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4收藏

潘氏家谱,第1张

  潘姓源出多条,你要先搞明白,你这一支是从哪里来的。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潘国静字齐佑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莲都汝河发现潘琴真迹石碑

这个“东南望”的潘琴,书法亦颇了得。

莲都联城汝河村何氏宗祠内有一石碑,2008年4月,经丽水学院副教授徐文平细心研究之后发现,这是国内第一次发现、也是惟一发现的潘琴真迹石碑。徐称:“潘琴的书法造诣相当深,从碑文上看,潘琴的书法有唐代大书家欧阳询的笔意,结构严谨,点画朗润。这块石碑是不可多得的处州明代早期石碑。”

“这是目前为止,国内第一次发现、也是唯一发现的潘琴真迹石碑,填补了处州书法史上明代早期书法的空白。”昨天下午,丽水学院副教授徐文平再次来到莲都区联城镇汝河村,送去该村何氏宗祠内一块石碑的拓片复印件,为村民们揭开了这块石碑的秘密。一个宗祠的秘密

“祠堂建于什么时候村里没有人知道,反正还是老祖宗手上就有的,民国时候重修过。”汝河村位于联城镇的大山深处,紧邻宣平溪,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南宋宰相何澹的后人。对于大名鼎鼎的宰相,村民们并不陌生,因为祠堂的墙壁上有何澹的彩绘壁画,而这些壁画画于何时?祠堂建于什么年代?村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给出明确的答案。

“潘琴的真迹石碑以前就倒在祠堂的地上,前几年重修祠堂时,我们发现上面写了很多字,从上面隐隐约约感觉到和祠堂有关,就把它立了起来。”莲都区经贸局局长何成贵是汝河村人,对于汝河村何氏宗祠的保护,他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为了揭开石碑的秘密,今年春节前夕,何成贵找到了徐文平。

一段消失的历史

春节前,一直致力于处州摩崖石刻研究的徐文平冒着冰雪,来到汝河村对石碑进行拓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研究,徐文平终于弄清楚了石碑记载的内容。

“根据石碑记载,最早的何氏宗祠在村边的小岛上,明代正统末年毁于战火。”在祠堂里,不断有村民赶来听徐文平的讲解。原来,祠堂被毁后,何氏后人何文琏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了祠堂,并在祠堂建成当天,将自己的一顷多土地划给祠堂,以供祠堂修缮祭祖。“石碑上还特别教导后世子孙,要‘永言孝思’,‘宜鉴前人敬爱之善心,而不生悖逆之恶心’。”徐文平说,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一次发现潘琴真迹

“根据碑文记载,这就是潘琴的真迹。”在随后的研究中,徐文平有了重大发现。

潘琴,景宁鹤溪人。据县志及潘氏家谱记载,潘琴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荐举入国子监,天顺元年中进士,为官 29 年,曾任史部主事,兵部武库职务员外郎,福建兴化知府,居官清廉,不避权势,革繁苛,除浮靡,颇多建树。著有:《招鹤辞》、《竹轩集》、《山居录咏》等。嘉靖年间,县人建亚魁坊、进士坊、达尊坊纪念。《四库全书》称潘琴文学齿德,隐然为东南望。

徐文平告诉记者,不管是潘琴的故乡景宁还是潘琴当官的福建兴化,一直都没有发现过潘琴真迹, “关于潘琴,景宁只有一座潘宅故居,这块石碑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当年潘琴的名望和地位,对于处州历史文化、历史名人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潘琴的书法造诣相当深,从碑文上看,潘琴的书法有唐代大书家欧阳询的笔意,结构严谨,点画朗润。这块石碑是不可多得的处州明代早期石碑。”徐文平说,潘琴真迹石碑的发现,对于处州书法发展史的意义更加重大,因为在此之前,丽水发现的明朝早期书法作品非常少,潘琴真迹石碑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

入粤始祖潘琴

2 潘琴 ,琴公、度名万十郎 ,为寻乌开基始祖潘任公的第四世孙。生于宋度宗丙寅(126652),原居闽汀宁化县石壁村。因世乱,与胞弟潘瑟同移居广东惠州府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南段创基,

为广东粤东、粤北大部份地区潘氏开基始祖。殁元惠宗丁亥(1347811),葬长乐县高竹园龟形,配孔氏,生于宋度宗庚午(127085),殁于元壬午(1342611),葬长乐捶子塘。生子三:鹏冲(字:文质)、鹏霄(名:文彬)、鹏汉(名:文伯)。

又据兴宁《潘氏族谱》记载:“入粤始祖潘琴公于南宋末年偕弟潘瑟由福建宁化移居广东长乐(五华),卜居于南段.其子孙鹏冲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宁...”

其后裔不但在两广繁衍,发现在江西、湖南、海外也有众多后裔:

居地江西,湖南堂号荥阳堂先祖/名人始祖:[东汉]潘中牟; 始祖:[东汉]潘谋; 始祖:潘均瑞; 本支祖:[宋]潘琴摘要始祖中牟,名谋,字肇,东汉末人。宜黄始祖均瑞,移居宜黄大富岗,后世移居闽粤。宋时,有讳琴,号万十郎者自福建宁化徙居长乐,为本族始祖。是为琴后裔居江西分宜、万载、萍乡、宜春及湖南浏阳等地合谱。

潘琴的七世孙伯澜公,其后裔人数众多,仅新丰县就有十多万人。后裔遍及广东多个县和广西等地...

潘姓;

一、寻根溯祖

1、 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后的潘国人用国名作为姓氏。

2、 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在毕,建立毕国。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省北部,后迁河南固始,子孙以封邑命氏。或言春秋时,姬姓潘国被楚国吞并,亡国后的潘国人就有用国名作为姓氏的,从此改姓潘。

3、 出自芈[mǐ]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见于家传者始祖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师。《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

4、 出自北方鲜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5、 清康熙年间,台湾高山族相继归顺,被赐姓潘。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二、迁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三、郡望、堂号

1、 堂号: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 郡望: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四、历史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槛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潘氏名人不胜枚举,有兴趣者可去中华一家人看看。

南北两支潘氏 黄帝轩辕后代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咸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

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和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307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大家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到并加以杀害的。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象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

实际上,这真是冤枉了他了。正史上的潘美,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名大将,战功辉煌异常,曾经在太祖受禅之初,为宋室收复凶悍的陕帅袁彦,而巩固了赵家的天下。后来,他并且平定泽潞扬州,下江南广东、云南,以大功累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还被封为代国公。像这样一位杰出的名将,竟被“杨家将”的作者,随便地在他的名字中加个“仁”字,就把“潘仁美”塑造成一个反派的角色。

潘氏家谱

  潘姓源出多条,你要先搞明白,你这一支是从哪里来的。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