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氏的京兆堂是什么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3收藏

杜姓氏的京兆堂是什么来的,第1张

杜姓氏的京兆堂是姓杜的一个分支堂。每个姓氏都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加上迁移在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分堂出来。堂的名称跟,地理位置,人们生活习性,或是当地风俗而定。京兆堂中“京兆”这个词古称长安,但唐代以后多作为都城(含附近)地区的代称, 姓氏分支散落到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地方里聚居并发展壮大起来,再修一个家谱建一个祠堂,就形成了一个“堂”。

据考证,唐尧的后裔在周武王初定天下时,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名为唐杜氏,直至周成王时才被灭,并入周室的领域。唐杜氏的后裔从此被改封为杜。杜国,位居现在的陕西长安,即汉代的杜陵。后来,杜国灭,杜姓子孙出奔,杜姓自此问世。

扩展资料

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经徙居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秦汉之际,杜姓人主要在陕西地区繁衍。魏晋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为避战乱,杜姓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四川和浙江等地,并在当地形成大族。唐末,有杜姓人迁居浙江绍兴。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汉阳郡、南阳郡。杜姓堂号主要有京兆堂、襄阳堂、濮阳堂、汉阳堂、南阳堂、诗圣堂(少陵堂)、永言堂、振德堂。西汉时期,京兆的杜姓人就已移入四川地区,并逐渐形成杜姓家族。

参考资料:

-杜姓

下面笔者为我们分享的是杜姓男孩女孩起名字大全,百家姓杜姓起源杜姓来源姓氏:杜拼音:Du郡望:京兆郡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在此为大家提供一些好的男孩女孩名字,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为您提供《杜姓的名人,杜姓名人》 《 杜姓起源,杜姓的来源》等资料。

杜姓介绍

在《世本》中 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远,杜康以后的世系缺乏文字记载,一些姓氏书对杜姓起源另有

杜氏的历史来源

一:出自祁姓,以邑为氏。周成王将唐杜氏移于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东南),居者以地名「杜」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 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

二: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独孤浑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 改为汉字单姓杜氏。

杜姓是我国当代新“百家姓”中第53大姓。 杜氏望出京兆(相当于今陕西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汉阳(相当于今甘肃天水地区)、南阳(相当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杜氏常用堂联有:

兆陵世泽、杜甫家声。

兆陵指京兆郡的杜陵县(今属西安);杜甫为唐代名诗人,后人称“诗圣”。

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上联指西晋京兆杜陵人杜预。博学多谋,自称是“《左传》癖”。历官河南尹、镇南大将军,因功封当阳县侯。下联指唐代京兆郡杜陵人杜如晦。官至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跟太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等十八人同为瀛州文学馆学士。由阎立本绘图像,褚亮写赞,列于凌烟阁,号称十八学士

杜姓周易起名建议

杜姓宝宝起名参考建议

 杜姓在当今按人数多寡排序的中国姓氏中位居第53位。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八字五行起名法建议

 杜字的五行为木,因此,杜姓人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一般来说忌用“金”、“土”五行的字。

 若杜姓宝宝的最喜五行为“金”,则可在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使用“水”五行的字,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使用“金”五行的字,这样可构成“木水金”等良好的五行三才配置。

 若杜姓宝宝的最喜五行为“土”,则可在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使用“火”五行的字,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使用“土”五行的字,这样可构成“木火土”等良好的五行三才配置。

 若杜姓宝宝的最喜五行为“木”,木木水、木木火、木木木等都是很不错的配置。

 若杜姓宝宝的最喜五行为“火”,木火土、木火火、木火木等都是很不错的配置。

 若杜姓宝宝的最喜五行为“水”,木水金、木水水、木水木等都是很不错的配置。

 八字五行法智能起名工具

周易卦象起名法建议

注意:所有使用笔画的姓名术数,经过我们严格的分析和验证,建议在中国大陆地区以简体笔画为准。

“杜”字简体笔画为7画,可形成较好的姓名卦象主要有:

姓名卦象 名的总笔画

益卦:奋发有为,进取成名 4画、28画

升卦:升腾上进,名利双收 5画、29画

大有卦:事事吉祥,大有收获 9画、33画

中孚卦:知己协助,谋望可成 10画、34画

泰卦:鸿运当头,诸事皆顺 17画、41画

大畜卦:坚守正道,大有积蓄 19画、26画、43画、50画

鼎卦:万事通达,平步青云 21画、45画

谦卦:吉利平安,步步高升 23画、47画

离卦:稳步进取,前途光明 27画

周易卦象法智能起名工具

五格剖象起名法建议

注意:所有使用笔画的姓名术数,经过我们严格的分析和验证,建议在中国大陆地区以简体笔画为准。

按照五格剖象法,使用简体笔画起名,“杜”姓主要数理全吉的组合主要有:

名第1字笔画 名第2字笔画 五格主要数理

8画 8画 人格15:福寿共照数

总格23:旭日东升数(女忌用)

地格16:兴家得助数

三才:金土土

8画 9画 人格15:福寿共照数

总格24:金钱丰盈数

地格17:刚柔兼备数

三才:金土金

8画 10画 人格15:福寿共照数

总格25:资性英敏数

地格18:有志竟成数

三才:金土金

8画 16画 人格15:福寿共照数

总格31:智勇俱备数

地格24:金钱丰盈数

三才:金土火

8画 17画 人格15:福寿共照数

总格32:侥幸多能数

地格25:资性英敏数

三才:金土土

9画 7画 人格16:兴家得助数

总格23:旭日东升数(女忌用)

地格16:兴家得助数

三才:金土土

9画 8画 人格16:兴家得助数

总格24:金钱丰盈数

地格17:刚柔兼备数

三才:金土金

9画 9画 人格16:兴家得助数

总格25:资性英敏数

地格18:有志竟成数

三才:金土金

9画 15画 人格16:兴家得助数

总格31:智勇俱备数

地格24:金钱丰盈数

三才:金土火

9画 16画 人格16:兴家得助数

总格32:侥幸多能数

地格25:资性英敏数

三才:金土土

10画 6画 人格17:刚柔兼备数

总格23:旭日东升数(女忌用)

地格16:兴家得助数

三才:金金土

10画 7画 人格17:刚柔兼备数

总格24:金钱丰盈数

地格17:刚柔兼备数

三才:金金金

10画 8画 人格17:刚柔兼备数

总格25:资性英敏数

地格18:有志竟成数

三才:金金金

10画 15画 人格17:刚柔兼备数

总格32:侥幸多能数

地格25:资性英敏数

三才:金金土

11画 5画 人格18:有志竟成数

总格23:旭日东升数(女忌用)

地格16:兴家得助数

三才:金金土

11画 6画 人格18:有志竟成数

总格24:金钱丰盈数

地格17:刚柔兼备数

三才:金金金

11画 7画 人格18:有志竟成数

总格25:资性英敏数

地格18:有志竟成数

三才:金金金

11画 14画 人格18:有志竟成数

总格32:侥幸多能数

地格25:资性英敏数

三才:金金土

18画 6画 人格25:资性英敏数

总格31:智勇俱备数

地格24:金钱丰盈数

三才:金土火

18画 7画 人格25:资性英敏数

总格32:侥幸多能数

地格25:资性英敏数

三才:金土土

22画 10画 人格29:名闻海内数(女忌用)

总格39:富贵荣华数(女忌用)

地格32:侥幸多能数

三才:金水木

22画 19画 人格29:名闻海内数(女忌用)

