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最早的《周易》,只是占筮用书,与传世版本四点不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3收藏

上海博物馆藏最早的《周易》,只是占筮用书,与传世版本四点不同,第1张

本文为林屋公子「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20:上博简《周易》 如果说最神秘的上古史著作,我相信很多朋友会选《易经》。虽然《山海经》也够神秘,但在古代地位一直不高,不像《易经》能够位居「 ”五经”之列,甚至古文经学者还把其列为「 ”五经”之首。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怎么样的著作呢?我们知道,古书的流传是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要读懂《易经》,不应只局限于传世文献本,而要将视线放宽到出土简帛上。 地不爱宝,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湮没两千年的易学文献重见天日。其中最早的《易》版本,要数上海博物馆购藏的楚简《周易》;接下来就是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再往后就是安徽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墓主是汉初功臣汝阴侯夏侯婴的儿子夏侯灶;差不多同时还有湖南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易》的占筮资料,散布在望山楚简、包山楚简、新蔡楚简、天星观楚简、秦家嘴楚简里。 其中最值得一讲的,当然就是上博简《周易》,因为这是最早的《周易》版本。不过上博简《周易》也不是横空出世的作品,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们就要来说说《周易》到底是怎么炼成的了。 《周易》书影 我们知道,商朝人喜欢用甲骨占卜,大概先在甲骨刻上占卜事项,然后用火烤断并根据裂纹判断吉凶。另外在一些殷墟甲骨上面,也刻有一些数字,比如有一条卜辞刻着「 ”七七六七六六,贞吉”的卜辞,还有一条「 ”六六六(666)”的。这不像是用甲骨的裂纹来占卜,而更像以数字本身进行占筮。更明显的是,发掘的商末周初之际周原甲骨,「 ”贞吉”一类词已经比较常见,这就很明显是类似于后代《周易》的占筮法。 周原甲骨反映周人学习了商人的占卜和占筮,并且将占筮法发扬光大,文献中的反映就是《史记》的「 ”西伯拘而演《周易》”,而《周易古经》提到不少商代史实,比如有「 ”帝乙归妹”,说的是商帝乙将妹妹嫁给周文王;但其下限要到西周初年,比如有「 ”康侯用锡马蕃庶”,说的是周文王儿子卫康叔分封。这似乎说明《周易古经》并非周文王个人创作,但要说是商末周初的周人作品,应该大体还是符合实际的。 注意,这里我们提到《周易古经》。《周易古经》《周易》《易经》《易》到底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说的《易经》,是被儒家尊为经典后的《周易》,其中包含了《周易古经》《周易大传》的内容。所以一般说《易经》的时候,指的是经加传;而说《周易》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指经加传,但严格来说本义是《周易古经》。战国时期《易》筮法不限于《周易》一种,还有《连山》《归藏》,这三部又被统称《三易》。 《周易》八卦 商末周初的《周易》,也就是《周易古经》,本身是一本介绍占筮方法的书。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阴「 ”- -”和阳「 ”—”,这两个符号又叫「 ”爻”,连叠三层,组成干、坤、坎、震、巽、离、艮、兑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从上往下,就是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上爻若是阳爻就叫「 ”九”,若是阴爻就叫「 ”六”。所以初爻叫「 ”初九”「 ”初六”,上爻叫「 ”上九”「 ”上六”,其他如二爻就叫「 ”九二”「 ”六二”等。 方法大致是准备五十根蓍草茎,除去一根得到四十九根;再将其随机分作几份,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卦;然后再打乱重新分,这就是所谓的「 ”变卦”。最后根据卦辞爻辞来占测吉凶。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加起来就是《周易古经》。 所以说,周人的《周易》是从商人占筮法发展而来,而不是《易传·系辞》所说的伏羲演八卦。另外要注意,到春秋时还有「 ”筮短龟长”之说,可见周人认为占卜优于占筮,但战国以后逐渐没人会用龟甲占卜了,从占卜走向占筮,大概主要因为甲骨材料费用高。 可见,《周易古经》说穿了,并非什么神秘古书,它主要说的就是商末周初的占筮方法。 蓍草、筹策、龟甲 孔子对于古文献有过整理,据说他曾读《易》而韦编三绝。所以后世传说孔子作《十翼》,但这一说法不太可靠,宋代欧阳修《易童子问》已辩驳。《十翼》即《周易大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作为《周易古经》的解释与补充。这些内容大致都是战国秦汉儒家的作品。 郑玄把《周易》把《彖传》《象传》《文言》附于相应的经文之下,其余四篇列于整个经后,使经传浑然一体。 儒家之所以将《易经》奉为圭臬,在于《十翼》反映的儒家政治哲学。《十翼》将《周易古经》的自然哲学升华为政治哲学,这当然是一种时代进步;但有些解释未必正确,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元亨利贞”应该是「 ”大吉,利卜”的意思;但从春秋鲁国穆姜开始,就把「 ”元亨利贞”拆开解为「 ”仁、礼、义、正”,后人基本都解释为四字。表面上是在解读古文献《周易》,实际上旧瓶装新酒,推销的无非自己的价值观。经文之后的四篇更是与经关系不大。 可见,《周易大传》说穿了,更不是什么神秘古书,它主要说的就是战国秦汉的儒家思想。 周文王、伏羲、孔子 最后回到上博简《周易》,它是一部残缺的《周易古经》,相比传世本有四点不同:一是经和传尚未合并;二是上博简《周易》以「 ”八”为阴爻、以「 ”—”为阳爻,这与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一致,而王家台秦简阴爻作「 ”∧”,略有不同,故「 ”八”是比较原始的写法;三是在文字表述方面,上博简与帛书本、传世本基本一致,但用字、用辞、用句不太一样;四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出现六组红黑符号,作为卦与卦之间的分隔,也可能体现某种阴阳思想。 今天如何读《周易》?第一就是要剥去其神秘外衣,不要认为是不可知的天书,毕竟学术是不断进步发展的;第二是要对比不同版本,从上博简到阜阳简、从马王堆帛再到传世本,分析字词句中的差异;第三就是让经归经、传归传,分析其背后体现的占筮观念和儒家理念;晋人王弼《周易注》反映的是玄学思想,宋人陈抟《河图洛书》反映的是方士思想,实际上这些离《周易》本体都越来越远。至于市面上的《周易算命》《周易风水》,完全不值一读了。 参考文献: 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 杨伯峻:《经书浅谈·周易》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 《史记》为何把吴国列为周朝第一诸侯?答案或许就在这件青铜器里 国家博物馆这件与司母戊鼎并列的青铜器,证明商朝真的存在龙族! 纣王酒池肉林,妲己恶贯满盈?周初文献揭露这些都是后人泼的脏水 这件文物证明周朝诸侯没有五等、只分三等,中间这个您可能没听过 出土的两篇《尚书》竹简与传世经典《尚书》不同,到底谁真谁假?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网易历史频道等纸刊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康熙: ◎ 安徽 《 休宁璜源吴氏族谱 》

