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麦氏芦荟的图片?会么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1收藏

求麦氏芦荟的图片?会么养,第1张

    麦氏芦荟,百合科芦荟属植物。

        多年生肉质植物。株高15~20厘米,株幅70~80厘米。叶剑形,12~16枚组成莲座状叶盘,表面淡绿色,有灰白色纵向斑纹,叶缘密生齿状物,淡绿色,叶长30~40厘米。总状花序,长60~70厘米,花筒状,红色。花期夏季。

        浇水:耐干旱,刚栽时少浇水,生长期可多些,夏季控制浇水,冬季减少浇水并保持干燥。

        光照:全日照,也耐半阴。

        施肥:较喜肥,生长期每半月施肥一次。

麦铁杖为中国麦氏一世祖,南雄为广东麦氏发祥地,宋末麦进成携眷南迁饶平创居,在汫洲蕃衍生息,部分移居潮汕及港台南洋等地。

战斗英雄麦贤得的名字,在潮汕地区几达家喻户晓。而饶平县汫洲镇是潮汕麦氏主要聚族而居之地。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历史上麦氏为晚出的姓氏,自隋代麦铁杖始。

麦铁杖(556---612),名饶丰,铁杖乃其号,广东南雄百顺里人。据称:铁杖少时任侠尚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晓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陈(国)时为盗,没(收)为官户,配执御伞,每夜至南徐州行劫,旦还执伞。陈亡归隋,屡立战功,曾任汝南太守,仕至右屯卫大将军。辽东之役(征伐高丽)负病请为前锋,遂战死,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武烈。生子三,长孟才,授光禄大夫;次仲才、三季才俱拜正议大夫。

据麦氏族谱称:“铁杖仕隋,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欲任何职,”铁杖回答说:“我能日吃斗麦就足耳!”帝戏言:“赐你姓麦,并赐官仪同三司”。麦氏后代经以此作为麦姓之由来。但是,麦之前姓什么一说姓何,但无据可考。

究竟麦氏的“麦”从哪里来南宋进士,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洲,于淳熙五年(1178),为江西《麦氏家谱》撰序说:“予观粤东始兴郡麦氏,相传麦本春秋时。梁四公——麴(麦戊)(黄专),乃殷汤之后也。历世绵远莫考其祥,自后有祖铁杖,受封宿国公,谥武烈,赐姓去戈为麦”。《奇姓通》:“梁四公(麦戊)(黄专),(麦戊)音麦”。《广韵》转作(麦戊)(黄专)(音湍赎)。根据上述推论:因(麦戊)与(麦戈),皆为古老生僻之子,其后人逐暂放弃使用,致失其姓,至铁杖时,已成显贵,既有名而应有姓,以(麦戈)去戈为麦,麦氏始出,当也在情理之中也。

麦铁杖成为中国麦氏共尊之一世祖,广东南雄成为麦氏之发祥地。至第12世有麦炽,字仁昌,因避五代之乱,徙居福建泉郡,麦氏又在福建开基繁衍,传至南宋,有麦进成,居福建莆田,淳祐七年(1247年)丁未科进士,官正奏 士郎左春坊内阁主簿。南宋末年,卸篆携眷南迁今饶平大埕上东村创居。因其子孙以渔猎为业,故传至裔孙麦枚基,旋于明成化间,复迁居于汫洲岛屿,自兹蕃衍生息,汫洲麦氏,今已达1.5万多人,还有部分外移饶平县境内仙洲、军埠、汕头埭头和陆丰碣石,以及港台南洋等地。

潮汕麦氏还有一支,据称来自阳江,创居澄海东蒲。有麦育,号充寰,明万历丙午(1606)科举人,崇祯间任湖北沔阳知州,有文学,习吏事,敏练著声,以直道忤时,辞官而归。

