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孔、南北孔,还有蒙古基因,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相当复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内外孔、南北孔,还有蒙古基因,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相当复杂,第1张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 即家谱体系 。提到家谱就不得不说一下孔氏家族的家谱了。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 历史 上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族谱。 修编家谱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按照孔家世系严谨的修撰程度,孔家的谱系在汉族内部应该是最为严谨和纯正的。

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当代二百多万的孔姓人口之中, 有相当一部分的孔氏家族DNA与蒙古高原贵族后裔十分相似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这样解释孔家世系的: 是以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为中心建立的家族谱系 。这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最为庞大的家族体系。

孔子作为中国 历史 上最为出名的文化名人,他存在的意义可谓非凡, 他创造了中国 历史 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学派 ,其光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 ,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正统学派,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费心费力的发展儒学

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家谱的修订已不仅仅成为孔家一门的任务,而成为了整个统治阶级内部的任务, 甚至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任务 ,这也就是孔家家谱为什么能保存那么久,而且一直在延续在编撰的原因。

公元442年,宋文帝免除了孔景等500户的徭役, 让他们专门负责打扫和维护孔林孔墓 ,然而这个人却并不是孔子的后裔,他本姓刘,不过是进入了孔门, 后来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之后才改姓孔的。

虽然改了姓氏,可他终究还是一个外姓仆人,自然是无法进入孔子家族的嫡系—— 也就是正统

当时 历史 有太多的变数和意外,狠人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470年后,也就是公元913年,那是一个群雄逐鹿中原的乱世,有一个叫做孔末的人出现了,他虽然是孔家人,但却是入不得正统的孔景的后裔,乱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 文化永远会输给暴力

这个叫孔末的人带了一帮子叛军或者说是暴徒,暗戳戳的到达了曲阜,曲阜是什么地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此人杀了孔子的第四十二世孙孔光嗣 ,夺了他的家产,冠冕堂皇的号称自己是孔子的嫡系子孙。

俗话说斩草除根,孔末已然是夺得了正统的地位, 自然是不会放过孔光嗣的家人 ,但 历史 总是有太多的意外构成的,孔末在大肆屠杀孔光嗣家人的时候, 有一个叫孔仁玉的孩子 ,因为意外度过了一劫。

虽然孔仁玉是躲过了一劫,后来也在官府的帮助下恢复了正统的位置,但因为孔末之乱,孔氏家族出现了内外孔,之后 孔仁玉的后代被称为内统,而孔末的后代就成了外孔

内外孔的形成与 历史 脱不开干系,是一个 乱世演变的结果 。南北孔的形成以及孔氏家族的蒙古基因,自然也与 历史 脱不了干系,说到底其实和政治也有些关系。

靖康之难 发生之后,皇帝丢下北方的一群烂摊子急匆匆的跑到了南方,虽然说人是跑到了南方, 但作为封建正统文化象征的孔庙还在北方, 1128年,赵构在扬州举行祭祀大典,号召孔子的后裔前来参加,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 孔家在南方建立了南庙

北方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毕竟所投降的地域内汉人众多,为了标榜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了说服那些不安分的汉族士大夫, 金国人在北方也弄了一个"衍圣公" ,南北割据,孔家世系自然也被一分为二,出现了所谓的南孔和北孔。

但 历史 还在发展, 南北割据的局面随着忽必烈铁蹄的逼近而结束 ,在乱世烽烟下建立的这几个正统自然也不能并存,忽必烈下令让南宗为正宗, 孔洙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并没有从浙江衢州搬到山东曲阜。

对于孔洙的这一行为,所有人都很感动,但是政治中心毕竟在北方,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元朝统治者假模假样的册封了一个蒙古姓改姓孔的人入住孔祠,这一招虽能糊弄普通百姓,可要糊弄那些老学究未免有些困难, 于是统治者想到了一个两全的办法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会把自己的 宗亲女子嫁到孔家 ,一方面彰显皇恩浩荡,一方面也想拉拢这个天下第一大家,说到底还是拉了那些以儒家为正统的学子们,让他们为朝廷卖力, 元朝自然也不例外

以此来看孔家出现蒙古基因似乎也并不见怪了。毕竟北宗的孔家几乎都是蒙古人,而南宗孔家的骨子里曾经也流淌了一半的蒙古血液。

孔加世系严谨,却在现在研究之中出现了蒙古基因, 说到底是文化正统与政治正统之间的联谊 ,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标榜文化传统对人而进行的一场博弈, 孔家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孔子世系的发展,其实具有复杂深沉的 历史 原因,王朝的更迭与时代的兴衰,战争的爆发与盛世的繁荣, 文化的活跃与文化禁锢,其实都会对其有所影响, 统治者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

再加上从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常处于一种割据,分裂,战乱频繁的状态,相对稳定的南方变成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无数人向往南方, 南方的温山软玉其实更适宜人的生存 ,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到底也是爱上了南方的温柔与浪漫。

但北方作为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不会被人所舍弃,于是很长时间出现一种对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逼近中原,再加上 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时间统一 ,他们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繁衍生息,早就 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原汉族人的血统基因。

孔家家谱出现的蒙古基因,说到底是一种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之后, 中原汉族的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

