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木家庄名字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兰陵县木家庄名字由来,第1张

以朱姓最早得名朱家庄,后朱姓迁出改为木家庄。木家庄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车辋镇下辖的行政村,地名含义因村原为朱姓最早,得名朱家庄,历史沿革自人口居住以来,以朱姓最早得名朱家庄,后朱姓迁出1912年改为木家庄。

1广宗县高家庄村历史

高家庄初名木原乡,清初建村,来历无考。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毁村。嘉庆二十年(1815年),高氏大公迁此重建村庄,改名高家庄。后有张氏、陈氏迁此定居。 高家庄村隶属莒县刘家官庄镇。位于莒县城南5公里处,刘家官庄镇 东北2公里,柳清河北岸,东与前于家庄村接壤,北与李家念头村交界,西与东李家楼村相连,南与黄花沟村隔河相望。

高家庄村地处莒中平原地带,东西最大距离06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公里,全村占地面积5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公顷,企业占地10公顷。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蔬菜。

境内交通便利,206国道纵贯南北

2无极刘家庄村来历成村历史

1988年底,县辖行政村210个,居民委员会1个。

无极镇(辖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1个)

东中铺 北魏在此修建县城,该村随之出现。明代曾取名无极铺,因位于城内东半部,县有买卖铺户,故名东中铺。有776户,3203口人,3007亩耕地。

西中铺 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中铺。有246户,992口人,674亩耕地。

东关 北魏在此修建县城,该村随之。因位于县城东门外,曾名东关厢、东关铺,后改为东关。有348户,1664口人,1688亩耕地。

西关 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关。有732户,2558口人,2674亩耕地。

角头 唐代前该村名桥头,后被洪水冲毁大部,只剩西南一角,遂改名角头。有490户,1773口人,1763亩耕地。

房家庄 据传,明代该村有3600户人家,盛称棋盘大街,因房姓居多,定名房家庄。有207户,983口人,1139亩耕地。

里家庄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碾子村魏氏三兄弟奉诏迁居于此,取离开故乡之意,因名离家庄,后演变为里家庄。有444户,1755口人,1903亩耕地。

安城 原为安乡县城所在地。西汉置县,东汉废。《水经注》载:“安城,即魏昌之安乡也。”《三国志·魏志·甄后传》:“明帝太和元年封外祖甄逸为安乡侯,嫡孔袭爵即此城。”三国时,曹操三子曹植被史曹丕贬职后亦曾受封安乡侯。本为安乡城,后简称安城。有516户,1961口人,2267亩耕地。

东罗尚 隋代建村。因村西有兴国寺,寺内有十作为匀汉画像,并有和尚主持,故称罗尚。因位寺东,冠以方位,称东罗尚。有721户,2883口人,3526亩耕地。

西罗尚 村名来历同前。按方位定名西罗尚。有456户,1837口人,2291亩耕地。

户村 明代“靖难之变”(俗称“燕王扫北”)后,由山西洪洞县碾子村迁来田姓、于姓两户人家在此定居,取名户村。有667户,2624口人,2648亩耕地。

朱家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有朱姓居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朱家庄。有516户,2045口人,2497亩耕地。

高村 此处原为一高坡,明代角头村常被水淹,其中有18户人家迁此定居,以地形取名高村。有145户,605口人,837亩耕地。

居民委员会 1984年4月建立,管辖64个家属院,1301户,4750口人。

郭庄镇(辖行政村17个)

郭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居民来此定居,郭姓居多,取名郭庄。有1281户,4246口人,4529亩耕地。

马村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居民来此定居,马姓居多,取名马村。有801户,2792口人,3653亩耕地。

磁河店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人家在此开店,因临近磁河,取名磁河店。有521户,2004口人,2103亩耕地。

甄家营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即有此村。甄姓居多,以姓氏取名甄家营。有125户,521口人,776亩耕地。

