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手下十大重臣都有谁 群英荟萃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康熙手下十大重臣都有谁 群英荟萃,第1张

 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康熙皇帝自从八岁当皇帝以来,在位长达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的一生文治武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财富。都说明君配能臣,你知道康熙手下的十大重臣都有谁吗?下面我们一起去 民族文化 中看看吧!

  索额图

 索额图曾经帮助康熙皇帝除掉权臣鳌拜,铲除鳌拜党羽,稳固了朝政,康熙即位以后,对其极其信任,平定三藩、收复 台湾 ,征伐噶尔丹期间,索额图一直辅佐康熙管理内政,兢兢业业,是康熙最得力的助手。

  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是康熙朝前期最重要的臣子之一,出身满洲正黄旗,深得皇帝器重。其先后担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位。他支持康熙裁撤三藩,武力收复台湾以及攻打噶尔丹,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施琅

 施琅最大的功绩在于收复台湾。清朝建立之后,台湾仍是郑成功后人占据,经过筹备,康熙皇帝命令施琅收复台湾,最终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施琅算是康熙朝重要的武臣。

  周培公

 周培公是康熙皇帝征伐的最重要的谋士和将军,平定王辅臣叛乱,参与剿灭三藩,周培公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在担任盛京提督时去世。

  李光地

 李光地是康熙最为器重的臣子之一,其在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过程中都有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曾担任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朱子全书》《四书解》等作品。

  张廷玉

 张廷玉是 安徽 桐城人,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张英,因此其深得其父真传。康熙三十九年,饱读诗书的张廷玉便考中了进士。康熙皇帝对其非常欣赏,命其入值南书房,后来又当上了刑部左侍郎,在整顿吏治方面颇有建树。

  姚启圣

 姚启圣,凭借自己的才华考中了功名,在军队平定战乱之时,他负责募集军资,因为办事利索而受到上级的重用,之后他便连续三次得到了升迁,官职升到 福建 总督。在平定台湾的战役上他的功劳非常大,他提出了有用的策略并且举荐了有才华的人。

  陈廷敬

 陈廷敬在顺治年间便考中了进士,文学素养非常高,曾担任康熙皇帝的老师,因此二人关系非同一般,后来还主编《康熙字典》,是康熙手下十大重臣之一。

  李之芳

 李之芳一生戎马倥偬,平定三藩中耿精忠等反贼,剿灭福建等地余寇。李之芳主张整顿吏治和司法,不畏权贵、奖罚分明,肃正了风气。李之芳编写了《赋役全书》,把赋税徭役法律化,同时也主张轻徭薄赋,赢得了皇帝的重视和百姓的爱戴。

  马齐

 马齐是康熙朝中后期的一位重臣。不过他的仕途不止存在于康熙朝,而是一直延续到乾隆朝,享年87岁。马齐与康熙年龄相仿,出身富察氏世家大族,也是一名能臣干将。彼时他的亲弟弟马武,是康熙身边的侍卫。两兄弟都非常得宠,有“二马吃尽天下草”之说。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84岁的人生中,有55年是在为清朝效力。同时,因为他是整个清代“配享太庙”的唯一一个汉臣,所以又有人说他是清代第一汉臣。不过,也有人质疑他的配享资格,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为什么张廷玉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而他又是否具备这个资格?

什么是“配享”

配享简单理解就是在人去世后把他供起来,一般在祭祀的地方都有一个主位,这个主位的旁边会有一些与他十分亲近或立过大功的配角,他们的神牌摆在一起,被后人祭祀。比如在孔庙中就有“四配”,这四个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后来还有“十二哲”,这十二个人也是被历代推崇的先贤。

而清代的“配享太庙”是在皇家的庙里,里面供奉的都是历朝皇帝、皇后,以及王公大臣。除了主位,其他王公大臣都是配角,称为“配享”。历朝历代也会把配享太庙作为对功臣的奖赏,明代的徐达、常遇春等都被赋予了配享太庙的至高荣誉。清代同样如此,但名额有限,外姓人更是很难获得这样的殊荣。

