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江苏宿迁泗阳李氏家谱 我上辈是继字辈,我是前字辈,下一代是仁字辈 希望家族知道的告诉我一下,续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1收藏

寻:江苏宿迁泗阳李氏家谱 我上辈是继字辈,我是前字辈,下一代是仁字辈 希望家族知道的告诉我一下,续,第1张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

侈荣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径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

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农。遂尤而效之。务援古昔。动则曰。吾某

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谬妄哉。亦大异於

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唉。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肤。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无期。不得已。流离

转徙。浪迹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黉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业。而楽意田园焉。燕闲晤聚。

握手言心。兴余竟成莫逆。余极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怢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馀。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唉。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

古昔圣贤帝王枝叶。以为光荣。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

告身之高谊者也。爰极歓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万万。因僭

书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而。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曾兴修皇极殿。後缘靖

难兵起。隐居沂郡苍山之阳庙前村。传及四世。正德间。复罹刘六刘

七之乱。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

长祖复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识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盖比卢聚处。相延难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

。且有离群散处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

後来之名分。乃栌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

。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 记

重修宗谱序

念自

栱辰祖修谱。以迄於今六十余年。相传又三世。而未入谱者。共五世唉。使非重修。则先世之遗传。或失者有之。後来之名分。或紊者有之。欲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不亦难乎是以余等。心

甚爱焉。欲叙之。然又非可以一人叙。一时叙。苟且叙也。於是敬约

族众。先立一会为祀。

祖之资。再相舆纠合。共为密查。如是者有日。然後世次相承。支派皆有所统。复如昔日之秩然有序焉。顾今日之叙法。舆昔稍异。盖树

大者枝自分。流逺者派亦别。舆其总叙。甚难分明。何若分修。转觉清晰。今以长支四世。次支二世。分为十数支。一支自为一小卷。又合众小卷而为一大卷。是一本散为数支。固可展卷了然。而数支复总为一本。难分亦犹不分也。此系余等迂拙之见。聊为承先启後之计而。

後有识者。变而通者。自不拘乎此也。更有望於後者。相传愈久。支派愈繁。若稍有敦伦笃本之思。和宗睦族之意。观世代当叙即叙。而

不迟留。是即我栱辰祖之意也是即我会众继我栱辰祖修谱之本意也。云而。

峕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春月谷旦

廷 魁 振民

始祖七世孙大 八世孙廷 进九世孙 十世孙斌公成

宗 逊 闻谅

八世孙济川氏溱谨记於青莲堂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

侈荣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径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

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农。遂尤而效之。务援古昔。动则曰。吾某

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谬妄哉。亦大异於

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唉。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肤。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无期。不得已。流离

转徙。浪迹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黉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业。而楽意田园焉。燕闲晤聚。

握手言心。兴余竟成莫逆。余极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怢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馀。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唉。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

古昔圣贤帝王枝叶。以为光荣。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

告身之高谊者也。爰极歓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万万。因僭

书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而。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曾兴修皇极殿。後缘靖

难兵起。隐居沂郡苍山之阳庙前村。传及四世。正德间。复罹刘六刘

七之乱。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

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

长祖复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

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识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盖比卢聚处。相延难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

。且有离群散处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

後来之名分。乃栌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

。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 记

重修宗谱序

念自

栱辰祖修谱。以迄於今六十余年。相传又三世。而未入谱者。共五世唉。使非重修。则先世之遗传。或失者有之。後来之名分。或紊者有之。欲後人识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不亦难乎是以余等。心

甚爱焉。欲叙之。然又非可以一人叙。一时叙。苟且叙也。於是敬约

族众。先立一会为祀。

祖之资。再相舆纠合。共为密查。如是者有日。然後世次相承。支派皆有所统。复如昔日之秩然有序焉。顾今日之叙法。舆昔稍异。盖树

大者枝自分。流逺者派亦别。舆其总叙。甚难分明。何若分修。转觉清晰。今以长支四世。次支二世。分为十数支。一支自为一小卷。又合众小卷而为一大卷。是一本散为数支。固可展卷了然。而数支复总为一本。难分亦犹不分也。此系余等迂拙之见。聊为承先启後之计而。

