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姓起源来源详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谭姓起源来源详解,第1张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谭姓起源来源详解,谭姓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位为第六十六位。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我相信还有很多的朋友们不知道谭姓起源,谭姓的来源!大家不要着急,为你排除一切烦恼!

01 谭姓起源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南,一支迁途队改姓谭。[1]

来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章丘),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此来源基本属实,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为虚假)

来源四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来源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塔塔儿部被成吉思汗剿灭后,一部分族人迁入辽东地区,分别融入满族、鄂伦春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谭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开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nkai Hala。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皆为谭氏。[2]

来源六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来源七

源自偃姓。亡后,偃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蜀,一支迁徙队改姓谭。

 

谭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范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谭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的家谱

山东: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湘乡上湘塘湾谭氏六修支谱[4] 七卷九册。

湖南常宁蓬塘谭氏家谱:元真辉祖德孝义重仁伦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四川:成都郫县谭氏族谱十三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谭姓的家谱目录

14479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清)谭廷魁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3)雷堂刻本四册美国

14480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清)谭鸣春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敬爱堂木活字本美国

14481浙江嘉兴嘉兴谭氏宗谱十卷(清)谭子性谭光熙等重修

清咸丰九年(1859)抄本四册日本美国注:封面作《狷石家乘》

14482浙江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清)谭新嘉谭之梁等编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慎远义庄刻本六册北图天津图辽宁图吉林大学上海图,浙江嘉兴图日本美国

注:谭计仁首修於明代。

14483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民国)谭仁恺谭仁良等创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湖北新洲县三店镇沙畈村

14484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民国)谭承元等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十四册美国

14485湖南长沙善化谭氏续修族谱十卷首三卷(清)谭宗鍠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福荫堂活字本十四册

14486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谭修功谭修龄纂序

民国六年(1917)宏农堂活字本二十册湖南图

14487湖南长沙朱塘茅图峙谭氏九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谭善译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思亲堂活字本十六同历史所注:明万历三十六年谭秉彝始修。

14488湖南宁乡谭氏族谱十卷(清)谭明沁谭显谟纂

清同治五年(1866)湖南宁乡双桂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2)

注:扉页作《谭氏家乘》。

14489湖南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汉泉谭贡山主修谭显节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敦伦堂刻本二十四册湖北图(缺卷25)

14490湖南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清)谭祖陶等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源本堂活字本二十四册历史所

注:扉页题《泽田谭氏族谱》,谭缙始修於明嘉靖十五年,此为七修。

14491湖南需县白沙谭氏八修族谱二十五卷(民国)谭步熹谭怀堂等

民国三十二年(1943)刻本湖南需县档

14492湖南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万隆谭致声修谭元泰纂

清同治十年(1871)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

14493湖南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清)谭继谭作州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六升堂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明末谭秉胜始修。

14494湖南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清)谭鹤亭谭哲堂修谭襄甫谭慎堂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首)

14495湖南湘潭湘潭学前谭氏支谱十五卷(民国)谭修晟谭成意等纂修

民国十一年(1922)笃亲堂铅印本十五册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十八年谭汉疏、谭嵩礼首修。

14496湖南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清)谭学知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焕荣堂活字本六册北图

14497湖南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清)谭系均谭系莹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刻本十六册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湘潭锦石谭氏家谱》,版心作《锦石谭氏续修家谱》。

14498湖南湘潭润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民国)谭茳墀等纂修谭曙峰等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活字本十六册历史所注:清乾隆四十二年谭启蕊始修。

14499湖南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民国)谭本芳谭本杰主修谭本琪总纂

民国十三年(1924)济美堂活字本七册北图历史所广东中山图

14500湖南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民国)谭华镒修谭华祝谭国殷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活字本三十册湖南图

14501湖南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清)谭兴平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一册湖南图(存首1-4)

14502湖南湘乡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清)谭作唤谭作零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壹本堂木刻本十册河北大学湖南图(存卷1、2)

注:版心作《七星谭氏族谱》。

14503湖南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清同治元年(1862)敦睦堂刻本二册

湖南图(存卷2、3)

14504湖南湘乡塘湾谭氏续修宗谱八卷(清)谭声立谭安念修

清宏农堂刻本八册中央民院注:初修於清光绪十一年。

14505湖南湘乡上湘横塘谭氏五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谭玉明修谭显铭纂

清宣统元年(1909)馀庆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7,11-16,又一部存卷首)

