天看上去竟然是一副四五成新的样子,窑洞中的生活似乎一切如旧。

翼城西阎村:罕见塔门文昌阁

西阎村藏在中条山深处一座汾河流域与沁河流域的分水岭上,村口是名为“凤翼门”的堡门,穿过门下层的拱券,主街尽头一座高塔引人注目,走近一看,那是一座奇特的塔门,塔门细高,塔下还有穿越形的门洞。欧洲古堡和教堂中有塔门,但并不常见,藏传佛教的寺庙和穆斯林的清真寺中也有几例,在汉地这似乎是第一次见到。塔应是文昌阁,门是开在主街上的一道巷门或称坊门。底层券门兼任塔座,塔身共5层,下4层都是砖体,从下至上的形状分别是四边形、八角形、圆形、六角抹边形,顶层是木结构的六角亭,为了一座文昌阁的样子如此费尽心思,无外乎是希望村里能多出些考得功名的人,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中国人很早就懂。

塔门内的巷子里有座庙宇,庙门是所谓“民国式”的,门匾上则刻着“红旗食堂”4字,看来是“大跃进”遗物。村内还有数座大院,因为在山区,取石方便,不少房子是石墙,增强了这座山村的沧桑感。

村口有座碑亭,亭中石碑上刻的是抗战时参军的西阎村子弟的名单,有近百人。抗战时的中条山之战中国军队伤亡巨大,这些新兵中的不少人恐怕刚穿上军装就阵亡了。稍可欣慰的是,家乡还留下这么一块石碑刻下了他们的名字。抗战八年,山西几乎一直是前线,那些民间的古堡有时用于打鬼子,有时被鬼子占据当炮楼,能留下来实属不易。

沁水柳家堡:前庭后苑派头足

柳家堡现存7座完整的院落以及明清残院12座。这些庭院建筑形制大致相仿,皆为四合院式。院门偏于一角,多为坤、巽、艮门。完整宅第的大门均有牌楼装饰和石狮石鼓相镇。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其中北房为高阶台,宽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两间。这种建筑形制俗称“四大八小式”。

柳宗元是山西永济人,据说他因搞改革而遭到人身攻击后,其族人至少有一支迁入中条山,落脚在现在历山脚下的西兴村,繁衍至明代,成为当地的巨族,在陆陆续续的建设下,柳家堡成为一处有内外府的庞大私宅。

柳家堡也建在一座山梁上,山梁西面的河溪是沁河的一条支流。在建筑手法上,柳家堡没有采用夏门梁家堡那种随坡就势、层层叠加的形式,而是先将山梁顶部的护坡修整成一个高台,周边垒起陡峭的护坡,加上高大的外墙,便形成了极好的防御性,高台前后只有两条坡道供上下,坡道尽端都有高大的门楼,内部也有地道、暗墙。

柳家堡内外府的格局颇有中国古代的大型管制建筑前庭后苑、前署后宅的气势,外府的空间大多是献给各路神灵的,有宗祠、虞帝庙、文庙、关帝庙等。内府原有13座宅院,现存7座。内外府间的巷道上有两座石牌坊,造型古朴浑厚中有精细,3层的石雕斗拱精细程度不逊木作。柳家肯定有人钟爱斗拱,内府的“行邀天宠”门楼上的木斗拱是5层,而“司马第”门楼上有9层。

柳家堡内另外一个绝活是藏有朱熹、王阳明、文徵明、王国光等名人的几十通书法碑,俨然一座私家碑林。柳家是大文豪的后裔,家中自然要着重体现文化的地位,堡内不仅有文昌阁,还有魁星楼,通常一座城镇也只在二者选建其一。两座高楼还与古堡的防御功能结合起来,魁星楼实际上充当了堡门,文昌阁守卫着内府。

沁水湘峪堡:机关算尽太聪明

湘峪河是沁河的一条支流,湘峪村建在河北岸一段和陡的山壁上。第一眼看到湘峪古堡时,很难不被它震撼,比夏门梁家堡百尺楼矮不了多少的城墙临水而立,宽300米,相当于10座百尺楼。楼上多为二三层楼房的民居鳞次栉比,更有塔楼林立,这些高塔有堡门、角楼、碉楼、插花楼等,还有西侧紧邻的东岳庙的钟鼓楼,共有十四五座,如此景象,实可谓壮观。