总格48:德智兼备数

地格41:事事如意数

三才:金水木

五格剖象法智能起名工具

杜姓名人大全

杜姓“男”名人

杜汶泽杜德伟杜琪峰杜淳杜江涛杜和平杜厦杜江龙杜书伍杜纪川杜庆平杜寅午杜传志杜一楠杜双华杜锋杜宇航杜国威杜志国杜海涛杜雨露杜俊泽杜源杜家毅杜振高杜世源

杜姓“女”名人

杜丽莎杜鹃杜婧杜丽杜薇杜宁林杜晓婷杜敏赫杜若溪杜唯炜杜宪杜娟杜红

推荐杜姓的好名字

杜耕任 杜知博 杜会群 杜慧群 杜崇礼 杜惠群 杜静波 杜卓源 杜克俭

杜津任 杜昌永 杜卓远 杜卓志 杜志渊 杜智渊 杜浩智 杜克利 杜恩超

杜郡 杜伟强杜荩 杜月林 杜浩炫 杜浩璇 杜卓方

杜志浩 杜浩志 杜奕璇 杜佳瑾 杜诗艺 杜佳姚 杜懿暄 杜传金 杜宛霖

杜浩煊 杜浩昆 杜浩煜 杜昕渊 杜卓浩 杜卓渊 杜浩昕 杜鹏科 杜纯勤

杜洳雪 杜秀红 杜若琳 杜诗颖 杜晓霞 杜妍妍 杜志梅 杜悦然 杜瑶钧 杜丽嫣 杜璧霞 杜禾芳

杜艺梅 杜亥莉 杜钰洁 杜逸雪 杜冬梅 杜秀花 杜俊瑛 杜妍君 杜莉倩 杜时英 杜家莹 杜丽梅

杜汝琳 杜怡文 杜仲冉 杜芬芬 杜娜与 杜振燕 杜凤霞 杜文玲 杜柳芳 杜纹玉 杜庆霞 杜杜莹

杜妍嬉 杜泳玲 杜西英 杜仁美 杜瑜琴 杜吉芳 杜怡芸 杜琪琳 杜卫娟 杜烨颖 杜水娟 杜怡华

杜正霞 杜怡峰 杜秀娟 杜海燕 杜英娟 杜兆芳 杜吉英 杜珍蓉 杜金花 杜天雪 杜瑞玲 杜文萍

杜江瑶 杜婷伊 杜锦萍 杜泽文 杜燕华 杜颉文 杜连红 杜海娅 杜兴怡 杜玲仪 杜娅飞 杜惠芬

杜心茹 杜鑫怡 杜娅金 杜从文 杜素萍 杜文琴 杜凤霞 杜乐琳 杜小萍 杜改萍 杜齐文 杜妍熙

杜嘉悦 杜婧钰 杜可冉 杜悦欣 杜易琳 杜宪文 杜扬美 杜坪洁 杜娅楠 杜红燕 杜潇婷 杜琳芊

杜国玲 杜艳燕 杜芬艳 杜佳红 杜克英 杜兰梅 杜蕊梅 杜羿莹 杜燕翎 杜婧佼 杜京美 杜君红

杜奕文 杜素萍 杜俏芳 杜嫣然 杜宜玲 杜键文 杜夏艳 杜娟风 杜雪婷 杜纯文 杜初红 杜燕群

杜锡洁 杜爱婷 杜和玉 杜雨冉 杜颜红 杜语妍 杜广红 杜珍玉 杜怡希 杜科玲 杜秋悦 杜蕙萍

杜娟丽 杜思燕 杜瑶蕴 杜娟利 杜熙娜 杜小蓉 杜桂花 杜梅丽 杜科燕 杜琳玲 杜楷文 杜又美

杜亦霞 杜月丽 杜乙芳 杜学洁 杜娅娜 杜艳玲 杜章瑶 杜惠红 杜梦蓉 杜文娜 杜杰文 杜蓝洁

杜啸红 杜益红 杜富丽 杜昭云 杜忆佳 杜林莉 杜秀蓉 杜芬 杜瑞萍 杜睿琳 杜君玲杜陈红杜彩霞

杜妍洁 杜翠萍 杜莹春 杜藿妹 杜嫣 杜金瑛 杜保玲 杜雨娟 杜琳雅 杜婧溪 杜妹杜悦秀杜荔娜

杜童瑶 杜真娟 杜雪芬 杜紫玉 杜一燕 杜仪娜 杜开文 杜燕红 杜蕊颖 杜俪娅 杜燕颐 杜文英 杜桂芬

姓杜的男孩名字

杜峰 杜欣蕊 杜旭明 杜佟昕杜世祖 杜一斐 杜涵墨杜钥熔 杜添颐 杜摄

