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皇太极家谱,第1张

清朝家谱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清穆宗

同治皇帝载淳

清穆宗,名爱新觉罗· 载淳(公元1856-1874年),咸丰病死后继位。在位13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说为患梅毒而死),终年19岁。葬于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县西北),谥号为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同治帝载淳,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7月咸丰病死后,他于同日在灵柩前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顺理成章,最没有争议的一个,咸丰皇帝共有两个儿子,同治是他的长子,次子三岁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炘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 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

慈禧任奕炘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借洋兵剿逆的政策,先后镇 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回民起义,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 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 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同治的荒*程度比他父亲咸丰还要厉害。他有许多后 妃,却还要常常带了两个心腹太监,换上平民服装,偷偷溜出皇宫,到京师的南城娼妓区去寻花问柳,夜间不回皇宫。据说,时间一长,染上了梅毒,病倒了。起初 只觉得浑身发烧,口渴,腰疼,小便不畅。太医摸不透是什么病,只当普通的感冒来治。一连几天,烧热不退。又便秘,颈项、肓背、腰部等处发出紫红斑块。到公 元1874年11月,头部、脸面上都出现紫色发亮的斑块,左边脸颊上的斑块被抓破,渗出血水,又颊肿得厉害,上下嘴唇都朝外鼓着,腰部化脓,很远就能闻到 一股令人作呕的恶臭。慈禧太后怕同治从镜子里见自己的尊容会受惊,便命太监将养心殿内所有的镜子都收藏起来,不便挪动的穿衣镜等,用红缎蒙上。同治命人拿 镜子,皇后等人也以病人不宜照照子为理由劝阻。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言,宫中对于同治患梅毒之事多方掩饰,只说是出天花。一天,同治的皇后去养心殿探病,并向他诉说慈禧太后又为细微小事责骂她,还失声 哭泣起来。慈禧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并设下了监视的耳目。这天,慈禧听说皇后去探视皇帝,便亲自到养心殿东暖阁外偷听他俩的谈话。她听到皇后在诉说她 的不是,就怒气冲冲地闯了进去,一把抓住皇后的头发,举手就打,并且叫内廷太监准备棍杖,要严厉责罚皇后。同治见状,被吓得昏厥了过去,慈禧这才没有对皇 后用刑。同治的病势却从此越来越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死于养心殿东暖阁。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光绪皇帝载湉

清德宗,名爱新觉罗· 载湉(公元1871-1908年),是道光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奕寰的儿子,慈禧太后外甥。同治皇帝病死后继位。为清入关第九帝,在位34年,病死(另一说是 被慈禧或袁世凯毒死),终年38岁。葬于崇陵(今河北省易县西50里),谥号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光绪帝载湉,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年仅4岁的载湉继承皇位。

当时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担心阿鲁特氏日后如生下个儿子,将会威胁她的地位,便下令断绝阿鲁特氏的饮食。只得依靠母家送来的一些食物 维持生命。阿鲁特氏暗暗写了一张纸条传到母家,问她父亲该怎么办。她父亲写到“皇后圣明”四个字,意思是别人都没有办法救你,只有你自己决定了。阿鲁特氏 绝望,于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时分吞金自杀。

对于慈禧的决定,许多大臣极力反对,御史吴可读更实行“尸谏”。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后去见慈禧。他头也不磕,大声说:“你知道载湉并不是嫡派的继 位人,所以选择他,只不过因为他是你妹妹的儿子,使你可以继续听政,掌握大权。臣下都反对你这样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伦亲王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 今天我斗胆讲了这些话,你一定会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经吞下了生雅片,马上就要死了。我临死之前,一定要让你明白,你选择载湉继承先皇,实在为天下人所 共恨!”说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为所动,于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载湉为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光绪继位后,由慈禧专权。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之乱,日本趁机进占汉城,击沉中国运兵船,并攻击驻牙山清军。七月一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后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史称为甲午战争。

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 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变 法图强。光绪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把 希望寄托在统辖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身上,派谭嗣同深夜去见袁世凯,要他发动兵谏,协助光绪推行新政。袁世凯也表示坚决忠于皇上,一定照办。但谭嗣同走 后,他便去向荣禄告密。慈禧因颐和园得到荣禄密报,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绪料到事情败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为等人赶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带到议政堂,被迫 写了退位诏书,将政权全部交给了慈禧,然后被关进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 关押在别处。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谭嗣同等人被杀,戊戌变法宣告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因变法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又称为百日维新。

