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统纯正的汉族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血统纯正的汉族人应该是会讲鹤山话(沙坪话)的广东鹤山人!
证据有三。
1) 广东省鹤山市操鹤山话(沙坪话)的居民在追溯家族渊源时,大部分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不但口头相传,而且记载在族谱里。
鹤山市 隔朗陆氏,平岭冼氏,玉桥易氏,古蚕、云蓼胡氏,越塘、雅瑶、福迳之冯氏,越塘、宅梧邓氏,楼冲、云蓼、沐河之何氏,楼冲、云蓼吕氏,平冈宋氏,黄洞、大官田、那白、仓下、月桥之黄氏,沐河区氏,古劳、四合、廓村、三合、东溪、木房之麦氏,陈山、丽水、桃源、禄洞、双合东园西园、莲村、中七、三凤、址山、苍华、排楼、大官
田等地之李氏,古劳之关氏古氏,荷村、布尚之罗氏,大官田、三富、排楼之
陈氏,大官田吴氏,大官田、堂马之梁氏,南安、文堂、七星地、龙口青溪、
霄乡、仓下之温氏,霄乡、南安之源氏,南安杨氏,龙口刘氏,中七任氏,钱
塘王氏,排楼伦氏凌氏。这些人的祖先,多数是咸淳二年、四年、六年、九年
从南雄珠玑巷逃难南迁而来,少数是在三角洲各地任职,子孙就地定居下来。
现在,珠玑南迁的后人,占鹤山总人口的60%左右。这些人的方言皆是鹤山话(沙坪话)。
我家的族谱记我祖先是李銮‘’‘’‘’‘李晟''''''李广,祖藉甘肃。
2)广东省鹤山市霄乡源姓,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氏族秃发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在广东省鹤山市龙口镇霄乡有分布,霄乡居住着源氏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源氏鲜卑族跟我一样,操鹤山话(沙坪话)。为何鲜卑族操鹤山话(沙坪话)?
估计是因为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孝文帝要鲜卑族学的汉语可能就是鹤山话(沙坪话)。所以现在广东省鹤山市霄乡一千多源氏鲜卑族人跟我一样,操鹤山话(沙坪话)。
3)我在韩剧中听到了亲切的家乡话-鹤山话(沙坪话)!男喳(男子)、女喳(女子)、真定假(是不是真的?)几乎在每部韩剧中都能听到。私喇私喇(快快快)在韩剧《主君的太阳》中出现!马错(是的)出现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围漆住居(围住它)出现在韩剧《别有用心的单身女》
徐州市贾汪区大吴镇湖里村的。从丰县梁寨镇李新集迁来湖里。徐州李:李正居1世(总84世)--湖里村 李德(李正居10世孙)(总93世)--湖里道字辈(李正居21世孙)(总104世)我们是正宗的皇室血统,世界李氏。
起源世系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
起源世系(此排列为歆博查阅资料得出)
(本人世李--唐皇血统-徐州李--丰县李新集--开基祖:七公正居)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
皋陶→ 伯益(次子) → 恩成(三子) → 仁道 → 知周 → 义集 → 忠卿 → 勇元 → 孝生 → 友儒 → 睦顺 → 任长 → 谦吉 → 让泉 → 中正 → 和丰 → 纯粹 → 懿宗 → 恭怀 → 俭实 → 庄严 → 敬修 → 齐心 → 肃炳 → 平明 → 康强→理徵(皋陶的26世孙)→李利贞(皋陶的27世孙)(李姓1世)→李昌祖(2)→李彤德(3)→李庆(李彤德次子)(4)→李承(5)→李硕宗(彤德的曾孙)(6)→李显(7)→李奭(8)→李环鼎(9)→李爵(10)→李寅龙(11)→李熙宏(宠)(12)→李尧性(13)→李辉(李尧性长子)(14)→李连顺(李辉长子)(15)→李乾(16)→李耳(老子)(皋陶的43世孙17世)(一说皋陶的37世孙11世)→李宗(李耳之子,字尊祖)魏干木大夫 封于假(18)→李同(李耳之孙、李宗之子)赵将军(19)→李兑 赵相(20)→李跻(李耳的曾孙)赵安阳君(21)→李恪(李跻次子)(22)→李洪(李恪之子)秦太子太傅 (23)→李兴族(李恪之孙)秦将军(24)→李昙(李兴族之子)秦御史大夫(25) →李崇陇西李氏始祖 陇西守 封南郑公(26)→李瑶(李崇之次子)秦南郡守 封狄道侯(27)→ 李信秦国大将军 封陇西侯,助秦王政消灭六国。为汉飞将军李广的五世始祖(29)→李超 (29) → 李仲翔(李超次子)(30)→ 伯考(31) → 尚(伯考长子)(32) →李广(33) →李敢(34)→李禹(36)→李丞(36)→李先(37)→ 李长宗(38) →李君况(广)(39)→李本(李君况长子)(40)→ 李次公(李本长子)(41) →李轨(李次公长子)(42) →李隆(43)→李艾(44)→李雍(45)→李柔(46)→李弇(47)→李昶(48)→西凉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49)→西凉后主李歆(50)→李重耳(51)→李熙(52)→李天锡(也作李天赐)(53)→李虎(54)→李昞(55)→唐高祖李渊(56)→唐太宗李世民(57)→唐高宗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58)→唐睿宗李旦(高宗第九子母为武则天)(59)→唐玄宗李隆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60)→唐肃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61)→唐代宗李豫(唐肃宗长子)(62)→德宗李适(唐代宗长子)(63)→顺宗李诵(唐德宗长子)(64)→唐宪宗李纯(唐顺宗长子)(65)→唐宣宗李忱(唐宪宗李纯十三子)(66)→唐懿宗李漼(唐宣宗的长子)(67)→唐昭宗李晔(李漼的第7子)(68)→李仲(69)→李瑞(70)→李文(71)→李思源(72)→李明(73)→李相(74)→李兆(75)→李兴(76)→李乔(77)→李邴(78)→李训(洲)(79)→李朝(80)→李楷(81)→李旭(82)→83世为大元公→李正居(唐昭宗李晔的17世孙 83世为大元公的第7子)(84)→恭、宾、谨、让、武(85)→(86)→(87)→(88)→(89)→(90)→(91)→(92)→李德(李正居的10世孙 长子)(93)→(94)→(95)→(96)→(97)→李如x(98)→李星x(四子)(99)→李长x(100)→李在田(101)→李世刚(102世)→李大慈(103)→李道强(伏羲的136世孙)(皋陶的131世孙)(李利贞的104世孙)(李正居的21世孙)(李德12世孙)→(105)
李德(李正居的10世孙)随母在1670年左右迁居东郊大吴湖里村。李蟠续的20字辈:如星长在世,大道明本元,广盛继先志,立发可佑传。
四大姓氏是“张、王、李、赵”。
王姓的传说:
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亶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亶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亶父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省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李姓是当今中华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李姓起源于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自古以来都属于陈地辖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生地。
关于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唐朝李延寿的《北史·序传》和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中讲了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李姓源于嬴姓,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是皋陶的后代。皋陶在帝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他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以官职为氏,姓理。商朝末年,理氏后代有一个叫理徵的,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理徵的妻子契和氏是陈国人,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回陈国,走到伊侯墟时,母子饥饿不堪,靠采食木子(树木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激木子,躲避纣王追缉,利贞隐去原姓,因为“理”与“李”同音,改理氏为李氏,李利贞为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母子回到陈国,在离陈不远的苦县定居。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之女为妻,生子昌祖,昌祖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有的古籍说老子李耳是李利贞的第11代孙,而有的姓氏书说李利贞是老子的六世祖。
