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交口县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山西省交口县,第1张

交口县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市南端,东接孝义、灵石、南连隰县、汾西,西靠石楼,北界中阳。总面积1258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交口县于1971年组建,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交口县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薯类、豆类等,尤宜种植土豆、小麻子和核桃。 交口县地下矿藏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 、铁、铝矾土、尼龙灰岩、石膏、陶瓷粘土等,其中煤、铁、铝的储量最大。境内林草覆盖率达 56%。为中国沙棘八大产区之一,也是著名的汾洲核桃,金香小米的主产区。

中文名称交口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山西

下辖地区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

政府驻地水头镇

电话区号0358

邮政区码032400

地理位置山西省吕梁市

面 积1258平方千米

人 口11万人(2004年)。

方 言晋语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山神峪,千佛洞

火车站交口县火车站

车牌代码晋J

目录

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 位置

▪ 地貌

▪ 气候

4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

▪ 生物资源

5人口

6经济

▪ 综合

▪ 工业

▪ 农业

7社会事业

▪ 文卫

▪ 教育

▪ 社保

8交通

9风景名胜

10特产

1历史沿革

交口县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为晋属蒲地,晋文公重耳曾封于蒲,即在交口县境内。[1]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依蒲地设立蒲子县,属河东郡。

魏改属平阳郡。[1]

晋永嘉元年(307年),刘渊迁都蒲子城,建立政权。国号为“汉”。永嘉三年(309年)依蒲子城设大昌郡,不久废县。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设岭东县,属吐京郡。太平真君二十一年(460年)岭东县改为新城县,仍为吐京郡属县。[1]

隋代,废新城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设温泉县和高唐县,属北温州。贞观元年(627年),高唐县并入隰州。不久,温泉县改属隰州。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温泉县改属石州。[1]

五代、宋、金未变。

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废温泉县,其境域分别改属于孝义县、灵石县和隰州。从此,经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其境域的归属基本上保持不变。[1]

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双池镇西庄村设立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原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组为灵西县民主政府。[1]

新中国建立后,今交口县境内的孝义县辖区属于汾阳专区,灵石县辖区属于榆次专区,隰县辖区属于临汾专区。[1]

197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交口县,因县址驻交口镇而得名,由孝义县划出大麦郊、温泉和坛索3个人民公社,由灵石县划出双池和回龙2个人民公社,由隰县划出交口、石口、川口和康城4个人民公社,属于新成立的交口县。县城选定在交口人民公社境内的水头村南,县名遂称为交口县。[1]

2行政区划

交口县辖4镇3乡1个社区管委会,95个行政村

交口县行政区划

交口县行政区划

,381个自然村。

4镇:水头镇、康城镇、双池镇、桃红坡镇。

3乡:石口乡、回龙乡、温泉乡。[2]

吕梁地区辖县。位于省境中部西偏南,吕梁山中段东侧。面积1258平方千米,人口10万人,辖4镇5乡。县政府驻交口镇(今为城关镇)。(本页根据《中国政区大典》,1997年左右资料)[3]

城关镇 县政府驻地。1958年建城关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西部。209国道过境。面积646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水头、后峪、广武庄、交口、塔上、后水头、卫家崖、安头、腰庄、上庄、铁金、赵村、樊家庄13个行政村。[3]

康城镇 1958年建康城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40千米。霍桃公路过境。面积1924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康城、支付、丁家沟、下仙、南故乡、上村、杨家沟、田家洼、炭腰足、南庄、尚家沟11个行政村。[3]

双池镇 1958年建双池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52千米。霍桃公路过境。面积858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双池、阳坡、枣林、南窊、长史庄、蔡家沟、讲理、石口、西罗、梁家沟、神堂庄、沟西、云乾、西庄、官桑园、侯家渠、蟠龙庄、苇沟、高家墕、李家坡、店则沟21个行政村。[3]

