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燕策的全文 翻译 思想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战国策 燕策的全文 翻译 思想等,第1张

  147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原文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粟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寡人国小,西迫强秦,南近齐、赵。齐、赵,强国也,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于是赍苏秦车马金帛以至赵。

  译文

  苏秦为合纵之事,去北方游说燕文侯:“燕国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呼沱河和易水。国土纵横二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南边有碣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枣和栗子的获利收成,老百姓即使不耕作,仅靠枣栗也够吃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这样忧心的事,这种和平境况没有谁比燕国更好的了。大王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作蔽障。秦国和赵国发生了五次战争,秦国两胜而赵三胜。秦赵互相削弱,而大王却保全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不就是燕国不受侵犯的缘故吗。况且秦国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能够攻下燕国的城池,也知道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它。秦国不能侵犯燕国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如果赵国攻打燕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只要一声令下,不出十天,数十万军队就能进驻到东垣一带。再渡过呼沱河和易水,不到四五天就可以到达燕国的都城了。因此说秦攻打燕,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而赵攻打燕,是在百里之内开战。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策略上的失误,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希望大王您和赵国合纵相亲,天下诸侯联合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忧患了。”

  燕文侯说:“我的国家弱小,西面迫近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现在承蒙您的教导,号召我国合纵以使国家安宁,我愿意把国家交出来听从您的安排。”于是供给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到赵国进行合纵。

  评析

  赵国是燕国的地理屏障,燕国得益于赵国免除了秦国的战乱,这是任何一个有政治地理概念的人都清楚的事。苏秦抓住了这个根本点不放,指出联合赵国、共同抗秦才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其雄辩先树立燕国信心、描画国泰民安的景象,接着指出这些景象的背后原因。最后指出了合纵抗秦才是燕国的最好选择。既有逻辑力量,也不乏折服他人、指点天下的气势,同苏秦的其他游说一样,同为合纵名篇。

  燕文公时

  原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齐王案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

  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曰:“然则奈何”

  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译文

  燕文公时,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国的太子做妻子。燕文公去世后,易王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大丧进攻燕国,夺取了燕国十座城邑。武安君苏秦为燕国的利益去游说齐宣王。

  苏秦见了宣王,先拜了两拜表示祝贺,接着就仰起头来念悼辞。齐王手按铁戈向后退了几步,问道:“你这是怎么回事,先贺喜接着就念悼辞”苏秦答道:“人饿的时候,之所以不吃乌头(一种毒药),是认为即使能填满肚子,可是不久就会死去。现在燕国虽然比较弱小,但也是强秦的翁婿之邦。大王贪图十个城邑的便宜却和强大的秦国结下了深仇。现在如果让弱小的燕国做先锋,而强大的秦国做后盾,从而用天下的精兵攻击您,这与吃乌头充饥一样危险。”

  齐宣王说:“既然如此,该如何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做事,能够转祸为福,因败取胜。因此尽管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的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例子。大王可以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座城邑,并用谦恭的言辞向秦国道歉。当秦王知道大王是因为他的缘故而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一定感激大王。燕国平白无故收回城邑,也会感激大王,如此,大王不就避开了强敌,反而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吗?再说燕秦都会讨好齐国,那么大王发号施令,天下诸侯又有谁不会听从呢大王只用话语表示亲近秦国,又以十座城邑取得天下的支持,这可是霸主的事业,也是所谓转祸为福,因败建功的好办法。”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把燕国的十城送回,随后又送千金表示致歉,并在一路上叩头,希望结为兄弟之邦,恳请秦国赦罪。

  评析

  苏秦刚开始就以念悼词先声夺人,紧紧地抓住了齐王的心。然后剖析了秦、齐、燕三国之间的利益关系,秦国可以联燕攻齐,齐国面临着这种威胁之后开始改变态度。之后苏秦据古论今、旁征博引,指出归还十座城市才会转祸为福。论证非常的有力,尤其是引用齐桓公、韩献子等历史人物的经验,给论辩内容增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把这种历史智慧自如地运用和贯通于论辩中,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149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原文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讲信义的人。大王以万乘之尊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

