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晚清重臣李鸿章,第1张

晚清重臣李鸿章

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中兴元老”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李鸿章于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磨店乡一个“耕读之家”,1847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初从师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1853年回籍办团练,镇压太平军。1861年11月,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1864年,卒部克常州,赏骑都尉世职,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赏戴双眼花翎。1865年,署两江总督。旋调集淮军6万人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1867年授湖广总督,赏加一等骑都尉世职。1868年加太子太保衔。旋任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1870年,兼署湖北巡抚,继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1873年后,授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抱定:“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方针参与发起洋务运动,先后开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1872年,选送幼童赴美国学习,又向英、德、法诸国派遣留学生,并在国内设立学堂,聘用洋人教习,有广方言馆、北洋水师学堂、电报学堂、西医学堂等。同时购买军火和军舰,扩充淮军势力。1888年,建立北洋海军。1896年负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李鸿章多次代表清廷办理对外交涉,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

对他的去世,慈禧“震悼失次”,清廷特旨予溢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候爵;大祀贤良祠,原籍及“立功”省建立专祠,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伊子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书》。临逝前,李鸿章力荐袁世凯,他在遗折中附片奏闻:“环顾宇内人材,无出袁世凯右者”。因而于李鸿章逝世当天,袁世凯即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标榜“自强”,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的民用企业。同时筹办北洋海防,加强军事力量。为了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式新式学堂,派人留学欧美,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 社会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这又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李鸿章家族示意图。

李鸿章一生历经清朝四代皇帝,更是清末四大重臣之一。李鸿章曾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李鸿章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李鸿章的一生中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他还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也让李鸿章被千夫所指,背上了千古骂名。照片中就是李鸿章。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李氏是李鸿章的亲生母亲,也就是李文安的原配妻子。李氏与李文安成婚后为其诞下六子两女。其中,晚清重臣李鸿章与清朝两广总督李瀚章就是李氏的亲生儿子。李氏活到83了岁,在其去世后被清朝追赠一品诰命夫人,之后又晋为一品伯夫人。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与女儿李经璹(小名李菊耦)。赵小莲,安徽太湖人,清末进士赵畇之女。在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病故后,24岁的赵小莲嫁给李鸿章为继室。婚后,赵小莲为李鸿章生了一子李经述、一女李经璹(李菊藕)。李菊藕后来嫁给了同治时期的进士张佩纶,近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就是其孙女。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的小妾冬梅。李鸿章一生的妻室一共有4人,第一位就是李鸿章的原配夫人周氏,但是在1861年周氏因病去世。在周氏去世后,李鸿章又迎娶了第二位妻子,出身于安徽省太湖县的名门望族的赵家,也就是清末进士赵畇之女——赵小莲。另外李鸿章还有一位侧室莫氏和一名侍妾冬梅。

这张照片拍摄于1896年,李鸿章与哥哥李瀚章以及李家后辈们的合影。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一生有六子,分别是:李瀚章(清朝两广总督)、李鸿章(清末重臣)、李鹤章(光禄大夫)、李蕴章(荣禄大夫)、李凤章(荣禄大夫)、李昭庆(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在这六人中,三人做了总督,其他三人非富即贵。

照片中就是李鸿章与孙儿。李鸿章一生有四子一女,分别是:李经方,历任出使日本大臣、出使英国大臣、邮传部左侍郎等;李经述,承袭一等侯爵,以四品京堂后补;李经迈,曾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经商为业,其善理财,遂使资产万贯;李经溥;女儿李经璹,小名李菊耦,后嫁给同治时期的进士张佩纶。

