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瞥惊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一瞥惊鸿,第1张

    袁说:“最近 工作不顺,感情不利,想找个地方治愈一下。”

      我顺手发了一张夕阳下红河马帮古城的照片给她。

      袁回道:"我就喜欢这种静坐一隅,看斜阳下岁月的感觉,真是一瞥惊鸿啊,像遮面的女子,那古韵,古蕴,古味儿,难以用语言描摹,又让人充满向往……"

    “现场看更有感觉,你来马帮古城吧,我给你当导游。”我发出邀请。

    袁说:"为了这张图我愿意奔赴266公里(省会昆明距红河县的距离)赴你的古城之约。"

    我们走在被时间磨洗得光亮的石板路上, 穿行于宁静的巷道中,袁朗诵着聂努达的诗句"我爱的你是宁静的。"清晨古城刚从睡意中醒来,四周一片寂静。

    "迤萨原来住着彝族的一个支系——仆拉族,迤萨在彝语里是干旱缺水的意思,现在的迤萨是红河县县城所在地。"

      “这座远看起来像小号凯旋门一样的建筑就是照片上的 东门城楼,它建于1947年,占地168平方米,是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下层是法式斗拱城门,城墙是"金包银"——两面为青砖,中间是土坯。这也是过去进入迤萨的唯一通道,也是当年走马帮人的出发之地。”我兴致勃勃的为袁介绍。

      “高低错落,坚固稳重,蓝丝绒一样的天空配着着灰蓝的墙,谨严肃静,仿佛窖藏的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确实不一般" ,袁说:“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建筑,但都和它不一样,瓦顶砖墙、雕廊画栋、青瓦飞檐不奇怪,江南的园林里比比皆是;拱门圆窗,观景台、也不奇怪,在欧洲的建筑里也很多;但怪的是他们怎么就毫无违和感的组合在了一起?"

        袁惊叹在这深山里居然有这样一座城,有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也惊叹在拱形城门二三楼有小窗子和对外的枪眼。

    我讲起关于这座城的那些过往。清朝乾隆年间,迤萨北郊发现铜矿,石屏、建水等地的汉族大量涌入,人口剧增,商贾往来,小城一片繁盛;咸丰年间,思茅、磨黑等地的商人经红河水把盐运达迤萨,再发到各地,迤萨也一度成为盐业集散地。那时,还因为繁华被称为“江外小香港”和“江外小上海”。

      直到清道光末年,迤萨铜矿停产,经济萧条,干旱少水无田的迤萨人为了生计,开始“下坝子,走马帮”的生活,他们把本地产的土布、盐、铁买到了越南、老挝、泰国,再换回鹿茸和熊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沦为了殖民地,殖民者们开始了鸦片贸易,迤萨人的马背上又多了大烟和洋货。  人马同行,起早贪黑,经历了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开拓与发展,先民们打通了11条通往东南亚的马帮商道,创造了蜚声东南的马帮文明。第一代华侨们带回了财富,也带回了见识,马帮从建水、石屏驼来砖、瓦、石头、木材,方才建成这中西合璧的城楼。据《红河县志》载,解放初期对迤萨房屋的统计:中西合璧,欧式风格的房屋有500多栋。

     姚家祖宅正房为带天井的四合院,二层是四面相通的回廊,三层四层是阳台和厢房,工匠们为了契合山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让房子和东门城墙相连。因20世纪初东南亚各国沦为了殖民地,走马帮的人为了洋气和时髦,大门上借鉴了英法等国的建筑风格,门头上也装饰上了“十”字。走马帮的年代匪患横行,枪眼是为了防御土匪,为了安全一楼不开窗,二楼开小窗瞭望敌情。

        迤萨原本有多座城楼,可惜除了东门外,其它城楼都被拆掉了,现在只能通过它追忆远去的时代和过去的繁华了。

    云挂窗为帘,素抹淡装,静静伫立的马帮城楼旁还有马帮驿馆和中西合璧的民居等十余座院落,这气势,这规模,真不愧是"马帮建筑的大观园"。

      云影微破,冬天的阳光洒下来,透过小叶榕的枝叶,留下满城稀疏的日影。我和袁拜访了大气的姚氏宅院和小巧的钱氏土司二公子家的宅院,在昔日门房、马房、庭院、正房、别院、厢房、水牢里感受昔日主人一掷千金的豪华生活;在弯弯道道的迷宫里追忆昔日的繁华;在8个天井,44个房间,188道门窗里体验钱二公子的日常。“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在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中,岁月已过去百年,老屋中依然住着人,延续着旧日的生活。

