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荅案,河南省孝义镇烈姜沟村崔氏族谱字辈排行是由哪些字排列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求荅案,河南省孝义镇烈姜沟村崔氏族谱字辈排行是由哪些字排列的?,第1张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

河南鄢陵崔氏字辈:“皇恩雨露深”。

河南孟州崔氏字辈:“绍清子(恩)广贵 恭宽信敏惠”。

河南永城崔氏字辈:“大师怀邦云 金(洪)守王廷永传家”。

河南唐河崔氏字辈:“广立万世永庆书端得明照发”。

河南濮阳崔氏字辈:“广克福三朝常秉新殿朕希旺献祥瑞光华庆永平”。

河南宁陵罗岗崔氏18~~67世字辈:会殿修本体,敬守希传方;继效振法广,毓兴树德芳;建照超耀宪,延增庆占营;宝贵义志高,永远生才金;福禄寿瑞祥,长久百万春。

河南永城崔氏字辈:思一超山自兴永城崔氏分四姓崔,夏邑崔,龙岗崔,不知道我们是谁的分支 我们和其他地方崔氏不一样的是字辈的位置,比如崔思,崔一,崔超,崔山,崔自,崔兴,听老辈说一直都是这样子排的

河南商丘崔氏字辈:亭俊元维乐、景木庆凡祥、振海玉东阳

河南商丘市夏邑县中峰乡孙各村崔氏字辈:庭俊元维乐,景目庆凡祥。光有字辈无家谱,追寻在世老人没有人记得有家谱,我就开始我们崔姓来源,先祖大约在清朝中期由商丘市于城县杜集乡崔柚方迁入,近两年去崔柚坊多次认证来源于此,他们附近四五个村的字辈与我们相同,可问到家谱无人知晓,他们什么时候从何处来到此处也没有人知道,目前寻到相同字辈有七八个村庄,都想新建家谱,可家序难写,只听老人口口相传是从山西洪同大槐树来,堂号为三戟堂,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资料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 河北·丰润马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马怀义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马钟诱修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 四册 国图(存十六卷)吉林大学(存十七卷)

河北廊坊·安次得胜口马氏家谱稿不分卷马钟诱编味古堂钞本 一册 国图

河北廊坊·东安马氏家谱稿不分卷 (清)马钟诱编钞本 三册 国图

河北大城·马谱一幅马日兴纂钞本河北青县崇仙镇野儿屯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不分卷 (清)马德潜等八修 清咸丰十年(1860年)唏眩堂刊本 四册 美国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附补遗不分卷 (清)马(钅荣)(王步)等九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睇眩堂活字本 四册附二册日本 美国

河北东光·马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马春晟 马春垌等十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八册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河北青县·崇伦堂马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马步瀛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十四册历史所 吉林大学注:明成化二十二年马思聪始修此为八修

河北·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毓椿 马斡臣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山西·介休县张兰镇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山西介休县张兰镇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 二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5655——56 辽宁本溪马氏谱单一卷 辽宁本溪市偏岭满族乡小夹河

辽宁马佳氏族谱四卷图一卷 (民国)马延喜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京华印刷局排印本 五册 国图(二部)历史所 北京大学中央民院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注:始修于 清道光二年此为三修

辽宁朝阳马氏谱单一卷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瓦房子镇马台子村 族里旁支一系至黑龙江绥化 ;奉祖宗马公宗选,传明末清初入关,武将出身;宗族马氏原为单字名,后改为双字名,辈分字号居中;族内辈分现取:春朝玉凤井,文连永得洪。本支族内辈分上至“朝”自辈,下至“连”字辈,世居三百余户 吉林·马佳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广菜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写本 一册日本 美国

吉林永吉·马氏谱书不分卷 (民国)马双春撰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铅印本 一册吉林 吉林市图

上海市

上海嘉定·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元芳纂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马仲常钞本 一册四川图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前编八卷首一卷末一卷续编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马裕丰撰 清光绪间常州马氏木活字本 国图 日本 美国注:前编总目题(东门马氏宗谱);前编卷六及七各分上下实四卷;有光绪元年马裕丰序

江苏南通·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马炳黎总纂 南通马氏阁族续修 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二册江苏南通市图

江苏镇江·京江马氏宗谱二卷图一卷 马汉卿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活字 二册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马氏宗谱五卷 (民国)马继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宝善堂活字本六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间始修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马盔高主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77年)体仁堂木活字本 八册南开大学注:始修于 清康熙五十三年此为五修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马文寿续修民国八年(1919年)志诚堂铅印本 六册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毗陵艾干马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马产贤 马金炳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聚未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注:谱始修于明景泰三年马紫(山隆)江苏无锡·锡山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马玉树重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忠孝堂刻本 十五册吉林大学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宗谱二十卷 (清)马福培等重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利城马氏宗谱六卷 (清)马景和等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树德堂刊本六册 美国

江苏·吴县西洞庭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马显岳 马学燧等续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四十五年 (1780年)续刻本辽宁图注:马春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马世钧 马学礼等续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刻本 十册辽宁图 吉林大学注:马春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版心、书名作《马氏族谱》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马廷珠等续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八册 国图·吉林大学 南京图

江苏吴县·马氏家谱十卷 (清)马恩藻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钞本 五册 美国

江苏·昆山马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马光楣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万卷楼刊本八册 美国

江苏昆山·马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马光楣修民国七年(1918年)万卷楼钞本 六册 美国

江苏昆山·昆山马氏族谱序一卷 (民国)邹福保撰民国三年(1914年)稿本 三十一年 (1942年)邹福保修装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马氏族谱□□卷 (清)马敬声修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修 康熙年间钞乾隆年间增补本辽宁图(存卷1、2、5—7)

江苏·马氏家乘□□卷 清乾隆间钞本辽宁图注:记事止 清乾隆四十二年在康熙十九年马敬声所修《马氏族谱》基础上续修而成

江苏·丹阳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明瑶主修 (清)马天林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精忠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91——92

