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上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上帝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上帝,第1张

上帝,中国古代含义为上天之帝。

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神”、“天”。

上字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周因于殷礼”。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大祀养性,在涤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其牲方色难备者,听以纯色代。告祈之牲者不养。祭祀牺牲,不得捶扑。其死则埋之。1五方上帝(东方上帝太昊伏羲,南方上帝神农,西方上帝少昊,北方上帝颛顼,中央上帝轩辕)。

“上帝”是中国古代君王等古人敬拜的神明,西方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通过广泛研究发现《圣经》里的神和中国古人一直敬拜的“上帝”具有非常多的内涵相似性,就把《圣经》里的神翻译成了中国人自古信仰的“上帝”。 所以一直以来,好多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认为“上帝”一词好像是个舶来品,或者音译来的,其实不是。

中国古代许多经典和史书都有记载中国人自古就有敬拜“上帝”的传统。

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商汤

“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伊尹

“予言非敢顾天命,予来致上帝之威命明罚”—周武王

“明明上帝,临下之光”—周公。

等等。

非常推荐两本书供大家欣赏:《“上帝在中国”源流考》《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

读音:luò 

汉字:雒(左边的汉字不是名而是各字,各当偏旁后的撇变短成为点的形状,所以看起来不明显,像是名字)

笔划:

意思:

1、同“洛”。水名。

2、姓。

组词:

1、雒雒[luò luò] 不休息貌。

2、雒亭[luò tíng] 秦、汉建制名和陶制品产地名。

3、雒常[luò cháng]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4、雒田[luò tián] 古代交趾人在滨海潮水涨落处开垦的田。

5、雒诵[luò sòng] 反复诵读。雒,通“络”。

6、雒书[luò shū] 洛书。儒家关于《尚书·洪范》“九畴”创作过程的传说。雒,通“洛”。

7、雒民[luò mín] 指古时垦食雒田的交趾人。

扩展资料

古文引用:

1、《天问》先秦:屈原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翻译:为何箭射那个河伯,夺取他的妻子洛嫔?

2、《王孙满对楚子》先秦:左丘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翻译:楚王攻打陆浑戎人,于是到了雒水,在周朝边境上炫耀武力。

3、《鲁颂·駉》先秦:佚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駵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翻译: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驒马青色骆马白,駵马火赤雒马黑,驾着车子跑如飞。精力无穷没限量,马儿腾跃膘肥壮。

  有。

  一、洛姓来源:

  1、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广汉郡洛县漳山(今陕西省雒南县华山东麓)。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另外还有一条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

  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妘姓,出自春秋时期赤狄族皋落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古代夏、商、周族的周围四方,开始出现了很多民族群体。南方和西南方有三苗、庸、蜀、鬃、微、卢、彭、濮、荆蛮、吴、越、巴、夜郎、滇、邛都、隽、昆明、徙、筰都、冉駹、白马;东方有东夷、号称“九夷”,包含吐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东北方有东胡、、貊、肃慎;西北和北方有氏、羌、发羌、唐旄,叿方、土方、鬼方、戎、狄等等。

  戎、狄的族种群类很多,有赤狄、东山皋落氏、潞氏、留吁、驿辰、白狄、骊戎、甲氏、肥、鼓、鲜虞、杨拒、泉皋、伊洛之戎、绵诸、绲戎、狄之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林胡、楼烦、匈奴等等。

  春秋时期,赤狄族中有东山皋落氏族,属于潞氏部落,为赤狄的强部之一,是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妘姓后裔,在史籍《志氏姓》中记述了这一支为妘姓封于路的后裔。

  潞氏部落最后一个执政者名叫“鄷舒”,在史籍《世本·姓氏篇》中记载:“潞,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鄷侯之后,氏于国,潞有鄷舒,出于姬姓。”

  妘姓,为祝融八姓之一;姬姓,为周王族姓,赤狄中显然有祝融集团及姬姓王族支庶的苗裔。

  赤狄的东山皋落氏在被晋国吞并后,其族人省笔简改为洛氏,逐渐融合到晋国民众之中。

  3、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破洛那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破洛那氏部落族人后来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的全民汉化政策推动下,汉化改为洛氏。

  4、源于姜姓,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拔部的分支柔然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公元四世纪末至公元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蒙古高原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处于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

