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和“宗”,族亲和宗亲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正确理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2-04浏览:2收藏

“族”和“宗”,族亲和宗亲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正确理解?,第1张

文 | 读书君

“族”和“宗”,“族亲”、“宗亲”,这几个词,很多人都不太能分清它们的区别。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这几个词怎么理解。

01 “族”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法制的国家,它始建于西周,时至今日,这种宗法观念仍然存在。

什么是宗法制呢?就是指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而“家族”正是一群具有血缘关系共同聚在一起的人群。

▲选自于《白鹿原》剧照

“族”这个词,用古汉语来解释的话,它的甲骨文是一个会意字,由两个部件组成,上方表示一面飘扬的旗帜,旗帜下面竖立着一支“矢”。表示以旗帜召集军队之意,会意是聚集。

所以,“族”呢,它的本意应该指聚集。

《庄子·在宥》有句话这样说:“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说云气不会等到聚集在一起了,才变成雨落下来。草木也不会等待发黄了才落下来。这里的“族”,就是指聚集的意思。

引申为人的话,就是指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为此就有了“家族”、“种族”、“民族”的说法。

而家族就是更强调血缘关系和亲属关系,“种族”“民族”则是表示同一性质的人群。

如今,我们说的“啃老族”、“打工族”,这里添加的“族”作为修饰的词,指的就是同一性质的人群的意思。

02 “宗”

宗,从宀示,示,神祇,宀,房屋。它的本义,是宗庙,祖庙的意思。而我们都知道,古代人祭祀,拜的就是宗庙,祖庙等,实际也就是拜祖先。

所以,“宗”除了指祖先,还有宗族、宗氏等意思,也同样是以家族为中心的一个大族群构成的集体。汉语词典中的“宗祠”、“宗法”,说得差不多就是这方面的意思。

(注:这里要解释一下,我们常说的祖先,往往是指祖父辈以上的先辈)

和“族”相比,“宗”的涵括范围更大一些。族通常是指以血缘为关系的,上面的先祖流传下来的后代血脉。一般来说,就是宗在前,族在后,宗包括了族在内。它不仅涵括了族的一部分,还包括了同族远房兄弟等的“宗表”。

“宗”和“族”,这两个字其实是经常被合在一块讲的,正所谓“宗族”、“宗族”,说的就是同一个支派的同源族群。

对于乡下的朋友来说,也许能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因为,乡村最常见的就是以宗族为村落聚居划分的,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

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宗族往往还具有排他性,比较排斥作为邻居的其他姓氏,甚至可能会出现,异族人群拉帮结派打群架的情况。

03“ 族亲”

族亲,就是指具有血缘关系或是有姻亲关系的家族。

血缘关系这个比较好理解,我们就不展开论述。

姻亲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包括直系、旁系血亲关系比如儿媳、姐夫、岳父、夫之妹,以及妯娌、连襟等。

我们常说,近亲不能结婚,就是指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所以,象表哥和表妹结婚,亲上加亲这种封建的思想,就显然不合适,咱们听听就算了,为了后代考虑。

中国古代有严酷的族刑制度,其范围有宽窄之分,比如三族、七族、九族等,我们经常听到的“株连九族”,算是这其中最为残酷的刑罚了。

比如明律规定:

“凡谋反乃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

这里所涵括的大体就是族亲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大体就能知道,我们说的族亲,基本上就是指同源的男系亲属。在旧中国,族权就是男性掌握的,家长、族长可以代表“宗祠”权势。

04“宗亲”

宗亲,就是指以姓氏为区分的同宗亲属,它既指同宗的亲属,又指同母的兄弟。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这里的宗亲,指的就是刘姓氏的同宗关系。

宗亲,既包括直系宗亲,也包括旁系宗亲。

直系宗亲:比如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子孙等。旁系宗亲:比如伯父/叔父、堂兄弟、侄辈、侄孙辈等。

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小说里众多的人物关系,就是一个很好例子说明,里面的人物关系,就是一个大型的族亲和宗亲关系网。

▲选自于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比如贾府的族亲,以贾政、贾赦、贾琏、贾珍、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贾迎春、贾探春……等构成。

《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就是一个个的族亲关系网。

贾府的宗族,就是以贾赦、贾效、贾敦等往下为代表组成的庞大关系网。

05 小结

总言之,宗族,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色社会组织形态,它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什么是族,什么是宗呢?简单地概括一下:

“族”就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族群聚居体;“宗”就是在“族”的基础之上,组织和管理族众的;宗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庭,在宗法观念等规范下组成的一个群体。

