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姓的郡望堂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陇姓的郡望堂号,第1张

越嶲郡: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乙巳,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临邛、成都、郫三地土地肥沃、地当要冲,临邛故地更有铁矿资源、天然气井,交通便利,市场繁荣,故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派蜀守张若主持修筑三城(一说张仪亦参与修筑事宜)。因临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故取名临邛。临邛城店肆林立,规模宏大,城址在今邛崃临邛镇。

据《华阳国志.蜀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栏。”城的主体为木结构。当时郡县制尚未普及,临邛城实为县的雏形,辖地今崇州、新津、大邑及都江堰一部分等地。历经演变两千三百年来,临邛城饱经沧桑,西汉末至王莽“新”朝时,城郭损毁,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公孙述设署临邛,主持营建新城,称为公孙城。

自西晋怀帝永嘉六年(壬申,公元312年)至西魏废帝二年(癸酉,公元553年),因战乱不息,临邛又为僚人所扰,乃将县治迁移至今崇庆县境内,凡二百四十年。临邛县城,迭遭破坏,又自唐文宗太和三年(己酉,公元829年)起至清康熙十三年(甲寅,公元1674年)先后数次被南诏、吐蕃以及吴三桂叛军等攻陷,州城残破,满目荒凉。其间,明宪宗成化十九年(癸卯,公元1483年),官府用泥士筑成简陋城垣,历三十余年而崩裂。

唐武宗正德十六年(辛巳,公元1521年)知州李廷诏主持改筑,高两丈,加厚六尺,周长一千四百二十三丈,约九里七分,垛口三千七百座,用石条包砌。城有四门,各门均建城楼。楼檐悬木匾,东曰“东望锦城”;南曰“南挹蔡蒙”;西曰“西宁番倮”;北曰“北跨鹤雾”。又于城之东南角上建“聚奎楼”企求本州文运亨通,科甲绵延。楼上塑“魁垦点斗”泥像,城墙外围开凿护城河。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州城残破,户口锐减,常有虎豹出没,直至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知州戚延裔捐资助修城垣,民得安居。

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公元1764年),在知州王采珍主持下,大力维修。城周一千六百三十八丈,合九里一分。城开四门,另辟一门于东南角“聚奎楼”下,名“小南门”。除修复城墙外,又补砌女墙垛口一千七百三十八座。东城楼名曰“涌泉楼”,匾曰“环江沃野”;南为“挹翠楼”,匾曰“崃山拥秀”;西为“鉴湖楼”,匾曰“瑞霭云吟”,北为“跨鹤楼”,匾曰“灵绵雾岭”。城貌壮观,超轶前代。清嘉庆年间,城垣先后发生三次崩裂,均经官署维修完固。此后经历百余年直至解放,均未维修。1958年拆除城墙改筑围城公路,但古城轮廓清晰可睹,护城河亦如旧貌。镇雄县:镇雄县古称威信。

据《明史·四川土司》记载:明嘉靖五年,“兵部奏:芒部陇氏,衅起萧墙,骚动两省,王师大举,始克荡平。今其本属亲支已尽,无人承袭,请改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统之。分属彝良,母享,落角利之地,为怀德、归化、威信、安静四长官司,使陇氏疏属阿济、白寿、祖保、阿万四人统之……而以通判程光为试知府。”《镇雄州志》载:“嘉靖四年,陇政、支禄诱杀土府陇寿,官军讨之。

嘉靖五年,朝议改芒部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经历、照磨、教授、训导各一员。以通判程光为试知府,分属彝良、母享、落角利之地为怀德、归化、威信、安静四长官司,以陇氏疏属阿济、白寿、祖保、阿万为长官。”据考证其他史籍也有同样记载。由此可见,威信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改土归流(改土官为流官),朝议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军民府,置威信长官司于落角利之地而得名。威信属地原名落角利,在明朝前期为芒部土府所辖。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乌撒、乌蒙、芒部三府改隶四川布政使司,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朝议因芒部地方“夷性犷悍,嗜利好杀,争相竞尚,焚烧劫掠,习以为恒,去省辽远,莫能控制,附近边民,咸被其毒”。明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废除芒部土司的世袭制度,改芒部土府为镇雄府,设流官知府统之,辖四长官司,因而在落角利之地设置威信(母享寨)、安静(角落寨)二长官司,以陇氏疏属何氏祖保为威信长官司世袭长官,盖取宣威立信于民之意。追溯其源,威信名称即来源于此。流官虽设,土官犹存。芒部初设流官,“蛮情未服”。旋即芒部沙保等谋复陇氏,拥陇寿之子陇胜纠众攻陷镇雄城,执程光,夺其印,杀伤数百人,程光奔毕节,连讨未定。

