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父亲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杨振宁的父亲是谁?,第1张

代吴国的缔造者杨行密,北宋清官司包拯,晚清诗人龚心容、周光龙、江云龙,近代史上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抚刘铭传,辛亥革命时期上将倪映典、天吴士谷、范鸿仙;北洋军阀时期的内阁领卫立煌,国民党高级官员吴忠信。

杨振宁是195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5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杨振宁的遗产分配方案:他与前妻杜致礼的两个儿子和女儿获得现金资产,翁帆获得一座三层小别墅的生前居住权。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的早年经历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

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

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园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北平不稳,随母携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全家逃难,经广州、香港、越南河内辗转抵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高中二年级。同年秋天,以高二学历参加统一招生考试,被西南联大录取,先遵父命报化学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原籍安徽省合肥市。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杨振宁扎根于数学,但是他指出,自己一生的工作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形而上学的游戏。40年代后期他刚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时曾打算成为实验物理学家。可是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动手能力很差。实验室的同事们开玩笑道:“哪里出爆,那里就有杨振宁。”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对于物理学家最大的挑战,依然是提出一个统一的理论,它既适用于以重力为主的极大王国,又适用于由量子所主宰的极小王国。物理学家在70年代已经在这方面获得进展。他们提出一个称为标准模型的理论。可是标准模型并没有将重力考虑在内。

目前,弦线理论可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这个理论经过修改后要求十或十一维时——空,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四维时空,即时间这一维加上立体几何的三维。弦线理论提出来已经20多年,它在年轻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很流行。可是杨振宁在晚年时是不同意这个理论的。杨振宁怀疑弦线理论或其派生的理论是否能将所有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放进一个简洁的包装中。

杨振宁说:“弦线理论并没有得到实验证明。它太不定形,太模糊。”问题部分地在于,为探索弦线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能量,更强的粒子加速器。如何写出一个可以工作的理论,并从事十维计算也是一个问题。

杨振宁提出物理学正经历一个过渡期。不断地寻找更快更小的计算机晶片等的应用研究,将会比基础研究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他说:“很清楚,在未来的30到50年中,人们将更注意物理学的应用。其理由并不是因为所有的基本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是因为更深入地探索物质的基本结构变得愈来愈贵。”他又说,2005年国会决定中止建造超导超级对撞机是一个信号,高能物理有充裕的经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超导超级对撞机是要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造的一个基本粒子加速器,它的直径将达54哩。

杨振宁预言,计算机工业的实际需求将会推动界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物理学的发展,他承认许多分析家们早已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就像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称为物理学的世纪一样。是什么环境使杨振宁能在占支配地位的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呢�听他自己说,在他的成功中,运气和抱负同样重要。

杨振宁早年处于一个更像是中世纪的而不是现代的社会。他得益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以及和同事与学者们的联系。这些为他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世界的旅程铺平了道路。反过来,他正通过不断努力在亚洲建立一流的研究中心为回报。

杨振宁生长在中国中部一个围有城墙的城市——合肥。当时,这个城市的街道是没有路面的,城门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车开来时无法通过。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于闭塞,杨振宁直到6岁才第一次看见香蕉。

杨振宁的祖父亲是当地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通过了一次奖学金考试,得以出国,去芝加哥大学读书,回国后在厦门大学教书,以后去了北京清华大学。

杨振宁本人追随他父亲走上了学术道路。他说:“我很幸运,上百万和我同龄的人不是饿死就是面对军阀混战。”他住在北平一个学术性的社区内,沉浸在一个重视研究、重视知识的社区中。他的父亲很快就发现儿子有数学天才,可是并没有直接教他数学。杨振宁说:“父亲的哲学是‘不要着急’。”在谈天时他偶尔会向儿子提出数学难题。可是父亲也认识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杨振宁念完中学初一时,父亲请了一位同事来教他中国古文。经过两个夏天的紧张学习,年轻的杨振宁能背诵孔子的门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杨振宁的祖父被迫离开北平,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杨振宁的父亲继续走好运。几十年后年轻的杨振宁也进了这所大学,受教于一些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中有些以后去了美国,其中包括陈省身。陈省身现在已经从伯克莱加州大学退休,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现在活着的最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