桃红坡镇 1958年建桃红坡公社,1984年设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0千米。孝午公路过境。面积2297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大麦郊、高庙山、西交子、阳冶、桑后峪、客驼、北村、下家庄、西宋庄、和左、赵圪垛、东岭、横罗、栾子头、石圪塔、吉子沟、子巷、王家庄、岭南、桃红坡、张村、侯家坪22个行政村。[3]

石口乡 1958年建石口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4千米。孝午公路过境。面积458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石口、龙神殿、桥上、山神峪、岭后、蒲依、丁家墕7个行政村。古迹有明建千佛洞。[3]

川口乡 1958年建川口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4千米。龙康公路过境。面积111平方千米,人口08万人,辖川口、下蒿城、贺家庄、孔家庄、陈家峪、阳村堡、庄上、王家庄、岔口、郭家岭、下村、张家川12个行政村。[3]

回龙乡 1958年建回龙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60千米。霍桃公路过境。面积1121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回龙、均庄、王润、营塘、窑上、茶坊、山头、陶上、田庄、田家山、刘外、张家岭、桃花、韩家沟、枣洼15个行政村。

温泉乡 1958年建温泉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4千米。窑西公路过境。面积964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温泉、南岭、闫家山、樊家沿、曹家庄、庞子洼、东头、白兑庄、杏泉、马家坪、郭家掌、石岭后、花寨、古桑园、前务城、孙圪垛、常家山、响义、范石滩、后务城20个行政村。李宗山有唐建石佛寺。[3]

坛索乡 1958年建坛索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40千米。桃元公路过境。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元沟、交则、齐家庄、永远庄、上益平、红焰、化角、东营塘、冯家港、高家条10个行政村。[3]

3地理环境

位置

交口县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中段,地处吕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沟通晋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介于北纬36°43'至37°12'和东经111°03'至111°34'之间,东与孝义、灵石接壤,南与汾西、隰县相连,西与石楼县相靠,北与中阳县为邻。东西最长距离46公里,南北最长距离53公里。[4]

地貌

交口县地处吕梁复背斜的核部及其东翼,呈西高东低之势。西部为基岩裸露土石山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其中较为突出的高大山峰有高庙山、棋盘山、人参圪垯、黄崖山等。位于交口、石楼、中阳三县交界处的黄云洞,海拔2954米,是交口县的最高点。由此处向东、向南逐步倾斜。区内山体巍峨高峻,沟谷深切,基岩出露,森林密布,是交口境内从河沟的发源地。东南部黄土丘陵区,区内黄土覆盖深厚,沟谷内常见有奥陶系石灰岩的出露。平均海拔1200米,与灵石县界处的官桑园村前的双池河河床海拔高程为830米,是交口县的最低点。[4]

气候

交口县处于中纬度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受太平洋海洋性气团控制,冬季受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春秋二季则受两种气团的交替影响,因此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一年之内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火热雨量集中,秋季相对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少雪。随着西北高东南低以及相对高差较大的地势特征,形成西北部寒凉、东南部热暖的地域性差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27小时/年。年平均气温67℃,最冷月(1月)平均为-77℃,极端最低气温-23℃;最热月(7月)平均为19℃,极端最高气温33℃。年平均降水量618毫米。全年的无霜期平均为142天,最长为181天,最短为122天。[4]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交口林区

交口林区

主要有煤、硫、铁、铝、石灰岩、白云岩、耐火粘土等14种,含矿面积8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71%。其中:煤炭资源属霍西煤田的边缘部分,含矿面积3262平方公里,稳定可采9#、10#、11#煤层,保有储量约5亿吨左右;铁矿资源主要分布于下村河、宝岩河、回龙河3条水系、8个密集含矿地段、46个集中连片区域,含矿面积1665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926万吨,不适宜规模化开采,属典型的“山西式铁矿”,品位在20%—58%之间;铝土矿赋存于太原组湖田段上部,含矿面积4576平方公里,探明储量为404亿吨,可采储量约1亿吨左右,品位在60%—90%之间;白云岩资源有15个岩层,其中可作为金属镁原料的共有8层,每层厚度17—40米,储量约上百亿吨,品位在50%左右,开发潜力巨大。[5]

