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作为姓氏念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牟作为姓氏念什么,第1张

牟作为姓氏有三种读音:mù、móu、mū。

1、mù(世代流传读音,西南方言区也保持了去声的声调,而没有随方言习惯变化) 。

自分封牟子国起即有此读音,分布于山东、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福建、东北三省等地区。

2、móu(汉族部分方言区有此读音)。

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福建、贵州。少数民族也有牟姓,发音主要为“móu”。

3、mū(汉族部分方言区有此读音)。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地区。

牟姓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

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历史名人:

1、牟长牟纡

东汉乐安临济人,父子两博士。父牟长少习《欧阳尚书》。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迁河内太守。著《尚书章句》,复征为中散大夫。子牟纡隐居教授,门生千人。后征为博士。

2、牟融

北海安丘人,东汉大臣。明帝时举茂才,任丰地县令三年,县无狱讼。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参录尚书事。

3、牟融

唐代诗人。德宗、宪宗间在世。隐居学道,终身不仕。以诗闻名,尤擅七律,诗风清丽雅闲,时有佳句。

4、牟振中

山东栖霞人,栖霞80后爱心助老协会秘书长,鹏安德迪国际集团开发部部长,栖霞诚信农金会副会长。

问题一:牟字做姓的时候究竟怎么念才是对的? 我姓牟,祖籍四川,看到很多自己姓这个姓的人都搞不清该怎么念,我忍不住出来发言了。

有两个读音,一个是mou,一个是mu;

念mou的时候,有很多的词语,我就不一一说了,但是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当它作为姓的时候应该是念哪一个;

字典上作为姓的时候,标注的是mou,二声;但正确的读音应该是念mu,四声,与木音!

姓氏起源

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称牟子国。《元和姓纂》上有记载,《风俗通》上说,牟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有记载。

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的姓牟。望族出于山东。现山东烟台还有著名的MU《牟氏庄园》。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民间,这个姓氏的人用虽然有着不同的方言,但也都念同一个音mu!牟氏庄园的后人也正是念mu,但中国地域辽阔,也不排除有少部分人念mou的,一开始把牟字编著到字典的人,因为缺乏考证,就把mou作为了牟姓的读音,从那时开始所有的**电视以及录像和一些“标准用语”里这个姓氏的读音从此统一就变成了mou。

但那并不代表这个字真的就念mou,因为我们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读音是mu !字典也是人编的,那么多的字,有个别字缺乏考证有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傻傻的一味以字典为准,

如果字典上的标注跟我们祖辈传下来的读音相同,那又怎么会有质疑?!正是因为不一样,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提出来说~

特别是姓牟的人,大家应该搞清楚自己姓氏的历史来源,更有责任去纠正这个错误。

完毕!

问题二:“牟”这个字做姓氏的时候怎么读??? 一、姓氏起源 1、牟姓始祖可追溯到上古的祝融氏,渊源甚远。根据《风俗通》所载,牟姓是一个子爵之国,是上古有名的祝融氏的后代,也是以国为姓。《元和姓纂》上记载,《风俗通》上说,牟是一个子国,是祝融之后,汉代有太尉牟融,钜鹿。牟,本来是二三千年前的一个古国,位于现在山东蓬莱县的东南,《春秋》就有记载。 2、这个古国,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传自上古祝融氏,在周朝时是一个子爵之国,而牟氏家族,便是其后裔“以国为氏”而姓牟。望族出于山东。

按照这个说法,应该念mu四声,因为在山东烟台有著名的MU牟氏庄园

问题三:牟作为姓氏怎么读 牟 móu 部首笔画 部首:牛 部外笔画:2 总笔画:6 五笔86:CRHJ 五笔98:CTGJ 仓颉:IHQ 笔顺编号:543112 四角号码:235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5F 基本字义 1 取,谋求:~利。 2 牛叫声:“~然而鸣”。 3 古同“眸”,瞳人。 4 古同“侔”,等同。 5 姓。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牛,从厶。厶象气从口出。本义:牛叫声) 2 同本义 [bellow] 牟,牛鸣也。――《说文》 牟然而鸣。――柳宗元《牛赋》 3 又如:野牛牟牟地叫 4 力求得到;目的在于 [seek;obtain] 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韩非子》 5 又如:牟利 6 通“侔”。等同 [equal] 德牟往初,功无与二。――《汉书・司马相如传・封禅书》 〈名〉 1 大麦 [barley] 贻(送)我来(小麦)牟。――《诗・周颂・思文》 2 通“眸”。瞳人 [pupil of the eye] 尧、 舜参牟子。――《荀子・非相》 3 假借为“眉”。眉毛,眉寿 [eyebow;bow] 天与厥福,永享牟寿。――《鲁相韩造孔庙礼器碑》 4 通“”。釜属瓦器皿 [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 敦、牟、、。――《礼记・内则》 5 通“”。大麦 [barley (Hordeum spp)]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诗・周颂・思文》 6 通“鍪”。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帽子 [helmet] 更著岑牟单绞之服。――《后汉书・祢衡传》 7 姓 8 另见 mù

