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皇后的相关史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张皇后的相关史料,第1张

《隋故贵乡夫人张氏墓志铭并序》

夫人讳英,字妙芬,范阳方城人。华胄承姬,挥弧命氏。晋司空壮,武侯(张公华)九世孙。冠冕蝉联,可得谈矣。曾祖穆之,宋宁远将军、交州刺史。

金紫光禄大夫。祖弘籍,廷尉卿。父缵,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驸马都尉、雍州刺史、利亭侯,谥曰简宪公。令闻令问,多艺多能,皇盐梅,帝川。夫人即简宪公第五女,梁武皇帝外孙。母富阳悼公主, 今上皇后之姨。夫人七年姆教,公,藻有礼,幽闲成德,其行既展,其华亦秾。竹杖能铭,椒花解颂。年十九,聘梁始兴王,辅佐琴,弼谐内训,鸡鸣咸盥,晨昏衣。然王早逐阅川,墓木已拱。夫人孀居守志,宫亟移,抚养孤,慈训无怠,大床阔被,傍及诸生。

开皇四年,奉使入京,省元子。于时龙德尚潜,早蒙提识,晋阳、淮海,恒陪后车。望菀披香,毂/□轩陛,良畴邃宇,处别有资,珠服玉馔,久无虚月。言辞可法,嫔嫱/□其德音;容范应图,宫掖规其仪表。大业八年五月九日,薨于雒 /阳之宣善里,春秋六十四。 宸居悯,内宫流涕,诏曰:宣惠尉萧 / 籍母,故梁华戚里,义重睦姻,遽兹捐馆,宜追荣命,用 可赠贵乡正三品夫人,赐物,七护丧事,田供给。其年五月廿一日,窆邙山之北原。长子籍兄弟,居丧,礼,毁几灭性,仰苍昊而不追,匐玄庐而更绝。

墓志出土于河南洛阳,出土时间不详,现藏河南省洛阳古代艺术馆。墓志说她“年十九,聘梁始兴王”。为后梁明帝萧岿天保六年(567)。这时的始兴王,应当是后梁萧詧所封,很可能就是萧岿诸弟之一。张妙芬的姐姐既入萧岿后宫,萧岿乃以妙芬嫁始兴王。始兴王死后,直至开皇四年,张妙芬一直居住江陵。这个时期张妙芬的家庭情况并不好。《隋书》卷三六《后妃传》:“炀帝萧皇后,梁明帝岿之女也。江南风俗,二月生子者不举。后以二月生,由是季父岌收而养之。未几,岌夫妻俱死,转养舅氏张轲家。然轲甚贫窭,后躬亲劳苦。炀帝为晋王时,高祖将为王选妃于梁,……于是遂策为王妃。”

张轲是张妙芬之兄,这时张家已经十分贫窭,。转机出现在隋文帝为杨广选妃上。据《隋书》卷四四《滕穆王瓒传》,瓒子纶,“高祖受禅,封邵国公,邑八千户。明年,拜邵州刺史。晋王广纳妃于梁,诏纶致礼焉”。为杨广纳妃于梁的事情,不得早于开皇二年。同书卷一《高祖纪》,开皇四年八月戊戌,“以秦王俊纳妃,宴百僚,颁赐各有差”。杨俊是杨广之弟,隋文帝为诸子纳妃,理当以兄弟之次,因此,开皇四年八月以前,杨广应当已经成婚。又同书同卷开皇四年正月壬申:“梁主萧岿来朝。”萧岿朝长安与嫁女与晋王广,一定有关联。张妙芬墓志说:“开皇四年,奉使入京,……于时龙德尚潜,早蒙提识,晋阳淮海,恒陪后车。”张妙芬到长安,显然是为杨广纳妃之事,这时张氏外亲的背景使张妙芬到长安陪侍未来的萧皇后。此后张妙芬一直随同杨广夫妇,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墓志说“良畴邃宇,处别有资,珠服玉馔,□无虚月”。

张妙芬长子萧籍,隋大业时为宣惠尉。从《隋书》看,担任宣惠尉的,多是炀帝在藩邸时的亲近。

墓志溯张氏家世至于西晋张华,所谓“晋司空壮武侯”是也。《梁书》卷七《后妃传》及卷一一《张弘策传》也都溯至张华,《梁书》卷三四《张缵传》称张华为其八世祖,梁武帝诏书云“司空以后,名冠范阳”,亦是此意。但《南史》卷五六《张缵传》说:“缵本寒门,以外戚显重,高自拟伦,而诏有司空范阳之言,深用为狭。”张氏与萧氏世为婚姻,同样都不是甲族高门,而梁武帝动辄提及西晋张华,显然是为了提升外家张氏的地位。

《隋邯郸县令蔡府君故妻张夫人墓志铭》(节选)

同堂姑即梁明帝之后,盛持风范,夙挺柔明,内外亲属,罕能会意,爰自渚宫,旋驾淮海,夫人拜见之辰,即蒙赏异,特加褒奖,称为女师。

合肥是一个充满江淮风情的地方。这里的经济适用房发展,自然景观,传统文化,都值得研究,发人深省。这里优秀的传统民俗和美食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保留,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1汇源

安徽花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樊华大道276号。它建于1999年,占地20公顷。徽园东部采用皇家园林建筑风格,徽园西部以皖南水口园为主旨。中部有世纪桥和世纪广场,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安徽省17个城市都有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既相对独立,又与周边园林和整个公园相得益彰。徽园是安徽省文艺集中展示区,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公园风景旅游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基地。是一座集展示徽派、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纪念观光园。徽园总占地20公顷,以安徽行政区划为基本框架。省内16个地级市在相应位置都有自己的园林。安徽公园东部是皖北公园,西部是皖南公园,东西分别是“淮河”和“长江”。世纪桥通向世纪广场,广场呈椭圆形,占地1公顷。在世纪广场的看台周围,是阶梯式的,面对着五彩缤纷的喷泉和宽阔的水面。公园从东到西排列如下:门、蚌埠园、合肥园、苏州园、淮北园、亳州园、阜阳园、淮南园、六安园、安庆园、铜陵园、池州园、黄山园、宣城园、马鞍山园、芜湖园、巢湖园、滁州园。