生物资源

交口县主要有林木和灌草丛两大类,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及六大造林绿化工程,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4万亩,交口县森林覆盖率为338%,林木绿化率566%,居山西省前列。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有139个树种、200种草本植物和200余种中药材资源。[5]

5人口

2000年,交口县总人口107461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24210人、康城镇15128人、双池镇18008人、桃红坡镇10435人、石口乡5191人、川口乡8212人、回龙乡11042人、坛索乡5104人、温泉乡10131人。(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

6经济

综合

2008年,交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亿元,财政收入实现526亿元,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翻番,经济总量及增长幅度一度居吕梁市中游位次。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给交口原本十分脆弱的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55户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停产、限产。[7]

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较2008年下降60%以上,增速居山西省、吕梁市末位。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交口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经济下滑势头,促进县域经济趋稳回升。[7]

2010年交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亿元,同比增长50%;

神南峪牡丹洞风光

神南峪牡丹洞风光

财政总收入完成285亿元,同比增长438%。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呈现较大增幅,增速位居吕梁市前列,县域经济出现触底企稳回升、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7]

2011年交口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25亿元,同比增长522%;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2493亿元,同比增长7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1434%;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62亿元,同比增长27224%。[7]

2011年全年第一产业累计完成12948万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累计完成265303万元,同比增长509%;第三产业累计完成53038万元,同比增长94%,三次产业比例为39:801:160。[7]

工业

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关闭190余座小煤矿、30余座小铁厂和30余座小焦化厂,仅保留8座煤矿、10户冶炼铸造企业和7户焦化企业。初步形成了煤—焦—化、煤焦—冶炼—铸造、煤—电—铝等产业链,以铝镁为代表的新兴接替产业开始起步。截止2010年,全县41个“三四三”项目已完成立项审批41个,环评审批33个,土地审批25个,36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16个项目建成投运,累计完成投资589亿元。全县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5户(其中: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5户),现已形成年产原煤510万吨、生铁150万吨、铸件25万吨、焦炭330万吨、氧化铝20万吨、金属镁3000吨的生产能力。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实现3618亿元,同比增长2224%;工业增加值实现1038亿元,同比增长94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同比下降5%,“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筛选确定58个“5115”重点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646亿元,上报省级重点项目11个,概算总投资405亿元。[8]

农业

2003年共投入58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舍饲圈养、中药材、核桃等重点产业开发旱井集雨等重点工程建设。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完成,交口县农民人均减负676元,减幅达871%。优质中药材基地全年完成1350公顷,已形成2000公顷规模;优质核桃基地2003年新栽植1333公顷,累计面积已达到8000公顷;优质沙棘基地,结合退耕还林,2003年完成467公顷;优种牛羊养殖重点抓了养殖示范园区和舍饲圈养示范村建设,已有4个养殖示范园区初具规模。[9]

交口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2500万公斤以上。交口县核桃林面积发展到154万亩,平均年产量350万公斤,产值6800万元,种植户人均收入达800元。发展了以乌鸡、散养猪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传统养殖业开始由散养放牧向规模化舍饲圈养转变,累计发展规模健康养殖户78户,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个,农民经纪人300多人。依托交口县企业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余人,组织劳务输出1200余人,向第三产业转移8000余人,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扶持沙棘、核桃、小杂粮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维仕杰沙棘、明泰核桃露、浩源饲料、米师傅小杂粮、鑫欣源番茄等知名品牌和9大类20多种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达到6万吨,年销售收入实现16亿元。[9]

2006年以来,通过财政投入、企业帮扶、整合项目资金等,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0亿元,相继推开7个省级试点村、41个市级重点推进村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基本达到“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建成8个高标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9个新农村实现了“一村一品”,以核桃、蔬菜大棚、小杂粮、养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十一五”时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3%,达到3380元,分别是2005年的16倍和2000年的79倍。[9]

