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氏家谱
你好
白只是后来冠的汉姓 请问你的满族老姓是什么呢?
==========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首先说,白居易是唐代人,只是姓白而已,是从他本人祖先那里传下来的,与姓氏起源没有任何关系。汉族的姓氏,除了少量由少数民族归化改用汉姓的外,一般起源于先秦时代。
同一个姓氏,不一定就是出自一个相同的根源。“同姓不同源”现象很普遍。
“白”姓就有好几个根源。
1、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岐山、噤县一带),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2、出自颛顼帝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的熊胜,被楚令子西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他死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姓。
3、远古时期,中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4、唐代设有白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其他民族归化改性“白”,有多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情况。
白逸宇肇安后,繁衍生息,子孙主要聚居于安溪6个乡镇,以龙门镇最多。
1 榜头村白氏
据安溪榜头《白氏族谱》载:开安始祖白逸宇,卒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二世祖温泉“幸生五子,分派五宗”,不愿远离桑梓以弃父母坟墓,留守故居。不久因福海后林僻居,挈眷移居榜头华汤。后因人丁兴旺,耕地、宅基地有限,后裔除聚居该村坂头、福海、崎头、宫兜(约1200人)等角落外,大批宗亲陆续向近乡邻村和邻县外省徙居蕃衍。
2 寮山村白氏
四世白蕃(坪山)、白丙(梧山),徙居山坪,兴建三厅祖祠。五世白居帑(字迪用,号行斋),移居赤岭山;白居生(字迪荣,号顺坪),移居寮头。八世白阳春(字学丰,号安亨)、白芳春(学郁),移居尾头桥。十世白贺(中乐)、白任(桥道),移居寮头。现聚居该村12个角落,有白姓2434人。
3 榜寨村白氏
六世白祖崇(国圣)、白祖瑗(爱田),分别移居后窟和下寨;八世白玉珵(建盈)、白宠(标选)和武魁白士鳌、太学生白龙登,分别移居前墘、牛角湾、石墩等地。现聚居该村9个角落。有白姓2605人。
4 美卿村白氏
六世白显祖(字国俊,号依峰),移居坑内;七世白琛(字文琅,号肖峰),移居坑头;七世白高(字汉明,号学照)、白忖(予心),分别移居后窟和大湾;八世白朝圭(字耀职,号述所),移居顶崎;九世白士然(光甫),移居湖仔;九世白居瑗、白居汴(标祉),移居坑头;十世白竹(华隐)、白周(盛节),分别移居大份和后垅仔。现聚居该村26个角落,有白姓2195人。
5 龙门村白氏
六世白显基(字国成,号玉波),移居下埔;七世白希瑜(文琼)、白于哀(字文恒,号立峰)、白于复(字文金,号次峰),分别移居溪尾和松柏林;八世白复翱(字学腾,号随台)、白复业(学广)、白复道(学忠),分别移居溪东、溪尾和田中央。现聚居该村8个角落,有白姓1582人。
6 和平村白氏
五世白润(字庆明,号纳斋),移居龟山;六世白球(松崖),移居石峰口;九世白衷赤(字汉及,号丹石),移居田当。现聚居该村12个角落,有白姓2050人。
7 白芸村白氏
六世白恋(露中)、七世白于志(字文尹,号振峰)、九世白酉(标实)、白启所、白启助和十世白嗣嶷(庄甫),移居坑墘;十世白文,移居白芸。现聚居该村10个角落,有白姓1107人。
8 金狮村白氏
十世白光,移居上汤。现聚居该村5个角落,有白姓1102人。
9 湖山村白氏
五世白惠生(裕斋),移居芼岭脚。现聚居该村4个角落,有白姓64人。
10 观山村白氏
五世白玄生(敦斋),移居观兰山;十一世白遹(成轩)、白迦(遵轩),移居福地厝。现聚居该村6个角落,有白姓995人。
11 大生村白氏
聚居该村寨顶、维新后、大坋、厝烧仔、顶坑、福海坂等10个角落,有白姓659人。
12 其他
龙门镇光孝村山脚、山头村垟当、翠坑村翠坑,官桥镇莲兜美村、上苑村、官桥居,城厢镇南英村,虎邱镇双都村,西坪镇西坪村,凤城镇凤山、南街、北石、朝阳、东岳、凤明、上西7个居委会等地,亦聚居着白姓人。
安溪榜头白氏族大丁众,根据榜头《白氏族谱》等记载,自明朝起不少宗亲迁徙外地开拓。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后人以其名讳为氏,是为陕西白姓。
2、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炎帝大臣白阜后裔以白为氏,称为白姓。
3、出自芈姓。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芈姓后裔白公胜,被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河南白姓。
4、以地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州博白),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赐姓而来。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
6、改姓或其他。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
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圭阝(今陕西渭南东北);白钅皇居郑州(今属河南);白钅皇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郡望堂号