明嘉靖九年农林4月,革流宫知府,仍以陇胜为通判署府事,寻复土府。辖属各长官司,或革除或保留,时限各有不一。威信长官何祖保,世袭至希尧失印弃官为民。直至清朝雍正六年(戊申,公元1728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征服镇雄,再次改土归流,降镇雄府为州,复隶属云南,改属昭通府。

因镇雄幅员辽阔,鞭长莫及,爰就威信、安静长官司地面添设分防州判(亦称镇雄州威信分州),故沿用威信之名而建立威信州判署(治所取名转官司,今旧城),辖属下东六甲。原威信长官司治所仍称威信司,后称卫靖司(今三桃新街)。威信、卫靖音义相近,后人便将威信司叫作卫靖司。与此同时,由于谐音之故,转官司亦称为长官司也。

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镇雄州改为镇雄县,同时废除威信州判,仍沿用威信名称,置威信行政公署,治所在今旧城,仍辖六个甲之地,旋道废。民国六年直隶省。

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长官司地方因气候炎热,加之匪患扰乱之故,威信行政委员公署治所便由长官司移至扎西。

民国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修建衙门大堂。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废行政公署置威信设治局,民国二十三年(甲戌,公元1934年)废设治局,仍沿用威信名称立威信县。增拨镇雄上东(麟凤、长安)、中东(大河,水田)七个甲归属威信管辖,直隶云南省昭通专区。

1950年7月17日扎西解放,威信获得新生,从此,建立威信县人民政府。威信得名与镇雄同源,确有“布威信而安靖地方”,使所辖土著居民“怀德,归化”之意。

1956年2月,威信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作出更改威信县名为扎西县的议案,报省人民委员会请国务院批复,未果,故威信县名仍沿用至今。

六 枝:清康熙五年(丙午,公元1666年)农历2月,清政府以土司安坤地设立比喇为平远府,辖九里,即:东境设向化、怀忠、兴文三里;北境设慕恩里;南境设太平里;西境设敦仁里、崇信里;西远境设财丰里、岁稔里。同年农历6月,吴三桂从威宁进兵镇压陇安藩率领的彝族人民起义,以其辖地归安顺军民府。

清康熙十八年(己未,公元1679年),郎岱除设流官外,改陇氏土司为外委千总,分为二目统领,一目管辖郎岱本枝,一目辖六枝。

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农历6月12日,以陇氏郎岱、六枝二目地及西堡司、副司地设置郎岱厅,厅治所为郎岱,添设安顺府同知一员分驻其地。

清乾隆十九年(乙亥,公元1755年)农历12月2日,于郎岱厅内设羊场巡检司,隶属于安顺府,治所羊场(今岩脚镇)。郎岱厅设置流官后,分为七枝管辖。即:郎岱为本枝,居西南隅,与安南、永安接界;正化为下枝,与普定、镇宁交界;正东为西堡枝,与普定县接界;西北为上枝,与水城交界;东化为化处枝,与安乎及平远交界;东南隅为木岗枝,与西堡枝相连。居上枝、下枝、本枝、西堡枝之间的地方为六枝。清道光年间,郎岱厅将七枝建置改为十里,即:乐善里,治所大拱地(今镇宁县属);岁稔里,治所落别,该两里领域为厅治之东物阜里,治所化处(今普定县属);财丰里,治所波玉河(今普定县属),该两里在厅东北。敦孝里,治所鼠场;笃行里,治所龙场;明让里,治所岩脚,此三里领域在厅治北。崇正里,治所黑塘;时合里,治所六枝;家仁里,治所郎岱城。全郎岱厅辖一百甲,三百九十五个自然寨。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贵州省省会贵阳市。12月26日成立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全省设一个省辖市(贵阳市)、八个专区(贵阳、遵义、铜仁、镇远、独山、兴仁、安顺、毕节)、一个专区辖市(遵义市),改雷山设治局为雷山县,共置七十九个县。