後有识者。变而通者。自不拘乎此也。更有望於後者。相传愈久。支派愈繁。若稍有敦伦笃本之思。和宗睦族之意。观世代当叙即叙。而

不迟留。是即我栱辰祖之意也是即我会众继我栱辰祖修谱之本意也。云而。

峕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春月谷旦

廷 魁 振民

始祖七世孙大 八世孙廷 进九世孙 十世孙斌公成

宗 逊 闻谅

八世孙济川氏溱谨记於青莲堂

薛薛 XUE

一、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的任姓,奚仲之后裔。相传黄帝共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其中有一子叫禺阳的,因被封在任(今山东省济宁市),得任姓,传至12世孙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官名),传为车的创造者,居于薛,称薛候。春秋时,奚仲后人薛公子登在楚国作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楚怀王赐以沛地为食邑,其后以原国名"薛"为姓氏,称薛氏。 2、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即田文)之后裔。舜的后人有姓妫的,其后妫完出奔齐国,称陈氏,传至5世孙陈桓子,因食于田,称田和,其子孙便改姓田。其后裔田文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称薛公,号孟尝君。秦灭六国后,其后人于汉初徙竹邑,亦以薛地为氏,称薛氏。 3、由他姓或他族改姓为薛的。一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叱干氏改为单姓薛氏;二是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后改姓为薛;三是辽西也有薛氏。满族与朝鲜族中也有薛氏。 二、迁徙分布 战国时薛氏已播迁于今三胡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省境内。三国时蜀郡太守薛齐降魏,迁家于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世号"蜀薛",薛齐长子薛懿有三子:长子恢,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另外,三国时已有薛氏徙居今甘肃境内。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郡望 河东郡:秦初(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此之薛氏,其开基始祖为魏时光禄大夫薛齐。 新蔡郡:晋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县。 沛 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改为国。 高平郡:因泰始元年(公元205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微山县西北),北齐移治任城(今济宁市),隋开皇初废。 四、家乘谱牒 江苏:毗陵薛氏沙雍公支谱四卷、葛坡薛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河东薛氏宗谱前集六卷新集五卷、薛氏前谱案证四卷 浙江:会稽薛氏族谱、松鳞薛氏宗谱十六卷、李村薛氏宗谱三卷、重修宁海市门薛氏大宗谱六卷首一卷 安徽:福星薛氏家谱二卷、薛氏宗谱二卷、 福建:赤石薛氏宗谱一卷 湖南:薛氏创修族谱十一卷首二卷、薛氏家乘五卷首一卷、薛氏 四修族谱 祥符里薛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五牧薛氏宗谱十二卷 五、历史名人 大任:周文王母,有挚国女。 薛仁贵:唐朝名将。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屡立战功,后又率军大败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的赞歌。 薛道衡:隋代名臣、著名诗人。其诗词藻华艳,多数边塞诗比较雄壮。《昔昔盐》中的"空梁落燕泥"句,为后人传诵。 薛 稷:唐朝大臣、书法家。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唐朝女诗人。因家贫,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 薛居正:宋代史学家,五代后唐进士。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又监修《旧五代史》。 薛 丙:嘉庆时象棋名手,所编著的《心武残编》,是流传较早的一部民间局谱。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氏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朝姓氏史学家林宝的《元和姓纂》,该书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史籍《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参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李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z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z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z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z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卷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2121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辽宁图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2122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清)李新畲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美国

  2123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24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李庭鸿修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2125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北图

  2126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达刚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27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翼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8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育增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9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2130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清)李传明主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2l31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民国)李金大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2132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清)李兆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吉林大学(存五册)

  2133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李锡奎 李洞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34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清)李廷荣缜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

  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2135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寻姓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姓氏。寻,出自姒姓。夏后(氏)同姓诸侯,曰:斟鄩氏,后为寒浞所灭,子孙因为寻氏”。正因亡国,便去邑为寻氏。《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参之乐府于音叶征

寻姓姓氏源流

斟鄩氏,以国为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寻,出自姒姓。夏后(氏)同姓诸侯,曰:斟鄩氏,后为寒浞所灭,子孙因为寻氏”。正因亡国,便去邑为寻氏。《寻氏族谱》记载:“自羿、浞相继为乱,子孙失官。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参之乐府于音叶征”。

夏朝从“太康失国”,“羿、浞代夏”到“少康中兴”的四十多年中,斟鄩氏曾两度失国。先是在河南洛阳被后羿所灭;后是在山东潍坊被寒浞之子浇所灭。其后代有以斟为氏者;有以灌为氏者;有以鄩为氏者,后去邑为寻氏。《史记·集解》徐广曰:“斟鄩氏,一作斟氏,鄩氏”。