江苏·维扬江都马氏重修族谱:二卷 马仁远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ff999

江苏马氏宗谱 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7、12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69

江苏马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 记事至 清咸丰间 上图:6868

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马显岳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刻本 四册 五修本 上图:913485——88

江苏·吴县古吴西洞庭马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马显岳等纂修 清钞本 四册五修本 上图:JP997

江苏·吴县洞庭林屋马氏宗谱:八卷首一卷马廷珠等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南省陈志华堂刻字店刻本 七册七修本 上图:912673—79

江苏·吴县马氏家谱二卷马平章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稿本 一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5440

江苏·宜兴马氏宗谱 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67

江苏·常州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附余庆录一册收支 清账二册马文寿主修 民国八年(1919年)志诚堂铅印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十修本 上图:JP996

江苏·娄县扶风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棠纂修 清钞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纂修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佚名增补至 清同治间 上图:403540

江苏·娄县扶风[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书口题记事至 清嘉庆间佚名增补至道光间 上图:5512

江苏·古吴昆山井亭乡马氏家乘:不分卷马鸣鍪纂修 1954年油印本 一册 上图:JP998;又一部JP998—11册;又一部了P998—21册

江苏·无锡锡山马氏统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马辛阶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忠孝堂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上图:914073—98

苏州马氏家乘 清钞本 一册 存卷3、4 记事至 清同治间 佚名增补至 清光绪间 上图:923740 浙江富阳·富春临湖马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六年(1917年)木刻本浙江富阳县文管

浙江鄞县·光溪马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马世渭 吕志锵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裕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天一阁

浙江奉化·马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王礼宾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注:谱始修于 清光绪十四年张其柄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宗谱五卷马文燮等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7年)文英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浙江绍兴·山阴朱成马氏宗谱四卷(民国)马锡康修 民国六年(1917年)活字本 五册 吉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宗谱四卷马举砚续揖民国十六年(1927年)齿德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浙江绍兴·会稽吴融马氏分支谱十卷(民国)马荫棠纂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诚忍堂铅印本 国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日本 美国注: 清乾隆十年马祖发始修此为四修题签、版心作《马氏分支宗谱》

浙江绍兴·会稽马氏家乘不分卷钞本 一册 国图

浙江上虞·安家渡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马春风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鹄堂木刻本八册 河北大学

浙江·上虞干渡马氏重修宗谱:八集马金富主修马祖良总纂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刻鹄堂木活字本 十册 卷次以伏波世泽江浙名家为序 上图:903230—39

浙江上虞·虞东干渡马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马云升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刻鹄堂活字本十册历史所注:宋宝祜四年马涓始修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七卷 (清)马拧学等重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善述堂刻本七册 南开大学注:始修于 清康熙四十三年此为三修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 (清)马传学 袁素藩重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刻本 十册河北大学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 (清)马素溶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善述堂刻本十册 中央民院注: 清康熙年间初修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十卷 (清)马均世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善述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3651—60

浙江·嵊县仁村马氏东房宗谱 (清)马素潘等总理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善述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 6、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84

浙江缙云·票坑马氏宗谱五卷 (民国)马名金撰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注:首纂于明万历十五年朱灌

浙江·山阴朱咸马氏宗谱:四卷附历代帝王年号歌一卷马锡康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书诚堂木活字本 五册 书名据版心题二修本 上图:JP995

浙江·永康重修禄源马氏宗谱 (清)马良福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广年(1712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卷首 上图:6896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懋进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 2、 3下、4 八修本 上图:6885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马懋高等纂修 清雍正八年(173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书名据版心题 七修本 上图:6899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马懋俨等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九修本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马懋康等纂修 清道光二年(1822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7 十修本 上图:6887

浙江·东阳西源马氏宗谱 清咸丰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4 上图:6888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7968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1、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82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八册存卷7、9一比、16 上图:6900

浙江·东阳安恬马氏宗谱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2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二十一卷末一卷 (清)马凤海总理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存卷1、 2、4—6、8—11、14下、16、18—21卷末 六修本 上图:6881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惠生等纂修 清乾隆元年(1736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6首修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9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恺臣等纂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0 书名据版心题 二修本 上图:6880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仲泰等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年)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5、10、13、14 三修本 上图:6877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6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 (清)马端垚总理 清道光年二十九年(1849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下、 20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6878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重修宗谱:二十一卷末一卷 (清)马凤海总理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木活字本 十九册 存卷1— 4、11、13上一14中、15上一17、20七修本 上图:6902/A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2、11、14、15、17、18、21下、22上、24、25、27—29、33、37八修本 上图:6901/A

浙江·东阳茂陵马氏宗谱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存卷2—6、8—14、16—25九修本 上图:6903

浙江·东阳松山西阳马氏宗谱:六卷马祖信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十修本 上图:6897

浙江东阳·吴宁安恬马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陈振南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浙江东阳县魏屏乡瓦壶窑注:谱始修于宋隆兴元年马模伯

浙江·剡县剡西马氏宗谱 清诚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道光绪间 上图:6898

浙江·浦阳马氏宗谱:四卷马守嵩总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四册 上图:9009437—40

浙江·海宁朱马氏家乘:八卷 (清)朱惟阳纂辑 清咸丰七年(1857年)敦远堂刻宣统二年(1910年)增补印本四册 存卷1—3、6、7 上图:2749

浙江·海宁朱马氏家乘:八卷 (清)朱惟阳纂修 佚名续修 清咸丰七年(1857年)敦远堂刻民国间增补印本 六册 上图:长267541—46

浙江·鄞县四明马氏县东派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马辰陔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纯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长471369—70

浙江·鄞县鄞东盛垫桥马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石绍祺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存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上图:泅92;又一部JP992—14册

浙江·会稽马氏分支宗谱:十卷马伯声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诚忍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3771—80

浙江·会稽马氏宗谱:五卷(清)马文燮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文英堂木活字本 四册 上图:925326—29

