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婺源朱氏家谱字辈
李氏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一百一十五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六十七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氏族谱始于宋朝,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氏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氏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
2家谱: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清)李东元等继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成都湖广馆印。现收藏在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
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清)李延强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李长申重修,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三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清)李延强修,清乾隆木刻活字印本并附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全国李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鸿文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
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清)李树道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李氏手抄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李桐文、李桐蔚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四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有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民国)李俪洲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四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清)李守和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清)李念达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尊制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李植民李植纯等六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李祖佑、李树则等续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0年)石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清)李增
徽州刻书始于中唐;宋元时期,徽州的官刻、私刻和坊刻图书也出过一些精晶,但在全国刻书业中占的比重并不大。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徽州商人介入刻书出版行业,遂使徽州刻书业突飞猛进,明万历至崇祯年间跃居全国之首,成为全国重要的刻书中心。徽商一进入刻书出版业,立刻显示出其固有的精明干练。他们在刻书方式、方法和雕版印刷技术上都大胆革新。首先,他们大量编辑出版丛书。丛书最便于学习,一部丛书可概括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书,非买丛书不可。其次,大量刊刻插图,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理解,引诱读者购买。其三,采取联合作战,缩短出版周期,快出快售。其四,改革印刷和雕版技术,创用四色或五色赋彩印刷技法,图版的精丽动人程度大大超过一般雕版插图。又创制“短版”和“拱花”印刷技法,把彩色套印木刻画推向新的高峰。
当时,徽州私家坊刻众若繁星,刻铺比比皆是。徽州刻书成为当时全国最具影响的一大派别,世称“徽版”。徽版图书以坊刻最为有名,以校勘精湛、刊刻精良著称,以插图为特征。清初大兴文字狱,禁止私人刻书,坊刻骤降。康熙时期书禁稍缓,但徽州坊刻再也没有恢复到明万历、崇祯时期的繁荣。可是从清代整个刻书业的状况来看,徽州刻书仍是积极而活跃的,仍然是全国刻书中心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书院刻书的发展,家刻的兴旺,志书宗谱编纂刻印的发达。
2011年安徽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参考答案
1.C (“还会导致文学创作步入歧途”这种说法太绝对,原文说的是“却很有可能导致文学创作步人歧途。”)
2.D (A项“都不容乐观,出现了板块分割式的创作模式”表述错误,B项见第五段后四行,假设关系表述颠倒,C项“文学本没有行市”表述有误,整个句子因果关系也有误)
3.B (颠倒因果,见原文第二段)
4.A (这里的“岁”是好年景的意思。)
5.C (A“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B“所”分别是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地方;C“而”都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D“者”分别是助词/……的人,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6.A (“能忘却自己的肝胆,又遗弃自己的耳目,无心地纵放于世俗尘垢之外,”只是那些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所能做到的,并非孙休。)
7.(1)刚才孙休进来,我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告诉给他,我真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惑更深。(向、至人、惑及介词结构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不对哩。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吗?错误的本来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然、是、固、惑各1分,句意通顺1分。)
8.借景抒情。借“驿路”、“斜月”、“溪桥”、“晓霜”、“残菊”等景物,显行旅之苦,抒凄凉之情,为下片做好了情感铺垫。(4分)
9.“元”字,“本来”之意,凸显词人旅途心事重重,老是睡不着;“每”字,突出因夜不能寐而倍感秋夜漫长的情形已非一日。凄然之中更显羁旅之愁和中原归思之切!(4分)
10.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制芰荷以为衣兮 ③亲贤臣,远小人 ④潦水尽而寒潭清 ⑤渔梁渡头争渡喧 ⑥冰泉冷涩弦凝绝 ⑦奈何取之尽锱铢 ⑧赢得仓皇北顾
11.①栽花成“痴”,“不管什么天气,都从野外带回一株株花草,栽得房前屋后院里墙头满足一丛一丛的花”;
②护花成“痴”,谁要是摘了他的花,“弄急了说不定他真会拼命”;
③赏花成“痴”,“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痴情地望着面前这些花草,脸上时常露出一种很满意的神情”;
④养花成“痴”,“家里养的花已经有九十多种了,离一百种已经不远”;
⑤寻花成“痴”,“在一片悬崖下面看见郑似水侧躺在肥嫩的青草上,满脸是血,手里还紧紧捏着株被扯断的小花”。(5分。每点1分,写足4点得满分)
12.①开头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没有人去弄一两朵来点缀单调的生活”,为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3分)
②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篇呼应,突出了相思湾的变化,表现了主人公精神的影响力,深化了主题。(3分)
13.(1)通过“真好”、“真帮了大忙”、“朋友也想要”,侧面表现了郑似水花的美丽,突出了“痴”力;同时用“没提”、“真帮了大忙”也暗示出“教师”的世俗心态。(3分)
(2)这里用“特地”和“赶”两词很好地表现了“教师”在郑似水精神的感染下精神的改变,深化了主旨。(3分)
14.①从郑似水身上,看到了对精神生活的执著与痴迷,对理想的不懈追求;②从“村里人”身上,看到了他们精神的贫乏以及不觉解,对美的淡漠,需要引领和改变;③从“教师”身上,看到的是世俗之气,需要美来感化和沐浴;④从“花”这个意象中,感受到精神文明之花、理想之花的魅力,结尾得到了彰显。(8分。答对①④两点各3分,答对②③两点各2分。言之有理即可)
15.C (A项sè—shǎi;B项,汽一气;D项yìng—yīng,易一宜)
16.A.“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17 B
18.看见 想到 决定 解决(4分)
19.(5分)
序 号
修改方法
②
在“建设”后加“作贡献”
③
删去“争着”
④
改为“说话做事前”
⑤
改“提高”为“加强”
⑥
删去“才能做好”
20.(6分)示例:
(1)有一位大腹便便,双手后背,显得一副满腹经纶模样的老者,但他的头上只有一棵小苗,在他右边的是一位手拿着书,头上有沉沉麦穗的青年人,一副谦虚的样子。
(2)可以理解为批评某些不学兀术却喜欢摆架子的人,又可以理解为赞扬具有真才实学却谦虚谨慎的人,还可以理解为批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学无术之徒反倒对饱学之士颐指气使。
21.参照2010年安徽卷作文标准。
附:文言文译文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走到门前就惊叹不已地询问他的老师扁庆子,说:“我安居乡里不曾受人说过道德修养差,面临危难也没有人说过不勇敢;然而我的田地里却从未遇上过好年成,为国家出力也未遇上圣明的国君,被乡里所摈弃,受地方官放逐,而我对于上天有什么罪过呢?我怎么会遇上如此的命运?”