通常来说,“族”和“宗”,是不分开讲的。

另外,还有祖亲、乡亲等说法,也都是由宗族观念延伸出来的各种叫法。

受宗族观念影响,中国人有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传统。也是受宗族观念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认祖归宗”的说法,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实现了多大的人生成就,都不能忘记了“根”,忘记了“祖宗”。

为此,自古以来,很多远渡重洋,背井离乡,到异国谋求发展的中国人,即便在外生活多年,也往往会不远万里地从异国回来,认祖寻亲。

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1、梦见看宗氏族谱的吉凶指数

能安定,可逃灾害,部下得力合作,能成功,由尊长之爱护提拔或父祖余德所荫益,得隆昌而大发展。大吉昌

吉凶指数:80(仅供参考)

2、梦见看宗氏族谱的宜忌

「宜」宜裸露,宜唱歌,宜读古书。

「忌」忌擦玻璃,忌怠工,忌拍人肩膀。

3、梦见看宗氏族谱的预兆

本命年的人梦见看宗氏族谱,意味着要有恒心,谨慎处事,可顺利平安。

恋爱中的人梦见看宗氏族谱,说明互相沟通到观光区旅游培养感情,等一段时期。

梦见看宗氏族谱 ,对人运良好与人交往愉快的一天。提出的请求也大多会被接受,放宽心有需要帮忙的就说吧。只要会撒娇、嘴巴甜一点,好处就有你一份,恋爱的幸福感也是这样得以体会的哟。接下来的新年假期想要到哪里游玩、得到什麽好处,就看你这两天的表现棉,使出全身媚功吧。

怀孕的人梦见看宗氏族谱,预示生男,顺利,火炉小心。

做生意的人梦见看宗氏族谱,代表营利进展较慢,终究赚钱。尤其房地产。

梦见看宗氏族谱,按周易五行分析,财位在 正南方向 ,桃花位在 东南方向 ,幸运数字是 4 ,吉祥色彩是 绿色 ,开运食物是 松子

上学的人梦见挖宗宗得坟墓,意味着文科成绩差,理科较好,但是亦难达愿。

做生意的人梦见宗涛,代表损失财物、亏本,防火、防官司,以免更惨。

恋爱中的人梦见谢宗延,说明经过多次考验,可望成婚。

梦见杜宗鸿 ,弱小者会给你带来心灵的慰藉!这两天心思特别敏锐的你,用“眼窝浅,耳根软”六个字来形容就最恰当了,不妨把爱心的能量多多用在照顾弱小者身上吧!看着他们过得好,你心里也甜甜的呢!不过也要小心别人利用你的同情心来做出让你吃亏的事情哦!

本命年的人梦见宗涛,意味着宜守勿进,勉强行事,有亏损,不可大投资。

梦见宗涛,按周易五行分析,吉祥色彩是 红色 ,桃花位在 西南方向 ,财位在 正西方向 ,幸运数字是 4 ,开运食物是 橙子

怀孕的人梦见宗涛,预示生男,夏占生女。慎防动土或动胎气。

本命年的人梦见宗穿鞋,意味着情绪不稳定,诸事反覆不定,宜守为佳。

做生意的人梦见宗旭,代表开始就不顺利,夏秋之季更不理想,宜退守。

出行的人梦见梁宗琎,建议如愿出行,带雨具。

恋爱中的人梦见宗旭,说明稍有化解僵局,慢慢沟通之后婚姻可成。

梦见刘航宗 ,到没去过的店里逛逛,顺道喝个下午茶。遇见新的对象,不妨大胆行动。财运不错,想要的都将有得到的机会。获得犒赏,说不定还有好吃的一餐喔!

上学的人梦见宗涛,意味着成绩不理想,难以录取。

恋爱中的人梦见麦宗,说明虽然有些小口有,误解化开婚姻可成。

列[列,读音作liè(ㄌㄧㄝ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炎帝的世系,据典籍《礼记·祭法》中疏引《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八世所传,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系》记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误用,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

当然,传八代而历五百二十年,是值得怀疑的。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生于厉山,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氏。继无怀氏位,承太昊木德,以为德王,故日炎帝。都鲁。在位一百四十年。”

这与前述的二说有不同,厉山、姜水和鲁,系西、南、东三个不同方位,表明炎帝族经历过长期、大幅度的迁移。在史籍《吕氏春秋·慎势览》中记载,“神农氏十七世有天下”,这可能比较接近史实。