浙江·义乌新开塘马氏宗谱 马景来等倡修 国二十八年(1939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95

浙江·慈溪马氏宗谱:二卷 (清)马善庆等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监兹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90;又一部9094911册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十卷(清)马步安总理 (清)马灿善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公明堂木活字 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53—62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十二卷 (清)马景贤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公明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书 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41—52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二十卷 马士彦等纂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明堂木活字本 十九册 存卷1—13、 15—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3

浙江·暨阳扶风马氏宗谱:二十二卷 马徵祥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公明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468—89

浙江·暨阳马氏宗谱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7970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四卷(清)马配福等纂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 1、 2、 4 上图:6883/A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四卷 清道光四年(1824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1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2六卷 (清)马金福等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 1、 4—6 上图:6870

浙江·暨阳梅溪马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4—6、8 上图:6872

浙江·润州润东马氏重修族谱2十六卷 (清)马嘉德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乐真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十修本 上图:JPl000

浙江·衢州重修马氏宗谱 (清)马际会等督理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 上图:6893 安徽·桐城扶风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民国十八年(1929年)木活字本 八册安徽博 日本 美国

安徽·怀宁高河埠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马世雄等修 清道光二年(1822年)五常堂木活字本十册 美国

安徽·怀宁马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清)马宏久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敦悦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美国

安徽·皖江马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马泽客 马庆臻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十册安徽博

安徽·合肥马氏宗谱民国培厚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6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上图:6894

安徽·歙县马氏宗谱:不分卷 (明)马文灼纂修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刻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7478 山东德州马氏支谱四卷 (清)马嵩庆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静业堂木刻本 二册河北大学

山东庆云·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龙潭等重修民国六年(1917年)藏拙堂石印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山东·日照马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马荫田等修民国七年(1918年)铅印本 五册 美国

山东济宁马氏家谱6卷 (清) 康熙三十二年 现存于山东金乡鸡黍镇李小楼村 中国

山东安丘寨庄马氏家谱不分卷 (清) 乾隆二十九年 现存山东安丘市庵上镇大陆戈村 中国 河南睢县、宁陵、柘城马氏家乘五卷(原谱道光六年)九世孙马金相、十世孙马惠章、马惠吉、马思白初修,注:1986年12月续修 手写影印本 睢县 、宁陵、柘城、郑州各村族人头人留存

河南杞县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宗孔 马毓昌等续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河南杞县马氏木刻本河南图注:明崇祯十三年创修

河南·安阳蒋村马氏宗谱八卷 (清)马吉樟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四册人民大学

河南项城·马氏家谱六卷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创修 宣统三年(1911年)马世成续修何南项城县档

河南宜阳七峪坡马氏世系图谱 十二世以前世系 世祖马洲 湖北·马氏族谱□□卷 (民国)马光顾 马光灿等纂民国九年(1920年)武昌马氏怀远喾活字本武汉图(存卷1)注:明万历二十一年马鉴创修该散居江夏、安陆、沔阳等地

湖北新洲·马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马精臣 马祝三续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石河村东马家湾注:谱创修于 清光绪十七年

湖北英山·马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马廷福主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青云堂活字本十册 历史所注: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澍么始修此为三修

湖北石首·马氏族谱□□卷民国七年(1918年)续修 马聪明钞本湖北石首县档 湖南马氏续修族谱□□卷首一卷 (民国)马大骧修 马积玉 马积 清纂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首)注:该族散居常德、桃源等地

湖南宁乡·马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二卷 (清)马祖端修 马光笏 马祖隆等纂 清光绪元年(1875年)铜柱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首上、下)

湖南宁乡·马氏五修族谱八卷首三卷 (民国)马立湘纂(序)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铜柱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湖南醴陵·马氏五修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马惕冰 马有陂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绛帐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3、5、7、8、10、 13、 14、 19、 20)

湖南桃源·马氏续谱九卷首一卷 (民国)马积 清 马积玉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石印本 湖南桃源县档注:初修于 清乾隆五十七年

湖南·林塘马氏四修族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记事至 清同治间 上图:6874

湖南·林塘马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中和堂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61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重续族谱:三十三卷 (清)马锡元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 存卷1、3下、6、14、20—22、24、26、28、29、3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4

湖南·湘潭湖田马氏三续族谱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0、13、28、41、47、49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75 广东五华油田·马氏宗谱一册:记事至清康熙年间

广东顺德·马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注:记事至国民七年

广东·扶风马氏宗谱 (清)马有勋修 清光绪年间钞本 一册科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马氏族谱五卷 (民国)马胜文 马季豪等编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铅印本 广西容县党史办(存卷首)注:本书记载广西平南、容县、北海、桂平、玉林等

马氏广西·马氏族谱□□卷民国间铅印本广西图(存卷二)注:该族散詹平南、容县等地

四川省

四川成都·马氏宗谱二卷 (民国)马开桂 马开甲续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新都石印本 二册 四川图注:马凤鸣首修于 清道光年间

四川崇庆·马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马双延 马中长等纂修民国间排印本 二册四川图

四川内江马氏 清修族谱一卷 (清)马英校纂修民国间钞本 一册四川图注:谱后增修 清末民初世系

四川简阳·马氏宗谱四卷 (清)马大德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四册 四川图

四川·马氏族谱二卷 (民国)马宣尊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石印本 四川图 云南大理龙关马氏家谱不分卷稿本 一册云南大理州图

云南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寿圭等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谢宏态钞本十册中央民院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谱五卷 (民国)马凌甫续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科图 吉林大学 广东中山图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世系表不分卷 (民国)马凌甫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二册 美国

陕西合阳·邰阳南渠西马氏宗谱传记不分卷 (民国)马凌甫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陕西大荔·关西马氏世行录十四卷 (清)马先登纂 清同治七年(1868年)敦伦堂刻本 八册 国图 美国 宁夏·马氏族谱初集四卷二集三卷三集三卷四集三卷 (民国)马鸿逵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铅印本宁夏图