编者按:麦姓全国列第300之后,占0.01%以下,约13万人。

潮汕列第71位大姓,占潮汕人口0.17%,约23250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1000多人;潮阳棉城50多人;澄海区1800多人;潮州湘桥区400多人;饶平2万多人,聚居汫洲,分布黄冈、漳溪、钱东等镇。

分类:  草堂话谱

孔网捡来 王懿荣家族的《王氏家谱》

孔网,即孔夫子旧书网,旧书爱好者的福地。之所以说是“捡”,是指无人与我竞拍,而让我以底价成交,四册道光刻本,才400元,虽说不是白捡,却几乎等同于白捡,轻易得连我自己都有些不相信,拍卖结束后,“刷新”了好几次才确信是真的。看看原物主对此谱的详细描述:“305185厘米(大开)。此书原为6册,现存4册,即:总谱,11-12世,14世,15--16世,共4册。缺1--10世一册,13世一册。此书是道光年间重修本,是王懿荣的祖父王兆琛所修。此书系道光年所修,此时王懿荣尚年幼。品相:首卷总谱前部分页有鼠咬缺口,伤缺部分字。 11--12世一册前缺2页后缺一页。14世一册前缺2页,15-16世前缺12页。余好。 厚册100页2090面,薄册也有80余页160多面。”

从这样的描述中可以得出结论:此《王氏家谱》是残本,而且存册中还有缺叶。大概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没有引起求全本、求品相的书友注意。而对于我来说,却是如获至 宝。

《王氏家谱》不分卷,道光二十三年刻本,缺二册,现存四册。卷首王懿荣的祖父王兆琛所撰谱序仍在,从中可知是谱在康熙庚午曾续修(瀛洲公创修于何时不详),雍正甲寅三修,乾隆庚寅四修,至此已为五修。

福山王氏始迁祖王忠,原籍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今祥云县),明洪武年间任山东都转运盐使司下辖的登宁盐场盐课大使,他在福山为官几年后悦此风情,遂入福山县籍,定居于此,繁衍子孙,逐渐成为福山的名门望族、官宦世家,先后有进士24人,举人58人,贡生58人,秀才357人;出了三任封疆大吏。有父子三翰林、兄弟多举人之称,被朝野誉为“天眷其后,世泽蝉联”,乾隆曾称:“父子三人俱为翰林,一门多显官,皆能办事,可谓世臣矣”(详十一世王检世系第二十叶)。

王懿荣祖父王兆琛(1786-1852),谱为十四世,乡榜名兆玺,字叔玉,号西舶。嘉庆二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兼总纂官,历任会试同考官、监察御史、四川成都府知府、重庆府知府、江西督粮道、安徽宁池太广道、甘肃按擦使、四川布政使、山西巡抚。道光二十九年遭御史弹劾,被革职查办。咸丰二年卒于新疆。王兆琛有五子:伯润、丙坤(原名伯涛)、伯平(原名伯桂)、伯淳、伯濂(原名祖源)。王伯濂即为王懿荣的父亲,字莲史,号廉堂,精于书法,家藏金石甚多,善于鉴别真伪,著作有《判花轩集》、《尔雅直音》、《声调之谱》、《渔洋山人秋柳诗笺》、《明刑弼教录》、《内功图说》等 。

十六世王懿荣(1845—1900),谱名贻榘,字正孺,又字廉生、莲生,晚年自号养潜居士,是晚清一流的学者,著名的金石学家,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兵败城破之时,王懿荣发出了“吾义不可苟生”的誓言,率全家壮烈殉国。谥号文敏,《清史稿》有传,称其“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廕并称其博学”。

王懿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显赫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和审定甲骨文的人,世称“甲骨文之父”。王崇焕所编《王文敏公年谱》记载,光绪二十五年秋年,一位古董商人携带从河南彰德府安阳县小商屯发现的“龙骨”到京师,让其观看,王懿荣细为考订,审定为殷商故物,并发现其上有篆籀之前的古文字,遂令悉数购归,获千数片。这便是后来让世人震惊的甲骨文的发现。如果没有独具慧眼的王懿荣,多少“龙骨”还要被喝进病人的肚子里,最终酿成一场中国文明史上不可弥补的、毁灭性的灾难。