2天鹅湖

天鹅湖原名荷叶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它因湖的天鹅形状而得名。总面积约1000亩,周长35公里,水深35米,是安徽省开放式公园,有各种雕塑、园林树木、人工沙滩、喷泉等景观。天鹅湖东临千山路,南临祁门路,西临翡翠路,北接南二环。环湖有合肥大剧院、天鹅湖体育馆、安徽省博物馆、合肥市政府双子塔、安徽新广播电视中心等安徽省标志性建筑。天鹅湖的水源来自六安的响洪店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水库水流经淠河,经黄冲闸至大蜀山干渠,再流入天鹅湖。湖的下游流经十里河,流入巢湖。天鹅湖达到一类水质。湖水呈天鹅状,底部似锅底,周长约35公里,总面积136公顷,水面约70公顷,水深35米,容积933万立方米。东临千山路,南接祁门路,西至圣泉路,北至刘冬路。天鹅湖中有一些小岛,为水鸟和昆虫提供栖息地。从湖岸到湖中形成的半岛,蜿蜒曲折,岛上多为樱花、桂树、松树、枫树、冬青等景观树。

3享受大厅

香堂,又名李鸿章香堂,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何裕路南侧,大兴镇东郊,坐北朝南,北对玉溪路。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为清末建筑。享堂占地2500平方米,原有四间房屋,包括99间东西花房和寮屋。东面有库房,仓库,大门前有影壁。照壁外有御碑等三处皇家古迹,西南为李鸿章陵园,墓前道路直通南淝河。张香堂是对墓上建筑,即墓旁建筑的统称。现存李鸿章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中国保存完好的名人殿堂。可分为三部分:西部为墓园,中部为赏堂区,东部为谷仓区。在老家安葬的时候,通过巢湖水路葬在南淝河。后来,祭祀官员由水路上岸。原名“香坊”或“香堂”,其实是李鸿章家的祖坟和祠堂。它是一个大四合院,每侧有两组三间房和厢房,现存砖檩和厢房444间。张香堂分为埋葬区、祭祀区、库房区三个部分。张向堂门口新修了一座四柱三室三层楼的石牌坊。牌楼上镌刻着“君胡”四个大字,这是光绪皇帝在李鸿章七十大寿时送给他的,以示对李的敬重和认可。该牌坊也是长江与淮河之间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新建石牌坊。

4少泉湖

少泉湖,在中国又叫芷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新站高新开发区磨店街。占地1500多亩,总库容350万立方米。枯水期少泉湖面积1500亩,最大面积150公顷;湖区平均水深6米,最深处8米。湖水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湖水用于养殖水产和灌溉湖泊,湖区周围土地平坦。少泉湖属于大别山水系,湖滨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杨树、玉兰、木兰科、桂花、棕榈等。喜鹊、斑鸠、白头翁、大眼、白鹤等。少泉湖是一个圆形的湖,中间有一个小岛。从景区大门进入,随处可见矗立的仿古灯柱。在湖边,建造了一个人工码头。从远处看,湖心岛上已经建成两三栋度假别墅,基本建成一个水上高尔夫球场。少泉湖属于大别山水系,湖滨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杨树、玉兰、木兰科、桂花、棕榈等。喜鹊、斑鸠、白头翁、大眼、白鹤等。少泉湖湿地是合肥主城区最大的自然湿地。

5明觉寺

明寺原名明教院、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是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角奴台,俗称“曹操总会”。焦奴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东段。是江淮著名景点,古庐阳八景之一,合肥最大最古老的佛寺,合肥十大地标之一。明孝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是明代四合院式建筑,属于禅宗五派之一的临济宗。它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见证了南朝至民国时期中国江淮佛教文化的发展变化。1983年,该寺被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庙和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寺由佛堂、藏经阁、西厢房庭院三部分组成。正殿和后殿有30多尊佛像。明庙的大门建在梯形的台阶上,

合肥三国遗址公园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530亩。南临淝水(固始水)旧路,西临鸡鸣山、将军山,东距合淮路7公里。空气清新,风景秀丽,三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园内主要景点有新城文物陈列馆、聚贤堂、满冲草堂、正东门、练兵指挥所、兵器铸窑遗址、屯兵营遗址、饮马池、周世吾、公正参观等。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公园路,占地530亩。南临旧淝水路,西临鸡鸣山、将军山,东距合淮公路8公里。三国时期,合肥属于魏国扬州淮南县。孙权凭借水军优势,不断进攻合肥,企图争夺江淮,进而统一全国。魏庆隆元年(233年),郑东将军满宠两次到魏明帝曹睿,在合淝故城以西三十里处建新城抵抗孙吴。孙吴在公元233年、234年、253年多次围攻合肥新城,但直到公元280年三国回晋,曹魏对抗孙吴的桥头堡从未失守,号称坚不可摧的城池。历经1770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沧桑,合肥新城遗址至今犹存。是安徽乃至全国保存完好的三国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包公神庙