白姓郡望主要有两个: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南阳”、“香山”、“治生”等。
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名人精粹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白居易:山西太原人,晚年居洛阳香山,为“香山九尧之一”。唐代大诗人,文学家,新乐府理论的创建者。其著作多讽谕时政,反映人民疾苦,如《卖炭翁》、《重赋》等。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代文学家。长于辞赋,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白敏中:下圭阝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白朴:山西河曲人,元代戏曲家。其作品多歌颂自由恋爱,有《梧桐雨》、《东墙记》等,《墙头马上》为其代表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 “元曲四大家”。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白朗:河南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白毓昆: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
一、来源有四
1、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
,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
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
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
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
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
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
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视。他
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
字为氏,就是秦国的白氏。
3、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4、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
,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做出了贡献。其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
。
二、、郡望堂号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
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师。
另外还有"南阳"堂号。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
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
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迁徙分布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按张澍之言,则远古炎帝神农氏之时已有白姓。但由于白阜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古人对白姓起源又有另外一些解释。
《新唐书·宰相世系》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字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奚一作亻奚。但是,据《史记·秦本纪》“使百里亻奚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西乞术、白乙丙并非孟明视之子,而是蹇叔之子。蹇叔是百里奚的好朋友,经百里奚大力推荐,秦穆公派人用重金从齐国请到秦国,封为上大夫,与百里奚同掌国政。蹇叔的两个儿子都是春秋时秦国名将,其小儿子名丙字白乙。白乙丙的后代以他的字命氏,就是白氏。于此可见,这支白氏源于蹇叔之子白乙丙,出自蹇氏,而不是“出自姬姓”。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故这支白氏形成于今陕西。
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白氏”列入“以邑为氏”类,说“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忌(《左传》作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媳妇。费无忌见秦女美,便先行回国劝楚平王自娶秦妇;因怕太子建发觉,又请平王派太子建去城父守边,不久又诬告太子建与师傅伍奢合谋反叛。平王听信馋言,囚禁伍奢,并准备杀太子建。太子建闻讯 ,逃奔宋国,后又到郑国,做晋袭郑的内应,事泄被杀。他的儿子胜,由伍奢的儿子伍子胥带着逃到吴国,至平王的孙子惠王即位后,令尹子西于公元前487年将胜召回,任为大夫,封在白邑,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为报杀父之仇,几次要求子西出兵打郑国,子西答应而未几发兵。二年后,晋国伐郑,郑向楚求援,楚国派子西救郑,子西受赂而去。白公胜怒,于公元前479年发动政变,杀死了子西,囚禁惠王。镇守在楚国北部边境的叶公沈诸侯梁闻迅后,领兵进入楚都,与楚惠王的部队一同攻杀白公胜,救出楚惠王。白公胜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氏,这就是形成于楚国的白氏。