还有一种说法更有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记·索隐》说老子“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今天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八十一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以上关于李姓起源的故事过于生动而富于传奇色彩,难免引起后人的疑义。史家认为这些传说起于唐代,有为李唐宗室抬高门第,强为攀附,主观臆测的成份,可信度不高。再者,老子之前的人物,如理徵、李利贞不见于先秦古籍,是否确有其人值得怀疑。
那么,李姓的真实渊源是什么呢?
其实,李姓起源并不复杂,不过与“李树”无关,也与“食木子”的传说无关。李氏出于理姓,先祖为大理之官,后代“以官为氏”,为理氏。春秋前作理氏,或里氏,因李、理同音相通,战国时作李姓。早在隋唐之前,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和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中,就考证了李氏和理氏同音相通,但只字未提食木子而改李氏的事,可见东汉的时候还没有那些神化的传说。
李姓起源在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很普遍。春秋时有里氏,见于记载的有里克、里革、里析等人。里克是晋献公的重臣,里革是鲁国太史,里析是郑国大夫。战国时的李氏人物有李耳、李离、李悝、李冰、李牧、李斯等,踪迹遍及列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离、李悝、李斯都曾是执法大臣,与“李(理)”氏的含义相同。李离在晋文公时任大理。李悝战国初年在魏国主持变法,李悝开战国变法运动之先河,他所制定的《法经》集前代法律之大成,对后世法律有重要影响。李斯则在秦国曾任廷尉,掌管秦法,“明法度,定律令”,是秦代法制政治的主要策划者。这些早期李姓人物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继承了李(理)氏家族的历史传统。
李姓远祖皋陶与嬴姓的分支
东汉以来的姓氏著作大都将李(理)氏的渊源上溯至皋陶,把皋陶视为李氏的远祖。那么皋陶是怎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呢?
皋陶在上古史籍中也写作咎繇,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他和许多传说时代的人物一样,既是一个真实的部族首领,也代表了一个部族名号。皋陶生活在尧、舜、禹时代。《尚书》中有一篇《皋陶谟》,记述了皋陶与舜、禹议政的许多言论。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还差一点成为继舜禹之后的帝王,禹帝曾有意禅位于皋陶,但因皋陶去世而作罢。这些传说,反映了皋陶在夏代之前声名显赫的地位和影响。
帝舜时,皋陶的官职是“大理”。相传“皋陶作刑”,他是中国刑法的创立者。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就是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皋陶本姓偃,他的儿子伯益被舜帝赐姓为嬴。嬴姓分支很多,其中赵、徐、黄、江、秦等都是当今中华大姓。
赵氏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始祖是造父。造父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周穆王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以赵为氏。周幽王时,造父的裔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为秦国所灭,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徐氏是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
秦氏出自嬴姓,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秦氏。
江氏出自嬴姓。伯益传至十几代,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江国在今河南正阳县一带。
此外,出自嬴姓的还有马氏。马氏形成于战国后期,出自赵氏,始祖是赵奢。赵奢是战国时赵国人,为赵国将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李唐王朝的建立与陇西李氏的兴盛
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对联:一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二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两幅对联除了颂及李姓始祖老子之外,上一联提到了涌现出飞将军李广和建立盛唐的陇西李氏,下一联提到了也是出自陇西李氏的诗仙李白。李氏家族代有名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史记·老子传》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但对老子后代家世的记载却十分详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李假汉文帝时做官。而李假之子李解为胶西王昂太傅,于是居住在齐地。这说明西汉时李姓已有一支迁往山东。又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8世孙李昙时,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朝李氏贵为“国姓”,李姓人口的增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李姓人口急剧扩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李唐宗室子孙蕃盛。李唐宗室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唐朝有19位皇帝,皇帝妻妾成群,儿子自然也众多。这些皇子们被分封到各地,都成了当地的贵姓大家。此外,李氏宰相数十人,各成一支,子孙繁衍,又为李姓扩充了许多人口。李姓人口扩充的第二个原因是赐姓。李唐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以褒赏、恩惠、笼络的手段,赐给外姓人以“国姓”,使他们更忠于李唐王朝,这也为李姓增添了许多新的成员。由于“国姓”至高无上的地位,对被赐姓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尚的荣耀。据史书记载,唐朝被赐李姓的有汉族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诸姓,也有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等。