马氏家乘不分卷 (清)马国璷录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刻本 一册人民大学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纂原稿本 三册 国图

马氏族谱不分卷 (清)马书奎修 清传钞本 二册 国图

马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清刻本四JII图(存一册)

马氏宗谱不分卷 清钞本(其中一册配 清刻本)北京大学三官马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马庆馀 马凌云等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伏波堂刻本 十四册哈尔滨师大注: 清光绪六年马福臣庄茂卿等创修

繁阳马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马骥如纂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木刻本安徽宣城地区档

远阳马氏家谱不分卷钞本 六册 美国

马氏家谱 清一本堂刻本 二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6

马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90

 1、郡望

  河西郡:唐置河西郡,现在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据《姓氏辩证》载:“楚靳尚之后,食采于靳,以邑为氏”。

  2、堂号

  靳姓的主要堂号有:“河西堂”等。

  ============================================================

  靳姓宗祠通用对联

  〖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战国;

  望出河西。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治河彰绩;

  赐米旌廉。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辽阳人靳辅,字紫垣,隶属汉军镶黄旗,顺治年间由官学生考授国史院编修,康熙年间任河道总督。当时,苏北地区黄、淮、运河等决口百余处,海口淤塞,运河断航。他继承前人“束水攻沙”的经验,又得到幕僚陈潢的帮助,堵塞决口,加筑堤坝,使河水仍归故道,收到较好效果;又在宿迁的清河开创中河,确保漕运畅通。因遭诬陷罢官,后再任河道总督。著有《治河方略》、《靳文襄公奏疏》。下联典指明代淇县人靳义,字原礼,由太学生做官,至监察御史。永乐初年,按察畿辅,惩办贪官,判明积案,使吏民畏服。他生活极为俭朴,每天只有青菜素食,当时皇太子曾赐给他鱼米,以旌表他的廉洁。后官湖广按察司副使。

  学崇伊洛;

  功著攀麟。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靳裁之,通儒术,学宗二程,胡安国尝师事之。下联典指·汉靳歙,以中涓迁骑都尉,从帝定三秦,以功封信武侯。

  学宗伊洛;

  功著车骑。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独知二邑有惠政;

  众目百会多能声。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刑部主事靳居,字淑孔,长垣人。崇祯进士,曾知济源、莱阳二县,有政声。下联典指宋代州卒靳东发,字弍远,性多能,人目之为“靳百会”。尝集古今谏诤百事以为图,号《百谏图》。

  东发成图百事谏;

  学颜理财万余言。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州卒靳东发,字弍远,性多能,人目之为“靳百会”。尝集古今谏诤百事以为图,号《百谏图》。下联典指明代太仆射靳学颜,字子愚,济宁人。嘉靖进士,授南阳推官,后巡抚山西,应诏陈《理财》万余言,言甚切至,改吏部右侍郎。

  -----------------------------------------------------------------

  〖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束水攻沙,造福黎庶;

  越权揽政,僭号天王。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治水专家靳辅,字紫垣,辽阳人。康熙间任河道总督,运用“束水攻沙”法,成功治理了黄、淮、运河。有《治河方略》等。下联典指十六国时,汉国大臣靳凖,匈奴族人。曾独揽朝政,杀汉王自立为汉天王。不久,为部下所杀。

  学宗程氏,渊源有自;

  武伐项籍,事业争璀。

  ——佚名撰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靳裁元事典。下联典指汉代骑都尉靳歙的事典。靳歙从定三帮伐项籍有功,封信武侯。

  ============================================================

  附录:靳姓典故、趣事

  〖靳阁老子〗

  明代丹徒人靳贵曾做到武英殿大学士,人称靳阁老。靳阁老有一个不肖之子,科举考试没能及第,多年后,孙子反倒金榜题名。靳阁老每次督促、训斥儿子时,儿子总是强词夺理:

  “您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您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您为何还骂我不肖?”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宁陵居然之家楼盘位于:宁陵县永乐路与太行路交汇处西南角。

居然之家宁陵店位于宁陵新城核心,永乐路与太行路西南角。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地上四层,由居然之家家居卖场和品牌商超组成。居然之家宁陵店单体建筑沿永乐路及太行路曲线延展,商业展示面大,视觉识别性强,自然形成区域标志。建筑立面采用圆弧造型,内部多处中庭设计,即满足了商业体内部可视性需求,又满足专业卖场空间需求,通过对居然之家先期招商,完成商业定制式开发,填补了宁陵商业空白,通过带租约产权商铺销售,为宁陵人开辟了除传统投资方式之外的新型财富通路,用企业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品牌优势惠及更多市民。。

当前均价:售价待定。

物业类型:商业-商铺。

产权年限:购物中心40年。

:宁陵居然之家详细信息。

苗晋卿

潞州壶关人,唐代宰相。进士出身。玄宗逃亡入蜀后,被肃宗拜为左相。唐军还师国都后,封为韩国公。代宗时,吐蕃曾占领京都,其被胁迫而闭口不言。其子苗丕,历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郎中,官终河南少尹。 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有一位三朝为官、身高位显的宰辅之臣,他为人谦柔宽厚,处事恭谨。幼年时苗晋卿勤奋好学,文章尤佳,因而在科举取士的时分,得以高中进士。他先后活泼于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的政治舞台上。

