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姓 裘氏家谱 裘姓起源 裘姓名人 裘姓的来源 裘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1收藏

裘姓 裘氏家谱 裘姓起源 裘姓名人 裘姓的来源 裘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裘(Qiú)姓源出有四:

1、由仇氏改姓而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姓。

2、出自姬姓,来源于邑名,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后人于是用裘作为自己的姓氏。

3、来源于官职名,以官为氏。相传周朝有官名为裘官,职责是负责制作皮质。他的后代于是以这个官名作为姓氏。

4、来自求姓。为了书写简便,有一支求姓改姓为裘。

得姓始祖:裘侯。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在今河南省东北部),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故裘氏后人尊裘侯为裘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卫国有益为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省北部)。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姓的来源。关于裘姓,有考证说和周朝时候的裘官有关。古时候中原冬季寒冷,朝廷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皮革衣裳(裘,就是皮革衣裳的意思)。周朝为了便于管理这些衣裳,设立了一种官职叫作裘官,专门司职宫廷衣裳的制造,等级,保管,赏赐等方面的工作。有些裘官的后代就一官职为姓,成为了今天裘姓的另一支源。在古代,裘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裘姓族人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居住,如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太原、大同、运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裘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浙江、江苏多此姓,两省裘姓约占全国汉族裘姓人口的61%。

三、历史名人

裘 仲:汉朝名人。

裘万顷:字元量,宋朝时期新建人。著名诗人,进士。对待父母很孝顺,学问也很大。作过江西抚干。

裘 琏:浙江省慈溪人,清朝时期康熙进士,著名的戏曲家。现存他创作的杂剧《昆明池》、《集翠裘》、《鉴湖隐》、《旗亭馆》,均取材于唐代故事,合称“四韵事”。

裘安邦:清朝徐州总兵。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喜好文学,能作诗。他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爱民如子。他去世以后襄阳的老百姓很怀念他,为他建立了石碑庙宇纪念他,每年都举行仪式祭奠他,看到他的石碑,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也把这块石碑叫做“堕泪碑”。

裘曰修:清代尚书,新建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多有政绩,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最大的政绩是治水。

此外,裘姓的名人还有:周朝时有裘牧仲;汉代有裘仲;唐代有诗人裘瑜;宋代有诗人裘万顷,孝子裘仲容;元代有裘廷举;现代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

2、堂号

敦睦堂:来源于一个和睦的家庭。宋朝时期的裘承询一家,居住在云门山的前面,他们一家相处得很和睦,从来不闹分离。19代没有分过家。

============================================================

裘姓宗祠通用对联

〖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居渤海;

源自春秋。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裘姓的郡望和源流。

求同存异;

衣锦荣归。

——佚名集句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集成语以鹤顶格嵌裘姓的“裘”字的析字联。

著书嗜古;

治水标功。

——李文郑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钱塘人裘焕,字煜炎,号了苍,十五岁时为诸生。擅长绘画,又精通医术,博览古代典籍,终生以著书为事。下联典指清代新建人裘曰修,字叔度,一字漫士,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曾奉敕撰《热河志》、《太学志》、《西清古鉴》、《秘殿珠林》等书。治水尤其著名,多次受命勘察河道。

德同夏禹;

惠比羊祜。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尚书裘曰修,字叔度,新建人。乾隆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奉敕撰热河志、大学志、四清古鉴等书,所莅有名绩,治水尤为著,屡命勘视河道。卒谥文达。下联典指清代徐州镇总兵裘安邦,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武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好文治,能作诗。尤关心民间疾苦,时比之晋羊祜。羊祜是有名的儒将。邹湛曾赞扬他说:“公德冠四海”。他去世之后,襄阳的老百姓怀念他,为他立碑建庙,每年扫祭。看到碑的人,都想到羊祜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见《晋书羊祜传》)。

竹斋藏集;

横山著文。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裘万顷,有孝行,厉节操,学问渊博,著有《竹斋诗集》。下联典指清·裘琏,戏曲作家,著有《横文集》等传世。

唐时佳士;

晋代名流。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裘瑜事典。下联典指晋·裘徵事典。

-----------------------------------------------------------------

〖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孝感祥云覆;

名臣治水功。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裘仲容割股疗亲,有祥云覆其居所。下联典指清·裘曰修八次勘视河道,治水功高。

-----------------------------------------------------------------

〖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著述四清古鉴;

官历三部尚书。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尚书裘曰修事典。

-----------------------------------------------------------------

〖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慈溪喜唱昆明池;

新建长吟竹斋诗。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康熙进士裘琏,字殷玉,慈溪人。戏曲作家。有杂剧《昆明池》等四种。下联典指宋代诗人裘万顷,字元量,新建人。有孝行,节操学问。淳熙进士。累官江西抚干。有《竹斋诗集》。

-----------------------------------------------------------------

〖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献子同明,贤列五人之次;

元卿良友,誉隆三仲之班。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贤人裘牧仲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名人裘仲事典。

--------------------------------------------------------------------------------

中国人民 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裘树藩烈士

裘树藩(1906-1927),河北省完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考入完县城内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直隶省立正定第七中学读书。1922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2月由团转入入中国 。