    在城中闲逛的时,我们邂逅了一位94岁的小脚老人,她穿着青布斜襟袄,低头挽着中式盘扣。袁好奇的凑上去合影,老人抬头露出慈祥的微笑。得知袁远道而来,老人热情的邀请我们参观她古色古香的房屋,还为我们讲老迤萨的故事,袁兴奋得握着老人的手一个劲儿说:“谢谢!”

      老人的丈夫是当年走马帮的商人,丈夫最后一次回国是1948年,老人已寡居60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她卖过豆腐,做过糕点,帮人做过鞋,打过短工,帮人背过沙土,终于养大了三个儿女。最难的时候,锅里面水烧开了,却没有吃的东西可煮,三个孩子饿的哇哇直哭……

        最苦的还有思念,丈夫一出门就在墙上做记号,老人边说边指墙上一道道的刻痕给我们看,"一天两天三天,一年两年三年……熬着日子,祈祷他不要生病,不要遇上土匪,不要忘了我……"

        听故事的袁很动情,吸着鼻翼,直叹不容易。

    告别老人后,我告诉袁: "在迤萨,人们把赶马出国经商者的妻子称为“马帮红颜” 。 据不完全统计,红河县有15万华侨侨居在25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大多是当年走马帮没能回来的男人在国外留下的后代,也因此红河县被称为"华侨之乡"。他们在国内的妻子苦苦的撑着家,艰难抚育孩子的成长,望穿秋水等待丈夫的归来。马帮红颜瞿兰巧、杨柳坤、杨林仙、高柳仙等,每一个人都有漫长凄婉的等待和坎坷的人生。"

        徜徉在红河的古建筑群中,听完马帮红颜的故事,袁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需要克服,和先辈们比起来,我的困境根本不值一提,惠风,谢谢你让我认识了这座城,认识了曾经在这里生活的人。"

崔路村古宅。

美轮美奂的古宅。

崔路村古宅砖雕。

崔路村古宅。

崔路村刘氏宗祠。

文/ 邢云 

冀南邢台,南北通衢,勾连东西,交通优势明显,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商贾传奇,那些遍布于太行山内外的古宅遗迹即是证明。

但如果说起古村崔路村,在邢台,无论其古建规模,还是文化内涵,在太行山地区都很难找到第二处。

对于崔路村,曾有专家如是评价:宅院规模比肩江南周庄,商路文化堪比山西大院。

扼守太行山口,一村五家四姓

出邢台,沿邢左线西行约15公里,便到了崔路村。倘若再继续西行,走不远就会进入太行山。崔路正处于太行山山口位置。虽然看上去崔路村与其他村庄并无明显不同,但平凡的外表下却实实在在地隐藏着昔日的辉煌。

熟悉崔路村史的刘登亮、王金泰两位老人说,据《邢台县地名志》记载,崔路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目前崔路保留着的数通石碑显示,现在的村中老街形成于明代初年。

一般村庄不会建有“城隍庙”,但崔路便曾有过。一通清道光年间的城隍庙重修碑上,就记录了崔路村修建城隍庙之事,足见崔路村的昔日繁华。

村子名叫崔路,但村内并无崔姓。两位老人介绍说,村里实为五家四姓:刘、姚、王、赵。刘姓为崔路村的大姓,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的二分之一,而且居住位置明显,多分布在村南北街以东中心区域。

漫步于崔路村,雕刻精美的院门宽敞高大,比比皆是,村民们司空见惯,倒是经常有外人慕名来访,特别是在节假日里。

院门形制是崔路古建的代表性建筑式样,但院落格局更能说明崔路历史上的繁华。崔路村的古建多为经典的砖石结构,风格统一,规划清晰,下部是石灰石砌墙,上部是青砖砌墙。

老人们回忆说,在他们年轻时,村中老建筑更为壮观,一大片上百年的两层楼房。遗憾的是,近三四十年里,大多数老宅或被主动拆毁,或因年久失修而倾废,当年四姓家族的建筑群失去了往日的容颜。