李鸿章儿子共有六人。 原配夫人周氏生子经毓,早夭;长子李经方(1855719—1934928),字伯行,号端甫,是由六弟李昭庆过继的,所以又称嗣子。次子李经述(18641224—190246),字仲彭,号澹园,是由继室夫人赵小莲所生,因系嫡出,所以李鸿章逝世后由他承袭了肃毅侯的爵位,《合肥李氏三世遗集》里的《李袭侯遗集》就是他的作品。三子李经迈(1877123—1938),字季高,号又苏,别号澄园,是妾莫氏所生;在经迈前后,莫氏还各生有一子:谱名经远、经进,谱上记载均作“觞”,也就是出生后不久即早夭了。除此之外,并无李经儒的记载。可以旁证的是当时人所写的《清史稿》李鸿章传,以及李鸿章逝世时清王朝最高当局颁下的谕旨和御赐碑祭文,其中对李鸿章之子,明确记载只有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三人。再遍查李鸿章兄弟六人“经”字辈的所有子侄中,也均无李经儒其人。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已经78岁高龄、重病缠身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庆庆王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法、德、意、奥、俄、日、美等十一国外交代表,最终在北京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辛丑条约》。

而这次签订的《辛丑条约》为最终版本,在这个最终版本后面,是已经重病缠身、处于生命最后弥留之际的李鸿章,长达数月的奔波换来的最轻代价了。

在与八国联军侵华之初,慈禧太后早就带着光绪皇帝快速的逃往西安,紫禁城也已经被八国联军占领。而此时的李鸿章早已被慈禧太后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加对外谈判的全权大臣,具有便宜行事之权。只要八国联军同意退兵,所有的联军要求的条件,看着给就行,就不必样样请示汇报了。

在与十一国联军代表的谈判过程中,重病缠身的全权大臣李鸿章拖着厚重年老的病体,据理力争的与他们进行艰苦卓绝的谈判,期间更是常常咳血。终于还是在他生前再替老佛爷签订了这最后一份不平等条约。

等到《辛丑条约》正式签订后的两个月,1901年11月7日,已经78岁高龄、重病缠身的的晚清重臣李鸿章最终在北京逝世。当李鸿章病逝的消息传到正在起驾回宫途中的慈禧太后耳中时,慈禧太后顿时“震悼失策”,为其悲伤落泪;慈禧身边人等更是大为惊骇,悲伤不已。

晚清重臣李鸿章逝世了,属于权倾朝野、显赫全国的李家傲视群雄的时代似乎也在渐渐的落下帷幕。那么,李鸿章逝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命运如何?现在都过得怎么样呢?

一、长子李经方及其后代

李鸿章的这个长子李经方身份比较特殊,他本来是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的儿子,李家看到李鸿章近四十岁还没有儿子,就把六弟李昭庆其中的一个儿子过继给李鸿章了。

1882年,年仅17岁的李经方就在当年的乡试中一举中第,成为了一名举人,留在北洋大臣衙门任职,追随父亲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宜,正式开启了其一生的外交生涯。之后,李经方历任英国参赞、日本大臣、驻日钦使等。

1901年,父亲李鸿章逝世后会老家守丧,并且护送其棺椁会老家安葬。1907年,出任英国大臣,1911年,调任邮传部左侍郎、邮政总局局长。

1912年,中国民国建立后,李经方被免除一切官职。此事后二十多年间,居住于上海、大连两地,1934年逝世,享年79岁。

作为权倾一时的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的原配夫人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此外还拥有无房侧室和两房外国太太,一位英国人,一位是法国人,都是他在担任外国公使的秘书。

李经方的妻妾一共为他生下了三子三女,其中,法国妻子生的儿子为长子,名叫李国焘,曾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学成回国后在邮电部门工作。英国妻子生的儿子为三子,名叫李国烋,从小娇生惯养,不务正业。二子早逝,没有留下具体事迹。

随着北伐战争、解放战争的先后胜利,经过两轮的权力重组,李经方的孙子辈、曾孙辈基本上就散居于世界各地,留在大陆的子孙后代,也是泯然众人矣,晚清权倾天下的李氏家族早已黯然无光了。