李氏经唐代大发展后,子孙开始向全国播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族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 500余万,为全国第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9%,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时到当今,李姓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陈地除是李、陈、胡、田、孙、姚、袁等大姓的族源之地外,还是阳夏(今太康)谢氏、陈郡袁氏、阳夏何氏、长平(今西华)殷氏、南顿(今项城西南)应氏、宛丘符氏的族望之地。如果把这些姓氏人口加起来,数字将是十分惊人。从陈楚地区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的主要源头,汇入中华民族的浩翰大河,为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炎黄子孙根脉相连。陈地丰厚的姓氏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来陈寻根祭祖,认祖归宗。
赵姓为百家姓之首,可以追溯到周平王时代,传说中有个叫造父的人,是周文王的车夫,平王时代,犬戎入侵洛阳,平王在外,造父日行800里,带平王回洛阳平定了叛乱,后来,作为奖赏,封了一处城名为赵,已成为姓,就是赵姓的由来。后来该城在春秋的晋国,有名相赵衰(cui),与重(chong)耳流亡的那个,宰相赵盾(晋灵公时代?)。更有名的是后来建立的赵姓王朝——宋,百家姓就是它制定的。以及之前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等传奇故事。是历史故事颇多的一个主要大姓。
历史沿革 任丘境内的出土文物和遗址挖掘证明,早在距今8千余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有人类聚居。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颛顼城,春秋时期境内有虢邑,属燕国。《左传》记载,东周景王十年(公元前535年)正月癸已日,齐惠公统帅军队伐燕,驻扎于虢,2月戊午日,齐燕两国,缔结“濡水之盟”。战国时代境内有郑邑、狸邑,辖属多变占据《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主五年(公元前294年)赵割郊、易两地给燕国。史书还载:秦王赢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赵遣名将庞暖率师伐燕,攻取狸地(今任丘东北)。又据史料记载:东周显王三十五年至赧王四年(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国筑南长城以防秦、赵、齐等国。燕长城大部以易水堤为基础修筑。起于易县西南,经定兴、徐水、安新、郑邑北部而人文安再向东南,止于今大城县城西南,全长约300公里。据此,当时郊邑以南属于赵国,以北属于燕国,当是可信的。
西汉时期,境内有郊县、阿陵县,属幽州。先后封有3个侯国。
阿陵侯国 据《史记高祖功臣表》,郭亭原为楚之连敖,后自单父(今属山东)“从塞路人汉”,投于周吕侯吕泽部下。在“还定三秦”的征战中,官至都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七月受封阿陵顷侯,侯国治所在阿陵,在位24年。死后,其子欧于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6年)嗣爵,为惠侯,在位22年。死后,其子客于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嗣爵,是为胜侯,在位八年,因罪免。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郭延居接续被封为阿陵靖侯,在位15年,死后其子则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嗣爵,在位18年,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09年)因欠交给皇帝进贡的“酬金”,被免侯爵。五十一年后,郭亭的玄孙茂陵公郭乘,“以贤名著称”。汉室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又“诏命复家”。
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前109年,阿陵侯国存在了91年,历经顷侯郭亭、惠侯郭欧、胜侯郭客、靖侯郭延居和最后被免爵的郭则等五代。如果加上茂陵公郭乘,则阿陵侯国存在约在百年以上。
高郭侯国 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西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四月,河间献王之子刘瞌,被封为高郭节侯,都邑在原虢邑(今任丘城西十六里)。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久长于神爵三年(公之前57年)嗣爵,是为孝侯。以后,项侯刘菲、共侯刘称,哀侯刘霸相继嗣爵。哀侯刘霸死后,因无嗣,其弟刘异众于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被接续封为鄚侯。至此,高郭侯国绝,共传四世历五侯,约56年。
鄚侯国 《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高郭侯刘霸之弟刘异众被徒封鄚侯。其传承情况不详。不过,到新奔时期(公元9—25年)鄚改名言符,阿陵改名阿陆,高郭改名广堤,所以,鄚侯国存在时间当在20年左右。
此外,西汉末年,郊县境内建立了任丘城,为当时的巡检海使驻地。邢子颐《三郡记》称:“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检海使中郎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宋代《太平环宇记》一书,也有“任丘古城在任丘县南26里”的记载。“巡检使”是官职,主要设于关隘要地,负责防要塞、禁走私、维护地方治安,“多以武臣为之”,“兼管数州县或专管一州县”。“中郎将”是勋级,当时“秩比二千石”,相当于郡守待遇。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镇守海口,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因为西汉时期,古黄河人海处附近的黄骅沿海一带“私铸铁器、傍海煮盐”的很多,此地距沿海口较近,盐铁走私严重,所以专设职官查禁。
东汉初年,阿陵再次被封为侯国。初被封的是任光。《后汉.任光传》记载:他少时忠厚,“为乡里所爱”。青年时曾任过乡啬夫、县吏。汉兵人宛时,见他衣服鲜明,想把他杀掉而夺其衣。恰值光禄勋刘赐赶到,看任光的长相不是普通人,便把他救下。从此,任光率其“党人”跟随刘赐,官至偏将军。更始初年(公元23年)任信都太守。不久发生王郎叛乱,河北许多郡国皆降之,“独任光不肯与随”。更始二年(公元24年)春,刘秀自蓟(今北京)回河北,被王郎叛军追杀,“狼狈不知所向”。听说信都守“独为汉拒王郎”,于是投奔信都。任光等正忧虑孤城难以保全,得知刘秀到来,大开城门迎人城中,“吏民皆称万岁”。刘秀拜任光为大将军,封武成侯,留守南阳、信广、兼领信都太守。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即皇帝位,建立东汉王朝。封任光为阿陵侯,食邑万户,治在陵城。建武五年(公元30年)又召任光入朝任奉朝诣,其子任隗嗣爵。
任隗字仲和,少好黄老之学,清静寡欲,所得俸禄常用来赈恤宗族,收养孤寡。孝明帝在位期间(公元58—75年),历封任隗为奉朝诣、羽林左监、虎贲中郎将、长水校尉等职。孝章帝刘炬即位后(公元76年),升任他为将作大将。建初五年(公元80年)迁升太仆,八年为光禄勋,章和元年(公元87年)拜司空。任隗为官持重耿直,不阿权势;义行内修,不求名誉。孝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3年)去世,其子屯嗣爵。后任屯擢升步兵校尉,徒封西阳侯。阿陵侯由屯之子胜嗣。任胜死后,其子世嗣爵。以后,任世徒封北乡侯。阿陵侯国撤销,并人郏县。东汉阿陵侯国存在约百年,传四世,历五侯,即:任光—任隗—任屯—任胜—任世。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置鄞县,治所在原郊侯国都邑。
两晋时期,鄚县属冀州河间国。
南北朝时,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鄚县治所迁至阿陵城,北齐(公元560至577年)置任丘县,与鄚县同属瀛州河间郡。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秋,大水,任丘城淹没。居民溺死大半”。是年撤消任丘,并人郑县。以后在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又复置任丘。不过仅仅维持了十一年,到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任丘再度撤消,分别并人高阳、鄚县。