  柔然中的乌洛侯氏、乌洛兰氏,在北魏政权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之后,亦改汉字单姓有乌氏、洛氏、侯氏、兰氏者。

  二、洛姓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凉 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瓜 州:原安西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西部浩瀚的戈壁滩上,东邻玉门,西连敦煌,南望祁连,北枕大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安西,是取“国家统一,西方安定”之意,古称瓜州。夏、商、周时为羌戎地,秦时大月氏居之。汉初被匈奴所占,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时,为敦煌郡三县地:冥安、渊泉、广至。两晋沿袭汉制,隋置长乐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称瓜州,宋、元两朝相沿,明朝时期设赤金蒙古卫。清朝时期康熙大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三千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中华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隶属酒泉地区管辖。2007年丁亥经国务院批准,将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让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安西县重新恢复汉唐时期的地域名称。

  2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三、洛姓历史名人

  洛 宣:明代人,官至贵州都指挥使。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

  洛 忠:明代人,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洛下闳:字长公,西汉阆中(四川省)人。民间天文学家,他制做了一个圆球形状的浑天仪(又称圆仪),用来演示天象。洛下闳的浑天仪尽管还很简单,但它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浑天仪。据说,浑天仪刚做好那会儿,许多人都不相信它能有什么用处,然而,当洛下闳把浑天仪放在地下室里演示的时候,人们都惊奇地发现,这浑天仪上标示的星宿,跟实际天象相吻合。于是,洛下闳名声大振,浑天仪也广为人知。洛下闳的浑天仪,还比西方天文学家太谷氏的同样发明要早三百年。太初元年(公元前l04年),洛下闳与唐都、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洛下闳的成绩是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这种纪年方法最早始于西汉《太初历》,从此,中国人才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修订这部历法的就是洛下闳。洛下闳出生在阆中,他弃绝荣华,耗尽一生研究天象。在洛下闳之后,阆中又相继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天文学家,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另有传说中的“洛姓三绝”:美绝洛沙罗、武绝洛修明、医绝洛孝泉。

  四、洛姓宗祠通用联

  忠诚战死,孝友留旌:

  上联说明朝时期的洛宣,明朝正统年间参与征讨麓川,攻鬼哭山,力战而亡。下联说明朝时期的洛忠,幼时丧父,对母亲极孝顺,才智出众,勇力过人,官至清浪参将,保全安南一带平安。以孝友知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太初著历;孝友留旌: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洛下闳,改颛顼历,作《太初历》。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洛忠,因孝友闻名,朝中曾下诏书旌其家门。

  五、洛姓典故趣闻

  洛神的传说

  在洛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为黄河一大支流)两岸,流传着一个脍灸人口的洛河女神宓妃(又称洛妃、洛嫔)的故事。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这天,大伙儿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不巧,这悠扬的琴声被黄河里的河伯听到,这个浪荡公子便潜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这时,后羿来到了宓妃的身边。后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个天帝的儿子,便与妻子一同贬到人间,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便只剩后羿独自留在人间。

  后羿听说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那河伯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听说了后羿宓妃之间的恋情,更是恼羞成怒。他化作一条白龙潜入洛河,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仓皇而逃。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

  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为表彰他们,天帝还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洛河两岸的人于是在老城东关兴建了座宏伟的“洛神庙”。洛神宓妃的故事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元之:

雒 [luò]

1姓。[1](山东宁津县和内蒙古赤峰地区念lao降调)

2古同“洛”。

3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

4源于“洛”,古水名

5玄鸟,商周图腾。

6不韦迁蜀后的家人门客所取的姓氏。

7四川省广汉市城镇地名,“雒城镇”

中文名

外文名

LUO

拼音

luò

注音

ㄌㄨㄛˋ

出处

《说文》

元之:

据山东广饶县(春秋时为乐安,汉为千乘郡)花官镇雒家村现存明朝《雒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雒尚义由直隶枣强县迁来,因孝行建坊,故村名雒家坊子。民国25年(1936年)县志载有“雒家坊子”,1945年改称雒家村。花官镇雒家村位于花官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张扬至闫坊路北侧,十二支过清渠西侧。该村约有三百户户,壹仟余人,与周边周楼村、重兴李、温楼村等和睦相处。村风淳朴,村民和善,鸡犬相闻,其乐融融。雒家村东南3公里有乐安古城遗址,正东有齐桓公台,人文风气较好,重视教育,村中每年都能考上几个重点大学生。