清代10位皇帝只有29人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荣誉,平均一朝只有不到3个名额,包括13位亲王和3位福晋,以及13位功臣。可以说,清代的“配享太庙”因为名额稀缺,属于极高的荣誉。

配享的标准

其实各朝各代的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只看清代的情况:

第一种,开国元勋,军功显赫。

在清代配享太庙的29人中,有3位都是努尔哈赤的长辈,属于追封。有1位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叫雅尔哈齐,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功勋,但因与皇帝感情颇深,所以获得荣誉。其余的人,比如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都是开国元勋或者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再看外姓的受封者,像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图尔格、图赖5人,也都是大清开国功臣。

其二,辅佐有功,为国捐躯。

并不是各朝各代都有仗打,有些人不是凭军功,而是凭王佐之功,比如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他们都属于辅佐皇帝有功,而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其余的图海、兆惠、傅恒、阿桂、福康安、僧格林沁,他们都曾经作为主帅领兵作战,或于西北平定叛乱,或于西南镇压起义,又或是抵抗外国侵略,都曾建立过显赫的功绩,挽救大清于危难之间。

张廷玉有资格吗

我们举了很多有资格的例子,张廷玉都不在其中,那么他凭什么呢?其实,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不止张廷玉,还有一个叫鄂尔泰的大臣。鄂尔泰名气不算大,是在雍正朝被重用的,他常年在地方为官,与李卫、田文镜、年羹尧并称为四大总督,深受雍正的信任。

要说鄂尔泰的功绩,主要是在云贵总督任上有些建树,也曾平定过四川土司叛乱,后升任保和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鄂尔泰的一生也算辉煌,但功劳有限,要说他能进太庙,多多少少跟雍正有关系。

张廷玉跟鄂尔泰的情况就很类似,虽然张廷玉也是个有能力的大臣,但相比于他的名气,他的功劳却十分有限,如果说的通俗点,他就是雍正帝的秘书,文职工作比较多,甚至相比鄂尔泰,张廷玉只有辅佐之功,却无军功。

我认为张廷玉确实在所有配享太庙的大臣中,是最没有资格的。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都比他有资格,他们一个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为清王朝延续了五十年的寿命;另一个收复新疆,建旷古奇功,可是都没有获得这个殊荣。而从另一个事情上,也能佐证我的观点。

张廷玉曾在退休时,当面提醒乾隆帝不要忘了雍正帝遗诏,让自己配享太庙。按说一个老成持重的大臣,跟皇帝说,“你小子别忘了把我放进太庙,你爹都下过圣旨的,你不听就是不孝!”,这么说话,哪个皇帝爱听啊?加上张廷玉晚年跟乾隆帝的关系比较紧张,甚至逼得乾隆降旨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但最后,乾隆帝一方面不能违抗老爹的遗命,一方面也不能让人说他小心眼,所以在张廷玉去世后,乾隆还是遵从雍正帝的遗诏,给了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所以,我认为,张廷玉能配享太庙,就是因为雍正帝的私人喜好,而不是有什么太大的功绩。

张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如下:

一、来源

张姓是一个非常悠久且人口众多的姓氏,主要源自于姬姓以及改姓,张姓起源于西汉时期,其得姓始祖为张挥,是黄帝的子孙,原姓氏为姬姓,所以说现在的张姓后人也是姬姓的后人,如此来推算张姓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二、名人及现状

1、张衡

张衡在东汉时期担任太史令、侍中等重要职位,并且他也是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以及发明家,是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衡出身于一个为官人家,从小就天赋异禀勤奋好学,对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当时那个资源匮乏,信息落后的年代,张衡依然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至今被大家赞扬。由他创作的《浑仪图注》《灵宪》等作品,以及发明的地球仪、浑天仪等仪器对后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2、张昭