道光二十三年王兆琛续修《王氏家谱》时,王懿荣年仅二岁,故谱中仅一名字而已,详“十六世”第二十叶。是谱白纸精刻,公私谱目均无著录,实不可因残缺而轻视之。

麦 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金、元时期属沧州。明、清两朝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称,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始兴郡:始兴自古为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三国时期孙吴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其时辖地在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兴县属之。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南雄直隶州。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县属岭南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为省直辖。1949年9月,成立始兴县人民政府,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更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属粤北行政公署,后改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后,始兴、南雄两县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恢复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 麦丘堂:以望立堂,亦称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兴堂:以望立堂。南雄属始兴郡管辖,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始兴郡百顺里(今南雄县百顺镇,今建有麦氏大宗祠),此地遂成为岭南麦氏发祥之地。铁杖公后裔从此分枝开叶,散居岭南各地及海内外。后世子孙为不忘先祖,饮水思源,因以“始兴”为堂号。 麦氏族谱一卷,(清)阖族编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榄溪麦氏族谱十二卷,(清)麦祈总纂,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纽约市国立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顺德麦氏族谱及兴图不分卷,(清)麦秉钧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顺德市博物馆。

广东高明麦氏族谱十三卷,(清)麦秀歧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种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广东新会麦氏族谱一卷,(清)麦德和录,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县修志会办公室。

广东麦氏族谱不分卷,(清)麦汝球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

广东麦氏族谱叙不分卷,(民国)麦琯琪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麦氏族谱不分卷,(清)麦初年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饶平井州麦氏族谱,(现代)麦贤逊编,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饶平市图书馆。

广东南雄麦氏三修族谱,(现代)南雄麦氏族谱编委会编纂,2001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南雄市麦氏宗祠。

广东阳江麦氏族谱,1998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三水涡边村(兰村)成安堂始兴族谱历派芳传,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木刻活字印本,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麦耀鎏续编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湖北省桃源县文化局档案馆。

广东湛江麦氏族谱,(现代)广东吴川、遂溪、廉江、海康合修,麦秀叙、麦士礼主修,1985铅印本四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湛江市图书馆。

西南沙头北社房三水麦氏族谱,(民国)麦启科等著,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高雄市麦氏宗亲会。

广西麦氏铁杖公族谱,(现代)广西横县、灵山、贵港、南宁合编,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三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成安堂始兴族谱历派芳传》大清光绪贰年岁次丙子月后望,兰村涡边房第二拾五传孙麦耀鎏盥手顿首百拜谨序,民国贰拾叁年叁月吉日,兰村涡边房第二拾五传孙麦耀鎏手再编 广东南雄麦氏字辈:良智世兆天 万惟宏崇有 孟嗣康守成(开始应文昌正再守通永)

广东鹤山麦氏字辈:愈宏受命成昌钻裘奕世德业荣光

广东南海冲霞南乡大石麦村字辈:茂宰宣宏景 惟德永华昌 本厚远必达

广东南海冲霞北乡海口麦村字辈:超弼智仁成 敦和宜永兄锡光常绍德 广大启文明

善作传家宝 财为用世荣 尚源开景福 士进显朝庭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乡沙垄村麦氏字辈联:德茂文升朝作辅 恭仁武烈孝惟诚

广东阳江麦氏字辈:耀祖荣宗 长庆兰芳桂馥 崇儒重道 常来凤起蛟腾

广东湛江麦氏字辈(必达公分支):明朝正德年间,麦铁杖第廿三世孙麦道清在广东省吴川县落地生根,有三个儿子:麦邦实、麦邦美、麦邦杰,後来枝叶繁茂,人口向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海南、北海等地迁移。麦道清的子孙在湛江地区约有三万人,已经传了二十几代。