二、次子李经述及其后代

李经述出生于1864年,当时的李鸿章已经41岁了,此前过继来了一个儿子李经方,所以他亲生的大儿子只能屈居于次子的位置了。

因为出生于当时权倾天下的李氏家族,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年仅21岁的李经述就考中举人,随后跟着李鸿章出使欧美各国,顺带也成为了一名外交官。李鸿章逝世后,李经述继承了父亲一等侯爵的爵位。

1901年11月7日,老父亲李鸿章逝世,几个月后,悲痛欲绝的李经述也随之逝世,年仅38岁。李经述有李国杰等四个儿子,年仅21岁的李经述的长子李国杰继承了祖父李鸿章一等侯爵的爵位,在清朝末年,李国杰曾任散轶大臣、农工商部左丞、驻比利时国公使等职。

中华民国建立后,曾经深受李鸿章赏识袁世凯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鉴于李国杰是李鸿章长孙的缘故,袁世凯让他继续留任比利时,1914年回国后,李国杰任参政院参政、安福国会参议院议员。

1930年任轮船招商局董事长,因负债累累,主持出卖招商局码头给美商公司。1933年4月在上海地方法院以盗卖国家土地罪判处八年徒刑(监外执行),后获得段祺瑞帮助,才免受牢狱之灾。

不过,李国杰的命运终究是不幸的,1939年,李国杰因与日本侵略者的种种关系,最终被军统特工暗杀身亡。

作为李鸿章的嫡出儿子李经述,其孙辈、曾孙辈随着时局的几番变化,也是基本散落于世界各地。不过,不论是留在大陆的也好,还是留在海外的也罢,李经述的这一支后代,时至今日也没有特别出名的人物。

三、小儿子李经迈及其后代

李经迈是李鸿章侧室所生,也是他最小的一个儿子,出生于1876年。1905年,29岁的李经迈被清政府任命为奥地利大臣,为当时最年轻的驻外大臣,次年授光禄寺卿。

1907年,李经迈回国后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按察使。1910年,跟随清朝皇室成员爱新觉罗·载涛等人前往日本、欧美各国考察军事。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李经迈举家迁往了上海租界居住。并且凭借李氏家族积累的家产,以经商为业,再加上善于理财的缘故,更是拥有了万贯家财。1938年6月逝世,享年62岁。

据现有的资料的来看,李经迈有一子名叫李国超,李国超有二子二女。或许是因为李鸿章逝世后分家产的缘故,因为李经迈是李鸿章侧室所生,所分得的家产远远少于大哥、二哥两家族。所以,从李经迈开始,其这一支就与李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很少联系了。

1949年前夕,李国超变卖了自己在上海的所有的产业,凡是能够带走的全部带去了香港,其一家老小也全部迁往了香港。随后这一支的子孙后代又陆续迁往了美国和英国,散居于世界各地。

简单的是,李经迈的儿子李国超这一支基本上全部迁往了香港与海外,而且与其他李氏家族联系甚少。

四、长女李经溥和次女李经璹及其后代

李鸿章的长女李经溥嫁给了任德和,当时的直隶布政使任道镕之子,由于比丈夫大6岁,受到嫌弃,婚姻不太幸福。

李鸿章的次女李经璹,又名李菊藕,生于1866年,1888年,年仅22岁李菊藕被李鸿章嫁给了他好友的儿子张佩纶。不过,当时的张佩纶已经40岁了,比李鸿章的女儿整整小了18岁。

张佩纶23岁就考中了进士,授翰林院侍讲,曾任左副都御史。中法战争期间,在福建任船政大臣,力主抗战到底。中法战争后,被夺职流放,后来获得释放,成为了当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幕僚,期间深受李鸿章赏识。

或许是因为老友的缘故,也或许因为欣赏张佩纶才华的缘故,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将自己未出阁的22岁李菊藕嫁给了已经先后丧妻两次的张佩纶。

婚后,李菊藕为张佩纶生了一个儿子张志沂(1896年——1953年),而张志沂后来也有一子一女。其中,张志沂的女儿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张爱玲。换句话说,张爱玲的祖母就是李鸿章的小女儿,李鸿章就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