问题四:牟作为姓氏怎么读是吗? mu四声,mou二声

问题五:牟作为姓氏怎么读?? mu,四声

问题六:“牟”在姓氏中读什么音,谢谢回答 mu和mou都有。

牟姓发祥于山东,得姓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触一直以山东为繁衍发展中心,并缓慢向周边省份迁衍。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四十九位。 用于姓氏,目前有2种读音: 1 mù(世代流传读音) 分布于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2 móu(字典读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地区。

问题七:牟字用于姓氏怎么读,求语音 mou

问题八:牟的读音 牟1 [móu ㄇㄡ]

[《广韵》莫浮切,平尤,明。]

1牛鸣声。《说文・牛部》:“牟,牛鸣也。” 唐 柳宗元 《牛赋》:“牛之为物,魁形巨首……牟然而鸣,黄锺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牛》:“牛其声曰牟。”2加倍。《楚辞・招魂》:“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王逸 注:“倍胜为牟。” 洪兴祖 补注:“牟,过也,进也,大也。”3大;博大;多。《吕氏春秋・谨听》:“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 高诱 注:“牟,犹大也。”《淮南子・时则训》:“毋或侵牟。” 高诱 注:“牟,多。”4模样。《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女缘生前貌不敫,每看恰似兽头牟。” 蒋礼鸿 通释:“兽头牟,就是兽头的模样。”5通“ 侔 ”。等同,齐。《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德牟往初,功无与二。”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侔”。《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足下今日之相比先大不相牟。”6通“ 眸 ”。参见“ 牟子 ”。7通“ 蛑 ”。食苗根的虫。引申为贪取,侵夺。《战国策・楚策四》:“上干主心,下牟百姓。”《汉书・景帝纪》:“渔夺百姓,侵牟万民。”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侵牟食民,比之蛑贼也。”《明史・丛兰传》:“ 陕西 起运粮草,数为大户侵牟,请委官押送。”8通“ ”。大麦。《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 朱熹 集传:“来,小麦;牟,大麦。”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总名》:“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9通“ 鍪 ”。头盔。参见“ 牟甲 ”。10通“ ”。釜属器皿。《礼记・内则》:“敦、牟、、,非莫敢用。” 郑玄 注:“ 齐 人呼土釜为牟。”《隋书・礼仪志二》:“荐粢盛为六饭:粳以敦,稻以牟,黄粱以,白粱以簋,黍以瑚,粢以琏。”11通“ 务 ”。参见“ 牟光 ”。12用同“ 矛 ”。参见“ 牟槊 ”。13 春秋 时国名。在今 山东省 莱芜市 东。《春秋・桓公十五年》:“ 邾 人、 牟 人、 葛 人来朝。” 杜预 注:“ 牟国 ,今 泰山 牟县 。”14姓。 西汉 有博士 牟卿 , 东汉 有太尉 牟融 。见《汉书・儒林传・周堪》、《後汉书・牟融传》。

牟2 [mù ㄇㄨ]

[《集韵》莫後切,上厚,明。]

地名用字。如 牟平 ,在 山东省 ; 中牟 ,在 河南省 。

牟子即眸子。瞳人。牟,通“ 眸 ”。《荀子・非相》:“ 尧 舜 参牟子。” 杨 注:“牟与眸同。参眸子,谓有二瞳之相参也。”

牟甲即盔甲。牟,通“ 鍪 ”。《周书・李弼传》:“ 太祖 以所乘骓马及 窦泰 所著牟甲赐 弼 。”《隋书・刘传》:“劫调布以为牟甲,募盗贼而为战士。”