1960年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

1962年撤销六枝市,改置六枝县。

1966年六枝县改为郎岱县。

1967年,设置六盘水地区,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

1970年撤销郎岱县,并入六枝特区。

1978年12月撤销六盘水地区,设六盘水市,为省辖市,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

2003年六枝特区辖五个镇、十四个乡,其中有九个民族乡。

盘县:历史悠久,有距今约三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盘县大洞(原名十里大洞)。古为夜郎国属地,汉朝时期属宛温郡。晋朝时期属宁州,南朝刘宋时期置西安县,南齐时期称西宁县。

唐朝初期为训州地,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置盘州,唐天宝后期至宋朝为于矢部(齐弥部)属地。元朝初期置普安路,后升招讨司,继改宣抚司,复为普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卫府并设,改普安路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与卫同地分治。后普山府废,普安卫升军民指挥使司,后变废,复称卫。

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043年)设普安安抚司,明永乐十三年(乙未,公元1415年)安抚司废,改置普安州。

明万历十四年(丙戌,公元1586年),迁普安州与普安卫同城而治。

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析州属三营三里地置普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裁普安卫并入普安州。

清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为直隶州,清嘉庆十六年改普安州为普安直隶厅。清宣统元年(己酉,公元1909年)改盘州厅。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盘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盘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开展“三线建设”,为开发盘县煤田,于1965年由盘县划出九个公社,云南宣威划出三个公社设盘县矿区(后改称盘县特区)。