  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要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道:“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到这种程度,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于约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再说讲信义道德的人,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您也不能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目标,本来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苏秦说:“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在远地方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眼看就快要回来了,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这一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仍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反而受罚的遭遇类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尽量使信义崇高,国家获益,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劝说齐王,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说得那么婉转。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雍氏字辈排行四川蓬安雍氏字辈:“可文呈宗太仕泽景兴其大德重天永弘登昭吉希”。

四川广元雍氏字辈:“文永占国自泽如天长修思万福祥先得应培祖加基汉大仓”。

四川南充雍氏字辈:“可文呈宗太仕泽景兴其大德重天永弘登昭吉希”。

四川南部雍氏字辈:“大生吕太昌西明学孝成”。

湖北鄂州雍氏字辈:“

内容简介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共33卷,约12万字。因书所记载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沿用至今。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是为今本《战国策》。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战国策》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有纵横家,如苏秦;有义士,如鲁仲连、唐雎、颜;有不怕死的勇士,如荆轲、聂政。这些人物形象逼真,刻画得栩栩如生。

作品目录

今本共33卷。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卫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战国策目录

周策

卷一·东周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秦攻宜阳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欲为稻

昭献在阳翟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楚攻雍氏

周最谓石礼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温人之周

或为周最谓金投

周最谓金投

石行秦谓大梁造

谓薛公

齐听祝弗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为周最谓魏王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

赵取周之祭地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周共太子死

三国隘秦

昌他亡西周

昭翥与东周恶

严氏为贼

卷二·西周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

雍氏之役

周君之秦

苏厉谓周君

楚兵在山南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秦召周君

犀武败于伊阙

韩魏易地

秦欲攻周

宫他谓周君

谓齐王

三国攻秦反

犀武败

秦策

卷三·秦一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

秦惠王谓寒泉子

泠向谓秦王

张仪说秦王

张仪欲假秦兵以救魏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张仪之残樗里疾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田莘之为陈轸说秦惠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陈轸去楚之秦

卷四·秦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义渠君之魏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

甘茂攻宜阳

宜阳未得

宜阳之役楚畔秦而合于韩

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甘茂相秦

甘茂约秦魏而攻楚

陉山之事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卷五·秦三

薛公为魏谓魏冉

秦客卿造谓穰侯

魏谓魏冉

谓魏冉曰和不成

谓穰侯

谓魏冉曰楚破秦

五国罢成睾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范睢曰臣居山东

应侯谓昭王

秦攻韩围陉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

应侯失韩之汝南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卷六·秦四

秦取楚汉中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昭王谓左右

楚魏战于陉山

楚使者景鲤在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说秦王曰物极必反

或为六国说秦王

卷七·秦五

谓秦王曰章

秦王与中期争论章

献则谓公孙消章

楼忤约秦魏章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章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章

文信侯出走章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章

齐策

卷八·齐一

楚威王战胜于徐州

齐将封田婴于薛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谓齐王

靖郭君善齐貌辨

邯郸之难

南梁之难

成侯邹忌为齐相

田忌为齐将

田忌亡齐而之楚

邹忌事宣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楚将伐齐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卷九·齐二

韩齐为与国

张仪事秦惠王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

权之难齐燕战

秦攻赵长平

或谓齐王

卷十·齐三

楚王死

齐王夫人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在薛

孟尝君奉夏侯章

孟尝君燕坐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齐欲伐魏

国子曰秦破马服君之师

卷十一·齐四

齐人有冯谖者

孟尝君为从

鲁仲连谓孟尝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

齐宣王见颜斶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王见田骈

管燕得罪齐王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谓齐王

卷十二·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

卷十三·齐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貂勃常恶田单

田单将攻狄

濮上之事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齐以淖君之乱

楚策

卷十四·楚一

齐楚构难

五国约以伐齐

荆宣王问群臣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邯郸之难

江尹欲恶昭奚恤于楚王

魏氏恶昭奚恤于楚王

江乙恶昭奚恤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

江乙说于安陵君

江乙为魏使于楚

郢人有狱三年不决

城浑出周

韩公叔有齐魏

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

楚王问于范环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张仪相秦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卷十五·楚二