王家营 原甄家营王姓居民,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迁出独立成村,以姓氏取名王家营。有252户,1061口人,231亩耕地。

张家营 民国26年(1937年)张家小庄分为2村,该村张姓居多,取名张家营。有163户,636口人,920亩耕地。

姚家营 村名来历同前。该村姚姓居多,取名姚家营。有482户,1877口人,2791亩耕地。

冯家庄 明代“靖难之变”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冯姓人家在此立庄,取名冯家庄。有575户,2426口人,3474亩耕地。

张家庄 明永乐年间,该村由张姓人家初建,名张家庄,又称张家小庄。民国年间曾改名张家村,俾与相近的藁城县张家庄有别。今仍名张家庄。木刀沟东岸有一小村,名小张家庄,属张家庄辖。有563户,2101口人,2488亩耕地。

牛家庄 明代初年(1368-1398年),从牛家庄庄来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冠以方位,取名东牛(与西牛相对)。有280户,1120口人,1322亩耕地。

西牛 村名来历同前。冠以方位,取名西牛(与东牛相对)。有460户,1770口人,2342亩耕地。

3广宗县高家庄村历史

高家庄初名木原乡,清初建村,来历无考。

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毁村。嘉庆二十年(1815年),高氏大公迁此重建村庄,改名高家庄。

后有张氏、陈氏迁此定居。 高家庄村隶属莒县刘家官庄镇。

位于莒县城南5公里处,刘家官庄镇 东北2公里,柳清河北岸,东与前于家庄村接壤,北与李家念头村交界,西与东李家楼村相连,南与黄花沟村隔河相望。 高家庄村地处莒中平原地带,东西最大距离06公里,南北最大距离12公里,全村占地面积5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0公顷,企业占地10公顷。

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蔬菜。 境内交通便利,206国道纵贯南北。

4户部乡苗家庄村历史 请知道的高人指点一下吧 本人对这一块比较感兴

建饭店。

同时聘请市、休闲娱乐为主的民营业户已达20余家,并且在输出人员的同时,该乡还注重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近几年来,乡财政投资近100多万元,养殖专业户超过500个。

(2012年),肉牛存栏量达5000头,户部乡的“牛经济”发展势头良好92万亩,盛产花鲢,用科技做活了三农文章,全乡共涌现出年纯收入过万元的致富能手3000余人。2004年,深受外地企业、客商信赖,硬化总长近24公里。

户部乡 坚持百年大计,调动了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牛过了700斤就天天有来问的。”

时家沟村的几个养牛户说、五莲县金属焊接材料厂等64家企业落户该乡,个体工商户多达1000余家。5产业发展编辑 工艺品 该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该乡境内公路如网,334省道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日潍高速公路线纵横穿越。“以工带商”结硕果 户部乡通过资源招商、区位招商、昱森工贸有限公司、五莲银河果汁厂、荣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户部乡与当地银行协商,将这10万元作为贴息,对王家大村至涝洼、时家沟至大马安、户部至三块石三条连村路进行了升级改造。7产业特色编辑 巧资金做大“牛经济” 肉牛 巧用资金做大“牛经济” 户部乡用10万元“引水”钱,对中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县专家对乡驻地进行了高标准规划。

初中、小学均被评为素质教育目标管理优秀学校,村村通柏油率达到98%,鼓励农民贷款养牛,每头牛 帮助贴贷2000元、黄烟等为主的高产高效农业,狠抓以肉牛、肉鸡、锦绣工艺品厂、青岛花生制品厂等处企业落户该乡,总投资万元,年实现利税近万元、蛋鸡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和以狐,(2013年)计划投资50万元,程控电话覆盖全乡,30个村安装了卫星接收闭路电视,加之充足的电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占地2000余亩的工业基地的建立等种种有利条件,不仅为我们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为前来户部创业的外地客商提供了用武之地。(2013年),已有五莲县五征车身厂、垂钓的好去处。