张昭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官臣,在当时担任长史、中郎将等职位,受到了吴王的赏识与器重。张昭从小刻苦学习,能文习武,文韬武略,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并且他还非常擅长带兵打战,曾帮助屡次帮助吴王讨伐敌军,安抚百姓,从而帮助帝王稳固江山。

3、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其为人清廉正直,刚正不阿,是三朝重臣,曾深受康熙、雍正,以及乾隆皇帝的赏识与重用,为辅佐君王管理朝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张廷玉一生为朝廷鞠躬尽瘁,因此在他逝世以后还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中国三大姓氏:

1、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中,比例仅在4%左右。

2、王姓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分布全国各地,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65%,尤以山西、河北、河南最多,先祖有好几支,都是商代和周代国君的后裔,如商代的王子比千、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都因为是王族,当时人称“王家”,后世子孙就以王为姓了。

3、刘姓

刘姓分布极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为中国人口第三大姓。北方地区的河北、内蒙古、辽宁、京津地区中刘姓比率较高,约占该地区汉族人口的8%以上。相传的一支子孙被封在刘国(今河北唐县),子孙以国名为姓。

这一支的后裔刘累有养龙的本事,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训练龙表演舞蹈。又春秋时,周匡王儿子封为刘邑 (今河南傻师县南),子孙以国名为姓。

很多朝代,几代人做高官,都是很正常的。

只要能力足够,品行也可以,皇帝不是昏君,大臣又不至于功高震主,这种父子甚至几代人的高官,都是不奇怪的。毕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高官的子弟,总是有更好的基础。人脉也广,也更容易接触到君主,而且一般来说,晋升路上不会有什么大的阻碍。

不说世家时代的五姓七望,就是世家没了以后,这种情况也很多见。宋代有陈省华父子,皆为高官。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如果不是死得早,也会和他父亲纳兰明珠一起,父子两代高官的。纳兰性德的弟弟,也做到了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当然了,最牛逼的大概还是《延禧攻略》里的傅恒,他和四个儿子,包括其中最有名的福康安,可以说权势都很大。汉族官员类似的也有很多,比如李卫父子、岳钟琪父子等等。

跑步时候已经听了不少书籍原著《红处方》、《月亮和六便士》、《白夜》,其中二月河老师的作品最多,他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我都已经听完,现已将《乾隆皇帝》的《风华初露》听完,乾隆本人的性格已经在书中窥见一斑,青少年皇帝那种喜欢跟女孩子开玩笑,爱各种女性的行为初露端倪,一口一个孝和骄傲喜欢面子的性格给他建功立业提供动力,也埋线隐患,而这之中,我最关心的还是他与他的名臣们。

乾隆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皇帝一生是不改年号的,所以我们都用年号称呼他们。乾隆这一辈的名字是弘字,后面都跟时间有关系,而历这个字真的很厉害,贯穿古今,星光璀璨的是历,乾隆也就希望做一个千古一帝,他的楷模是他的爷爷康熙,爱新觉罗玄烨,他在某些方面其实做到了,但是他不愿意超过康熙。大家知道,康熙是个很宽的人,听说明珠受贿,还笑得出来,最后养成了很多大患。而雍正继位,必须矫枉,特别严,这也应该是康熙选择雍正的原因之一。而乾隆真正爱的崇拜的是他的爷爷,所以对于雍正的旧臣,得势的人,自然不怎么好。

这倒不一定是乾隆一定要打击谁,他心里就是不喜欢而已。所以我们知道,最开头的李卫进京之后,实际上就遭贬了,虽然乾隆名义很客气,很尊重,但是这个主子的心性其实非常缜密,他宠着的人,比如唐儿,太监宫女王公大臣,谁敢屈着她。可是我们看到内务府找的几个施工人员都敢挤兑李卫,说明李卫失宠,尽人皆知。其实李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出身低微,但是确实是能臣,忠臣。当然,真正的李卫,其实出身没有那么低,不是乞丐,文化水平可不低,仅仅是小说塑造而已。然而,历史中的李卫也确实到了乾隆这一朝就失宠了。