1970年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仍名为盘县特区。

1985年末特区辖十七个区(镇),九十三个乡(镇);有汉、彝、布依、回、苗、白等二十八个民族。

1993年“建、并、撤”后,全县辖三十七个乡镇。

1999年更名盘县,县政府驻地搬迁红果。 越嶲堂:以望立堂。

镇雄堂:以望立堂。

六枝堂:以望立堂。

盘县堂:以望立堂,亦称盘水堂。

日元为丁火,八字比较弱,建议名字中有五行属火的字。原名字中的舒五行属金,不太适合孩子的八字。

建议你从一下字中选名字就好

如 齐冉曦

五行属火的字列表

丁 丙 丛 两 中 丰 临 丹 丽 乃 之 乐 了

争 二 亭 亮 亶 从 仑 仝 代 令 仲 传 伦

伶 佁 佃 住 体 佟 佰 侗 侣 侦 侬 俊 俐

俪 倓 倜 倬 值 停 傣 儋 兆 光 党 全 六

典 内 冉 农 冬 凉 凌 刘 利 勺 午 卓 单

南 卢 厅 历 厉 厥 叠 另 只 召 台 同 吕

听 呈 哲 唐 囡 团 图 夏 多 大 天 太 头

奈 奏 奖 女 奴 妡 妥 妮 妲 妶 姈 姊 姐

姞 姯 姳 娄 娌 娘 娜 娢 娣 娳 婷 媛 嫙

嫚 嫝 娘 宁 宅 宕 定 宝 寍 对 寻 导 将

尔 尘 年 庐 底 庞 庭 廷 弄 弋 当 录 彤

彨 彰 彻 征 待 律 徒 循 徭 征 德 志 忠

念 怜 恁 恋 恕 恬 恺 悌 惕 戴 托 执 扬

抟 抡 拉 拓 招 择 拿 振 挺 掣 摄 摆 摇

撰 支 政 敕 敦 斓 斗 旅 日 旦 旨 旲 旻

昆 昉 昊 易 昕 昙 昜 映 昭 昮 昱 昸 显

晃 晋 晓 晔 晗 晞 晟 晢 晴 晶 晸 智 暖

曜 曣 曦 曷 朔 朕 朗 李 来 梁 梨 止 段

殿 毓 求 泰 浥 湟 滕 火 灯 灵 灶 灼 灿

炀 炅 炆 炉 炎 炓 炔 炘 炜 炫 炯 炳 炼

炽 烁 烄 烈 烋 烘 烜 烟 烨 热 烽 焓 焕

焘 焙 焜 焠 焮 焯 焰 焱 煊 煌 煓 煜 照

熀 熔 熠 颎 熹 燔 燠 灿 燧 燮 爵 爻 特

犁 狄 瓴 甜 田 男 甸 町 畅 畋 留 略 畹

登 的 皑 皞 盏 直 盾 睐 督 睦 瞅 瞳 瞻

矍 知 礼 祉 祝 祯 禄 离 种 秦 秧 秩 积

程 稔 窈 立 站 章 端 粮 粼 繇 纳 纵 纶

练 绎 绦 绩 绫 绰 绿 缇 缎 缓 缔 缭 罔

罗 羚 翀 翃 翎 耀 耐 耳 耽 耿 聃 聆 职

肨 胄 胆 能 腊 腾 自 至 致 臻 舵 艇 良

虞 蛋 蝶 衷 裎 裳 褚 襄 览 詹 誊 让 讯

讷 论 证 诤 诺 读 谅 谈 谛 谭 豆 贞 质

贽 赖 赢 赵 足 路 跳 践 踆 踌 蹈 转 轮

轴 轶 轸 轺 辂 辇 辙 辽 达 迅 进 连 迩

迪 迹 适 逖 通 逞 遂 道 遥 邓 那 邻 郅

郎 郦 郸 都 醍 采 里 重 量 钬 长 闰 闼

阆 阐 队 阵 陀 际 陆 陇 陈 除 陵 陶 隆

隶 雉 雳 零 鞅 韬 颙 顶 顽 顿 领 题 飘

黛 鼎 鼐 龄 龙

        李氏族谱是有桂,腾,兰,芳字辈的,但不是这个排序,这些字辈出自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其中部分字辈排序为: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 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 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喜、、燕、翼、贻、谋、远。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重庆、四川为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

如需了解更多李氏家谱信息,请访问百家有谱(官网:wwwbaijiayoupucom)

在相当多的李氏族谱记载:黄帝轩辕及孙子颛顼是李氏的远祖,其后裔有个叫皋陶,帝尧时,担任理官的职务(司法长官),皋陶每次审理案件明察秋毫,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于是,子孙便以祖上官职“理”为氏。

到了商末,有位大臣李真,因为看不惯纣王的暴行被处死,李真的夫人携带儿子避难外逃,一路上饥饿难忍,靠摘李树的果子维持生命。处于感恩之情,夫人让儿子以李为姓。古时,李与理本可相通,李树也就成为李姓先人崇拜的一种图腾了。

南方的说法跟北方有很大差别。在古代巴人居住的地区他们以虎作为图腾,巴人族里,虎与李发音一样。所以,北李和南李未必同一个始祖,但大多数人将老子李耳作为自己的始祖。

天下李姓均以陇西为源头(甘肃陇山以西),那里是古代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陇西堂是李姓人家的堂号。

道汉景文思,仕永庭兴彦,祖宗高明照,宣学自芳显,云腾开泰运,雨化兆昌期,盛达鸿勤业。传家泽远垂,修齐绵统绪,群议续前规,翰彩辉如许廉。

龙姓出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龙姓望出天水,出自御龙氏。《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另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其名龙为氏。

龙姓出自偃姓,春秋时江淮之间有群舒国,皆偃姓。是舒国遗民与其他各偃姓国遗民合建,其中有舒龙国。另出土墓葬有春秋时期樊夫人龙嬴墓。后舒龙国灭于楚国。舒龙国在汉朝为龙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分布:

当代龙姓的人口约280万,为全国第八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8%。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海南等南方各省。

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海南、江西、安徽等地是汉族龙姓的主要分布地,此外,山东、江苏、天津、河北、河南、东北三省、山西、贵州、陕甘等地以及港、澳、台皆有分布。海外部分,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有龙氏公会(多是海南省迁入)。