扁子说:“你不曾听说过那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身体力行吗?忘却自己的肝胆,也遗弃了自己的耳目,无心地纵放于世俗尘垢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不求建树的环境中,这就叫做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所建树而不自得。如今你把自己打扮得很有才干用以惊吓众人,用修养自己的办法来突出他人的污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在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你得以保全形体和身躯,具备了九窍,没有中道上夭折于聋、瞎、跛、瘸而处于寻常人的行列,也真是万幸了,又有什么闲暇抱怨上天呢!你还是走吧!”
孙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里。不多一会儿,扁子仰天长叹,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长叹呢?”扁子说:“刚才孙休进来,我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告诉给他,我真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惑更深。”弟子说:“不对哩。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吗?错误的本来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孙休所说的话是不对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他本来就因迷惑而来请教,又有什么过错呀!”
扁子说:“不是这样的。从前有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鲁国国君很喜欢它,用‘太牢’来宴请它,奏‘九韶’乐来让它快乐,海鸟竞忧愁悲伤,眼花缭乱,不敢吃喝。这叫做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乌。假若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它栖息于幽深的树林,浮游于大江大湖,让它吃泥鳅和小鱼,这本是极为普通的道理而已。如今的孙休,乃是管窥之见、孤陋寡闻的人,我告诉给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马车来托载小老鼠,用钟鼓的乐声来取悦小端雀一样。他叉怎么会不感到吃惊啊!”
通晓生命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幺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去努力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养育身形必定先得备足各种物品,可是物资充裕有余而身体却不能很好保养的情况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脱离形体,可是形体没有死去而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生命的到来不能推却,生命的离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认为养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养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不得不去做,内中的操劳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
安徽第一卷·2012年安徽高考信息交流试卷(三)语文参考答案
1.D(D项的对应段是第⑧段,原文为:“它和徽商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地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可见徽州家谱不是徽商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同属地方文化,只是关系密切而已。A项可在第③段中找到对应信息;B项可在第④段中找到对应信息;C项可在第⑦段中找到相关信息。)
2.A(A项在阐述观点时将“司马迁创立了史表”和“明清徽州地区奉为圭臬,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阐述为因果关系,这属于强加因果,设误较为隐蔽。B项整合了②③两段里的部分内容,表述正确。C项对“为女性商人立传”做出了推断,结合当时徽州地区对商人的态度和整个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表述有分寸,较为合理。D项是对徽州文化的理解,在第⑤段中有体现。)
3.c(C项的判断需要整合最后四段的主要内容,明清徽州家谱的兴盛有很多原因,如“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对宗族血缘的看重等,与“明清徽州地区文人学士数量极大”没有因果关系。A项的表述把握住了“谱为一家之史”的理念对明清徽州家谱的影响。B项结合了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支柱的时代背景,突出了明清徽州家谱对商业的重视的意义。D项是对第⑥段内容的理解,准确表达了徽州家谱和徽商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区域社会观念的新变化。)
4.A(疾:急速,快速)
5.D(A.在/从;B,句末,表判断/句中,起停顿作用;c.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D.来)
6.D(“把活着”人的毁誉看作要务是违背了葬礼的初衷”而非“把死去的人的毁誉看作要务是违背了葬礼的初衷”)
7.(1)如今社会风气混乱不堪,君主治葬越来越奢侈,他们心中不是为死者考虑,而是
活着的人以奢侈互相夸耀。(“世俗”“愈”“矜”各1分,语句通顺2分)
(2)如果这样做真有利于死者,那么即便使国家贫穷、人民劳苦,作为慈亲孝子也在
所不惜去做。(“苟”“虽”各1分,“若慈亲孝子者之所不辞为也”省略句1分,语句通顺2分)
(3)陛下您看祖宗时代,科举举荐的规章制度,与今天相比,哪一个更为精确(法、与……孰,各2分,语句通顺1分。)
首联有“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2分)
9.这首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2分)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2分)‘
10.(1)浊酒一杯家万里(2)人不知而不愠(3)哀民生之多艰(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沧海月明珠有泪(6)放浪形骸之外(7)岩扉松径长寂寥(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11.①从侧面突出太行山奇绝的景色,突出太行山景色给游客的震撼作用。②进一步表明了人们以前对太行山的认识是一种认知上的斜视。(意思对即可)
12.①增强了大峡谷的神秘性;②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历史色彩;③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饱满。(意思对即可)
13.④山的色彩绚丽多变,富有层次感。②山峰雄奇峻峭,富有阳刚之魂魄。③山中景色绮丽,具有阴柔之灵秀。④山谷狭长险峻,充满了神秘色彩。(意思对即可。至少答出三点)