14506湖南衡阳谭氏宗谱不分卷(清)谭绥之谭元吉等三修

清光绪三年(1877)(序)木活字本七册日本美国

14507湖南衡山谭氏重修族谱不分卷(清)谭尚秋谭毓士等编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08湖南临湘中湘谭氏支谱六产(清)谭嘉骏纂修主修谭福绪

清光绪间念本堂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初清乾隆四十三年修墨谱。

14509湖南江永谭氏族谱一卷(清)谭正伦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湖南江永县档

14510湖南安化谭氏族谱□□卷(清)谭梧轩谭维新等修谭溶轩谭定思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活字本一册湖南图(存卷1、首)

14511湖南永顺谭氏族谱六卷谭兴汉等修

刻本六册中央民院注:清康熙间初修。

14512广东佛山谭怡怡堂祠谱不分卷(民国)谭鹤坡编

民国四年(1915)大良昌兴印务局铅印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3广东高明谭氏族谱十八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民生印刷铅印本

广东中山图(缺卷1-9、11)注:封签《高明三玉谭氏族谱》。

14514广东开平谭氏家谱一卷广州文元堂木活字本

广东台山图注:记事止清光绪二十九年。附录《广东乡试墨卷》。

14515广东新会城续修南门谭氏家谱一卷(清)谭沂志谭永培续修

清光绪二十天年(1897)抄本广东新会县修志会注:卷端作《谭氏源流考》。

14516广东新会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谭兴祖编

民国六年(1917)抄本一册广东中山图

14517广东新会新会凌冲谭氏族谱不分(民国)谭飞九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写本一册美国

14518广东阳江雅韶谭氏族谱十卷(清)谭伯钧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刻本广东阳江县雅韶乡(存卷2、3)

注:谭可溪、谭雅棠首修於明万历间。

14519广西灵山东岸谭氏族谱一卷稿本广西灵山县档

14520四川涪陵涪州谭氏族谱八卷(清)谭孔铭谭泗箴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河清村注:此谱首修於明天顺二年。

14521四川仪陇谭氏宗谱一卷(民国)谭志儒谭经略撰

民国间木刻本四川仪陇县档

14522陕西宝鸡陈仓谭氏族谱三卷(清)谭仲修谭诏伦重定

清光绪十五年(1889)手抄本三册哈尔滨师大注:明弘历五年谭铠初修。

14523澳门弘农郡谭氏家谱不分卷民国三十五年(1946)抄本一册美国

14524望仙谭氏宗谱□□卷明万历间刻本北图(存二卷)

14525谭氏族谱不分卷(清)罗孔志等纂修

清乾隆间刻本北京大学

14526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清)谭福保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活字本四册人民大学

14527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清)谭兆连清抄本美国

14528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民国)谭永就

民国二十年(1931)写本一册美国

14529郫县安德(2013)现代人谭光著最新谭氏家谱

谭姓起源之男孩起名

 

谭边疆 谭家钦 谭立新 谭保强 谭奕曦 谭永达 谭奕竹 谭峻彦

谭健良 谭济平 谭湘云 谭晓渝 谭钰露 谭康誉 谭永忠 谭彦斌

谭刚峰 谭兴亚 谭汶童 谭沂桐 谭才高 谭欣甜 谭网俊 谭平成

 

谭德勋 谭璐黛 谭承国 谭帛鑫 谭凡宇 谭如意 谭佑勃 谭帆洋

谭润桐 谭扬杨 谭明珠 谭锡繁 谭学智 谭竣溢 谭申书 谭生灵

谭荣军 谭欣恬 谭佳硕 谭少秋 谭碧珞 谭毓博 谭国勇 谭俨峰

谭丽灵 谭玉琛 谭林敏 谭玉立 谭逸雯 谭浩云 谭醍杳 谭德清

 