在1985年到1987年,遂溪县吴家村(吾家村)麦秀叙修编《麦氏族谱》,为各个兄弟房派订立字辈

长房邦实公的子孙分布在廉江、吴川、遂溪,从十五世开始的字辈:

国仕家常继  生逢有道君  明良惟作宝  之会显其身  二房邦美公的子孙分布在遂溪、吴川等地,从十八世开始的字辈:  富贵荣华耀祖宗  子孙文武满堂红  百代清德垂後裔  万年支派永流通  三房邦杰公的子孙分布在吴川、遂溪等地,从十八世开始的字辈:  传宗承应皆多丽  幸遇升平发达时  积善能彰光先列  懋修致福亦咸宜

陆丰麦氏字辈诗  一、碣石:章启茂应 景怀兴胜 世悦良友 永敦家贤  二、甲子:君尔淑德 仲亦克臧 季悦良友 永敦佳贤 光明俊伟 道学并立 平雍静正 亿代安邦  三、潭西:奋启佳声 良科晋节 文章志美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字辈:公义占朝廷 开科文选达 明德仕鸿崇 光发广元忠

广西贺州字辈:茂高成椿禧 仁义积为新 馥应传锦绣 美玉显光明 克昌攀丹桂 华国振家声

广西藤县字辈由37世开始:堂德雄普光尚国 贞荣腾贵远兰芳

广西钦州麦氏字辈:世源恒有常 瑞起新锦尚 业正昌永达 荣朝开宗邦。

广西恭城麦氏原字辈:本枝百世,穗茂景和,胜含永自。

广西恭城麦氏新字辈:春光瑞启万年昌 谱祀国民诗礼详 文明毓振谋犹远 家道宗宏秉寿康

重庆字辈:发世有文章 先太必生光 春和含朗润 朝元自贤芳 存忠思大德 兆启家永昌 性刚继武;

法肃靖氛。

——佚名撰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始兴人麦孟才,字智稜,性格刚烈果断,有其父麦铁杖的风范。官武贲中郎将。

下联典指麦铁杖,骁勇有膂力,开皇年间官车骑将军,跟从杨素北征突厥,每作战捷足先登,因功进柱国,为政法令严明。

始兴祖业;

宿国家声。

——佚名撰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隋代始兴人麦铁杖,封宿国公。

莽[莽,读音作mǎng(ㄇㄤ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古国,出自西周时期西域古莽之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列子·周穆王篇》记载:“西极之南隅,名古莽之国。”

周穆王西巡,夸父御车,行至西王母之所。途径莽国,受贡。后徐王造反,周穆王日弛千里而归,及时平灭了叛乱,稳定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期间,有莽国勇士随周穆王归,参与平叛。后留华,称莽氏,世为宗周之卫。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武帝时期侍中仆射莽何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汉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切断匈奴右臂,执浑邪王子,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经居延及小月氏攻祁连山浑邪、休屠二王,使他们遭到惨重打击。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而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后又中途反悔,浑邪王便杀了休屠王,其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浑邪王为列侯,其属下莽何罗亦被重用被。

休屠王之子日磾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养的马,时年仅十四岁。

汉武帝晚年深信巫术,有一次身患重病,绣衣使者江充深恐汉武帝驾崩,会遭太子所诛,便想乘机先灭太子,以除后患。于是上奏武帝道:“陛下疾病,乃是巫蛊作祟,必定有人暗中用巫蛊祝诅陛下所致。”汉武帝疑心生暗鬼,夜梦数千木人持杖击头,如是信以为真。就命江充担任治巫使者,江充藉机大作威福,使胡巫掘地寻捕巫蛊,烧热铁钳,苦刑逼迫招供,人民受刑,展转互相诬告,造成史上大冤狱,以致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奏宫中有蛊气冲天,汉武帝命他清理后宫,江充暗中先使胡巫于太子宫埋蛊,然后掘太子宫,获得数千桐木人,太子恐惧,不能自明,于是矫诏要斩江充,事败,皇后太子都畏罪自杀。后来有朝臣上书为太子洗雪冤情,汉武帝察知江充埋蛊的奸诈,下令诛杀江充三族。