魏相翟强死

齐秦约攻楚

术视伐楚

四国伐楚

楚怀王拘张仪

楚王将出张子

秦败楚汉中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女阿谓苏子

卷十六·楚三

苏子谓楚王

苏秦之楚三日

楚王逐张仪于魏

张仪之楚贫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张仪

张仪逐惠施于魏

五国伐秦

陈轸告楚之魏

秦伐宜阳

唐且见春申君

卷十七·楚四

或谓楚王

魏王遗楚王美人

楚王后死

庄辛谓楚襄王

齐明说卓滑以伐秦

或谓黄齐

长沙之难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客说春申君

天下合从

汗明见春申君

楚考烈王无子

虞卿谓春申君

赵策

卷十八·赵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张孟谈既固赵宗

晋毕阳之孙豫让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秦韩围梁燕赵救之

腹击为室而钜

苏秦说李兑

赵收天下且以伐齐

齐攻宋奉阳君不欲

秦王谓公子他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

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

谓皮相国

或谓皮相国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谓赵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卷十九·赵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秦攻赵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间居

王立周绍为傅

赵燕后胡服

王破原阳以为骑邑

卷二十·赵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赵使机郝之秦

齐破燕赵欲存之

秦攻赵蔺离石祁拔

富丁欲以赵合齐魏

魏因富丁且合于秦

魏使人因平原君请从于赵

平原君请冯忌

平原君谓平阳君

秦攻赵平原君使人请救于魏

秦赵战于长平

秦围赵之邯郸

说张相国

郑同北见赵王

建信君贵于赵

卫灵公近雍疸弥子瑕

或谓建信君

苦成常谓建信君

希写见建信君

魏魀谓建信君

秦攻赵鼓铎之音闻于北堂

齐人李伯见孝成王

卷二十一·赵四

为齐献书赵王

齐欲攻宋

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五国伐秦无功

楼缓将使

虞卿请赵王

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

三国攻秦赵攻中山

赵使赵庄合从

翟章从梁来

冯忌为庐陵君谓赵王

冯忌请见赵王

客见赵王

赵使姚贾约韩魏

魏败楚于陉山

秦召春平侯

赵太后新用事

秦使王翦攻赵

魏策

卷二十二·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韩赵相难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西门豹为邺令

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为魏将

魏公叔痤病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齐魏约而伐楚

苏秦拘于魏

陈轸为秦使于齐

张仪恶陈轸于魏王

张仪欲穷陈轸

张仪走之魏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

张子仪以秦相魏

张仪欲并相秦魏

魏将相张仪

楚许魏六城

张仪告公仲

徐州之役

秦败东周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

公孙衍为魏将

卷二十三·魏二

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以伐赵

苏代为田需说魏王

史举非犀首于王

楚王攻梁南

魏惠王死

五国伐秦无功而还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王令惠施之楚

魏惠王起境内众

惠施为韩魏交

田需贵于魏王

田需死

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楚攻魏围皮氏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卷二十四·魏三

秦赵约而伐魏

芒卯谓秦王

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华军之战

齐欲伐魏

秦将伐魏

魏将与秦攻韩

叶阳君约魏

秦使赵攻魏

魏太子在楚

卷二十五·魏四

献书秦王

八年谓魏王

魏王问张旄

客谓司马食其

魏秦伐楚

穰侯攻大梁

白珪谓新城君

秦攻韩之管

秦赵构难而战

长平之役

楼梧约秦魏

芮宋欲绝秦赵之交

为魏谓楚王

管鼻之令翟强与秦事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

秦拔宁邑

秦罢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

周肖谓宫他

周最善齐

周最入齐

秦魏为与国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

魏攻管而不下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攻魏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韩策