时代一直在变化,民族一直在融合,发生改变的,又何止是孔家一家, 孔家家谱不过是北方民族基因变化的一个缩影罢了。

其实在当代 社会 ,孔家的血统是否正统,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文化,重要的是它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刻内涵, 重要的是那被世人标榜的伦理道德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观念

祖先信仰在当代 社会 其实是缺失的,这并不是一种封建文化糟粕,而是一种对逝去人的怀念和一种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现代 社会 因为缺失而发生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免让人无奈,清明节请人哭灵, 请人祭祀的一些事情让人不解 ,其中所形成的巨大商业产业链更是让人不免无奈,祖先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家谱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值得现代人深思。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

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孔氏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氏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氏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氏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3],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 黄帝轩辕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嚣)

卌五世祖 蟜极

卌四世祖 帝喾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恒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报乙

卅四世祖 报丙

卅三世祖 报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汤(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阳甲 商王盘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廪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纣)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 宋闵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胜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纥

孔子

子 孔鲤

孙 孔伋

曾孙 孔白

玄孙 孔求

六代孙 孔箕

七代孙 孔穿

八代孙 孔谦

九代孙 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十代孙 孔忠

十一代孙 孔武

十二代孙 孔延年

十三代孙 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 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

十五代孙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孙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孙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孙 孔损,褒亭侯

十九代孙 孔曜,奉圣亭侯

二十代孙 孔完、孔赞,褒成侯

二十一代孙 孔羡,宗圣侯

二十二代孙 孔震,奉圣亭侯

二十三代孙 孔嶷,奉圣亭侯

二十四代孙 孔抚,奉圣亭侯

二十五代孙 孔懿,奉圣亭侯

二十六代孙 孔鲜,奉圣亭侯

二十七代孙 孔乘,崇圣大夫

二十八代孙 孔灵珍,崇圣侯

二十九代孙 孔文泰,崇圣侯

三十代孙 孔渠,崇圣侯

三十一代孙 孔长孙,恭圣侯

三十二代孙 孔嗣悊,绍圣侯

三十三代孙 孔德伦,褒圣侯

三十四代孙 孔崇基,褒圣侯

三十五代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三十六代孙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孙 孔齐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孙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孙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孙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孙 孔昭俭,文宣公

四十二代孙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孙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四十四代孙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四十五代孙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历代衍圣公:

第46代衍圣公 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

第47代衍圣公 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圣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 孔拂、孔摠、孔晋、孔拯

第51代衍圣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

第52代衍圣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

第53代衍圣公 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 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 孔克坚、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圣公 孔希学、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圣公 孔讷、孔议(南宗)

第58代衍圣公 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 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 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 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 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 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 孔尚贤、孔尚干(南宗)

第65代衍圣公 孔衍植、孔衍桢(南宗)

第66代衍圣公 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圣公 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 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 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 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 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 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 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 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第77代衍圣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孔德成随其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长女维鄂,子维益(卒)、维宁,长孙垂长。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孔姓辈分 惟/戈 温 扌/纟 昭/昌 光仁 宀/曰 延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宗若端 王 扌/应 元之/万 氵 思克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以下由中央政府颁布 希言公彦承弘/宏 闻贞尚胤/衍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实际上,孔姓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他们的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400多年以前的帝喾高辛氏。帝喾是黄帝的孙子,曾经继黄帝及其父少昊之后,领导中华民族70年,因此孔姓的人,当然也是黄帝的后裔。

关于孔姓的来源,《广韵》上面有这样的记载:“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兰狄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

由此看来,孔姓是出自殷商的子姓,而殷商的开国之君殷汤,则是帝喾的次妃所生的儿子契的后代,殷汤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是吞乙卵而生,就取字为乙,传了若干代,到了春秋时代,在宋国的孔父嘉,为华督所杀,他的儿子就跑到鲁国避难,并且在鲁国定居,所以孔子才会是鲁国人。

《史记孔子世家》上面,对于孔姓的渊源,有更为详细的说明:“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从这段记载,可以明显的看出,殷汤的后代以孔为姓,是始自孔父嘉。孔父嘉是春秋时代宋国的人,所以孔氏之得姓,应该也已经有了三千年的悠长历史。

《广韵》和《史记》上面对于孔姓的记载,内容大致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关于孔父嘉的后代奔鲁的记述:《广韵》上说,避华督之祸跑到鲁国的是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史记》上则说,奔鲁的是孔父嘉的孙子睾夷。实际上究竟是谁最先到鲁国开基,迄今仍众说纷纭,找不到确定的答案。

不过,无论哪一位才是鲁国孔氏的真正开山始祖,孔子之为孔父嘉的六世孙,已经是个不争之论。据考证,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祖父是伯夏,伯夏则是防叔之子。由此可见,孔父嘉不但是孔姓的创造人,而且的确是2000多年来举世同钦的至圣先师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以下的孔氏家谱,历2000余年如一日,把每一代子孙都记载得源源本本。因此,孔子的历代子孙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各种史书上的记载也未曾间断过,而且交代得清清楚楚。 像这样,能够把孔氏的世系追溯得分毫不爽,岂不是孔姓的人比别姓的人幸运,而又足以自豪自傲的地方!孔,的的确确是一个尊荣无比的汉族姓氏。

内外孔、南北孔,还有蒙古基因,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相当复杂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 即家谱体系 。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