总的来说,曾经权倾天下的李鸿章逝世后,其直系子孙后代,除了儿子辈、孙子辈能够享受到李鸿章的积累的权势人脉财富外,第四代、第五代随着时代权力的不断重组,大多数已经无法感受到昔日家族的荣光了,至于第六代以后,更是泯然众人矣。

不过,除了李鸿章这一支外,李鸿章的兄弟的后代中,至今还是有人挺有名的。比如李鸿章三弟李鹤章(官至云贵总督)的第五代孙李道增(1930年生),他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比如李鸿章六弟李昭庆(官至盐运使、李氏家族富豪)的第四代孙: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这三人都是亿万富翁,长期居住在海外,做人做事极为低调,号称李氏家族的三艘“航空母舰”。

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身并不显贵,他小的时候,家中没什么钱,甚至需要借钱度日。其父李文安,虽然入仕做过京官,但所得还是有限。可到了李鸿章这一代,李家却一跃为当地首富,他本人更是有了"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那么,李鸿章及其家族到底多有钱

01、李鸿章家族有多少钱?

对这个问题,当时人说法不一。梁启超说他的家财有数百万。与李鸿章有过合作关系的容闳说他"有私产四千万以遗子孙"。清末费行简说李鸿章"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私财又千余万。"那么,李鸿章及其家族到底有多少家产,它们是从何而来呢?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只要一个人发达了,就会想着买田置地。有这样一个说法,李氏家族有田产二百五十多万亩。而实际上呢?李鸿章六兄弟里,田产最多的是李蕴章,即使他这一支的田产总数也没有超过十万亩。李鸿章至多有田六万亩。所以,这显然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当然,仅凭这些地产,李鸿章至少也有百万身家了。

田产以外,李鸿章家族还在合肥老家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庄园府邸。芜湖水运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在政策扶持下,很快成为人烟繁盛的商业中心。李鸿章长子见到有利可图,就率先在此购置产业。他之后,李鸿章次子经述、四子经迈、六弟昭庆均购置了大量房产。

不夸张地说,芜湖的老市区,绝大部分都曾属于李氏家族。即使到了解放后,李经方后人还有地产276幢。此外,李鸿章至少在上海有一套"价值四万五千银的中西合璧房产,"南京扬州各有两套房子,安庆、桐城也各有四处产业。这些房产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除了田地、房产这些不动产,李鸿章还有大量的动产。李鸿章作为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中国通商银行等洋务企业的创办者,他在这些新式企业都持有股份。每年起码有上百万的收入。梁启超说李鸿章的家产超过百万,应该仅仅是计算了他的股息收入。

所以,结合动产和不动产收入,李鸿章的家产最保守估计,起码有一千余万。如果再算上他兄弟子侄的财富,肯定不止这个数字。

02、李鸿章的钱是哪里来的

在清末,一个掌握实权的官员要想富起来简直易如反掌。因为他可以通过所谓陋规,收受大量财富。陋规,其本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财政制度。通过收取朝廷明文规定以外的赋税,地方官员得以弥补各项财政用度的不足。陋规收多少,伸缩性极大,完全取决于官员的个人的天理良心(否则就不叫陋规了),因此不少操守不严的官员借机都借此大赚一笔。

李鸿章师从曾国藩,为人处世多受其影响。不过,和老师曾国藩不一样,李鸿章重利害甚于是非,重功名利禄甚于人格操守。他就说:"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董子(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语,立论太高。

"所以,在创建淮军时,李鸿章公然招降纳叛,所用之人,多为贪图名利之徒。加上粮饷不足,淮军将士大多姐掠过老百姓。对此,李鸿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淮军将领多为安徽子弟,随他出征,东奔西跑,理应享受荣华富贵,而正是有了他的姑息纵容,一批淮军将领如,刘铭传、张树声、周盛传、卫汝贵、周馥、唐殿奎、涂宗瀛等,都发了大财。刘铭传就在自己的宗谱里说:"子弟有随军从事者,多名成业就,家室一新。"