14.示例:①人们认为太行山是秃山,秃岭,有雄无秀,却不知太行山还有江南山脉那样的秀美。②认为太行山只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是“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地。③人么可能知道太行山的雄壮险峻,却不知道太行山极富神秘气息。④人们认为太行山的色彩单一,却不知它的色彩丰富而多变。
15.C(“安生之处”的正确写法是“安身之处”;“量体裁衣”中的“量”正确读音为“liàng”)
16.B(不合语境。“习以为常”意思为“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此处可改为“屡见不鲜”,“屡见不鲜”意思为“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17.D(语序不当。应将“首次”调到“我军”之后。)
18.示例:抽烟是有瘾的,跟吸毒一样。意志薄弱的人是根本无法戒掉的,那我们等着瞧。
19.示例:①重叠的音节,能增强人们对语音的感受,使听觉能得到一种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容易识记,切合幼儿心理;
②叠音的名字既富有音乐性,悦耳动听,又富有亲昵的情味,寄托着父母对孩予的爱怜之情。
20。示例l:中小学生热衷如此竞选班干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功利思想难辞其咎。班干部这服务同学的岗位,如今成了功利的代名词,拥有班干部身份后,可以争取更大的“官职”,还可获得更多教育资源,老师也会更重视。来自社会的官本位等功利思想,让原本清净的中小学校也沾染上了尘俗的习气。通过班干部竞选花样频出,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生教育已经暴露出功利端倪,让人忧心。我们应该反躬自省,检讨我们的社会现状,检讨为人父母、师长者的责任。
示例2:抵制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权力崇拜和贿选风潮,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各负其责。学校要明确态度,帮助学生们端正思想,同时不要赋予班干部太多的“政治内涵”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班干部就开小灶,倾斜教学资源。家长与社会也要承担起责任,不能事事从功利的角度出发,为孩子竞选出谋划策或者请客送礼。而是要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让他们有一个决乐而简单的童年。
写作提示
立意一:做人,应该懂得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耶稣对人们的说辞也正是对我们心灵的拷问——我们在对别人的错误横加指责的时候,有没有扪心自问过:我是不是一点错都没有呢
立意二:没有改正不了的错误,只有改正不了方法。在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之时,严厉的惩罚只会加重他们对世界的仇恨,而只有多加包容和关爱,才能帮助人走出犯错的阴霾。立意三:活在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的错误付出了宽容,对我们的莽撞给予了善意。对于这些,我们应该看到,应该懂得,应该感恩——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人。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事物,它们必然要死亡,死亡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孝子尊重他们的父母,慈祥的父母疼爱他们的儿子,这种感情深入肌骨,是人的天性啊。自己所尊重所疼爱的人,死亡之后把他们抛在沟壑之中,人之常情是不忍心这样做的,因而产生了葬送死者的风尚。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这是慈祥的父母和孝顺的儿子应当慎重的问题,所谓慎重,就是说活着的人要为死者考虑。从活人的心里为死者考虑,没有什么比让死者入土后不动,让死者的坟墓不被发掘再重要的了。既要不移动死者又不使人发掘死者的坟墓,最好是让发掘者无利可图。这就叫做大闭。
古代的人有葬于深山旷野之中而得到平安的,这不是说有珠宝国宝在起作用。而是藏的作用,所以说葬不可不深藏。葬浅了狐狸就会发掘尸体,葬深了就会碰到地下泉水。因此凡是葬地一定选在高丘之上,以避免狐狸的发掘之害和水泉的潮湿。这样虽好,但却忘记了歹徒、盗贼、匪寇的祸害,难道不是糊涂吗这如同盲乐师怕碰到柱子,躲开了柱子却用力撞到了木撅子上。狐狸、水泉、歹徒、盗贼、匪寇的祸害,就如同撞上了又尖又大的木橛子啊!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子能够避开这些祸害,这算懂得葬的本义了。
修棺苴椁,是用来避免蝼蚁蛇虫之害的。如今社会风气混乱不堪,君主治葬越来越奢侈,他们心中不是为死者考虑,而是活着的人以奢侈互相夸耀。他们以奢侈浪费为荣,把俭省节约的人视为鄙薄,不把方便死者当成一回事,而只是把活着的人的毁誉看作要要务。这就不是慈亲孝子的心了。父亲虽然死了,孝子对父亲的尊重不会衰减;儿子虽然死了,慈亲对儿子的疼爱不会消失。埋葬所尊重所疼爱的人,却用活着的人很想得到的东西陪葬,他们想用这些东西使死者安宁,像这种做法将会怎样呢
百姓对于利,哪怕冒着飞箭、踩着利刃、拼命流血也要追求它,不知礼义的野人,宁可忍心不顾父母、兄弟、朋友的情分而去追求利。如今偷坟劫墓不用冒拼命流血的危险,也没有忍心不顾父母、兄弟、朋友的耻辱,他们得到的实利很丰厚,可以乘车吃肉。其利可传给子孙,即使有圣人也不能禁止,更何况如今又是乱世呢
国超大,家越富,葬物就越丰厚。死者口含的珍珠,身穿的玉表,珍玩宝货,钟鼎壶
金监,车马衣被、金戈宝剑等,不可胜数。各种养生的物件,没有不随葬的,用厚木累积而成的墓室,放着几层的棺椁,堆积石头木炭,环绕在棺椁之外。坏人闻知此事。互相传告。土司虽然用严刑重罪来禁止他们盗墓,仍然禁止不住。而且死者死去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子孙对他就越加疏远,子孙时他越疏远,守墓人就越懈怠;守墓人越来越懈怠了,而陪葬物品却依然那么多。这种形势自然就不安全。’
世俗之人举行葬礼,用大车载着棺椁,打着各种旗帜,灵车上盖着如云的饰物。手持众多的羽毛制成的伞随柩车严整而行,棺柩之上点缀着珠玉,棺椁上涂饰上黑白相间、黑青相间花纹,很多人在灵车周围牵引棺柩,以军法指挥送葬行列才不会大乱,以这种排场让世人观看,既美观,又奢侈,但用这种葬礼为死者求安宁,却是不行的。如果这样做真有利于死者,那么即便使国家贫穷、人民劳苦,作为慈亲孝子也在所不惜去做。
1、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
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了“既无无谱之族,亦无无谱之人”的程度,而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
2、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
族谱是记载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并列为一类史料。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3、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