1924年12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以个人身份加入 。同张兆丰、郝文亭等7人发起成立“正定各界国民会议促成会”。3月代表正定党团组织到北京参加各界人士举行的孙中山先生追悼活动。返校后以“正定各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名义,在七中广场召开正定军民1000多人参加的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6月25日,参加正定各学校总 并捐款支援“五·卅”惨案受难同胞。1925年经 党组织的介绍,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入1团1连。入伍期满又经考试升编入政治大队。其间结识了 党组织负责人钱来杰、杨其纲, 南方区委书记陈延年、军事委员周恩来、宣传部长张太雷等人。在黄埔军校十分活跃,经常在校刊上发表署名文章。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5月15日又提出“整理党务案”,根据 党组织的决定,宣布退出 ,公开 员的身份。11月黄埔四期毕业,参加北伐,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暂编21师任连党代表。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屠杀 员和革命志士。这时所在部队集结于河南信阳,准备二次北伐。一天夜间查哨时,被 特务暗杀,牺牲时21岁。

--------------------------------------------------------------------------------

中国 裘姓高级***、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裘古怀烈士

裘古怀(1904-1930827),浙江省奉化县人。192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省立宁波第四师范,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参加中国 。1925年10月加入中国 。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运动中担任宁波学生联合会副主席,参与领导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1925年10月到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参加了第二次东征。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著名的贺胜桥、汀泗桥、武昌攻坚战中,均在叶挺团敢死队冲锋陷阵。后任第24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写了不少揭露封建残余和 右派的檄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潮州战役中负重伤才回宁波治疗。1927年底奉命到杭州,在 浙江省委和共青团省委主持军队干部的训练。1928年先后担任 浙西特派员、 浙江省委特派员、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赴萧山、金华、东阳、义乌、龙游等10多个县的农村调查,帮助指导整顿组织,发展农运。同年8月参与组织兰溪农民暴动。1929年1月总结检查了青年团对群众工作的教训,拟制了《建设群众基础与青年工作》的通告。同年1月16日晚在杭州清泰路豫安旅馆被捕,囚禁“浙江陆军监狱”。在狱中为 特别支部委员,参与领导了多次狱中斗争。编辑《火花》、《洋铁碗》等秘密刊物,被敌视为“五个顽匪”之一。

1930年8月27日壮烈牺牲,时年26岁。

裘慧英副书记

裘慧英(1917-1992),女,又名裘兰芬,浙江省嵊县人。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2岁时到上海入日商裕春绸厂、美亚绸厂当包身工,后受到厂里 地下党员的启发教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被厂方开除,后进小美丰绸厂做工。1937年4月参加 斗争,担任车间工人代表、厂纠察队分队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因关厂而失业。8月参加 地下组织所组织的沪南青年救亡团,担任救护、募捐、组织等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入普益绸厂。1938年任 沪西绸厂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4月奉调至 中央驻上海的地下电台,同延安来的李白合作,担负秘密的情报通讯工作。和李白扮成假夫妻,通宵达旦地收发电报,及时把延安 中央的指示传达给上海地下党,又把日、伪的重要情报传递给 中央。始终牢记李白的叮咛:“一旦被捕,绝不能使党的利益有丝毫损害,不能连累任何同志。”后来经组织批准,和李白结为夫妻。1942年9月中秋前的深夜,日本侵略军采取分区停电的办法,搜索 地下电台。和李白立即停止发报,拆卸机器,置入地板夹层。日本宪兵上楼搜到电台机件,夫妇双双被捕,押至日本宪兵司令部。敌人让她亲眼看着李白受刑,她虽心如刀割,但仍咬紧牙关推说丈夫做的事女流之辈一概不知。半个月后获释,一面进大诚绸厂做工,一面接受组织嘱咐以妻子名义到处寻找李白下落。1943年1月打听到李白关在极司斐尔路(今万航渡路)76号,就以妻子身份入内探监。通过密语,知道李白咬定自己私设电台是替一个阔老板了解黄金价格升降消息,未涉及政治,遂由颇有名气的店铺保释出狱。为了避免敌人继续追踪,夫妇暂不恢复情报工作,由组织安排在良友糖果店当店员。后与李白又被调到抗日前线的电台去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随李白调回上海,继续从事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凌晨,遭 武装特务包围搜查,夫妇两人和孩子一起被捕,押送 警备司令部第二大队。1949年5月7日,李白被反动派秘密杀害。强忍巨大悲痛,继续忘我为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 上海电信局基层支部副书记、上海邮电技工学校副校长、邮电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和顾问。1983年离职休养。从50年代到离休后共40多年中,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对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义务作报告1000余场次,听讲人数达100余万人,就在逝世前9天,还抱病为上海邮电管理局机关干部作 党史的报告。先后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离休干部,1989年被评为全国邮电系统优秀离休干部,1991年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2年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5岁。被列入英烈名录的171位女性之一。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家乘谱牒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定阳秦氏宗谱三卷、临海后街秦氏宗谱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秦氏族谱十卷、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曲江秦氏家谱二卷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秦氏家谱十六卷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秦氏族谱一卷、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

五、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 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佑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早期***,1925年加入中国***,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史称冯氏正宗。

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

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

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

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

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

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

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

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

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

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

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

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

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

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

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

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

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

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

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

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

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

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

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

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介绍文件

冯姓迁徒史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

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

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

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

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

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

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

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

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

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

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

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

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

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

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

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

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

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

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 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

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

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

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

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

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

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

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

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

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你的家族有多伟大!

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六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时期钞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抄本一册。

记事至宣统止。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七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今仅存第一~四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九卷。

裘姓 裘氏家谱 裘姓起源 裘姓名人 裘姓的来源 裘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裘(Qiú)姓源出有四: 1、由仇氏改姓而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