江苏宝应苗林苗氏族谱中苗晋卿遗像

起先,他久滞县尉一职,后调入朝廷,任过侍御史和度支、兵部、吏部员外郎等职。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今后连连高升,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成为正四品大员吏部侍郎,掌管了科举取士的大权。天宝二年(743年)他因开科取士不公,被贬为健康太守,转任过魏郡、河东、扶风等地太守,因政绩而封为高平县男,后又再度调入朝廷,历任工部尚书、东京留守、宪部尚书等职。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苗晋卿被委以左宰相的重担,料理军国火事,其年十二月因功封爵为韩国公,食邑五百户,今后又转任过中书侍郎、侍中、太子太傅,唐代宗时为太子太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暴乱发生后,唐王朝很快丢掉京城。苗晋卿身为唐宪部尚书,因声威甚高而遭到独断国政的杨国忠的妒忌和架空。暴乱一开始,杨国忠奏请唐玄宗,让苗晋卿去担任陕州刺史、陕虢两州防范史,妄图把他挤出朝廷,到前哨领兵交兵,与安史叛军对立。他以年事已高、沉痾在身为由决断辞去所授之职,这引起了唐玄宗的不满,虽答应了他,但又解除了他宪部尚书的职务。但他依旧跋山涉水,饱经艰幸,到金州流亡,后又曲折回到唐肃宗的行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戎行又占据长安京城,一些叛臣勾通吐蕃另立朝廷。那时,苗晋卿被唐代宗由侍中降职为太子太保,因病老卧床家中不能行走。伪朝廷想借他的声威打扮门庭,派人抬着肩舆,威逼利诱他参与伪政府。而苗晋卿一言不发,不予理睬。苗晋卿不计个人恩怨,一直保护唐王朝的控制,不管个人安危,忠于唐廷,保全节操,确实难能可贵啊!其二是地治郡有方,深得民意,苗晋卿在做当地官时间,宽厚待人,为官清凉,又长于抓大政战略,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尤其是在魏郡做太守三年时间,政治清明,很得民意。当他调任之后,魏郡庶民因敬重和思念他,在他生前就为他树立祠庙,树碑立表,树碑立传。其三是他捐资办学,谋福桑梓。苗晋鲫做魏郡太守时间,曾回乡探亲,在回乡途中,走到能望见壶关县城的当地,他就下了车马,步行行进,以示对乡邦的恭顺。手下小吏劝止说:“太守德高望重,不该当这样自轻贱”,他却说:“过公门都要下马,何况是父母之邦呢?对父母之邦的全部都应该敬重,你啥也别说了”,硬是步行到城里。到乡里之后,父老乡亲有向他献酒的,他都一概走下台阶接手中恭顺地饮尽,其时大家都赞许他这种谦敬的美德,他还拿出个人俸禄万钱献给乡学为经费,开展教诲,谋福于桑梓。

永泰元年(765年)苗晋卿病老逝世,终年81岁。唐代宗因而辍朝3日,为他举丧,谥号“懿献”,后又改为“文贞”。大历七年(772年)他作为重臣列入唐肃宗祭庙享用祭拜,封建时代人臣的最辉煌时刻苗晋卿全部得到了,活着时候位居宰相,死后作为重臣列入唐肃宗祭庙享用祭拜,这是封建时代对一个臣子贡献的最直接肯定。

苗晋卿,祖苗夔,追赠礼部尚书。父苗殆庶,官至绛州龙门县丞。晋卿幼好学,能写文章,又能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苗晋卿共十子,分别是太子通事舍人苗收、驾部员外郎苗发、河南少尹苗丕、苗坚、给事中苗粲、苗稷、苗垂、苗向、户部员外郎苗昌。苗晋卿一门辉煌数代,人才辈出。可见苗氏在迁居上党之后,其家族发展之盛,代不乏人,屡有位列卿尹者。苗氏一族由上党繁盛之后,又逐步迁散到了附近的泽州、永济、河曲等地。

苗奉倩

唐玄宗时期人,生卒年不详,天宝七年(748)任处州刺史。

苗稷

唐宪宗时期人,元和十四年(819)人任处州刺史。

苗发

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潞州壶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苗晋卿十个儿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

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初为乐平令,授兵部员外郎,迁驾部员外郎。仕终都官郎中。发常与当时名士酬答。

苗海潮

下邳(今江苏邳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六一三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抗击隋军于江淮一带。后降唐。

苗台符

苗台符六岁能作文章,聪明无比。十几岁博览群书,著《皇心》三十卷。十六岁考中进士。张读也是很小就擅长吟诗作赋。十八岁中进士。跟苗台符是同年。两人又一起在少师(官名)郑薰(任宣州地方官时)那里作佐官。两人经常在宣州西明寺的东廓下,张贴他们的诗作。有人暗中批注说:两个前进士,一对阿孩儿。苗台符十七岁死去,神童英年早逝。张读做到礼部侍郎。著作有:苗台符《古今通要》四卷。

苗蕃、苗忄音、苗恪

潞州壶关人,唐代大臣。父子三人均为进士出身。父苗蕃累官至太原府参军。苗忄音娶宰相牛僧孺之女,官至户部郎中。苗恪历官洛阳令、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后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苗训

河中人,宋初大臣。善天文占候术,曾于营中预言赵匡胤陈桥兵变。宋初,累官至检校工部尚书。

苗时中

宋代名宦。字子居,其先自壶关徙宿州。以荫主宁陵簿。邑有古河久陻,请开导以溉田,为利甚博,人谓之苗公河。调潞州司法参军。郡守欲入一囚于死,执不可。守怒,责甚峻,时中曰:“宁归田里,法不可夺。”守悟而听之。熙宁中,以司农丞使梓州路,密荐能吏十人,后皆进用,人卒莫之知。讨蛮时以创立折运法,使得军粮供应无缺,因功升迁两阶,为发运副使、河东转运使,加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户部侍郎。

苗仲先

通州人,字子野,为北宋徐州太守。

苗授

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北宋将领。以荫补官,在攻打羌、西夏等战役中,屡立战功,累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后以保康节度使知潞州。其子苗履亦为宋将,累官至天武都指挥使。

苗 履

宋将,累官至天都节度使。

苗傅

上党人,南宋将领。累官至统制官。后与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位于太子,被勤王之师击败,并被俘杀。