唐代,境内建置变化频繁。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蒲州(又称满州,治在今高阳县旧城),辖郸县。五年(公元622年),从郊县、高阳各划出一部分,复置任丘县,属瀛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蒲州撤消,郊县复归瀛州辖。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置郑州,辖郊县、任丘、文安、清苑、唐兴、归义等六县。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割文安、任丘各一部置利丰县(后改长丰,治在今任丘长丰镇)。十三年(公元725年),因鄚、郑二字易混,将鄚州改为莫州,鄚县亦改为莫县。十四年(公元726年),莫州置唐兴军,属范阳节度使节制,改置文安郡。治所仍在莫州,辖莫县、文安、任丘、清苑、长丰、唐兴(治在今安新县安州东南)六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罢文安郡,复置莫州,仍属河北道。
五代时期,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63年)莫县、任丘、长丰三县均随莫州沦于契丹。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
北宋时,莫州属河北东路,辖任丘、莫县、长丰、大城等县及高阳部分地区。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撤消莫县和长丰,并人任丘县。元祜二年(公元1087年)莫州治所移至任丘。
金贞枯二年(公元1214年),于莫县故城改置莫亭县。与任丘同属河北东路莫州。
元代,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任丘、莫亭一度撤销并人河间县,不久又恢复原建制。这期间,莫州治所改移莫亭县。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水灾,“任丘城没于水”。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废莫州,撤消莫亭并人任丘县,属河间府。此年,知县云霄重建任丘县城。
清沿明制,任丘属直隶河间府。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二月,废州府之制,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管理,任丘属直隶省渤海道。(1914年改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6月,直隶改称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3月,河北省划为17个行政督察区,任丘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2月,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辖晋东北、察南、冀西、冀中等4区56县,任丘属冀中九分区。解放战争时期改属冀中八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任丘属河北省沧县专区管辖。
1952年改属天津专区。1958年11月,文安、大城二县撤消并人任丘县,属河北省天津市管辖。1961年5月与文安分县,恢复原任丘建制,改属沧州地区。1986年5月撤消任丘县改置任丘市(县级),由沧州市代管。2005年3月,被河北省确定为22个第一批扩权强县(市)的县市之一,享有计划直接上报(省,下同),财政直接结算,用地直接报批等11个方面62项管理权限。
有时间去阅读《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
李广:
李广(约公元前181年一公元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渭东)人。李广是秦将李信的后裔,世代父子相传习射。公元前166年,“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由于对匈奴作战勇敢有功,被汉文帝任为武骑常侍。及景帝时,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下军功,历任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郡太守。在汉武帝组织的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白发请战,杀敌报国。自“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皆以力战为名”,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李广一生,“禄不及爵邑,官不过九卿”,最后以62岁的高龄出征,因“迷路迟到”获罪,引刀自刭,这位一生戎马,威震敌胆的老将军受到后人广泛赞扬、同情和怀念。
将门之子 初露锋芒
李广是世代将门之后,他的先祖李信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大将。
荆轲受燕太子丹指派去行刺秦王,刺杀未遂。秦王决心报太子丹之仇,遂派将军李信去攻打燕国,追逐燕王父子。李信大军压境,占领首山后,致书燕王喜,燕王喜大惧,佯召太子丹议事,以酒灌醉杀之,燕王将太子丹之首,函送李信军中,为书谢罪。李信驰奏秦王。这事大约发生在李广诞生前40年。
李广这个名将世家,代代传授射箭的技艺。李广的手比一般人要长,像长臂猿一样,弯弓搭箭有天生的优势。他家屋后的大草坪,就是一个练武场。李广从小看大人习武就很用心,他父亲还特地为他制做了一副小弓箭,李广从小就对射箭有浓厚的兴趣,技艺高人一筹。一生中都喜欢赌射这种游戏。就是在地上画出许多宽窄不同的直线,从高处向线的行距内射箭。倘若箭能直立在窄的行矩中,就算胜,假如射到宽距之中,或者箭杆不能垂直扎进地上立起来都要算输。输的要被罚酒,李广自然是个大赢家。
李广早在十四五岁时,箭法已经练得百发百中。他的父亲又系统地教他学习兵法。李广又迷上了兵书,孜孜不倦苦读不息。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朝,杀到了泾水上游,在朝那、萧关(今宁夏、甘肃一带)打败汉军,距离西汉都城长安已经不远。汉文帝紧急动员全国的军事力量,调集战车千辆,集结10万军队,开赴前线保卫京城。文帝还准备御驾亲征上前线指挥这场战争。由于母亲皇太后的阻止,他才任命大将军去挂帅出征。
匈奴这次侵犯,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战火硝烟已经烧到李广的家乡。当他看到汉文帝的募兵诏令,便热血沸腾,毅然报名参军保家卫国。
李广入伍以后,在战斗中表现得勇敢顽强。有一次,匈奴大队人马冲击汉军的阵地,年轻的新战士李广埋伏在前沿,当敌人逼近时,李广连发数箭,射死了匈奴的指挥官和冲锋在前的敌兵。匈奴部队的锐气立即挫伤,汉军发起反击,冲得匈奴军阵角大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参加指挥这次战役的一位将军回到长安后,在向汉文帝汇报战况时,对李广赞不绝口。汉文帝听说他是名将的后代,又箭法娴熟,顿生爱意,便把他召到长安,破格提拔他为宫廷中郎。李广这么年轻,就当上了皇帝的侍卫武官,是很荣耀很幸运的了,但李广的心却在战场上,他对整天守护宫廷感到憋闷,只有在陪皇上打猎时,他才感到刺激和惬意。
李广随汉文帝多次到长安郊外打猎。有一次,汉文帝为了追逐一只野兔,纵马驰骋,突然从密林中窜出一头金钱豹,朝他凶猛地扑过来。汉文帝吓得魂不附体,马也受惊乱蹦乱跳起来,汉文帝几乎掉下马来。这时,距皇帝几十步远的扈从武士,见状也惊惶失措起来,不知如何解救为好。这时只听李广一人有话,他高呼:“皇上莫要惊慌,看我的!”说是迟,那时快,李广贴弓搭箭,箭不虚发,正中那豹子的前胸。受伤的野兽仿佛更加凶猛暴怒,直朝飞身下马跑在最前面的李广扑来。李广纵身一跃,那豹子就扑了个空。李广回身揪住豹子的脑瓜皮,抡起铁拳挥舞不停,不大一会的功夫,那豹子口吐鲜血,瘫在地上再也动弹不得了。
汉文帝被众武士救了起来,惊魂初定,李广打豹的场面简直让他目瞪口呆了。只听他连连赞叹:“李广奇人哉,勇士也!”从此,对李广更加信任和器重,曾无限感慨地对李广说:“可惜你生不逢时,你若是生在高帝(刘邦)打天下的年代,取万户侯的封赏,何足道哉!”
