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的始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顾姓的始祖,第1张

《乐安顾氏宗谱》记载了乐安(今浙江省仙居县,古名乐安)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

《暨阳顾氏宗谱》记载了该支顾氏的始迁袒是顾为仁(又作伟仁、又名凯之),在南宋初年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传至第九世孙顾居敬时,已经是元统治时期。顾居敬时任抚洲县同知,始居暨阳。

《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记载孙敬居有子四人。子常一(钰)、常三、常五徙居暨阳,次子常二(名子安)迁于平阔厚丰墩。

《靖江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更,于元末自昆山迁居靖江马洲西乡沙。

《南通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祖顾昌,元末避兵乱自苏州寓居高邮,不久迁通州,居于南通城西。

《顾庄等纂修舶口阜顾氏宗谱》记载此支始迁一世祖顾太乙,在元朝从苏州阊门迁居于如阜,定居于江赶之摩诃山。第十世顾萸,明时始迁居,为该支始迁祖。

《吴江顾氏族谱》记载吴江顾氏二支。其中一支,始迁祖为顾信,据传是三国时顾雍三十六世孙,元朝自昆山徙晋陵(今属江苏省常州市),其孙华三因为被招赘从晋陵迁居吴江,后居于胜墩村。华三之孙瑜又徙城中北塘。另外一支,始迁祖顾义,也是顾雍三十六世孙,居吴江之北。

《上海顾氏家乘》记载此支始迁祖顾邦宪,在元朝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附近,至正元年建大圣寺,子孙聚居于侧。

《上虞西华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顾迁,在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五世以后分为前、后、东宅等支。

《宜兴阡塘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顾逸三,于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

《无锡顾氏大宗世谱》记载该支望出苏州铜坑,其祖先世居河北通州,宋建炎间南迁,居于杭州。景炎元年,顾元九始由杭城迁居到无锡怀仁乡崇节里,后名顾墅,为始迁顾墅祖。顾元九有一子二孙,长孙仍留居顾墅,次孙他徙,并派生出宛山、经历支。长孙又经过三传,分出为五支,虽屡有迁徙,但基本没有出今天无锡市所辖。

《无锡南河顾氏宗谱》记载该支始迁祖安惟二,元末由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

「顾」源出:

一﹕ 出自妃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夏朝有附庸小国,在今河南省范县东南 商汤起兵攻伐夏桀时,先灭顾国,韦国 其国人以原国名”顾”为氏。

二﹕ 出自姒姓,越王姒勾践的后裔在越国被楚国灭国之后,迁居浙南,定都东瓯,称东瓯王。第七代东瓯王姒摇在西汉应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首都在东瓯(今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俗称东瓯王。摇之子受封为顾余侯,世居于会稽(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后以顾为氏。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从鼎鼎大名的三国宰相顾雍、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唐朝诗人顾况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亭林先生顾炎武,都是同一个老祖宗,其祖先就是“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这是当前76岁的顾巨川先生在续修家谱时偶然发现的。

昨天,在这位移居上海的太仓顾氏后人的书房里,老先生向记者激动地讲述了他的最新发现。年初,顾氏后裔齐集太仓浮桥老家,商议续修族谱。顾巨川在翻检祖辈传下来的《顾氏铭宗天荣支瀚派敏士后房谱》时,惊讶地发现,江南顾氏家族实出一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少典氏,继而轩辕黄帝,历41代至越王勾践。谱中所记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顾氏得姓考》清楚表明:“至我宗顾氏乃自东汉著闻,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一也。而顾氏乃世居会稽(汉会稽郡治即今之苏州府吴县),至孙吴时成为顾陆朱张四姓,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二也。况顾氏世谱自吴丞相雍上追受氏之先以东海王摇之父安朱为一世,后鳞次相承,代传不爽,其为越王之后可证者三也。”谱中列示的顾氏宗族谱系显示,自上古少典氏历53代至安朱,其子摇扶汉破秦,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越王,摇的儿子期视受父封顾余侯,后遂以顾氏为姓。其中期视上溯14代即为越王勾践。