湖南湘西、贵州黔东南、重庆渝东南、湖北鄂西南等地,因明、清改土归流亦产生部分少数民族的龙姓。

(公元?~1613年待考),彝族,原名安尧臣;水西人(今贵州毕节)。著名明朝朗岱土司。安尧臣为水西彝族土司。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水西彝族土司安疆臣去世,由弟弟安尧臣袭职。当时陇氏族人垂绝,安尧臣入赘陇氏,遂冒陇氏,称陇澄,后为贵州宣慰使。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安尧臣去世。 (公元?~1667年待考),彝族;贵州安顺朗岱人。著名清朝朗岱土司。其先人世代与水西相亲附,世共谓之卢鹿部。传世至明朝,在改土归流运动中授宣慰司,僚世守之,清朝顺治末期归附满清王朝。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郎岱长官司、西堡副长官司归附清朝。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农历3月,水西宣慰史安坤(彝族)率众反清,吴三桂统领云南十镇兵自滇入黔,进行围剿。次年(公元1666年)农历1月,吴三桂平水西,杀安坤、安重圣(安坤之子、威宁土司)等。安重圣母常氏、妻陇氏(郎岱土司陇安藩的胞妹)、土目陇胜等逃往郎岱投靠陇安藩。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农历12月,陇安藩举兵反清,遭吴三桂清军围剿。次年(公元1667年)农历6月,郎岱城被清军攻陷,降众万余人。陇安藩、陇氏、陇胜等起义军首领均被杀害,郎岱划归安顺府管辖。 (公元?~1871年待考),彝族;贵州安顺朗岱人。著名清朝朗岱土司。陇榜的后人,任土千总,管六枝中的本支。

清咸丰六年~同治十年(公元1856~1871年),郎岱持续发生陇廷桂与布依族马阿奴、朱大黄瓜、苗族岩大武等反清民族起义,曾五次攻打郎岱厅城,击毙清政府都司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二员、外委二员、军功七员,均失败。

起义在清军的残酷镇压下遭到失败,陇廷桂于农历2月间被云贵总督恒春在郎岱杀害。 (生卒年待考),彝族;贵州安顺朗岱人。著名民国朗岱土司。陇腾云原为朗岱土司,富甲一方,得任兴仁大团团总,传说可管辖兴仁、普安及盘县相邻的地方,后由于战乱而被属下谋杀,终年四十六岁,就葬在“双合桥”南岸的天狮子山顶。那里有一块不大的坝子,墓居正中,没什么豪华的装饰,一个土坟堆前立一令箭碑。

陇腾云一生不图虚名,乐善好施,他一生除“双合桥”外,还在响水杨柳树与云南富源县交界处修有马家桥,在拐带河上修有拐带河大桥,在与兴义接壤处修有黄泥河大桥。为了维护桥梁,陇腾云拿出近桥的数亩良田给当地人种、收,作为对他们护桥的报酬。二百多年过去了,当地民众不管是外省县乡的群众、干部,还是其他民族,对陇腾云的壮举无不交口称赞,感谢先辈用生命和智慧给他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遗产。 (公元1941~今),彝族,字曦仪,号彝芒;云南镇雄人。云南镇雄县志办公室工作人员。

  [龙姓源流]

  在中华民族的各种传说中以龙的传说历史最悠久,龙的形象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根植最深。早在6000年前,龙的形象已经诞生,这从河南濮阳发现的6000年前用蚌壳摆塑的龙图案可以证实。龙在远古受到华夏先民的尊崇,中华民族以炎黄为始祖是五千年历史的共识,他们的氏族就以龙为图腾。作为姓氏的龙姓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统计龙姓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名列第85位。龙姓的起源大致有如下几处:

  (1)黄帝大臣龙行的后裔。据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及《竹书纪年》中记载:“黄帝臣有龙行。”据各种史籍记载,黄帝居住在有熊,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作为皇帝重要大臣之一的龙性行自然也应居住在有熊,因此这一支龙姓出自河南省新郑市。