平定内乱 有功无赏
刘邦夺取天下后在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又大封同姓子弟为王。想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刘氏政权的长治久安。但后来刘姓藩王的发展同他的愿望正好相反,极大地威胁中央政权的巩固。汉景帝初年,藩王诸侯随着“与民休息”政策的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好处,多被各藩王捞取,他们的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割据一方,与朝廷分庭抗礼。
汉景帝为了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之策,开始削减藩王的一部分领地,缩小他们的一部分权力。这就引起藩王的极大不满,甚至反抗。
领头抵制“削藩”的就是刘邦的侄子刘濞。刘邦当初封他为吴王时,曾拍着他的肩膀嘱咐他:“天下同姓为一家,你千万不可反叛呀!”刘濞叩头谢恩,诚恐诚惶,说不出更多的话,只下个保证说:“不敢”。但是刘濞今非昔比了,他有特权,有实力,有军队,有影响。他联合六国的藩王,打起“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叛军发兵北上,很快地就占据了半壁河山。汉景帝大为震恐,想不到自己的对手竟如此厉害,他对自己削藩之策懊悔不迭,于是接受了刘濞等人的条件,诛杀了忠心为国的晁错,恢复了藩王的地盘。
但是,七国联军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军事行动。刘濞在找不出任何借口加以掩饰的情况下,就干脆宣称“我要自己当皇帝”,剥去了任何伪装。
景帝刘启这才真正幡然悔悟。下了武力平叛七国暴乱的决心。他明智地选拔了“安刘诛诸吕”的汉初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为统帅,率领36位将军东向迎战吴楚。
李广这时被任命为骁骑都尉,随从周亚夫出征。周亚夫提出了一个以梁国军队牵制叛军主力,疲惫消耗敌人,另以轻骑迂回敌后,袭其运输线,待叛军由强变弱后,再与其决战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得到景帝的同意后,大军便由长安出发,不过没走由潼关过骰山的正路,而是秘密地走兰田出武关,一路急行军,部队很快开到前沿洛阳。叛军以为周亚夫从天而降。
到了洛阳后,周亚夫引兵东进,扼守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狙击叛军,双方在昌邑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李广在这次战斗中,仗打得很漂亮,一举夺了吴国的军旗,压倒了叛军的气势,为整个战役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使周亚夫将主力转移到下邑(今安徽砀山),继续采取疲敌之计,袭截叛军的粮道。吴军饥疲撤退,周亚夫衔尾追击,叛军进退两难,军心动摇,一触即溃。楚王刘戊自杀,吴王落荒而逃,后被捕杀。其他各藩王或自杀或被杀,来势汹汹的七国之乱,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被彻底平息。大军班师回朝后,论功行赏,李广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出生入死、立下军功,本该受到封赏,但是,他不仅没有受到任何赏赐,还被追究审查起来。
原来,这次平叛战争的主战场之一是梁国的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梁国的军队同周亚夫率领的中央军多有配合,协同作战。梁王见李广作战勇敢,武艺高强,是一位难得的将才,顿生爱意。他一向以宫中有母亲窦太后撑腰,景帝又是自己的胞兄而为所欲为。在这次平叛中,他便以梁王的名义封李广为将军,并授予他一颗将军的印章。李广无奈,明知收不得,但也深知拒绝不得。回到长安后,便追究了李广“私受梁印”的罪过。因为他立有军功,便不赏不罚了。
龙城飞将 威名远扬
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李广被任命为上谷太守。
上谷郡在今河北中部及西北部一带。这一带地当燕山和长城的冲要,正是当年匈奴进犯最频繁的地方。朝廷曾派典属国(主管外事的部门)官员公孙昆邪到上谷郡视察战事,他对李广的工作非常满意,同时也深为他的安全担心。回到朝廷向景帝汇报时,他流着眼泪说:“李广这个人真称得上是举世无双的将领。他几乎每天都要和匈奴交战。这个人依仗自己武艺高强,作战极其勇敢。但我真担心这样一位难得的将才,会在偶然失利的情况下丧生。如果失掉他,那就太可惜了!”