又,传说古代的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意见不合,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国六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为以家。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圭,第六子白皇,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皇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4子次子白居易。其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如今,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
名标甲鼎;完好饮琼林1。
注释:1明代太子少保白钺,字秉德,成化进士,历官礼部尚书。习典故,以词翰称。
栖真笔洞2;结社香山3。
注释:2宋代名士白玉蟾,闽清人,家琼州,字如晦;号海琼子,后隐于武夷山。初至雷州,继为白氏子。博洽群书,善书,工画。诏封紫清真人。有《海琼集》等。
3晚唐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贞元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等职。后以得罪权贵,以“越职言事”罪,贬为江州司马。穆宗时,召回长安,目击宦官擅政,朋党倾扎,政治混乱,自请外出,历任杭州、苏州刺史。后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与香山僧如满结香火社,自称香山居士。初与元禛酬咏,号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号齐白。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六贴三十卷。
执法不避权贵4;出奇善用兵机5。
注释:4白姓名人白一清的事典。
5战国时秦国大将白起(?-257),郿(今陕西眉县)人。昭襄王时,屡立战功,由左庶长连升左更、国尉、大良造,为一时名将。
立身有则惟勤勉;处世无能但率真6。
注释:6白启寰自题联。
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7。
注释:7江西白公祠联。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诗人白居将近,他曾在江州任司马。
两州刺史千秋业;万首歌行八斗才8。
注释:8白居易墓联。八斗才:比喻才华出众。见注3。
六根清静林泉好;七情无牵果木新9。
注释:9白居萍家厅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晋陵白氏宗 谱 二十三卷首一卷外篇六卷末一卷 晋陵白氏宗谱 ; 白氏宗谱 (清) 白德龙 ;(清) 白兰昌 据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光绪元年(1875)仁荣堂木活字版印本缩制 (宋) 白继升 白氏-中国-江苏省-武进县 其他; 谱 序(跋);目录;世系源流(郡望堂号);姓源;凡例;家族规范;世系表;恩荣;传记;妇女;像赞;科名;仕宦;艺文;祠庙;族产;修 谱 事宜
我是襄阳的我们这的白氏字辈:群生景正 存宗广继 之子序立 书怀名传 族纲万代 一致亲爱 树言本直 心中天平 谨守教训 家门光荣 嗣起盛强 宝属厚望 。我是宗字辈
回族白姓出自改姓由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出自赐姓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白氏家谱重修序言
白氏子嗣女偶见家谱、始觉白氏家族之源远流长,先人创业之艰辛,祖辈守业之弥艰,代代传承至今之不易,由是感慨。吾数读家谱,对白氏先人油然而生敬佩,先人之睿智,先人之勤劳,先人之忠孝,令吾等后辈心生钦慕,始觉难以望其项背。吾辈先人文韬武略、诗书传世、艺高胆大,是吾辈后人学习之典范,后世子孙当以先人之才学、先人之胆识而荣耀,并发扬之,光大之。白氏先人重文才、重孝悌,至有今日白氏后人之互助互敬互爱,先人之遗风可敬可叹。
先人自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东街入滇西贸易,家嗣发达,或文或武,或分列胶庠生、廪膳生,文庠生、武童生,或游洋。将得选拔,因世道变迁,历尽千般势实,脱于贼手,又得上天之保养,息星之临地,得以混沌初分,诗书继古于大厦门庭。不料大厦门庭又被贼焚烧,仅存片瓦,田园荒芜,兵戈扰乱,粮食窘迫,幸得先母日辛勤劳,弟兄苦作,遂衣食丰足,家业兴举。
吾祖夫妇齐眉,比肩而坐,常相聚首,含饴弄孙,享天伦之乐趣。料理家务,巨细亲操,勤俭谨守,凡先人所遗基业毫无所失,而光大之,买田宅,葺屋宇,以慰先灵启后嗣矣。族人患难相恤,同心同德,共御外侮,忠孝传家。
吾感家谱编修之久远,内容之疏漏,很多地方又语焉不详,故重续家谱,祈先人原谅后辈之无知浅陋,愿祖辈之灵光庇佑吾辈后人,使白氏家族兴旺发达,子嗣繁荣昌盛,人才辈出,是吾之心愿也。吾此次重修家谱,尚有疏漏之处,乞后人宽宥,吾心安矣。
公元二○○五年二月十六日
白氏家谱
本文2023-12-04 17:49: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7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