 励双杰

清康熙六十年刻本,吴铨主修,鉴台公下育德堂刊,三册全。

本谱卷首有吴铨于康熙五十七年秋月所撰的《续修谱启》,云:“……惟是延陵启望,古今不少变迁。即如石岭一支,溯分合已多世次,赖由先代,历有成编,顾自应其公修刊以来,历今百四十年矣;计从璜源祖启基至此,已承二十八传焉。所虞世远人遐,支分派紊,倘或欲亲仁杰,焉能即拒崇韬。匪直惊文献无徵,亦大惧圭璋有玷。昔先君子夙怀修辑,庭训常以为言,乃历岁年,未就编摩,晚节特深其虑。兹者铨幸,给归有暇,先志思酬,是用敬告宗贤,异秉椽笔,以各纪本牒,徧闻族哲,更按鳞图而愽访外支。撰述无取传疑,闻见务期徵信。共襄胜事,协效仝心。剞劂工资,窃原引为己任;缄縢藏本,还希出以共传。各勉仁孝之忱,自不虞乎后至;仝怀承启之原,宁不快夫速成也哉。谨启。”

之后即为同年秋月族众“再叔云龙、世勋、兄士贺、侄孙光裕”的《回启》:“容斋贤再侄先生道足经邦,才堪华国,曩者身膺民社,惠泽弘敷。今兹职列庙廊,经纶益展,固已人咸引领,允推克振乎箕裘;众共倾心,洵足流芳于奕叶矣。乃犹故园念切,一脉情慇,惟兹家谱之未修,恐致历传之失所,派来石岭,前此虽有成编,谱续南园,嗣后更无继志。幸公余之有暇,每忆庭训于昔年,思先志之是酬,爰兾功成于此日,咨询罔遗于近族,蒐罗且遍乎远支,审厥源流,务使有条不紊,严其支派,庶几开卷了然,是诚孝子之用心,抑亦仁人之盛举。龙等向亲光范,备悉悃诚,兹读诲言,更感情挚,自愧才拙,徒向往之有心;无如力绵,实赞襄之无术,惟兾百年旷典,一旦告成,表徃行于名流,金声掷地,裁新编于钜手,异彩开天,嫓美前贤,有光家乘,则桥梓济美,永著不朽之名,亦灵爽式凭,自邀无疆之福矣。谨此启复,无任颙恭。”

