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被人千秋敬仰,明朝帝王为何把杨家将后代押赴京师斩杀呢
杨家将被人千秋敬仰,明朝帝王之所以把杨家将的后代押赴京师斩杀是因为杨家的后代杨应龙起兵造反,想要做皇帝,最后被皇帝派兵攻打,导致最后全家被杀。
杨家将杨家一门从杨继业开始镇守宋朝北疆,击败了强悍的契丹骑兵,人们称他为杨无敌,武功非常的高强,是名震天下的名将,后来死了以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还有孙子杨文广,都继承了他的遗志,为国家立下了很多战功,杨家一门里名将辈出,满门忠烈,赢得了世人的千秋敬仰,他们的传奇事迹被民间艺人成了杨家将,万世流传。
杨家将是典型的忠诚义士,所以每一代的皇帝为了宣扬忠君之道,都会对杨家将这样的忠诚义士加以封赏,但是在明朝的时候,杨家将的后代遭遇了一场厄运,万历皇帝下旨,杨家将满门被抄斩。在明朝开国以后,有一些地方实行了宽松的政策,但是这种政策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而坏处就是这样做很容易会出现一些称霸一方的土皇帝。
而贵州境内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他是出生于著名的播州杨氏家族,他们家是在负责镇守播州,而杨应龙就是播州的第二十九代土司,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特别想和明朝朝廷分庭抗礼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后来就开始暗中积攒势力,而当时的明朝已经是极盛而衰,开始走下坡路了,这也更加助长了杨应龙的野心。后来就趁机起兵造反,朝廷非常生气,立即开始调兵镇压,后来经过八年的战斗,杨应龙和一家老小都被一网打尽。
杨家将的故事,对于大家来说是耳熟能详,千百年来无论小说、戏曲、电视剧都对杨家将,进行赞扬。也是国人面对外族入侵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杨家将第一代杨业,被擒不屈,绝食而死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是杨业,杨业原本是北汉的大将,年幼的杨业就被北汉世祖刘崇看重,他以杨业为养孙,改名刘继业。北汉灭亡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知道刘继业的威名,《宋史》记载:“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并为其复姓杨,单名业。
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辽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业率领数百名骑兵绕到辽军背后,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杨业升为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
由于主将潘美、护军王冼的错误指挥和掣肘,杨业战败,被辽军生擒,《宋史》记载:“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杨业之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杨延昭,作战勇猛,屡建奇功
杨延昭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每次出征的时候,都会带着杨延昭?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和父兄一块出征,《宋史》记载:“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杨业去世以后,杨延昭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边防前线任职。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宋史》记载:“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碑,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
后来杨延昭又屡建奇功,投渊定盟的时候,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宋史》记载: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檄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
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得范仲淹赏识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和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非常有才能,就把杨文广带在身边。皇祐四年(1052年),杨文广跟随狄青征讨盘踞邕州的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
后来杨文广被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因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在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的后代去哪了?
正史上的杨家将主要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历史的杨家将没有杨宗保、穆桂英,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然而三代以后,杨家便开始没落,《宋史》只记载到了杨延昭,对于杨家的后裔却只字未提。
明朝大学士宋濂考证发现一支杨家将血脉,宋濂编修的《杨氏家传》中记载:”先祖杨信,曾祖杨业(杨继业),祖父杨延昭,父亲杨充广。杨充广南征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子,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商。”从这份记载来看,杨家后人已经割据一方,做了300年的“土皇帝”。