杜临月 杜伟哲杜克帅杜博新杜豫杜名杜吉庆杜静璞杜文刚 杜想 杜海仁

杜慧昕 杜其正 杜艺菲杜黄成 杜烨嫔 杜繁芝杜瑞景 杜政翔 杜薇茜 杜瑞芝杜风硕 杜志平 杜鼎立 杜裕洪

杜鸿斌 杜晨芝 杜秋艺 杜致恒杜巧鑫 杜凤春 杜家鑫 杜骊强

杜羽 杜钭杜金豆 杜纯宇 杜品奇 杜艺珠 杜大平 杜岩 杜笛 杜瀚恒

杜乾达 杜静黎 杜钰慧 杜钦翔 杜文涵 杜乾禄 杜辉 杜嘉泽 杜洪生

杜文军 杜子菲 杜星菲 杜林 杜乃菱 杜映蕻 杜谅两 杜晨晨 杜临凤

杜心禧 杜豆豆 杜奥 杜路刚 杜红涛 杜宵蓬 杜濮缨 杜咏海 杜锋

杜敏潼 杜晰月 杜思贤 杜春嫦 杜炫业 杜传楠 杜杰友 杜晴沐 杜茵蕾

杜如水 杜锦铭 杜荣坚 杜学慧杜舒杜力决杜抒杨杜竹渝杜鑫桐

杜一洋 杜君 杜志核 杜惟特 杜铭骄 杜姝雅 杜静羲 杜亮鑫 杜莲凤

杜帆 杜天语 杜子耀 杜殳钎杜江熳杜南重杜厅一杜羿辉杜禹豪

杜传飞 杜礼华 杜岩 杜泽安 杜海兰 杜紫岚 杜雨晗

杜小杉 杜瑜浩 杜钰非 杜来之 杜明辉杜连叶 杜思远 杜练 杜立邦

杜华 杜一本 杜翘杜楠栋 杜天心 杜浩海 杜永香 杜卫军 杜惠城

杜睿焘 杜锦灿 杜羽朋 杜勇智 杜国泰 杜钧洪 杜宗铖 杜泽玎 杜烽

杜枫 杜小斌 杜恩勇 杜坤厚 杜惠蓝 杜振 杜蓓 杜凌田杜小涵 杜世杰

杜海 杜普生 杜丰柳 杜海 杜宛好 杜吉鹏 杜文辉 杜雅芹杜亮 杜昌亮

林卫 杜宪家 杜涵亮 杜潇亮 杜成富 杜柏达 杜广生 杜堂数 杜川云

杜秀芸 杜恒 杜心宁 杜钒菲 杜少枫 杜凡非 杜昱辉 杜展酞 杜美龄

杜昆 杜永军 杜一辰 杜欣惠 杜秀智 杜依辰 杜欣荣 杜银亮 杜根菊

杜寅寅 杜泽钽 杜镇海 杜仁斌 杜双航 杜仁杰 杜秀芝 杜焕军 杜晓宇

杜雨青 杜沛烨 杜敬宣 杜兆云 杜昊清 杜艳杰

杜玉亭 杜渊源 杜成凇 杜凌峰 杜成松 杜沙沙 杜然年 杜静涛 杜静源

杜煊浩 杜漪帆 杜志明 杜煊昊杜醌阮 杜勇南 杜雅锨 杜浩海 杜林斌

杜韵 杜仕炜 杜佩钰 杜奕菲 杜炎滢 杜灵淼 杜焱淼 杜明薇 杜洪华

杜耀生 杜江南 杜亦飞 杜蝶 杜嘉树 杜久香 杜彩禾 杜爱凌

杜松子 杜凌童 杜仁静 杜禾山 杜宇民 杜劲生 杜美禾 杜天香

杜伦 杜建霖 杜易霖 杜守恩 杜长霖 杜晓臣 杜溥泉 杜庆伟

杜青伟 杜正霖 杜贵荣 杜想 杜中新 杜又新 杜占锋 杜兰华

姓杜的女孩名字

杜怡林 杜振娟 杜蔚霞 杜建文 杜怡南 杜雪琳 杜晓茹 杜逸琳 杜民英 杜靓莹 杜珂莹 杜溢文

杜怡静 杜喜娥 杜冰洁 杜岚茹 杜久芳 杜红玉 杜怡实 杜琳暄 杜东霞 杜君婷 杜春艳 杜春玲

杜小英 杜志红 杜悦尔 杜得颖 杜颖琳 杜怡娜 杜羽悦 杜琮秀 杜淑芬 杜平丽 杜雅丽 杜琳雅

杜锦文 杜梦颖 杜古梅 杜静媛 杜悦宜 杜幸玉 杜怡诺 杜巧妍 杜烨文 杜贵婷 杜淑妍 杜贺红