山东宁津县(革命时期为:振华县)宁津镇东雒村位于振华大街北1公里 路东,总称:雒家村,分为东雒和西雒,西雒姓氏分:刘,赵,李,王,多,等姓氏,东雒直属单一:雒姓大家族,据即墨雒氏始祖记载1404年从胶东地区(现在的即墨市)迁移过来四兄弟,东雒村为四个分支家族,辈分大小悬殊。甘肃省靖远县平堡乡蒋滩村也居住有雒氏人氏,村中居民大多为雒姓,名门望族,分支较多,历代名人辈出,近代有雒人龙、雒成琏,企业家雒守荣、雒守禄、雒有财等等,为家乡修葺学校、铺路,贡献巨大。

据山东即墨雒氏族谱记载,吾雒氏宗族炎黄一脉,繁衍生息,已五千多年。始祖生于洛水(洛阳一带)故姓洛。始祖与炎帝是知己朋友。炎帝是太阳神的化身,本属火。人们尊称他是火德王神农氏。吾雒氏始祖姓洛,本属水。据伏羲易经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生相克关系,水“洛”克火。吾始祖慈善包容,品行品格上善若水,为排除水克火之含义,聪明的智慧的始祖把洛字的三点水删除,在各的右边添加一个“隹”(zhui)字,仍读音为洛(luo)形异音同意同,这样就组成了新的“雒”字,雒同洛(与词典解释一致)。这样从字面上看雒字不属水了,也就不克炎帝火德王的火了。这便是雒氏的起源。当今雒氏宗族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各地,像陕西、山西、福建、辽宁、吉林、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台湾等省市地区都有雒氏家族,其源头都是从洛阳附近雒氏宗族迁出的。比方我们山东即墨市、宁津县姓雒的都是从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同步从洛阳雒氏始祖地出发同年分别落户于即墨和宁津的。至今雒法福还和洛阳雒氏始祖后裔有联系。

据陕西西安雒氏一脉口耳相传,祖上乃姬氏武王之后。曾藏古时墓志铭一份,老人口传:五霸争端,逃为深山,屈为平民,后至陕西经商(口传音),又存疑说上古七十二王之合雒氏之后,其真实性有待商榷。我西安雒家族谱已于文革时期焚毁,悲也,叹也。本为帝室之胄奈何世事变迁,雒氏一脉早已不复祖上荣光,明清时期曾出进士,官至二品,家中老人至今常言与外人,时也,命也。

  1、来历有五个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雒水,就是洛水,后称洛河。

  2、分布

  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广饶为郡望。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周至县、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咸阳市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淳化县,铜川市黄堡镇、榆林市清涧县、绥德县,山东的宁津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甘肃省的张掖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金塔县、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河北省的辛集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胶州市、东营市、青州市、青岛市,河南省的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平顶山市、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郑州市巩义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运城市芮城县、吕梁市离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奇台县,北京市的顺义区,广东省的深圳市,重庆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3、郡望堂号

  (1)郡望:广饶县

  (2)堂号:广饶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

  原 姓 说

  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考之人,首推雒陶。《古今人表》上说雒陶是舜时人(也有

  人认为系雄陶之误)。汉代有雒功、雒林,《印薮》中收有他们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

  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

  》),其铎部提到: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其中《十乐》篇中

  写到:雒,秦中有此姓。查《清明进士录》,有雒姓六人:雒遵(嘉靖进士,尚宝卿)、雒

  昂(右副都御史)父子,三原人,雒于仁(泾阳或三原人)雒宗昂,(咸丰时靖远人),另

  山东河南各一。巫声惠编著的《中华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与《氏族典

  五三五》,还提到几位明朝人:雒佥,洪武佥都御史;雒守一,三原人,进士学正;雒铭,

  三原人,弘治进士;雒应吉,泾阳人,大理评事;雒有信,祁县人;雒任重,垫江人,万历

  进士。湖北陈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

  ,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可能同源于古雒国。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邓名世父子撰《古今姓书辨证》的《十九铎》篇引《马援传

  》:“糎泠县有雒将,乃徵贰徵侧之父”,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交趾人雒将女

  徵侧”,不过这两处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鹂道元《水经注

  ,叶榆河》引《交趾外城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

  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

  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 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