不过,历史建筑的大体格局还在。透过现存的建筑群,依然可以想象崔路村当年的财力。刘登亮老人说,崔路人从前经商,走得远,见多识广,很多人把生意做到了山西。山西乔家、王家都曾是崔路人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因此崔路村的建筑也受到山西建筑式样的影响。

在崔路村刘氏宗祠,有这样两句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继承祖宗的家业,崔路人在旧时代把买卖做到全国,积累了财富,回过头来又非常重视教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视教育让崔路人思想开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崔路人在革命年代思想进步,很早就加入到革命洪流中。至今,不少人家的大门上还悬挂着“建国功勋”匾额。

2

 西出顺德第一村 崔路商帮闯四海

据崔路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崔路刘姓始祖刘英从山西洪洞迁居崔路村,于是一大家族在此繁衍600余年。

崔路村作为西出顺德府的第一座大村,占据交通便利,再加上崔路人有眼光、有胆识、勤劳,历史上崔路人曾开设了众多商号,并翻越太行山远赴宁夏和河西走廊收皮子。在旧时代,邢台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皮毛集散地,崔路刘家商号在当时的全国皮毛市场大名鼎鼎。

刘家商业始于刘可升,迄今数百年。一开始,刘家经营杂货,逐渐积累,先在顺德府南关开设永盛魁商号,后转入经营生皮,走西口贩卖皮毛。至清代后期,顺德府南关规模较大的皮毛经营商共有30多家,其中,顺德府“南关十大皮店”里的永茂昌和永茂盛两大商号均属崔路刘家。

一条条古道上,一队队马帮和驮队曾承载着邢州商帮的希望。崔路人最开始也是以马帮起家,五家四姓的每个家族背后都有一段恢宏跌宕的商业史。

目前,崔路村古建群中刘家大院规模最大,并有“七世同居”“五世同堂”两块匾额遗世,据悉均为清代地方政府的荣典。刘家鼎盛时,曾同时居住着不同支脉的七代刘氏近亲族人,其中一支刘姓为直系五世同堂。整个大院生活着200余口人,每到吃饭时间,灶房敲钟,全家人在同一口锅灶上吃饭。

刘家大院结构严谨,设计规矩,全族聚居,各户独立,院院相通。至今,刘家大院仍保存着当年刘家马帮留下的石槽子、拴马石、下马石等。崔路村拱门很多,街巷较宽阔,无不体现着当年车水马龙、物流往来的盛景。

文化融合儒释道 雕梁画栋见精神

刘家大院分十多个小院落,总共有上百个房间。宅院正门是一座二层楼,一层门上用砖码成三个“吉”字,二层是一座瞭望塔,俯览全村,兼具防御功能。大院主宅廊檐厚重,雕梁画栋,虽然历经风雨,仍然气势恢宏。

2009年到2014年7月,邢台民俗历史专家刘顺超经详细调查,写出《崔路村刘家大院调查报告》,对崔路村的现状、历史、村落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证。

据调查考证,崔路村东西长约892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约267600平方米。村中,刘家大院建筑面积最大,约占全村古民居的三分之一,而且大多基本完好,以永寿堂、永和堂、永保堂保存最为完好。

在刘家大院的前面是两座影壁墙,每堵都有3米高、7米长。刘顺超说,“影壁墙都这么高大,可以想象当年刘家的宅院有多大。”

刘顺超说,他曾带着改造江南周庄的设计师参观过崔路村的古宅,设计师当时对崔路古宅给予极高的评价:“周庄在修复以前,当地古宅规模不及崔路的一半。”

不仅如此,崔路村这些数不清的大小院落,很多保护完整仍然有人居住。每处院落都有一座或者多座门楼,饰件雕刻精致,各具特色。

古宅门楼的盘头一般是做成戏楼形状,题材有“三羊开泰”“梅兰竹菊”“喜上眉梢”“八仙过海”等。门楼一般雕刻汉字,如“天官赐福”“安分守己”“周规折矩”,周边还饰有花纹边框。