谭文轩 谭肇临 谭思睫 谭博铧 谭家乐 谭雨廷 谭府生 谭役杰

谭荣华 谭敬午 谭徐懿 谭家成 谭灵术 谭小蝶 谭逦逦 谭弋善

谭姓起源之女孩起名

谭新燕 谭琪艳 谭琦艳 谭棋艳 谭淇艳 谭健婷 谭海莹 谭婉莹

谭萤娜 谭洁娟 谭玉娜 谭宜娟 谭宜娜 谭丹娜 谭绮娜 谭秀娜

谭韵琳 谭敏婷 谭梓琳 谭婷瑛 谭琦娟 谭丹颖 谭伦颖 谭俏颖

谭少颖 谭凤瑛 谭丽瑛 谭昭瑛 谭美琳 谭丹琳 谭舒琳 谭学梅

谭娟燕 谭琪妍 谭涓娟 谭笑妍 谭蕊芬 谭林倩 谭金倩 谭琴耀

谭淅文 谭兴娅 谭源丽 谭燕波 谭嘉莹 谭冬怡 谭咏梅 谭莹芬

谭启芬 谭瑶尧 谭长文 谭欧文 谭燕林 谭辉琳 谭莉菲 谭琴瑶

谭琴琳 谭琴玉 谭琴稼 谭琴珈 谭宝娜 谭忻倩 谭忻芬 谭崇梅

谭崇茹 谭人琼 谭怡佳 谭咏怡 谭梦雪 谭楚萍 谭雯霞 谭雨萍

谭熙婵 谭兮婵 谭楚文 谭诗瑛 谭莉娜 谭要文 谭红玲 谭宛茹

谭炽文 谭建琴 谭倩咏 谭咏倩 谭玉玲 谭漪悦 谭翠琴 谭槿梅

 

 

 

 

 