苗翊

南宋将领,参与了清君侧的苗刘兵变,企图威逼利诱赵构抗金。

苗再成

南宋官吏,南宋抗元三杰之一。累官至真州知府。文天祥败走真州时,被其请入城中,共商抗元大计。如果不是苗再成抗旨不尊,文天祥早就被杀死在真州城下,更没有后世的《正气歌》。后死守孤城,城陷,不屈而死。

苗道润

苗道润(-1218)金代骠骑大将军、留守中都苗道润,河北九公中的大部分都是苗道润的手下。贞祐初为河北义军队长。宣宗迁汴,河北义军集结,抗击蒙古兵。他“有勇略、敢战斗,能得众心”(《金史》)。累至骠骑上将军、中都路经略使,兼知中山府(河北定州)事前后抚定五十余城。兴定元年(1217)奉诏恢复中都,与诸军不和而相攻。次年被易州贾瑀诱杀。

苗善时

元朝词人,留有词作《步蟾宫》和《望江南》:

阳复乾纯阳姤午。象帝先、是吾玄祖。一气氤氲降甘雨。始恍然、火浮黎土。无极极中诚密锢。玉龙蟠、幽囚金虎。主人轻鼓没弦琴,全不属、宫商律吕。

清高士,志道体真仙。养浩虚中吹玉笛,凝神真乐吸琼笙。清净莹心天。离欲海,放倒我人山。玄素采阴魔畜道,娄公邪术执为玄。休效损丹田

苗道一

元朝全真教第十二任掌门、第十七任掌门,回首王重阳祖师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师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后,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南北归宗,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上层丹鼎大派。

苗好谦

苗好谦,我国古著名农学家,元代成武焦村(今成武县汶上集镇前苗楼村)人。初任都察院属员,延祐三年(1316)年升任淮东廉访司佥事,因“善课桑农”,皇帝“赐衣一袭”,后入朝为司农丞,著有《栽桑图说》和《农桑辑要》,受到皇帝赞许:“农桑衣食之本,此图甚善”。遂命刊印千册,散之民间。并晋升苗好谦为御史中丞。

苗衷

凤阳府定远(今属安徽)人,明代大臣。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有《史阁纪闻》、《归回录》、《雪窝稿》。

苗汝霖

明代军事家,生卒不详。嘉靖五年丙戌科二甲进士(第四十二名),山西朔州人,官至兵部郎中,其父、子均为兵部名将,曾驻守山海关。善诗,现存作品仅余一首,墨迹至今保留于山海关: 登亭试问秦皇岛,海上神仙信有无。今古几人能化羽,乾坤何处是蓬壶

苗朝阳

山西河曲人,明代官吏。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新蔡、杞县知县,以廉能称。升兵科给事中,官至太仆少卿。

苗焕

字尔章,又字文峰,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十三日。21岁时中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列第22名;28岁时登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会试第68名,殿试为三甲225名,赐同进士出身,同年即授宝丰知县,“性戆直,果敢有为,冰操自历,属吏清风”,祀宝丰县名宦祠。万历六年(1578)任平山知县,万历三十四年任鲁山县知县,修鲁山城池。后升任四川保宁府知府,时监司有人蜚语中伤,遂谢政归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春卒,寿年七十有六。崇祯三年(1630)祀泽州乡贤。生有三子,分别是苗有土,苗广土和苗胙土,苗胙土成就三子最高。

苗胙土

字叔康,号晋侯,万历十七年(1589年)七月初九日生于保宁府官邸,两个哥哥分别是苗有土和苗广土。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戊午科举人,列第二十七名;天启二年(1622)登壬戌科进士,会试第297名,殿试二甲58名,赐进士出身,刑部观政;天启四年(1624)四月授户部福建司主事,崇祯九年担任佥都御史、郧阳巡抚,称为正二品大员,达到了其事业的顶峰。苗胙土曾平定邓玘兵变,

2005年10月20日,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宣布,中国的孔子家谱被认定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家谱。孔子的族人传承至今已繁衍有82代。孔子世家谱自明朝以来,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孔子后代展开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续修孔子世家谱工作,宁陵县孔子后裔专门召开了宁陵派宗亲大会,参与家谱续修工作。目前,孔子的后裔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

在宁陵,作为一支圣人孔子嫡裔的重要分支——宁陵派①,自唐朝迄今已经1300多年,成为孔子后裔中重要的、影响较大、人数众多的大宗派。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记载:“宁陵派,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洛宁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泽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为什么孔子后裔会在宁陵形成庞大且有重要影响的宁陵派呢?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御敕在宁陵县孔集建孔庙?为什么孔子的子孙有两公三侯葬在孔集?孔集原名褚堌村,为什么后来改名孔集村了呢?这,都要从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葬在宁陵说起。 2006年12月24日,笔者专程赶到孔集乡孔集村寻访千年褒圣侯墓遗址及孔子后裔在宁陵的情况,一一解开了上述谜底。千年褒圣侯墓

初到孔集,笔者并不太清楚孔子后裔都居住在哪里。于是,走到孔集乡政府附近向街上的群众询问。他们告诉笔者,孔家的人在孔集多的很哪!从310国道向北、乡政府向东,整个孔集东村都是孔家的人。按照他们的指点,在孔集东村,笔者找到了孔子的第76代孙孔令知。

孔令知,今年65岁,孔集村村委委员。看似很普通的一个人,但却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在他的家里,笔者竟然看到了他珍藏多年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共计8卷。在了解到来意后,他进入内室拿出了一个用硬牛皮纸包裹整齐的包裹,小心的打开,那纸页微微泛黄、略显破旧、并有稍许残缺的孔氏家谱跃入眼帘。 孔子第76代孙孔集孔令知讲解孔氏宁陵派渊源

据孔令知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民国时期的孔氏家谱之一。从1999年开始的最近一次续修孔氏家谱,山东曲阜多次来人查询、复印这套家谱。

从这套家谱开始,孔令知翻开其中的内页找到相关内容,开始讲述宁陵孔氏后裔的渊源和发展。他说,以前孔集有孔子的33代孙褒圣侯孔德伦的墓地和文庙,规模很大。孔氏宁陵派的开启,就与褒圣侯墓建在宁陵有关;孔集文庙还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御批敕建成的。