保慈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是包拯陵园的主要古建筑群。弘治元年(1488年),泸州知府宋坚在此建包公书院,后更名为包公寺。这个高地还有个外号叫“香花墩”。报慈寺是宋龙图亭直树、礼部侍郎、开封府尹郑的纪念馆。合肥包公祠的全称是包萧肃包公祠,是专门供奉包拯的祠堂。“孝”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为评价他忠孝一生而谥号给他的。宝慈寺背靠合肥老城区的环城南路,三面环水,荷花盛开,绿树成荫。因为包拯是清官的典型,包公庙也很有名。与逍遥津、明教寺并称合肥三大古迹。宝慈寺背靠安徽省合肥市老城区的环城南路。城南的包河上,有一座狭长的小岛,三面环水,荷花盛开,花木繁茂,绿树成荫。其间有一座白墙绿瓦的古典建筑,古朴典雅。这是包公神庙。它是包河公园的主要古建筑群。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位于城东南门外,是包公少年时的求学之地。原是公祠,有若干芦苇,上下鱼排,一长桥渡,成荫竹林。”另据碑文记载,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坚(字克明)见环境幽雅,景色宜人,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书院,并将改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展将包公书院改名为包公寺。

8渡江战役纪念馆

渡江战役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云谷路299号;2012年11月28日,杜江战役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渡江纪念馆规划用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展览馆占地7000平方米。渡江战役纪念馆主体建筑体现了水和战舰的主题;博物馆陈列《渡江战役展览》,室内艺术团雕塑《胜利老师》,纪录片《八百将士忆渡江》;渡江战役纪念馆共展出文物956件,其中一级文物11件(8套),二级文物38件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位于合肥,连接淮河和同江。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2公里,常年水域面积约76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就像镶嵌在江淮大地上的一面珍贵的镜子。被誉为“八百里湖天”,是巢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主体区域。巢湖风景名胜区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区域生态基础,以广阔的巢湖水域为背景。以相对原始的湖岸环境为基础,以湖岛、山林、湾口为自然景观特色,以巢文化、典型圩区景观为资源元素,集风景游览、环境维护、运动体验、科普研究、休闲保健、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超大型国家公园。巢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广,包括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包河区、庐江县五个区(市)县的部分土地。分为三合古镇景区(国家AAAAA景区)、中庙-崂山岛景区、牛叫大围景区、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王翘-魏紫溶洞景区、尹平山景区、龟山公园景区等十个景区。

10崂山岛

崂山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中心。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地形呈椭圆形,周长约4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15米。以神奇、美丽、无与伦比的生态环境著称,是巢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也是安徽中部著名的旅游区。崂山岛位于巢湖市中庙街西南,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中。其形状大致呈纺锤形,树木繁茂,四季常青,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绿色蜗牛。崂山四面环水,像一片漂浮在水中的树叶。是八百里巢湖中唯一的“湖泊绿洲”,巢湖第一景。相传“陷巢州”时,焦穆为救左邻右舍,被洪水吞没,化为一座山,后人称之为“木山”。山顶有古塔、古塘、古船塘。山上有三个亭子:望谷、尚湖和王牧。山被水包围,像一片漂浮在水中的树叶。山顶的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宝塔由石头屏障构成,高51米,七层八角楼,共135层。塔内有802尊砖制佛像和25块石碑。登塔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惊涛骇浪雪天,帆影婆娑,海鸥苍鹭,令人心旷神怡。崂山不仅独特、险峻、美丽,而且名胜古迹众多,让人流连忘返。当地有20多个奇怪的洞穴,大的能容纳100多人,小的能容纳20~30人。洞内遍布钟乳石和怪石,十分险要,十分奇妙。山顶有古塔、古塘、古船池,还有望谷、尚湖、王牧三亭。著名的文峰塔,又名明明尔塔,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宝塔为石基,共7层8角,共135级51米。塔内有802尊砖砌佛像,25块由李鸿章、刘铭传题写的石碑。

11杜集鸟岛

杜鸟岛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杜集镇裴兴村017县稻香附近。是AAA景区创建项目,总面积1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平方公里。同时拥有杂树杂花320亩。是名副其实的杜集生态旅游胜地。鸡鸣岛三面环水。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河滩。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柳树、榆树和槐树等高大的树木现在可以遮挡阳光,每年都吸引鸟类在这里繁殖。鸡鸣岛不仅是鸟类快乐生活的绝佳场所,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景区以黄培河为玉带,有三颗珍珠、鸟岛、五七干校旧址和崔月湖

丰乐生态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双凤工业区工业大道中段,是江淮分水岭现代农业的代表。全园绿化,果园面积近千亩,湖泊面积500亩。是安徽省最大的集科技示范、科普教育、生态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园。丰乐生态园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优势,景观独特。具有完整的中国植物花卉收藏、旅游、科普教育、高科技农产品展示和休闲功能,每年展示花卉植物200多万盆。龙血树、200岁的珍珠罗汉松、植物界的“沙漠甘泉”芭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_木、丝瓜、金星南瓜、蛇瓜、红丝线、蝴蝶兰、美容树、幸福树、珍稀盆景等。各种珍贵的花草和名贵的水果。亲水休闲区是一条河和一个湖。凤凰湖位于公园中心,贯穿公园南北,面积500多亩。湖畔是3万平米的喷泉主题广场,中央水柱高达100米。万泉河是一条千年河道,蜿蜒曲折,两岸风光秀丽。果蔬园里有上百种水果和蔬菜。在收获的季节,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运动区是网球场和运动中心,还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儿童游乐场。同时,公园内设有餐饮、茶楼、棋牌等娱乐休闲设施。

13何昌林镇

长河镇位于合肥市东南角,肥东县南部,濒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东北与厝镇、桥头镇接壤,东南与巢湖市接壤。作为环湖第一镇,面积15668平方公里(年),拥有黄金湖岸线198公里,辖6个社区14个村,人口33436人(年)。这里是鱼米之乡,安徽省第一侨乡。长河镇位于安徽省东部,江淮与黄璐镇之间,东与巢湖市接壤,南接巢湖市中庙街道,西临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与滨湖新区无缝对接,北接厝镇。全镇面积15668平方公里(年),交通便利。合福高铁设站,巢湖大道、淀中路、石场路、长黄路穿境而过。准提寺位于何昌林镇古街景区北街入口。这座大庙建于南宋时期。门上有一块大匾,上面工整地写着“准提寺”三个醒目的大字。该匾由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和尚亲笔题写。大门两侧的两个石鼓雕刻精美,做工精致,栩栩如生,分两边。长河、刘家畈镇往西,出了马槽巷,就到了巢湖岸边,远处可以看到一座巍峨的古塔——镇湖塔。塔上系着铜铃,风吹着铃铛,叮当作响,给人一种清朗悠远的感觉。这座塔是在清光绪十八年为吴家建造的。该塔高12英尺,共7层,是一个六边形的砖结构,有密集的屋檐。门楣和塔身嵌有浮雕佛像,内部有螺旋楼梯。可以通过边梯登上塔顶,俯瞰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14岱山湖