由于北方边境战事的需要,李广一直驻守在前线。他历任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诸郡太守,这些地方都是匈奴骑兵经常出没和寇掠的地方,可是,自李广舶镇守以来,这一带却很安宁。
汉景帝中和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大举进犯,袭击上郡(今无定河流域及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汉军战死2000余人。景帝派自己宠幸的太监到前线慰问上郡太守李广和全体官兵。
有一次,李广带兵出战不在行营。这位太监一时兴起,也带领几十名骑兵出了军营,他一看广阔的草原一点动静都没有,就纵马飞奔起来,不料,3个匈奴人与他们遭遇了。双方立即进入了战斗状态,匈奴人的箭法好得很,射死射伤了大部分汉兵,带兵的太监也受了伤,在兵士们的护卫下,狼狈而逃。当他们逃回汉军的大营时,向李广述说了战斗的经过。李广说:“你们遇上了匈奴射雕的人。”李广为了给他们报仇,点了百余骑汉兵出营。追击那3个匈奴人。追上后,李广令士兵左右散开,亲自与匈奴对射,片刻之时,射死2个,活捉1个。士兵将活捉的捆绑起来,拴在马上,带回营中。
李广一行没走多远,便与数千匈奴骑兵遭遇了。匈奴以为这支小分队是引诱他们深入埋伏圈的骑兵。因此,不敢追杀,而是迅速地爬上一个山头,布好阵地,相机行动。
李广手下的土兵一见黑压压的大片敌人,又占据着有利的地形,知道自己是寡不敌众,十分恐惧,都想赶快疾驰回营,脱离危险。李广说:“我们离开军营已经有数十里地了。现在如果脱离敌人往回跑,匈奴追射过来我们马上就会全被歼灭。可是,如果我们不走,匈奴必以为我们是埋伏大军的诱骑,这样,他们就不敢来袭击我们。”
李广胆大心细智勇双全,在士兵中有很高的威信。士兵对他的分析心服口服,没有一个再想逃命了,都镇定地听从李广指挥。李广斩钉截铁地说:“继续前进!”到了离大队敌人只有2里远的地方,汉兵才停止了前进。李广又发出命令:“下马卸鞍!”士兵们一听又急了:万一敌人打过来,我们不就得等死吗?李广耐心地对士兵说:“匈奴兵多,距离又近,如果有个紧急情况就是我们人不下马,马不卸鞍也是没用的。现在我们解鞍放马以示不走,用不走来迷惑匈奴,引起胡骑的猜疑,才能使我们免遭袭击。”士兵们对他酌指挥从不怀疑,听了他的话,也就胆壮起来了,百骑之兵四散休息若无其事。
匈奴将领见汉兵从容不迫的样子疑惑不解,于是派一名身骑白马的军官带一小队匈奴兵到汉兵停留的地方进行侦察。李广发现这股敌人靠近了他们,便带10几个士兵迎战,李广只一箭就射死了那个“白马将军”,吓得其余的匈奴兵掉头逃跑,汉兵也没再追击。匈奴将领得知汉兵并不法战,认为这股诱骑离大部队一定不远,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一直到傍晚,匈奴将领才下令撤军回营。汉兵探知敌人已经走远了,才悄悄地结鞍上马,李广带领士兵安全地返回大营。李广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量,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周旋了一天,在这场心理战中,李广的惑敌之计,使匈奴难辨虚实,疑神疑鬼,终不敢与汉军开战交手。李广在身临极度危险之境,大摆“空城计”,牵制敌人,保存自己,真可谓大将风度。
李广有胆有谋,善于近战。凡与敌相遇他喜欢近处猛攻,以勇制敌。他与敌交战,非到数十步之内,决不滥发一箭,不射则已,射则必中,箭无虚发。凡是他驻守过的地方,匈奴无不为之胆寒,李广声威远扬。
汉景帝死后,汉武帝即位。朝廷重臣无不向他推荐李广,希望皇帝重用。
武帝把李广从边关调到京城。委任未央宫卫尉。与李广同时受命的程不识也是一员守边名将,他被任命为长乐宫卫尉。
这两位禁卫军的长官带兵的风格却不尽相同。程不识部队的编制排列都按一定的规制,每个军吏都仔细的登记造册,文书报表一大堆。部队有严格的约束,军纪森然,官兵不敢稍有懈怠。。而李广并不太讲究队列的整齐,到了水草茂盛之地就宿营,起居随其自便,幕府中的公文表册一概从简。甚至夜晚也不击刁斗(铜锅,白天用来烧饭,夜里敲着它巡更),只派出岗哨远远地巡逻,监视敌情,让士兵充分地休息。这样,敌人也奈何他不得。
程、李二将军都曾在景帝时担任边郡太守,掌握一方军队。但是当时的人参军当兵都愿意投李广的部队,并甘心情愿地为他拼命,而以作程不识的部下而苦恼。至于匈奴,对于李广和程不识,就更畏惧李广的勇猛和计谋了。公元前128年,匈奴2万骑兵侵犯汉朝边境,杀死辽西(治所在今辽宁义县,辽西郡约当今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和辽宁省西部)太守。向西又骚扰渔阳、雁门一带,杀死军民3000多人,击败汉将军韩安国,虏去大量的边民和畜产。这时,汉武帝便派李广任右北平(今河北省蓟县以东,北至热河一带)太守。
李广驻守右北平以后,匈奴人便收敛得多了。因为他们知道李广的厉害,尤其佩服李广出兵的神速。李广对骚扰之敌从不慢慢纠缠,而是常常打他们个措手不及,使之处于无计可施的局面。匈奴都称李广为“汉之飞将军”。
李广在驻守右北平期间,保卫了边境的安宁,自己也闲散得很,便经常出去打猎。有一次,他夜晚打猎回来,远远地看到草丛中有一只猛虎蹲在地上向他凶视,他立即弯弓搭射奋力向老虎射去,一箭中的。随从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块巨石。次日天明发现,因用力过猛,箭头深深射进石头里,拔都拔不出来了。这个故事唐朝诗人卢纶有诗赞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升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右北平还真射死过斑斓猛虎。他射虎也非在数十步之内,揣度不中不发,即发箭老虎便应弦而倒。有一次,老虎虽被射倒,并没死,反扑过来抓伤了李广,李广虽伤不惧,到底还是抽身放射,把那只老虎射死了。
李广冒险射虎在当时就威名远扬了。匈奴怎能不怕这位虎威将军呢。
终不封侯 愤然不平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领导的历时14年之久的反击匈奴的战争开始了。
“马邑之谋”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
汉武帝即位后,为雪洗汉初对匈奴屈辱和亲的耻辱,彻底击败匈奴的寇掠,决心放弃一系列羁糜(笼络)匈奴的政策。主战派官员王恢向武帝进“马邑之谋”这个诱敌大计。
马邑,在今山西省朔县,是当时汉朝的一个边境重镇,属雁门郡。马邑富豪聂壹是王恢的朋友,他又是一位常到匈奴作买卖的大商人。
出于国家的利益,他准备冒险去做匈奴的“内应”,引诱匈奴单于来攻占马邑,借机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武帝从其计,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派王恢为将屯将军,率30万大军埋伏于马邑近郊的山谷之中。李广以骁骑将军被征调参战。