郭文德说,当年的褒圣侯墓就在今天的孔集卫生院院内

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褒圣侯墓是孔子33承嗣嫡代孙孔德伦的陵墓。孔德伦,字大经,世袭封侯,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奉敕迁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天授二年(691年)去逝,享年71岁,葬于此。据记载,褒圣侯墓高3米,周围40米,砖包。墓前有石桌、石凳。神道两侧,排列有石人、石马、石狮、石猴、石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墓区占地五顷四,古柏参天,庄严肃穆。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举行大祭,方圆百姓来这里朝拜,香火缭绕。墓北有文庙,三间大殿,东西廊房,五脊六兽,古朴壮观。②今天的孔圣庙的遗址处只能看到当年庙上拆下的古砖了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要御敕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呢?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孔令知请出孔家家谱宁陵卷的主编、孔集乡中退休老校长郭文德介绍。郭文德也在孔集集上住,因学识渊博,又是孔家外甥,他多次参与搜集、整理孔氏宁陵派的相关资料,并有多篇文章发表,今年又主持召开了宁陵孔氏宗亲大会,着手孔家家谱宁陵卷的续修工作。郭文德以对孔氏宁陵派历史渊源和孔家世传典故的熟知,向笔者娓娓道来:

隋灭唐兴,历史变迁。孔德伦当时还是世袭隋朝的绍圣侯,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封为褒圣侯。对此,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家的著名书法家虞世南曾撰书《孔子庙堂碑》,碑文内容是记高祖立孔德伦为褒圣侯并新修孔庙事。《孔子庙堂碑》于唐武德九年刻,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唐朝初年,国内局势及其动荡,外忧内患,极具军事、领导才能的李世民通过东征西战赫赫战功和“玄武门之变”取得帝位,唐高祖李渊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一边理顺朝政,一边强化军事征战,讨伐叛乱。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辽海兵乱,山东也政局动荡,不服从唐朝统治,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向东征伐辽东(我们常说的薛仁贵征东,即是从此发迹)、平抚山东。皇帝出征,程咬金率其婿孔德伦跟随。当大军行走至古宋国西宁陵县褚堌村(今孔集村)东南4里(今史张楼与黄楼北地)时,安营下寨住宿,孔德伦这时却得急病病故。因征战行程吃紧,临时将孔德伦寄埋到了宁陵。这么重要的人物埋葬,当然不同于一般百姓,尽管时间紧迫,李世民还是命令地方官员建了一个寺庙“寄骨寺”,寄放孔德伦的尸骨。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只听其音、不辩其意,便成了“己古寺”。

再说大军平叛凯旋归来,唐太宗李世民回到长安。想到自己的重臣孔德伦还在宁陵寄埋,于是命令程咬金料理后事,御批白银10斤,就地隆重厚葬孔德伦。程咬金射箭点穴,给墓地选风水宝地。程咬金从寄埋孔德伦尸骨的小吴“寄骨寺”前向西射箭,结果箭落在褚堌村十字街处。村人以为侯爵阴阳宅基均为五顷四,恐怕村子划在墓区之内,家园外迁。再者,十字街处也不能埋人。于是,把箭悄悄挪到了村南今天的孔集乡政府、乡卫生院处。差官追箭至此,即为墓穴。建褒圣侯悬棺墓,童男童女各8个殉葬,盛礼殡埋后,留杨虎一队守护墓地。西到杨庙集,南到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不完皇粮,只交一部分祭田钱(相当于祭祀招待费用)。

关于孔德伦迁居宁陵县孔集村,还有个说法。据《唐史·名人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乱,唐太宗李世民恐怕危害孔子后裔;又因为孔子的先祖曾被封于宋,诏令褒圣侯孔德伦迁到古宋之地,暂避兵乱之祸。“太宗曰:‘宋,亦尔先人微子所封之地。’诏居中土。”③孔德伦遂率家南渡黄河,迁居宁陵之褚堌村,“袭于此,是为宁陵阙里”。唐太宗十一年诏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此后世召孔氏子孙朝会之始。敕其在当地建孔庙,赐予祭田,供奉祖先。天授二年(691年)孔德伦“寿卒于官寓”,享年71岁,葬宁陵县褚堌村。武则天10月20日赐葬孔德伦玺、书、衣服等。

以上两种说法,内容虽然不尽相同,而褒圣侯孔德伦死后葬于褚堌村,却是公认的。从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记载的褒圣侯墓碑文和《唐史·名人志》记载内容来看,《唐史·名人志》记载的迁居原因更权威、可信。

唐朝以后,褚堌村的孔宪禄(四品奉祀官)和商堤口的解老总主持扩建村落,挖壕筑寨,使村庄面积达十六顷之多。原有48户人家。以后孔姓人家迁入繁衍较多,逢集逢会,遂将褚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④ 孔氏宁陵派的源头

孔德伦在宁陵去世后,他的大儿子孔崇基在云南做官,“中宗嗣圣十二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受朝散大夫。初武后时,封先圣为道隆公;至是,以邹鲁百户为采邑。年五十六卒,葬宁陵父墓东。”⑤二儿子孔子叹摄宁陵祀事,“年七十九卒,附葬父墓东。”两人去世后,都在孔集与父亲合葬。

孔德伦的大儿子孔崇基生子孔璲之,“璲之,字藏晖。唐明皇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授国子四门博士、邠王府文学、蔡州长史;二十七年,进封文宣公,除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邑一百户。年六十四卒,葬宁陵祖墓南。子一,萱。”二儿子孔子叹生子孔贤,“贤,字元亨。幼端颖,十岁能文章,登进士第。历太子中舍、深州刺史,政绩著闻,上赐白金十斤、衡水庄一区、叙修宁陵林庙祭田五十亩,永免赋役。年五十九卒,子三:蕴、蒙、蓄。”⑥孔氏谱书言孔贤进士及第,不见于《登科记考》。孔贤为宁陵派之始祖。

