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糖尿病患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遗传的机率几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4收藏

母亲是糖尿病患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遗传的机率几多少?,第1张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糖尿与遗传因素有关,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因为糖尿病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人亲属中的高,故说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英国Pyke观察单卵双胞胎糖尿病达20余年,1982年他总结了200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调查分析。其中单卵双胞胎糖尿病的一致性(即两个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906%,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为544%,说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更为显著。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一代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仅有5%得糖尿病,若双亲中只有一个有糖尿病,则子一代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少,且常隔代遗传。 研究工作表明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且糖尿病的遗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必须有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才能发生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于青少年,从问题判断,您家人应该是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的发生确实受到遗传的影响,但它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是单基因遗传,还受到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所以不能简单地说遗传几率大不大。

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十个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大多数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部分遗传背景较一致的家系人群中可能存在由主要基因决定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但除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很重要的。遗传因素只是让人成为“糖尿病易感者”,而不是“糖尿病患者”,当易感者受到环境因素如高热量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的作用,才会真正发生糖尿病。

所以,即使有许多糖尿病患者亲属,提示您从遗传上属于“糖尿病易感者”的风险很高,只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注意规律健康清淡,坚持体育锻炼,尽量避免肥胖、情绪压力、吸烟、酗酒,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该回答来自于百度问咖 方迟 大咖

  调查中发现,糖尿病人的亲属比非糖尿病亲属者发病率高。其父或其母有糖尿病者分别为833%,其亲胞有糖尿病者发病率为162 — 585%。一般认为,隐性遗传常隔代或数代,糖尿病病人遗传给下一代的不是病的本身,而是遗传容易发生糖尿病的体质,即突变基因遗传,临床称之为糖尿病易感性。糖尿病易感者,对胰岛素的适应能力很差,极易发生糖尿病。

  一般认为,若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遗传给子女的概率是5%左右,但并不是说获得这5%的概率,就会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外界因素的诱发才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且子女是几型糖尿病和父母是几型的并没有关系。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有:感染、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妊娠和环境因素等。

  1、感染 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病毒感染是I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病毒感染可引起胰岛炎,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后还可使潜伏的糖尿病加重而成为显性糖尿病。

  2、肥胖 大多数I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肥胖。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另一因素。肥胖时脂肪细胞膜和肌肉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亲和能力降低、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糖的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病

  3、体力活动 我国农民和矿工的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推测可能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体力活动增加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从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能被利用,而不出现糖尿病。相反,若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利用受阻,就可导致糖尿病。

  4、妊娠 妊娠期间,雌激素增多,雌激素一方面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另一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因此,多次妊娠可诱发糖尿病。

  5、环境因素 在遗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诱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的竞争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医学上称之为“阈值”)即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但是出现糖尿病也是有原因的,与很多因素有关系,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造成糖尿病的原因都有哪些?糖尿病有一定几率会被遗传,而且还可能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下面就来详细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需要注意的内容吧。

1、糖尿病的发病原理

1遗传因素:

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已被公认。国内外许多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人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中遗传因素更为明显。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有不同的遗传病因。Ⅰ型糖尿病由于体内存在易感性因素与人类的细胞抗原有联系,使遗传易感性增强,一旦病毒感染和/或自身免疫的作用下就会发病。Ⅱ型糖尿病基因的遗传占主要地位,其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是多基因遗传(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病基因)。把异常基因遗传下去,使后代具有糖尿病易感性,在遇有外因如肥胖等情况下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2自身免疫:

糖尿病人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桥本氏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恶性贫血等。由于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B4病毒感染,使胰岛组织及B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了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作用下,胰岛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琳巴细胞浸润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血中可检出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B细胞膜抗体等证实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3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Ⅰ型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当具有糖尿病易感性的人感染了脑炎、心肌炎及柯萨奇B4病毒后,病毒可直接侵犯胰岛B细胞,使之发生急性炎症、坏死而丧失功能;或病毒长期滞留在B细胞内,激发自身免疫系统,引起体内B淋巴细胞产生抗胰岛素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使胰岛B细胞损伤破坏,造成胰岛素合成减少,引起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一般病毒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它仅可使隐性糖尿病外显,使化学性糖尿病转化为临床糖尿病。