在昆明时,杨振宁开始提高他的英文。他决定不用字典来念英文小说。他选的第一本小说是斯蒂文森的《金银岛》。这部小说里有和大海有关的俚语,因而很难念。他花了一个星期,念完了这本书,接着念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在熟读这两本书以后,杨振宁说:“以后就容易了。”

杨振宁还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对美国初期的科学家兼政治家富兰克林很崇敬,富兰克林的自传激励了杨振宁。去美国后他取名为富兰克,并将第一个孩子的英文名字取为富兰克林。

1945年杨振宁的父亲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接受了杨振宁的父亲,可是他要拜才华横溢的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因此去了芝加哥大学并在以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的指导下写了博士论文。论文写好后只有4页。泰勒说服杨振宁,无论如何,一篇博士论文只有4页总是太短了,要他加长。他照办了,加到了23页。在物理学有了卓越的成就以后,他又转向远东。杨振宁将把他的文稿与信件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而不是给石溪纽约州立大学。他是中文大学的访问教授。杨振宁也没有排除他搬回中国的可能性,因为回去后他和与他结缡已50年的妻子杜致礼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新近,致礼在石溪州立大学的医院动了三次肿瘤手术,结果良好。 杨振宁在长岛还是感到很自在,也不像是要搬到远离他的三位已经成年的孩子身边。他们三位都已得到科学方面的学位。杨振宁说:“他们是美国人。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很少。”长子光诺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在是纽约州西彻斯特县的一位财务顾问。次子光宇是一位化学博士,住在纽约城,为J.P.Marg财务公司分析化学工业。女儿又礼是蒙太拿州列文斯登县的一位医生。

杨振宁在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说:“我们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在这里我们有许多朋友。我们在两个社会中都很自在。”

在石溪为他的退休举行的学术讨论会结束时,杨振宁谈到他在60岁时的一个“伟大和意义深远的发现”:“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9世纪的一位中国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世纪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杨振宁父亲的朋友�译者注:朱自清 ,把这两行诗句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在历经一生对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后,杨振宁认为这一改造更精确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杨振宁50年骗术的最后结局!

  1 杨振宁自称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实际上是第二个。在瑞典诺贝尔奖记录中,获奖人是李政道,杨振宁,国籍:中国(ROC);获奖论文的作者是李政道,杨振宁。

  2 杨振宁到1997年被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杨振宁不得不在1997年之后到香港来混混,现在在清华大学,由全国纳税人给他享受部长级待遇,住1000万元的别墅(二层楼,有电梯),每年消耗全国纳税人大约几百万元。

  3 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4 杨振宁讲清华大学的学生质量比美国哈佛大学好。获得√√

  5 “知子莫若父”

  杨振宁父亲谈杨振宁: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朱永行先生的回忆:“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

  6

  7 教育部

  8

  其实早在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82高龄娶重孙女辈女郎的社会新闻传开之前很久,我就对杨博士的人品很不以为然了。

  我对杨博士的人品不以为然倒不是因为杨博士的朝秦暮楚、有奶就是娘的政治操守很糟糕———杨博士认为美国人帮助下的国民党政府还有前途时就跑到台湾去当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以后认为中共腿粗就一头扎到中共怀里,(此处有删节) 唱赞歌一路唱到现在,

  考虑到在学术界里政治操守方面比杨博士更糟糕的大有人在,杨博士还算不上这方面的“姣姣者”;也不是因为杨博士的嘴至实不至的“爱国壮举”———在钱学森等一大批爱国学者于中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舍弃国外优厚的待遇纷纷回国帮助祖国建设之际,杨博士只是在国外把“爱国”的空口号喊得震天价响,不到七老八十的退休之年绝不回国,即使在七老八十

  的退休之年回国来捡便宜养老也拒不放弃美国国籍而加入他口口声声热爱的中国国籍;甚至也不是杨博士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厚票子、大房子、高帽子、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事实上他也确实捞到了中国冤大头白送的厚厚的人民币票子、上千万元的“归根居”别墅楼的大房子、“为人师表”的高帽子、“爱国学者”的神位子);而是因为杨博士在他的看家本钱———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上采取的卑劣手段。