孔子第36代裔孙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年五十八卒,葬宁陵祖墓东。子一,齐卿。”⑦

孔子第37代裔孙孔齐卿,“唐德宗建中三年,袭封文宣公,除青州司兵参军,迁兖州司马,会淄青节度使。李纳叛于东平,公罗难,归葬宁陵。子三:惟晊、惟昉、惟时。”⑧

孔子第38代裔孙孔惟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李纳子师道败诛、东平兵解,留幼弟惟时与贤曾孙惟一守宁陵祖庙墓。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年六十五卒,葬祖墓东。子一,策。”“惟昉,一名文整,授兖州参军,无传。”“惟时,一名文谨,授兖州都督公曹参军。家宁陵,奉祀事。子二:克宽、克贡。”⑨

至此,孔氏望族三公三侯葬于宁陵。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一、孔惟时驻守,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郭文德告诉笔者,孔氏家族在历史上一直很受尊崇的。大的不说,就从交公粮上来说,解放前一直是免缴的。他举了个例子,睢阳区的坞墙乡解放前有很多宁陵派孔姓族人,当地国民政府让其缴纳公粮。孔姓族人就搬出历朝历代皇上对孔姓后人免缴公粮的谕旨,和当地政府打官司,结果赢了官司,再也不完粮当差。郏县孔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望族,大学生多是孔姓人。当地政府建了孔庙、圣林,年年祭祖,以感谢圣人的恩泽。

据1992年版《宁陵县志》记载,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结果,宁陵县共有孔姓子孙2579人。孔令知告诉笔者,目前全县孔姓族人主要分布在孔集、孔大楼、孔小楼、西小孔集、孔庄、刘洼、孟士图、南孔庄、二郎庙等村。

根据《重修褒圣侯墓碑文》⑩记载,褒圣侯墓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三侯墓冢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洪武十六年(1383年)裔孙孔希祯修复如故,一直保存到解放初期。

孔令知说,如今其他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都要来孔集寻根问祖。但是,现在在孔集寻找褒圣侯墓、文庙的踪迹,已经只剩遗址。想要恢复旧貌,牵涉到资金、土地等诸多因素,很不好办。说到这,孔令知一脸的无奈。据他介绍,褒圣侯墓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平毁;文庙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拆毁。今天,我们只能从先人的文字描述中想象,或从残存的斑驳的古砖气息中感受那昔日的盛况。

在孔令知、郭文德两位老人的带领下,笔者先后来到褒圣侯墓、孔圣庙的遗址探访。在褒圣侯墓的遗址处,如今已经是孔集卫生院的办公区,盖上了楼房;后面是乡政府的办公楼。郭文德说,当年盖楼挖地基时,曾经毁坏了很多墓,很多尸骨被挖出,当地的孔氏族人为此还和施工单位发生了纠纷,经过调解才算平息。在文庙的遗址处,笔者总算还能找到些孔圣庙当年的痕迹,那就是庙被拆后的古砖如今被供销社的主房和院内的一些住房所使用,虽然有些已经因年代久远而斑驳脱落,但其历史的沧桑更见执着。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从孔子至今,250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从褒圣侯到现在,宁陵孔子后裔也已经传承将近50代,并分布到全国各地。

今天,我们怀念孔子,是因为他的思想使王者取得了统治天下的道义,民众则收获了中国文化的体验,孔子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今天,我们探寻褒圣侯墓,是因为它的存在昭示了孔子后裔新的迁徙地域的开拓,将圣人的思想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孔集,因孔子的后裔而得名;宁陵派,孔氏家族的大宗派。

宁陵,以你们的存在而骄傲。

注释:

①《孔氏家族体系考略》:孔氏第四十三代前有十派:平阳派、郏县派、宁陵派、献县派、丹阳派、岭南派、湖南派、浏阳江派、浏阳派、鲁山派。

②《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名胜古迹”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③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

④《宁陵文史资料》第三辑,1992年5月版。

⑤—⑨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版《孔子世家谱·初集》卷一。⑩见清宣统三年版《宁陵县志》。

附:唐褒圣侯墓碑文

褒圣侯姓孔氏,名德伦,先师孔子三十三代孙。侯当唐太宗贞观十一年,改封褒圣,朝会同三品,食邑千户。迨则天武后天授二年十月二十日赐侯敕书及时服,享年七十一,寿卒于官寓,葬宁陵县褚崮村。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邱垄如故属。大明洪武初元,黄河泛滥。两侯墓涿皆为水淹,日久见其迹,而邱木犹存。孙希祯,岁时舆祀,恒怆于怀,欲修筑之而力弗能也。既又官于朝者几三年,而松愀之念,不少置焉。及去官家居,得遂其志。即与族人协谋,因故迹筑而封之。扫除荒恶,培植邱木,使其复其旧。既襄事,乃遣其弟希贤,持孔氏族谱,不远数千里来征文,将刊诸石以表其墓。昌惟先圣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开太平。其言载五经,垂教后代,炳然如日月之丽空,故与天地同始终。其林庙邱垄,历代崇奉之,莫有毁伤,宜其巍然与龟蒙同悠久,其宗支葬于他所者,亦互为后世共瞻仰。褒圣侯之墓为河水垫没,虽曰不幸,然使其无兴修之人,则莽然终为荆棘之墟。今幸赖侯有裔孙如希祯者,克诚先绪,力为兴修之,先祖之灵魂得永宁于九泉之下,不可谓之贤者乎?

张昌(国子助教)撰文

求荅案,河南省孝义镇烈姜沟村崔氏族谱字辈排行是由哪些字排列的?

河南渑池崔氏字辈:“友应从连之学凤殿中云鸿道书月乐德”。河南鄢陵崔氏字辈:“皇恩雨露深”。河南孟州崔氏字辈:“绍清子(恩)广贵 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