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家庭渊源与世袭图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记载最详细、最精确的部分。因此,家谱历来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4、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托着对祖先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向往,也是优良家风的承续。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5、家谱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大多数家谱还记载着家训、家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记录着对家族世代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便鲜活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泣泪哽咽,有的令后人扼腕感叹,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族规、家训中也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民网-家谱有何新价值?重拾“家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
徽商,又称徽州商帮,即古徽州所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黟县六县商人的总称。徽商经营范围普遍,“其货无所不居”,且经营方式多样。国内关于徽商的研究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并于八十年代后迅速升温,开始成为一门显学,至今已颇具规模。而由于徽商的兴衰轨迹与明清时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有着同一性,因此,对徽商兴衰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对现今安徽商人的崛起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具体说来,徽商的发展经历了兴起、暂时性衰落、中兴及衰落解体四个阶段。本文将以徽商发展的基本脉络为线,以其所经营的盐、典、木、茶四大宗,主要是盐业和茶业为例,结合具体史料及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分析其兴起与衰落的原因,进而得出徽商兴衰的启示。
一、徽商兴起与兴盛的原因分析
徽人从商的历史由来已久,然而作为一个整体,徽商萌芽于东晋,生长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具体说来,先有徽人从贾之风兴起于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又因徽州商人经营有道,资本得以迅速积累,并在当时各种条件的推动下结成徽帮,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商帮之一。下面将对徽州商帮形成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一)徽人从贾之风兴起的原因
徽州,晋时称新安郡,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其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皖南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正如其民谚所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徽州多山多水,耕地面积较少,且土壤多呈酸性,决定其地质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反而适于茶叶、竹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徽州“食粮必须由境外供给,土产物不能不和邻近产米之区交换,山路崎岖,陆行虽不便利,但新安江上木筏和小船通行无碍,足以供山区物资运输的需要”[1],距离全国大市场较近的地理优势也为徽人从事商业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此外,据记载,徽州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明代灾害发生频率大约是八年一遇,清代则不足六年发生一次,而徽州人口增长尤为迅速,使得徽人不得不以经商以谋求生计。这些皆为徽人从贾提供了客观条件。
徽人从商之风的兴起,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有着深刻的人文和社会缘由。徽民向来勤劳,不辞劳苦,经商容易致富。自宋朝之后,有着“东南邹鲁”、“理学之邦”之称的徽州倍受人们关注;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勃发,这也导致了徽人对仕途的渴望。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徽人唯有从事经商这一厚利之“末”业才能支撑其“本”业,为了“业儒”需要,徽民也往往选择经商之路。此外,“因为徽州的耕地有限,地价极贵,单靠兼并土地这一手段很难满足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之需,于是经营商业也成为他们扩大财源的一个重要途径”[2]。
除了有经商的动机,当时的政策也为其事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地租大多由实物转为货币,这就大大促进了商品流通及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长途贩运业的发展。明中叶对食盐实行“开中折色法”,有着两淮盐场之地利的徽商渐渐排挤了山陕商人,于成化、弘治之际取得了食盐销售的垄断权。“明代的两淮盐利最大,徽商在两淮盐业中取得优势后,便迅速扩充了财力。他们或在经营盐业的同时兼营其他商业,或支持其亲友同乡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这对徽州商帮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此外,徽人乡土宗族观念较重,不仅要依靠经商投资族人教育,在外经商者往往依靠宗族关系结成整体便于互相照顾及增强竞争力,这也成为徽人由零散生意的个体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商帮的原因之一。
(二)徽州商帮的形成原因
徽人经商之风既已形成,在明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徽州商帮于成化、弘治年间逐渐兴起,并且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具体说来,徽州商帮的形成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明清时期社会较为稳定,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商业资本开始膨胀。这一时期,在中国的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同时也刺激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其次,成化、弘治年间徽人从贾形成风气,并有了足够的富商成为其中坚力量。再次,全国商业竞争加剧,山陕等商人纷纷结成商帮,这使得徽州商人意识到有必要结成商帮团体以增强竞争力。最后,徽州厚重的乡土和宗族观念深入人心,一人从商往往众多同乡人追随,更容易结成商帮。