卷二十六·韩一

三晋已破智氏

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

魏之围邯郸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宣王谓摎留

张仪谓齐王

楚昭献相韩

秦攻陉

五国约而攻秦

郑强载八百金入秦

郑强之走张仪于秦

宜阳之役

秦围宜阳

公仲以宜阳之故仇甘茂

秦韩战于浊泽

颜率见公仲

韩公仲谓向寿

或谓公仲曰听者听国

韩公仲相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

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

观鞅谓春申

公仲数不信于诸侯

卷二十七·韩二

楚围雍氏五月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

公仲为韩魏易地

锜宣之教韩王取秦

襄陵之役

公叔使冯君于秦

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

谓公叔曰乘舟

齐令周最使郑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强为楚王使于韩

齐明谓公叔

公叔将杀几瑟

公叔且杀几瑟

谓新城君曰

胡衍之出几瑟于楚

几瑟亡之楚

冷向谓韩咎

楚令景鲤入韩

韩咎立为君而未定

史疾为韩使楚

韩傀相韩

卷二十八·韩三

或谓韩公仲

或谓公仲曰今有一举

韩人攻宋

或谓韩王

谓郑王

东孟之会

韩阳役于三川而欲归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

或谓韩相国

公仲使韩珉之秦求武隧

韩相公仲珉使韩侈之秦请攻魏

客卿为韩谓秦王

韩珉相齐

或谓山阳君

赵魏攻华阳

秦招楚而伐齐

韩氏逐向晋于周

张登请费绁

安邑之御史死

魏为九里之盟

建信君轻韩熙

段产谓新城君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燕策

卷二十九·燕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

宫他为燕使魏

苏秦死

燕王哙既立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苏代过魏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齐伐宋宋急

苏代谓燕昭王

燕王谓苏代

卷三十·燕二

秦召燕王

苏代为奉阳君说燕于赵以伐齐

奉阳君告朱讙与赵足

苏代为燕说齐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陈翠合齐燕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齐

燕饥赵将伐之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或献书燕王

客谓燕王

赵且伐燕

齐魏争燕

卷三十一·燕三

齐韩魏共攻燕

张丑为质于燕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秦并赵北向迎燕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宋卫策

卷三十二·宋卫

齐攻宋宋使臧子索救于荆

公输般为楚设机

犀首伐黄

梁王伐邯郸

谓大尹曰

宋与楚为兄弟

魏太子自将过宋外黄

宋康王之时

智伯欲伐卫

智伯欲袭卫

秦攻卫之蒲

卫使客事魏

卫嗣君病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人迎新妇

中山策

卷三十三·中山

魏文侯欲残中山

犀首立五王

中山与燕赵为王

司马憙使赵为已求相中山

司马憙三相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主父欲伐中山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

乐羊为魏将

昭王既息民缮兵

刘向书录

参考资料来源

版本

北宋时,曾巩奉旨"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以成今《战国策》三十三篇,非复旧本,清学者多疑伪,古《战国策》早已亡佚,今本是取自《史记》之伪本。姚宏、鲍彪、吴师道皆有注本。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今本《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 战国纵横家书 》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

注释名录

罗根泽《战国策作于蒯通考》:"《战国策》始作于蒯通;增补并重编者为刘向;司马贞所见是否即刘向重编本不可知,今本则有残阙矣。"

《战国策·叙录》中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自记》

思想史

《战国策·刘向书录》将周代思想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周,这是一个道德礼义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叙人伦,正夫妇……仁义之道,满乎天下。""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第二个阶段是东周的春秋时代,这是道德礼义走向解体的过渡阶段。西周的道德礼义"余业遗烈,流而未灭"。"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天子之命,犹有所行……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第三个阶段是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国与国之间以势力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以自己的才智纵横捭阖,迎合不同的国君,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已司空见惯。"由此给思想界带来的结果是:"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愍然道德绝矣。""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战国策》反映的就是这个阶段"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奇事异闻。因此,《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乱世策士为诸侯国君兼并他国效力服务的"乱世之书"。

道德观

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周代原有的道德礼义不能得到有效贯彻,但并不是说这个时期就没有道德,或不崇尚道德。相反,在《战国策》中,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都在宣扬和守护传统道德,不过这种道德在现实中常常遭到挑战,"不得施谋",只能经常用某个特定的场合或机会才能提出或施展。比如精通音律的魏文侯有一次在饮酒时听出钟声有瑕疵,谋士田子方就批评"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

写作特色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的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描绘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著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作品评价

"六经,治世之文;《国策》,乱世之文,然有英伟气,非治世、衰世之文之比。"(南宋理学家朱熹)

"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清代学者陆陇其)

"乱乎圣人之经"(清代学者 程夔初 )

"今夫鸟喙、砒石,毒药也,国医恒用之以收捷效,不善用之,则钟乳参著,或至杀人也;我以仁义用纵横之言,可以排难;我以忠诚运游说之知,可以纳诲;吾有以转《国策》,而不为《国策》所转,安在《国策》之不可读,而读之可不必注哉"(清代学者王崇炳)

