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李姓的家谱文献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著者待考,始修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六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安化潺溪坪宣城邓氏族谱,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饱义公五世孙焕良、焕让派下七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嫩省图书馆。
注:上述二谱中序称:吾邓氏本姓李,乃南唐烈祖李升之后,长子璟是为元宗,生子十人,而第八子名从镒,封蒋国公。“元宗殂,后主煜,名从嘉,从镒乃从母弟也。主甚爱之,加封邓王,出镇宣城。”宋太祖诏令攻金陵,城陷,李后主请降,授光禄大夫,而录用其子弟。从镒子衡,字天和,耻受命,乃操舟登金陵由洪都而上止新淦之金(淦)水渡,卜筑于桃花溪。宋太宗即位,诏江南诸路捕南唐宗室,衡乃易李姓,以父封国邓为氏,祝发为僧,游闽越间。后主殂而捕令除,衡复还桃花溪,递传至忠旺,生三子,长子饱仁居江西,次子饱义,名连,字仲高,由乡荐官楚之常德府武陵郡守,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解组,偕三弟饱礼同上辰州,饱礼卜居沅陵漪溪,饱义卜居溆浦栎杨乡,尊饱义为一世祖,生处厚、处恭、处仁、处义四子,次子处恭由溆浦迁长沙之安化十四都潺溪坪。
邓氏起源:
出自子姓。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商王武丁分封其叔父曼季于邓国(今河南省邓州),称邓侯。春秋时有邓侯吾离期,朝鲁国。后邓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因邓氏为曼季后裔,故又云出自曼姓。又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南唐亡国后,李从镒之子李天和逃匿,以其父曾封邓王之故,改姓邓氏。
邓氏起源有四: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 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邓州一带),邓君的后世子孙就以国为氏,称邓氏。
3: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4:出自李氏。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邓姓的始祖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 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亡国后,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从邓氏族谱得知,邓氏南迁,移居闽粤,始于宋朝景定年间,由“南阳”逐渐迁移,播迁至南方各地,尤其是今福建广东、贵州、浙江等地,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不仅时间较早,而且繁衍旺盛,很快成了当地盛姓。
那氏齐齐发的九大突破
GPIT的理论基础和增产原理主要表现在它的突破性优势发展上。
是实现了提高肥效高效少用化肥高产的突破 那氏778诱导剂的使用打破了传统观念。在不用化肥和少用化肥的情况下,只要合理使用有机肥(包括农家肥和生态肥)照样可以大幅度增产。高产区可增产10%以上,中产区可增产30%以上,低产区可增产1-10倍。不仅增产还可优质,突破了增产品质下降难题。 增质原理:粮食增产主要是增加碳水化合物,而它的增产主要是由阳光和肥料效率来决定,其合成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是:阳光占96%、肥料(氮磷钾)占36%,微量元素占04%。传统观念:肥+水=产量,GPIT观念:光+抗逆+水肥效=产量+质量,GPIT调动增产因素的基础比值是96%及抗逆性,肯定能高产又优质。 在传统农业和石化农业中,人们调动的增产因素和基础比值是4%,增产成本太高。简单地说如果没有阳光,就是把作物种在肥料堆上,它也不会生长。壤松促根(抗逆效应体现),水促高产。这就是GPIT及其产品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能使其大幅度增产优质的最简单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依据。 实现了盐碱地上不能高产的突破 那氏齐齐发“诱导剂”的强代谢功能,使作物能够强制吸收土壤中的钙离子、镁离子和氮,从而增强肥效。调控诱导作物适应这种盐碱含量,在超极限土壤环境中生存、生长、实现高产,这是栽培学上一项重要突破性贡献。 实现了高寒山区不能高产的突破 高寒山区由于常年处于高寒低温的环境之中,农业产量偏低,那氏778诱导剂的四大特征可使高寒山区的低产田由亩产70—80斤增至800—1000斤。 实现了反季节、早熟必须用地膜、大棚的突破 使用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后,作物表现出来的早熟、耐低温性、耐高温和抗旱性能,使很多作物少用地膜和大棚照样可以早熟上市和获得高产。但如何根据当地情况,巧用当地气温和具体条件,还需要创造当地的“乡土化”经验。