李鸿章手下的将领尚且如此,何况是李鸿章呢。

除了收取下属的孝敬,李鸿章还提供入股洋务企业大获其利。作为洋务重臣,李鸿章创办了诸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企业,对推动工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企业在创办之初,成本核算往往不严,这样一来,就有了贪腐滋生的土壤。盛宣怀是他办洋务的得力干将,此人利用管理漏洞,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为了寻求保护,他向李鸿章送了不少干股,这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来源。李鸿章死后,其子李经述曾担任招商局总办,经述死后,李鸿章的长孙李国杰欲出任协理。虽然最终清政府没有承认,但也可见李氏家族的势力之大。

此外,李鸿章还收外国人的钱。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御史们弹劾李鸿章主和误国,理由之一是李鸿章在日本有大量财产,所以不愿与日失和。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同样收过不少礼品。为签订《中俄密约》,俄国沙皇就馈赠了他三十万卢布。

03、总结:富豪李鸿章的私生活

拥有巨额财富的李鸿章,生活自然差不到哪去。他喜欢排场,讲究气派,这在为女儿操办婚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李鸿章有一女,名李菊耦,他把女儿许配给了张佩纶----此人就是张爱玲的祖父。在嫁入张家时,她带来了大笔嫁妆。

两人结婚一段时间后,来到南京定居。在南京,他们买下了原先属于靖逆侯张勇的府第。这可是一座豪宅,厅堂不算,还有楼房三幢,外加一个大花园。后来,这所房子后来被国民政府立法院长胡汉民看中,购作立法院办公使用,足见其宽敞。而张佩纶是个清流,购置这样的豪宅,费用无疑来自李菊耦的嫁妆。

李鸿章还将上海、青岛,等地的部分房产分给了李菊耦。而这,还只是李菊耦从娘家带来陪嫁的一小部分。李菊耦的陪嫁中还有土地。张爱玲回忆,张家以前也是有田产、有佃户的。除了房产、土地,李菊耦还从娘家带来各种珍奇古玩。

正是有了这笔钱,张爱玲父亲虽不成器,但她依然能过锦衣玉食的日子。直到建国后,她们家还有几栋房子没卖完,还有不少古董可以换钱。而这些养活两代闲人的财富,对于李鸿章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说起李鸿章,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世人多称他为“李中堂”,由于行二,所以在民间也有叫“李二先生”的。李鸿章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很多人都非常痛恨这一角色,因为他曾好多次代表清庭签署了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后人更是将“卖国贼”的罪名放在了他一人身上。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也不是李鸿章等普通大臣可以决定的事情。

清朝后期,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他试图挽救垂死的大清,而且,确实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光绪和慈禧的关注,一路“升职加薪”。

有人问,李鸿章作为要臣,究竟官居几品

具体的还要以时间段来划分。

李鸿章是正经的“科班”出身,他是通过科举考试从而进入仕途的。在公元1847年时,他在曾国藩门下求学。此时的李鸿章,只是一个小编修而已,并没有什么实权。后来,他得益于父亲的关系,虽是文人可也有机会亲自带兵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乱,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通过这一时期的积累,他“升职”了。

虽然,不是什么太高的官阶,但总算是向前迈进了一步。后来,在曾国藩的举荐下,李鸿章做出了很多成绩,堪称官运亨通。那么,此时的李鸿章,究竟官居是几品呢

不管是平定太平军,还是处理清廷的外交事宜,以及李鸿章后来亲自操练军队、开展洋务运动等,他都能处理得当,所以,李鸿章在清廷的地位是一路飙升。他曾同时任职两个正一品的大官,而且,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大学士,可以说,此时的他一下子就获得了三个正一品的官职。