7社会事业

文卫

千佛洞全景

千佛洞全景

2011年,交口县已拥有县级卫生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9个,在册医生312人,开放床位355张。设置农村卫生所127个,选聘乡村医生132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2010年交口县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7个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价”销售,县、乡、村三级计生网络逐步健全。[10]

2011年,建成7个乡镇文化站、12个农村文化大院,县图书馆、体育场开工建设,建成农村文化体育场地100余处,以华韵创意公司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根雕、面塑、八音会、秧歌等独具交口地域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气息更加浓厚。[10]

教育

截止2011年,交口县有各类学校151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121所,幼儿园21所。交口县有教师1554人,在校学生(含幼儿)25544人,小学五年巩固率、初中三年保留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8%和89%。2010年,县委、政府集中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采取超常规手段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440万元,投入500万元用于教育装备,基本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和市级示范高中验收。投资4480万元,实施完成82所中小学453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投入500万元用于改善县一中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教学质量稳步回升。[10]

社保

交口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企业有75户,参保人员2185人,各类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90%,交口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农村4064名、城镇2880名生活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监管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交口县制定出台了《交口县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2010年救助400人,发放救助金1059万元。[10]

8交通

交口县交通发达,交口至离石、石楼、霍州、灵石、临汾等

集镇街道

集镇街道

五条干线公路覆盖交口县,此外尚有乡镇级公路多条,连接着交口县各个乡镇。受交通条件的影响,双池、桃红坡成为县境内的重要集镇,双池镇古以旱码头著称,是灵石、孝义、隰县、汾西等县的物资交流中心,又是晋南、晋中、晋西及陕北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桃红坡镇是交口县交通要道,2010年以来已发展为交口县重要的交通、商业的中心。[11]

9风景名胜

西庄历史文化名村

西庄

毛主席东征路居地—西庄

毛主席东征路居地—西庄

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是山西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有麟厚堂等16座明清吴氏民居古建筑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设计独特,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晋西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现状保存较完整。同时村内还有红军东征史迹——毛泽东路居地和幸福泉。[12]

神南峪

神南峪位于交口县城以北4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神南峪自然风光优美,原始生态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9%。林中常有金钱豹、褐马鸡、野猪、黄羊等珍稀动物出没。神南峪内还有竹林寺、娘娘庙、上天梯、棠梨寨等人文遗迹,或隐于深山,或藏于悬崖。[12]

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交口县石口乡山神峪村,距县城20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二进四合院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过殿、大雄宝殿、九间楼、舍利塔等。大雄宝殿是开凿于元代的石窟,窟深55米,宽31米,高3米,四周佛龛内雕刻14厘米高的佛像1003尊,故名千佛洞。其余建筑为明清遗构。享有“中国名胜”之誉,千佛洞石窟因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云梦山胜地、温泉无根碑及大麦郊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特产

骏枣是山西交口县当地古老品种之一。果实大,圆柱形或长倒卵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361克,大小不均匀。果肩较小,略耸起,梗洼较深、中广。果顶平。果柄较粗长。果面光滑,果皮薄,深红色。果肉厚,白色或绿白色,质地略松脆,汁液中等,稍具苦味,含可溶性固形物33%,可食率963%,品质上等。适宜制干、加工醉枣和蜜枣。

沙棘饮料是交口最著名的产品,闻名全国,享誉国内外,是交口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还有凉拌粉,交口核桃等特产。