张廷玉是名标清史的人,注意是清朝的清。张廷玉配享太庙,谥号带了一个“文”字,爵位居然到了伯爵之尊,在清朝汉人官吏之中是登峰造极的。就算是后来赫赫战功的左宗棠,实际掌控东南半壁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不及他。雍正驾崩之前玩了个帝王心术,在辅政大臣之中,把张廷玉写在满人鄂尔泰的前面。其实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乾隆不可能对张廷玉太好。其实这事很简单,让张廷玉位极人臣的是雍正,乾隆早晚要提拔“自己人”的。张廷玉那个时候就比鄂尔泰大五岁,雍正可能是觉得,张廷玉没有反叛实力(确实,汉臣用起来就有这个优势),有可能比鄂尔泰先没有价值(年龄在那里摆着呢),所以把张廷玉放在了鄂尔泰前面。张廷玉处理起事务来,那真是老马识途,炉火纯青,可是,问题就在这里摆着呢,乾隆不可能怎么宠他。多次批评他的主张。其实张廷玉兢兢业业,事务办的不差,可能他所欠缺的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实在功劳。(张廷玉并不是没有,最早康熙亲征时候救命的粮草就是张廷玉督运的)

鄂尔泰虽然年龄比张廷玉小几岁,但是也是老态龙钟的时候经历的高宗朝。鄂尔泰水平比张廷玉差的多,但好在朝廷内勋爵高的人都是满人,与张廷玉的汉臣素来两派,但是两人如此你争我夺白热化的丞相之争造成了其实乾隆不可能完全重用任何一人。所以乾隆的方法就是提拔信任,鄂尔泰在乾隆朝的恩宠是比张廷玉表面上看好,其实他的门生发展的并不好,乾隆主要提拔的还是他的“自己人”。

阿桂,才是乾隆真正的能臣和宠臣。在《乾隆皇帝》第一步之中,一个越狱案件让阿桂牛刀小试,也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但是,阿桂虽然能力超强,但是被安排在张广泗军中。张广泗飞扬跋扈,目中无人,阿桂又有能力,自然两人不和,可是阿桂是御准的副将,张广泗轻易不敢治罪,只能挤兑,而阿桂作为副将,在张广泗一堆嫡系之中自然也难有作为。当然真金不怕火炼,在大小金川平定之中,阿桂就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之后阿桂一直就是乾隆的常胜将军,乾隆中后期最为宠信的和珅想绊倒阿桂连半个门都找不到。纵其一生,阿桂只有偶尔需要给乾隆顶缸的时候,才被斥责,暂时罢官,其他都是宠信有加,而和珅真正成为朝廷中真正说一不二真正只有两年(阿桂比和珅早去世两年)但是阿桂只有在和珅针对他的时候,才搞和珅,平时知道和珅很多罪状,并不上告劝告乾隆,所以阿桂并非完全的忠臣和直臣。

刘统勋一个条陈就让自己得到了重用。他直接对三个宰相进行了抨击,正合了乾隆的胃口,乾隆本就讨厌张廷玉和鄂尔泰,所以刘统勋也得以进入乾隆的眼中。之后的刘统勋审理刘康案件,当众开棺验尸,更是令人叫绝,不得不说,刘统勋的前半段是贤臣,是能臣,有胆有识有能力。当然历史上的刘统勋后半段可就是怕死怕丢遗产了。小说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刘统勋被特别会卖人情的乾隆把皇后做的一顿饭给了刘统勋,害的这个哥们感动的痛哭流涕。

傅恒,是乾隆皇后富察氏的弟弟,在乾隆一朝青云直上,凭借的不仅仅是他国舅身份,还有非常强的能力,可惜的是,乾隆喜欢的是傅恒的妻子唐儿。小说中,乾隆与唐儿有染,之后想支走傅恒,给了傅恒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在唐儿怀上福康安之后,怕事情泄露紧急召回傅恒,因为傅恒确实有较大的军功,所以直接让傅恒进了军机处,并且位居张廷玉和鄂尔泰之上。(自从雍正西北用兵以来,军机处的人才是真宰相,人员也是真内阁,跟清朝前期的大学士内阁不同)在第一部之中,就是以乾隆宣布傅恒回来主持军机处,并和唐儿深情离别为结尾的。