聂壹假装逃到匈奴后,对单于说:“我等已杀死了马邑县令、县丞,大王如发兵骤至,里应外合,马邑一举可得。”单于相信了,亲率10万骑兵南下,见城楼上挂两颗人头,以为是县令、县丞被杀。但一路上,只见成群’的牛羊,却不见放牧的百姓,他对这种反常的寂静产生了怀疑,于是攻打下一个汉军的塞亭,活捉了一名军官。这个军官在匈奴的威胁面前,为了免于一死,泄露了汉朝全部的军事秘密。单于庆幸自己如有天助;封那个汉宫为天王,急令撤退。埋伏在山谷中的汉军接到命令,便迅速追击,然而为时已晚,这次军事行动,劳而无功。武帝诛杀王恢以谢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发生后,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从此彻底决裂,只有兵戎相见了。
四年后,经过充分地准备,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出击匈奴。
卫青作为车骑将军出上谷(今河北怀来);李广以骁骑将军出雁门(关名,在今山西代县西北);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河北蔚县);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绥远托克托),各路率1万骑兵出击匈奴。
卫青不负武帝的恩宠,直接打到匈奴祭天的龙城,把匈奴驱逐出河套地区,大获全胜。武帝非常高兴,下诏封卫青为关内侯。李广却很倒霉,因为名声大,匈奴都怕他,所以设重兵埋伏。李广军虽英勇善战,终因寡不敌众被匈奴破败。匈奴军臣单于一向钦佩李广的为人和胆略,便想收降他。遂令部众一定要活捉李广不准伤害。李广因为生病、负伤,未得逃脱,便被匈奴俘获。
匈奴兵抓到李广后,就把他放在了两匹马中间装上的绳编的网络(犹如吊床)里。几个匈奴兵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把李广押送到单于的大帐,就能领到可观的赏格。李广也确实因为厮杀突围,伤势很重,呈现出奄奄一息的样子。
尽管李广身陷敌手,但头脑仍然很清醒,他躺在大网上,密切注意周围的动静。思索着脱身之计。大约走出10几里路,他发现一个全副武装的匈奴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他的旁边走过。他以神奇般的暴发力,纵身一跃,腾空而起,准确地跳到那匹马上,迅疾地夺过弓箭,随之将那个匈奴推下马,扬鞭催马一溜烟似的,向南飞奔。押送他的匈奴兵,一时被这惊奇的场面吓得目瞪口呆。待他们的神经反应过来的时候,又是喊叫,又是放箭。李广虽然浑身是伤,但是骑马射箭的功夫还是不含糊的,转身一箭,就射倒了追在最前头的匈奴兵。他连发几箭,射中数人,就定住了匈奴兵,把他们远远地甩开了。李广就这样逃脱出虎口,进了雁门关。回到朝廷后,武帝下令把他交给执法官审问。按照当时的法律,李广的兵力损失惨重,又被俘虏过,应判杀头死罪,但有规定只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赎金,就可免去斩刑。李广虽侥幸存活下来,但被消除官爵,降为平民。
不久,削职为民的沙场名将,就开始了闲散的百姓生活。他和汉初功臣颍侯灌婴之孙灌强交谊深厚,两人一道隐居蓝田(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在那里寄情山水,饮酒射猎,聊以度日。有一次,他打猎从山上很晚才下来,又在一田家多饮了几杯酒。到了霸陵(汉县名,在今陕西长安东,汉文帝的陵墓在此)已经入夜,亭尉不准通行。随行的侍从对亭尉说:“这是当年的李将军,你就放我们过去吧!”这个亭尉也喝了点酒,醉醺醺地斥责道:“现在的将军我都不准夜间通行,何况是过去的将军!”李广无奈,只能在霸陵驿站熬过了这一夜。
过了—些时候,汉武帝的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的官)石建死去。皇上就召李广继任这个职务。
公元前120年,武帝派李广率4000骑兵出右北平攻击匈奴。同时,派博望侯张骞率1万骑兵随后接应。按说张骞出使西域刚刚回来,对地形比较熟悉,这次李广出征取胜应该没有多大问题。不料,张骞出塞后就走了岔道,与李广失去了联系。李广孤军深入,被匈奴左贤王的4万骑兵包围。官兵于是惊慌不安起来。为了消除士兵的恐惧心理,李广派自己的儿子李敢一马当先率少数精骑去冲击匈奴的围骑,深人敌阵后左右冲杀,然后回到本阵,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没有什么战斗力,容易对付。”李广用此一计,消除了士兵的恐慌,增强了斗志。面对10倍于己的敌人,李广列成圆阵队形,面向圈外敌人,加强防守。匈奴不敢冲阵,只从四面拼命射箭,箭如雨下,汉军损失惨重。李广在队伍死伤过半,箭也将用完的危机关头,毫无惧色。他命令士兵弓拉满,箭上弦,不虚发一箭。匈奴的副将率队冲击汉军圆阵,李广挺身而出,在敌将进入他的射程时,他用自己的大黄连弩连连射杀匈奴的将领和前锋。敌兵冲阵失利,锐气顿挫,战斗一直进行到夜幕降临。
第二天,李广准备同敌人决一死战,冲出包围。这时,张骞的援军才赶到这里。汉军里外夹击,匈奴腹背受敌,不敢恋战,遂解围而去。汉军元气大伤,亦无力追击匈奴,罢兵而归。
在这次战争中,张骞未能如期到达指定地点,贻误军机,按军法应处死刑。他以钱赎罪贬为庶人。李广指挥有方,虽有战功,但损失过重,功过相当,故无封赏。
自“马邑之谋”长达十余年的抗击匈奴战争中,诸将领多因斩首和虏获敌人的数量符合封侯的规格得到封侯的赏赐。李广却始终不得封侯。
李广的堂弟李蔡,汉文帝时和李广一同共事,汉景帝时也不过是个俸禄二千石的官。到汉武帝时,以轻车将军(杂牌将军)随从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右贤王,一次战争下来,就因功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公孙弘死,李蔡就出任丞相了。
李广的名声远远超出李蔡,而且参战的次数多,每战都打得很艰苦,但他却得不到爵位和封邑,官职长期在九卿之列,处于三公和封侯的下面。
李广深感不平,他与军中以占卜出名的王朔经常私下交谈,他说:“自武帝出击匈奴,我李广哪一次没有参加?各部队校尉级军官,能力不如中等的,都有数十人封侯。我李广不算落后的人吧,为什么连尺寸之功都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王朔反问道:“将军请回顾一下,您一生中是否做过感到遗憾的事情?”李广说:“我过去在陇西当太守时,羌人造反,我诱而降之,答应投降后一概不杀,可是800多人投降后,在同一天竟把他们全杀光了。就这么一件事心里有愧。”王朔说:“再没有比杀降更大的罪过了。这就是你的报应,所以至今不得封侯。”
王朔的解释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在古代,很多人都相信这一套,唐朝诗人王维在诗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他也说李广点背,命运不好。
