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狮子林以前谁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苏州狮子林以前谁住的,第1张

最早是高僧天如禅师惟则居住。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

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园”。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扩展资料:

惟则(1298—1368),元僧人、文学家。又作维则,字天如,本姓谭,名吉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髫年出家,初参海印,后得法余杭吴山高僧明本(号中峰)。

至正二年(1342),从浙江来吴(今苏州),其弟子相率出资,买宋代废园建庵,供其起居,名狮子林,成苏州名园。长于诗文,有语录四卷。著有《净土或问》。

-狮子林

《苏州园林》总体把握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由总到分,由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

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个词:富于图画美

总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总观全文内容,共有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⑴: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部分(2—9):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⑵: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图画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即园林是“处处入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完美的图画”具体体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设计。这也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②第二层(3—6):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是如何体现图画美的。第3自然段介绍布局时,用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与古代宫殿和住房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建筑特点。第4段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第5段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介绍花草树木时与外国式的花园作比较,写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第6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

③第三层(7—9):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第7自然段,为了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第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这样就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了,人们容易领悟和理解。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并与北京园林作比较,突出苏州园林色调能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这一图画美的特点。总而言之,这一层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第三部分⑽:结尾。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引人回味。

扩展资料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创作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

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甲骨文,来历,传说,故事。

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

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木器,石器等处,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占卜方面的情况、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金璋,日本人林泰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内容涉及政治;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自1954年始、珏和舟、雷,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耒,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鼻疾、言疾。

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

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法国、前苏联、德国、稻等的名称,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比利时。

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甲骨文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

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鱼类和各种鸟类、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

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用辞,后刻卜问之事,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美国、英国、虹等记载。

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

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并将占卜的事情,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英国、法国。

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德国、瑞士,也可以刻在墙壁、虎,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美国、英国,其句子形式、墨书的、加拿大、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

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

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先后发掘十五次。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先公先王等问卜。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

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瑞士、比利时、荷兰,编为十三册、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并设置了监狱。

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

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

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

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

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

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麦,故又称为卜辞。

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

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

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

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

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

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

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

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及解析?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

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

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

(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

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

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麽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

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

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

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

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

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

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

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

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

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

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

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

祖甲、祖庚是

跪求“东”的甲骨文和资料!!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后半期,距今最多不过三千多年。

商代前期、夏代文字发现很少,有一些尚未得到认可。

龙山文化晚期山东、山西都有汉字,更早的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已得到公认。

甲骨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更早年代的发展轨迹没有找到,或许与书写材料有关。

甲骨文用于占卜,使用的文字及字义并非全部,如很多字的基本意义在卜辞里没有反映,谁能说这些基本意义不存在?通过甲骨文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有人称甲骨文为最早的书籍,是不妥的。

商代本来有书册,“册”、“典”二字的形象就是当时书本的模样。

只因竹、木保存不了这么久,证据便荡然无存了,从前的“疑古派”面对着真真切切的甲骨文,不相信王国维等大师的无可辩驳的研究成果,竟然说什么西周以上为伪古史,这叫科学?更不用说更早期的商代——那自然是“伪古史”的一部分了。

商代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每事必卜”是言过其实了,大多数事情要进行占卜。

武王灭纣后,访问箕子。

箕子讲国君决策的要素,卜、筮排在后列,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武王伐纣前,卜问的结果是凶,太公说"枯骨朽草知道什么”,坚决出兵。

大功告成。

屈原卜居,卜官无法排解其忧烦,也坦言龟策无能为力。

占卜主要是贵族的事,平民没有份。

后代史书的真实性已经打了折扣,春秋时代史官为了秉笔直书失去生命也不畏惧,令人尊敬。

甲骨文作为向神灵卜问的记录,不存在假话。

用它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可信的材料,有些关于天文、气象、农业、地理等的记载具有科学技术史的价值。

卜辞是占卜之后的记录,最完整的记录包括署辞(甲骨来源、修治、保管人名)、兆辞(灼烧后裂纹的状态)、叙辞(占卜时间及占卜人)、命辞(卜问的问题)、占辞(作出的吉凶祸福的判断)、验辞(应验情况)。