现在有座石桥通正面居中的南门,进门后马上要上台阶,上到一个平台后,左右两侧各有窄巷,进窄巷一看才知,那高大的城墙还有内外两重,窄巷连通的两重墙层面都是藏兵洞,外重的上层是墙顶马道,内重的二三层楼高出外重顶部,有窗口可以向外放箭放枪。算上外重藏兵洞的向外窗口、外重马道,共有3层向外攻击的作业面,而且外敌即使攻入外墙也无济于事,他们只能在窄巷中挨打,这道窄巷相当于一条窄长的瓮城,如此防御设计还是第一次见到。再上一段台阶才上到古堡内的主台地上,除了南门楼前有一小块宽敞的地外,堡内全是窄巷,窄巷上空有许多过街楼i,看来,湘峪人把巷战的准备也做好了。

如此机关算尽的堡垒也没有保护住孙居相,他是万历朝的著名御史,但他得罪了崇祯皇帝,崇祯七年,就在湘峪堡建成之时,他死在贬所。其弟孙鼎相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曾任副都御史,据说因为他的宅院称三都堂,湘峪古堡也被称作三都古城。现在堡内最显眼的5层大碉楼就在孙鼎相的宅院内。孙居相的宅院损毁严重,万历赐建的石牌坊也只剩残柱。

阳城砥洎城:圆形古堡砥柱中流

砥洎城建于明末,城的正门在南面,门上十几米高的城墙在门左侧有凸出,利于城门防守。进门后,左手边有蹬道上可看清城墙高处的蜂窝状的东西是古代冶铁用的坩埚,古代此间冶铁业兴盛,用废坩埚筑城墙不仅废物利用,墙也坚固。

城内的格局和湘峪堡类似,窄巷中有很多过街楼,巷口有坊门。堡内最高大的宅院也位于最高处,房子上还有一座最高的插花楼,这种楼俗称看家楼,远望古堡时,显眼的那座高塔就是这座看家楼,它对古堡的轮廓线贡献巨大。宅院的主人是清代著名数学家张敦仁,为砥洎城所出的3为进士之一。

张敦仁宅后就是北部的临水城墙,城墙分高低两层,上层同时兼当城堡主台地的护坡,与两层城墙间的台地有10米高的落差,外层城墙与水面还有20多米的落差,上有水门直通水道,内侧密布藏兵洞。

阳城黄城郭峪:黄衣加身气轩昂

皇城相府是目前山西古堡中总体品质最高的一个,且对其对面的郭峪村还有两座古堡,形成一个壮观的古堡群。

黄城村陈家堡因康熙皇帝来过而得名皇城,因陈廷敬官至尚书,受封大学士又得名相府,从而名声大噪。然而,正如来此地的人一般都是先看到郭峪一样,此地也是先有郭峪,或者说开始时只有郭峪。从各古堡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看出郭峪与皇城相府的先后,此古堡群坐落在一条大体为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樊溪从中流过,郭峪朝东偏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皇城相府反之。

崇祯年间,关中已大乱,陈家颇具先见之明地在新居边建了一座7层高碉楼,名“山河楼”,崇祯5年,关中王自用部队血洗郭峪,多亏了山河楼保全了陈家和郭峪村部分乡亲的性命。此后,郭峪人在一位张姓进士、一位王姓富商的主持下,逐步建立起藏兵洞的城墙和一座名为“豫楼“的大碉楼,将村庄变为堡垒。兵匪一走,陈家便筑起了一圈也带藏兵洞的高墙,将新宅和山河楼围起来,形成了所谓内城“斗筑居”。斗筑居大体呈长方形,依山势而建,颇有立体感,形态与王家大院类似,斗筑居中还有高大碉楼,这个细节使得城堡的形态更为突出,加上在陈廷敬显贵后,陈家又开始兴建外城“中道庄”,外城的平缓与内城的陡峭的对比,外城的不规则与内城的方正的对比,形成错落有致的轮廓和丰富的空间层次,终于造就出这座雄浑美丽的古堡。

郭峪村中的汤帝庙体量巨大。郭峪村的高塔是豫楼,教堂便是汤帝庙。汤帝庙本身又像是高大古堡中的小古堡,高大门楼左右有更高大的钟鼓楼,外墙顶上有环道,这样,外墙成了城墙,钟鼓楼成了角楼。

泽州圣母玫瑰堂:古堡教堂朦胧美

从晋城至泽州大箕镇的公路与古时的晋豫古道基本重合,大箕镇是当时古道上繁华的商镇,镇边一片谷地上,一座小山兀然孤立,不知何时,山顶上长出了一座古堡,古堡里还有一座教堂,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

那座叫圣母玫瑰教堂是1914年荷兰传教士建立,亲眼看古堡,其墙体所经的岁月远不止一百年。另外此处还有个地名叫小寨,或许是因为这小古堡而得名,因为古代常将堡成为寨。再深入的情况,至今仍是一片朦胧。