所谓播州杨氏,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土司政权,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经历宋、元、明,一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被明朝政府所灭。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羊柯群置播州,后来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南诏。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领军队占领播州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到了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杨氏归附宋朝,杨氏依然为首领。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政府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邦宪投降元朝,后来又升播州宣抚司、资德大夫。到了洪武五年(1372年)杨氏又降明,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这也代表播州割据600年的杨氏结束。
有。唐末杨氏先祖杨端因功封于播州,这就是之后统治播州长达七百多年的播州杨氏的起源,至明万历时期杨氏土司方被削平。杨端次子杨会(即五代军阀杨师厚)起兵依附于朱温,因功封金刀邺王,人称金刀杨会。杨会子杨兖于五代北汉时期起兵割据地方,称兖军,在麟州建杨家城,这便是北宋杨家将的起源。杨兖之子杨重贵,又名杨业,称金刀杨业,与府州佘氏联姻,割据麟府路,后归宋。杨业长子杨延郎,后避赵元郎(即赵匡胤)名讳改名杨延昭,契丹人称其是六郎星转世,人称杨六郎。杨延昭子杨宗(演义中杨宗保),杨宗子杨充广(演义中杨文广)。杨充广过播州时知播州杨氏无后遂将其一子过继播州杨氏同宗,此后播州杨氏皆是杨业这一脉后人了。其后杨氏开枝散叶,有杨业十世孙任职于六合开六合杨氏家业。元末时,朱元璋攻克南京时六合杨氏举族追随明太祖朱元璋,立功者甚众,人称杨氏“一杰五虎”。五虎中头虎杨璟封于燕京左近瀛西开瀛西杨氏基业。杨璟靖难时追随成祖朱棣战死沙场,追封国公之位,景泰年间追封“杨王”。之后瀛西杨氏世代将门,王公侯伯层出不穷,世袭指挥使,至明末杨崇犹对战李自成以身殉国,明朝杨家将忠烈满门与国同休。六合杨氏有一支后来于宣德年间调任辽东,开辽东杨氏基业,这便是明朝另一支杨家将——辽东杨家将。其代表人物杨照身刺“尽忠报国”,官至总兵,在与北元的战斗中身中二百余箭而死,堪称明朝的杨再兴。除此之外凉州、永州、海州、沂州等地均有杨氏开枝散叶,各地杨氏多承继祖业以武学传家,均有杨家将之称。
13世纪,蒙古军队横扫亚欧大陆,南宋王朝摇摇欲坠,周边的西夏,金国,大理都已经被蒙古铁骑所践踏,所到之处,无不分崩离析。蒙古大军从大举进攻西南,企图四川为突破口,顺江而下,灭亡南宋。然而,在西南地区他们遇到了一支神秘的播州军队。
一,神秘的杨家军播州杨氏到底是何方神圣?其实这个地方我们并非陌生,播州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市,唐朝时候隶属于黔中道。唐朝末年,南诏攻陷黔中,巴蜀震恐。唐僖宗“诏募骁勇士将兵讨之”,于是太原人杨端在876年应募率军入播。杨端所率的军队,是杨家的私家军,我们可以称为“杨家军”。
杨粲墓中的雕刻
杨家军很快在播州站稳了脚跟,并且被允许世代镇守此地,说白了,杨端开始在播州建立了一个小王国。杨家人世代和周边的蛮族斗争,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地盘。到南宋时期,基本上整个遵义都成为了播州的土地。
同时,在年年征战的过程中,播州军队在山区的战斗经验不断丰富,战斗方式也不断丰富。他们实行“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平时务农,战时征战。他们吃苦耐劳,训练有素,组织严密,最擅长山地战。凭借这只杨家军,播州杨氏在西南地区所攻必克,屡建奇功。
在蒙古军队出现之前,杨家军就已经在西南地区小有名气。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播州就加快练兵,准备出战。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金白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杨粲又向四川守军贡献了300匹战马。
杨粲墓
杨粲的军队虽然没有北上中原,但是却在西南地区游刃有余。他打着“卫道”的旗号,不断征服周边的蛮族。其中一次南平的酋长伟桂弑父自立,杨粲提兵讨伐,“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播州出土
二,对蒙古军队七战七胜南宋末年,蒙古高原兴起了一股龙卷风,这场龙卷风肆虐了整个欧亚大陆,所到之处,无不分崩离析。然而,这支战无不胜的蒙古军队却在西南地区遇到了难啃的骨头,这个骨头正是杨家军。
西南地区是蒙古进攻南宋的西线战场,宋朝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不过,在四川守军和杨家军的配合下,四川竟然成为了蒙古最后贡献的地方。杨家军驻军万余人在长江以南,多次出兵配合四川军队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杨家军七站七胜
由于功勋卓著,屡建战功,杨家军被朝廷封为“御前播州雄威军”。当然,播州杨氏不仅善战骁勇,其战略布局也十分具有毒辣。早在嘉熙年间,蒙古军进逼长江。杨文就上书四川制置使余玠,提出了著名的“保蜀三策”。其中中策被余玠采纳,成为四川防御的指导思想。
保蜀三策
三,修建钓鱼城,成为蒙哥的滑铁卢端平三年(1236),蒙军攻占成都,直逼重庆。紧急之下,南宋朝廷起用抗战派将领余玠。播州杨氏此时向余玠推荐两个人奇才,两人就是播州的冉氏兄弟。二人原本隐居山林,收到杨氏的多次邀请,才肯出山。
冉氏兄弟结合杨文的中策战略,认为应当在四川选择一处险要之地建设山城水寨。在仔细查看四川地图后,他们选定了钓鱼山。钓鱼山位于合州,扼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三面临江,岩岸陡峭,易守难攻。
钓鱼城
余玠接受其建议,并任命冉琎为合州知州,冉璞为合州通判,负责建设钓鱼城。1242年,钓鱼城建成,改城有内外城池10余座、可容军民17万。1253年,余玠遭投降派谗害,冉氏兄弟于1253年卸职回乡,是年,冉琎病逝。
不过钓鱼城很快就发挥了作用。1259年,蒙哥大汗亲率御营军直抵钓鱼城。钓鱼城坚守半年依然坚不可摧。蒙哥急于速战,倾师攻城,在最后的决战中,蒙哥被飞石击中,不久去死。蒙哥死后,蒙古内部展开了争夺汗位的纷争,在西亚作战的蒙军被迫撤回,最后有偏爱汉文化的忽必烈取得胜利。
冉璞闻蒙军败于钓鱼城,狂欢而卒。后来,杨文还继续派兵与蒙古军战斗,直到1265年去世。除了钓鱼城,杨氏还在播州修建了海龙屯。但是海龙屯建成之后,蒙古军队一直绕道而行,蒙古军队吸取了蒙古的教训,不在西南地区消耗兵力。如今海龙屯,已经成为了世界自然遗产。