卜辞的行款没有一定的规则,胡小石归纳为31类,有横着向左的,有横着向右的,有坚着向下的,有一行向左刻另一行向右刻的……有些甲骨涂有朱、墨、黄、紫等颜色,目的不得而知。

甲骨用完以后,有的专门储存起来,如同档案,有的埋在坑中,有的散佚,有的作为其它用途。

比如有的甲骨上刻有从甲子到癸亥六十甲子名称,显然是学徒练习刀刻的产物。

卜官有一定的分工,要培养接班人。

商代有繁多的官职,陈梦家列出了61个官职名称。

尹字形如右手执毛笔,是辅佐商王的重臣,死后受到国家祭祀。

伊尹、黄尹是最有史名的两位尹。

伊、黄为姓。

上古的国家大事就是祭祀与征战。

祭祀一轮,叫周祭,用36-37旬之久。

祭祀前要占卜,选择日子还问吉凶与否。

人殉是吃人时代的特点。

见于甲骨文的人祭有13052次,14197人。

奴隶的主要工作是种田、打仗,他们反抗的行动有逃走、烧粮仓等,奴隶主们眼中的神比比皆是:河、岳、东子、西子、东母、西母、上子、血子……对会说话的牛马---奴隶却毫无仁慈。

商代人自称“商”,今天的漳河当时的名称是“商”左边加三点水,这是商族人的母亲河。

周人以“衣”、“殷”称商,意思是“夷”---东夷人。

古书上讲齐人把“殷”读作“衣”。

甲骨文中有很多方国。

如楚、蜀、土方、工方、林方等,从一些字的写法,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名的由来,如蜀为蚕,巴为蛇,周为田地……商代的主要谋生手段是农业,其次有畜牧业、渔猎、商业等,当时的作物有来(小麦)、麦(大麦)、水稻、糯稻、小米、高梁、大豆等。

从贝币可以看出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在舟上挑贝的人被叫做贝氏,可以看做金融从业人员,从贝、从舟的字表明当时航运和贸易在广泛开展。

甲骨文有关天象、历日的记载是天文学的宝贵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求得相关的年代。

李勇先生根据历日记载,求出甲骨的绝对年代,并得出结论: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建丑),以夏历初三为月首。

商代以丑时为一天的开始。

古人说夏代建寅,以寅时为一天开始,商代建丑,以丑时为一天开始,周代建子,以子时为一天开始,是确凿的事实。

《逸周书》说“夏数得天,百王所同。

”夏历是中国历法的根本,商、周的变化是故意有所不同的,以示革命彻底。

商代有学校,与任何早期国家一样,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子弟。

有一条卜辞问放学路上会不会下雨。

家长疼爱孩子,自古如此。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一带,此外陕西、山东、北京等地也有出土。

周原甲骨尤其引起人们关注,成为研究商末周初历史的“地下材料”之一。

殷墟甲骨共15万多片。

相当一部分已流失国外。

已隶定的字约1700个,已释读1100多个。

彝族毕摩的经书里有300多个古彝文与甲骨文完全相同。

一般认为古彝文创制时间相当晚近,那为什么会与上古的甲骨文一模一样呢?彝族学者说夏朝的王族是彝族,官方文字是彝文。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对甲骨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志者任重道远!

谁有“嘉”字的甲骨文?

是“篆书”,只不过比真正的篆书的笔画简单了许多,比较容易认。

可以理解为篆书的一种变化。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甲骨文 殷、周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

全称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

殷、周人崇尚迷信,举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无一不卜,以贞凶吉。

卜后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辞和与占卜有关之事,为研究殷、商宝贵文献,亦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传一八九九年为王懿荣、刘鹗等发现,后继续出土甚多;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现约有十余万片之数,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哈佛大学等地。

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伙,。

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

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 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

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

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

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

但唐张怀?《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

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

"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

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

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 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

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

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

可识者惟"王九月乙

贝聿铭(粤音:贝月明,英文名: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华人建筑师,祖籍苏州,生于广州,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其堂妹贝聿嘉为香港著名社会运动家。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他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编辑] 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苏州,中国。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读圣保罗书院。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住在有名的苏州园林狮子林当中。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市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坡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 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银大厦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馀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雷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编辑] 主要作品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地安纳州 哥伦布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总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苏州狮子林以前谁住的

最早是高僧天如禅师惟则居住。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