当时,已升任侍中仆射的莽何罗兄弟与江充相善,及江充积极屠杀太子时,莽何罗之弟莽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江充被诛,莽何罗兄弟深恐牵连问罪,遂阴谋反叛。莽何罗的行动,被金日磾察觉,遂暗中注视其动静。莽何罗觉察到金日磾注意他,因而迟迟不敢发难。

汉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农历6月,汉武帝出行住在林光宫,金日磾也随从,因小病卧行宫庐舍中。莽何罗便与其弟通、安成三人认为有机可乘,便假传圣旨,“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当夜发兵。

次日清晨,汉武帝还在睡觉,金日磾正去便溺,发现莽何罗匆忙从宫外闯入汉武帝寝宫内,顿时生疑,马上回身入宫,坐于汉武帝内房。须臾,莽何罗袖藏白刃,从东厢上殿准备行刺,突见金日磾,胆怯变色。但莽何罗反心已定,决意向汉武帝住定急冲,由于行动慌忙,碰到宝瑟(马桶)而摔倒,金日磾趁机冲上去抱住莽何罗,大叫“莽何罗反!”

汉武帝惊起,侍卫们拔刀欲杀莽何罗,汉武帝恐伤到日磾,制止了侍卫。金日磾将莽何罗擒住,用捽胡(摔跤手法)投掷殿下,被侍卫擒缚。

事后,汉武帝大肆搜捕莽何罗兄弟余党,莽氏一族纷散四逃,期间,有改姓氏为芒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东汉朝明德皇后马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传说,该支莽氏起源于东汉时期。据史籍《前汉书·武帝纪·莽何罗》记载:“莽氏,本姓马,明德皇后恶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东汉时期有一位明德皇后,为汉明帝刘庄的皇后,本姓马氏,其祖先叫马可罗,后因叛逆罪而被皇帝所杀。这位明德皇后感到与祖姓同宗为“马”氏是一种耻辱,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莽氏。其家族亦因而皆弃“马”氏为莽氏。

注:

按此传说,马可罗当为著名的历史人物,但查阅相关于汉史之古籍,未尝见有关“马可罗”的记载,且历代史书仍称明德皇后为“马皇后”、“马太后”,且西汉时期前有莽何罗谋反,后有王莽篡汉,怎么可能再用“莽”字为姓氏呢,岂不表明还要谋反吗?这显然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大忌之韪相悖。所以,此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个渊源:源于布朗族,出自辽国契丹王族耶律氏,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云南施甸布朗族文献《由旺蒋姓宗支叙》中的记载:“吾祖籍镇南京,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先宋登帝于辽,位传十二世至阿育祖……传于太子,被金人所刻。后裔改称为莽……数代亦发数枝,分尼鹤庆、邑林、腾越。后至大明洪武十五年……受恩于洪武十五年,钦授永直郎,延至正统,封受武略将军之职,改莽姓为蒋。由始至今,年远代深,阐明裕后矣。”