牟尼1梵语muni的音译。意为寂静。多指 释迦牟尼 。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 牟尼 岳 之光, 弥勒 龙华 之始。” 清 王士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殿中供者,名 瓦圣 ,类 牟尼 。”《西游记》第十七回:“瓦铄黄金焰, 牟尼 白昼光。” 胡适 《吴敬梓年谱》引 清 吴敬梓 诗:“独客卧禅关,昏灯对 牟尼 。”2即牟尼子。 清 昭连 《啸亭杂录・三姓门生》:“百八牟尼亲手捧,采来犹带乳花香。”参见“ 牟尼子 ”。3 清 代朝服上的珠串。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今中书不兼馆差者,无不挂珠矣……即数十金捐纳之科中书,亦且一串牟尼项下垂矣。”

牟尼子亦称“ 牟尼珠 ”。

即数珠。佛教徒念佛、持咒、诵经时用来计数的成串珠子。多用木子等制成,每串以二十七颗、一>>

牟姓

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

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

从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较多,有牟佳欣,牟长,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

牟姓氏的2种读音: 1 mù(世代流传读音,西南方言区也保持了去声的声调,而没有随方言习惯变化) 自分封牟子国起即有此读音,分布于山东、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福建、东北三省等地区。 2móu(汉族部分方言区有此读音)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福建、贵州。少数民族也有牟姓,发音主要为“móu”。q

盐亭四柱;

隆山六经。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盐亭人牟衮四子皆仕,时号“一门四柱”。下联典指牟应龙宋亡后隐居不仕,人称“隆山先生”。

父子两博士;

祖孙三才人。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中散大夫牟长及其子牟纡,均为博士。下联典指宋代礼部尚书牟子才、其子大理少卿牟郧、其孙元代进士、定城尉牟应龙,祖孙三人皆为学者,有文名。

盐亭曾推四柱;

隆山详说六经。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盐亭人牟衮,进士出身。其后人用中、积中、学先、义先兄弟都做官,号称“一门四柱”。下联典指元初井研人牟应龙,字伯成,南宋末咸淳年间进士,因对策忤逆了奸相贾似道,被调任定城尉。宋亡后不再做官,与父亲牟巘自为师友,研讨经学,于六经都有成就。学者称其为“隆山先生”。

文章政事追先达;

冠盖声华羡昔贤。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元和间诗人牟融《赠浙西李相公》诗句联。

高山流水琴三弄;

明月清风酒一樽。

——唐·牟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元和间诗人牟融《写意二首》诗(之一)联句。

学有渊源,诸生悉来讲业;

事多举止,百僚曷敢为非。

——佚名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河内太守牟长,字君高,临济人。习欧阳尚书,建武初拜博士,从讲者常千余人。后拜中散大夫。下联典指东汉司空牟融,字子优,安丘人。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数百人,名称州里。明帝时举茂才,永平中拜司空,举动方重,甚得大臣节。百僚,指百官。

阅元明以成序,别派分支,已历二十一世;

合齐蜀而同宗,敦诗说礼,至今五百余年。

——任郿佑撰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公安县牟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本支牟氏的发展情况。下联典指本支牟氏的迁徙、分布过程。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至周灵王姬泄心五年(齐灵公姜环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在东击灭莱国(今山东龙口一带)、今烟台地区皆入齐国势力范围以后,齐国掉头西扩,不断攻击鲁国北鄙(北部边境地区),齐、鲁之间持续爆发了一系列的“城之战”、“防之战”、“崔杼攻鲁”等战争。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齐灵公在周灵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间(公元前558~前548年),将已经向东北迁至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临淄)的牟子国再东迁至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史籍《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然而到春秋末期,牟子国仍然被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亡国之后的子孙后代,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史称牟氏正宗。后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汉·牟融传》中记载的东汉时期的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显然,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清朝时期,由山东栖霞牟东美携夫人王氏始迁关外,居于今大连市金州区。牟东美落户大连市金州区后,是否回到原籍抄写家谱,牟东美是否还有同胞兄弟,均已无据可查,故牟东美逝世后,该支宗族即以之谓第一世祖。