岱山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古城镇。岱山湖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冬暖夏凉。岱山湖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山水和谐、环境宜人而被誉为“合肥的名片和后花园”。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在土壤被水浸泡的特定环境中,生长着许多湿地特色植物。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许多珍稀水禽离开湿地就无法繁殖和迁徙,所以湿地被称为‘鸟类的天堂’。岱山湖是安徽省最大的湿地公园,被称为“湿地之都”和“鸟类天堂”,占地3000多亩。公园内有数百种水生植物,有白鹭、灰鹭、苍鹭、黑嘴鸥、鸳鸯、天鹅等80多种、2万多种珍禽。这是数百种鸟类栖息的天堂。芦海深处,绿点花开,鹤舞鸥鸣,百鸟成群。这是一派宁静的景象。天鹅岛占地180亩,因其外部形象为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故称‘天鹅岛’。岛上植被茂盛,花草芬芳,丰富了湖光山色,创造了许多绝佳的风景,是开发旅游度假胜地的理想之地。

15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古称雀柱、雀尾(朱珠)、雀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肥西、庐江、舒城三市交界处,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原本是巢湖的一个高洲,但由于沉积作用逐渐变成了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岔河,明清时设三河镇。三河古镇境内有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交汇,经新河向东流入巢湖约15公里。镇内有古城墙、古炮台、太平军司令部旧址、英王府、彝人巷、万年台、李府粮仓、何璐、兴隆庄、刘通等历史遗迹。这里是鲁剧的发源地。古镇有粽子、糖果、蜜饯糖、麦芽糖、干茶、米酒等特产。三河古镇以古巷、古街、古桥、古城墙、古寺、古炮台、古宅、古茶馆闻名于世。主要景点有三仙桥、王越桥、鹊桥、万年台、钟吾亭、英王府等。三河古镇的基本格局是:外环两侧,中间三大洲。临水而建,沿河而延的房屋狭长,四面环水,三面环水,河湖通航,河堤相连。所谓“枝流水归,万船可隐。”丰河、小南河、杭埠河围绕古镇形成“口”状布局。街区的基本格局是,小南河为中轴线,沿河形成街道,码头为端点,河流为边缘,放射状衍生出几条古商业街。

16刘铭传故居

刘铭传故居,又称刘铭传故居纪念馆、刘故居、刘铭传故居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最高峰潜山以北2公里处,是淮军将领刘铭传的故居。刘铭传故居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于1868年。它是一座江淮庄园建筑,由两座城墙和两条护城河环绕而成。刘铭传故居最初建有数百间房屋,是当时合肥郊县规模较大的私塾。原来的建筑大部分现在都不存在了。故居周围是刘铭传当年种植的广玉兰。虽历经百年沧桑,依然挺拔芬芳。相传广玉兰是慈禧太后安送给淮军的

魁星楼原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环碧公园西角,现址位于庐江县城东新区。魁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地之一,也被称为苏葵。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旧时,许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楼(亭),以祭祀和祈求一个地方的物品繁荣。魁星塔的正门在西边,应该和天空中魁星的方向吻合。爬上楼梯,从魁星大厦的平面向上看。每层楼的正门都有题字牌匾。从一楼到三楼,有魁星大厦、天开云纹和杨志东山。穿过红门,步入一楼,室内陈列着两块汉白玉石碑,分别为《东门奎星楼碑记》、《文昌宫奎星楼记》、《重修奎星楼记》、《庐江县历代进士题名榜》,涵盖了庐江历代49位学者的资料。顺着木梯上到二楼,一个残碑静静地斜立在角落里。碑上的“楼”字清晰可见,透露着历史的沧桑。残碑是上个世纪魁星楼拆除后留下的唯一东西,弥足珍贵。在三楼,你可以看到魁星的雕像。目前,魁星右手拿着红铅笔,左手拿着阿莫斗;独立右脚,踩在海里一只大鳌的头上,意为“头把交椅”;左脚抬起后,北斗七星在脚上,意为“魁星踢桶”。

18叶福山

冶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中部,距县城约9公里,是合肥市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之一。因春秋战国时期为楚王铸造龙泉宝剑的欧冶子而得名。公园被誉为“江北小九华景区”。冶山国家森林公园与皖南旅游区相连,成为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重要节点,环巢湖旅游圈的重要景点。冶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2000亩,主峰通往山顶,海拔376米。主要景点有:青蓝、湖山胜景、龙潭映月、虎穴鸣风、百足松涛、古树参天、鼓声雷鸣、三苏倒影等。占地2平方公里的奇峰谷景区,由道路、河流等生态廊道连接。野夫山脚下的村落与周边的七星湖、新余湖、百花园、白草园、自然生态湿地、江北牡丹园、赣江莫邪池等以珠联璧合,错落有致。园内广泛种植杜英、桂花、栀子花、含笑、罗汉松、合欢、香樟、广玉兰、红叶李等,可谓“四季常青,月月不同花”。唐朝时,佛教高僧胡夫移禅引峰,开山建寺,并在皮尼设佛坛。800多名门徒被任命。被唐昭宗、宋太祖皇帝授予“小九华胜景”称号,曾名闻江淮,“江北十林”。