  众所周知,杨博士和李政道博士籍以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课题是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证明,而外界一般认为这是杨博士和李博士出于共同的创意,通力合作的成果。其实根据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的美国物理学界泰斗级老前辈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和美国物理学家史瓦兹(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和实验报告记述,第一个革命性地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证明新思路的是李政道博士而不是杨振宁,对此激烈反对的杨振宁被李政道博士说服之后,就怀着摘果子的心理马上劝说李博士不要立即公开发表,而表示愿意和李博士合作进行完善后再发表,李博士对此表示赞同,并大度地以李杨两人的名义共同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遂以李杨两人的名义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李博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博士在获奖后竟亲自找来了传记作家江才健面授机宜,颠倒黑白地说是自己“在一个节骨眼上,想到了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思路,而李博士先是反对这种观点,经过我的说服后才同意的”云云。呜乎!一个人在关系到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竟能如此颠倒黑白、恩将仇报,真让人叹为观止!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才算领教了杨博士的人品———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极端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小人。

  但即使在那个时候,出于对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尊重,杨博士这个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面前还像一匹负重即将达到极限的摇摇晃晃的羸弱的骆驼那样硬撑着没有垮下,但在杨博士还嫌对中国的建设寸功未立而恬着脸退休以后到中国来捞

  厚票子、

  大房子、

  高帽子、

  神位子的“四子登科”不够过瘾,还要在“四子登科”之后以82岁高龄娶28岁妙龄女郎的“小婆子”而搞“五子登科”的时候,这种极端自私自利、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祖孙配丑行才将那仅存的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击得粉碎,这种丑行就像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杨博士的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尽管颓然倒地的杨博士还在那里油嘴滑舌、自欺欺人地胡说什么他搞的这个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丑陋的祖孙配是什么“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我们每一个有起码良知的人除了让他闭嘴不要再亵渎上帝之外,还要他听听一个义愤填膺的父亲和一个胆战心惊的母亲发自肺腑的心声———这位父亲会质问杨博士:“二十八岁的女孩子如果因为天真、浪漫,被‘诺贝尔奖获得者’、‘精神交流’、‘陪伴晚年’、‘甘作牺牲’这样一些东西冲昏了头脑,那么你作为有过八十二年人生阅历的老人看到的是对自己生命即逝的恐惧、对尘世虚名的贪婪、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不负责任。你凭什么接受这样一个你所说的‘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的孙女辈的二十八岁女孩子的牺牲?仅仅因为这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这位母亲会质问杨博士:“哪一个母亲舍得自己花样年华、疼入心坎、辛苦栽培的女儿成为行将就木的垂垂老者生命尾声的‘礼物’?哪一个母亲不希望和自己女儿相知相惜相亲相爱的是和女儿同样年轻的灵魂?哪一个母亲不衷心祝福女儿和她的另一半白首偕老?你这样的祖孙配是所有天下母亲的噩梦!”

  杨博士,你在普天下的父母面前无地自容!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当今中国大陆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大背景下,在政治、经济、宣传、文艺诸领域里的道德支柱早已垮得乾乾净净,只有学术界还有个把像杨博士这样的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支撑着门面,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像一匹负重即将达到极限的摇摇晃晃的羸弱的骆驼那样硬撑着没有垮下,但现在杨博士的这种极端自私自利、不顾及最起码伦常的祖孙配丑行就像压垮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羽毛,在杨博士的早已丑陋不堪摇摇欲坠的长者形象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也在我们面前轰然倒下!这也许才是杨振宁祖孙配对我们的社会造成的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损害!

  常言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也许现在中国大陆社会道德汤然无存、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净之时,正是人民开始思考、开始觉醒并开始着手构建一个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高度发达的理想社会之日。

  杨振宁凭着无数的谎言和自我吹嘘,享尽最高荣誉和无数人的特别关照,而这样的谎言,并不难揭穿。就像我这样,花费几天时间,仔细去推敲一些事实,就可以彻底揭穿他无数的谎言和骗局。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国家有13亿多亿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人

  努力去戳穿这些谎言呢?