第一世:牟东美,妻王氏

第二世:牟思海,妻曲包氏;牟思玉,妻刘氏;牟思荣,妻赵氏

第三世:牟协,妻于氏;牟韶,妻张逄氏;牟觔,妻孙氏;牟勣,妻张氏;牟勲,妻李氏;牟胜;牟劼

第四世:牟朝柱,妻滕氏;牟朝槟,妻王氏;牟朝相,妻张氏

第五世:牟仁,妻于都氏;牟义,妻孙氏;牟兴,妻刘氏;牟发,妻刘崔氏;牟恒,妻杨氏;牟荣,妻范氏;牟礼,妻梁氏

第六世:牟德禄,妻夏氏;牟德兴,妻张氏;牟德龙,妻张氏;牟德奎,妻张氏;牟德祯,妻侯氏;牟德元,妻闫吴氏;牟德章,妻王氏

第七世:牟乾,妻张氏;牟坤,妻刘氏;牟温;牟彬,妻刘国氏

第八世:牟廷思,妻刘氏

第九世:牟云镐,妻周氏;牟云升,妻梁氏;牟云路,妻赵氏;牟云祥,妻李唐氏

第十世:牟维藩,妻于蔡氏;牟维玉,妻蔡氏;牟维有,妻孙氏

第十一世:牟喜平,妻李氏

第十二世:牟存志,妻王氏;牟存厚,妻杨氏

第十三世:牟瑞芳,妻王氏;牟瑞忱,妻王氏;牟瑞章,妻魏氏;牟瑞和,妻冷氏;牟瑞环,妻宁氏

第十四世:牟玉勋,妻李氏;牟玉涛,妻姜氏

第十五世:牟大鹏、牟赟鹏 相传张献忠屠川,然后湖广填四川,湖北桃源牟姓4兄弟入四川,然而四兄弟迁徙战火之中,为了防止走失后后代不能相认,所以兄弟四人把镜子一块,碎为四块,各执其一,四块镜子背后依次有风·雷·云·雨,四个字,以后找到安身之所,各一手持镜子上的字开头,形成字辈,执雷字的人来到合江,所以合江牟姓以“雷尚可学应”开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三、当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欧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

四、张姓播迁

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迁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起初,尧命颛顼之子鲧治水,而且到过濮阳。至今,濮阳境内仍有“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载宋·司马光《鲧堤》诗日:“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可惜,曾在濮阳筑堤治水的鲧,由于方法不对,九年没有把水治平,被舜杀于羽山。舜又派鲧之子大禹治水。他带领人民,凿山开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治平。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离乡背井逃避水患。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笔者不能妄言。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恐怕都与这次大洪水有直接关系。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帝尧、帝舜、大禹均迁都于山西。试想,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着去吗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那个时期,张姓先民从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阳)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迁往各地,或迁回老家濮阳,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经过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濮阳地区属于卫国,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们没吃没喝能不外逃吗去哪里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据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编著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一书记载,由于战乱原因, “张姓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四方迁徙,有过几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在此居住的张姓先民被迫南迁;第二次是在西晋末年,匈奴和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队进入中原,灭亡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洛阳建立的西晋王朝,人民群众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原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同时也有部分张姓先民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灭亡了建都开封的北宋政权,占领了黄河南北,这里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长江以南地区避难。除了这三次迁徙外,还有更多的小规模迁徙,使张姓儿女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

牟做姓氏可以读[ mù ],也可以读[ móu ]。

mù声母:m,韵母u,四声

móu声母:m,韵母ou,二手

释义:

1、地名用字:~平(在山东)。中~(在河南)。

2、牟取:~利。

3、姓氏

组词:牟利、牟取、架牟

笔顺如下:

扩展资料

一、牟利 [ móu lì ] 

释义:谋取私利:非法~。

例句:不是保险行业,他们是通过销售保险计划给病人来牟利。

二、牟取 [ móu qǔ ] 

释义:谋取(名利):~暴利。

例句:有的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地偷工减料、偷税漏税。

三、架牟 [ jià mù ] 

释义:谓征收,征取。

例句:古代官府对百姓大量架牟粮食是不合理的。

牟姓发祥于山东,得姓后很长时间以山东为繁衍发展中心,并缓慢向周边迁衍。 如今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重庆、湖北、辽宁等省为多。

目前牟姓人口列全国第149位。

从古到今,牟姓的名人较多,有牟长,牟融,牟新生,牟大明等。

牟姓氏的2种读音: 1 mù(世代流传读音) 分布于重庆,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地区。 2 móu(字典读音) 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地区。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那时期的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源流二

出自以封地名为氏。据《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牟长其先封牟,牟长以地为氏。

源流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鲜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五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礼记>有宾牟贾。”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根牟国,属于以国名家氏合姓为氏。在史籍《东莱先贤传》中,记载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时期的平昌人、兖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时期,鲁国的邻边有一根牟国,传说为颛顼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国,子爵,境不过五十里方圆,国都在根牟(今山东沂南东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鲁宣公姬馁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国被鲁宣公发兵吞灭。

在亡国后的根牟国王族子孙中,有以国姓加国名为姓氏者,称曹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曹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七