播州地图
1276年,蒙古军队攻破临安,南宋灭亡。忽必烈对西南地区各势力进行招抚,最终播州主杨邦宪表示臣服蒙古,但实行土司制度,播州依然保持半独立的状态。而播州成为了蒙古军队从未进入过的州境。1279年,钓鱼城的守军也开城投降,忽必烈承诺不杀一人。
不是,杨端到遵义一代了;杨家将在北方山西一代。不过杨端本在太原,有可能是一个家族出来的,但不可能是杨端的直系后代。
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玉外,还有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朗后改名延昭,人们称他为“杨六郎”。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也是北宋王朝的名将。杨延昭儿童时代受到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每次打仗总要带他上阵。战争中,杨延昭很快锻炼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大将。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杨业率军北伐应、朔,派杨延昭任先锋,与契丹军在朔州城下激战。延昭被乱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讲命地与敌人厮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年)冬天,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泰然自若,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他让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城墙变得又坚固又光滑。契丹军攻城不下,只好绕道去攻打别处。在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20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宋元之际,民间艺人把杨家将的故事编成戏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间文学家又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用小说评书的形式在社会民间广泛传播。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播州作为西南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土司之一,从唐末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年间,前后800余年。
一向对朝廷顺从的播州,为什么就造反了呢?我想可能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播州首领杨应龙确实作死,二是万历朝廷处置不当。
一、播州历来顺从朝廷
播州,属于古夜郎之地。汉代设郡,唐代贞观年间设朗州,后改为播州。
唐末乾符年间,南诏地区叛乱波及播州,杨氏先祖杨端从山西应召前往平叛。杨端因功被授予武略将军,杨氏从此开启世代镇守播州的土司之路。
此后的宋、元等朝,播州杨氏都一直比较恭顺。南宋时参与合川等地的扛元战争,宋亡后又归顺元朝廷。
明朝初年,播州杨氏也主动归顺,并被封为播州宣慰使司。从洪武五年开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贡朝拜,成为杨氏向明朝廷宣誓效忠的方式。
二、播州实力不容小觑
作为明朝的播州宣慰使司,号称西南最大土司。
管辖范围在四川、湖广、贵州之间,其地广袤千里,“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地”。
宣慰使司下辖黄平、草塘2个安抚使司,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6个长官司。统辖着田、张、袁、卢、谭、罗、吴等7姓小土司。
明初宋濂就曾专门写过《杨氏家传》,说播州“以一姓相传,据有土地人民,侈然如古之邦君”,其实就是说播州俨然土皇帝一般了。
三、杨应龙看到朝廷的软弱,他有些膨胀了
隆庆六年,播州宣慰使杨烈死后,儿子杨应龙继承宣慰使。
杨应龙有骄傲的本事,一是他有兵有钱,二是他颇有些带兵的本领“精于兵事”。
朝廷因此赐予他镇国将军头衔,并在万历元年带兵平定喇嘛诸番叛乱,获得赏赐“狮子衣”、黄金千两。
明朝廷不断征调他平叛的过程中,杨应龙发现明军战斗力太弱,朝廷不得不仰仗于他。
因此,杨应龙逐渐逐渐滋生出一个大逆不道的想法,那就是利用手中的财力兵力,吞并整个四川。
同时,杨应龙也忘乎所以的用起了龙凤等僭越图案,还擅自使用太监。
杨应龙确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做起了春秋大梦。本来就在播州当个小小的土皇帝也不错,可惜他却不满足、要作死。
四、万历朝廷处置不当,将杨应龙推向万劫不复
万历十七年,属下黄平安抚使罗承恩、草塘安抚使宋世臣,用加急文书状告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巡按也上疏弹劾杨应龙,主张派兵捉拿杨应龙。
当时西藏土司兵又进犯四川松潘,也需要杨应龙派兵参与平叛。因此另一边的四川巡抚、巡按却持相反意见,主张“招抚”。
对杨应龙的处理又往后推了三年。万历二十年,杨应龙被带往重庆调查问讯,此时他对朝廷还是忌惮和服从的,不然就应该立即起兵反叛。
恰逢这个时候日本进犯朝鲜,杨应龙愿意带兵前往“政倭”,因此被同意释放。然而很吊诡的是,此后万历皇帝又不同意杨应龙前往朝鲜,杨应龙因此失去了戴罪立功的机会,个人认为这对杨应龙期望悔改的心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接下来的万历二十二年,杨应龙面对朝廷派来的使者,虽然是基本恭顺的,但已有戒心。朝廷命令杨应龙前往安稳,他却只愿意在松坎。
杨应龙把自己捆起来向使者请罪,并被革职,次子杨可栋被带往重庆作为人质。然而杨可栋不久之后死于重庆,让事情火上浇油,这不能不说是朝廷官员的处置失当。
从此以后,杨应龙应该对万历朝廷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他也应该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杨应龙的反叛基本已经不可避免,悲惨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杨家将被人千秋敬仰,明朝帝王为何把杨家将后代押赴京师斩杀呢
本文2023-12-05 01:42: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