由此看来,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胰岛素有关系,胰岛B细胞一旦连环受损,那么糖尿病就有可能跟着发生了,所以防治糖尿病就要在其病因上多下功夫,防止有关的病毒感染,远离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才能有效防止糖尿病。

2、如何降血糖有效

1、增加活动量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2、“粗”粮不要细作

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GI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谷物代替精制谷物。

3、餐盘用小号

选用小号餐具能减少食量,降低对食物的摄取欲望和热量摄入,保持合理体重。

4、早餐换成“稠的”

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同时,稀饭呈半流体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比较短,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饭,要吃点“稠的”食物,坚持以吃主食为主。

5、饭量一定要算计

过度肥胖的人减掉5%的体重就能将糖尿病发病率降低70%。计算一下每日的摄入量,看看自己该少吃多少。

6、增加维C摄入

增加饮食中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的含量,能防止动脉血管壁被破坏,减少斑块堆积和心脏病,从而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膳食中果蔬的比例,能提供抗氧化剂的最佳来源。

7、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

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每天都应该摄入大约2~3升的无糖液体。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存在心脏病或肾脏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适当限制液体的摄入,具体细节应该去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8、每天喝绿茶

与其他饮品相比,绿茶由于未经发酵,多酚的含量较高。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和降血糖作用,它还能对血糖的释放起到控制作用。

9、垃圾食品不要碰

如果你经常光顾麦当劳、肯德基,糖尿病也会“光顾”你。明尼苏达州的科学家们对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3000人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周吃两次垃圾食品的人,体重不但增加了45公斤左右,胰岛素抵抗性也提高2倍,这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险因素。就算你的体重保持正常,垃圾食品中反式脂肪和精制碳水化合物也会提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10、带午餐上班

避免在餐馆或快餐店吃午餐,因为它很容易让人对食欲失去控制。快餐店的食品分量很大、热量过多,还含有大量的脂肪。研究发现,外出吃饭次数较多与体重增加之间存在关联。自己制备午餐的过程中,你会对食材的原料和分量进行精细控制。如果你觉得每天自己准备午餐有些麻烦,可以先从每周准备两次开始。

11、急火煮,少加水

食物的软硬、稀稠、颗粒大小等对食物GI都有影响。谷类煮熟不必经过长时间高温,因为加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水分多,糊化就越好,食物GI也越高。

12、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

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13、餐前一把坚果

餐前吃点含脂肪的食物,如杏仁、核桃等坚果,除了增加饱腹感,让你在正餐时少吃点,坚果里的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减慢食物消化速度,从而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14、常备口香糖

咀嚼无糖口香糖能控制糖友对零食的摄取欲望,但数量不宜过多,因为有些品牌的无糖口香糖所含有的甜味剂在较高剂量时会让胃部产生不适感。咀嚼口香糖还会让口腔留下清新的口气,让人不想再吃带有异味的零食把它破坏掉。

15、打太极拳

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传统锻炼方法,可帮助人们调节呼吸、改善血液循环,对身体起到整体调节作用。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练太极拳,还能减缓糖尿病引起的身体功能衰退,对肥胖的患者效果尤其显着。

16、吃点醋

食物经发酵后产生酸性物质,可使整个膳食的食物GI降低。在副食中加醋或柠檬汁是简便易行的方法。

17、自我按摩

通过按摩足部等身体部位,一方面防止并发症发生,另一方面能对胰腺、肝脏和内分泌系统起到调节作用,有助于刺激人体生成更多的胰岛素细胞。这种“反射疗法”,长期坚持效果显着。

18、餐后测血糖

餐后2~3小时内对血糖进行监测有助于糖友在一天内更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防止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制订更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计划。

19、睡眠长短有讲究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加倍。每天睡眠超过8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3倍。睡得太多或太少都会干扰与血糖相关的激素。

20、远离使血糖升高的坏习惯

暴饮暴食、饥不择食都会使体内的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尤其是女生们常有的“甜食瘾”、“炸物控”,或是恶性节食之后的食欲大解放。其次,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常发怒,也都可能导致餐后血糖高。当然,缺乏运动、吃完饭就窝在沙发上看电视、长时间上网、玩游戏,不利于血糖的稳定。研究显示,空腹血糖高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3-9倍,饭后血糖偏高,罹患糖尿病的机率则高4到10倍。