成语

一尘不染--圣人具有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

大庭广众--以敞大众。

两败俱伤--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南辕北辙--犹至楚而北行也。

亡羊补牢--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

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羽毛未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引锥剌股--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足。

门庭若市--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一》

返璞归真--颜斶知足矣,归反于璞,则终身不辱也《战国策·齐策》。

狡兔三窟--狡兔有叁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

窟。《战国策·齐策四》

狐假虎威--虎得狐,狐曰:子勿敢食我,天帝使我长百兽,子若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行,子随我后,百兽见我敢有不走者虎以为然,遂与之偕行,兽见皆走,虎不知兽之畏

己,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一》

惊弓之鸟--弓弦响,惊密林之鸟。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不遗余力《战国策·赵策》

不翼而飞《战国策·秦策》

侧目而视《战国策·秦策》

高枕无忧《战国策·魏策一》

汗马功劳《战国策·楚策》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

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

编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奉命领校秘书,撰《别录》,其后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作者简介

《战国策》用于编辑战国策的原文章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罗根泽疑出于蒯通。这些文章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东周后期时诸国混战,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而该时期亦因此被史家称为战国时代。

○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 “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中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 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为楚、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 东周欲为稻 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 “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 昭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 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 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 周最谓石礼 周最谓石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已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 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温人之周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 或为周最谓金投 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公不若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已公东收宝于秦,南取地于韩、魏,因以因徐为之东,则有合矣。” ○ 周最谓金投 周最谓金投曰:“公负令秦与强齐战。战胜,秦且收齐而封之,使无多割,而听天下;之战不胜,国大伤,不得不听秦。秦尽韩、魏之上党,太原西止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齐、楚、三晋之命,复国且身危,是何计之道也。” ○石行秦谓大梁造 石行秦谓大梁造曰:“欲决霸王之名,不如备两周辩知之士。”谓周君曰:“君不如令辩知之士为君争于秦。” ○ 谓薛公 谓薛公曰:“周最于齐王也而逐之,听祝弗、相吕礼者,欲取秦;秦、齐合,弗与礼重矣。有周齐,秦必轻君。君弗如急北兵趋赵以秦、魏,收周最以为后行,且反齐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齐无秦,天下果,弗必走,齐王谁与为其国?” ○ 齐听祝弗 齐听祝弗外周最。谓齐王曰:“逐周最、听祝弗、相吕礼者,欲深取秦也。 秦得天下,则伐齐深矣;夫齐合则赵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赵攻,与之齐伐赵,其实同理,必不处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苏厉为周最谓苏秦曰:“君不如令王听最以地合于魏,赵故必怒,合于齐。是君以合齐与强楚。吏产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则合齐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不固,则将与宋败三国,则卖赵、宋于三国。公何不令人谓韩、魏之王曰:‘欲秦、赵之相卖乎?何不合周最兼相,视之不可离,则秦、赵必相卖以合于王也。” ○ 为周最谓魏王 为周最谓魏王曰:“秦知赵之难与齐战也,将恐齐、赵之合也,必阴劲之。赵不敢战,恐秦不己收也,先合于齐。秦、赵争齐,而王无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与收齐。而以兵之急,则伐齐无因事也。” ○ 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 谓周最曰:“魏以国与先生,贵合于秦以伐齐。薛公故主,轻往其薛,不顾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独修虚信,为茂行,明群臣,据故主,不与伐齐者产,以忿强秦,不可。公不如谓魏王、薛公曰:‘请为王入齐,天下不能伤齐,而有变,臣请为救之;无变,王遂伐之。且臣为齐奴也,如累王之交于天下,不可。王为臣赐厚矣,臣入齐,则王亦无齐之累也。’” ○ 赵取周之祭地 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 ○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不必且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 周共太子死 周公太子死,有五庶子,皆爱之而无适立也。 司马翦谓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为之请太子?”左成谓司马翦曰:“周君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不如谓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翦,翦今楚王资之以地。’” 公若欲为太子,因令人谓相国御展子廧夫空曰:“王类欲令若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相国令之为太子。 ○ 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轻也,留其行。有人谓相国曰:“秦之轻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见秦王曰:‘请谓王听东方之处。’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齐重,故有周而已取齐,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 ○ 昌他亡西周 昌他亡西周,之东周,尽输西周之情于东周。东周大喜,西周大怒。冯且曰:“臣能杀之。”