接下来又有康熙六十年八月吴铨《续修璜源族谱记略》:“……昔先大夫每阅旧谱,慨然虑是,而以有志未逮为憾。予小子志不敢忘用,是于告归之暇,启闻通族,商酌续修。幸宗贤皆有同心,遂于戊戍(‘戌’之误)秋设局于璜源之长庆堂,遵循旧谱,而推求之……举阅三载余始竣,遵旧谱例,编号分于各支,各房皆一本,更为自后绵绵瓜瓞之张本,而因记今此者之事略如此。”

是可推知吴铨为本谱之主修。

吴铨者,即苏州藏书世家“璜川吴氏”之发轫之始者。马杰《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说:“在这些居住于苏州的徽籍藏书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历经四代递藏,书香不绝的璜川吴氏。”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载:“吴铨,字容斋,号璜川,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随其父侨居松江,老而自松江迁苏州渎川望信桥。生卒年未详,雍正时为江西吉安太守,归田后于木渎筑遂初园,因怀旧之思题题其藏书处曰璜川书屋。架上万卷,皆秘籍也。是时载酒问奇而来者,如惠栋辈,皆吴下知名士,遂以‘璜川吴氏’著名于时……当时璜川书屋有两书最为珍奇,一为北宋本《礼记》单疏足本,一为《前汉书》……卒后,《前汉书》以后归当道呈进,入《天禄琳琅书目》;《礼记》则归曲阜孔荭谷家,世遂不得复见。”

吴铨世系详“本编”卷六第“百三”叶:“诰封奉政大夫,讳铨,又名文祖,字绳其,号容斋,由国学生除授广西桂林府全州知州,调太平府养利州知州,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内升顺天府治中,诰封奉政大夫,又升工部都水清吏司员外郎。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配山斗程云路公女,覃恩诰封宜人,生康熙甲寅八月二十八日,生子亿、仁、儒,女娇英,适苏州即用知县陈双南,闰英适金村候选州同知金声闻,止英字玉峰徐子桓,全英幼;侧室胡氏,生康熙壬戍(‘戌’之误)三月二十六日,生子仪、杰、份,女玉英;侧室程氏,生康熙壬申二月二十九日,生传、佐,女足英、定英。”

这里,不但可以补正《文献家通考》中吴铨的名、字等,连“生卒年未详”的生年,都可以补上,“生康熙壬子九月初六日”,即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阳节前三天。

马杰在《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中又说:“吴铨有子二。长子吴用仪,号拙庵。其与江浙诸名士交往甚厚,流连觞咏,座无俗客。用仪亦嗜典籍,藏书在其父基础上‘复购书数万卷于其中,多宋元善本’,是璜川吴氏藏书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此外,吴铨次子吴成佐,号懒庵,同样亦有藏书名。其孙吴志忠云:‘我祖懒庵先生重自搜罗,书楼三楹,环列四周’。其中亦不乏宋元佳椠。成佐藏书处曰乐意轩,藏书印有‘乐意轩吴氏藏书’等,并有《乐意轩书目》四卷。”

从吴铨的世系中可以看出,吴铨共有八子:成亿、成仪、成仁、成杰、成儒、成份、成伟、成佐,其中,亿、仁、儒、份、伟五子早殇。《清代苏州的徽籍藏书世家》说“吴铨有子二”,自然是不对的。说“长子吴用仪”(即成仪),因成亿早殇,把成仪早为长子,也说得过去。但“吴铨次子吴成佐”就不对了,照成仪的推算,最多也只能称之为“三子吴成佐”,因为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吴成杰(已聘副总兵官维扬卓尔坛女)。

另外,说吴铨“生于徽州歙县之璜源,始随父迁居松江”,也不太正确,他的父亲吴中毅,字远公,卷七《列传事略·二十三世》中说:“赠奉直大夫讳中毅字远公,少随父国琏公桥寓上海之周浦。”可知始迁上海者是他的祖父吴国琏(又名同九,字君质),他的父亲中毅公少年时就跟着祖父到了上海。