《顾氏家谱》表明,江南顾氏先祖自顾余侯起即聚居苏州西部光福山里。江南之崇明、太仓、嘉定、昆山、南京、常熟、无锡、吴江、松江等地顾氏皆出光福。

出自己姓昆吾氏。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为氏,称顾氏。

出自越王勾践的后裔。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氏,称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在夏末商初,也自现地的范县,还有一支形成在西汉初期,也自现在的江苏苏州。根据有关史书记载,夏朝有个诸侯国叫顾国,夏朝末年,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灭掉顾国,亡国以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在全国各地,用原国名作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又根据记载,越王勾践的裔孙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在现在的浙江就喜县西南),后来摇又封自己的独生子为顾余侯,他的支庶子孙用他的封号的第一字作为姓,也姓顾,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三国到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从古到今,他发展繁衍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治学有突出成就的顾炎武。在近现代史上,史学界有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为《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地第一任所长,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委员。在艺术界有顾月珍,女,著称沪剧演员,女,钢琴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顾姓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被排在第93位,当今是中国第81大姓。新加坡等国有顾姓华侨。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江苏苏州)。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在古代顾姓名人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顾恺之,和清代思想家顾炎武。顾恺之,东晋义熙年间任通直散骑常待,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其画主要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后人评其作画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顾炎武,明末清初人,他学识渊博,在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方面,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音韵学方面,有承前启后之功。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是我国历史上最受尊崇的学者之一。

在近现代史上,顾姓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例如:现代史学家顾颉刚,曾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主持标点《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在科学技术界有顾济之,任《辞海》水利科副主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审稿工作;顾震潮,大气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对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艺术界有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钢琴演奏家顾圣婴,曾多次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被誉为“天生的肖邦演奏家,真正的钢琴诗人”。

顾姓在当今中国按人口数量排列的百家姓氏中居第8l位。

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顾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湾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顾姓,中华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今浙江绍兴),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89 位,属于大姓系列,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现今人口约 283 万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17% 左右。