古宅的院门多为木门,多有木雕,图案异彩纷呈,有的是葡萄盘松树而上,枝头硕果累累,松鼠匍匐觅食;有的是祥云环绕门楣,云间飞龙隐约。

“宅院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每一处仔细研究都很有讲究。”刘顺超说,崔路刘家七世同居、五世同堂,上百年没有分家,实属难得,是与刘家“仁义,诚信,和睦”的家训分不开的。此外,刘氏家族还重视修身,提倡“忍耐”,永和堂西院楹联这样写道:张公书忍字,司马积阴功。

与山西大院的宅院文化体现晋商文化一样,崔路村的古宅也是如此。这些建筑、庙宇以及崔路人历史上的繁华贸易,让崔路村体现了独特的商帮文化。

民俗历史专家刘顺超认为,崔路村的刘家大院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宅院,是明清顺德府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是顺德府南关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一代冀商的精神家园。

通常,早期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时候,都喜欢“逐水草而居”,很少会选择住在远离水边的山上。但是到了云南省,各种与地形有关的怪象,都变得不再奇怪;各方面的多样性本就是云南的标签之一。在云南的红河县,拥有3万多人口的县城 迤萨, 完全位于独立山峰的山顶, 四周都是悬崖。当地人如此形容这里——“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山顶为何会出现“天空之城”?

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而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山顶居住,而不是山脚下的红河边,历来说法不一。迤萨 是彝族卜拉语“干旱缺水”的意思,当地有民谣唱道:高高山岗是故乡,左有河来右有江,山高难把五谷出,水大难作救命汤。

于是,有人认为山下河谷地区闷热难耐,不适合居住,反而山顶凉爽宜人;还有人认为山下的地貌多为起伏山地, 几乎没有连片完整的平地;而山顶却有面积可观的平坦空地,可供人类世代栖息繁衍。

到了清代至民国,此地又处于滇东南前往滇南的重要贸易通道;许多内地的马帮商旅移民至此,为了守住财富,他们选择在山顶上建造易守难攻的堡垒。因此,如果了解 迤萨县城的 历史 ,你会发现此地的过去与马帮息息相关,甚至被称为 马背上驮出的城市。

马帮兴盛,一切为了生存

早在清乾隆年间,迤萨的铜业使其鼎盛一时;然而随着资源枯竭铜矿停产,迤萨的经济也一度陷入萧条。缺田少地的迤萨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开始走马帮。他们翻山越岭、爬坡过坎,艰难地开通了11条商路,其中包括前往缅甸、老挝、泰国等地的跨国商路。

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是迤萨马帮的发展巅峰。每年有上百队马帮、近千人出国经商,出国已成为当地的一种风尚。后来,迤萨也成了云南三大侨乡之一;红河县在外华侨有1万余人,75%的归侨侨眷都生活在迤萨镇。

衣锦还乡,侨乡初现

不仅是物资交换,钱财流通,马帮的兴盛也带回了外界的文化。由于当时东南亚诸国已成为英法的殖民地,出现了欧式建筑;马帮商队们看得多了便耳濡目染,衣锦还乡后,也将这种异域风格建筑带回了 迤萨, 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侨乡。这也是为什么 迤萨 镇看不到太多少数民族风情的建筑,反而更多的是传统中式风格与法式风格建筑。因此被誉为“江外建筑大观园”、“江外小香港”。

在如今的 迤萨, 人们依旧习惯把 迤萨 老城称为马帮古城。古城有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等街道,延伸出去的各条巷子里,隐藏着不少风格中西合璧的百年老宅,依旧诉说着当年马帮文化流传下来的 历史 烟云。

中西合璧的“城堡式”民居

古城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无疑是花五年时间建成的红河县博物馆,依托“姚初院(姚肇宗宅院)”和“钱二官院(钱万兴宅院)”两座民国时期大宅建成,是侨乡中西合璧建筑的典范。这里既是迤萨镇的东城门,也是“城堡”;不仅外观霸气,还兼具实用性。坚硬无比的墙上设有明暗两种防御射击孔,楼房过道还有防御门;虚实相间,军事防御设计突出,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堡。

参观红河县博物馆,仿佛走进中西建筑博览园;中式的天井、江南的花窗、法式的回廊、北方窑洞的拱门,无不显示着这座城堡的中西结合。而在未通公路的年代,姚家大院依旧大面积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泥,来建造自己的宅邸。水泥皆是从越南“进口”、由马帮带回;曾经的豪气与阔绰,如今在踏入姚家大院后依旧能感受到。