李鸿章作为晚清的一个重要人物,照顾自家后人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他一人的实力本就有限,有亲族的帮衬也能让淮军的后勤和洋务运动的主要职责被李家人所把持。而这,便确保了执行力以及李家人的嫡系生存。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去世了,他的长子李经述也在父亲的守孝期内去世,所以,李鸿章的小儿子李经迈,便承担起了家庭重任。

李鸿章一直疼爱小儿子,所以,他的仕途也很稳,堪称官运亨通,甚至,还出任了奥匈帝国的大臣,以及民政右侍郎等重要职位。李经迈是理解父亲的,甚至,他还为父亲打抱不平,他认为:自己的父亲就因为错信了朝廷,世人才把大清国现今的局面都怪在了父亲的头上,让父亲背上了千古骂名。

其实,李鸿章在签约之时,也是很不舒服的,只有长孙李国杰可以缓解他的郁闷。长孙李国杰虽然比不上李鸿章的名气,但是,因受祖先庇佑也算是一个名人了。

李国杰与段祺瑞交好,此人在北洋时期与民国初期的地位也很高,长期把持着商局。李国杰出手大方,与杜月笙、黄金荣也有不错的往来,他曾救助抗日英雄王亚樵。在蒋介石上位后,李国杰因洋务运动与其结下梁子,并没看清局势,在日本侵华后不久,他便被蒋介石给暗杀了。

李鸿章的曾孙一代随着李国杰的去世和日军的侵略也落寞了很多。这期间,他们为保护自己,大多选择了隐姓埋名,李家也逐渐家道中落了。他们一家曾专注学术,多数人在上海、合肥等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李家后人分别用了“道”和“永”字去排数辈分。

李鸿章后代自曾孙一代开始,不再有贵族的傲气了,而且,凭借着自身的学识、教养,开始为自己而活。

这里,我们再着重说一下李国杰。

由于李鸿章的影响,李国杰在清廷的势力也不小,所以,做过很多大官。到北洋政府时期,因为不少人曾受到过爷爷李鸿章的恩惠,所以,对李氏家族是高看的。可啊,到了民国时期,李国杰的地位就变得不稳了,爷爷李鸿章的影响力也已经弱了许多,因此,李家人不再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了。

即便如此,李家的财产却有很多。也因为李家的作风不如盛家洋派,主要财产还是安徽老家的土地,房产主要集中在合肥和芜湖。安徽方面已经向李家索要了六十万元军饷。南京和上海的政府大员,自然看不上那些安徽的地皮,对李家在上海的其他人员他们不熟,李国杰目标大,那么,就抓李国杰好了。

不久,国民政府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甚至,发现了李国杰的贪污腐败罪,于是,向法院起诉他。李国杰则运用了一些手段故意拖延,两年后法院才受理此案。后来,因为段祺瑞做和事佬,蒋介石才把他释放了。之后,爆发了抗日战争,当时李国杰在上海,于是,便被推举为了“维持会”会长。

1939年2月19日,正是大年初一,那天上午,他刚走出新闸路沁园邨的弄堂口,Q就响了。人们抬他到医院时,官方已被打过招呼,说:“此人是汉奸,不要抢救。”所以,无人前来抢救,致使流血过多死在了医院。这件事,李国杰自己至死似乎也没明白是怎么回事。

据说,在医院时李国杰曾经苏醒过来一段时间,第一句话就问:“他们打我干什么”至于,李国杰是否真的当了汉奸,军统是否真的拿到了确凿的证据,这半个多世纪下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件事,就像唐绍仪被刺案一样,至今还是一个谜。

有人说,作家张爱玲是李家的后人,因为,张爱玲的奶奶是李鸿章的大女儿,所以,从这里看实际上张爱玲则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了。

1885年,清末权臣李鸿章以文华殿大学生、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身份奏准清政府,为家乡合肥许氏祖先修建祠堂,李鸿章建这间祠堂,是以一品大员的最高规格七开间建设,祠堂建成后,李鸿章亲笔为许氏祠堂题词为“报恩祠”,以示李氏族人发达以后不忘血亲祖恩,李鸿章建许氏祠堂,怎么回事?