杜文婧 杜妍菲 杜繁花 杜盈文 杜燕华 杜袁婷 杜怡辰 杜琳量 杜俊英 杜娜妮 杜琴昂 杜锡娥

杜曼丽 杜万娜 杜燕铭 杜燕林 杜红丽 杜慧艳 杜馨瑶 杜俊颖 杜柏梅 杜纯丽 杜淇颖 杜棕玉

杜燕灵 杜年萍 杜怡菡 杜广娟 杜碧艳 杜红霞 杜妞妞 杜丽茹 杜少文 杜妍梦 杜光玉 杜舒文

杜夕瑶 杜文怡 杜婧佳 杜青悦 杜旖媛 杜侣娅 杜紫琴 杜玉娟 杜宜婷 杜迪雪 杜粤丽 杜津洁

杜爱怡 杜佳悦 杜琳雅 杜莉闽 杜何妹 杜缤莹 杜莎莉 杜娅媛 杜素文 杜秀丽 杜芯怡 杜婷亭

杜秀鹿 杜可红 杜子文 杜燕庆 杜秀燕 杜立燕 杜宏燕 杜佩莉 杜灏文 杜清丽 杜奕婷 杜娇艳

杜葵芳 杜润文 杜潇玲 杜悦吴 杜崇英 杜宥怡 杜茹玉 杜俊霞 杜芳雪 杜爱琳 杜妍宜 杜淑莉

杜婷远 杜美瑶 杜依冉 杜凌娟 杜秀冉 杜晋红 杜亚丽 杜丽 杜靖婷 杜美玉 杜霞萍 杜春妍

杜凯玉 杜金芳 杜茹霏 杜殷琴 杜静怡 杜玉萍 杜珂茹 杜慧婷 杜燕蓉 杜娜希 杜雪 杜雪莉

杜萍 杜钰茹 杜瑛仑 杜世英 杜立颖 杜翠玲杜 茂芳 杜燕燕 杜高霞 轩媛 杜静娜杜楚莹

杜心秀 杜宝花 杜心媛 杜球燕 杜嫣茹 杜琼 杜莹莹 杜婧洳 杜傲文 杜兆怡 杜荣娟 杜妍婕

杜琳林 杜召霞 杜秀燕 杜希怡 杜萍儿 杜舒妍 杜湘婷 杜维婷 杜秋瑶 杜怡朝 杜红玉 杜乙琳

杜丽娟 杜琼玲 杜佳莉 杜露萍 杜伟琴 杜锦婷 杜绣芳 杜贵芳 杜治艳 杜芸倩 杜利婧 杜莉苹

杜善美 杜长红 杜燕君 杜丽芳 杜子琼 杜琪悦 杜琳霖 杜玮玉 杜辉媛 杜燕霞 杜哲琴 杜娅彤

杜雨琼 杜莉雅 杜心蓉 杜慕英 杜梦琳 杜耿蓉 杜荥梅 杜娜玲 杜瀚玉 杜颢颖 杜津萍 杜婷舒

杜乾英 杜瑶含 杜景怡 杜怡萝 杜荷芳 杜叔英 杜媛昭 杜喜红 杜玲娟 杜妞妞 杜中燕 杜魈蓉

杜舒妍 杜德文 杜义文 杜娜丹 杜艳梅 杜爱玲 杜妍琳 杜芬平 杜怡娟 杜裴琰 杜秀梅 杜思萍

杜玫琴 杜睿文 杜益琴 杜丽芬 杜如美 杜金燕 杜丽妍 杜郦芬 杜蕊红 杜名婧 杜曼霞 杜顺妍

杜泳梅 杜柳怡 杜滢雪 杜思琴 杜茜颖 杜雅琳 杜金雪 杜智媛 杜西琳 杜紫琼 杜妍婕 杜金颖

杜泰萍 杜栏玲 杜春雪 杜颂茹 杜绮玲 杜婧欢 杜忻玲 杜艺莹 杜盈颖 杜京艳 杜琳君 杜昆玉

杜美 杜丹妍杜 津婵 杜玲珊 杜凤梅 杜惠英杜玲毅杜娟 杜玉美 杜战文 杜丽娟 杜艺琳 杜琳榕 杜佳丽

杜乐怡 杜心妍 杜翔美 杜萧萍 杜怡华 杜凤莉 杜茹宣 杜子涵 杜庆佳 杜若馨 杜若伊杜奇杜睿倩 杜换玲

杜星瑶 杜夏嫣 杜琳雅 杜子悦 杜嵫嫣 杜娟娟 杜润娥 杜佳玉 杜淑梅 杜知媛 杜榆文杜舒渝杜丽铃

杜红娟 杜永美 杜茹月 杜宁英 杜宝玉 杜露瑶 杜小艳 杜石玉 杜必文 杜静梅 杜香媛杜怡慧杜雪花

杜佳怡 杜莉雯 杜婧雅 杜媛莘 杜笑霞 杜妍旎 杜思怡 杜瑶 杜倩杜勇霞 杜兰娜杜展娜 杜丽燕 杜昱蓉