战火已去,这座“天空之城”依旧如同一段传奇,盘踞在山峰之巅。它如一位饱经世事的百岁老人,守候着小镇;游客们也可以通过古城老建筑的风貌,一睹当年侨乡沧桑而辉煌的 历史 痕迹。

哀牢山,位于云南省红河县,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山每一水都有美好家庭的味道,每个人都洋溢着自然的微笑。下面详细介绍哀牢山的马帮家族。

于说,‘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还是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

易在她的个人主页上这样描述她的老房子:“在109马帮家里,门外有一块拴马的石头,门旁有一条石凳,门上雕刻着代表幸福和吉祥的龙、花、鸟、虫、鱼和动物的图案,门上还画着驱鬼和守护和平的钟馗”

帮助马家门前的石狮子。

肖佳位于哀牢山下半部的云南省红河县。从地图上看,这里靠近边境,居住着彝族和哈尼族。她的描述,是我所不知道的,引起了我的无限遐想。我和我的朋友们决定去一探究竟。

从昆明出发三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盘踞在山顶的红河县,看到了巍峨的哀牢山。

帮人家

马邦客栈

帮人家

我们在花丛前停了下来,‘这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典型的马帮家庭。以前整个小镇都有这样的院落,现在只有几十个了',小依笑着给我们介绍。

郁可唯大篷车的屋顶是中西结合的。我们当地人管它叫‘马屁股房’。屋顶由前、后、左、右四个斜面组成,模仿法国水四坡的设计。旁边是中国式的双层瓦结构,形似马屁股上的马丘盖,符合马帮人以马为生、以马为荣的观念。易专业的介绍给了我们很多感悟。

透过屋顶看蓝天。

在四合院的院子里,有一面巨大的影壁,上面写着‘福’字。影壁下有石丘,大瓮接雨水。小城镇缺水。过去,住在活动房屋里的人们有大石头小山和瓮来储存雨水。东门的姚家甚至有四五年的雨水,经常用地窖里储存了几年的水给客人泡茶。'

主室、厢房、内室、厢房、厨房布局合理,门头有浮雕花鸟图案,小门、桌子抽屉上有雕石榴、马、鸟图案。屋檐上的柱子雕着龙凤,窗户上装饰着玫瑰花。猜猜窗户上装饰了多少朵花?“九十九朵花,代表很长的时间。”易看出我对雕刻窗户很感兴趣,就向我解释道。

穿过天井,来到后院,小依给我们看了曾祖父出巡时用过的灯笼,曾祖父穿着时装的照片,刻着小花的银咖啡勺,精致的咖啡壶、咖啡杯,刻着外文的精美钟表,还有带着怀旧气息的留声机像是民国时代有钱人的博物馆。

在缅甸石榴花盛开山城,龙舌兰挺立的季节,太爷爷会驾着他的马,背着土布和丝线,和姚公子在——大篷车里去缅甸、泰国、越南做生意。刚出门的时候,我20岁的曾祖父刚和我16岁的曾祖母结婚2个月。

外公走在前面,外公穿着布鞋在后面追着她,外公在后面抽泣,外公在前面哽咽,她走不开。

就像山西人往西走,安徽人往外地走,老公也要往外走,因为那是一家人的生活方式。夕阳西下,外婆的身影渐渐远去,淹没在缅甸石榴林中。奶奶还在看城门”

奶奶的流浪城门

郁可唯的大规模马队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山妖家有200多匹骡马。易接着介绍。

赶马哥啊赶马哥,赶马哥多遭罪;吃野菜米饭,睡荒山草坡;穿莲片,穿裤子当挂线;为了孩子和女人四处奔波,离家出走,出国;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一次smo之旅

走在马帮里的人最怕三件事:一是半夜被老虎和虫子咬;第二,被士兵和土匪抢劫;第三,害怕疟疾。是我曾祖父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远,不怕深爱,我们家才建起了这座楼。'

依稀可见当年的辉煌。

垂柳中的古建筑

屋檐上长满了不朽的花朵。

爷爷走大篷车,奶奶在家做家务,伺候公婆,带孩子。第一次秋风吹来的时候,奶奶喊住脚,出去把细长的龙舌兰叶子剪下来,泡在水里。一个月后,她去掉腐烂的叶肉,留下龙舌兰纤维,做成绳子和草鞋。