光绪被囚于瀛台,由慈禧的四名亲信太监监视着。他或者坐在露台,双手抱膝,愁思哀伤,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监的监视比较松懈时,就偷偷地记日 记。这样差不多被关押了整整两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奥匈 等八国联军入侵。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光绪被慈禧带着逃亡西安。临时前,慈禧命总管太监李莲英硬将珍妃推入东华门内的一口井内。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杀义 和团运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岁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四亿五千万 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绪又被慈禧带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 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绪生病卧床。这时慈禧也生病了。光绪在日记中写道:“我现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觉得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死在我 之前。如果这样,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不料这段日记被李莲英获悉,他立即报告了慈禧,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之后呢!”慈禧听了,恨恨地说: “我不能死在他之前!”当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绪的饮食、医药之事统统由李莲英服侍。这天下午,光绪的病情突然转危,不久死去。据说是慈禧令太 监将他毒死的。有的学者认为,由于袁世凯的叛卖告密,使慈禧镇压了维新运动。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后光绪重新执政,将会问罪于他,于是就与庆亲王色结,打算废 黜光绪,立庆亲王之子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杀了光绪。又有学者认为光绪是病死的。光绪自幼身体孱弱,一直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成年后又有滑精症状,而且一 天比一天厉害。他又长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结核。政治上的失意,长期的精神抑郁,更使他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症状相继出现,逝世前 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并发急性感染。这一说法为多数学者接受。

光绪病死后的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史称光绪皇帝。

(好了,就这些,希望您能满意)

太监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牺牲品,在世界上曾经存在了数千年,最早的太监记载在商周时的甲骨文里,而离我们最近的则是在傅仪的小朝廷里,甚至网络上还流传着不少清末太监的老照片,所以说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么在宫廷里究竟有多少太监呢?这个当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据推测,中国的太监最多时是一万两三千人,最少的时候也有3000多人,那就在清朝末的时候,据瑞典学者史典特的记载,清廷为能充分处理后宫的事务,需要太监3000人,但当时只有2000人。

但这个数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有史料记载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太监超过了十万人,然后战乱暴发后皇帝养不起,好多太监活活饿死了。我们觉得十万太监可能有点夸张,但不管十万还是一万,太监的数目都是惊人的,所以中国不愧是曾经世界上最大的太监王国。当然,能跟中国相比的可能就是古印度,据说古印度在16世纪的时候太监也达到了四五千人。

现在综合各种史料来判断,太监人数最多的朝代无疑就是明朝,特别是明朝末年的时候,比如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一次录用自宫者3000多人,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六年之间,朝廷曾两次从自宫者中录用了6000多名宦官,而到了崇祯执政时期太监人数几乎破了十万人。小编觉得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比起他的几个前任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出色的皇帝的,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嗜好,非要弄那么多太监,如果把这十万太监拿去换成军士,也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在明朝灭亡以后,清朝的执政者立即改革了崇祯时期臃肿的太监机构,他们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将崇祯时期的9万多太监,削减为9000人。到了清朝时期太监的等级也是非常严格的。据史料记载,清朝宫廷内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称“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规定在督领侍下面,有大总管、副总管、带班首领、御前太监、殿上太监、一般太监和下层打扫处小太监之分。

在分清中国哪个时期太监最多时,小编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曾有文章讨论过中国哪个省的太监最多,最后的结果让小编简直是惊呆了。出太监最多的省竟然是来自福建,这个结果打死小编都不相信,可是偏偏就有史料这么记载。

比如宋人在史书中就有“闽为中官区薮”的记载,实际上在唐朝,对这个话题的认识也基本相似。唐代学者留下的《玉泉子》曾提到,“诸道每岁送阉人,所谓‘私白’者,闽为首焉”,“时以为中官薮泽”。以上都是白纸黑字记载着太监最多的地方为闽,也就是福建,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有学者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唐宋时期福建一带的太监确实不少,主要原因是当时福建官吏会贩卖儿童阉了送给皇帝,而且这些官方送出的阉童都是经过特别培养的,能力会比其它地方的阉童强,所以他们到了皇宫以后几乎都混到了中上层,而史料中记载的太监人数也仅停留在中上层。

所以实际情况是,在唐代关内道的太监所占人数最多, 超过全国半数以上,其中京畿地区的人数即达全国的40% 。这说明越是靠近统治中心的地区, 就近入宫越方便, 宦官人数也就越多,这个说法也是最符合现代人的逻辑思维的。至于福建籍太监的人数,他仅占全国的4% , 远远低于京畿地区。