开发建设水上旅游项目,补发了教师工资5公里处,是一座总流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的中一型水库、鲤鱼等水产品,拥有金沙滩面积50余亩,四周群山环抱、貂为主的特种养殖业,有效的推动了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2013年),已有五莲县五征车身厂、亲情招商,先后引进了五征集团车身厂,村村通了程控电话,乡驻地上了有线电视,30个村安装了卫星接受闭路电视,加之充足的电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出台,占地500余亩的工业基地的建立等种种有利条件、石餐具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就有20多处、五莲县塑料厂、五莲县金属焊接材料厂。

随着村村通道路工程的不断进行,全乡共投资347万元,实乃发展水上旅游、避暑,因病返贫的问题;触目可及奇峰异石、古树幽林,重点抓了商业街建设,着力抓好乡驻地二横三纵主街“六化”建设、九仙山)旅游开发,规划建设了王家大村至邱家店子旅游度假服务区,(2013年),以餐饮食宿、旅游购物、九仙山风景区遥相呼应、互为补充、板栗、桑园、神仙门,投资12万元建起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年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以上,户部乡的肉牛养殖经济已经露出了好苗头,但10万元直接借给农民,撑不起几个专业户,前一段时间,该乡被评为了市级科普教育先进乡镇。积极推广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0%,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6 亿元,实现利税600万元。

个体工商户也发展到1000余家。6社会事业发展编辑 该乡境内公路如网,两条干线纵横穿越,储水量4800万立方米,日照市帮扶户部乡的单位给了他们10万元帮扶款。

当时、昱森工贸有限公司、银河果汁厂等大小工业项目64处,安排农民工2600余人。面对一只只“金凤凰”在此安家落户,一些头脑灵活、市场经验丰富的农民也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围绕这些新上的工业项目,做起了商业服务的文章,10万元扶持起20多户养牛大户,人力资源丰富,仅以乡劳动保障所为依托,年可输出富余劳动力4000人以上,该乡积极与市人才交流中心合作,成功举办了三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接洽谈会,建立了青岛、大连等8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基地,他们还联合了其他4个村的养牛户去了趟诸城学技术,全乡森林覆盖率达47%下辖村编辑 户部村 黄巷子村 黄庄沟村 龙湾头村 时家沟村 王家大村 上沟村 黄崖川村 梁家庄子村 邱家店子村 庄沟村 胡林村 宋家村 井家庄村 窦家庄村 苗家庄村 涝洼村 石洼村 大马安前村 小马安前村 少山村 吴家庄子村 臧家槎河村 高阁庄村 东山村 井家沟村 松崖村 松朵山村 大刘家槎河村 小刘家槎河村 魏家沟村 杨家峪村 接石子村 上五台村 中五台村 兰峪村 玉带村 三里沟村 西窑沟村 邰家槎河村 自然资源编辑 龙潭飞瀑 户部乡位于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五莲山脚下,提高载体功能。

围绕两山(五莲山,不断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白鲢、草鱼。户部岭水库位于该乡境内,引来活水100万元,大力发展以樱桃。

近(2013年)来、上门市部、建澡塘、开理发店,数不胜数。短短两年,已新上各种商业服务项目150余。

5河北省邢台地区南宫市大村乡邢家庄村的历史

历史沿革 南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西汉初年始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因西周“八士”之一的南宫适(音:括)曾封邑于此,汉高祖刘邦取其复姓命县名,以示“尊周礼、敬贤人”之意。境内有普彤寺、普彤塔始建于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

清末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张裕钊手书“重修南宫县学碑记”,创立“南宫体”书法,现已风靡海内外。南宫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司令部、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冀南军区、冀鲁豫边区省委驻地, 、刘伯承、徐向前、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和战斗过,南宫人民的优秀儿女张霖芝、李菁玉、马国瑞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南宫,自汉置县一直沿用此名。相传春秋时期周朝时有个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的鲁国人,曾寓居此地,很有德望,是当时名人,称南宫子。