张良的老师是谁

韩信的启蒙老师是尉缭子。韩信一直想学尉缭子的军政两用之术,但是韩信他的做人原则太强硬了,所以尉缭子并没有教过韩信政治就只是教了兵法给韩信。

张良的师傅是黄石公,专门研究兵法的大学士,曾用名“方衍”。其实黄石公就是商山四皓里的夏黄公,他们是同一个人。

内容拓展: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张良的老师是鬼谷子吗

张良的老师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另附:张良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传为汉初城父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_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三国志11中的张良

反秦复韩圯上受书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亡失于秦。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青年时代的张良,怀着这种报国复韩的雄心,不顾弟弟的丧葬,悉散家财,访求刺客。后来得一力士,制铁椎重百二十斤,秦始皇二十九年,秦始皇率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离京东游。张良趁此机会,与力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结果误中副车,不得不急速而逃。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兵反秦。紧接着,各地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后因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只好率众往投景驹,途中正好遇上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发展势力。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悟,并常常采纳张良的谋略。于是,张良果断地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从刘邦。作为士人,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有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他的聪明才智也有机会得以充分地发挥。

张良与鬼谷子关系

是。

鬼谷子是王禅,战国纵横家,道家传承者,培养了庞涓、孙膑;张仪和苏秦四位最出名的弟子。

庞涓和孙膑,是军事家著称的;张仪和苏秦,是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的两位最杰出的人物。

鬼谷子还有其他弟子,只不过因为没有行走在人世,所以声名不显。圯上老人黄石公就是其中一位。从历史蛛丝马迹可推断。

其一,张良是在下邳遇到黄石公的,下邳离蒙山不是非常远,也就一百公里左右,那里离鬼谷子最后修道隐居的地方蒙山很近。

其二,黄石公的来头,说明其非常自信,所谓的强大来自于底气,他一个默默无闻的老人哪来的底气?传承就可以。黄石公遇到张良的时候,被史书记载为圯上老人,既然是老人,起码得45岁以上吧,古人会比现代人容易老一点,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差不多这个年龄以上,那个时候的鬼谷子差不多是接近飞升仙班的时候了,也就是圯上老人跟着学了很久了,自个差不多也知道鬼谷子的来头,四个大弟子的名气可不是说着玩的。

其三,看黄石公招待张良的手段,扔个鞋子就招了个超级大徒弟,这就是鬼谷子的形式方式嘛!看看他四个弟子就知道了。这可不是其他号称圣人的人,弟子一大堆,能够成就的,和最后真的成就的,可以说,一个都没有。这才是真正的厉害,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从不玩小的,要玩,就玩最大的,国运啊!看看鬼谷子的四个弟子,哪个不是跟其效忠的国家国运相关?

其四,最后张良跟了谁学修道去了?赤松子!赤松子是什么人?半神仙啊,谁都能随随便便地追随的吗?你要是个普通人,才懒得理你,神仙也有圈子的,好不好?要不为什么后面的诸葛亮,刘伯温什么的,也是谋略家,怎么就不找个神仙半神仙的,修道去?他们可都是道家的传承人啊!鬼谷子在蒙山修道,赤松子也在那附近,神仙之间当然好说话啊,引荐一下,或者说一下自己的师傅或者山头,基本就会提携一下后辈,没有一点压力!

其五,中国历史好像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尊崇儒家的,跟谋关系不会太有名,但跟道家相关的,好像最开始的,都成了圣,比如张良,而且谋略那就是历史上基本头一号的。历史可从来没说刘伯温是儒家的啊,人家都能八卦推演到预言,明晃晃的道家那一套啊!

综上,黄石公是鬼谷子的闭门弟子,可能就是最小的那个。

张良的妻子是谁

张良的妻子是淑子。

史书上张良的夫人是谁,要详明的材料,没有纪录,但有几种说法:

一说:《史记》中有记载名曰“水夫人”。也有记载张良妻亦为韩国贵族,名曰淑子,后流亡途中为张良所救,后结为夫妻,与良感情甚笃,他们两个儿子,长子名不疑,次子名辟疆。也有记载良妻为一有权势的人之女,早与良有婚约。她同样体弱,去世时良亦悲痛万分。

二说:有关张国记载见巩义市《解梁派远张氏宗谱》,现摘录整理如下。

家谱记载:

79世张平,字天佑,号友量。历任韩厘王、韩桓惠王之相,国势衰败,已无可挽救,含恨而死。承袭张国侯位。妻周夫人、陈夫人。子三:张胜、张良、张元。张_为张国相。

80世张良字子房,秦灭韩后,决心抗秦雪恨,击秦始皇于博浪沙,未中,逃匿下邳。前208年遇沛公,佐沛公破秦军定天下,官至少傅,封留侯。公元前186年夏,病逝于长安。谥文成侯。秦灭韩后,即公元前230年后,张良携家眷迁居陈留,是为陈留派始祖。派出廪延。妻周氏、继姜氏又继苏氏。子二:张辟疆、张不疑。

张良之兄张胜承袭张国侯位,张良为张国相。

三说:张良在博浪沙刺秦始皇不成后,秦始皇大索天下十日,张良逃亡途中遇到一女子被军官欺负,救下了她,就是她日后的妻子。生卒名不详。

张良的师傅叫什么名字

张良的师傅是黄石公。黄石公,下邳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拉入道教神谱。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于下邳。三次试探张良,授予《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汉高帝八年,去世,后世流传《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去世。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出自唐诗人王建的《凉州行》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注释译文

⑴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周的旧制。

⑵丘垄:虚墟,荒地。

⑶车徒:车马和仆从。《文选·李康》:"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刘良注:"车徒,谓车马侍从也。"宋文天祥《知韶州刘容斋墓志铭》:"出入不设车徒,间步行井陌中,不以为苦。"

⑷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阴间。《管子·小匡》:"应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唐王建《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否即碧落黄泉,无相见之日。"