徽商兴起后,其对市场规律的准确把握,加上广泛的经营项目,多样的经营方式,使得其在全国的商业竞争中迅速占据了优势地位。而明清时期全国十一大盐场,两淮盐场居主要地位;而徽商据地之利与交通之便,使得其超越山陕商人而垄断两淮之盐利;徽州多红壤,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并且多山的地形也适宜竹木等植物的种植,因此茶、木贸易一直是徽商贸易的重点;典当业多厚利,而“经商和放债是徽商赖以谋利生财的两个主要手段”[4]。故徽商经营的重点则放在盐、典、木、茶四大宗上。正是因为对这四大宗的合理经营,徽商在成化、弘治至万历年间逐渐壮大。
(三)清代徽州商帮发展至鼎盛的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徽商的发展阶段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朝代的更替,徽商曾于万历后至康熙中期(1662-1722年)一度衰落。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封建政权的横征暴敛;二是战乱波及。具体说来,作为封建时期的末业,商业一直是统治者压榨的对象。明代末期政治腐败,清前期社会尚不稳定,统治者对商人的压榨都是巨大的。《清史稿》上屡有记载王朝建立之初,经常蠲免各省补赋,并出钱赈济自然灾害频发之区域;这部分款项来源则大部出自商税。而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清战争更是给徽商以巨大打击。“据有关史籍记载,徽州商帮在明末战乱中曾遭到空前的巨创。大顺农民军在攻克北京后,‘谓徽人多挟重货,掠之尤酷,死者千人’。经历了明清之际动乱的徽州名士金声说:徽州商人‘足迹常遍天下。天下有不幸遭虔刘之处,则新安人必与俱。以故十年来天下大半残,新安人亦大半残’”[5]。
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之际(1796-1850年)的一百数十年,徽商摆脱了之前的低糜状况,并逐渐兴盛起来。其主要原因有四:首先,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切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的原因。经历了康雍乾盛世的休养生息,徽人对从贾又有了信心,商业再度繁荣。其次,统治者部分政策的扶植。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有效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开始频繁。此外,“清廷又采取了一些‘恤商裕课’的措施”[6]。再次,“徽商在长江流域经营活动范围的扩大。明代国内贩运贸易的绝大部分还集中在沿运河一线的南北贸易上。及至清代,则不但南北贸易继续扩大,而且沿江一线的东西贸易也发展起来”[7]。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徽商亦贾亦儒,儒贾结合,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体。他们以儒之理经营商业,讲求商业道德,使得其家业不断做大,反过来又促进了儒、贾各自的发展。正如徽州一古居门前对联所写,“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说明徽人能充分认识到读书与营商之间的关系,并能两者兼顾,以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代表,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在身份上将商人、地主、官僚所统一。徽商此次的复兴较明中期又有所发展,以盐商为主体迎来其鼎盛时期。
二、徽商衰落原因考察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明清时期徽商作为封建势力的依附,注定会衰落解体。然而,徽商的衰落过程并非直线下降,而是螺旋式起伏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具体说来,徽商衰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陶澍盐法变革后,盐商的没落意味着徽商元气大伤;继盐商衰落后,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茶商的中兴,此后,“追至民国初年,勉强维持的徽商茶叶贸易已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盛势,走向衰落”[8]。而伴随着茶商的衰落,整个徽州商帮开始衰落解体。徽商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为封建性商帮,没有将资本用于扩大性再生产,而是用于封建性的活动中,这也决定了它无法在清中后期资本主义势力入侵中国之后保持其原有优势。具体说来,徽商的衰落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徽商衰落的客观原因分析
客观上,徽商的衰落原因课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封建政权政策的改变给徽商,尤其是其支柱盐商带来的打击。商业作为传统的“末”业,在历朝历代都是被盘剥的重点对象之一,清朝也不例外。开朝时以示贤德而免各省之补赋,然而当时因战争造成社会的千疮百孔是很难愈合的,这部分补赋除了贤明的统治者廉洁执政外,剩下的应该就是取自其他税收。
徽州商帮的衰落是由盐商的失势开始的。而徽州盐商的失势原因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由陶澍进行的盐法变革取消了徽商对于食盐销售的垄断权。据《清史稿》载,“时两淮私枭日众,盐务亦日坏”,道光帝任命陶澍进行盐法改革。道光十二年,陶澍先拟行票盐法与淮北,后推及其他地区。票盐法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既定目的,即减少了私盐的销售,却并非长久之策,结果很快得到了印证,不久之后私盐贩运有增无减。这不仅使得徽州盐商从此失去了其世袭的行盐专利权,导致原来官商一体的包销制被打破。而且,由于该法的推行并没有能因地制宜,淮南盐商更是陷入困境。因此,同治三年,曾国藩上疏,“淮南盐务,运道难通,筹办有两难,一在邻盐侵灌太久。西岸食浙私、粤私而兼闽私,楚岸食川私而兼潞私,引地被占十年,民藉以济食,官亦藉以抽厘,势不能骤绝……”[9]。不仅仅是盐商,其他行业商人也因清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而进行各方面的政策变革造成了大小不等的损失。
其次,清政府迫于财政困难,开始无休止的对商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自康乾盛世起,清廷开销日增,此后,政府增设税收名目,巧取豪夺,对商人进行压榨。“康熙年间,淮商有三项大笔浮费:一是程仪。现任或候补官员进京路过淮扬时,不论该官与淮商有无交往,都要索取一笔程仪。二是规礼。本地的文武大小衙门,无论与盐务是否有关,都要向商人收取规礼。三是别敬。先是每年于御史任满时,照例要向商人收别敬钱。后来发展到无论地之远近或与商人是否有交情,只要是达官显贵,在任满时都要向商人索取别敬。这三项浮费,每年盈千上万”[10]。
作为国家岁入大宗,盐商首当其冲。这也是曾国藩所疏盐务弊端之一,即厘卡设立太多。“淮盐出江,自仪征以达楚西,层层设卡报税,诸军仰食,性命相依,不能概撤”[11]。虽有曾国藩等人保护徽商,相继变盐法,成效却不显著。此后,盐纲日坏,盐价日增。“盖两淮正课,初合织造、河工、铜斤等欵,祗百八十余万,每引征银一两余。织造、河工、铜斤者,因盐政运司养廉厚,陋规亦多,每年解送织造银二十二万,捐助河工五万。三藩之变,滇铜阻隔,派各盐差采买捐办,水脚又五万。及雍正中,裁减养廉规费以为正款,嗣复及他项。于是正杂内外支欵随钜,每引增至六七两,自改票后始轻。同治中,引地未复,而以厘补课实过之,正无庸增引也”[12]。由此,盐商负担可见一斑。鉴于此,虽有曾国藩与李鸿章相继变盐法,掺纲法于票法之中,旨在以旧商为主而不易新商,却无法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盐商逐渐没落。仅次于盐商的税收大项茶商也是清廷盘剥的重点对象之一。