如今年轻人结婚前不仅要拍婚纱照,还要到教堂去照,这倒不是因为有那种信仰,只是因为那种仪式浪漫得诱人。圣母玫瑰教堂前有片土地,如果里面开满玫瑰花,真是个照婚纱照的好地方。现在地里种的玉米,也别有风情。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

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

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

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

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

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

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始祖嵩公(一世)生一子金微

二世祖金微生二子:长国大号明山,次国老号明水。

三世祖国老生三子:长天福名兴公,次天禄名亢公,三天寿号珊琉。

四世祖天福生二子:长梁 富,次梁 昭。

天禄生十一子一女:长梁呈,次梁顺,三梁降,四梁齐三梁降,五梁宝,六梁才,七梁休,八梁标,九梁新,十梁海,十一梁吕(女),十二梁烈。

天寿生四子:长梁 良,次梁 产,三梁 意,四梁 类。

五世祖梁烈(由东兰迁居永顺)生一子正材(由永顺迁居龙头区)。

六世祖正材生三子:长金容字奉羽,次金鹏生一子英立,三金灿生一子英七。

七世祖金容生三子:长英鸿,次英山(由冒村迁居塘华),三英灿生一子士永。

八世祖英鸿生五子:长士明,次士聪,三士乐,四士会,五士杰。

英山(1682—1763)81岁,生二子:长士爵,次士官。

九世祖士爵(1717—1782)66岁,元配韦氏生四子:长嘉能,次嘉宜,三嘉会,四嘉维。士官生一子嘉禄。

十世祖嘉能生一子国镜。

嘉宜生三子:长国珍,次国锈,三国瑾。

嘉会(1756—?)生三子:长国珠(韦氏),次国琼(韦氏),国瑚。

嘉维生二子:长国强,三国瓦。

十一世国珠(1790—1856)66岁,生有三子:长启松乏,次启高(覃氏), 三启福(韦氏)。

十一世国琼(韦氏)生二子:长启广(崔氏),次启东(韦氏)。

国瑚生三子:长启报乏,次启水,三启建。

十二世启高(1822325—1858114)37岁,元配覃氏(18235—18876)生有三男一女:长有足(风和),次有多(又风楼),三有丰(风翔)。

启福生二子:长有群,次有团。

十三世有足(184646—1906111)生四子:长玉孟,次玉苗生绍思乏,三玉天乏,四玉满

十四世玉孟(栋文)元配覃氏生四子三女:长绍明(卢氏),次绍灌又利(卢氏),三绍绅,四绍仕,女长嫁百井,次嫁怀远,三嫁龙道。

十五世绍明生一子庆肯一女达草嫁弄六。

十六庆肯生三女:桂缓,桂朵,桂川,义孙文才,文攀。

十五世绍利生二子:长庆彩,次庆述(都少亡)。

绍绅又名兆吉生二子:长庆奢,次庆抗(住巴一队)

十六世庆奢生四子二女:长仁补,次仁讲,三仁义,四仁办;女长嫁昌村,次嫁杭州。

庆抗生二子四女:长仁省生胶成,次仁国,女秀宁,金艳,金莲,金孟。

十五世绍仁生四子二女:长庆代,次庆扬,三庆常,四庆培,女秀目,秀东。

十六世庆代生四子四女:长仁勇,次仁柱,三仁撰,四仁干,女金最,金星,金标,金顺。

十三世庆扬生二子三女:长仁夫,次仁起,女金贵,金美,金翻。

庆常生三子二女:长仁所,次仁巨,三仁胜,女金研,金弄。

庆培生三子:生仁造,次仁炮,三仁毕。

十四世玉满生绍象,绍象生二子:长庆叨,次庆远。

十六世庆叨生二子五女:长仁江,次仁德,女桂奂,桂癸,桂尼,桂元,桂元

十七世仁江生文天;女美,美丽。仁德生二子:长文垒,次文海。

十六世庆远生一子一女:仁贯,女桂艳。

十三世有多(185212—1923326)72岁,元配拉洞村?氏(1859—19351)生有四子:长玉田(栋兴),次玉念,三栋魁,四栋光乏。

十四世栋兴(1878108—1923326)由塘华队迁居考二队,元配带河拉竹屯玉武长女韦氏(18808—19353510)生有八儿子:长绍恺,次绍冀乏,三绍垂,四绍品生二女,五绍平,六绍治,七绍朝乏,八绍拨(梁 汉)。

十五世绍恺(19036—19785)78岁,少壮勤学经书广交良朋,执教数年,解放初期曾任中共宜山县永安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由考二队移迁巴一队,元配崔氏(?—198512)生有二男四女:长庆都,次庆积;长女秀姬,次秀媚,三秀碧,四秀姣。