我的天,给你找了半天,太多了手打不了,复制你看下,看看有什么帮到你的。

源主要有四:①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周天子封禹的后人于谭国(今山东章丘西),后被齐所灭,国人有以谭为氏者,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②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所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中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是为云南、贵州谭氏。③出自避讳改姓。周大夫籍谈之后,因避项籍讳改谭姓。④出自他族。如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  始祖:夏禹。 迁徙: 谭姓发源地在今山东境内。汉代以前,山东、河南两地是谭姓分布最广的区域,谭姓历史上三大郡望皆出于此两省境内。汉代时,谭姓分布渐广,据载,汉有隐士谭贤,太原(今属山西)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谭姓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因北方战火四起,谭姓也同别的士族一起徙迁南方,这次迁徙直接导致了以后历代谭姓南方数量多于北方的格局,即由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变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且居地范围在湖南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唐代是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的时代,谭姓的发展更加快速,分布地域也更加广泛。据载,唐末虔州南康(今属江西)人谭全播,拥戴卢光稠起兵,连下虔、韶、潮三州,后在五代时任后梁的虔、韶二州节度开通使。宋元时期,金兵的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的南下,使得北方又处于混乱状态,此期居于北方的谭姓更是向南方聚居。荣载史册的著名人物也多出自南方。如宋有长沙(今属湖南)人谭申,成都(今属四川)人谭宏,金坛(今属江苏)人谭知柔。元有怀来(今属湖北)人谭资荣,宁海(今属浙江)人谭处端。清朝时,谭姓播迁出现新特点,这一时期,谭姓在国内的播迁基本完成,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谭姓分布,于是,谭姓把新的发展点着眼于国门之外。据载,此时有闽、粤谭姓迁至东南亚,侨于新加坡等国。今日谭姓以湖南、广东、四川、湖北等省为多。目前谭姓人口列全国第六十五位。 郡望: 济阳郡 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 郡 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和青州、广饶、临朐等县市。 弘农郡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号: 善断堂 唐宪宗时,谭忠为燕牙将,受燕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弘农、济阳、齐郡。②自立堂号:六升、双桂、壹本、源本、敦伦、敦本、思亲、世显、端洁等。 字辈: 某支谭氏字辈:□□成良,道维仁孝,庭训玉芳,传家本立,作善益福,权平定美,智兴荣昌,保国民扬,余庆延年。 四川邻水谭氏字辈:东德凌国积,全一毓大公,名扬光斯得,诚极万古仁,照临覆载至,化育出自然。 四川达州谭氏字辈:天奇永玉,广正瑞崇,隆起茂光。 云南文山谭氏字辈:以洪天荣贵,永远正朝纲。 重庆大足谭氏字辈:子添友庆,成甲三中,永世家学,有开必先,培元再德。 山东莱芜谭氏字辈:继守叶若永,德安富震荣。 山东乐陵谭氏字辈:清如在化本,香传万世存。 山东滕州谭氏字辈:广玉成金贵,文华振家邦。 湖南中 湘谭氏字辈:一言大心,世玉朝金。续字辈:青史传芳,邦家之光,诗礼贻谋,允卜其昌。 湖南湘潭谭氏字辈:金玉光希,一世廷邦奇,兴朝生卓异,文名达帝几,飓徽涵英秀,华国宣隆仪,文章冠南楚,明训裕鼎彝,拔选诗书裔,萃宗衍奕箕。 湖南茶陵谭氏字辈:忠实必志彦,有胜绍荣正(学应),文仕(启世)洪之序,家修冀道成。续字辈:孝友承先泽,读书继后人,声名欣显达,功业著贤能。 湖南茶陵曲溪谭氏字辈:九任贵胜,元生廷世,嗣尚源本,克绍书香,永承先德,继后流芳,文以道远,达自家邦。 名人: 谭峭,五代道教学者。字景升。泉州(今属福建)人。少时不从父命求仕进,喜好黄老神仙之学。后出游终南山,入巴蜀,学道青城山,师事邛州何昌一,服炼辟谷养气术,与陈抟相师友。曾撰《化书》六卷,提出“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思想;认为世界万物起源于“虚”,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最后复归于虚,追求“虚实相通”的“大同”境界。认为“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谓之大同”。此“大同”即其最高的修炼境界。明道士王一清有《化书新声》为之注释发挥。 谭延美(921-1003),北宋将领。大名朝城(今山东朝城)人。少为盗于乡里。周世宗镇澶渊,募置帐下。即位后,从淮南,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入宋,补指挥使,稍迁都虞候、马步副都军头。雍熙中,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率军出飞狐北,击败辽兵,以功擢防御使。端拱初,徙知宁远军,会辽兵抵城下,延美开门示之,敌不敢入,引兵退去。咸平中,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卒。 谭纶(1520-1577),明将领。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三十年(1551)任兵部主事,后署郎中事。三十四年击退窜犯南京之倭寇,以功任浙江台州知府。三十七年大败浙东倭寇,升浙江按察副使。三十八年,平息浙江中郁倭患。次年,升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兼诲道副使。四十二年为右佥都御史,提督福建军务兼巡抚,率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捣毁平海卫倭巢,升右副都御史。四十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隆庆元年(1567)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军队,加强北方防务。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卒于任上,谥襄敏。主持兵事三十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有《谭敏襄遗集》。 谭元春(1586-1637),明文学家。字友夏,号鹄湾,别号蓑翁。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博学多闻,天启七年举乡试第一。喜游大山名川,足迹遍及中国东南。与同乡钟惺作《唐诗归》及《古诗归》,名满天下。同为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竟陵体”的创始者。提倡抒写性灵,但追求幽深孤峭而流于艰涩。著有《岳归堂集》、《谭友夏合集》、《谭子诗归》等。 谭廷襄(-1870),清臣。字竹厓。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道光进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于1858年(咸丰八年)任直隶总督。英法联军北犯大沽时,力主议和,不为战守,致大沽炮台失陷,革职充军。次年署陕西巡抚。1861年在山东巡抚任内镇宋景诗、幅军、长枪会等起义军。1862年(同治元年)暂署河东河道总督,1866年署湖广总督,次年擢刑部尚书,兼署吏部,卒于任上。 谭献(1832-1901),清文学家、藏书家。原名廷献(一作献纶),字仲修,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同治举人,任含山、歙县等地知县。尝游弋于燕、赵、齐、鲁间,遍交文人学士。工诗、词、文、赋,以词见长。通古今治乱典故。生平好聚书、刻书,藏书数万卷,亦精于鉴别校勘。尤以藏前人词曲为富。辑有《复堂词录》,刊《半厂丛书》。著《复堂日记》,为叙版本之书,考版本源流、题识、藏书题跋之类。另有《复堂类集》、《词辨》、《箧中词》等。 谭绍光(1835-1863),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一说象州或平南)人。壮族。道光三十年底(1851)参加金田起义,后隶李秀成部。咸丰八年(1858)参与摧毁江北大营。十年在击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州等地时建有战功。同治元年(1862)封慕王,率军攻打上海。次年率所部坚守苏州,奋勇作战,后被叛徒刺死。 谭鑫培(1847-1917),京剧演员。先工武生,后改老生。湖北江夏(今武汉)人。幼随父谭志道进京,入金奎科班学老生。出科后搭永胜奎班和三庆班演出,并向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学艺。1880年(光绪六年)转入四喜班,不久自组同春班。1890年任踦平署外学民籍教习,专演老生戏。1900年后,演技愈趋成熟,演出轰动京沪两地,人称伶界大王。1917年被北洋军阀逼演堂会后心情抑郁,不久病逝。其子小培、小培子富英、富英子元寿,均演老生。弟子仅王月芳、余叔岩二人。他一生创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在唱念做打方面均有独特风格,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文武昆乱不挡,至今仍被京剧老生所宗法。与孙菊仙、汪桂芬并称老生三杰。代表剧目有《空城计》、《捉放曹》、《定军山》、《战太平》、《汾河湾》、《战宛城》等。 谭嗣同(1865-1898),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父继洵,官至湖北巡抚。少年时博览群书,好任侠,喜词章,富于思想。青年时期为父命所迫,曾六赴南北省试,因不喜科举时文,屡考不中。在此期间,他目睹了清王朝统治腐败,益思奋发有为,立志救国救民,故自名壮飞。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丧权失地,群情愤慨。谭嗣同痛感自己的精力多敝于考据词章,无补于事,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遂与唐才常等在浏阳筹建算学馆,创办新学,并撰文提出变法主张,首开湖南维新之风。为追求新思想,学习新知识,他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北游访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在访学中,还遍交维新之士,结识了梁启超,并通过梁启超进一步了解到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观点。1896-1897年,他以父命入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待委,时往上海与梁启超讨论学问,研究变法理论,还潜心读书,与杨文会研讨佛学,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1898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与唐才常等倡