此外,徽州一直是中国的重要茶叶产地之一。据《清史稿》所载,“茶之于盐,办法略相似。惟盐为岁入大宗,故掌国计者第附于盐而总核之。其始但有课税,除江、浙额引由各关征收无定额外,他省每岁多者千余两,少祗数百两或数十两。……咸丰以来,各省次第行厘,光绪十二年,福建策报至十九万余两,他省欵亦渐多,未几收数复绌。宣统三年预算表所载,茶税特百三十余万而已”[13]。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清代茶税的大致演变历程。随着统治危机的加重,各省厘金亦渐涨,这也是导致徽州茶商竞争力低于洋商,进而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连年战争,使得清廷疲于应付,只得不停增加赋税;徽州因战乱也损失惨重,这对于以徽州为根基的徽商而言亦是打击之一。从清中期开始,帝国主义势力相继渗入中国,极大的改变了中国原有的政治经济格局。此外,中国国内动乱频仍,内外交困。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清廷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发动了一场历时17年,波及18省的国内战争,徽商的主要活动区域都被卷入战争之中,连徽州本土都成为主战场,这对徽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战乱直接造成了徽商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此外,“咸同兵燹”使得长江一线交通受阻,中断了徽商所经营的吴楚贸易,也使得徽商在苏浙地区的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这一切都使得徽商元气大伤,最终一蹶不振。
最后,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入侵中国,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以茶商为首的徽商损失惨重。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对任何一个商帮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徽商作为封建性商帮,其相较而言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其在竞争中渐趋劣势。尽管徽州茶商能统观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洋商利用清廷制定对中国商帮不利的政策,如压低收购茶价;依靠子口半税,“利用自往产茶之地采办的优势,入侵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独操利柄,予包括徽州茶商在内的华商以致命的打击”[14]。再加上进口洋茶的冲击,徽州茶商举步维艰。而徽州茶商的衰落则标志着整个徽商的衰落。正如张海鹏先生所说,“清代徽州茶商的兴衰历程,正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商人在近代社会中的缩影”。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徽州商帮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二)徽商衰落的自身原因分析
除了外部的因素外,徽商的衰落也有其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也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总的说来,徽商之所以衰落,就在于它是一个封建性的商帮,与统治者联系是否密切直接关系到其命运。此外,徽商的经营利润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在了非经营性消费上,这种消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徽商所进行的奢侈性消费巨大。以盐商为代表,徽商们大多将多年经营所得积蓄用于奢侈性消费中。“明代徽商在家乡以巨资兴修园林、别墅、住宅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歙县的‘果园’、‘砚子园’、‘枣树园’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胜景。徽商的居所盛行斗拱彩绘,追求富丽堂皇”[15]。入清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商实力愈发雄厚,其挥霍之风也愈演愈烈。据记载,乔居扬州的盐商不惜重金修建园林别墅等,导致乾隆时期扬州园林甲于天下,这一方面建设了扬州等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挥霍资金的大致流向。除了投资于建筑业外,徽商也将大笔钱财用于精神上的消费,比如建设戏班,收藏图书、古董等等。清代的接驾更使得商人们耗资巨大。正如王守基在《盐法议略·长芦盐务议略》中指出,“若夫翠华莅止,情殷瞻就,供亿丰备,尤为前所未有。……盖盐商际遇之隆,至此而极矣;盐商奢侈之弊,亦至此而深矣”[16]。
第二,徽商的兴起离不开徽州宗族力量的扶植。因此,一经繁盛,世代相传的宗族思想使得徽商对宗族事务的建设等封建性活动方面历来慷慨不吝。徽商为了宗族的发展,不惜重金修祠堂、修坟墓、叙家谱、设义学、建试馆、开办书院以及购置族产和族田等等。在徽商的大力扶植下,徽州的文化教育等事业飞速发展,也使得徽商的资本迅速流失。
除了耗资于非经营性项目,徽商与政治不再紧密结合也是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徽商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其“亦儒亦贾”的经营方式以及与封建政权结合紧密的主要手段。而其衰落则也是由于其对清廷的态度,为了求取所谓的“功名”,徽州捐纳之风盛行,而且统治者为了增加收入,千方百计以劝谕商人捐资助饷,徽商半是自愿半是强迫将大笔资财捐给政府,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负担。此外,清后期徽商与政权结合不再密切,这使得徽商们原有的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的身份无法维持,直接造成了其的衰落。
综上,在主观和客观双重原因的作用下,徽州商帮在清中后期开始衰落。盐商的衰落是徽商衰落的第一个阶段,而茶商的衰落,表明盐商衰落后的徽商已经失去了支撑残局的力量,整个徽州商帮走完了衰落的第二个阶段。与此同时,徽商的其他行业也相继衰惫,如典当、木、丝、米、百货等业,渐渐失去了其在以往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徽州茶商的衰落,标志着徽州商帮的彻底衰落。然而,徽州商帮虽然解体,有一部分徽商跟随上了时代的脚步发展商业资本,改善经营方式,因而在民国初乃至解放前仍活跃于江南的大城市之中。可见“封建性的徽帮衰落后,徽州籍商人在各地的经济生活中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有的竟成为民族资产阶级中的成员”[17]。
三、徽商兴衰原因之启示
徽商活跃的时代距今已有百年之久,然而其兴衰成败之迹却从各方面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其为鉴,可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