吴用仪、吴成佐兄弟,《文献家通考》中均有条目,只是都云“生卒年仕履均不详”,这部《休宁璜源吴氏族谱》也可略为补阙。吴用仪,谱中作“吴成仪”,他们兄弟都是以“成”字排行:“成仪,名金,字景华,太学生,生康熙辛巳九月二十四日。”

吴成佐“字赞王,生康熙戊戌十一月二十三日。”

他们的父亲是本谱的主修,他们的生年,正确性自不容怀疑。

谱《凡例》云:“本族自尧公发下,其迁本郡各乡者,固宜收之不遗,但图系尽与世居璜源者共为一编,则繁多,而不便于观阅。今自瑀公以上至于得姓之始为前编,自瑀公以下世居璜源者为本编,以迁出传衍不替者为后编,间有迁出而易世,则返子孙仍世居本乡者,当与本乡一例为本编为是,说者或以为当与世居外乡者一例为后编,恐有乖于义例,且不免见非于公义也。其从戌者比迁出例。”

因为吴铨是主修,这一《凡例》,很有可能就是出自他本人之手,可见他到这修谱的时候,还并没有想到要在苏州长居,当然更不会想到“璜川吴氏”藏书能传四世之久,名扬四海。

看吴铨家族的世系,发现他们这一家子,跟同邑的山斗程氏可谓世代姻亲,他自己“配山斗程云路公女”;他的祖父国琏,“配山斗程继魁公女,讳宜贞”;父中毅,“女淑鸾(不知是吴铨之姐还是妹子)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祗佩,淑霞适山斗候选州同知程吉士”;他的大哥吴文礼,“女瑞英(吴铨侄女)适山斗岁贡士候选知县程学乾”;吴文礼的三子成佩,“配山斗程公辅女”。在其它族裔中,与山斗程氏你嫁我娶,比比较是,可谓礼尚往来矣。今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均有明天启六年旧钞本《新安休宁山斗程氏本枝续谱》收藏,曾编入于2002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中。

从这里,另可发现一个问题,即女性名字入谱。现在一些专家、媒体,把新修谱中女性入谱,当作了不得的革旧创新的大事来炒作,其实,在徽州,女性名字入谱是很普通的事,我在明成化年间的徽州家谱中,也有发现,根本算不了什么。

谱中有明万历六年《明南园公修璜源吴氏族谱序》,云:“按,璜源吴氏谱,乾祐三年判丞公尧始迁自石岭,其谱凡三修,经今一百三十年余”;又万历七年《南园公谱序》:“吾璜源吴氏族谱,自始祖而下,至八世曰三友公,始编之,至十一世曰珏公,及正统间诸公各继修之,然皆止于家藏而未刊行于族也。”可知在万历本之前曾有三次纂修,但未梓行,均为草谱,到万历七年时始雕版印刷,今国家图书馆藏一部,为全一册。此康熙六十年本为五修,上海图书馆藏相同版本一部,亦为三册。

吴铨以一个学人、藏书家的眼光,亲自所修的家谱,质量肯定是极佳的,无论是用纸还是用墨,以及刻功、资料的取舍,无一不是上上之选,三百年后的今天,仍能闻到那股幽幽的徽墨清香,说一句心旷神怡,毫不过分。

据图书馆官网2015年9月信息显示,上海图书馆藏中外文献5400余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碑帖尺牍、名人手稿、家谱方志、西文珍本、唱片乐谱、近代报刊及专利标准尤具特色。建筑面积总计127万平方米,拥有各类阅览室、学术活动室、报告厅、展览厅等空间。

馆藏文献达到5095万册(件),以历史文献最具特色,包括古籍170万册(件),碑帖拓片15万件,名人手札约10万件。古籍中包括善本25万余种,17万册,其中宋元刻本300余种,唐、五代以前写经224余种。在专类收藏方面,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历代地方志约5400种、家谱18万余种(342个姓氏),朱卷(包括会试卷、乡试卷及贡卷)8000余种。在这些珍贵的馆藏中,有国家一级文物700种,二级文物1300种。最早的藏品《维摩诘经》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中国名人手稿馆还收藏了清末以来的文化名人信函、日记、题词、、珍稀文献等5万多件,其中巴金等文化名人的手稿正被逐步数字化。 1、中文报纸:1508种,现报1235种(一楼4108中文报纸阅览室)。