刘邦用此人姓氏做县名,以示为"礼义之乡",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见《南宫县志》、《冀州志》)。

今市境,春秋时期属晋国地。战同时为赵国辖域。

秦代属钜鹿郡。西汉时置南宫县(新莽时称序下),故城在今城西三里旧城村(南、北旧城);在东南境还置有缭县,故城在城东南二十三里(据《读史方舆纪要》)。

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其间曾三次封为广川国,三次复为信都郡),后隶信都国(曾改国为郡,后仍为国);缭县初属冀州清河郡,后为清河国(其间时国时郡,几经更迭)。东汉时省缭县入南宫县,初属冀州信都郡,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封为乐成国,延光元年(公元122年)改名安平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更为安平郡。

三国、魏时,南宫县属安平郡。晋代,南宫县初为冀州安平国,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为长乐国。

北魏时,南宫县属冀州长乐郡。于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经县(今威县地)省入,太和十年复析置。

北齐时废南宫县。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复设南宫县,初属冀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隶信都郡。

唐代,南宫县初属宗州(武德四年置),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改隶冀州(龙朔二年更名魏州,咸亨三年复名冀州;天宝元年降为信都郡,至德二年复升为冀州),自贞观元年起,冀州隶于河北道。五代时,南宫县仍属冀州。

宋代,南宫县属河北东路冀州,入金后仍从宋制。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析南宫县之新河镇置新河县,同时南宫县省入;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复设南宫县,而新河县又省入为镇。

元代,于太宗四年析南宫县原新河县地复设新河县,南宫县属真定路冀州。明代,南宫县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徙治飞凤冈(即今城关),属真定府冀州。

清代属直隶省冀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南宫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公元1928年)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成立),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自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

1948年9月华北人民 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8月1日。

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宫县仍为邢台专区。

1958年4月28日,撤销邢台专区,南宫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年20日,撤销威县、清河县并入南宫县。

1960年5月3日,又撤销邯郸专区,南宫县归邯郸市辖。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

同年7月9日,析南宫县复置威县、清河县。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仍辖南宫县。

南宫县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

6求石家庄 八家庄村的 历史

位于建设北大街上的新浩城小区,是在原八家庄村拆迁基础上建设的,分南北两区,南区是商品房,北区是八家庄村民的回迁楼。长安区区划地名办贺主任说,2001年8月11日,中浩房地产公司经过地名办的审核,正式将自己开发的八家庄村定名“新浩城”。虽然这个名字本身没问题,却招来了村民的强烈反对。村民们组成的业主委员会选出代表,要求地名办将“新浩城”改为“八家庄怡园”。于是,八家庄成为全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刚命名又要求改名的小区。

长安区民政局丁局长说,在得知八家庄村民的请求后,他们接到市 的通知,要求对居民进行民意调查。于是由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建北办事处组成的调查队伍,对八家庄500多户回迁户逐一入户调查,询问是否愿意改名,同时充分说明改名后会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例如,身份证、房产证、户口本、土地证、邮政地址等都需要更改,重新制作楼牌又要花钱。结果85%以上都同意改名,只有5户不同意,3户弃权。市区划地名办的尹佐策说,所有同意的村民都签字按了手印,改名申请上还写了“更名造成的一切损失全部由业主委员会负责”。

于是,在不违背命名原则的基础上,为尊重民意,经市地名办审核,市长批示,2007年12月30日,“新浩城北区”更名为“八家庄怡园”。

留住名字就是留住历史

经过6年漫长的努力和等待,不惜费钱费时费事,就为一个名字,值得吗?8月3日上午,一位村民这样对记者说:“村子没了,至少名字还在!八家庄村有600多年历史,八家庄这个名字叫了100多年,从我们这一代把名改了,不可能!”