绳子是用来系货物的,鞋子是马夫穿的。奶奶做草鞋,织土布,做衣服。漫长的等待之后,外婆穿着外婆做的衣服鞋子,跑过千山万水,跑过思念之河。

爷爷有时候半年回来,有时候两三年回来。每次回来,他的马上都驮着很多货物,有很多新奇的东西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他拍了照片,还有专门给奶奶带的肥皂、雨伞、雪花膏、缝纫机,还有留声机给她解闷

奶奶红着脸说:‘我又不年轻了,为什么要抹点雪花膏’可是她太美了,躲在二楼的一个小窗户后面偷偷抹了几下。

看着这些年代久远的物件,小艺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了曾祖父和曾祖母的故事。我们入迷地听着,翻阅着时间的经纬度。一对恋人似乎就在眼前。

你的祖屋看着就要花很多钱。易,说说的过程吧!我们问过了。

据说郁可唯有三种以上的人:外出的男人多,寡妇多,黄金多。那时候连老奶奶手里都有四两黄金。

爷爷,他们花了几十年才打通11条通往东南亚的商路。他们走遍了南方和北方,获得了很多知识,赚了很多钱。当他们回家后,他们计划建一所房子。

郁可唯是一个干燥的敌人,没有砖块、瓦片或石头。爷爷,他们开着马帮从石屏、建水一次驼回几块青砖、瓦片、石头。一次又一次,他们翻越敌人的高山,趟过湍急的红河,春天去秋来,寒冷的天气来来回回。

爷爷自己画图纸,请了石屏的木匠,建水的石匠。建你看到的那栋楼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大家都说我们是商队骆驼之城。'

1925年春,提杂北部土匪孔,乘孔爷爷外出经商之机,率领数百土匪入城,抢劫财宝不计其数。我们家那次也损失惨重,还好人没事。之后,彝族人建房时,墙壁上广泛分布着射击孔。姚府的外墙上有30多个明亮的射击孔,我稍后会给你看。

马人的射口有两种:明射和暗射。明的起警示作用,暗的直接打击敌人。很明显,又黑又假。土匪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军人,战斗力很强。据说连国民党正规军都害怕了,爷爷从国外带回一支德国长矛给奶奶防身。'

萧艺的故事非常生动,我们也似乎透过这些漏洞看到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交火。

萧艺带我们参观了著名的东门城楼,姚家三层的三层四合院,以及用了七年时间建成的有100多个房间的千儿宫迷宫大院。

这个建筑群由六个单体建筑组成,占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已有70多年的历史。萧艺用数字告诉我们商队成员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的奇迹。

这两个家族是大篷车时代的****。他们的房屋更加宏伟,错落有致,稳定坚固,是我们马帮建筑的代表。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更具特色,2003年被列为云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小镇上,蜿蜒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和孝义老宅一样古老的神秘马帮院落。真不愧是‘马帮建筑大观园’。每一个天井都有太乙爷爷奶奶的故事,神仙灯笼伴着房子斑驳的外墙,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西山公园,我们看到了同治十年所建的西山亭,重檐卷棚,六角飞檐,圆门洞道,回廊蜿蜒。阁楼门口蹲着两个祥瑞,阁楼上倒挂着一个挂钟。小艺说,‘这个挂钟被偷过很多次,最近一次是公安部门追着世平追回来的。’小伙伴们感叹:‘小城故事真多。'

西山公园的六角形建筑

吃着美味的烤豆腐,喝着一杯冰粉,拌着一碗凉拌粉,在马帮人家旁边的巷子里听着小艺讲述过去的故事,真的是旅途中最美好的体验。天很蓝,风是从很远的地方吹来的,气味优雅而细腻。

马烤豆腐

我最喜欢的农贸市场

马帮文化是包容开放的:他们的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他们的食物不仅有地方风味,还融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吃法,以及走马帮从东南亚借鉴的食材和吃法;农贸市场穿梭着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等民族,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融洽。

哈尼族人在编织。

一瞥惊鸿

    袁说:“最近 工作不顺,感情不利,想找个地方治愈一下。”       我顺手发了一张夕阳下红河马帮古城的照片给她。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