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太保祖殿在哪
坑里太保庙是一组建筑群,位于建瓯市西郊坑里,面朝坑里水库,由有太保庙、天后宫、关帝殿、观音阁、大戏台等组成。
太保是当地独有的民间信仰,明清以前的《建宁府志》、《建安县志》、《瓯宁县志》等旧志均未见载,仅见于民国版《建瓯县志》。关于太保的由来,当地主要流传着两种版本:
一是“闽王敕封说”。南唐保大初(943年),王延政据建州称帝,为揽人才,开科取士,得文武进士百人,以萧钅秦文武全才名登榜首。是时,张天师正在建州传道,闽天德皇帝为试张天师法力,便着人在龙安岗下挖一大洞,命百名新科进士扮作妖怪在洞内喧闹,同时又命张天师前往收妖。到了龙安岗上,张天师作法,顿时山崩地裂,洞内九十九位进士身首异处,仅门边一士削去一足。事后,闽天德皇帝念百士枉死,便追封九十九人为太保,以萧钅秦为首,在龙安岗上立庙祀奉;封削足者为山魈,着各地山神庙内供奉。
二是“萧氏家谱说”。小松萧氏认为萧公太保是其祖先,九十九位太保是其祖先的结义兄弟。据《萧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之胞弟萧衡。梁亡后,萧氏一支迁往洛阳之郊,即小松萧氏之祖。适时,萧钅秦与弟铿蓄志谋复萧梁江山,结交四方豪杰百人,以保境安民之名,办起民团,将洛阳郊区青壮农民编练成军,萧钅秦自称“冲天太保”、分封结义兄弟为各名号“太保”,相传被唐朝护国世袭天师以图谋造反斩杀于洛阳郊龙头岙。萧家族人闻讯亡命天涯,北宋末入闽,落脚在小松镇旗山下,在龙安岗建庙,立九十九位太保香位,太保之信仰由此渐传各处。
天后宫与太保庙并列,占地160平方米,宫内环绕四周是一组以妈祖为主题及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等情景故事的组合根雕群,居中一尊高68米、底座宽324米全国罕见的木雕妈祖神像。该神像原木属柳杉,源出于玉山镇筹岭村,是1998年6月20日山洪暴发时,从横坑垅塌方处裸露出来。这段巨木长768米,中部直径达220米,须四人可合围。经林业部门鉴别,树龄800年左右。
这个姓氏迁移不一定就是某个朝代,因为中国古代历史很长,所以可能延续几个朝代。萧姓从江西迁湖南一般认为是从晚唐开始,认为萧结公(904-907)是湖南萧氏开基祖。从湖南各地家谱来看,明时期由江西迁入湖南的萧姓较多。如果你对此比较感兴趣可以去查湖南萧氏家谱(链接:http://wwwjiaputv/y/10310/),可以更详细的了解萧氏迁移历程。
(表格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4f0fc3c0102vsd1html)
码字不易,且行且珍惜。
李恪,唐朝宗室,陇西滴道人,唐太宗、杨迪之女费阳之子,排行第三。
六十年六月,封他为长沙郡王;65年任汉中郡王。67年,升为汉王。68年改国号为蜀王,授益州总督。67年被封吴王,赐安州刺史。
李可
民国60年,官拜司空,并被封为凉州总督。62年,封他为太师。64年,李恪因卷入一起叛乱案被诬陷致死。
75年,李恪悔过,赠司空一份遗礼,重葬为太子。
吴公主喜欢
王昊洋,王皓,葬于安州,今湖北安陆。有没有孩子,今天很难考。
李可
根据李恪后代的家谱,萧家可能是二公主吴的第三子李琨的母亲,或者是。不知何故,族谱中没有吴公主杨的记载,有待考证。据李的墓志铭记载,生于贞观末年,“世子长”,即长子。如果说贞观中期吴公主幼时之死是确凿无疑的,那么二公主吴应该是大有作为的。萧的家谱记载,他和李恪葬在西长安城。原《萧飞,曾凤佩夫人》。公仆葬于西长安城”还有一封夫人萧的圣旨。公主是指王子的妻子而不是泛指。因为没有出土墓志铭,家庭背景不详。按道理,太子、妃子、老婆不可能同时被封为妾。所以有人推测可能是被降职平反后再提拔。但家谱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其中有疑点。
因此,吴阳公主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不与李恪合葬,二公主吴是否为萧氏家族,至今仍是个谜。只有在史料或考古上有所突破后,才能进一步揭示历史真相。
辈份:朝、有、献、典、礼、学、必、昌、家、传、仁、厚、本、文、记、章 辈份:京、玉、端、安、长、法、贵、凤 (山东) 辈份:天时名先扬,光前学问长,起家自有道,富贵万年长。(有点俗啊,湖北十堰的) 春发国家盛 文仁凳德远 中孝振乾坤 (江西九江) 始祖从江南寿州上陕西,落户镇安县。现已发展为十二辈人。 辈份:汉国书锦崇,隆万明显宗,光华恒美茂,昌大永盈丰。 辈份:建顺乾坤体(四川宜宾)。 辈分:大智鸿远定,毕自永奎方,久乃争治国。(陕西山阳县,字可能有错,听父亲讲的,没见过族谱) 辈份:春华常茂盛,锦绣发强光。(安徽巢湖,家谱说原籍广东河源) 辈分:仁义礼智信 忠孝安家国 文才大经寺 学业永继先 (湖北公安)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明年全国换发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参考,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建瓯太保祖殿在哪
本文2023-12-05 01:05: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