姚与姬、姜、任合称是我国的四大古姓,相传舜帝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而得姓。

春秋时,姚姓就已南迁江南,望族出南安(今福建南安)、吴兴。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青浦孔宅、嘉定鸡鸣塘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金山枫径姚廷睿,在宋建隆年间舍宅建兴国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刘两姓从句容迁崇明新沙垦殖;南宋初,殿直将军姚世荣南渡松江横云山,山北栲栳村今多姚姓;姚埙先人自中州经浙江移居南汇周浦,谚称“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百曲港(今三林塘)姚氏于南宋起即以医学、教授闻世;吴淞姚氏于宋末已为嘉定巨族;姚述尧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居华亭五保(今金山廊下);无名士姚世嘉避乱奉贤陶宅,姚仁荣从海盐居华亭。明代以后迁居的就更多了,据有关《姚氏家谱》,明初安徽桐城姚氏迁居真如,明嘉靖十六年(1537)安徽休宁姚仰云避倭迁上海周浦。

1994年底,全市有姚姓1085万人,居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文献记录的,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守卫吴淞,抗元阵亡。明金山姚体信,嘉靖初为刑部主事,严拒万金巨贿,处宦官魏大经死刑。清初,金山廊下姚宏绪,搜集松郡文士诗作传略,编成《松风余韵》;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臆见》、《通鉴提要》、《明史揽要》,还广采民风,辑集《茸城蹋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油所纂清道光《金山县志稿》,是清光绪《金山县志》的蓝本。金山张堰姚石子,继柳亚子主掌南社,他是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其子将藏书5万册捐赠给国家,其中颇多珍本,有明崇祯版《松江府志》、朴学家张啸山《日记》、算学家顾观光手稿以及名家批校的《汉书》、《后汉书》,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部分图书后,特地为姚氏家属亲笔书写“金山姚石子先生同甲遐庆致语”。奉贤四团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宜滨海地区耕作,人称“姚家犁”,以致方园百里农民竞相争购。嘉定江桥姚楠,以根治桑树病害为著。主纂民国《上海县志》的姚文 ,曾主正风文学院的姚明晖叔侄,都是上海史志专家。姚明辉父姚文栋,曾任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主掌使馆所办的东文学堂,是我国近代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他获悉日本谋袭朝鲜的情报,即电告朝廷。使我抢占先机,屯兵要津,致使日本未敢蠢动。姚文栋久驻日本,深知日本侵华野心,即多方次集资料,著有《日本地理兵要》一书,呈朝廷以供决策参考。甲午战败后,文栋哀叹“一生之忠未尽,终天之恨不捐”,饮恨忧死。

寓沪姚姓有,为我国司法独立长期斗争的姚公鹤;有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有“八·一三”抗日中,率部血战宝山英勇殉国的姚子青营长;有资深经济学家姚耐、姚锡棠,姚锡棠系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有贡献的中青年学者;有与他人合作经营沪上著名绸布店老介福的徽商姚氏;有1924年创设于引翔港,以双线牌棉花胎驰名的姚顺兴花老店(今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店主姚氏。

从“一·二八”侵华日军炮火

中抢出来的一部姚氏家谱

以姚姓冠的地名,仅金山县,即有21个自然村,廊下乡本名姚家廊下。其它较知名的有崇明姚刘沙,奉贤姚泾、姚堂,南汇姚桥,青浦金姚、邱姚,普陀新老姚家角。现西郊宾馆4号楼,旧为上海水泥厂厂主姚有志住宅,该楼由石块砌成,设计奇特,室内标高不一,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一种型式,是市级保护特色建筑。

龙游古称姑蔑,春秋时姑蔑地范围包括现在的衢州市全部以及金华、丽水和江西玉山的部分地区,而龙游则是姑蔑地的政治中心,现在的龙游县城就是当时姑蔑城所在,县城内曾长期留存姑蔑宫等古迹,东郊并有姑蔑子墓葬出土。正因为有此基础,在秦王朝实行郡县制时,龙游为江南首批设县的县治之一,时称大末县。自此以降,尽管后来因新县的设立,土地不断析出,县域范围逐渐缩小,县名则先后改为太末、末治、龙丘、龙游等,但2200多年来,龙游基本上一直是一个县级政区,可谓是浙西祖县,也是古姑蔑的直接传承地。

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资料的缺乏,关于姑蔑国的一些详细情况我们已很难全面考查。有不少研究者根据春秋时鲁国境内有姑蔑地名而进行研究,认为浙西姑蔑系由鲁地辗转迁徙而来,有的还根据自己的研究,勾勒了迁徙路线、时间等。由于事关龙游县的历史源流,是新编县志中一个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本文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关于“姑蔑”的不同称呼

之所以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因为“姑蔑”的不同称呼和写法颇多,先把这一问题集中解决掉,在讨论中引用一些历史资料时就不必重复考证和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各方专家似乎也并无太大分歧,因此仅引用余绍宋在民国《龙游县志》中的一段话为依据,不多作探讨:

“蔑”、“妹”、“末”三字一声之转,与“昧”、“-”等字古皆通用。《国语》“西至于姑蔑”,《吴越春秋》作“至于姑昧”;《左传》“盟于蔑”,公羊、谷梁两传并作“-”;是其证也(晋“先蔑”,公羊、谷梁两传亦均作“先-”)。“姑”字当是发语词,犹“越”之称“於越”;“於越”可单称“越”,则“姑蔑”亦可单称“蔑”。《左传》“盟于蔑”,杜预《注》“蔑即姑蔑”是其证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李留之语谓“逆流多惊滩,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读如‘达’,义有取焉”,其说非是。至王莽改“大末”为“末治”,亦属单举,盖“大”者夸张之词,如“大梁”、“张楚”之例,“治”犹县也。《路史》谓“姑蔑”、“姑妹”、“太末”实皆一地名,最为通论。