杜泽英 杜绮倩 杜小娜 杜秀娜 杜子妍 杜珍玲 杜映琼 杜妍禧 杜力文 杜小瑶 杜初雪 杜思倩 杜瑶杜美玉

杜红芬 杜靖芳 杜抒洁 杜吉芳 杜嘉悦 杜安婧 杜雨怡 杜靓文 杜红文 杜钰燕 杜嘉丽 杜杏丽 杜丽媛杜启艳

杜聘婷 杜霜雪 杜钰霞 杜旭霞 杜雨婧 杜艳萍 杜婷美 杜天玉 杜萍 杜志红 杜琴芙 杜江英 杜绍文 杜琴琴

杜心悦 杜维萍 杜任文 杜宏艳 杜嘉玲杜倩雯 杜娟萍 杜晨雪 杜妍月 杜湘瑛 杜任娟 杜麒颖 杜珊洁 杜莲萍

杜六瑛 杜书悦 杜梓怡 杜欣芳 杜义娜 杜廖婷 杜涵莹 杜烨琳 杜文悦 杜炳琳 杜兰丽 杜士文 杜诗怡 杜倩宜

杜绮雪 杜誉蓉 杜闵英 杜群芳 杜春红 杜芳娟 杜胜文 杜嫒媛 杜玮琳 杜莉民 杜诗瑶 杜波丽 杜春英 杜美英

杜伟娅 杜焯洁 杜燕菲 杜佳英 杜妍祺 杜军琴 杜卓秀 杜清媛 杜袁洁 杜依琳 杜潇雪 杜卫红 杜肖瑛 杜怡洁

杜逸琳 杜全芳 杜志琴 杜凡婷 杜丽红 杜小梅 杜玉莹 杜静芬 杜素洁 杜秀红 杜邦颖 杜祖美 杜琳峰 杜婷婷

起源演变

范,在汉族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中是一种草,产范草的地方也称为范。

小篆中范的字型是从草、从水。范姓是蛇图腾,以蛇为氏族族徽,由表木、水、蛇组成。是巳,为蛇图腾,丫”是表木,“十”是“四方”,代表四时。汜人居范邑,也以地为姓。

范氏部分起源于河南 范县 东南高码头乡老范庄村。

范氏授姓地位于河南 范县境内,原授姓之地范邑位于现范县张庄乡东旧城村。

扩展资料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追源于三皇五帝之尧帝,往上可追源到黄帝轩辕氏及少典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等资料记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移到了杜邑,周宣王冤杀杜伯,于是儿子杜隰叔逃奔晋国,担任士师(法官),以官名改姓士,生了儿子士蒍(wěi),孙子士缺,曾孙士会(范武子)担任晋国上卿,被封到了范邑,后世子孙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左右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范姓位居大姓行列,位列新百家姓第 51 位,约有 468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036%。中国范姓一支迁居越南,现今范姓已是越南第四大姓,占越南总人口的 75%,约 678 万。

参考资料:

-范姓

山东 《滕阳倪氏族谱》——怡丰堂,山东滕州倪氏,滕州为倪氏发源地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倪家村倪氏,宽公老家 《倪氏家谱》——山东济宁任城倪家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市阚家镇倪氏,辈分排行:连、敦、仲;自江苏赣榆迁入 《倪氏家谱》——山东高密倪氏,辈分排行:宗、鸿、仁、世、培、承、显、绪、 、同、修、智、德、傅、衍、永、富;一世祖守经、守约 《倪氏家谱》——民国17年修;山东郯城县重坊镇倪村,约3000余人;原籍安徽合肥洪乡;明弘治年(1488--1505)迁郯。一世祖讳臣,字经远,二世祖讳守信,字福可,三世祖讳应聘,字景汤。以下辈分为:士、德、宾、国(圣、兆)、永、祝、在(子、浩)、文(汉、克、朝)、绍、宝、训、敬、维、怀、贞、敏、毓、秀、作、善、逢、祥、百、世、其、昌;宽公后裔 《倪氏家谱》——山东兖州高庙村倪氏,辈分排行:文、丙、之、庆、冠。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苍山倪氏,其中五房有宗谱 《倪氏家谱》——山东临沂汤头薛家店子村倪氏 《倪氏家谱》——锄经堂,山东夏津雷集镇倪庄1500人。夏津新盛店镇季庄200人,其他约100人;祖籍莱州府即墨县倪家道沟;家族分四支,二支长:士、文、万、毓、从、道、方、明。自“明”后二十二世全村统一;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山东成武县倪楼村倪氏,分布于秦刘庄、大赵庄、二泉庄、冯集、田庄、满白寺、孔楼、田塔,金乡县牌坊林,济宁城区,荷泽城区,枣庄城区,河南新乡、范县、焦作,安徽,东北等地。全族人口1800多人,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字(18世起):钦、华、延、世、修、庆、宪、显、荣、昌、尚、德、兴、万、代、宝、善、增、景、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 山东曹县桃园镇倪寨村、倪集倪氏,永乐2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布于倪集、砖庙北倪庄,河南民权县吕花园,柘城县,全族2000多人,派字(19世起):荣、光、先、世、克、振、家、声、继、述、古、训、咸、恒、庆、隆;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经锄堂 山东荷泽牡丹区安兴镇大倪庄倪氏 明初由山东青州迁来,另分布于都司乡宝什口、沙土,定陶倪庄,巨野倪塘,郓城吕氏冈屯,全族1700多人;八世祖国治公,派字(9世起):文、普、广、守、成、宪、自、丙、良、兆、银、星、庆、殿、祥、靖、忠、运、维、祚、繁、绪、佑、宗、若;宽公后裔 倪氏家史——山东郯城倪五湖倪氏,辈分排行:清、殿、步、瑞、维、槐 倪氏家史——山东郓城倪氏,辈分排行:天、山、永、镇、宗、景、华、重、效、广、超、发、传、万、青 倪氏家史——山东邹城看庄镇倪看村倪氏,始祖倪贵公,辈分排行:克、万、敬、延、士、登、学、印、锡、洪、善、为、振、作、宝、德、厚、玉、光、荣 倪氏家史——山东淄博淄川区倪氏,辈分排行::廷、、维、继、怀、远、守、德、宝、石 倪氏家史——山东莱阳城南倪氏,称砣倪;先祖原居莱邑望石乡瓦马村 倪氏家史——山东莱阳龙旺庄街道倪家店村倪氏;辈分排行:万 倪氏家史——山东莱芜牛泉镇倪氏,辈分辈分排列:九、桂、灿、培、西、庆、传、家、书 倪氏家谱——山东潍坊临朐倪氏,辈分排行:落、化、光 倪氏家史——山东潍坊倪氏;辈分排行:继、学、洪 倪氏家族——山东平度倪家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青岛莱西韶存庄乡斜岚村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文登倪氏,辈分:培、玉、永、远、在 倪氏家族——山东德州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枣庄台儿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济宁张黄镇倪庄村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济宁曲阜市倪氏,辈分排行:念、成、洪 倪氏家史——山东泰安范镇倪家庄,有2000余人;辈分分两支一为:灿、培、西、庆、传、嘉、盛;二为:中、正、和、平、继、世、昌;最老的辈分还有广、九、桂;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威海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海阳市西哲阳村倪氏,辈分排行:乐、金、廷、庆、祝 倪氏家史——山东聊城冠县柳林镇倪屯村倪氏,辈分排行为:云、小、西、贤、汝、延、培、思、起 倪氏家史——山东梁山倪氏,明朝洪武2年迁入,始祖倪仲宽有四子:临、顺、钦、海。第二世是顺、三世是枕、四世是聪、明;五世是敬、祥;六世后依次是:彬、孟、天、三、允、子、丕、兴、成、永、振、宗、景、化、崇、效、远;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莱西倪家坡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诸城县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苍山鲁城镇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临沂河东区汤头镇倪氏,祖籍山西洪洞;宽公后裔 倪氏家族——山东宁阳华丰镇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肥城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荷泽倪氏 倪氏族史——山东枣庄倪氏 倪氏家史——山东日照莒县店子镇倪氏,辈分排行:修、佰、田、守、善、明 倪氏家族——山东荣成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登州倪家庄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临朐县冶源镇平安峪村倪氏 倪氏家族——山东微山倪氏,约2000余人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杜姓氏的京兆堂是什么来的

杜姓氏的京兆堂是姓杜的一个分支堂。每个姓氏都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加上迁移在不同地方设立多个分堂出来。堂的名称跟,地理位置,人们生活习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