  一个毫无廉耻的人,仅仅是由于沾了别人的光才获得了诺贝尔奖。仅仅由于拥有诺贝尔奖这样的耀眼的光芒,就全国通吃,骗吃骗喝,畅通无阻。

  一个完全只顾自己的私利的人,却享尽如此多的养老优待,而真正的为国家的发展和贡献奉献了无数时间和精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为代价的两弹一星元勋的妻子以及他们的家属,却长期以来只能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甚至只能住危房和烂屋!世间不公平、不合理之事,有甚于此吗?

  没有为国家做过什么具体实在的贡献的人,却隔三差五可以上电视上媒体露脸,吹嘘自己多么有爱国心,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杨振宁与李政道同时获诺贝尔奖,为什么李政道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呢?如果杨振宁水平和总体贡献大即使不是比他前当选,也至少该同时当选,可是杨振宁次年才当选。我认为,这说明,李政道当时的学术成就比杨振宁大,是美国学术界承认的。杨振宁吹他的水平比李政道大,毫无根据,纯属吹牛。

  李政道在个人简历的网址上,何年获得何种荣誉清清楚楚,何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各种奖的时间,是标得一清二楚的。

  为什么杨振宁到了当选美国国家学院院士开始的,当选时间就不写了呢?纯粹是随意的吗?好像不是那么简单。我猜测,这可能主要是这些信息会暴露出他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的真正的原因,而且,也许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他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是1965年,比李政道迟了一年。

  杨振宁告诉全球华人公众的,都是经过部分隐瞒、筛选,部分过分夸大的、言过其辞的吹嘘,其目的始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杨振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此不择手段,世所罕见,鲜有其匹。

  从我努力寻找真相过程中的发现来看,李政道的人品是无可指责的,在很多时候,其人格之高尚,堪称全社会的楷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却被广大的媒体工作者、知识分子以及老百姓所误解和怀疑。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个媒体工作者或是学者,花费短短的10来天时间,去努力揭穿杨振宁的骗局呢?

  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不仅不去仔细思索并寻找语言假相背后的真实,从而揭穿杨振宁的骗局,还轻易相信杨振宁的谎言,让杨振宁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中国最大的媒体上大发厥词,放肆地攻击李政道,结果无形中充当了吹捧杨振宁的吹鼓手,这不仅是媒体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悲哀。

  这确实是一个悲剧,主要是杨振宁的悲剧,虽然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但是却仅仅由于过分的爱慕虚荣,生怕其他人知道李政道先想到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想法,然后杨振宁提出要求跟他合作,并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事实告诉任何人,就开始撒谎,一旦撒谎,必然要撒的慌越来越多,而在大家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之后,都会发现杨振宁这个人完全是谎话连篇,人品极差,完全不配为人师表,连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行也欠缺,因此,必然因此而身败名裂,而这件事情,必然发生,而且很快就会发生。

  杨振宁50年骗术的最后结局!

  2007年12月初,国内很多媒体的兴奋点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那里正在举行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中央电视台以及上海东方卫视都转播了这一盛况。瑞典王室主要成员、政府***以及各界人士2000余人出席了颁奖仪式。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

  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很多获奖者在获奖时已经是他现在的年龄(81岁)。

  2007年,李政道受邀参加诺奖的颁奖仪式,是为了纪念他获奖50周年。这是国际学术界最高殿堂对李政道在1957年获奖的贡献的肯定。也是关于杨振宁的不断制造谎言的表态,是大力度的对李政道的支持。这个会场上没有杨振宁,一切事实尽在不言中。这是杨振宁50年来不良居心地对李政道的攻击和杨振宁骗术的彻底破产。

  其实根据曾任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女性会长的美国物理学界泰斗级老前辈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和美国物理学家史瓦兹(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等许多科学家的回忆录和实验报告记述,第一个革命性地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证明新思路的是李政道博士而不是杨振宁(对此激烈反对的杨振宁被李政道博士说服之后,就怀着摘果子的心理马上劝说李博士不要立即公开发表,而表示愿意和李博士合作进行完善后再发表)。

  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史瓦茨(1988年的诺奖得主)的文章表述很清楚,因为在史瓦茨的文章中回忆了有关哥伦比亚大学的事情,其中重点谈到了李政道,说李在科学上给了他很多帮助,其中包括在“宇称”实验上的建设性意见,说李在与斯坦伯格(1988年的诺奖得主)讨论有关二面角的分布(即赝标量的问题)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并通过斯坦伯格告诉了他史瓦茨本人,之后他们正是在李的建议下做的相关实验分析,得出了在奇异粒子上“宇称”不守恒的迹象。证实了李关于“宇称”问题上的思想突破是可行的。这是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的旁证,同为诺奖得主的史瓦茨作为第三证人,分量是非常充足的。