纪晓岚在这个时候也已经出现,在福康安(实际是乾隆的儿子)满月时候写了一个对联,取悦了唐儿和傅恒,并后来受到乾隆赏识,开始崭露头角。至于后人编的铁齿铜牙什么的,当个乐子看看就完事了,历史中他的从二品身份,想没事整和珅根本整不到的。这个人在历史上我也很厌恶,不多说,总结八个字,有才无德,贪吃好色。

讷亲,是乾隆初期用人尝试,特别提拔了他,有意压制张廷玉和鄂尔泰,但是讷亲在这三个人中最笨,资历最浅,根本玩不过那两个老狐狸,甚至被下级官员耍的团团转,乾隆也就不予雨露恩宠了。第二部中会有大错,在小说的第一部当众只展现出,讷亲拙笨的一面。

分类:  草堂话谱

晚清十帅家谱(三)

励双杰

 第四部,小帅邵友濂《 余姚邵氏宗谱 》

浙江《余姚邵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贻编七卷,清光绪十三年木活字本,邵曰濂、邵友濂主修,二十四册。

名声煊赫号称上海第一家的“斜桥邵家”静安寺路大府第,那可是邵友濂任补江苏省苏松太道兼江海关道时任上所修。小帅邵友濂,光绪元年出使俄罗斯署理俄罗斯钦差大臣,在曾纪泽与俄罗斯重新订约取回伊犁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光绪十七年又接替刘铭传,成为台湾的第二任巡抚。他的长子邵颐元配李氏,就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三女儿,我曾在《合肥李氏宗谱》中提到过。次子邵恒娶的是中国第一个大买办、资本家、后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的第四个女儿。邵恒长子邵洵美是二三十年代闻名国内外文坛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和集邮家。当年,邵洵美在上海文化界人士中有“海上才子”之美誉。而由于他慷慨豪放,交游广阔,他的“洵美沙龙”里几乎汇集了当年南北骚人墨客中的“半朝文武”,因此又被尊上了一个“文坛孟尝君”的徽号。

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家庭,注定他的家族也是不简单的。

邵氏始迁祖邵忠,为邵雍十世孙。邵雍,字尧夫,行百六,号康节,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著称。谱何不以邵雍为始祖而以忠为始祖?与邵友濂同时代却又相友善的学人俞樾在为《余姚邵氏宗谱》所撰的序言中说:“康节之孙讳溥者,从宋高宗南渡,始家于浙,又七传而迁于余姚。此谱以迁余姚者为始祖,其以前者昭穆难稽,姑从盖阙,自始迁祖以下备载无遗,考订支派,补辑文献,是吾族者必详,非吾族者必摈,有条不紊,体例秩然”。由此可见任主修的邵曰濂、邵友濂兄弟的学识和严谨,毫无世之通行修谱必上溯三皇五帝的陋习。

始迁祖邵忠,行千八,字诚之,一字克诚,号抑庵,官宋扬州路都巡,自会稽宁桑里迁居余姚通德乡清风里。生三子,长元诚,行亚一;次丙,初名元雍,行亚三;三恭,初名元亶,字子泰,号桂轩,行亚六。而析为亚一、亚三、亚六三房,本谱即三大房所修。邵友濂即出自亚三房,为二十一世,世系记载:行三,原名维埏,号小村,配龚氏,续配杨氏,均无出,又继配翁氏,生一子,即后为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女婿邵颐。修谱之时,邵友濂尚有台湾布政使的任上。