用于地膜的塑料薄膜200年以后才可完全降解,少用地膜,这样不仅减少了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还可以省工省料,降低成本。 实现了解决果树大小年难题的突破 果树的大小年问题,是栽培学上的一个世界难道。虽然前几年有些产品可以局部解决问题,但毒性很大,负作用很严重。那氏778诱导剂的强光合速率和强生长代谢的特点,可轻而易举地解决果树大小年的大难道。 实现了作物生长所需温度范围的突破 一般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温度为18-23℃,特殊的作物可在13-33℃的范围内生长,那氏齐齐发能将作物温度适应范围扩大到-4℃-50℃。在北方冬季无风自然条件下,喜热作物黄瓜、茄子、西葫芦、蕃茄等幼苗在-3℃条件下都很少受冻,而对照则全部死亡。大棚蔬菜到冬季盖帘停止生长时,使用那氏778诱导剂后,即使不盖帘也能继续生长。黄瓜低于8℃不生长,西红柿低于4℃不生长,寿光试验-4℃正常生长结果。原因是:使用那氏778诱导剂后,作物可以自动调节叶面气孔。高于33℃或低于13℃时叶面气孔自动关闭,低于33℃或高于13℃时,叶面气孔自动打开,进行交换。这就是那氏778诱导剂神奇之处。有了这一条,出现了历来只能种一季庄稼的新疆、黑龙江,能做到稻麦两熟;有了这一条,云南高寒山区有了冬茶;有了这一条,给农民创造了许多商机,将会出现更多的奇迹。 实现了作物抗旱耐涝的突破 作物抗旱耐涝能力提高,主要取决于那氏齐齐发诱导剂的高光合速率、高肥水效率、根系发达和调节气孔的优势表现。抗旱:(1)根系发达,抗逆、相关物质储存增多,并可获取深层土壤的水分。(2)中午高温时玉米能关闭叶面气孔进行调节,所以叶片可以保持不脱水下垂。(3)强生理代谢可以把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快速送到叶面。耐涝:涝灾主要是作物遇到水淹时,土壤表层的氧气被水挤出来,根系无氧,产生乙醇代谢中毒快速老化,丧失制造养分的条件和能力,致使整棵植物死亡。 (1)高肥效率可延长肥运转时间,减少毒害效应。(2)根系发达,可调节吸取深层土壤中的氧气。(3)只要不没顶,由于高光合速率和强生理代谢,仍然可以维持作物的生命(不能超过极限)。 实现了作物防治病虫害必须用有毒农药的突破 使用那氏齐齐发诱导剂,基本上可以正常年不用、特殊年少用农药,基本实现了植物自强生态位系统平衡非毒性机理防治病虫害的新理论技术平台。那氏齐齐诱导剂不仅可以防病治病,而且可以防虫、驱虫并达到“非毒性湿触性杀虫”。 首先,是高抗作物根茎叶的各种疾病。作物主要有三大类病:真菌,在整个病害中占85%,细菌为10%,病毒为5%(包括类病毒)。同时突破了“治虫必用毒的理念”,用那氏778诱导剂采取湿触法杀虫的方法,除硬壳虫,都可对付,方法措施得当,治虫可基本不用农药。农药治虫是化学毒杀作用,那氏齐齐发诱导剂治虫是物理生化互作,危害庄稼的是幼虫,但幼虫的呼吸系统未发育完整,多靠身体气孔来呼吸。由于强化那氏齐齐发诱导剂的特别效应,可以在瞬间强化其生理代谢极限,破坏它们的生理代谢效应,使其快速脱水死亡。特别是对于根线虫、蜗牛等现在根本无药可治的虫害,效果也非常明显。为了杀虫效果明显,一定要配中性高泡洗衣粉,而且一定要对虫子打湿打透,特别对于蝽象类极难杀灭的害虫,要用专用型加增效剂,一次击倒,短时间内二次触杀,才能完全杀死。 非毒性湿触杀虫原理:应激效应是所有高等生命为了适应环境条件变化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生理本能反应。它都是一种信息感受产生的自体动力学机制快速改变。如果人为地使这种信息感受度和相关动力学机制瞬时改变,且超过容余改变就可致害虫击倒,这种应激若能相对短时间持续,则可将害虫致死。因此这种机制的产生物本身可完全无毒无害,关键是瞬时信息感受度的面积及产生的动力学强化度足够大,再加渗入机体继续产生物质极快交换能相对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则害虫大量体液和营养物质在体内随高速动力学机制消耗,同时大量排除体外,最后以能耗体液快速消耗殆尽而死亡。因此,这种非毒性湿触杀虫方法致死害虫不与虫龄的耐抗农药性相关,只与害虫的生命活力度和瞬时接触及短时持续接触液体的面积相关,即使剧毒农药根本无效的高龄毛虫死亡速度甚至比低龄毛虫更快。 实现了遗传学上的突破 杂交种子的杂交优势逐逐年退化,这种种子只能使用一年,第二年就退化不能用了,全程使用那氏齐齐发能使种子连续6年不但不退化,而且部分优势还可增加。 那氏齐齐发诱导剂的发明填补了世界农业史上利用光能提高农业产量的大空白,开创了阳光农业新领域。这项技术是走在世界农业科技最前面的顶尖技术,是农业致富的最好项目,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粮食问题的最先进手段。那氏齐发的使用有三高三无五省,三高就是高产、高品质、高抗各种疾病;三无就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无污染;五省就是省肥、省药、省种、省膜、省工。既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功在当代,福祉子孙。 什么是那氏囊肿您好:
宫颈纳氏囊肿,又叫宫颈囊肿。宫颈纳氏囊肿同宫颈糜烂、宫颈息肉一样,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 其形成原因是在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甚至阻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滞留形成的囊肿叫宫颈纳氏囊肿。 那氏五子兵法我国现代连珠五子棋的开拓者那威九段,多年钻研五子棋,潜心发掘五子棋的中国民间阵法,