  1957年12月,美国物理学会《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在1956年涂写的手稿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这是证明李政道的主要贡献的又一个铁证。“知子莫若父”,杨振宁父亲谈杨振宁,又一铁证。

  “知子莫若父”杨振宁父亲谈杨振宁:中国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朱永行先生的回忆:“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

  永行先生:

  十几年未见,甚念。 1972年我和惠君自1946年离开祖国后第一次回到祖国。您当时是科学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负责我们在国内旅行和访问的接待和安排。光阴似箭,虽然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但那时的很多事至今难忘。

  那次回到阔别26年后的祖国,承蒙安排,在国内参观了不少地方,看到了祖国的巨变,收获甚大。1972年10月14日周恩来总理等国家***百忙中接见了我和惠君。周总理和很多朋友对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非常关心,希望我们和好,使我很受感动。因此,我们到上海后,听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患病住医院,当即就向陪同人员提出是否能去探望他老人家。当时陪同我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武之先生也很想看到我。10月27日下午,我到 医院见到武之先生时,他老人家卧在病床上,病得相当重,说话发音均颇有困难。武之先生每一句话,均需女儿杨振玉女士重复。他老人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我很想看到您,很清楚,你和振宁62年破裂当然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请你原谅他。我不因振宁是我儿子而袒护他,我已责备过他,他很听我的话,相信他会照我的话做的。可惜你们没能在这里见面,你们两人应该和好,你们都是天下奇才,都是中国人,你们都见了总理,就应该以国家为重,个人应该放在一边。我有千言万语要讲,虽振宁对不起你,但为中国下一代学子,很希望你们能很快和好。听了武之先生这些话,我当时很激动地对武之先生说:请您好好休息,我牢记您的话,我和振宁之间的矛盾一定会解决的,请您放心,盼望您很快恢复健康。

  随后,我和惠君又到杨家探望了杨振宁的母亲和弟妹。当时陪同我们的国家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也对这次我与武之先生的会见十分重视,也很感动。他向我表示,由于周总理和中央很多领导十分重视及关心我和杨振宁之间的关系,他将把这次会见情况报告上去,让总理知道。您当时作为科学院外事部门负责人一定知道他对这次会见情况的报告。

  这是历史的事实,所以我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女士问题时讲了这件事。但近日香港“明报月刊”(2004年11月)上登了杨振玉女士的一篇文章(附上)称,“李所描述的(指我对这事的回答)主要点与事实不符”。她不承认武之先生讲过这些内容,甚至连武之先生与我紧紧握手都不承认。好在,在场不仅有杨振玉女士和我们夫妇,还有陪同的工作人员,而且根据当时情况,他们当时会有记录。

  事隔三十多年,我今天把我对这件事的记忆,向您述说。我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同时我想烦请您帮助回忆和在您手头能有的记录中核对一下。

  敬祝 安康

  李政道 二OO五年三月九日

  尊敬的政道教授:

  谢谢您三月九日的来信。

  正如您所说,三十年过去如同一瞬。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有幸参与了在周恩来总理直接过问下,接待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回来探亲访问的杨振宁先生、您及其他几位国外著名华人学者的工作。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

  信中谈及的,您和夫人1972年10月27日去医院探望杨武之先生的情况,从我手头有的当时的材料看,您的回忆是符合那天实际情况的。

  由于当时周总理和我们大家都十分关心您和杨振宁先生,所以对您和夫人去探望杨武之先生以及杨武之先生在重病下紧紧握您手说的,是振宁不好,振宁对不起朋友。我们大家都十分感动,印象很深。

  敬颂 大安

  朱永行 2005年3月16日

杨振宁的父亲是谁?

代吴国的缔造者杨行密,北宋清官司包拯,晚清诗人龚心容、周光龙、江云龙,近代史上洋务派首领李鸿章,首任台湾抚刘铭传,辛亥革命时期上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