如此,则所谓“凡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较著名而有影响者。另外,在史籍《万姓统谱》所载的世系与《帝王世系》大致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袭神农氏之号,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诸侯相伐,黄帝征之,天下咸归焉。”这说明,黄帝系继炎帝氏统一天下,其所取代的是炎帝族的不肖子孙。

在史籍《汉书·律历志》中记载:“神农氏”号炎帝,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烈山氏“。因此,神农氏一族可能是自帝柱(稷)或帝魁起称炎帝,以后沿袭递嬗的氏族首领,皆称为“炎帝”。

最著名的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其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在位一百二十年。炎帝逝世后,葬于湖南茶陵(今湖南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八十年(公元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于轩辕即黄帝。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困辕,只是表明炎帝、黄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之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今湖南衡山)。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之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之子。

第十三世,名共工。

第十五世,名伯夷,著名贤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西周初期的姜太公吕尚即其后裔。

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自古以来,大多传说神农氏之子嗣中,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

列氏,当为姜姓炎帝神农氏的嫡传子嗣。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为战国初期的郑国人,是著名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

相传,列子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著有《列子》八卷。

列子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列氏,史称列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拔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拔列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氏族部落姓氏拔列氏,多改为汉姓梁氏,这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亦有取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巴氏、列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宋、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女奚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金国时期的女真族部落,有女奚列氏,亦称女奚烈氏,与前面所介绍的烈氏为同宗同源,其在辽国时期称为“敌烈氏”。女奚列氏部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

在元朝时期,女奚列氏被称为“亦气烈氏”。

到明朝初期,女奚列氏的两个主要分支开始改称为“钮祜禄氏”、“赫舍里氏”,后在清朝中、后期开始,主要汉化姓氏分别为郎氏、何氏,亦有取谐音汉姓为烈氏、列氏者。

二历史名人:

列 子:(生卒年待考),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郑国人。著名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的生活时代与郑缪公(即郑穆公姬兰,公元前649~前606年)基本是同一时期。

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而友伯昏无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在史籍《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

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主张清静无为。史籍《吕氏春秋》中记载:“子列子贵虚”。列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列子曾因为穷困而常常面有饥色,却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老师:“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回答:“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

著名的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艺文志·道家》部分记录有《列子》八卷,可惜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由晋朝学者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极其重要的典籍。传为列子所著,所著年代大体在春秋战国时代。

《列子》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有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等。

在《列子》中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不乏十分有教益的文章,勘称至理名言。

如《列子学射》(《列子·说符》)、《纪昌学射》(《列子·汤问》)和《薛谭学讴》(《列子·汤问》)三个故事分别告诉人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知识技能是没有尽头的,不能只学到一点就满足了。

又如《承蜩犹掇》(《列子·黄帝》)告诉人们,曲背老人捕蝉的如神技艺源于他的勤学苦练;还有情节更离奇的《妻不识夫》(《列子·汤问》)说明一个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对于列子的学说,东汉史学家刘向认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在典籍《尔雅·释诂》中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评论:“子列子贵虚”。在典籍《战国策·韩策》中有:“史疾为使楚,楚王问曰:‘客何与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张湛在《列子·序》中论述:“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为表,生觉与化梦等情。巨细不限一域,穷达无假智力,治身贵于肆仕,顺性则所至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有旧本二十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去其重复,存者八篇,《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有“刘向说……列子八篇。名圄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句,应该是刘向、刘歆父子,或同时代其它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时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几十种,书前大多存有刘向所撰的《序》或张湛(东晋时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内容相差不远,有大量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书中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

学者杨伯竣的《列子集释》,征引了历代主要注疏,又附录了《张湛事迹辑略》及刘向、张湛卢重玄、陈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孙、叶大庆、陈三立、梁启超、马叙伦、武义内雄、杨伯峻等的考校辨伪文字。

有学者认为,《列子》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列子稍后,门人据其活动与言论编撰而成,不止八篇。

第二, 在此基础上补充整理,而成《汉书·艺文志》上著录的八篇之数。

第三,张湛据其先人藏书,及在战乱后收集到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并依照《汉书·艺文志》所记八篇,编撰成今本《列子》。

单由于在编撰过程中,为疏通文字,连缀篇章,必然加进张湛本人的一些思想与他编的一些内容,所以,今本《列子》杂进一些魏、晋两朝人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张湛集纂成书的《列子》,杂就难免了。

“族”和“宗”,族亲和宗亲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正确理解?

文 | 读书君“族”和“宗”,“族亲”、“宗亲”,这几个词,很多人都不太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这几个词怎么理解。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