西周有大夫鄩肸、鄩罗。钦定《四库全书·姓氏谱纂》记载:“斟,斟鄩氏后。汉朝有斟尚,下邽人,四门博士,斟鄩氏后也”。嘉庆七年《元和姓纂》记载:“斟,夏诸侯,斟灌、斟寻氏后,以国为姓”。

《世本》云:“斟氏,夏同姓诸侯斟鄩氏之后,以国为氏;鄩氏,斟鄩氏之后;寻氏古斟鄩氏之后”。

《万姓统谱》记载:“寻,河南古斟鄩之后,封于寻,与夏同姓。”西晋有御史大夫寻曾。斟鄩国灭亡后,后人将鄩氏的“鄩”字去掉“邑”旁后变成“寻”,以氏为姓,作为本族新的血缘徽志。

“邑”字,据《说文解字》讲:“邑即’阝’(今也叫右耳旁)”,在汉字结构理论中,代表着国都、城市、土地、国家。“去邑为寻氏”即表示他们是失去了国家的“寻国人”。从此寻姓便脱颖而出,形成独立姓而流传至今。

寻姓迁徙分布

寻开基地点并州(今太原)。其子孙一支迁山西荣河,一支迁往山东粱山县黑户庙乡寻那里村,一支迁安徽嘉山(明光市)和江苏盱眙附近,一支迁江西吉水”。为山西、安徽、山东、江西、湖南寻姓祖先。

山东金乡辈分寻贵系:昌玉文克广之子言(延)传。(昌为17世)

山东梁山汶上辈分:寻富系学百德尚俭万年如长青,“百”字是19世

湖南浏阳辈分:(二世起)志达思颜孟名贤代继醇英才逢盛世道学本先民孝友传家泽诗书启后人用能承祖绪余庆自长新

95年六修家谱时已经发展到最低派为“诗”字辈,第二十六代。又新增二十派是:前绩昭日月、群豪贯古今、神州辉煌史、奉献报国心

山东费县辈分:(第九代起)思大,嘉春三复克,希化玉景怀,兴明增庆广,中道有之方,宗德延世泽,新绪继盛昌。

安徽光明辈分:一德自双良果文护仕本钟林秀英华翠满庭金玉和鸣后尧天舜世长。

江苏淮安市盱眙辈分:世德其昌国家之强贻善来本克宝延长

云南宣威辈分:文天开应日国大自逢良太(泰)昌盛世顺伦定必元方

山东曲阜辈分:德士丙建康乐万年

铜川堡子上和张弯子辈分:从康熙年代排起,传承今已经发展到13世。祖圣乃荣典克益玉(生)文(振)建功立业增创博爱

寻姓历史名人

寻曾:(生卒年代待考),字子贡,西晋惠帝时御史大夫。

寻相:(生卒年代待考),隋末山西太原府人,唐大将军。曾随隋末刘武周起义,以将略著时[1]。

寻祥甫:诰封荣禄大夫,后唐同光二年甲申二月初二日,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新江乡十字路枫梓神,徙居湖南长沙府浏阳县北乡玉田湾。为湖南寻姓祖先,迁浏始祖。

寻銮炜:号管香。山西人,清咸丰壬子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职编修,国使馆协修,功臣馆纂修。咸丰八年戊午科湖南乡试正考官,(接谱注:既撤棘,我先辈晋谒行辕,殷勤接洽,欣作谱序。赠百氏其昌匾额,领去族谱一册)为浏阳《寻氏四修族谱》谱序。寻掌江南道监察御使,贵州道监察御使,山东道监察御使,礼科给事中任陕西潼关道。著作有《荣河县志》(1--2)共800页。

寻淮洲:红军第7军团军团长。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寻先仰:浏阳社港人,长征老干部。曾任西北兵工委员会主任。湖南省高等法院副院长。《寻氏索源》所谓四野后勤部长和湖南高院院长的记载有误,湖南高院的院长长期由起义的曹伯闻担任。

寻寰中: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党的 代表。

寻:江苏宿迁泗阳李氏家谱 我上辈是继字辈,我是前字辈,下一代是仁字辈 希望家族知道的告诉我一下,续

李氏宗谱 原序 光绪二十一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岂以之示夸祤。侈荣贵。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