  徵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徵侧自立为王。””后马援拜伏

  波将军前去征讨,斩徵贰徵侧而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糎泠县,汉光武置交

  趾刺史,诸雒将主民如故。据徐中舒考证:《交趾外城记》为三国时吴人作品,距马援二百

  年,比较可信。此外明安南氏(越南)无名氏撰《越史略,国初沿革》(卷一)“交趾远在

  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庄王时,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

  术服诸部落,自称雒王,都于文郎,号广郎国(即中国史籍中的夜郎国),┅┅传十八世,

  皆称雊(雒)王,┅┅周末,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筑城于越棠,号安阳王。”也就是

  说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越南北部的红河下游,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这里有一个叫文

  郎的国家,国中有雒王,雒候,雒将统治雒民。东周末年,秦灭巴蜀,蜀之开明王泮南迁越

  南,灭了夜郎国,又建立了一个在越南史籍中称之为瓯雒国的国家,其王为安阳王。(安阳

  王、开明王,古汉语发音一致。)雒民与蜀民组成的瓯雒国国民就是现在越北壮语系少数民

  族的祖先。

  “瓯雒”在《史记》、《汉书》中叫“瓯骆”。《后汉书》中提到“徵侧徵贰”时说

  “雒将之女”。但是“雒”字并非从越南传来, 雒姓的祖先也好象不是内迁的瓯雒国国民。

  倒是汉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县(隶广汉郡)值得叫人怀疑,是不是和瓯雒国的雒民有联

  系。不过我想洛阳人移居于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迟在秦汉时中国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

  物名。秦朝设置雒阳县,西汉因之,属三川郡。西汉又在四川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因之

  ,王莽改叫吾雒,隋605年复置,今广汉市所在地叫雒城镇,算是尊重了一下历史。《金文

  大词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应该指的就是雒县。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

  是姓。至于商朝时已出现雒邑,公元前1037----1035年周灭商而营建称为“中国”( 即

  “国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东迁雒邑,战国时雒改为雒阳,因史籍上又写作“洛邑”或

  “洛阳”而孰是孰非难下结论。不过,雒字还见于以下书籍:《左传》“洛”皆作“雒”;

  《周礼》夏官方氏“(豫州)其川荧雒”,天官序言“辩方正位”郑玄(汉)注“太保朝至

  于雒”;《诗鲁颂駧》“駧駧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骆(白马黑鬃),有駠

  有雒(马黑身白鬃),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庄子》之《马蹄》“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经海外历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曰雒棠(桦树)

  ,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楚辞天问》“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嫔(洛

  神宓妃)”。另外,《金文大词典》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见于周雒盨)。

  由此可见,尽管“雒”字还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铭文中发现,而 “洛”字在金文中出现过许

  多次,但是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决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为在他之前就有 “雒”

  字了。

  “雒”的本意,按《说文解字》鸟(隹)部“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

  鴞”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史家解释为“汉兴

  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假定此说属实,难道他没有想到雒——鴞——猫头鹰——恶鸟?

  别忘了,刘秀可是个谶纬“专家”。因此上,只能解释为至少到东汉,猫头鹰的名声还没有

  被搞坏。也就是说,把猫头鹰说成是一种恶鸟,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否则也无法解释我们

  的祖先要取这么个姓。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我认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

  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经提到,商

  朝时已出现雒邑),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纣后出现的,其含

  义是商人在洛河之滨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遗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础上营建被

  其称为“中国”( 即“国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遗民集中于此加以统治。雒邑即以鸟

  为图腾的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有别于宗周,呼之为成周。后周平王东迁雒邑,周王朝日趋

  衰落,至秦灭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阳)已经从国都沦为郡县,成为秦相国

  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秦始皇认为秦朝兴于水德,改雒阳为洛阳也不是没有可能,及至东汉

  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实质上是恢复旧地名而已。但是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西汉历史学家司

  马迁鸿篇巨著《史记》没有一个“雒”字,凡“雒”字皆作“洛”字,不知为何?“雒”、

  “洛”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弄不明白,其实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字学家至今

  也搞不清楚,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千古之谜。

上帝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上帝

上帝,中国古代含义为上天之帝。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辞和周朝金文中又称“帝”“神”、“天”。上字在甲骨文中,天与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