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氏-姓姜的名人-姜姓起名字-姜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姜氏-姓姜的名人-姜姓起名字-姜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志里面记载,姜姓,石桥镇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后裔。

「姜」源出

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堂号

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姓源出神农氏,其 历史 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姜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姜姓简介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古时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河南等地。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姜姓源出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 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姜姓迁徙分布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 排名 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家族 文化

 郡望:天水郡、广汉郡

 堂号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郯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龙砂支脉:余庆堂分支,江苏江阴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家族名人

 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202~264)字伯约, 三国 蜀汉天水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昆,1950年11月1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烟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主流相声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研究考证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

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

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参考资料:

-姜姓

姜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十位姓氏,尤盛于鲁豫和东北地区。当今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7%,总人口大约在460多万。

姜的名义和图腾:姜,是一种家畜。古时候用羊作牺牲,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供品。引申为吉祥。姜是一象形字,像羊头和四足、尾之形。在甲骨文中“姜”与“羌”构形相仿,都是与羊有关的特殊字。以羊为图腾的氏族,后来称之为羌人。《说文》注解: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这“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来说,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痕迹。姜人长期滞留过或定期放牧的地方、河流就称为姜地、姜水,最终出现姓氏“姜”。

姜姓的起源与演变:

姜姓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尙,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夏商以来,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入戎狄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移,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因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支姜姓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甘肃和山东地区。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迂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姜姓望族。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重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姜姓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最终形成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6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人口由2 5余万增到了460多万,增长了18倍多,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0)表明: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43%的姜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北东部、京津、豫鄂大部、皖苏浙、湘赣闽北部、广西北段、贵州、四川西部、重庆东南、甘肃西南、青海东南,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9%—05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9%,居住了大约35%的姜姓人群。

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姜姓的郡望主要是天水。姜姓的重要的堂号有稼穑、渭滨。“稼穑”堂号典出神农。传说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种庄稼古称稼穑,神农氏以姜为姓,为怀念神农的功德,故以此为堂号。“渭滨”堂号典出姜子牙。商末,姜子牙胸怀大志隐居于渭河边上,垂钩钓鱼,等待英主。周文王遍访贤良,在渭河边上遇到了姜子牙,并请他担任宰相,姜子牙助周灭商,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基业,后人为此以渭滨为堂号。

楹联 重要的姜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孝征跃鲤;迹溷牧羊。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出郊祀襟,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香。

家训格言 姜宸英,清浙江慈溪人,工诗能文,精书法,尤其妙行草书。70岁高龄时考上进士,官授编修和顺天考官。他以自身的经历和毅力要求子女,会学习,持久学习,到老还得学习。其《与子侄论读书》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强调:“读书不须务多,但严立课程,勿使作辍,则日积月累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遗忘。”

1、唐朝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字辈:“世运承先泽光华继后如家国文明远廷贤任尔思一邦登政仕永绍吉人图三伯从公久天壁可为谟子能辉前志兆泰俊良储”。

2、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统一字辈:“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传衍庆勋烈降昌肇基建业丹书训详英才左汉忠信相唐封侯赐爵祖武留芳”。注: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为“孝”字辈开始续延。

扩展资料

姜氏名人:

1、姜文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2、姜超

姜超,1975年3月19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影视演员。1994年首次参演《三国演义》。2002年主演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并获得第十六届金星奖集体获优秀演员奖。2006年在《武林外传》中饰演李大嘴一角而受到观众关注。

-姜姓

姜氏-姓姜的名人-姜姓起名字-姜姓的起源与家谱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