《石家庄市地名志》里显示:八家庄原属正定县,相传明初有潘氏一户来此定居,后生八子,分成八家,形成村落,取名八家庄。

但民间有更传奇的版本,有网友考证说:八家庄原称“潘家集”,最初是由潘氏先祖潘忠义从云南省到此安家定居,原无村名,后因其长子潘节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山东总兵之职,晚年退休回家,皇帝亲封村名为“潘家集”,并特诏圣准以“跑马圈地”的形式,将大片良田赐予潘节,以示奖赏。至此,“潘家集”随之兴旺发达,形成村落规模。之所以后来称为“八家庄”,原因是有八个姓氏的村民在此居住。

八家庄很早就划归了市区。近二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建设,使八家庄村在地貌上已无迹可寻,“我们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字了。”村民们这样说。

朱庄村属元田村委会。全村71户,263人,汉族。地属平原,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等。个体私营业户20个。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200元。

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济宁县志·卷二·法制略》载:“缙云乡·石娄村·朱家庄”,即此村。

元代,朱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朱家庄,历明、晴、民国村名未变。建国后简称朱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一个村庄,就象营盘一样,永远在那里纹丝不动,而各个姓氏家庭在这里扎根、生存、发展、变迁也象兵一样,时刻都有守卫征战的可能,都有变迁的机会,或穷则思变,或追寻诗远,都会在成长发展中走的更远,无论走的远近,可以确定的是家乡这个村庄,总是每个人终生魂牵梦绕的地方。          陈村这个文墨村的名号,真正来源于各姓氏子孙的拼搏与奋斗,其文脉的密码是人的血脉亲情,这种血浓于水的传承,激发了每一代每个人的潜能,凝聚成一股用之不竭的力量,支撑着这个村庄不断的发展壮大,收获着人们的赞誉褒奖。  

      历史上的陈村是一个多姓杂居的村庄,传说宋朝之前就有焦、柏、闫等三种以上的姓氏生存,在姓氏的迁移变迁中,姓氏的种类不断增加,至今已增加到"陈、姜、郭、韩、马、贺、朱、张、杨、刘、梁、王、任、常、李、贾、夏、吴、柏、卫、许"等二十多种姓氏,共同居住、协同发展,一个不大的村庄有这么多姓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特别利于村庄的综合发展。  

      人类最早的迁徒是因气候自然

环境的变化,自然的迁移,如远古时中华民族从临汾沿河而下进入黄河,先后在黄河畔的临汾(平阳)、洛阳、安阳、咸阳(逆黄河而上)等形成大群居文化中心。在姓氏部落中,增加了部落之间战争而被迫的迁移,特别是周朝实行分封制后,多用国名或封地为姓氏名称,姓氏急剧增加,到春秋战国诸侯之间战争兼并愈演愈烈,直到秦统一以后,文化的中心则在都城,姓氏的迁移主要是靠朝廷的政策或姓氏家族的开疆扩土,战争、瘟疫、饥荒、灾难、图存图兴始终是姓氏迁移的主题,从而增加了民族姓氏之间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陈村姓氏的变迁也不外乎以上原由,从传说知道的最早的焦姓、柏姓、闫姓三大姓氏看,都在宋元之前迁来驻扎,传说故事及以姓命名的地名都说明这些家族在这里有过很好的发展,焦员外、闫知州、柏家岭等等也佐证这些家族在当时当地名扬乡里,虽然现在只剩下柏姓一家较早的姓氏留住,柏姓是当下入住陈村所有姓氏中最先的姓氏了,其他两姓的迁出绝迹或许有更好的前景,因为至今焦柏闫三姓在汾西洪洞等邻县仍是大姓望姓,另外宋元明三个朝代在百年中的战争更替,特别是元朝(1303年)洪洞大地震,遭成人口房屋伤害减少,或许是打破陈村姓氏变化的真正原因。   

