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李的大人物
1、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2、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
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年七十九。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赐谥“景武”,陪葬昭陵。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时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
李靖的治军、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今多已失传。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
3、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4、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5、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
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参考资料:
李唐王朝的家谱,据他们自己说,要从当年的老子开始算起。汉朝名将李广也是李家的祖先,再之后李家建立了南北朝时期的西凉。李渊这一支,从北魏时期就是高官显贵,北周时期开国八柱国之一,关陇集团核心,世袭唐国公。李渊七岁老爹去世,他就成了北周的唐国公。杨坚当上皇帝之后,李家继续受到重用,李渊的母亲是杨坚独孤皇后的亲姐姐,关系很近。少年时期的李渊和其他贵族功勋子弟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学文习武。先在禁卫军中历练几年,再外放当了州刺史。迎娶了同样出身名门的窦氏为妻,还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典故。
李渊性格颇为豪放、宽容,加上他的出身,是一个社会上中下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人物,四十年积累,李渊除了继承了家族的人脉,还建立了一个以他自己为核心的势力圈子。家世、为人、性格、才干无可挑剔,标准的人生赢家。要知道,集中一个家族的全部力量培养出的嫡系子弟,都接受了足够的教育,有丰富的经历,没有几个是白给的。反而胡作非为的二代是少数,是特例。如果没有杨广,李渊可能会当一辈子大隋的忠臣。
李渊早知建成、世民不和,但两个同样优秀的儿子让他无从选择。杨坚旧事也给了他极大的触动,太子地位不能轻易更改。那时,李渊虽已年过六十,但筋骨强健,至少还能做十年八年的皇帝,再观察观察吧。天下兵马都在李渊手中,他并不担心儿子之间的不和会产生多大的麻烦。但是,他没想到二儿子利用了唯一一个破绽,而且做的这么决绝。李建成的心腹,竟然投靠了李世民,而且是玄武门这个关键节点的守将。
于是,在玄武门李世民杀了建成和元吉;李世民的少数精锐通过玄武门进入皇宫,控制了李渊。这是李渊一生中犯的唯一一个大错,大事去矣。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李渊再也无法继续了,他未必无法摆脱李世民的控制,未必没有实力反击李世民。但至少天下还是李家的,与儿子拼个你死我活,百年之后可能连个上香扫墓的人都没有。李家的兴盛,比李渊个人的荣辱更加重要。如果拍**电视的话,可以设计这么一个桥段:李渊临死前,把手里一块令牌投入火中。而某个李世民亲信大将或者皇宫中的某个宦官侍卫,手中有同样的一块。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但不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李姓由来有几种说法:
1、出自赢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
2、出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
3、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4、唐王赐姓。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扩展资料: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
-李姓
杨坚和李世民都是具有少数民族血统,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有一半汉族血统和一半鲜卑血统。
而杨坚的鲜卑小字为那罗延,鲜卑姓氏为普六茹,后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杨”。
扩展资料: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
参考资料:
创建后唐政权的李存勖并不是李世民的后人,这一点从《旧五代史》以及《新唐书》等史书的相关记载中可以得知。首先就后唐政权的建立来说,这一政权建立于923年。至于它的建立者李存勖,根据《旧五代史·唐庄宗纪》的记载可知他是武皇帝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与李克用其实并不是汉人,而是沙陀人,本姓是朱耶氏。他们的姓氏之所以会变成“李”,是因为李存勖的祖父曾为唐朝立下战功。
据《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李存勖的祖父朱邪赤心在咸通年间(唐懿宗年号)曾率军镇压庞勋起义。因为此次战功,朱邪赤心被唐懿宗赐予李姓,同时还被赐予“国昌”之名。除此之外,李国昌这一名字还被编入到了李唐的宗室谱籍之中。也就是说,李存勖其实勉强可以算是李唐宗室的后人。但是介于他与李唐并不存在血缘关系,是以他并不能算是李世民的后人。
李存勖虽然不是李世民的后人,但是他所建立的后唐政权却曾一度被视作是唐王朝的中兴政权。按照惯例,古人在建立新政权时大都是以称帝之前的王号来充当国号,比如说李渊所建政权之所以会以“唐”为国号便就是因为他称帝之前是唐国公。而身为后唐政权建立者的李存勖,他称帝之前的王号其实是晋。他之所以采用“唐”来作为国号其实就是想要借“李”姓之便,以“复兴唐朝”为口号来加强自身的号召力。
除此之外,李存勖在称帝之后还曾为唐朝最后一任皇帝李柷追加谥号,他的这一举动进一步加强了后唐与唐王朝之间的传承性。基于以上这些因素,像明人陈霆与清人陈鳣都将后唐视为正统。
这个时候的李世民听到了汉朝的淮南王刘安的名字,李世民立马清醒过来,将这13个侄子都是诛杀了。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君主,他年少从军,先后平定各大军阀,为其父李渊打下了天下。后来又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坐上了君王。
汉朝淮南王刘安是谁?这个人是刘邦的孙子,是当时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当时汉高祖刘邦死后由刘盈继位,刘盈死后由刘恒继位。这这个中间刘长是有名正言顺的机会继位的,但是却因为刘恒的原因没有机会继位,因此刘长一直怀恨在心。
刘恒是一个比较顾忌兄弟情义的君王,刘恒继位后一直非常尊重他,而刘长认为自己是当今地位除了刘恒没有比他还高的人,把所有的人都不放在眼里。他这样的行为让很多人都反感他。
刘长和他的儿子刘安始终认为皇位是属于他们的,后来刘长勾结匈奴想要谋反,最后被发现没有成功,后来刘恒没有办法便把刘长发配到边远的山区,但是对他的儿子刘安也封王了。谁知道刘长在途中病死。他的儿子刘安始终认为是刘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刘长,长大后为自己的父亲报仇,蓄意谋反,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是十分的伤人心。
李世民听到了这人的名字后立马想到了自己的处境,自然是非常的害怕,害怕自己的哥哥的孩子们回来报复自己,更害怕自己会有一天被他人杀死,为了让自己在宝座上做安稳,李世民毫不犹豫的决定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按南唐官方自己的说法,当然是有关系的,939年,徐温的义子徐知诰恢复本姓李,又改名为昪,并建立唐国,当皇帝依例立天子七庙以正名份,便自认是唐宪宗李纯的儿子李恪的后人,说那是他的四世祖。于是立唐高祖和唐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曾祖李超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祖父李志孝安皇帝,庙号惠宗;父亲李荣为孝德皇帝,庙号庆宗。这么一来,南唐便隐然以唐朝的继承人自居,虽未能全统宇内,却是正统在南方。但细究起来,李昪的唐室血统是存疑的。
李昪追认的祖先,唐宪宗李纯是唐朝中期一位有为君主,在位期间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三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后期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各自拥立皇子,造成继位后事震荡。作为李纯的第八子李恪,在史书上记载却是没有儿子就死了。
《新五代史》:建王恪,元和元年始封。时淄青节度使李师古死,其弟师道丐符节,故诏恪为郓州大都督、平卢军淄青等州节度大使,以师道为留后,然不出合。长庆元年薨,无嗣。
如此看来,南唐李昪追认是李恪之后,恐怕是借尸还魂,连史载也懒得查,或者当时尚未对唐朝史书进行具体归纳,不小心认了一个绝后的皇族为祖宗。但在《旧五代史》上,却说李昪是认唐玄宗之子永王璘这一系的,这就较难考证了,毕竟年代久远,皇族中人沧海遗珠也说不定。
而从出土的李昪之孙李从浦墓志铭《宋故左龙武卫大将军李公墓志铭》所写来看,南唐自认是李恪之后可能性最大,前后结合,可知是冒充的,属借尸还魂,这样的做法在古代常见,比如五胡乱华时的刘渊,还自认是刘邦后人,聚拢怀念汉朝的人心,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
秦琼(582—638年),字叔宝。汉族,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能闯入敌阵取敌将首级的人物,但也因此浑身是伤。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历史上姓李的大人物
本文2023-12-04 17:41:4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