  谭姓族谱在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是“谭”还是“覃”?

  “谭”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 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 ),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 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 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 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 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 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覃”这个字读(qin)二声。我第一次见这个姓氏,是上大学期间,广西一女孩子的姓氏。

  覃福(1351年------1386年)镡津(今藤县)宁凤乡人。祖籍广西庆远府南丹,壮族。祖梦显,初为南丹总目,元至正七年(1347年)率兵至藤州镡津宁凤乡平黄得宁义举,功升世袭百户。遂于镡津五隘(后改五屯)居住。至正十三年招四方佃户开垦五隘。祖父广成遂定居落户。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派杨景定广西,檄诸“夷”归化,覃福集所属壮民归顺。四年上书行中书省参政高杰,具陈守五屯策略,高准其议,遂召壮兵800 多人,编附桂林右卫报效,八年升五屯千户所千户,率其属垦守五屯。十九年,大藤峡瑶民起义,奉命出战,义军前哨刘因初战获胜,覃福率军追击,被伏兵箭伤而死。明大祖敕封忠毅武德将军。

  摘自广西《藤县志》

  姓发源于覃怀之地的覃怀底绩。“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

  “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

  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

  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韶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间,有竹氏迁出外地的有称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东的章丘、历城一带建谭国,后谭国被齐国所灭,在逃亡中去“言”字边以覃为氏,《姓篡》中说:“覃本谭氏,避难改。”

60多年前(解放前),我爷爷从四川江北县(大概是现在重庆江北区)被抓当壮丁(打仗)来安徽宁国,过逝时我父亲只有6岁,那时我爷爷与老家(江北县) 有书信来往,那边有亲人及自己的子女,(谭忠福,谭春花,不详字是不是这样写的)。那时爷爷思乡心切,要把家里的农具买了,促路费要带我父亲回老家江北县,结果饿死在家里。没完成心愿。十几年后,父亲长大也想去完成爷爷的心愿,认祖归宗,便去打听爷爷生前的朋友及了解当时书写书信的人,但都因为时间久了,没法查证。一直拖到现在,自己的父亲都60多岁了,他也没完成我爷爷的心愿,到了我这一辈,父亲常常想起他父亲的遗言,要回江北老家看看,但没有力的地址去查证,只好今天来找家谱问问。看看有没有姓谭的家族人知道这段故事,我爷爷叫谭斌清(字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的)不过(谭春花 女 谭忠福 男 现年纪都在70岁左右以上了)望谭氏家族的人帮我问问。有没有认识四川江北县有知道这故事的人。谢谢了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瞫、包瞫、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实有谭姓的另二源头。后人对盘瓠居住的南山加以考证,发现南山为当时(考证时期)的辰州卢溪县西的武山,也就是现在湖南泸溪县境内,属湘西地区。

谭姓起源来源详解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谭姓起源来源详解,谭姓在全国一百大姓中排位为第六十六位。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
点击下载
上一篇:周氏家谱下一篇:谁有徐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