十六世庆都(黎氏)生仁主,仁主(韦美社)生三子:长文波(大学毕业),次文安,三文静。

次庆积生六子三女:长仁思(韦孟群)生文伟,次仁冠(韦氏),三仁农(袁氏)生文确、文璀、韦华、四仁仅(韦翠美)生文鹏,五仁合(袁氏),六仁义;女美如(邓氏),美作(谭才),美善(卢氏)

十五世绍垂(金章)生三子:长庆辽(少亡),次庆南(少亡),三庆云(韦氏)生一女凤俄。

五绍平元配(吴氏)生于民国21年5月卒于1998314日,无生育,抱养有一男(庆浪)一女(梁妹),一生勤俭持家供养义子读书至高中毕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抚养孙子(仁辉)孙女(蔷薇)读书至小学毕业,其精神其得高贵,逝后葬于大圹坡,义于庆浪出外至今数年未归,媳和孙子女远走他乡也不回,义女梁妹嫁至巴二队韦元思生有二子三女:韦德寒将。

十五世绍治元配吉隆村邓治文之长女:生于民国六年卒于1973年,57岁,原配韦明柱公育有两子(田巴一队的韦炳乔,韦俊崔)后,因年少守霜方配绍治公生有三男二女:长庆快,次庆金;长女秀模,次秀烈。

十六世庆快生二子二女:长仁育,次仁万;长金米,次金童。

庆宜生三子二女:长仁学,次仁毕生文响,三仁龙;长女艳红,次艳群。

庆金生一子二女:仁上;长女金苗,次金花。

十五世梁汉(1922822—198281)曾任过警卫员,当副排长,后还乡归农,元配永吉村韦氏生五子二女:长庆伯(韦氏),庆合(韦氏),三庆山(韦氏),四庆全(赖氏),五庆武(韦氏);长女秀灵(嫁木仅岭弄六村卢氏生一子卢安勋二女),次秀叶(嫁至宜州山市矮山乡张正学生一子张仲叨)。

十六世梁庆伯生一子一女:仁胆;风秋。

次梁庆合生四女:长风柳,次风溜,三金日,四金媚。

三梁庆山元配考二队韦炳峰之女韦秀弯(炳峰生四子三女:韦德光,韦德荣,韦德回,韦德关)生有三女一子:长女风姣,次风利,男仁滚字家龙,四女风蕊。

四梁庆全生四女:长金蚌(风艳),次风泥,三风林,四风蓝。

五梁庆武生仁猛,仁贡。

十四世玉念(栋念)生二子:长绍祖,次绍裘。

十五世绍祖生一子三女:庆猷(韦邓氏);女美艳,秀水,美英 十六世庆猷生五子二女:长仁友生梁能、文瑞,次梁辉生二女红杏、小妹

三仁乾,闪人跳,五人乾,女春彩,柳青。

十五世绍袭生四子:长庆翁,次庆雷生人岸、人伟、仁三,三庆教,四庆广。

十六世庆翁生四女:彩欢,彩用,彩素,彩红。

庆教(安乐村书记)生一子二女:仁贵;长菊香,次女风肖。

庆广生二子一女:长仁晓,次仁朝,女金兰。

十四世栋魁生一子绍康,康生三子:长庆福,次庆国生人选,三庆端生生仁攸

十五六世庆福生三子:长仁恒生梁彬,次仁文,三梁吉。

十七世仁文生梁台,梁林湾(女),梁平。

十三世风翔生四子:生栋友(玉焕)、次栋模(玉庭),三栋彰(玉甫),四栋熙

十四世栋友生四子:长炳琳,次炳龙,三炳宋生庆介,四庆璜生增乔

十五世炳琳生二子:长增甲(张氏),次增庆生一子仁克(迁百色)

十六世增甲生五子:长仁祝,次仁愿生一子一女文理、柳源、三仁面文宇,四仁卫生文忠,五仁条。

十五世炳龙生二子:长庆坤生长仁华生文敏次仁达,三仁勋:次庆永。

十四世栋模生四子:长炳吴,次炳熙,三炳光,四炳柱。

十五世炳吴号梁儒生二子:长增权生二子仁丁生文宝、仁盘,次增邦。

十六世界增邦子:长仁珊,次仁童,三仁显。

十四世栋彰号克昭生一子炳展,展生二子:长增敢,次增纪(又即)。

栋熙(玉耀)号朗亭生炳南(随母到南丹车河镇塘汉村住)。

十五世炳南生二子:庆奎,庆源。

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 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而支派不益照然哉然功修究非予力矣倘非高祖勤之于始予安得继之于后知肇始之苦心大有裨于后人也于戏高祖虽亡帖页犹在拣阅之余而遥忆焉其为人盖不啻犹生云