2、中文期刊:19915种,现刊8574种(二楼3202中文社会科学期刊阅览室和三楼3302中文科技期刊阅览室)。

3、中文图书:2420050册(二楼4202中文社会科学图书阅览室和三楼4302中文科技图书阅览室)。

4、中文古籍线装书:共约1700000余册。其中善本25000种170000册,属国家一、二级藏品2256种13526册。另有5400余种90000余册地方志,8000余种10000余册清代朱卷等。 (二楼1210古籍阅览室)。

5、碑帖:共约150000件,其中善本2182种3142册,列入国家等级藏品的宋拓本44种。另发现善本近百种。

6、中国家谱:共约12000余种近100000册。其涉及22个省市、329个姓氏。 (二楼1213家谱阅览室)

7、旧平装图书:已编目的有140000种330000册,其中全国孤本28000余种,尚待编目的有510000册。(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

8、近现代报纸:共有1850种,1949年10月前出版的各种报纸3543种,其中上海地区的外文报纸92种。(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

9、近现代杂志:已编目的1868;1949年10月前出版的各类杂志共约18733种350000册 (书目数据19530条)。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文学类期刊如《瀛环琐记》等、画报类刊物如《瀛环画报》等、社会科学类期刊如《东方杂志》等均收藏齐全。(一楼1110近代文献阅览室)

10、旧外文图书:共有1949年12月底前出版的外文图书500000余册。文种涉及拉丁、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德等10多种。另有颇具特色的旧日文图书80000余册。

11、地图:共约近万种14000余幅。其中不乏孤本与珍品,如1855年英租界土地规划图,1864年、1865年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图,明末南怀仁亲定的“坤舆全图”等。

12、上海地方文献:有1985年后出版的上海主题的文献共8454册,上海历史21429张。(一楼1102上海地方文献阅览室)

13、外文报纸:377种,现报77种。(四楼外文报纸阅览室)

14、外文期刊:19564种,现刊6131种。(四楼外文期刊阅览室)

15、外文图书:561165册(2000年底)。(四楼外文图书及会议录阅览室)

16、数字文献:光盘数据库65种;网络数据库11种。(四楼3402室)17、盲文资料:盲人版中文图书41种,107册;盒式录音带157种(一楼综合阅览室)

18、专利文献:收藏有美、法、英、日、瑞、俄、中、欧洲、世界专利及台湾地区专利29014546件(2000年底)(三楼1315专利检索工具阅览室)。

19、技术标准资料:收藏有德、法、英、俄、日、澳、美及部分机构、协会、行业的标准、国际电子协会标准、国际标准、中国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313314件(2000年底) (三楼1315专利检索工具阅览室)

20、科技报告:收藏有美国的PB报告、AD报告、NASA报告、DE报告1884570件(2000年底)。(三楼1315专利标准科技报告阅览室)

21、产品样本资料:收藏有产品样本资料11540盒(册)。 (四楼外观设计样本阅览室)

22、音像资料:收藏有音像资料196814盒(张)(2000年底)。 (三楼1315第二视听室 )

23、全国中文报刊索引:《全国报刊索引》书本:(月刊,分哲社版、科技版),数据收录自中国国内公开发行的8000。多种期刊(含部分港澳台期刊)、200多种报纸,月更新约36000条文章篇名。《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5600000条(2001年底),年更新约500000条 。《国内专业会议篇名数据库》约350000条(2001年底),年新增报道400 个,30000条。 上海图书馆有上海年华、世博信息、抗战图库、联合国资料、留学指南等特色馆藏栏目。

馆藏文物主要由历年征集以及鲁迅夫人许广平、鲁迅生前友好捐赠组成。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近2万件,主要有手稿、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以及藏书等。1999年新馆建成后,设立了朝华文库,新征集了大量文物资料。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一级文物162件,二级文物6314件,三级文物11179件。一级文物中有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和鲁迅遗容石膏面模,上面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都是极其珍贵的稀世珍品。此外还藏有近现代名家艺术品1700余件,包括谢稚柳、程十发、陈逸飞等艺术家的国画、版画和油画等。

鲁迅石膏遗容

《***宣言》中译初版本

《答客诮》诗稿

《***宣言》中译初版本

鲁迅的印章

力群木刻《鲁迅像》

鲁迅《毁灭》译稿手迹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诗稿

鲁迅小说《故事新编》原稿

鲁迅的X光胸片

上海博物馆藏最早的《周易》,只是占筮用书,与传世版本四点不同

本文为林屋公子「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20:上博简《周易》 如果说最神秘的上古史著作,我相信很多朋友会选《易经》。虽然《山海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