。(一)黄县吕氏1、大馒头石吕氏。明代向山东移民始于1380年八月,而且是移于鲁中,鲁南。史料并无向胶东移民的纪录。根据黄县大馒头石始迁祖吕德明约明洪武元年(1368)自云南大理大槐树庄,迁至黄县丰义馒头石看,他要么是元末红巾军毛贵征山东失败后,流散山东各地的红巾军的将士。要么是明代的军户,要么是为明军服务随明军来黄县的匠户,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淮南子弟,二是方国珍等割剧势力归降之兵;三是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江南人。这些人成为军人后,世代为军,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轮番战守或耕种,称做军户。明期的户籍制度与中共的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两元化类似,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元化。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都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中,不得擅自变动,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2、黄县还有吕许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南兰(大)柳树鸭子湾迁至黄县城东南居住。到第七世吕宁、吕斯义、吕奉先兄弟三人移至黄县城西北地居住,定名“吕格庄”。黄县这两本吕谱是二百多年后撰修的,因年代久远,迁入的时间难免出现误传。3、吕德明迁巨野后裔。1392年二月,明政权二丁抽一,三丁抽二陆续徒山东登、莱诸府贫民无产业者5635户约47万人入东昌、兖州等处编籍耕种。1407年(明朝永乐五年),吕德明的儿子吕聪奉上命移居巨野县杨官屯。历经几百年繁衍,杨官屯吕氏成为鲁西大族,其后析出多支,迁播到江苏沛县,荷泽市牡丹区、郓城县和嘉祥县等地。(二)莱州是今多宗吕氏的父邦母土,是它养育了东莱吕氏的先人。(附招远市庙后吕家)1军寨址吕氏。东莱吕氏迁走后,留居军寨址的吕氏析出几支逐歩迁出军寨址村,军寨址村空留五代周户部侍郎吕梦奇公墓和“蒙正故里”古碑,并无有吕氏居住。军寨址后裔吕袓彦1369年(洪武二年),因和掖县城中王姓缔结姻缘,在城里置买房产迁居莱州城东北角,为居城始祖。清末的工部尚书、外务部尚书吕海寰是其后裔。据地方志记载,吕袓彦有后裔清代从莱州城迁回军寨址居住。2,莱州金城镇乌盆吕氏人口最多,是当今莱州吕氏大族,后析出金城、神堂两脉。村碑记载是明宣德年间从四川迁入的。据莱州地方史资料统计,莱州及附近的几个县市66个明代四川移民村中,莱州占49个。成因是明政权为抗倭及防备辽东战事,在莱州设置莱州卫、鳌山卫、灵山卫,并有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随着明中期卫所制松驰到废除,原卫所的四川官兵及其家属逐留居莱州立村。3、招远市庙后吕家也是从四川迁入的,始迁祖是四川绥定府太平县黄钟堡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开走,路上历时一年才迁入招远,显然是跟随明军边打边走所致,也应该是军户。庙后吕家后裔散居栖霞方山,招远各地,为招远吕氏大族。庙后吕家家谱“金陵四川省绥定府太平莆田县黄钟堡”迁出地引人注意。笔者检索四川地名变化,绥定府太平县黄钟堡是今四川省万源市黄钟镇。太平原是四川的县,现降格为镇。金陵是南京,莆田县自古属福建,是明、清兴化府治所。笔者揣测,清代修谱者因相传之误,把几个祖源地混在一块了。这支吕氏可能是金陵吕从庆迁闽再转迁四川的后裔。也可能是晋江吕氏迁四川的后代。名人吕铎、字金声,由扙贡身阶,先后历任明潭州州同(今长沙)、彰德府知事(今安阳)。4、莱州流民。隋改光州为莱州,领九县;宋、元皆沿。明升莱州为府,辖平(度)、胶二州及掖、潍、昌(邑)、高 (密)、即(墨)五县。莱州(指今莱州市)地处莱胶平原与胶东丘陵接壤,和平年代民众居莱胶平原耕种,动荡年代则举家迁住胶东丘陵讨生活。由于莱州是州府治所,又地处平原与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成为流民的驿站,因此,不能排除今部分莱州市吕氏人云亦云,说祖上明代由四川、云南迁来的。元末战乱颇繁,民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明立国初,在各地设抚民机构,招抚因灾荒或避兵的流民。对归籍者,给耕牛、种子、口粮,免流民复业税,不归者由流入地政府给闲田入籍。地方政权为生产恢复,田赋增加,府县升格除千方百计招抚本地流民回藉耕种外,还会不择手段的向上级隐瞒居民乡藉,把本地居民录入流民册以享受“钞备农具,三年不纳税”政策。遇上级普查到人丁与黄册不符时,地方政府会把多出的人丁说成收置不久的流民。他们暪报户口相习成风,里欺县,县欺府。人口普查官员往往从中勒索,凭由地方官吏作弊。在黄册制定的第二年,户部就向朱元璋报告:“ 天下郡县所进赋役黄册,丁粮之数,类多错误。”这说明各地都存在变乱黄册的现象。有些莱州土著吕氏后代以黄册所标载代代相传,到清代修谱时认误为真而说成明代由四川迁入的。(三)文登吕姓人口众多,居胶东县级市之冠。文登吕姓大都居住在吕家集周围。1、撰修于1735年(清乾隆元年)的《吕家集族谱》说:吕氏自河南新安徙北直三河(今河北三河市),至元末复流寓文登。始祖吕万,元末徙文登。吕万以下世系失考,其后裔吕霜明代迁居吕家集。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