  (2)舜时纳言龙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和《元和姓纂》等书记载,舜有个大臣叫龙,任纳言(《书·尧典》中说纳言是负责宣达帝命的官员,相当于后世的尚书令)之职,《书经》《舜典》中说:“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指的就是龙任纳言之事。他的后裔就以龙为姓氏,舜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在晋南地区,因此这一支支龙姓应出自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3)出自己姓,豢龙氏的后裔。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董父曾经为帝舜驯养龙,因此被赐姓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中有有一支就以龙为氏。董父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为己姓,所以说皇帝出自己姓。相传今天河南省临颖县境内的豢龙城就是董父的封邑,另一种说法是董父的封邑位于今天山东定陶县西北。

  (4)御龙氏的后裔。《姓氏考略》引《姓氏急就篇》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尧帝的后裔刘累曾经跟豢龙氏学过驯养龙的技术,因此被夏朝第13代后孔甲赐为御龙氏,负责驯化孔甲的几条龙,此事见于《史记·夏本纪》。刘累的后裔中的一支以龙为氏。《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的记载:“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 洛州缑氏县位于今天河南省偃师县南,因此这一支龙姓也出自河南。

  (5)西汉时爿羊 柯大姓。据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爿羊 柯大姓中有龙氏。爿羊 柯郡,西汉时设置,治所今天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西域古国且弥(今天新疆鄯善县)、焉耆(今天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王族的后裔。据唐朝李延寿所著的《北史》中记载:“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焉耆西汉时西域的一个王国,龙会为其王时,国势甚胜,在葱岭以东地区声名远播。后来,他的儿子龙熙继位,自龙熙之后,这支龙姓渐渐融入中原文化圈中,成为龙姓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7)宋元时期位于今天贵州省惠水一带少数民族中的龙番的酋长都姓龙,明清时期其后裔融入汉、布依、水、苗等民族。

  (8)彝族卢丝普氏族汉化而来的龙姓,卢丝普的汉语意思为龙氏族,后来该氏族的人就以龙为姓。此外,龙姓还是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姓氏。

  从龙姓的起源可知,龙姓最早的活动地区应在河南、山西一带,以后由于各种原因,龙姓人开始不断的向外迁徒,约在夏代,有一支龙氏向东迁移到今天山东省钜野县西南的龙涸集。春秋时期,在今天泰安市西南曾存在过一个叫龙邑的小诸侯国。汉代之前,龙姓人已开始迁入蜀中,之后由蜀中南迁至贵州。到了汉代,很多地方已经有龙姓人活动了,这一时期龙姓人主要活动在今天的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区。魏晋南北朝时,历史的变迁使龙氏家族吸纳入了许多新的支派,一些少数民族加入了龙姓大家庭,龙姓人的活动区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龙姓为避战乱而大举南迁,南方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原籍福建莆田的龙海清奉命授封为琼州总镇,率兵数千入驻海南,他们在在文昌县会文镇冠南墟附近的下洋登陆,龙海清的后代便落籍文昌,龙海清成为龙姓进入海南的始祖。之后江西永新的一支龙姓迁至湖南茶陵东山。明洪武初年又从自东山迁至攸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原籍江西吉水县的龙秀三,带领兄弟迁到湖南。清朝康熙年间太湖洞庭山的龙又宏迁至松江。19世纪末期,许多龙姓人为寻找生计,乘船到南洋,分别驻足于新加坡、马来亚、印尼及菲律宾等地,新加坡的龙姓先祖南来后在寻找生计之馀,于1903年在狮城成立了一个“龙氏祠”,以便让来到南洋的老乡们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祭祀祖先并促进各龙姓者之间的感情和互助精神。“龙氏祠”后来发展为“琼崖龙氏公会”之后又发展为“新加坡龙氏公会”,从从龙姓第21世开始,新加坡龙姓的派序排列如下:武陵发其源,莆田仕籍登,官声著南粤,英杰垂继承。据此排序来看,新加坡龙姓很有可能是北宋时迁入海南的龙海清或其所率官兵中龙姓人的后裔。