源于东夷族,出自商贾时期鲜牟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鲜牟,是上古东夷民族中的一个古国,传说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东夷民族建立的鲜牟国,当时的鲜牟国在山东半岛之南,其国东面临海,莒国在北,鲁国在西,三个诸侯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势。

在周成王姬诵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开始亲政,他在宗周的岐阳(今陕西宝鸡岐山南部)召集诸侯们会盟,以树立自己亲政之威。当时楚国、鲜牟国也都参与了会盟会议。由于鲜牟国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负责职守庭燎祭神的火堆。但是,周成王认为楚国和鲜牟国皆属于蛮夷小国,无法与帝王世系的亲叔子侄之后、列侯们相比,因此拒绝与他们结盟。这在典籍《国语·晋语》中有记载:“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鲜牟国后为己姓莒国所灭,具体被灭的时间在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春秋初期,莒国从计地(今山东潍坊青州)迁莒地(今山东日照莒县),国势渐强,不断与齐、鲁、晋等大国会盟,还对周围小国持续发动战争,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国,鲜牟国当为此际遭到灭顶之灾。

在鲜牟国灭亡之后,有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鲜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鲜氏、牟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八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杞国牟娄、根牟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牟娄、根牟,是春秋时期杞国的两个邑地,先后被莒国夺占。在史籍《春秋·隐公四年》中记载:“莒人伐杞,取牟娄。”又在《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莒取根牟。”牟娄,在今山东潍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东沭河上游,殷商时期属于古牟国,西周时期则为杞国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执政的莒国出兵占据了牟娄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国邑的杞国国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称为姓氏,称牟娄氏、根牟氏,如六国时贤者根牟子,著书七篇。牟娄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娄氏、根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九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弥牟氏家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弥牟氏,是从楚国贵族芈氏族群中分衍出来的复姓,与若敖氏同时诞生,因封居于弥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称弥牟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牟氏者。但其详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源流十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司马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地方叫邬(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晋顷公姬弃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晋顷公派大夫司马弥牟去治理邬邑。

在司马弥牟的后裔子孙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为姓氏,称邬氏;还有一部分庶支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弥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牟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之孙子南弥牟,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子南弥牟,字子之,又名木,是卫灵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儿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拥立侄子姬辄(太子蒯聩之子)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公子郢的儿子弥牟后来以父亲之字为姓氏,称子南氏,因称子南弥牟。子南弥牟作为公孙,一直担任卫国的将军,在卫悼公姬黔执政时期(公元前455~前450年)还担任了国相。子南弥牟逝世后,得谥号为“文”,在史籍《大戴礼记》中记录了他和孔子的贤弟子子贡的一段著名对话,被后世称之为“卫将军文子”。他的孙子,就是卫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候”的卫平侯姬郢(子南劲,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为“君”,即卫怀君。

在子南弥牟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弥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弥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二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毛忽来氏,亦称牟乎来氏,源出蒙古扎剌亦尔部首领木华黎的后裔子孙,即木华黎的蒙语读音。

扎剌亦尔·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隶出身,蒙古民族的伟大英雄。他为人沉毅多智略,又骁勇善战,在辅佐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战功卓著,被誉称为孛儿只斤·铁木真属下“四骏”开国元勋之一。孛儿只斤·铁木真被众人推立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尔·木华黎为左万户,并赐誓券金印,后来还是攻灭金国的蒙古大军的最高统帅,爵至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逝世后赐谥“忠武”。扎剌亦尔·木华黎的后裔子孙皆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毛忽来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区,明朝成化年间改称“鄂尔多斯”。

明朝中叶以后,毛忽来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谐音分别改姓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源流十三

该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从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传说该氏族祖先是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孙。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帅李黼的后人李原诚,因组织反元之事败露,被元朝廷抄家。当时逃出的五兄弟被元兵追杀,临到一条大河过不去,幸好神佛派一黑虎将兄弟五人背过大河。之后,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释迦牟尼佛之牟字为姓氏,改称牟氏,世代相传。今主要分布在重庆市万州区一带,以及四川部分地区。注意:只有该支牟氏读音作móu(ㄇㄡˊ)。

源流十四

中国有一年轻牟氏。先祖为李黼,生独子李八真(配牟氏),李八真生四子:原诚、原谅、回祖、么祖。为了避祸,除原谅姓李外,其他兄弟三人改姓牟。这支牟姓的人数超过20万人,至今约有700年历史。

牟作为姓氏念什么

牟作为姓氏有三种读音:mù、móu、mū。1、mù(世代流传读音,西南方言区也保持了去声的声调,而没有随方言习惯变化) 。自分封牟子国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