郑和兄妹共有六人,长兄马文铭,郑和为次子,另有姊妹四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攻入云南,大败当时统治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郑和的父亲死于战事,十二岁的郑和被明军捉住,送到当时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一名宦官,因此郑和的确没有儿女。但郑和晚年时,他的哥哥马文铭将长子马恩来过继给了郑和,由他来为郑和传递香火,这在讲究“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当时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折衷做法,这便是郑和后人的由来。另据郑和第十八代孙郑留光介绍,当年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从此跟随郑和,他们及其后代也很可能被作为郑和的后裔。

谈及张敏,我们第一印象是香港女星,其实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张敏的知名大太监,以“违背万贵妃意,私下保护尚未出生、以及年幼的明孝宗(朱祐樘)”而闻名于世。简单地说,张敏是一个好太监。

然而根据《明史》记载,好人却有坏报,张敏保护的朱祐樘被万贵妃获悉之后,“敏惧,吞金死”,张敏自杀而亡。

300年来,学术界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毕竟明史精益求精的编修百余年。需要注意的是,张敏之死,直接反映出万贵妃一手遮天的狠毒,以及明宪宗的昏庸,所以史书记载是“敏惧”。那么,张敏果真是忠臣流泪又流血吗?福建发现的张敏家谱,颠覆了这一段历史,以至学者感慨,明史又一记载被推翻!

通过《明史》记载可知,明朝皇帝多奇葩,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就娶了一个大他17岁的保姆为妃,这个女人就是万贵妃。然而,万贵妃在后宫却一手遮天,为了不让其他嫔妃顺利怀孕,强行逼怀有龙嗣的妃子堕胎,甚至准备毒杀刚出生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史》: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当然,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扯淡的地方太多,单就这两句话而言:一,明宪宗前后生育了20个子女,又何来“伤堕无数,他妃勿敢进”,明孝宗又何来感慨“老将至矣,无子”?二,后来夭折的太子朱祐极还在世时,张敏如何敢惊愕的说皇帝无子,怎能溺杀朱祐樘呢?

更为重要的是,在《明实录》等明朝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明史》这些记载从何而来?

根据《明史》记载,张敏没有溺死明孝宗,而是将他藏了起来,犹如演义小说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一般,连明孝宗生母纪妃都不知情(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原型或出自此处)。

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最终,张敏找了一个时间,将朱祐樘的存在告诉了明宪宗,朱祐樘由此被接进宫内。万贵妃知道这件事之后,后果很严重:一是朱祐樘生母纪妃突然暴毙,“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暗指万贵妃害死,二是张敏“敏惧,吞金死”。

如果这一记载真实,那么万贵妃显然一手遮天,随手就谋害了未来太子的母亲,明宪宗显然昏聩不堪,连儿子救命恩人都保不住。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在福建同安县,学者发现一本《张氏族谱》,上面记载内容却令人不解,与《明史》记载大相径庭。

关于张敏死亡时间,《张氏族谱》记载的很明确,就是死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而非成化十一年,距离纪淑妃之死有10年。《同安县志》与《金门县志》中,也记载张敏死于成化乙巳年(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

更为重要的是,明史记载张敏官职是门监或御马监,但《张氏族谱》却记载张敏官运亨通,在成化十一年朱祐樘身份公开之后,张敏就被改称为“司礼监太监”,这是明朝太监之尊者,地位非常高,比如有“皇帝敕谕司礼监太监张敏公”的记载。

显然,张敏之所以胜任司礼监太监,是因为保护太子有功。可见,明宪宗并不昏庸,任由万贵妃逼杀张敏,而万贵妃也没有《明史》中记载的一手遮天,可以肆意妄为。

通过张敏命运,可以看到清朝的确篡改了明朝历史,或许目的就是制造明朝后宫丑闻,进而说明明宪宗的昏聩无能。然而民间收藏的资料,却在500多年之后揭开了真相。

对于备受好评的《明史》,《剑桥中国史》的一句评价极有意思,“作为一种资料,这部官修史书最严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资料尽管有所遗失,许多仍然存在”,显然这是说清朝尽管毁掉了无数原始资料,让人无法反驳《明史》,但许多资料依然存在,却又揭穿了《明史》的谎言。

皇太极家谱

清朝家谱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