怒含悲怆 引刀自刭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准备彻底击败匈奴。
他派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深入漠北作战。李广并未派在出征将领之列。但他壮心不已,自请出征。武帝见他年事已高,初不应允,经李广再三恳求,才勉强同意。派他为前将军,归大将军卫青统辖。
出师前夕,武帝对卫青说:“李广老,数奇(命运不好>,毋令当单于”。意即不让李广担当主力与匈奴对敌。出塞后,卫青决定兵分两路,自率主力正面进攻,而让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为东路军,采取迂回堵截,与他两面夹击匈奴。李广深知东路路途迂回绕远,且一路上水草少,部队人吃马喂困难,不能聚结行动。李广请求卫青说:“我自结发(20岁)与匈奴作战,盼望的就是能与匈奴单于交战,今为前将军,愿作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
卫青因为在出征前,暗中得到过武帝的警告,皇帝都认为他是一个背时的人,恐怕老天不会让他如愿以偿,如果派他当先锋能否取胜,不可预料。再说,他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也在军中。公孙敖已经3次随从卫青出击匈奴,配合很好,卫青给他请过功,曾封合骑侯,后来在随霍去病攻打匈奴时,因行动迟缓,没有按命令与主帅会合,按军法处斩,赎为庶人,削去侯爵。卫青为了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立功封侯,便决定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让他去打单于,以便建功立业。
李广是前将军,属于先头部队,却不让他主攻,心中十分恼怒,但是军令不可违,只好充作东路军配合主攻。部队行进中,由于没有向导,有时不免迷失道路,会师时,落在了大将军的后面,没能与卫青按作战计划合击匈奴、坐失战机。可是,卫青孤军作战打得也很好,大获全胜,凯旋而归。
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卫青就追究了李广和赵食其的责任。命令他的长史(秘书长)调查他们迷路迟到的原因和情况,查勘他们的行军文书记录。调查清楚后准备向皇帝报告,给他们处罚。
李广对长史说:“我手下的校尉都没有什么过失,迷路误期的责任全由我一人承担。回去以后我将亲自到你们军府接受审讯。”李广回到自己的幕府后对部下说:“我20岁起就与匈奴交战,大小战斗经历70余次,这次有幸随大将军出战单于,大将军又令我迂回远行,行军又迷失了方向,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今60多岁了,总不能还去和那些刀笔吏打官司呀!”说完则抽刀自杀。
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老幼都为之悲痛落泪。痛惜这位英勇善战,爰兵如子,可敬可爱的将领。
李广“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以每年收入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做40年,以终其身。他一生清廉,得到赏赐,则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共之”,行军作战遇到缺粮缺水时,“见水,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李广口讷少言,不善言词,但能得人死力,深得土兵拥护。恰如司马迁所说:“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闻鼙鼓而思良将,后人无不称道飞将军李广。
《二女真诗》一卷(紫微夫人及东华中侯王夫人作)
施真人《铭真论》一卷
旌阳令许逊《灵剑子》一卷
《黄帝内传》一卷(篯铿得于石室)
东方朔《十洲三岛记》一卷
淮南王刘安《太阳真粹论》一卷
黄玄钟《蓬莱山西鳌还丹歌》一卷
娄敬《草衣子还丹诀》一卷
魏伯阳《还丹诀》一卷
《周易门户参同契》一卷
《大丹九转歌》一卷
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
陆修静《老子道德经杂说》一卷
《五牙导引元精经》一卷
《黄庭经》一卷(其文初为五言四章,后皆七言,论人身扶养修治之理)
李千乘《黄庭中景经注》一卷
尹喜《黄庭外景经注》一卷
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
王禹锡《海陵三仙传》一卷
施肩吾《真仙传道集》二卷
《三住铭》一卷
《西山群仙会真记》一卷
长孙滋《崔氏守一诗传》一卷
吴筠《神仙可学论》一卷
又《形神可固论》一卷
《著生论》一卷
《明真辨伪论》一卷
《心目论》一卷
《玄门论》一卷
《元纲论》一卷
《诸家论优劣事》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杜光庭《二十四化诗》一卷
又《二十四化图》一卷
《神仙感遇传》十卷
《墉城集仙录》十卷
《应现图》三卷
《仙传拾遗》四十卷
《历代帝王崇道记》一卷
《道教灵验记》二十卷
《道经降传世授年载图》一卷
谢良嗣《中岳吴天师内传》一卷
李渤《李天师传》一卷
《真系传》一卷
张隐居《演龙虎上经》二卷
卢潘《侯真人传》一卷
沈汾《续仙传》三卷
尹文操《楼观先师本行内传》一卷
《玄元圣记经》十卷
刁琰《广仙录》一卷
见素子《洞仙传》十卷
傅元镇《应缘道传》十一卷
晞旸子《宝仙传》三卷
《南岳夫人清虚玉君内传》一卷
范邈《南岳魏夫人内传》一卷
李遵《三茅君内传》一卷
梁日广《释仙论》一卷
赤松子《中诫篇》一卷
《金石论》一卷
《门天老历》一卷
冷然子《学神仙法》一卷
贾嵩《陶先生传序》三卷
吴先主孙氏《太极左仙公神仙本起内传》一卷
华峤《真人周君内传》一卷
《刘海蟾诗》一卷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晋葛洪译)
张融《三破论》一卷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二卷
《导引养生图》一卷
《神仙玉芝瑞草图》二卷
《上清握中诀》三卷
《登真隐诀》三十五卷
《真诰》十卷
华阳道士韦处玄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魏昙峦法师《服气要诀》一卷
陈处士同洪让书《老子道经》一卷
李淳风
血统纯正的汉族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本文2023-12-04 21:36: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