君予金三十斤。冯且使人操金与书,闲遗昌他。书曰:“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因使人告东周之候曰:“今夕有奸人当入者矣。”候得而献东周,东周立杀昌他。 ○ 昭翦与东周恶 昭翦与东周恶,或谓照翦曰:“为公画阴计。”照翦曰:“何也?”“西周甚憎东周,尝欲东周与楚恶,西周必令贼贼公,因宣言东周也,以西周之与王也。” 照翦曰:“善。吾又恐东周之贼己,而以轻西周恶之于楚。”遽和东周。 ○ 严氏为贼 严氏为贼,而阳竖与焉。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载以乘车驷马而遣之。韩使人让周,周君患之。客谓周君曰:“正语之曰:‘寡人知严氏之为贼,而阳竖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国不足,亦以容贼?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 ○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而攻周。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 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实袭蔡。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楚王乃悦。 ○ 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中,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中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中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中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 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谓周最曰:“不如誉秦王之孝也,因以应为太后养地。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为公功;交恶,劝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 苏厉谓周君 苏厉谓周君曰:“败韩、魏,杀犀武,攻赵,取蔺、离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则周危,君不若止之。” 谓白起曰:“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韩、魏,杀犀武,而北攻赵,取蔺、离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 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吾得将为楚王属怒于周。 或谓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将军正迎吾得于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谋。’楚王必求之,而吾得无效也,王必罪之。” ○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以临韩、魏,周君患之。苏秦谓周君曰:“除道属之于河,韩、魏必恶之;齐、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韩、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间?若四国弗恶,君虽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曰:“君使人告齐王以周最不肯为太子也,臣为君不取也。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金。越人请买之千金,折而不卖。将死,而属其子曰:‘必无独知。’今君之使最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齐王之为君实立果而让之于最,以嫁之齐也。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奉养无有爱于最也,使天下见之。” ○ 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难往。或为周君谓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阳。王何不出于河南。周君闻之,将以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阳。” ○ 犀武败于伊阙 犀武败于伊阙,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周君反,见梁囿而乐之也。綦母恢谓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为君取之。”反见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对曰:“不怨且谁怨王?臣为王有患也。周君谋主也,而设以国为王扞秦,而王无之扞也。臣见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众,以攻南阳,而两上党绝矣。”魏王曰:“然则奈何?”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许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以为辞于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为乐,必不合于秦。臣尝闻温囿之利,岁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岁百二十金。是上党每患而赢四十金。”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于周君,而许之戍也。 ○ 韩、魏易地 韩、魏易地,西周弗利。樊馀谓楚王曰:“周必亡矣。韩、魏之易地,韩得二县,魏亡二县。所以为之者,尽包二周,多于二县,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阳、郑地、三川而包二周,则楚方城之外危;韩兼两上党以临赵,即赵羊肠以上危。故易成之曰,楚、赵皆轻。”楚王恐,因赵以止易也。 ○ 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周最谓秦王曰:“为王之国计者,不攻周。攻周,实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东合于齐。兵弊于周,而合天下于齐,则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罢秦,故劝王攻周。秦与天下俱罢,则令不横行于周矣。” ○ 宫他谓周君 宫他谓周君曰:“宛恃秦而轻晋,秦饥而宛亡;郑恃魏而轻韩,魏攻蔡而郑亡;邾、莒亡于齐;陈、蔡亡于楚,此皆恃援国而亲近敌也。今君恃韩、魏而亲秦,国恐伤矣。君不如使周最阴合于赵以备秦,则不毁。” ○ 谓齐王 谓齐王曰:“王何不以地赍周最以为太子也。”齐王令司马悍以赂进周最于周。左尚谓司马悍曰:“周不听,是公之知困而交绝于周也。公不如谓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请令王进之以地。’”左尚以此得事。 ○ 三国攻秦反 三国攻秦反,西周恐魏之藉道也。为西周谓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德三国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魏王惧,令军设舍速东。 ○ 犀武败 犀武败,周使周足之秦。或谓周足曰:“何不谓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恶。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恶臣于秦,而臣为不能使矣。臣愿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恶周于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轻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于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恶于秦,不善于公且诛矣

战国策 燕策的全文 翻译 思想等

  147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原文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