他总结了五子棋行棋的要领和临阵对局的经验,得出一套 “ 秘诀 ” ,谓之《那氏五子兵法》: 先手要攻,后手要守,以攻为守,以守待攻。攻守转换,慎思变化, 先行争夺,地破天惊。守取外势,攻聚内力,八卦易守,成角易攻。 阻断分隔,稳如泰山,不思争先,胜如登天。初盘争二,终局抢三, 留三不冲,变化万千。多个先手,细算次先,五子要点,次序在前。 斜线为阴,直线为阳,阴阳结合,防不胜防。连三连四,易见为明, 跳三跳四,暗剑深藏。己落一子,敌增一兵,攻其要点,守其必争。 对棋理要有所了解,还有先学会下花蒲必胜局,学会基本的变式,再慢慢学习其它开局 请问那氏正蓝旗家谱有谁知道?那氏辈分排序是什么?后续:大上文之有,分别为邓氏族谱系(第一原系)。普安邓氏家谱排行、友思万应正:荣仲胜祖钦、彝伦品序敦、南阳郡邓氏家谱系(第二原系),家齐后继昌、履泰复咸奇,晨启放辉光、献锐登周广,正道保安良、世尚大兴茂,朱光作学长:忠孝心为本邓氏家谱有四大原系、维汝惠泽施、天世绍洪、迁贵州安南遗序(第三原系)和普安邓氏家谱排行、玉彦芝莲昌。 满意;河南湖北邓氏家谱、配兆瑞用、星集联昭穆;瓦屋里排行、友思万启,国治万民福:荣仲胜祖钦,永忠先世德、升恒文羽晋、金遵佐宣扬 、发俊显益清
沈阳那氏食品有限公司怎么样?简介:沈阳那氏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制作中式酱卤食品的公司,目前旗下有那记猪手、鸭姥爷两个品牌,主要产品有招牌猪手、酱香猪头肉、招牌酱脊骨等中式酱卤食品。其中,“那记猪手”以“老锅老汤老味道”的理念打造都市厨房新概念。“鸭姥爷”则定位于都市年轻人群休闲食品。
法定代表人:修胜利 成立时间:2014-02-24 注册资本:2402402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210104000068089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小东路241号11门 谁能帮我找一下那氏的家谱?满族人《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那姓的字辈排行云南大理那氏字辈:“仕子品维正”。
云南凤庆那氏字辈:“义朝国建家(嘉)”。 四川剑阁那氏字辈:“景仲万仕芳霄维,可安纯文明显通,顺天元耀宗光祖,家珍孝友国宝忠,君钦相用邦基定,治续玉成德化隆,良才继起怀先正,子胤昌荣福禄崇”。 辽宁岫岩那氏字辈:“曾承宏基业万世可景昌勤俭荣华远富贵永吉祥”。 吉林长白山那氏字辈:“必是文员登金榜学礼书传家”。 黑龙江那氏一支字辈:“洪槐万瀛恒兆”。 那氏一支字辈:“兴再正顺家永秀廷宗”。 辽宁瓦房店那氏一支字辈:“连宝成荣贵,家传百世昌,宏才兴学业,立志做忠良”。等 九大(3)邓姓源于邓国(今邓州市),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曼。最早记述黄帝至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的著作《世本》说:“邓为曼姓。”
邓姓还有一个来源,即李姓改邓姓。据湖南安化《邓氏族谱》说,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覆亡,李后主及后妃、宗室300余人作为亡国之俘,被押往开封。从镒之子天和侥幸逃脱,迤逦来至安化隐居,为躲避追杀,便以乃父的封号为姓,改姓邓。这是邓姓的第二个来源。
扩展资料:
邓姓的迁徙:
邓国灭于楚国后,邓姓人大多数仍安居故土(已属楚地),这些邓国遗民被称为楚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拔邓帜,易楚帜,换了一个国君而已。到了汉代,由于兵燹战乱、出仕等原因,邓姓有自古邓国(时称楚地、今邓州)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者,如西汉的邓通家于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邓先家于成固(今陕西城固),邓宓家于番禺(今山东广州)。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干戈不息,匈奴人刘曜率兵攻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
-邓姓
邓姓的始祖,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曼氏,是我国最早的少数原始姓氏之一。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书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从上古少昊金天氏以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现在的河南境内,在后来的繁衍之中,邓姓一直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各地播迁。邓姓之人,无论分处天南地北,皆以“南阳”的堂名传家,这正表明了宗于河南世系的意思。
由祖地南阳发展的这支邓姓,据《邓氏家谱》载,已有114代传人,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夫的邓通,是邓氏家族的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是邓氏的第47世祖;三国时魏将邓艾,是邓氏的第54世祖;晋时镇国将军邓羌,是邓氏的第62世祖。中国的邓姓,大多源于这一系源。
邓李姓的家谱文献
本文2023-12-05 03:00:0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