原来,李鸿章祖上并不姓李,李鸿章的八世祖许光照,有一个好友李心庄,后来许光照娶了李心庄的姐姐,许光照与李心庄从好友变成了姻亲内兄,由于李心庄没有儿子,许光照便将其中一个儿子许慎所,过继给李心庄为子,改名李慎所。

这样追溯下来,李心庄为李鸿章家族始祖,李慎所为一世祖,李鸿章为李心庄的八世孙,所以,合肥李鸿章家乡规定,李禛所系李姓与当地许姓不得通婚,而李禛所系李姓其它当地李姓可以通婚。

李心庄过继许禛所为子,禛所改姓李;禛所生四子分别是:君辅、君美、君祥、君秀。

大房君辅系:君辅生五子,分别是:汉明、汉卿、汉文、汉宣、汉中。

君辅三子汉宣系:汉宣生四子,分别是:士仁、士俊、士宽、士超。

汉宣三子士宽系:士宽生二子,分别是:李桐、李椿。

士宽二子李椿系:李椿生三子,分别是:占鳌、殿华、李蒿。

李椿二子殿华系:殿华生四子,分别是:文煜、文瑜、文球、文安。

殿华四子文安系:文安生六子,分别是: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

文安二子鸿章系:鸿章生三子,分别是经方、经述、经迈。

经字辈之后的后辈(本文省略)

  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一亿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以官职为氏。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赐僚族分支为李姓,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高护氏等改为单姓李氏。出自他姓改李姓。唐时,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和少数民族的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等十六个姓氏的异姓有功之臣被赐姓李。

  得姓始祖

  李利贞。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皋陶断案非常准确,从未出过差错,在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树的果实)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记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李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鹿邑一带。先秦之时已有李姓族人迁居山西、四川等地。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形成,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时,李姓族人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向南已迁入今湖北,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魏晋南北朝时,已是全国的大姓。至唐代,统治中国达三百年之久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李姓大举南迁也始于唐代,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唐初,李姓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姓族人有的在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是最早的入闽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又有不少李姓族人迁往南方;第三次是黄巢大起义至五代,因中原长期动乱,又有不少李姓族人入闽在莆田、晋江定居。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南迁的结果,使李姓族人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而且远播海外。明清之际,李姓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真可谓泱泱大族,枝繁叶茂。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可逾百分之十八,而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不足百分之八。

  郡望堂号

  李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十二个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赵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西南);顿丘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渤海郡,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县);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范阳郡,公元二二六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广汉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梁国,公元前二零二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陇西”、“赵郡”、“平棘”等。

  宗族特征

  历代李姓政治地位显赫。据有关史料统计,李姓族人仅称帝王者就达六十多人,这是其他姓族所不可比拟的。各支李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江西建昌李姓一支派语字行为:“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河北高邑李氏派语字行为:“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名人精粹

  李耳:即老子,春秋时期陈国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也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李斯:河南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李冰:我国古代水利工程专家,战国时期任蜀太守。他曾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修建都江堰,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汉名将,他曾七十多次反击匈奴的攻掠,因勇敢善战,被称之为“飞将军”。李春:隋代工匠。他所创建的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桥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李白:祖籍甘肃秦安,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誉为“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现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南宋济南(今属山东)人,我国历史上成就最大的女词人。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李元昊:党项羌族,公元一零三一年,承其父位,决定不再沿用唐宋赐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称西夏皇帝。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李自成:今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被称为“闯王”,一六四三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一六四五年被害。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镜花缘》。李宗仁:字德邻,广西桂林人,桂系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一九四九年底去美国,一九六五年七月回到北京。一九六九年病逝。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新青年》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一九零九年生,一九二七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并加入中国***,从此把一生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一九八三年六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九九二年六月在北京病逝。

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中兴元老”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李鸿章于1823年2月15日出生在安徽庐州府合肥县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