二、关于“姑蔑”的主要记载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国语·越语》)

按:这自然是指南姑蔑,因为根据当时越国的疆域来判断,姑蔑位于越国西陲,正是现在浙江西部一带。

姑蔑故城在龙游,太末县亦治龙游,其地实兼有今西安、江山、常山、开化、遂昌、玉山及汤溪县之半。(王先谦《汉书补注》)

按:当然是指南姑蔑。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余、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余,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左传·哀公十三年》)

按:此文记叙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姑蔑军队助越伐吴事甚详。既是助越伐吴,当然是南姑蔑。对此段文字,杜预有注谓:“姑蔑,今东阳太末县。弥庸父为越所获,故姑蔑人得其旌旗。”也确认是南姑蔑。

成周之会……於越纳姑妹珍(《逸周书·王会编》)

按:说的是西周初期东都王城洛邑建成,周成王大会四方诸侯,古越首领把“姑妹珍”作为贡品奉献给周成王。既然是於越所献,自然产于南姑蔑。

三月,公及邾义父盟于蔑。朱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义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左传·隐公元年》)

按:说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隐公为了求好于邾子,而在姑蔑这个地方与其会盟。这里的“蔑”自然是指北姑蔑,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鲁隐公不可能大老远地到江南来会盟。

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左传·定公十二年》)

按:说的是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定公讨伐费国,在姑蔑大败费国军队。鲁费交战,根本就不可能以江南的姑蔑地作战场。

姑蔑,一曰姑妹,太末也,晋之龙丘,今衢之龙游。有姑蔑城,而瑕丘其析也。(《路史·国名记》)

按:这里认为姑蔑即太末,也就是龙丘、龙游,自然是指南姑蔑。只是“瑕丘其析也”却又绕到北姑蔑去了,因为同书对“瑕丘”有注曰:“隐公元年盟邾之处,今兖之瑕丘有姑蔑城。”这自然是明显的错误,所以余绍宋先生在编纂民国《龙游县志》时专门指出:“鲁、越地殊,又安能析?当是别一属鲁之姑蔑。异地而同名者不可以不辨也。”

姑蔑,今太湖是也。(韦昭《越语注》)

按:果真如此,则在南北姑蔑之间又出现了一个太湖姑蔑。也正因有此一说,有人将太湖定为是北姑蔑南迁的一个中间站。但太湖姑蔑仅此一说,缺少旁证,因此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认为“太湖”是“太末”之讹。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关于姑蔑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在有关姑蔑的历史记载中,基本上北是北、南是南,截然分明。只是在最后两条记载中有南北相混现象,但这两条记载或者自身有误,或者缺少旁证,仅凭它们要证明南姑蔑系北姑蔑南迁,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

2上述记载中“姑妹珍”条如能成立,那么可以说早在西周初期已经有南姑蔑,这就排除了春秋时才从鲁国南迁的可能。而根据“败诸姑蔑”条和“姑蔑之旗”条分析,鲁定公十二年距离鲁哀公十三年仅16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北姑蔑要完成南迁并投入吴越之战,可能性也不大。当然,有人会说当时的北姑蔑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并不一定还有姑蔑人。但这就违背了“地随人迁”、“名从主人”的原理了。

总而言之,本人认为北姑蔑南迁说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讲,证据是不足的。

三、从考古资料分析

灵山江是龙游境内最大的衢江支流,该江发源于龙游南面邻县遂昌,但主河道基本在龙游境内,县内河道长56公里,并流经龙游县城而在城北汇入衢江。前几年,在灵山江上游的遂昌县境内曾有属于良渚文化的重大考古发现,因此可以说龙游也在良渚文化圈的范围以内。而且正是在龙游境内的灵山江两岸,多有早期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出土,这就说明,龙游境内很早就有人类依托灵山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

寺底袁遗址,位县城东6公里寺底袁村西南300米黄土坡。当地农民在遗址范围内取土时,常有陶器、玉器出土。考古调查中采集有陶豆足、夹砂陶罐、夹炭黑陶片、石刀、石锛、石镞、穿孔石器等。1989年9月征集到遗址内挖出的玉珠、玉玦4件。据陶器质地、制作及石器、玉器特征分析,遗址属新石器时代。

鸡鸣山遗址,位县城南郊鸡鸣山。遗址范围内采集多件石锛、穿孔石镰、石镞、石网坠等石器,印纹陶片比比皆是,另有泥质陶豆、夹砂陶鼎、圆锥形鼎足等残件。初步断定遗址上限新石器石代,下限商周时期。

牛形山遗址,位县城南5公里下杨村北牛形山。地表散落各种纹饰软硬陶片、零星石器,采集到部分陶器残件。印纹陶片纹饰有席纹、绳纹、叶脉纹、菱形纹、圆圈纹、方格纹等。石器有石镞、石网坠、有段石锛等。推断遗址至迟在商周时期。

杨后殿山土墩墓群,位县城南5公里下杨村东北500米杨后殿山东北坡。散见原始瓷片、印纹陶片。据所采集原始瓷片及印纹陶片考证,属商周时期。

扁石土墩墓群,位县城南24公里溪口镇扁石村,散布约1公里长黄土岗上。出土原始瓷豆、孟、尊、碗及筒形罐、印纹陶瓮等属西周时期器皿。

东华山——石塔头墓群,位县城东郊东华山至石塔头一带山坡。1979年上半年兴建预制场时发现,在约50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汉墓葬12座,出土文物170件。1987年村民在石塔头建造住房又发现汉墓群。县博物馆曾组织清理发掘汉墓20余座,出土文物300多件。

上述仅是县境内已发现文化遗址中的部分,但已可见,龙游县境内的考古发现时间序列上是完整的,出土文物也是丰富的,只是在众多出土文物中缺乏能为北姑蔑南迁提供可靠证据者。

