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赖性是从哪迁过来的
客家人都是从西晋永喜之乱开始,历经唐宋元明清,最后形成客家民系。梅州客家人从远来说来自中原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区。近来说主要是福建汀州,即现在的长汀,梅州客家人的族谱大都说先祖来自福建的宁化县石壁,而海外很多客家人又大都是从梅州迁徙出去的,所以宁化石壁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为“世界客都”。
按照您的这个问法,我想应该是针对广东地区的,因为目前只有广东是同时存在着这三种人的。广东目前是有三大民系,一为广府,二为潮汕(也称闽南、福佬),三为客家。区分三者最直接的是语言,因为这三大民系的语言都能很直观的区分开来。
广府民系,即为广府人,广东人中狭义的广府民系是指口语中的“广府人”即以广州为中心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及东南亚、欧美、澳州等等地区的华人,以粤语(广州话、白话或称广府话,俗称广东话)为母语,以珠玑巷同迁的汉人为民系认同,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粤式饮食、语言、风俗和建筑风格的汉族民系。广义的广府民系则包括全广东及世界所有地区,世代以粤语为母语的汉语民系。“广府”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唐代,楼上的这位仁兄说了,底子是在秦代迁入的那50万人。
闽南人,狭义的闽南人指的是福建闽南地区使用闽台片闽南语者,约为今日的福建南部沿海、台湾地区、香港与南洋以及世界各地的闽南移民;广义的闽南人则包括了潮汕人、浙南闽语、雷州话、海南话、中山闽语的使用者,但不管狭义或广义,已移出闽南本地者后裔,多已不用“闽南人”做自称。在中国闽南、台湾、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如槟城与新山)、新加坡等地,闽南人是当地优势民族。闽南民系在商业、学术、航海和殖民皆取得很高的成就。闽南民系的形成始于秦汉,在五胡乱华时期开始陆续有大量汉人人口涌入泉州,使唐宋元明初泉州港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一直是北方汉人商家以及贵族移居的中心城市,为控制海贸,这些人又向中国东南沿海殖民,广东与浙江沿海本来不是汉人移居的中心,当地的闽民系则是闽南殖民者和当地的百越族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如粤东本为畲客的聚居地,海南本为黎族的聚居地,闽人则为殖民者,福建沿海则绝大多数汉人基因,广东与浙江沿海的闽民系城市仍有10%-35%百越基因残留。目前在广东分布的闽南语系(不能称闽南人)的有潮汕三市、汕尾、丰顺县南部、雷州半岛等。
客家人,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或族群,客家人也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旅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在岭南地区居住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部分原当地族群的客家先民。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台湾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广东省内最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近三分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岭南,而最终形成于岭南大地。目前在广东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梅州(称为世界客都,95%以上都是客家人)、河源、惠州、英德、翁源、化州等等地。客家人的第一次开始形成于秦代,一说由于战乱南迁,二说是由于修建阿房宫而留在了赣南一代生活,当地称他们为“客”。
广东本地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所以长相外貌上不会太容易区分,都是厚嘴唇塌鼻梁居多(玩笑话),而且三大民系间大量通婚、流动。主要还是看文化吧,举个最直接简单的区分方法,可能以偏概全纯代表个人看法:广府人很喜欢喝老火汤拉家常、闽南人很喜欢喝茶谈生意、客家人很喜欢读书想做官。
我是从参考资料那提供的网址里面复制过来的。
客家人就是热情好客,特别是世界客都梅州!客家传统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旧称“外江戏”、“兴梅汉戏”,1933年改称汉剧。流行于广东的梅县、汕头和粤东北、粤闽赣边区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间,徽剧传入广东后形成。 广东汉剧的表演程式与京剧、湘剧、祁剧、湖北汉剧等剧种大同小异,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它的武功属南派,脸谱有百多种,以黑、红、白三色为主,黑色象征刚勇,红色象征忠贤,白色和青色象征阴险、奸诈。广东汉剧的音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收昆曲、高腔、吹腔、小调等,并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县话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全省约有二十多个县市属客家方言区。它以梅县话为标准,因为梅县话影响大,语言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迁移中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东晋以前,客家先民原来聚居在中原一带。西晋末,中原地区发生了各种战争和自然灾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于湖北、湖南等地,后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又有的进一步南迁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进一步移入广东,逐渐入居粤东一带。宋代户口有主户和客户之分,分,后来者入客户,故有客家之称。在移居的过程中,由于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时间,至唐、宋时期方入粤,因此其方言较接近两湖方言。在广东四种方言中,也显得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客家方言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人声韵尾。其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语音上有较大差别。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话,入居广东后,受着不同广东方言和地理历史环境影响,因而逐渐消失了卷舌音。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广大侨乡人民迎神赛会。闹大锣鼓,舞金狮,迎花灯,烧烟火,以祈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迎锣鼓,烧“烟架”、“火龙”,久负盛名,饮誉海内外。据传,埔寨烧火龙己有二三百年历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制成火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经过几百年来的不断演变,烟架由原来的五七架发展到今十三架,高达十多米;火龙由原来的三四段发展到今十一段,长达三十余米。并采用有声有色的烟花,表演奇特,惊险壮观。在广场上,礼炮三声巨响,在锣鼓声中,舞龙开始,百来个小伙子挥舞火炬,赤膊飞路登场,二十多个壮士高举五米龙头,由绣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鲤”、“龙虾”、“鳌鱼”漫游广场。由长者点燃引火索,龙口吐出金珠来后,各段火龙发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啸腾空,五彩缤纷。舞龙者在火海中翻腾,场面壮观。现在,埔寨火龙已腾跃于揭阳、梅县、深圳等地。人民画报、中央电视台等十数家报刊、电台均作过报道。
最后我作为梅州人非常荣幸能回答你这个问题,欢迎来梅州!
梅州赖性是从哪迁过来的
本文2023-12-04 08:10: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614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