《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十三世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今苏州吴县),亦为顾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姓也是吴郡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有顾雍、顾荣等,对两晋时期的政治、军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顾姓是源于夏代顾国的姓。 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最早的一支形成于夏末商初,出自顾(今河南范县);还有一支形成于西汉初期,出自会稽(今浙江绍兴)。 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已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诸侯国顾国(今河南范县),与附近的巴姓昆吾国和彭姓韦国,都是夏朝在黄河下游的重要支柱和东部的屏障。夏末商初时,顾国被商汤灭掉,亡国后的顾国王族子孙,散居全国各地,以国名为姓氏,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 而另一支顾姓源自遥的子孙。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性居民。 这两支顾姓,一支起源于北方,另一支起源于南方,后人便称为“南顾”和“北顾”。至今顾姓人在谈论其渊源时,仍有“南顾”、“北顾”之说。 顾氏得姓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南顾很快成了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三姓合称为会稽四姓。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成长于会稽,所以会稽也成了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后来,这支顾姓中的人西迁武陵(今湖南常德),并迅速发展,因此武陵也成了顾姓的又一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顾氏不断向南北各地播迁。至明代,不仅分布于今山东、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但是,综观顾氏家族史,从古至今,其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江浙一带,因此,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例如:三国时吴国丞相顾雍,西晋时支持司马睿的江南士族领袖、顾雍之孙顾荣;东晋画家顾恺之;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元朝画家顾安、文学家顾瑛;明朝武英殿大学士顾鼎臣、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清朝词人顾贞观、学者顾栋高、校勘学家顾广圻等,都是今江苏人。唐朝诗人顾况为今浙江人,五代南唐画家顾宏中为江南人;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顾君恩为湖北人。 满族顾姓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因种种原因,加入了顾姓族群。其中就有来自满族一支。据《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清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自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顾八代,字文起,本来是满族的伊尔根觉罗氏,属于满洲镶黄旗。其父顾纳禅,服事于清皇太极和顺治朝。人关前,顾纳禅在进攻大同明军时,因为作战勇敢,被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授予世袭牛录章京之职。不久升为甲喇额真。顺治初年,清军人关后,顾纳禅参加了清军平定陕西、湖南、江南、浙江的军事行动,晋升为三等阿达哈哈番。顾纳禅有子数人,其中顾苏袭父爵,进二等阿达哈哈番。 顾八代是顾纳禅的次子。年轻时任侠重义,喜欢读书,善于骑射。因为其出身成年后被选人作为护军。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顾八代从征云南有功,被授予户部笔帖式一职,不久又因为长兄顾苏及兄子顾佛岳相继去世,长房绝嗣,由顾八代袭世职,改任吏部郎中。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帝考核旗人官员,顾八代名列第一,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明降将吴三桂起兵反叛,攻陷湖南,并派遣其部属掳掠两广地区。镇南将军莽依图从江西下广东,在韶州驻防。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皇帝命顾八代传令莽依图收复广西,此后顾八代就留在莽依图军内,跟随他征战广西。清广西巡抚傅弘烈为吴三桂部将吴世琮所败,莽依图引兵与他会师。顾八代奉命巡查军营,提醒上司结营阵法散乱,如果敌至就会前后不能相应。果然吴世琮偷袭,清军再败,只好退回梧州驻守。吴世琮采追,清军反击,暂时退敌。顾八代敏锐地预感到吴世琮还会再来,命令军士加紧戒备。正逢除夕,吴世琮率军三万进袭,被顾八代所败。康熙十七年,这一路清军反攻,与吴世琮军队相遇,不料主将莽依图病倒了,他就将指挥权交给了顾八代。顾八代于是就与副都统勒贝等渡江,与吴世琮决战;暗地里又分兵迂回敌后方,在击破敌军左翼后合围了他们的右翼。结果吴世琮大败,仅率残部溃围而出。顾八代派遣精骑追击,吴世琮走投无路,只能自杀。 于是清军进攻吴三桂据守的南宁,吴军将领马承(广阴)与吴三桂军会合,军队号称十万,凭险与清军对阵。面对顽强的敌人,清军诸将有些畏惧。战斗开始后,顾八代奋勇争先,鼓励诸将死战,终于击败了吴三桂。 康熙十八年,朝廷考察官员政绩,顾八代因为战功卓著被评为优秀;但是大学士索额图不喜欢顾八代,在对他的评语中写了“浮躁”两字,因而被免职。只是因为莽依图据理力争才保住他的官职。次年,莽依图死于军中,顾八代改随平南大将军赉塔征讨云南。在战役开始前,顾八代认为应该先攻取城外制高点取得优势后再行决战。主帅听从了,用顾八代策,取得了胜利。班师后,顾八代被授予侍讲学士的职务。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命令顾八代值守上书房,又升任礼部侍郎;五年后又成为礼部尚书。后来因为得罪皇帝,免去了他的尚书但是仍留值上书房。康熙三十七年,顾八代因为患病要求退休。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顾八代去世。 顾八代值守上书房时,后来的雍正皇帝曾经跟随他学习。顾八代死后,因为平时很廉洁竟然穷得无钱殓葬,当时还没有即位的雍正亲临祭奠,并为他料理了后事。雍正四年,下诏恢复他的荣誉和头衔,加太傅,谥号文端;又因为他清贫,赏赐顾八代的后人大量财物。雍正八年修建贤良祠时,满族大臣人祀者有五人,顾八代排列第三。顾八代之子顾俨继承父职,从参领官一直当到副都统。顾八代的孙子顾琮在清国史里有传。 从顾八代开始,满族镶黄旗的伊尔根觉罗氏这一支改姓顾氏,顾八代父兄所姓为后来追认。 满族顾氏在后来的迁徙分布,资料较少,尚难以考证。

顾姓的始祖

《乐安顾氏宗谱》记载了乐安(今浙江省仙居县,古名乐安)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此支一世祖顾肇仁,在北宋时迁居仙居(今浙江省台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