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尤其是亚洲居民用于遗传,患上糖尿病的几率会相对更高一些,大概只有1~1/5左右。在遗传比例当中,o型糖尿病比一型糖尿病会更加明显一些。如果母亲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子女出现这种疾病的几率大概会在20%。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的时候,大约有1/4左右的子女会出现有这种疾病。

  二、糖尿病的其他病因

  1肥胖

  糖尿病除了和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之外,也可能是由于身体过于肥胖引起的。尤其是更容易引发二型糖尿病。这主要是因为肥胖人群身体里面会存在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这时候就会使得胰岛数明显降低,胰岛素作用受到阻碍,从而使得身体里面的糖代谢出现紊乱,或者是细胞功能出现障碍而引发糖尿病

2活动不足

  平时缺乏活动也是引起糖尿病的一大原因。适当的进行体力活动,能够有效的增强身体各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也有利于合理控制体重,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身体胰岛素抵抗能力。

3饮食结构

  长时间吃一些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尤其是糖分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会使得这些脂肪在身体里面大量的积聚引发身体肥胖。尤其是很多喜欢常年吃肉的人群,更容易引发糖尿病。它主要会和常年摄入过多的脂肪以及蛋白质,热量等有关系。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已成定论。

统计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直系亲属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人直系亲属糖尿病之患病率高4-5倍,这一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致病基因突变可以传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具有容易发生糖尿病的素质(即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这种内在的先天因素如果遇到环境因素的参与,则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所以糖尿病人遗传给子女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突变的基因,除了遗传因素外,还需有特定的环境因素,糖尿病才有可能发生。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糖尿病可以遗传给儿童,但并不意味着100%会遗传给儿童。因为糖尿病不是遗传性疾病,而是具有遗传易感性。我的意思是,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他们会从他们的后代那里遗传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倾向,会从后代遗传而来。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糖尿病,那么他们的孩子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要远远高于单独患有糖尿病的人。

单侧糖尿病儿童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患有糖尿病的儿童。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确实与家族遗传和历史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他们的孩子就一定患有糖尿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有糖尿病,他们孩子的发病率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已被许多实践所证实,研究发现约39%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有一个父母患有糖尿病。在相同的环境中,不同种类的糖尿病发病率是泌尿系统疾病和2型糖尿病。

两种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基因突变,通常不是遗传性的。但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因素。例如,母系遗传、父系遗传、,包括其他一些代际遗传因素的列举:糖尿病是全球环境、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糖尿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因此,糖尿病只与遗传因素有关。糖尿病一定是由环境因素遗传的吗?不一定!糖尿病有遗传因素。

父母患有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他们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由于多种病原体和遗传协同作用,存在糖尿病的遗传倾向。糖尿病后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有家庭急症的倾向。大约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类型的完整遗传环境,饮食和运动也密切相关,糖尿病根本不是遗传性的,而是有遗传倾向和糖分。

糖尿病的两大因素其中一个就是遗传,而你的爷爷有糖尿病,那么如果你、或者你的父辈、祖辈、同辈、下一代还有人是糖尿病患者,那么就可以确定为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祖父辈有糖尿病的话,你一般会被遗传糖尿病基因,这个糖尿病基因不等同于遗传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它仅仅表达有糖尿病基因的你比普通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换句话说,你属于易得糖尿病人群。

不过有糖尿病家族史不必担忧,因为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相比遗传基因,后天因素更为重要,特别是患者的日常生活,诸如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抽烟喝酒、运动少、情绪暴躁长期抑郁等,都会大大提升患糖尿病的概率,其中尤以肥胖为最。据统计,60%-80%的2型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有肥胖情况。

所以,有糖尿病基因的你尤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一日三餐规律进食,即不过多也不过少,种类要丰富,营养要均衡。注意运动,保持一周五天,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量。至于运动强度,视身体情况而定。作息要规律,不抽烟少喝酒,保持良好情绪。

其实说到底,预防糖尿病,维持一个健康人应该维持的生活习惯就好。

母亲是糖尿病患者,会遗传给下一代吗?遗传的机率几多少?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糖尿与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