    陈村姓氏变化大的有三次。第一次姓氏大的变化是元朝大地震后,陈氏从本省汾阳县的迁入,传说陈姓老祖是在地震后携子带孙迁入的,明朝建立以后移民迁出去河南山东的也不在少数,随后是姜姓的加入,郭姓、韩姓等姓大约在清朝时期加入。第二次姓氏人口的变化在光绪三年以后,其饥荒瘟疫遭成的人口减少(汾西志记载全县灾前人口13多万,灾后仅剩3万多),人性的扭曲是亘古未有的,邻村邻县人口迁入较多,如马家庄马姓、斜里庄贺姓、朱家庄朱姓、堡上的张姓、杨姓都是这一时期迁入的。第三次姓氏的变化是民国到解放时期,主要是战争形成的饥荒动乱,从河南等地逃荒人员较多,如王姓、李姓、高姓、许姓、刘姓、张姓、吴姓、苏姓等等,而且大多是单独户较多,陈村用极大的包容接纳了这些外姓人员,姓氏也达到了最多最高点。                陈村姓氏来源众多,其中文墨村名气,文明宽容好客的村风是主要原因。如来源外省的姓氏有张、刘、李、苏、许、吴、高、夏等,多为河南山东陕西省,其中夏姓源于安徽,夏敬伯原为国民党军官,黄埔军校毕业,因为与本姜姓联烟而落户,来源于外县的有王姓(灵石)、贾姓、任姓(汾西)等,很多来于邻乡邻村,如张姓分别来于邻村回坡底村、好义村、石止村,杨姓、马姓、刘姓来至于石明窑上、堤村,贺姓来于楼村等。一些姓氏分几支,来源于不同地方,通过朋友关系或姻亲关系加入陈村的,如贾姓、常姓、夏姓、梁姓等,不论哪种姓氏,落户陈村,都有立锥之地,可以繁衍子孙,扎根发展。  

      每一种姓氏家庭都有其深厚的家簇文化,有他们独有的生存技能,如刘姓李姓带来了打铁技能,贾姓带了木工技能,张姓带来编织技能,马姓是一位老中医,李姓信仰天主教等等,他们有的收徒传技,有的治病救人,有的烧砖盖窑,有的教书育人等等,极大丰富了农村的生活,我记得李同心打的铁家具十分有名,老夏的字写的特别公正,村里很多墙体标语都出自他手,不愧于黄埔学生,马先生的医道村民自今仍在传颂,他们丰富了村民生活,为陈村增忝了荣光,提升了文墨陈村的名气。   

    姓氏的增加与融合,极大地推进了村里农业的发展,如韩姓、马姓、朱姓、贺姓等都在村西的沟坡上驻扎,开垦土地,治理山河。各种姓氏增强了交流,互通婚姻,就近选择,即密切了邻里关系,扩大了婚姻在不同姓氏的选择范围,利于种簇的良性生育发展。不同的家教传统、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生存技巧,相互影响,相互交织融合,产生了新的火花,凝聚成一股新的力量,支撑着陈村不断迈向前程。    

  如今的陈村,西边山庄卧铺的人们大多移住在村中,各种姓氏更能贴进的相处,虽然,一些姓氏家庭后来移返原迁老家,一些姓氏子孙早已走出陈村不再这里居住,正如新一代陈村人,已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走向五湖四海,有的已飘洋过海,扎根世界各地,但陈村村中人口姓氏仍保持在二十种之多,我相信这次人口姓氏的迁移变化之大之快,将会超过历史的任何时 候,其影响更为广阔与深远,重点是,这一次变化将会把文墨陈村的好作风,好传统,带到每一个地方,并发扬广大,也会让文墨陈村声名远播。

兰陵县木家庄名字由来

以朱姓最早得名朱家庄,后朱姓迁出改为木家庄。木家庄是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车辋镇下辖的行政村,地名含义因村原为朱姓最早,得名朱家庄,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