  龙姓在家族在历史上出过很多杰出人物,龙氏历史上出过许多有作为的人物,如《孟子》中提到的龙子,《列子》中提到的龙叔,魏国大将龙贾,项羽的大将龙旦。东汉时的龙述曾任零陵太守。北宋有著名诗人龙太初。明朝的龙华民精通天文历法,万历年间与徐光启等人在北京同撰《新法算术》。清朝有著名传奇作家龙燮,他所著的《琼华梦》、《英蓉城》等,为时人所称颂;龙汝言曾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这些龙姓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龙

  一、姓氏源流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传两千多年至汉代,有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 据《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 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二、迁徙分布

  传说时代的龙姓发源地为河南、山西、湖北。由于龙姓支派较多,故而分布较广,这一特点使得龙姓迅速地向四周地域扩展繁衍开来。约在汉代,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此期,蜀中(今属四川)有龙姓迁入者,后又南迁至贵州,形成四大姓氏(龙、傅、尹、董)之一。魏晋南北朝时,中原龙姓为避战乱而南迁,促使了南方龙姓人口数量的增长,这次迁徙也为后来江南龙姓发展势头盛于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耆国王皆龙姓。”焉耆国为西域小国,龙会当政时,曾击败龟兹王,一时葱岭以东,皆率服,其子龙熙在位时,投降后凉,遣子入侍,渐与汉族相融。唐宋时期,八番中的龙番,酋长皆龙姓,后分为大龙番、小龙番安抚司,养龙坑、谷龙、上龙长官司,安龙土千户。宋元时期,龙姓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促使南方龙姓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明清时期,上述“龙番”各分支发展成为“龙家”,渐与汉、布依、水、苗各族相融。从龙姓历史演进过程来看,这一过程,即体现着北方龙姓与南方各族相融,又体现着少数民族龙姓与汉及其他各族相融。就在这一步步的相融中,龙姓完成了遍布华夏的历史旅程。今日龙姓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等省为多,最近调查表明,四省龙姓均属武陵郡江西龙庚支派,约占全国汉族龙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他们迁徙原因是宦游,与五胡乱华无关,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三、历史名人

  龙 子: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

  龙 且:秦末名将,官拜先锋,后封大司马。

  龙 勉:生于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0年),祖藉河北钜鹿,汉时官于秦,子孙定居扶风京兆。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任程邑学长。

  龙 述:字伯高,扶风京兆人,生西 汉元寿(公元前1年)2月15日 ,东汉时,初任山 都长,建武(公元49年)为零陵太守,家武陵,龙氏因以武陵郡名。

  龙 庚:字西仲,生唐元和(807年),开成(838年)举人,自道州出任江西庐陵吉水丞,时芝巢义举,道梗难归,父子孙曾避居永新莲塘,为永新肇基一世祖。

  龙 况:字景荀,生咸通(860年),龙纪元年(889年)任大理事十五评事。卒天佑13年(916年),葬盐堆岭,有诗云:“富贵千百世,居分亿万家,子孙流出外,永远有声华”。生5子,皆显贵。

  龙 琰:字太初,北宋元符(1099年)举人,任安远尉。宋代诗人。

  龙近天: 字飞,生于(1135年),终于(1223年),南宋孝宗淳熙四年进士,初任福建莆田知县,后升南雄路剌史,为官清廉,为民办实事,政绩彪炳,为世所颂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亲领南雄珠玑巷九十七家居民迁徙粤中

  龙 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 燮:清代著名戏剧家,望江(今属安徽省)人。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颇称于时。

  龙 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1949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领导。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副主席等职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中国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禹官:字相丞,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被封为南昌节度使。又封为湖南安抚招讨使,平定楚苗之乱。病故营中,追封为南平侯,谥忠武,并赐“湖湘世家”称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省)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汝言:字锦珊,安徽桐城人。嘉庆年间中一甲一名(状元),历官修撰,继任内阁中书。著有《赐砚斋集》。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汝元:字春舫(-1859):清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均属北京市)人。行伍出身,曾从河南巡抚英桂镇压太平军,历任游击、参将。咸丰八年(1858年)升大沽协副将,助僧格林沁加强天津海防。次年英法联军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他坚守北岸前炮台,手燃巨炮,重创敌舰,卒中炮阵亡。