四、关于徐偃王

徐族南迁,是我国早期历史中南北交流的一件大事。龙游也可说是徐族南迁后的一个重要居住地,直到现在,徐姓仍然是龙游的主要大姓,分布也很广,而且众多徐氏都奉徐偃王为祖。位于县南灵山村的徐偃王庙,就被董楚平先生称为“浙江另一著名的徐偃王遗迹”,此庙因唐朝韩愈写有《徐偃王庙碑》而闻名于世。庙碑一直立于庙中,后因岁月久远断成两截,上半截在清朝咸丰年间的战乱中被湘军一个师爷掳走,为了保护剩下的半截碑,灵山人建起“景韩楼”专门庋藏,直到解放后才移交衢州市博物馆。由于徐族和龙游的关系不一般,因此有学者认为北姑蔑是徐国族属,是随着徐族南迁来到龙游的。但这一说法明显和下列几点相抵牾:

1按照龙游的民间传说,徐偃王和姑蔑子是舅甥关系。

2旧时龙游四乡徐偃王庙甚多,现在仅大公殿村尚有一座,因位于深山之中故得以保留。本人曾专程走访,发现留存的楹联记载徐偃王事甚详,如“惟徐国乃为梓里,由彭城而到芝源(大公殿村位于芝溪上游)。”而且徐偃王的“茅杨蔡卫”四位部属也有塑像从祀。但是该庙却没有丝毫和姑蔑有关的信息留存。

3最重要的是龙游地方志的记载中一直是把姑蔑和徐偃王分开来记叙的,决不混淆,而且明显以姑蔑为主,徐族为宾。

从龙游本地有关资料来看,姑蔑是徐国族属的说法也是很难成立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北姑蔑南迁”的证据并不充分,南姑蔑应该是先民以今天的龙游为中心,以衢江流域为主要范围,由氏族而部落,由部落而部落联盟,直到形成政权实体,逐步发展形成的。这当中自然也有南北交流和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但不可能是“北姑蔑南迁”这样的形式和规模。对于南北姑蔑,还是持“异地而同名者不可以不辨也”的态度为是。

另外,据相关史料,越王句践曾一度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县西南),那么我们也不妨“大胆地假设”,作为随越伐吴的姑蔑也有因此北迁,使“姑蔑之旗”飘扬于鲁地的可能。但正如同“北姑蔑南迁”的假设一样,对此要“小心地求证”也是很困难的。

大槐树移民:世界移民之最

在人类迁徙史上,洪洞大槐树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当时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战乱之外,水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至正19年,山东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人吃人)”的惨状。

此外,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靖难之役”,对山东的影响也非常大,四年的战争加剧了齐鲁大地的荒凉局面,出现“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

山东省临清市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关于“靖难之役”说,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想当时,或杀,或剐,或逃,以至“道路蓁塞.田畴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元末明初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古老传说铭记移民之痛

关于当年明官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刘中平对记者说,“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河南和山东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复仇的传说。”刘中平说。

据说,元末时期,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大海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只好移民。

另一个说法是,朱元璋曾因为屡屡打不下山西,便迁怒于山西人,发誓将来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迁到异地他乡不可。

“其实,这些传说都无从考证,但却被民间百姓津津乐道。”刘中平如是说。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认为,“明代大移民是一段写满血泪的悲壮历史,背井离乡,诀别故土,先祖们怎能不寸心如割,于是大槐树就成了古槐后裔任祖归宗的根。但也不能否认移民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大量移民垦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了繁荣,人口增长迅速,对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

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当时,向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今聊城)、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布在如今的一百余个县市。

但是,向山东移民的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这是因为,当年除了直接迁民外,还有很多次间接移民。”刘中平说,“此外,因最初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一带,而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土贫地瘠,饱受水患之苦,成为移民自发的再次迁徙的一个固有原因。山东当地的原住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也成为移民再次迁徙的一个因素。而明朝初期朝廷在迁民时曾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致使许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异地,为日后寻亲归祖埋下了伏笔。同时,明朝官府还曾根据现实情况,组织了多次省内的迁徙。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登州、莱州二府无地居民5635户迁至东昌府;洪武二十八年,又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1051户、4666口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等。”

山东省嘉祥县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全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

滕州市地名办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发现,该县共有自然村1200余个,其中明代建立的有687个。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个部族明确记载是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

而冠县近3000个村庄中,有近1700个是明代建立的;郓城县1300余个村庄中亦有535个是明朝建立的;定陶县1000余个村庄中有386个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

民间家谱记载先祖渊源

山东许多地区的民间族谱、家谱中,都对先祖的渊源有所记载。有的移民与家人约定以某种物品为记号,作为后人寻亲的物证,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

山东省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就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以后繁衍到20余世,仍然是衣冠争荣,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山东定陶县“弯子张”庄的《张氏谱序》记载说,始祖张三老,本住山西泽州阳城县,自明时洪武年间,迁居于定陶县。当时一家人从官府领了席片耕具,顺东南而来,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沙山寺北约1公里的地方。当时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当炉灶,勉强建成一个家。而窝棚四周则是荒草茫茫,渺无人烟,只有几只狐兔,间或出没草丛间。刚来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着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没想到五更天的时候,忽听到东南方向有公鸡打鸣。张三老想:“有鸡就有人家。”天刚放亮,就到鸡鸣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庆,而且是张三老的表兄。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表兄弟抱头痛哭一场,又搬到一处居住。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

序》也记载道: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500余岁依然存在。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至今,在很多移民后裔生活的地区都种有槐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何都从洪洞大槐树出发?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如人口稠密程度、地

张皇后的相关史料

《隋故贵乡夫人张氏墓志铭并序》夫人讳英,字妙芬,范阳方城人。华胄承姬,挥弧命氏。晋司空壮,武侯(张公华)九世孙。冠冕蝉联,可得谈矣...
点击下载
上一篇:易姓根源下一篇:寻找孙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