  时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三修梁氏家谱序

  夫世胃贵族其所以位次不紊支派明晰者端赖有谱谱这所系不诚重哉顾谱诚重矣或创垂未备欲考稽而无由或简编有缺亦缵绪而无自系莫传焉抱恨矣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作之于前协恭祖述之于后绳其武者垲与董祖又续修谱不历历分明班班可考哉但本固者枝愈茂条达者实益繁瓜瓞而绵绵矣合不增修以继业敢必谱之终于分明乎庚寅之冬芸祖香亭公以修谱之命余余觉责有攸归不得旁贷遂依先人之旧规序次之分为四册以防失坠庶不没先人之志亦少有裨于后人云

  时

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冬 十五世孙世家谨识

四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垂统先人之志而善继述亦孝孙之思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创之于前 协恭 垲 董 数祖述之于后缵其绪者族兄献廷又继修焉展阅之馀业已支派清晰世次分明重修之功可俟之异日矣然谱虽历历可考面而后世竟有卤莽之人较互称名紊乱位次加之人丁蕃延名称已缺两世念及此盖不胜凄然矣乙丑之冬族中少长佥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委予予意责之所归无可旁贷遂依先人之成规交互者更之紊乱者序之名讳缺略者补这旋自十六世详至廿一世焉计修葺之功七月越月而始告竣仍四册以防亡失固非敢云孝思也抑亦承先启后之意云尔

  时

中华民国十五年仲春 十五世孙 杏林 谨识

十四世孙寅春十五世孙清林、柏林、鸿升,十六世孙荣兴、进修、广均、志修、仁兴。校正。

十五世孙杏林 敬书

五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谓水流长而有源枝繁茂而有本垂先人之志承前启后乃我孝孙之责也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之于前,协恭、垲、董数祖述之于后献廷、景擅祖又相继修焉谱之所系支派清晰世次分明谱虽历历可考而经年久未葺自十六世至二十世交互者名讳缺略者甚重阅之谱尚一世这馀谱之所修岂不燃肩哉戊寅孟春族中少长计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而责命予意负命而始竣依行人之成规据今朝之所势交互者更之名讳缺略者补之自十八世于后平视男女皆继而传世也承吾族者即吾族也此乃识时务也旋自二十二世详至二十五世焉修葺之功十越月而始告竣国有法谱有规后人岂能不遵乎仍书四册以防失坠非敢言孝此乃承先之志望启后之意云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九年孟冬 十七世孙作福谨识

十六世孙同兴、东兴、广义、廷修。十七世孙司周、天祥、天保、司德、司乾。十八世孙永治、延友、书俊校正

十七世孙作福 敬书

-梁姓家谱文献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民国)梁焕奎编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梁氏五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七卷。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明)梁桥编,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清)耿荣安、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民国)梁秉年、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稿本一册。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字排印本。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梁怀廉、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民国)林公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字排印本二册。

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增补至清道光年间。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民国)梁星五、梁耀祖等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大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星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瑞露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豫章集贤堂木刻活字印本。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民国)梁让德、梁清祥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清)梁瀚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梁李七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梁树荣、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该谱创修于明万历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注:记事增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氏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记事至清咸丰年间。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庶、梁启(崔凹)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十四卷。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十卷。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现代)梁赵奎修,1950年铅字印本三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三十五卷、卷首。

南常德梁氏四修族谱,(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三卷、卷首。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民国)梁基雍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卷首。版心刻夏阳堂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广州正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民国)梁卓勋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三册。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梁颍稣总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张彬文、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清)梁纶修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广州金璧斋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智镛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当年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一册。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孝友堂铅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铅印本九册。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广州宝珍楼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焕章、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清)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永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清)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清)梁活阶、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莞蟹溪勤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蕃昌堂铅印本,今仅存第二卷。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民国)梁开樘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善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民国)梁国栋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梁氏家乘不分卷,(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容县松山乡松山村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民国)梁映辉、梁进之等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江津县梁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清)梁崔、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萃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族谱一卷,(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粱氏族谱四卷,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梁氏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粱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粱氏宗谱不分卷,(清)梁兴化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族谱传字辈后面是什么辈分 我姓梁 传字辈 我想知道以后我儿子应该叫梁什么

地区不同,字辈也不同~我们这一辈因为年代关系本应该接(士字辈)的~家里堂哥堂姐因为出生的比较早所以还是接替士字辈的~而我们这些人正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