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5浏览:2收藏

为什么说“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第1张

“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杷,礼单上却写作“琵琶”,遂作打油诗以嘲讽。然而这作诗的人,恐怕读书也读得不深,不知道琵琶和枇杷原本竟是一件事物。琵琶本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时传入中土。胡人于马上鼓之,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又以琴身木质,从木而作“枇杷”。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形状类似上述乐器的水果也称作“枇杷”。到了汉朝末年,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琵琶”最终确定下来,而“枇杷”则成了水果的名字。字形迥异,用于书面时不易混淆,但相同的读音偶尔还是会造成误会。

《说文解字》中:“琵琶本作枇杷”。《释名》中也有解释,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人们将它命名为“批把”,而当时的“批把”是由木头制成,所以当时的人们也将它写作“枇杷”。

1、外表:琵琶是梨形的;阮的共鸣箱是圆的。

2、音色:琵琶音色柔和;阮的音色是浑厚的。

3、定弦:琵琶定弦由子弦到老弦分别为5215;阮由子弦到老弦分别为5151。

4、弹奏:琵琶用指甲;阮用拨片。

5、轮弦:琵琶在轮弦的时候叫轮,用五根手指,阮只用拨片;有的时候阮也会用右手中指双弹。

6、来源:琵琶是由西域传来的;阮是中国原产的。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两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艺术对研究民族音乐史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

优质琵琶声音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中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如今已不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阮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阮咸的简称。相传西晋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于唐代,元代时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人们喜爱的弹拨乐器,有了广阔的音域和丰富的表现力。

阮,阮咸的简称,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结构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唐时琵琶是军中传令之器,故有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说法。

近代中国的发展的中乐团中,阮咸类乐器有中阮、大阮。作为弹拨乐器中的中音声部。

1949年以后,阮咸类乐器经过改良,发展成阮族乐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乐团被用于替代柳琴作为高音弹拨乐器,中阮和大阮为各民乐团常用中低音弹拨乐器。

阮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参考资料:

琵琶-

阮-

一、音质特点上的区别

月琴: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

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

琵琶:声音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阮:声音很沉闷,比较适合沉闷的曲子。

二、用途上的区别:

月琴: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与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

柳琴:在民族乐队中 ,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阮:有大阮、中阮、小阮之别。音箱圆形,十二个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拨片弹,可用于独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扩展资料

阮的发展历程:

1,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猎骄靡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当时称“秦琵琶”。

2,阮咸在盛唐时期流传东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还珍藏着一张唐代传去的螺钿紫檀阮咸。

3,建国后,阮的改革和演奏艺术发展很快。20世纪50年代对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个声部,而自成一族。

“琵琶”的出现要晚于“枇杷”,古人最初将琵琶叫做“批把”,而“批把”亦是水果枇杷的别称。这便是乐器琵琶与水果枇杷的关联。关于水果枇杷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上林赋》,而乐器琵琶的相关记载则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释名》《释名》这本古籍中对于乐器琵琶的记载是这样的:“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很多人误以为水果枇杷之所以与乐器琵琶同名是因为它的叶子形似琵琶的形状而由此得名,其实不然。

汉武帝时期为了政局稳定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此断绝匈奴拉拢西域各国的可能。而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也确实很大程度上加深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枇杷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关于枇杷还曾发生过一件趣事。宋朝苏轼曾错将“芦橘”当作枇杷,而导致枇杷多了“芦橘”这样一个别称,而英语中对枇杷的称呼也正是源自于该别称的粤语发音。

乐器琵琶同样来自于西域地区,但是它的时间要晚于枇杷甚多。琵琶刚传入中国时古人将弹奏枇杷时向前拨的动作称作“批”,向后拉的动作视为“把”,从而诞生“批把”这个名字。琵琶在进入中国之后也是引来了诸多关注,尤其是唐朝古人对于琵琶这种乐器更是十分推崇,所以琵琶在这个时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唐朝诸多诗文中都曾涉及到琵琶,其中包括非常著名的《琵琶行》。

琵琶发展至今也是诞生了诸多流派,其中包括崇明派、汪派等。除此之外,琵琶的种类也是非常多样的,既有五弦琵琶也有南音琵琶。琵琶传入中国之后经由数千年的文化融合,现如今早已成为代表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

中国传统乐器有琵琶、二胡、箫、琴、箜篌。

1、琵琶

中国的传统乐器有很多,其中琵琶是最常见的乐器之一。琵琶是一种以弹拨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它最早出现在秦朝。琵琶的形状呈长柄圆形,经过改良后,发展为现代的梨形。

2、二胡

中国的传统乐器有胡琴、二胡、革琴、琵琶、古筝等。其中,胡琴是最早发源于我国北部的少数民族的乐器,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3、箫

中国的传统乐器有箫、排箫、笛子、古筝等。其中,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由竹子制成的,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

4、琴

中国的传统乐器有琴、古琴、瑶琴、丝桐和七弦琴等。其中,琴是最早被发明的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由伏羲时代的天子发明的。

5、箜篌

中国的传统乐器有箜篌、定音缸鼓、吹管乐器等。其中,箜篌是中国汉族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为“坎侯”,后来逐渐消失,只能在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琵琶琴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扩展资料: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形式样、规格和演奏姿势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琵琶和柳琴区别:音质特点上的区别、演奏时指法上的区别、、用途上的区别

一、音质特点上的区别

柳琴:是弹拨乐器的高音乐器,其音响效果独特,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掩盖,常用来演奏高音区的主旋律,有时也演奏华丽、技巧性高的华彩乐段。

琵琶:声音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

二、演奏时指法上的区别

柳琴:左手要保持最自然放松的半握拳手形,拇指不能僵硬、凹陷,大跳换把小臂为主带动手腕,小跳换把手腕为主连动小臂。换把前的最后一个音和换把后的第一个音是关键,这两个音完成的质量好,换把基本就成功了。

琵琶:捺、带、擞都是用左手指发音,因音量较弱,故又称虚音。虚音是与左手弹奏的实相对而言的。音量方面,实音较强,虚音较弱。

三、用途上的区别

月琴:常用于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用于合奏,是京剧乐队三大伴奏乐器之一,与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

柳琴:在中国音乐表演的领域里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 ,柳琴是弹拨类乐器组的高音乐器,有独特的声响效果,常常演奏高音区重要的主旋律。

琵琶:是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柳琴

-琵琶

琵琶有两种读音:[ pí pa ]  [ pí pá ] 

基本解释

琵琶[pí pa]

pí pá的又音。义同“琵琶pí pá”。

琵琶[pí pá]

〈名〉弦乐器,用木料制成,有四根弦,琴身呈瓜子形,上部有长柄,柄端向后弯曲。

详细解释

1 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 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昆仑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 鱼名。

《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鲵吐浪,跃龙腾蛇,鲛鲻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

造句:

1,竖式包括琵琶、阮、月琴、三弦等。

2,他爱好长笛琵琶萨克斯演奏。

为什么说“枇杷不是琵琶,琵琶就是枇杷”?

“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好几个版本,大意都是某个读书人收到一盒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