徽人有着厚重的宗族观念,外出经商总是按血缘、地域聚居,且外出经商时,一经定居,宗族中的其他人也会随之而来,而后乡党也会随之而来。这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团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是结成商帮的直接原因,且它在集聚财力、物力、人力及统一行动方面等都有很强优势。然而,这种方式也会有内在缺陷,徽商却懂得趋利避害,因此他们注意用契约的方式来限定这种人情的关系,这点从徽州地区留下的很多徽州的契约文书中可以看出。此外,徽商在处理内部或者外部的商业问题时,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即徽商会馆。明清时期徽商会馆遍布全国,它们代表商人与官府交涉商业事务,为徽人举办公益事业,有的会馆还延师教习同乡子弟,也代为传递乡人信函和官府文告。会馆经费由会馆所在地徽商提供。这不仅说明徽州宗族势力与商人联系之紧密,也说明了徽商懂得利用法律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徽商的兴起与兴盛从很大程度上而言与其“尚儒”的传统密切相连,这也说明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有力的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徽商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亦是其最为人称道的“儒贾”精神。徽商经营有其自身的信条和准则,诸如“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等,正可谓是其在各地立业的精神之所在。而其的成功壮大,活跃时间之长,正是由徽商“左儒右贾”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儒”,使他们在理解经营之道、顺应时势等方面,比其他商人境界高出许多。以儒学为本的徽商始终把“薄利生财、甘为廉贾”原则作为经营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此外,创业难,守成更难,徽商贵有“廉贾”之心,即在任何时候都胸怀善心和良知。徽商的代表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对商人的“良心”作过高度概括,“对朝廷守法,对主顾公平,就是讲良心”。“廉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正确看待钱财,强调人对财富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觉悟,既不视金钱为“万恶之源”,又不被金钱所累,强调钱财要“取之有道”,“仁中取利,义中求财”等等。这些都是奠定徽商兴盛的文化底蕴。
而徽商的衰落原因和其他商帮一样,主要是其封建性的经营方式。挣来的钱财并没有作为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诸多非经营性消费上。徽商此举发展了当地的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却把自己推向衰落的道路。总之,其兴是因为能准确把握市场规律,衰则是因为未能更上时代潮流以改进技术,发展商业资本。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地方。
结 语
徽州商帮萌芽于东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并在清后期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衰落。从其兴衰历程中可以窥视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路线的蛛丝马迹。
从明成化、弘治之际徽州商帮的兴起到清后期的衰落,历经四百余年,其发展路途并不平稳,然而对徽州的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确实十分重大的。徽商的兴与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亦带给我们诸多启示,这些都值得我们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具体探讨。
作为封建性的徽州商帮虽然衰落,现今的徽州商人却正在崛起,因此,对徽商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无疑对现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云天汪氏,由江西迁来,大概已六百余年了。江西之前,汪氏又从何而来,又是何时从江西迁到桐城的,本文即根据《皖桐云天汪氏家谱》(以下简称《谱》)记载,稍作介绍。
一、汪氏由来
《谱》卷一载:汪氏之先,上自轩辕、帝喾,而后稷,而文王,再传为周公。以有大功封鲁,历十四世,孙成公,世为诸侯。成公次子讳汪,封颖川侯,孙诵为周都司马,居平阳,以王父讳别姓汪氏,为汪氏统宗受姓之始。夫礼,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其可祖诸侯乎?今溯汪氏之源,断自颖川侯始,其亦不祖诸侯之意焉耳。
从以上记录来看,汪氏是轩辕氏后裔,正儿八经的炎黄子孙,而且汪姓的始祖是周文王,汪姓也就是由姬姓演化而来。到周朝时,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帮助武王打江山(主要是伐纣),立下大功,被封为鲁地诸侯,世袭十四世,到鲁成公时,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姬汪(长子即为姬午,鲁襄公),被封为颖川侯(颖川即今河南太康)。颖川侯有个儿子叫姬挺,挺有个儿子叫诵,诵是周朝都城的司马,大概相当于现在北京军区的司令。诵住在平阳,他即以“汪”为自己的姓。汪姓后人尊姬汪为一世祖,姬挺为二世祖,汪诵为三世祖。又因诵公居平阳,故称汪姓为平阳郡。
为何到诵公时要将自己的姓改称“汪”呢?继续叫姬诵不是挺好吗?原来,周武王伐纣以后,全国大封诸侯,同时为保证王侯血统的纯正,又规定了一些世袭的制度,其中要求“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三代以后的非世袭子孙,就不得以天子或诸侯的姓为自己的姓了。所以改姓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尊周礼的制度要求而已。
那么,鲁成公为何为其次子取名为“汪”呢?传说鲁成公妻子姒氏晚上做梦,看到一道彩虹贯通天地,醒来后就怀孕了,直到第二十五月才出生,婴儿出生时双手紧握,直到第三天才松开。松开时大家发现其左手显水纹,右手显王纹,合成“汪”字,遂以汪为名。后鲁成公赐姬汪食采卒葬于颖川,为颖川侯。历史上这样的传说很多,古人喜欢赋予一些名人怀孕或出生以神秘色彩,比如孔子。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最末一次祈祷后行至山麓之时,即刻大雾迷蒙,凝雾为雨,瞬间雨止,眼前竟隐约出现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颜征在顿觉腹痛,叔梁纥忙将她扶入殿堂。不多时,孔子便在仙乐声中降生。立时雾散景移,眼前仍然是一片荒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也就是说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后世觉得这有损圣人形象,故编造了一些奇幻现象。
二、汪氏的迁徙