这段记录说明,云南的布朗族与辽、宋时期契丹族人有密切关系,曾有一支契丹耶律氏族人迁徙云南地区定居,改姓氏为莽氏,后陆续分衍落业至平安、平戛、猛板等地区。其中有木瓜榔乃莽氏九代驻守之故地(今云南保山戛土舍),在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被明太祖朱元璋钦授永直郎,世袭数代。后又在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50年)被明英宗朱祁镇封受武略将军,此后,这支莽氏族人又以“将军”之谐音汉字“蒋”改成了蒋氏。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保山县戛土舍蒋思孝随明军征缅甸有功,钦授猛板千夫长世职。清朝乾隆年间,戛土舍沦陷于缅甸。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中英勘界,清 收复猛板部分地区,为形势需要,仍设土职,遂以蒋思孝的第八世孙原猛板土官蒋金龙为土千总,世守猛板。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莽那特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莽格努特氏,源出元朝忙忽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为Manggenut Hala。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②蒙古族有莽那特氏。至明末清初,有元朝后裔莽那特·吉尔布什,本蒙古喀尔喀太子,世居西喇木楞(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喇木伦河流域,又称潢河)。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时期,莽那特·吉尔布什携子莽果尔归附后金政权,清太祖大喜,授其三等子爵,为额驸,赐号“青卓理克图”,隶属满洲镶黄旗。莽那特·吉尔布什后仕至兵部尚书,晋一等子爵。其子莽那特·莽果尔之后族衍有莽果氏。莽那特·吉尔布什的后裔子孙中,有冠汉姓为莽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莽吉绰氏,满语为Manggic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所冠汉姓为莽氏、吉氏、洪氏等。

②满族莽那特氏,满语为Mengnat Hala,原莽那特·吉尔布什家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图呼尔扎(今蒙古国库伦),后冠汉姓为莽氏。

③满族莽果氏,亦称蒙棍氏,满语为Manggo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所冠汉姓为莽氏、莫氏、白氏等。

④满族莽佳氏,亦称迈佳氏,满语为Manggiya Hala,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后改汉姓为莽氏、麦氏。

据史籍《满汉大臣传》记载:

①满族莽努特氏,满语为Mangnut Hala,源于元朝忙忽惕氏部落的后裔,世居喀尔喀(今我国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等地),所冠汉姓为莽氏、牛氏、何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莽人,属于以民族群体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莽人,是一个至尽尚未识别族属的民族群体,分布在我国和越南、老挝等三国而居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居地隐蔽僻远,迄今为止有很少学者去调查研究。从1990年开始,有学者先后到莽人地区实地调查了七次,颇有所获。

1957年,我国莽人散居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镇乌丫坪办事处和南科办事处西南部,沿中越边境线我方一侧的原始森林中,包括雷公打牛、落邬、坪河上、坪河中、坪河下、河头、管木、纳西、边界、龙树、草果坪、南科等十二个小居住点。当时小的村落只有五、六户,大的村落也不过十来户。

1957年春天,在当地人民 和人民 驻军部队及相邻民族的帮助下,原来的十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雷公打牛、坪河中寨、坪河下寨、南科寨等四个自然村,九十六户,五百七十五人(1995年末统计数)。

从莽人的图腾姓氏看,它始于何时,目前难于完全说清楚。但现在莽人所行的图腾姓氏中,多少会反映出一些图腾姓氏的来源。

如今,莽人中有以自己的民族群体为姓氏者,称莽氏。

二分布:

今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北京市的顺义区高丽营镇,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金水镇等地,均有莽氏族人分布。

三名人

莽英伦:(公元1927~2002年),著名建筑学家。

据莽英伦的碑文记载,他生前“主持施工了我国第一个无外脚手架百米烟囱,第一个万吨软地质浮筏式基础,第一个采用交叉作业法,为我国积累了宝贵的建筑技术文献。”

莽英伦是一位工程技术专家。“无外脚手架百米烟囱”,使用的肯定是滑模法施工,这种方法适用于比如烟囱这样的施工面规则的项目,其“脚手架”置于建筑内面,可随建筑一同升高,是建筑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的一项技术。

一生中,只要做过一件有益于于社会进步的事情,就会将人生的价值体现出来!

莽克荣:(公元1936~今),北京人。著名音乐教育家。

河北省廊坊师范高级教师,中国音协河北分会会员。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曾就职于河北省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

求麦氏芦荟的图片?会么养

    麦氏芦荟,百合科芦荟属植物。        多年生肉质植物。株高15~20厘米,株幅70~80厘米。叶剑形,12~16枚组成莲座状叶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