俞樾在序中又说:“溯有明一代,领乡荐者五十三人,登进士榜二十二人,至本朝而科第蝉联,指不胜屈,蔚然为浙东望族。”据统计,仅清代,余姚邵氏一门中进士的就有二十六人,难怪梁启超在论及明清学术界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家族和邵晋涵家族时,不能不对余姚钦佩不已了。他说:“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学风沾被全国以及海东……邵氏自鲁公、念鲁公以迄二云,世间崛起,绵绵不绝。……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如元代官东流县尹勅使琉球加一品衔的邵全、明代四川布政使司左参政谥庄毅的邵番、福建邵武府知府邵悳久、江南凤阳府知府邵元吉、太仆寺正卿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谥康僖的邵锐、福建盐场大使邵时泰、南京中城兵马司指挥邵时健、山东济南府德州库大使邵时直、广东按察司佥事整饬岭西兵备道邵时敏、四川成都府知府邵经济、巡按江西等处地方监察御史邵基、锦衣卫镇抚邵墀、刑部左侍郎赠太子少保刑部尚书的邵陛、南京淮安府海州知府邵甄、山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苏松常镇邵稷、太医院御医邵雷、南京刑部郎中邵程、南京后军都督府经历邵守检、北直天津卫怀远将军邵汝楫、山海关千总邵洪祉、监国时总兵威武将军邵继先、鲁王时鲁将军邵一梓等都出自这个家族。

到了清朝,更是不得了,浙东重要史学家邵廷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邵远平、著名天文历算学家邵昂霄、著名史学家经学家邵晋涵、内阁中书邵存懋、江苏徐州府知府邵大业、贵州都匀府独山州知州邵宏堂、麻哈州知州邵自励、都察院左都御史邵自昌、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武英殿功臣馆纂修邵葆锺、云南鹤庆州知州邵葆槎、翰林院编修攺补内阁中书邵瑛、江苏巡抚邵名甲、漕运总督团练大臣谥文靖的邵灿、河南候补道加盐运使二品项戴邵琦、在任殉难的台湾府嘉义县知县邵用之、同为本谱主修的邵曰濂,同治七年进士,官至太常寺正卿,等等,指不胜屈,正所谓“世间崛起,绵绵不绝”是也。

在浙江余姚,明清二朝,再无第二家可与邵氏相抗衡。

以邵氏之显赫,家谱中收录历代文人墨客为邵氏所撰文篇颇多,如翁大立、黄宗羲、全祖望、钱大昕、卢文弨、张廷玉、陈有年、俞樾等等。本谱之书签即由曾纪泽所署。曾纪泽是曾国藩的长子,沅帅曾国荃的侄子,他们家族的家谱,还得在后面说到。光绪六年清政府委派曾纪泽为驻俄公使,邵友濂襄理曾纪泽与俄方谈判,至光绪七年二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达成,中国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的大片土地,这是我国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敢与洋人叫板而改订的条约。邵友濂与曾纪泽的友情也于此可见,请他给家谱题个书签,那自是不在话下。

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等目录,光绪三十三年修本《余姚邵氏宗谱》在北京图书馆、中科院历史所、北京大学、上海图书馆(二部)、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二部)、浙江图书馆(二部)、杭州大学、山西社科院、美国等处各有收藏。而递修的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余姚邵氏宗谱》十八卷贻编七卷首一卷二十六册,北京图书馆(三部)、中科院历史所、人民大学、上海图书馆(二部)、南开大学、河北大学(缺贻编卷一)、吉林大学、哈尔滨师大、四川图书馆、余姚梨洲文献馆(三部,其中一部缺卷11,一部缺卷12)、山西社科院(缺一册)等亦均有收藏。