1、太原市

山西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自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简子筑晋阳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2、大同市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境内建筑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是国内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九龙壁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3、朔州市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边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

4、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内五台山是5A级景区。总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5、阳泉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境内有万里长城第九关、唐代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有冠山书院、女作家石评梅故居、中山国古长城等。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6、吕梁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诤臣名相孙家淦,革命英雄刘胡兰。总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7、晋中市

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乔家、王家、常家等晋商巨贾大院,有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馆”的平遥双林寺。总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1区9县1市: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8、长治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4区8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9、晋城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拥有古文化遗址6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尤其是现存宋、金时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46处。总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10、临汾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600年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资源占山西的30%。

总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11、运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是关公故里,境内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总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扩展资料:

山西省行政区划中的一些地理知识:

1、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辖区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阳泉市;

2、117个县级行政单位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吕梁兴县、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鲁区,最小的是临汾曲沃县、临汾侯马市、阳泉矿区。

3、山西省共辖1398个镇、乡、街道(564个镇、632个乡、202个街道),建制村28079个。

——山西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xià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如果这样,它的读音将变成了去声的xiào,从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而民间认为“’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实质上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即引为通用 。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也算是氏族上的统一。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已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已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任姓

“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字辈排行:

山东济宁、菏泽:(以任不齐为始祖,自86世起)仲师仰大典,明堂宣恩章,孝贤承先训,佑启家盛昌。

山东滕州:国培开泰振,世泽衍秀昌。

山东东阿:金广尚怀德,保全万世兴。

山东平阴:立天开兆祥,永怀玉文光,尚德泽士轩,炳元吉大芳。

山东海阳:鸿福传延广,清修积泽长,庭荣昭懋德,泰贵庆家祥。

河南项城:天尚德敦孝,义永久广传。

河南信阳:中新广大,元吉隆昌

河南叙伦堂:光嘉鋕廷本,文起全治芳。明士有之采,兆吉则廸长。元亨利贞若,福禄世荣昌。 共际风云会,永清四海长。

重庆开县:文龙熙震奇仕,本毓嘉嗣传芳。立兴敦崇大道,亦世自致选扬。南柯学以为上,敬之至克茂中。侯伯奕如富有,叔仲臣其均同。

河北承德:自绍焕国先,年受万久长,延兆文书显,科井志家昌。

江苏如皋: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江苏连云港:玉开宝忠芝,礼义加香远,诗书仕则长。

山西孝义 :毓圣成真体,子元朝玉廷,家法宜世守,国泰志民宁。

陕西安康:(2014年)金玉成品,道德俱兴…另一支:忠正,金玉成品,国运昌…

湖北房县:成家立国中,传世志光大。

重庆彭水县:庆邦金文中,思天旦大胜,星裔壬洪远,永正国朝清(八派之一)

山东滨州邹平县:景仰维行,永怀在心, 家修廷献,才德同生,思念为可,务敦立敬

山东泰安道朗镇:天忠文学建,立志传家久。

山东新泰汶南镇:有善之家,乃得永昌,吉祥如云,声达满香。

山西省交口县

交口县交口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吕梁市南端,东接孝义、灵石、南连隰县、汾西,西靠石楼,北界中阳。总面积1258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