  龙启瑞:字辑五,号翰臣(1814-1858):清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人。道光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在籍开办团练。后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经德堂诗文集》、《小学高注补正》等。

  龙泽厚:清末广西临桂人,字积之,光绪优贡。以知县引见,在广州从康有为学,为万木草堂学长。曾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上海不缠足会、上海中国国会和自立军起义。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参加 《苏报》工作,被清政府勾结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曾主持旧金山《文兴报》。后为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编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省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废。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2、堂号

  世师堂、八德堂、敦厚堂:三堂号皆源自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遗安堂: 广东粤中地区支派,包括广州地区,佛山地区,肇庆地区,清远地区等,最新调查,村庄二百多条,人口10万余,旅居海外的占二成多,始祖龙近天, 遗安堂来由;刘表向庞公曰;不享官禄,无以遗子孙,公曰;世人遗之以危,我独遗之以安,未尝无所遗也故曰遗安遗安堂字派;(见粤中龙氏族谱)

  此外,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武陵堂”、“天水堂”、“纳言堂”、“敦本堂”、“忠勤堂”等。

  五、家乘谱牒

  全国:福建泉州龙氏族谱不分卷

  广东:;粤中龙氏族谱二卷, 顺德大良龙氏族谱十七卷, 花县大坳龙氏族谱不分卷, 花县南溪龙氏族谱, 东莞龙屋基龙氏族, 德庆大宁龙氏族谱, 高要金山龙氏族谱, 广州白云区大田庙边龙氏族谱,

  浙江:兰溪龙舒宗谱六卷

  江西:万载龙氏族谱(1782,卷数不清)、万载江塘龙氏族谱(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1812,卷数不清)、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39)、万载龙氏族谱不分卷(1876)、万载康乐坊龙氏族谱、万载龙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龙氏族谱二十卷、万载龙氏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末四卷、万载义井龙氏族谱

  湖南:配西高桥龙氏五修族谱三十七卷、长沙龙氏族谱十六卷、茶陵云杨龙氏族谱不分卷、湘乡上湘城南龙氏续修族谱十八卷、湘乡城南龙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湘乡龙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湘乡城南龙氏四修族谱五十二卷首四卷

  重庆:大足县<龙氏宗谱>不分卷(2002) 。大足县高升镇<龙氏家谱>全一册(1980)。

  六、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

  贵州省麻江县龙氏族谱:再正通胜秀继祖永春光召世承忠德明生重大帮

  ▲凤

  一、姓氏来源 来源于官名:远古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时,以凤鸟氏为历正(官名),就是专管历法天文,以指导人们按照季节时令耕田种地和收获的官。他的子孙便以风为姓,世代相传。 据《左传》记载:“高辛氏时,凤鸟氏为历正。凤盍以官为氏。望出平阳、邰阳。” 二、郡望堂号 望出平阳、邰阳。 汉置邰阳县,现在陕西省武功县。 三、历代名人 1、凤纲一-汉朝时渔阳人。传说他常采百草花以水渍封泥之,自正月开始,到九月末止采制,埋100天,煎9次火。刚死者以药纳口中,可救活。他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成仙”去向不明。 2、凤翕如一-字邻凡。明朝时吴县人。以贡生人官。崇帧未任汉阳通判,摄县事。张献忠来攻,太守弃印而逃。他动员官兵和全城居民,奋力死守。贼不能克,退去。卫城卫民有功,升衡州知府。卒于官。 3、 凤山——清朝时满洲人。以番泽举人袭佐领,充骁骑营翼长,印务章京,累迁参领,总办北京东安巡捕分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副都统,训练京畿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西安将军,仍留京供职。宣统三年(1911年)由荆州将军调广州将军,未行而武昌起义爆发。广东革命党人酝酿响应,他不听京中同僚劝阻,抵任时,行至南门夕卜,被革命党人李沛基抛掷炸弹炸死。

  

参考资料:

http://memnetorcom/wjx/defaultasp

陇姓的郡望堂号

越嶲郡: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乙巳,公元前316年)灭蜀以后,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在蜀地修筑城池。临邛、成都、郫三地土地肥沃、地当要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