虽说《余姚邵氏宗谱》存世较多,我又是邵友濂的余姚同乡(按:后余姚划出姚北地区归拨于慈溪)但这一部到我手上,却也是不容易的。话说2002年秋,余姚城内一个叫小辉的旧货商找到了我,说有一部《邵氏》家谱,只是现在到他手上的,只有第一册,问我多少钱能要。谱没见过,价自然不好多说,何况我与小辉并不相熟。小辉做事够辣,拿到第一册后,与我谈价未果,又与原物主谈,因为价压的厉害,人家不肯,要他把第一册还出来,他就把这一册拆散,只还了人家半册,本来完完整整好好的一套谱,现在成了残谱,如何卖得出好价?原物主斗不过他,只好把谱低价给了小灰。小辉拿到了谱,又来找我,说人家要把谱以150元一册的价让给杭州人,你如果能加点,让我有点利润,我就帮你把谱拿下来,因为我把第一册扣下了,他不敢不听我的。那时我还不知道小辉是啥样的人,加上他在前几天确实说过第一册就在他的手上,这么一说,我就信了,因为是本土的家谱,可遇而不可求,高一点也正常,就要他想办法拿过来。当天晚上谱就到了我的手上,第一册的装订线明显不同,是用的棕色细线,应该是裁缝做衣服的那种。事隔月余,在宁波范宅古玩市场,我又用60元的价配到了家谱的原置谱箱,我问那卖谱箱的,里面的谱呢?他就一五、一十的跟我讲来,才明白小辉之果辣,真令人佩服得一塌糊涂,自叹不如。

当然,那时的价不能与现在相比,何况台湾第一、二任巡抚刘铭传、邵友濂的家族家谱共藏一处的,除我之外,别无分店,还是有理由得意一下的。

后来,我还在余姚城郊的一个旧货商家中,看到过一部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余姚邵氏宗谱》,缺了十册,还存十六册,有二片谱夹。人家要价并不高,但这十几册谱实在是蛀得厉害,手还没摸就觉得毛骨悚然,后来就没有要。

《近现代名人小传》上册 262 页: 邵友濂:字筱村,杭州人,尝随曾纪泽使节至英俄,荐擢道员,历官至台湾巡抚。乙未命偕张荫恒行成于日,日人拒之。移湖南,至未任,乞休归,卒。友濂精密,为纪泽所称,而实无才。官台湾日,颇受制武弁,故台防军士之骄为各省所未有。一夕,方演剧晏客,突有人登台,摔一仱下,亟问此何人,左右对曰,省防某领统子也,仱为所喏,而中道事他人,久欲杀之,不可得,今闻在此,特摔之去,不取污抚署地也。友濂默然。越日,是仱死,通衢间身分为五矣。予在台日,闻诸胡缉之,盖所目睹也。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来自于清朝宰相张廷玉的历史典故。张廷玉身在朝廷为官,妻子在老家伺候老人和小孩,有一次因为道路的问题和邻居起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张廷玉妻子就写了一封信给张廷玉说了此番事情。张廷玉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于是张廷玉妻子就不再追究了,让出了三尺地方,邻居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方,于是,六尺巷就这样成名了。

一、张廷玉妻子写信状告邻居。

张廷玉是清朝宰相,叶侍郎是户部侍郎,两个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朝堂为官。两个人的妻子在老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后来两家要盖房子,可是,因为面积不够大,两家就起了争执。于是张廷玉的妻子很生气,想起自己老公是当朝宰相,自己居然受这样的委屈,怎么可以咽的下这口气,于是给远在京城的丈夫写信告状。

二、张廷玉的回信。

张廷玉退朝时候,一看家里来信,自然是开心不得,赶紧拆开来看,但是却失望不已。整篇信下来都是妻子的抱怨和生气,没有一点相思之意。于是张廷玉提笔写了这么一封回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这样给妻子回信了。

三、双方的退让。

张廷玉妻子收到丈夫的回信之后,看懂了丈夫所表达的意思,觉得羞愧不已,于是主动将自己家的院墙后退3尺。叶侍郎家一看张夫人,做出了此番举动,又想起远亲不如近邻,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觉得自己也是小肚鸡肠了一下,于是也主动让出三尺,就这样,原本两家的纷争,就变成了六尺巷。

康熙手下十大重臣都有谁 群英荟萃

 康乾盛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康熙皇帝自从八岁当皇帝以来,在位长达6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的一生文治武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