从一世祖姬汪开始算起,汪姓在颖川繁衍生息了三十代,到汉末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南迁任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令,始居江南。其后多有迁徙。至隋末四十四世祖世华公,揭竿起义,占据歙、宣、杭、睦、饶、婺等六州,建吴称王。唐初,天下初定,世华公为免百姓遭涂炭之害,顺势归唐。唐高祖封其为越国公,封其堂弟铁佛为开国公。今天的汪姓子孙,多为二公之后裔,汪氏也渐成江南大姓之一。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 “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可见在皖南,汪姓是仅次于程姓的大姓。
世华公生子九:建、璨、达、广、逊、逵、爽、俊、献。长子建迁陕西岐州,其双胞胎弟弟璨迁重庆涪州,其余各子或居留歙地,或迁他处。七子爽生子二:处礼、处贵。次子处贵唐贞观六年应孝廉不捷,死后葬宣州太平县。处贵生子一:泰元,居太平县,生子二:仁素、仁恭。长子仁素由太平随子任迁居泾县。仁素生子二:凤思、凤林。长子凤思在唐天宝年间被授歙县令,又回到故里,其生子四:文秀、文景、文相、文希。长子文秀登进士第,授绩溪令,生子二:行璿、行节。长子行璿在唐代宗朝逐寇有功,授中散大夫,卫尉卿,生子六:说言、审言、讷言、昌言、慎言、真言。长子说言以祖父勋授云麾将军,充歙宣等六州都辖御史,生子三:咸、穆、晋。长子咸袭授绩溪令,生子一:浚。浚生子二:师全、师保。师全在唐会昌二年授东州四面城池副指挥使,国子监祭酒,生子二:道安、道兴。道安迁婺源,为婺源汪氏始祖,从五十六世道安公开始,汪姓在婺源繁衍,此约为唐宣宗年间。
道安公生子三:濆、源、洤。濆生子三:参、中元、中贵。中元居婺源大畈,虽有大志,却遭世乱,隐居不仕,生子四:韶、石、京、敬逢,也有说是三子,石、京系一人。至六十四世,汪氏在婺源繁衍生息了八代,到六十四世琰,迁鄱阳瓦屑坝,其余兄弟仍居婺源大畈。此后汪氏又从瓦屑坝迁往其他各地,六十九世叔祖清二公迁淮管头,清四公迁无为北门,清五公迁南素寺,清六公迁老牛铺,七十世叔祖大三公迁桐城枞阳,七十二世伯祖童一公偕二子苍龙乌龙迁居六百大,念一公迁桐城水围,念二公长子满住迁桐城倒流河,次子觉渊迁桐城觉林寺,念四公迁桐城将军庙,至七十三世道兴公迁桐城西乡云天畈。汪氏正式落户桐城,迁云天畈支即为云天始祖,今天桐城西乡青草镇中楼村为云天始祖最早居住地,距今已六百余年了。
三、云天汪氏的繁衍
七十三氏道兴公生子三:峦一、峦二、峦三。从这三个儿子开始,汪氏“辞贵公子之荣,勤劳稼穑”。这是谱里记载,说得比较隐讳,说白了就是从这一代开始,都成了农民,少有走仕途之路的。其后又分山、河、漕三股,到我这一辈,汪氏在桐西云天已经繁衍了十九代。
所谓“山股”,即峦一公这一支。谱载,峦一公发现三安铺“山势扶舆而磅礴,郁积而浑沦,迥非土薄水泛者可比”,同时“田地肥美,宜稻宜麦”,遂迁此居住。可惜其后人在明末张献忠之乱中遭遇大难,存留者十不过二三,到清朝才慢慢恢复。现主要分布在桐城青草永庆村、郎溪、宁国等地。
所谓“河股”,即峦二公这一支。谱载,峦二公原卜河滨,世称河股。第三代长房常富公迁居姜家塝之阳,明万历年间又迁潜邑。本支人丁不旺,后世稀疏。
所谓“漕股”,即峦三公这一支。谱载,峦三公世居漕坂,由是称为漕股。峦三公之后,两世单传,到第五代方有四子,但次子和三子各迁一地后自为一族,“先世坟茔弃之弗问”,乾隆年间修谱也未参与,其后多次修谱,均查访无踪,此二公后裔彻底失联。漕股人丁兴旺,至今约占三股总人口的七成。
绪论
一、什么是家谱
二、家谱的种类
三、家谱的沿革
四、家谱的价值
经编
一、中国家谱的起源
(一)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口传家谱
(三)父系口传家谱从母系口传家谱发展而来
(四)结绳家谱
(五)甲骨家谱
(六)青铜家谱
二、中国家谱的诞生
(一)周代完整系谱的出现
(二)史官修谱制度
(三)《帝系篇》、《世本》的问世
(四)汉代谱学的发展
三、中国家谱的兴盛(上)
(一)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的原因
(二)谱学著作和谱学世家
(三)家谱内容和特点
四、中国家谱的兴盛(下)
(一)唐代官修谱牒发展的原因
(二)三次规模巨大的官修谱牒
(三)私修家谱迅猛发展
(四)家谱内容
(五)家谱种类
(六)谱学名家
(七)唐代皇族谱牒
五、中国家谱的转型
(一)宋代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
(二)欧阳修、苏洵创立五世图式谱法
(三)宋代谱学变革
(四)朱熹的谱学思想
(五)简介《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
(六)宋代皇族谱牒
(七)呈过渡形态特征的元代家谱
六、中国家谱的完善
(一)明代家谱数量大幅上升
(二)朱元璋的“圣谕六言”
(三)明代家谱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宗旨
(四)家谱体例、内容的完善
(五)祠堂、祠产
(六)规模宏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七)程敏政的谱法与谱辨
七、中国家谱的普及
(一)清代、民国时期家谱体例与明代比较
(二)清代、民国时期家谱数量激增
(三)家谱续修
(四)领谱、藏谱和验谱
(五)章学诚的谱学理论
(六)少数民族编修家谱
(七)清代玉牒
(八)孙中山的三篇谱序
(九)20世纪谱学名家
八、中国家谱的新修
(一)台湾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二)大陆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三)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共同编修新谱
(四)新谱对旧谱的继承与创新
(五)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
(六)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纬编
一、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上)
(一)谱名
(二)祖先像赞
(三)目录
(四)修谱名目
(五)谱序
(六)凡例
(七)恩荣录
(八)谱论
(九)姓氏源流
(十)世系
二、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下)
(一)传记
(二)家法
(三)风俗礼仪
(四)祠堂
(五)坟茔
(六)族产
(七)契约
(八)艺文
(九)字辈、排行
(十)领谱字号
三、中国家谱的数量
(一)中国家谱知多少
(二)中国主要藏谱单位
(三)国外主要藏谱单位
四、中国家谱的姓氏
(一)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
(二)中华姓氏的起源
(三)中华姓氏发展轨迹
(四)中华姓氏的特点
五、中国家谱的体与魂——以徽州家谱为例
(一)中国家谱以欧、苏五世图式为躯体
(二)中国家谱以朱熹理学思想为灵魂
六、中国家谱的图像
(一)祖先像
(二)住宅图
(三)祠堂图
(四)坟墓图
(五)其他图
七、中国家谱功能的嬗变
(一)萌芽阶段:优生功能
(二)兴盛阶段:政治功能
(三)普及阶段:伦理功能
(四)新修家谱:文化功能
八、《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
(一)著录家谱文献书目历史回顾
(二)《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
(三)《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经过
(四)《中国家谱总目》的特点
(五)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意义
附录一 上海图书馆整理、开发家谱资料工作大事记(1996-2001)
附录二 中国家谱论文索引(1874-2008)
附录三 主要家谱网站名录
后记:迟到的研究工作的春天
……
徽州婺源朱氏家谱字辈
本文2023-12-05 04:36: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2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